張進益牧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張進益牧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力克‧胡哲寫的 成為上帝的手與腳:不完美的超完美人生 和威廉‧保羅‧楊的 小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桃園少年之家面臨斷炊發起「大改少年支持計畫」來搶救也說明:桃園少年之家創辦人張進益牧師曾經歷過一段荒唐的青春,他因為有個當流氓的兄長,長期被老師用有色眼光看待,加上家貧被同學嘲笑,在自卑與憤怒下,最後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好的文化 和寂寞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張瑋琦所指導 李秋雲的 蘭嶼達悟族的米食接觸歷程 (2021),提出張進益牧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蘭嶼(紅頭嶼)、達悟(雅美)、白米、飲食選擇。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張水泉的 美國對台戰略模糊與清晰:以川普政府時期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川普、印太戰略、戰略模糊、戰略清晰的重點而找出了 張進益牧師的解答。

最後網站下流青春:走過上癮地獄的大改人生則補充:書名:下流青春:走過上癮地獄的大改人生,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3279907,頁數:232,出版社:遠流,作者:張進益,孔繁芸,出版日期:2017/04/27,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張進益牧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成為上帝的手與腳:不完美的超完美人生

為了解決張進益牧師的問題,作者力克‧胡哲 這樣論述:

  ★★★★★好評!   英國《沃特金斯評論》全球百位最具精神影響力人物   國際知名勵志演說家   基督教福音傳道人 力克‧胡哲,又一重量級最新力作!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首度披露!   從未發表過的珍貴生命故事   力克‧胡哲的人生大冒險   ————不完美的超完美計畫   書中他將分享心靈挑戰、瀕死經驗等,從未揭露過的生命旅程故事,並提供許多助人走上耶穌基督信仰道路的方法與實例。   他克服嚴重的肢體障礙,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傳道人之一,並為大家寫下這本鼓舞人心的好書。有心想要成為上帝信使的人,可從本書得到如何與人分享耶穌基督大能大愛的方法;去除躊躇遲疑、停滯不前的困擾

;更加自在滿足,無論接觸對象是總理首相或販夫走卒。   力克‧胡哲的第一本呼召福音書!   如果一個生來沒有手腳的人,都能成為耶穌基督的幫助,你當然也可以!   他過往的著作已被翻譯成55國語言,洗滌、激勵了無數心靈!十二億人都已聽見他的聲音!   這本重量級最新著作,   亦將帶來震撼人心的好消息!   你絕對不可錯過!   力克‧胡哲 為人們從不間歇地奉獻愛與禱告!   願你活出上帝之愛的樣式,成為耶穌服事人的手與腳,變成他人力量的泉源與帶來盼望的使者:   ‧在這需要上帝的愛與恩典的世界裡,去鼓舞人心和帶來希望。   ‧讓自己變得足夠強大,能夠與人分享你的基督信仰。   ‧面

對質疑自己信仰的人,你能回答所有最為艱難的問題。   ‧幫助他人找到通往永生的道路。   ‧與各處基督信仰的弟兄姊妹攜手同行,使自己的言行產生加乘的力量。   力克‧胡哲最喜愛的一首讚美詩歌   〈我心靈得安寧It Is Well with My Soul〉   ——何芮蕭‧斯巴弗Horatio Spafford,1973年   有時享平安,如江河又平穩   When peace like a river, attendeth my way,   有時憂傷來似浪   When sorrows like sea billows roll;   不論何環境,主已教導我說   Whatever

my lot, thou hast taught me to say,   我心靈得安寧,得安寧。   It is well, it is well, with my soul.   與其祈求奇蹟,不如讓自己成為奇蹟      經歷了許多無法想像的挑戰與難關,力克勝過了許多不可能,成為一個,能為這急需上帝之愛的世界,帶來盼望的使者。他觸摸了逾百萬人的生命,被超過12位總統與國家元首受邀接見,以及創立了一個改革性的非營利組織,來鼓勵世界上的許多人與緩解他們的痛苦。   《成為上帝的手與腳》為我們帶來一個極有力量、正面的信息,讓我們看見,上帝如何扭轉我們的危機——無論有多大——成為許多機會來愛

人、服事人,與啟發那些需要與基督有一個改變生命的關係的人。力克解釋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可以透過活出上帝的愛的樣式,與成為耶穌服事人的手與腳,來變成他人力量的泉源與帶來盼望的使者。   一個人真實的樣子,是來自於他每一天如何生活。力克‧胡哲將他最真實的樣貌,無所遮掩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如果你也願意這樣去重建自己的人生,你必可以從他身上得到最可信、最可行的啟示與方法。   力克‧胡哲給讀者的話:   本書涵蓋了我最近的一些主要經歷,還有一些恐懼,但比較多的內容是關於上帝「在我身上的工作」,關於我如何找到我的呼召,成為上帝在這世界上的手與腳,以及如何在最近的一些挑戰當中,更加印證與堅固了這個

