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虎168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彪虎168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劍光寫的 中國抗疫簡史 和陳素宜的 緣起西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聯 和小魯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須文蔚所指導 盧俞潔的 張翎《勞燕》中歷史與空間建構研究 (2021),提出彪虎168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勞燕》、張翎、華語語系文學、歷史建構、空間建構。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陳清香所指導 梁慧美的 宋金元時期磁州窯白地黑花紋飾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磁州窯、白地黑花、白地褐彩、白地繪劃花、紋飾的重點而找出了 彪虎168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彪虎168,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抗疫簡史

為了解決彪虎168的問題,作者張劍光 這樣論述:

  自有文字記錄的三千五百多年來,疫病的流傳成百上千,疫病的種類各式各樣,人類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一部與疫病作鬥爭的歷史。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已告別了對疫病無端的恐懼,也告別了將防疫希望寄托在巫術上的蒙昧時代,但中國歷史上的防疫智慧與教訓,依然值得今日仍處於疫情之下的我們回望與總結。   在書裡,作者將“疫”的時間線,拉長到了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三千五百年前,從疫病與巫術的話題引開,隨後是戰爭與瘟疫、帝王將相的瘟疫、中國歷史上的鼠疫、麻風與霍亂等逐步推進,更闢以專章講述“皇帝與天花”、“香港應對瘟疫”的故事,史料豐富扎實,論述精當嚴謹,是一部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抗疫簡史。   作者簡介

張劍光   1964年出生,上海嘉定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已出版著作《三千年疫情》、《唐五代經濟與社會研究》、《江南城鎮通史(隋唐五代卷)》、《中古時期江南經濟與文化論稿》等八種,其中《唐五代江南工商業佈局研究》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 序:三千年疫病的當代思考  viii 第一章/疫病與巫術  1 神靈與疫病的聯繫者——巫醫  3 甲骨文中的巫術  5 君王求助巫術  8 大儺逐疫  10 醫藥中的巫術成分  13 嚐便與割股

  16 神化的救疫活動  20 巫師的傑作:關羽製造了瘟疫?  23 第二章/戰爭、動亂和瘟疫  27 遠征南越的部隊大疫  30 疫疾助推王莽失敗  32 伏波將軍兩遇瘟疫  34 赤壁大戰中的疫病  37 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42 諸葛亮遇到的疫疾  44 匈奴人與疫病  46 北魏軍隊的兩場大疫  49 南朝郢城大疫  52 侯景之亂造成的疫情  54 動亂中的瘧疾  56 第三章/帝王將相直面瘟疫  61 唐朝帝王宰臣常得疫病  64 宰相韓滉治血吸蟲病  67 宰相李德裕記錄恙蟲病  70 官員畏疫不願任職南方  72 第一家公私合資的傳染病醫院  75 皇妃碰上的流行性感冒 

78 肺結核要了皇帝的命  80 一位不召之臣的瘧