呼召。我們不能只是船上的乘客,還必須要撒網,因為人海中還有許多人,需要上帝在愛裡的救贖大能。   在你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對你的期待就是,你對於身為一個基督徒要感到更加堅固,並且因為能夠受到啟發而開始在面臨人生挑戰時,學會支取你信仰的力量。   我也盼望你得到鼓勵,開始與那些尚未加入與主耶穌基督一起同行的人,分享你的信仰。在這本書裡,你將讀到許多能夠採行的方法。我盼望其中有些內容可以啟發你,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因此,未來的有一天,你也可以走進天堂的大門,被那些曾經受你邀約一起進入喜樂永生的人們所圍繞。   我們知道上帝可以使用我們每一個人,而我們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希望我的故事能把信仰

與勇氣澆灌在你身上,讓你看見上帝能使用你做些什麼,並且透過你,看見祂真的是那位使萬事都變為可能的神。 各界推薦   【主任牧師群 聯合推薦】(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列)   台中思恩堂主任牧師 杜明達   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 柳子駿   淡江教會主任牧師 莊育銘   紐西蘭海灣城市福音中心主任牧師 康麥克(Rev. Mike Connell)   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 張茂松   新店行道會主任牧師 張光偉   元智大學社會政策暨科學社會學碩士、桃園少年之家執行長 張進益牧師   屏東和平長老教會主任牧師、屏東縣icare 愛關懷協會理事長 葛兆昕   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 楊寧亞   高雄福氣教

會主任牧師 楊錫儒   新生命小組教會主任牧師 顧其芸   【弟兄姊妹 聯合推薦】(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列)   歌手、電視台購物專家 任潔玲   廣告教母 余湘      綜藝節目主持人、歌手、演員 吳宗憲   知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吳建恆   歌手、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 倪子鈞(小馬)   醫師、作家 連加恩   Web TVAsia媒體公司負責人、詞曲創作人、製作人 陳威全   HTC全球行銷部首席創意、io樂團主唱 陳逸年   專欄作家 彭蕙仙   歌手、演員及音樂創作人 劉畊宏   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 羅文裕   Career就業情報公司顧問、暢銷作家 臧聲遠

張進益牧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8第二屆【參與式預算.新店500萬】
(12案) 耕莘健康管理專校.復活盃生命及反毒教育聖歌比賽
提案內容:
  耕莘健康管理專校係以醫護為專業領域的教會學校,有鑑於毒品在一般校園氾濫,有必要在校內提高同學們對毒品危害的認識。藉本校復活節舉辦聖歌比賽的傳統,成立反毒家族,鼓勵同學投身反毒志業,以守護身心靈全人健康。故擬以參與式預算申請補助:於本校的復活盃聖歌比賽宣導生命及反毒教育主題,邀請過來人「大改樂團」開場反毒歌曲獻唱,張進益牧師引導短講,繼由校長林淑玟博士宣布成立耕莘反毒家族,揭開復活盃聖歌比賽序幕。
預期效益:
 ★預計約有800人參與復活盃聖歌比賽,投資小額預算就能發揮最大效益。
 ★醫護人員是促進社會全面健康的重要防線,深植反毒理念成為一生信仰。
預算金額:
 ★道具費約新台幣15,900元;大改樂團演出費約新台幣10,000元
 ★音樂比賽評審費2000*2小時*1人=4,000元(含張進益牧師短講)
 ★活動奨勵費約6,200元;印刷費約6,500元;雜支約2,000元
  總計約:4.46萬元。
提案人: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教育組蕭慧瑛老師

蘭嶼達悟族的米食接觸歷程

為了解決張進益牧師的問題,作者李秋雲 這樣論述:

本文聚焦於達悟族如何適應「白米」這個外來食材,取代芋頭成為日常主食。本文分作三個時期進行討論:「不食白米期(1895年以前)」、「米食引入期(1895-1945 年)」以及「米食盛行期(1945 年至今)」。本研究第二章進行地圖分析及歷史資料分析,1895年雖曾有西班牙人、荷蘭人、美國人、漢人、巴丹島人的登島紀錄,但幾乎沒有白米交流的事實,族人仍沒有食用白米,可稱作「不食白米期」。第三章著重於分析日治時期相關史料,1895至1945 年期間日本軍方及學者對蘭嶼展開多項研究,與族人有比較緊密的接觸,除了給予工作者白米作為酬勞,亦將族人帶往臺灣大島進行觀光。這時期雖與白米有接觸但生活中依然沒有依

賴白米,可稱作「米食引入期」。第四章進行多方面的資料統合,因1945 年後大量外移人員及宗教進駐、族人前往臺灣大島工作、現代化發展及國家政策的影響,白米在族人的生活中奠定成為「必需食材」基礎。此時,全島通電、電冰箱的運入、交通運輸便利、餐廳設立更為激烈,白米與族人的關係越加密不可分,可稱作「米食盛行期」。第四章最後一節透過民族誌書寫以呈現現今族人的飲食方式及影響飲食選擇的因素。本研究結論是:大部分達悟族長輩仍以芋頭地瓜為主食,接受長照照護者或年長無法到田裡農務的會隨家人食米。若同住家庭仍種植芋頭,回流的族人縱然依舊懷著旅台時的食米經驗,亦會日常食用芋頭,而家中無種植芋頭或未與原生家庭同住的回流

族人則趨向食用白米飯。本研究發現家庭對食用芋頭支持度較弱,將促使孩童直接選擇食米。學校開發民族教育教導傳統文化之餘,營養午餐亦儘量安排每周一次的食用傳統飲食,以提升孩童恢復食用芋頭。白米造成達悟族的飲食變遷並非一朝一夕所成,需從歷史脈絡去追尋族人的身體經驗,無法單憑檢討現在重不重視芋頭文化來解釋之。達悟族對白米的適應歷程雖不長,但族人食用白米是經過了飲食的選擇,而人口流動對飲食的改變往往超過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以白米為主食」在年輕的達悟族人生活當中早已根深蒂固。

小屋

為了解決張進益牧師的問題,作者威廉‧保羅‧楊 這樣論述:

讀這本書不可能無動於衷。 ──名作家 蓋爾.厄文   一名父親花了50年思考生命中最艱難的問題 寫成這本小說自費印刷送給孩子 卻意外成為口碑10年不墜的出版奇蹟 譯為50種語言,全球暢銷20,000,000冊     ◎長踞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一年,帶動全球療癒小說風潮   ◎美國亞馬遜書店上萬讀者熱淚推薦   ◎各界感動推薦:吳念真、蘇絢慧、李家同、胡志強、孫越、黑幼龍、連加恩、李晶玉、楊玉欣、白崇亮、呂政達、彭蕙仙、高有智、許承道、朱植森、周巽光、杜明達、張進益、廖泰益……     我們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失落,有著只屬於自己的「小屋」。   你是否願意重回那黑暗痛苦之處,尋找真正的療癒和自

由?     麥肯帶著三個心愛的孩子在暑假結束前到山上露營,開心的假期正要結束,卻赫然發現小女兒蜜思失蹤了!經過警方地毯式的搜尋,最後只在一棟山間小屋發現了蜜思血跡斑斑的紅色洋裝……     事隔三年半,蜜思遇害的「巨慟」仍籠罩在麥肯心中。在一個郵差無法送信的暴風雪天,麥肯竟在自家門前的信箱發現一封署名「老爹」的信,信中邀請他週末到「小屋」碰面。「老爹」是麥肯妻子小娜對上帝的暱稱,而「小屋」則是他回憶中的至痛。這是某人開的一場惡意玩笑、殺害蜜思兇手的邪惡計畫,還是上帝真的送來了一封邀請函?     困惑、痛苦與憤怒的麥肯,決定獨自踏上重返小屋的旅程。不料在那兒等著他的卻是……     他在小屋

到底遭遇了什麼事?這一切跟蜜思、「老爹」又有什麼關係?     作者威廉.保羅.楊:「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失落,有我們自己的「小屋」。我祈禱你能和我一樣,在自己的小屋裡找到同樣的恩典。」     ◎中文版珍藏收錄:保羅.楊寫給台灣讀者的扉頁私語、出版十週年全新序言   ◎各界感動口碑     我們都曾經失去一段關係,或是重要的人……這故事傳遞了一個很美的概念:如果你可以原諒悲劇帶來的人生衝擊,你就能安然度過,或許會感到極致的痛苦,也可能會花很多時間,但是原諒會讓你釋懷,讓你自由。(知名演員山姆.沃辛頓,於電影版《心靈小屋》飾演主角麥肯)     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失落,有著我們自己的

「小屋」……如果一直拒絕回到內心所害怕的「小屋」,就無法讓生命感受到希望、熱情與愛……若我們願意以愛與良善回應創痛遭遇,療癒便能發生。(作家 蘇絢慧)     《小屋》將不會是你所期待的,它也許會令人不舒服,而且絕對不符合傳統,但我百分之百推薦這是本值得一讀的書。(公共神學研究者  蘇珊娜.克拉克)     我真的以為這只是另一本普通的書。但是朋友們,相信我──這不是!每當流行風潮來襲,我通常都任它隨風而逝。但說到《小屋》,我不僅立刻跟上這股風潮,還不斷停下來呼朋引伴。我不記得之前有哪本書,更別說是哪本小說,對我的生命有如此巨大的療癒力。(加拿大知名廣播人 竹.馬歇爾)     當作家的想像力

與神學家的熱情交織,就孕育出像《小屋》這樣的小說。本書對我們這個世代的影響力,有可能媲美當年《天路歷程》所產生的影響。這本書就是有那麼好!(溫哥華維真神學院榮譽教授  畢德生)     當虔誠的信仰與受創的靈魂產生糾結時,你當如何面對自己、家庭及未來?藉由《小屋》這本書,我彷彿看見自己被刺入剖開,心中那隱藏不為人知的秘密,頃刻之間像透明般一覽無遺。《小屋》是你尋找答案的機會,你不可錯過。(朱植森牧師)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寬恕是德行中的德行,會原諒、寬恕他人的人可能是最快樂的人!《小屋》的作者就是要幫助我們更快樂,並且能將喜樂分享他人。(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黑幼龍)     這部小說為人類

在苦難中的孤獨、困惑、憤怒與呼求,提供了一個清晰可信、誠懇欣慰的回應。(作家  彭蕙仙)     我迫不及待地向每個人推薦此書。此書超乎想像,會讓人的精神或靈魂提升到另一層次的境界,讓人一次又一次地反覆回味無窮。這本書充滿著能量,是能讓人活起來的書,衷心極力推薦。(張進益牧師)     這是一部談論內心醫治的小說,作者的筆觸溫暖親切,透過一連串的對話探討人生的哲理……這是作者的療傷心靈之旅,也適合提供給內心受傷的每一個人。當你試著敞開胸懷,相信都可以找到自己內心的「小屋」,享受一場洗滌心靈的對話。(資深記者  高有智)     光是書中「老爹」與主角對話的過程,就足以令我們瞠目結舌,也點出我們

心中不可否認的衝突與矛盾。(周巽光牧師)     這本書會挑戰你,不管你的信仰與期待是什麼。(美國讀者Jean Peterson)     我的眼眶泛淚、喉頭哽咽,一心只想到其他需要讀這本書的人。我也深信每一位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跟我有同樣的感覺。(奇柔‧渥克博士)     是最近淚腺鬆弛了嗎?讀這本書,我哭了。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地獄,當你逐頁閱讀,這本書或許也會將你從那樣的地獄中救出來吧!(本書日文版編輯)     如果上帝擁有大能與滿懷慈愛,那祂為什麼對世界上的痛苦與邪惡坐視不管?本書以驚人的創意及無比的清明回答這個古老的問題,是我目前為止讀過最好的書之一。(作家 詹姆士.萊爾)    

 這是我讀過最能激發人思考的一本書。讀《小屋》所花費的時間絕對值得,或許你不同意書中的所有想法,但它一定能幫助你釐清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人生課題。(美國讀者Janet)     我無法再表達我有多麼推薦這本書!這不僅是一個能吸引你注意的好故事,而且將讓你看到你過去從未有過的、關於上帝的全新觀點與可能。請享受這本書……傳遞這本書……鼓勵其他人讀這本書,你一定不會後悔。(瑞典讀者D. McGowan)     《小屋》從一個吸引人的犯罪懸疑故事開始,但後來變得更豐富。書中傳遞的訊息是舉世皆然的真理,這些真理透過故事來傳達是如此美麗……。書中主角有許多情感上的傷口有待癒合,而當主角找到療癒的道路時,身為

讀者的我也找到了。(美國讀者Janet D) 作者簡介 威廉.保羅.楊(Wm. Paul Young)   我曾以為自己的成長過程很「正常」,但如今我想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同意:我經歷的故事和旅程,的確是有那麼一點點不尋常。──威廉.保羅.楊     生於加拿大的傳教士家庭,幼年隨父母至新幾內亞傳教,卻在當地的部落與寄宿學校遭到長期性侵。十歲時全家回到加拿大,父親往返各地巡迴宣教,因此他在高中畢業前一共轉了13所不同的學校。成年後他在美國奧瑞岡成家立業,卻接連歷經婚外情的考驗,以及投資失利、破產等人生關卡,在低潮時曾與妻兒窩在25坪的租屋處,日夜兼差三份工作養家,並接受心理治療,努力與家

人修復關係。     保羅.楊一直有著寫作的習慣,但只是寫些短篇故事和詩詞分享給朋友。妻子多年來一直鼓勵他將自己的人生觀寫下來送給孩子們,於是在這段經濟窘困的時期,他在每天40分鐘的通勤車程上開始創作《小屋》,向6個孩子傳達他對上帝的看法。在那年買不起禮物的聖誕節,這本自費印刷的書籍,就是他唯一能送給孩子的。他坦言自己花費50年的光陰去探究「我們該如何好好回應生命中的難題」,也花了50年成為「孩子」,才能從自己50年的經歷中淬煉出《小屋》,當作禮物送給孩子。     自費印刷了15本以後,有三位好友鼓勵他找出版社投稿,卻接連遭到26家出版社拒絕,於是他們在2007年決定自行創立Windblow

n出版社來發行《小屋》。誰也沒想到的是,這本僅花了300美金宣傳的小說,靠著野火燎原的口碑,出版13個月便售出110萬冊,接著在《紐約時報》暢銷榜長踞冠軍達一年之久。如今,《小屋》已經在全球翻譯為50種語言出版,銷售破兩千萬冊。接著保羅.楊也往靈魂更深處探索,再寫下了新書《十字路口》,並形容自己隨著故事而蛻變,成為一個更好的父親、更好的人。     2017年,醞釀多時的《小屋》改編電影《心靈小屋》終於上映,由性格男星山姆.沃辛頓與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奧塔薇亞.史班森主演。看著大銀幕上的詮釋,我們都再次憶起《小屋》是如何改變了許多讀者的生命。   譯者簡介 陳敬旻   蒙恩的基督徒,專職譯者。

譯有《快樂,不用理由》《不抱怨的世界》《小島》《12個平凡女人勇敢逐夢的故事》等十餘本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戲劇所碩士,曾任編輯與教師。 【序】   寫在《小屋》十週年  ──威廉.保羅.楊       十年前,一萬一千本《小屋》從加州的印刷廠送到一戶民宅。起初我們自費印刷十五本,送給六個孩子當作聖誕禮物,後來這本書卻意外創造了誰也沒想到的出版奇蹟。   當時我的三個好友韋恩、布列德和巴比齊心盼望這個故事能躍上大銀幕,考慮再三後,認為合適的作法是讓書先行付梓。我們將初稿投到二十六間出版社,卻都石沉大海或遭到拒絕,於是韋恩和布列德決定成立自己的出版社「Windblown Media」,

初試啼聲之作便是《小屋》。他們各自負擔了本書首刷印製費用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則蒙另一位朋友傾囊相助,借錢給我補齊了。   我從來不曾想過要寫書當作家。如今能擁有這一切,我全歸功於上帝的幽默感。我志向不大,只想著賺錢付帳單、養活家人,並為此同時身兼三職。有些是吃重的勞力活,其他則透過網路經營,儘管全是低薪的工作,卻「足夠」一家人支付房租及日用所需。我們很滿足,而這是金錢永遠換不來的。   韋恩和布列德找到一家離他們很近的印刷廠,首批印好的《小屋》在2007年5月送抵布列德家的車庫。運送過程中,吃重的活多半是他趁夜裡自願攬下,因為白天他忙著在別人家的庭院安裝灑水系統。而韋恩本身就是個作家,在我反

覆編修《小屋》的那兩年,他雖然忙於演講和創作,仍抽空協助我將故事組織得更完善。接下來的發展,我們當初誰都沒料到。   我自己更是萬萬沒想到。最初的目標是「Windblown Media」出版社在兩年內賣完首批送達車庫的書,並在五年內逐步將出貨量提高到十萬冊,而我的三位好友希望屆時好萊塢的製片廠會來敲門,商談把故事拍成電影。   「無知是福」這句話說得很對。回顧一切,加上經歷過這段坎坷的學習過程,如今我明白當時的目標實在太過天真,而且樂觀到令人難以置信,簡直不切實際。當時我並不曉得,平均來說一本銷量不錯的書,在它的生命週期只能售出約三千本,銷售七千五百本的小說便能榮登暢銷書之列。我們那時有一

萬一千本《小屋》躺在車庫裡,還為它架設了網站,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宣傳或行銷活動。   這不要緊。當時我正忙著在食品加工廠扛起近三十公斤的火雞肉桶,把肉塞進料斗,同時幫一家電路板廠的維修倉庫載送焊鐵,並負責打掃廁所;還要像個操作電腦的帥氣DJ,在網路上協助公司行號處理視訊會議。   接下來事情就陷入瘋狂。本來預計兩年達成的目標,在三個半月就做到了。讀者紛紛找到我們的網站下單買書,而且過了幾週會再度造訪,繼續下單買更多本。我開始收到世界各地的讀者來信,內容感人肺腑、美麗又令人心痛。他們告訴我,《小屋》是如何在「最恰當的時間點」與他們的生命交錯,而書中提出的問題和對話,又是如何為他們的生命帶來轉

變性的衝擊,並分享了許多感人而美妙的故事。   出版社(甚至是那些曾回絕過我們的)與書店開始找布列德和韋恩接洽,表示希望協助本書的宣傳、銷售及發行。書市開始傳出《小屋》的口碑堪稱「野火燎原」。2007年5月到2008年6月,短短十三個月期間,「Windblown Media」花了不到三百美金在行銷及廣告上,卻售出了一百一十萬冊《小屋》。到了2008年6月,本書開始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並持續達四十九週。   您可能會覺得莞爾。這一切肯定無關我們的才華或聰明,而是「上帝的作為」。整件事發生的時機是如此奧秘,而我們經歷的一切都是獨一無二,若有誰想複製同樣的成功模式,肯定會鎩羽而歸。

  如今《小屋》已翻譯為五十種語言,在全球賣出超過兩千萬本,(非正式性)地躋身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百大小說之列。如今改編電影《心靈小屋》也上映了!   然而,真正深深觸動我的,是在我寫下《小屋》《十字路口》等作品之際,圍繞著書所浮現的故事。每個人都是一則故事,當我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就是在傳講聖地。在那裡,塵土所造的人類經歷淬鍊的爐火,人性歷經上帝的大能而備感驚奇。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赤足而生,因為我們命定要在聖地行走。請容我告訴您,我所收到及聽聞的幾千則故事之一:   《心靈小屋》的拍攝場景大多在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省南部完成,這是加國最西隅的省份,也是我直系親屬的居住地。拍攝期間,獅門

影業的製作人吉爾.耐特及導演史都華.海澤丁曾經在兩個不同的機緣下,非常親切地邀請我到片場探班一天。第一次是在電影開拍當天,他們問我是否願意到場看看,並為演員、劇組做祝福禱告。那真是個超現實的日子!我見到了麥肯、小娜、孩子們和威利,還有大約五十名劇組人員和其他演員,但是老爹、耶穌和沙瑞玉不在現場,起碼不是以肉眼可見的形態現身。   第二次邀約時,電影已經快要殺青了。他們問我願不願意在星期三搭機到英屬哥倫比亞省,星期四前往其中一個拍攝地點,週五再搭機返家。這麼多個拍攝場景,我並不曉得他們要我去的是哪一個,也不清楚當時正在拍攝哪一幕、會有哪些人在場。電影不會按照劇情的先後次序拍攝,拍攝順序端視演員

的時間、拍攝地點的使用檔期和許多細節而定。但又有何妨呢,不是嗎?簡直太好玩了!   我花了好些年才走到這一步,但現在我的心和靈都篤信上帝是慈愛的,任何時候都是慈愛的,並以奧秘的方式——溫柔卻也帶有對立地——參與我們人生各項枝微末節,但就像量子存在的事實一樣,祂的參與常超乎我們已知的範疇,在輕微的動作中作用,是躍進我們意識的徵兆和念頭。我相信大家都親自聽見上帝對他們說話,只不過祂以每個人獨特的表達方式傾訴,聽起來往往平凡無奇,以至於我們輕忽以待。   接到電影團隊第二次邀約後幾分鐘,我的腦海閃過此念(看吧,這就是一例):「嗯,我一直想和布萊得.喬塞克親自碰面,他就住在英屬哥倫比亞省……我想…

…」我已見過他的太太伊甸,但布萊得卻老是往外地跑。他身兼神學家、演說家、作家,也是英國一所神學院的成員,所以我甚至不清楚我們兩人當時是不是踩在同一塊大陸上。我給他發了封電子郵件,告訴他我即將前往英屬哥倫比亞省,想知道他有沒有空碰個面。我才剛剛為他的新作背書,他也讀完了我最新作品的初稿,因此我們有很多可以聊。   十分鐘後他回信了:「我到溫哥華的機場接你好嗎?我們可以一起吃午餐、共度下午的時光,晚上和伊甸一起用餐,然後我再送你回旅館。」   我連絡了安排交通的人,他們很高興能省下來回四小時車程,我便回信告訴布萊得這個好消息。   布萊得接下來的回應令我大大驚奇。他隨信附上一張照片,寫著:「

我們互通電子郵件的同時,我正和一位多年摯友狄懷特在敬拜湖區的森林散步,就是他最先跟我談到《小屋》,並在2008年送給我第一本。他和太太羅莉有棟避暑房屋,正好帶我們來參觀,就在剛剛,狄懷特和我誤打誤撞走到這裡……」照片是布萊得和狄懷特在林子裡的自拍照,照片裡有個標示,上面畫了個箭號,寫著《小屋》。原來《心靈小屋》的拍攝場景之一,就在距離狄懷特和羅莉家約兩個街區的地方,而他們當時根本不知道這回事。   「順帶一提,」布萊得接著說,「《小屋》深深影響了狄懷特和羅莉,我想知道你過來的時候,能不能撥幾分鐘陪他們聊聊?三年前,他們五個子女中最小的那個,當時她才十六歲,日子過得不順心,最後自殺了。儘管羅莉

是靈修指導老師,卻仍深深受困於巨慟之中,絕望沮喪、哀痛逾恆,有時對上帝氣憤難平。狄懷特的反應也一樣,但他認為自己若能重讀《小屋》,應該會替心靈帶來療癒的力量。而至今他仍然無法讀完第一章。」   「我會設法找時間和他們碰面。」我回信道。「我不清楚探班那天電影的拍攝地點會是哪裡,甚至他們正在拍攝哪段情節,但我們會找出時間的。」出乎意料地,我再次巧遇充滿苦楚和巨慟的聖地。親子間的喪親之痛是全宇宙最深的創傷,也是上帝和我們共有的傷痛。經過布萊得允許,我立即將這封電子郵件的來龍去脈轉寄給製作人和導演,並說明道:「這就是圍繞在《小屋》周邊會浮現的故事,我想讓您們看看這個。您們正在拍攝的這部電影很重要,它

有潛力觸摸到人類靈魂最珍貴之處,並訴說我們共同經歷的喪親之痛。」   接下來那個週三,布萊得到機場接我,我們共度了一整天,在他把我送回旅館之前,我們和伊甸共進晚餐。當我接到週四的「拍攝通知」,時間已近午夜:敬拜湖,離狄懷特和羅莉家兩個街區之處。   隔天抵達拍片現場時,我找到製片吉爾和他太太萊妮(她是《小屋》的推廣大使),還有導演史都華。「記得我寄給您的那封電子郵件吧。有可能讓我的朋友們也過來參觀嗎?」   「當然可以。」他們毫不遲疑地給了我肯定的答覆。我發簡訊給布萊得,二十分鐘後, 布萊得、伊甸、狄懷特和羅莉抵達湖邊,被《心靈小屋》的演員和劇組抱個滿懷,他們大部分對於狄懷特和羅莉的遭遇

都不知情,只曉得這幾位是我的朋友,這就夠了。我稍後得知,羅莉的心理治療師約翰曾覺得有人在「催促」他鼓勵羅莉花些時間和我相處,並「敞開心懷」,因為「事情可能在轉瞬間就發生了」。   完整的「小屋」就佇立在眼前。這是劇組所親自打造的三棟小屋之一,三棟屋子視拍攝階段的不同,有些保持完好,有些則拆毀。我當時仍不曉得他們要拍攝哪一幕,只知道場景會在這個經過整修、精心打造的小屋裡。我們五個人被迎接到行動帳篷,製片和導演在那裡有特殊的導演椅,好坐在大螢幕前檢視攝影機實際拍攝的畫面,並透過頭載式耳機監聽演員的對白。有五張放妥耳機的導演椅等著我們,我們便就座觀賞拍攝過程。   您可能不知道,不過電影中的每個

場景都會反覆拍攝多次,以呈現不同的拍攝角度、燈光,以及演員對某些字句或動作的強調等。稍後,這些拍好的鏡頭會精巧地製作成我們在電影院看到的成品,因此最後的剪輯在製片過程中無疑是關鍵的一環。   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我們觀看這一幕的拍攝及重拍:麥肯在小屋度過難熬的一晚,惡夢連連,早晨他出現在門廊時,頭髮凌亂、神色困惑。老爹已經準備好早餐等他了,麥肯不發一語坐下,但沒有碰食物。   老爹溫柔地向他打招呼,並繼續說著話,最後停了下來,說道:「你知道的,麥肯。你有一部分的問題在於,你並不相信我是善的,而直到你相信之前,你永遠都不會信任我。」   這就是那種「神奇」的時刻,你可以從麥肯臉上鮮明地看到

他的掙扎和強抑的憤怒。最後,他脫口而出:「我為什麼要相信妳?我的女兒死了!」   我們目瞪口呆地坐著。在所有的場景中,當天拍攝的正是這一幕。我瞥向狄懷特和羅莉,眼淚在他們臉上奔流。我們都在哭。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著這一幕,他們繼續坐在那裡。   那天發生了很多事。我們都見到了老爹(奧塔薇亞.史班森飾)、耶穌(亞夫拉罕.艾維.艾路許飾,由猶太人扮演耶穌真是個好主意)以及沙瑞玉(松原堇飾),除了得到他們的擁抱,還有永遠慈愛、並在各項細瑣事情上參與我們人生的上帝的深愛。   那一天改變了我們每個人,尤其是羅莉和狄懷特。在某種意義上,這一整天都是為他們安排的。上帝輕聲地說,祂們知道被遺棄的痛苦和

感覺,但是祂們從未遠離,而且「特別喜歡他們」。   試想,有多少因素巧妙地交織起來:正在拍攝的場地;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受邀探班,布萊得人也恰好在英屬哥倫比亞省,而且他和狄懷特還正在森林裡散步。加上那天要拍攝的正是這一幕。除此之外,還有這些因素來得恰恰好的時機。如果您要說這不過是巧合,我會告訴您,這個巧合是有名字的。   當我正在寫這篇文章時,收到羅莉的來信:   「我剛醒來,腦子裡還記得奧塔薇亞在湖邊的地上來回踱步,用心地詮釋她的台詞,竭力表現她的酸楚。當她顯露出自己的喪親之痛,她分擔了我的痛苦,並分享了療癒。我還記得男主角山姆.沃辛頓進入導演的帳篷,謙卑地尋求你的碰觸和啟發,然後在船塢

向夜色大喊那一幕。他痛苦欲絕地喊著,彷彿想要為眾生當中的某一個人而訴說,全心確保對方會『懂得』。當我回想起他是如何賣力演出,並散發出那般真誠的能量,就為了讓我(以及數百萬人)能夠『懂得』,眼淚便湧上雙眼。我誠摯盼望上億人的心靈都能從這部電影中得到如此寶貴、卻是無償給予的奇異恩典,盼望這有著強大療癒力量的故事,能在祂偉大的擁抱中向我們吟唱。」   我們的兒子正要完成為期五年的統計學博士學位,有天我問他,對於這種由無法解釋的機緣及事件交織而成的巧合,有何看法。   「嘿,查德,這種怪事發生的機率是多少?」   他露齒而笑,「老爸,答案是百分之百。」   「當然,」當我頓悟他話語中深奧而簡單

的道理時,忍不住笑了。「當然。」  ◎前言 當一個人宣稱自己和上帝共度了整個週末,而且還是在一棟山間小屋裡,有誰不會感到懷疑呢?這就是《小屋》的故事。 自從我和麥肯一起到鄰居家幫忙綑給牛吃用的乾草那天算起,我們已經認識二十多年了。從那時起,我和他便常常像時下年輕人所說的「廝混」在一起,共喝一杯咖啡──或者一杯滾燙的印度拉茶加豆奶。我們的對話有著一種深刻的樂趣,總是點綴了很多笑聲,偶爾也會有一兩滴眼淚。老實說,我們年紀愈大,就愈常出去廝混。 他的全名是麥肯錫.艾倫.菲利浦,不過多數人都叫他艾倫。這是他們的家族傳統:男人的第一個名字都一樣,但大家都知道他們中間的名字,可能是為了避免一世、二世、

三世或大麥肯錫、小麥肯錫等無謂的稱呼。這對辨識電話推銷員也很有效,特別是那些喜歡用跟你很熟的語氣稱呼你的人。所以他和他的祖父、父親,還有他的長子都有麥肯錫這個名字,但一般人都用中間的名字稱呼他們。只有他的太太小娜和親近的好友叫他麥肯。 麥肯在中西部某處出生,是個愛爾蘭裔家庭的農場小孩,家規嚴厲,相信雙手勞動的價值。他的父親雖然表面上篤信宗教,但這位過分嚴格的教會長老卻是不為人知的酒鬼,尤其是不下雨、或太早下雨,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多數時候。麥肯絕少提到他,只要一提,他臉上的表情就會像退潮般頓時失色,僅留下暗淡無光的眼神。從他告訴我的幾個故事,我知道他老爸不是那種「一睡解千愁」的醉漢,而是惡毒卑鄙

的「先打老婆再求上帝饒恕」的酒鬼。 事情的關鍵點發生在一場青少年信仰復興特會上,十三歲的麥肯錫勉強向教會牧師袒露了心聲。麥肯受到當時牧師呼召的感動,淚眼坦承他不只一次目睹喝醉酒的爸爸把媽媽打得不省人事,而自己卻從來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幫助她。麥肯沒有料到的是,聽他懺悔的神職人員與他的父親在同一個教會服事,因此等他到家時,他爸爸已站在前廊等他,媽媽和姊妹們都離奇缺席。事後他才得知她們都被送到梅姑姑家,好讓父親能毫無顧忌地教訓這個逆子何謂尊重。他被綁在房子後面的大橡樹上將近兩天,每次他爸爸恍忽醒來、放下酒瓶,就會一邊念著聖經經文、一邊用皮帶鞭打他。

美國對台戰略模糊與清晰:以川普政府時期為例

為了解決張進益牧師的問題,作者張水泉 這樣論述:

2016年11月美國準總統川普首開先例與總統蔡英文通話,並稱蔡為台灣總統。而川普上任後高層官員訪台、友台法案、重要軍售、挺台言論與船艦穿越台海等行為,實質展現支持台灣的立場與態度,甚至在美國政府發布的「印太戰略」報告中,也可看出台灣的戰略地位有所提升,難道這就是美國對台「戰略清晰」?事實上,美國的兩岸政策長久以來都是採「戰略模糊」應對,意即「不可預測性」讓中共不敢輕易犯台,也讓台灣不冒進走向獨立,也就是不讓任一方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然而美國歷任總統在「中美三公報」與「台灣關係法」框架下,對台戰略仍會有「開綠燈」的清晰時刻,因此本文嘗試以戰略指標重新建構川普對台的模糊與清晰,作為未來美國領導人對

台戰略的檢證工具。本文研究發現,川普任內美台交往過程中,其內部經濟問題以及外部中共全方位挑戰美國霸權等威脅,再加上川普個人仇共、善變、重商、不讓利的獨特性格,使得台灣在川普治下得到更多保證。但是川普本人及政府官員面對「出兵協防台灣」問題,還是以模糊立場回應,畢竟「戰略模糊」仍是美台關係主流,不同的是「戰術清晰」也越來越明顯,只要台灣不改變現狀並持恆建構可恃戰力,美台關係將持續朝向正面發展,台灣也可以獲得更多戰略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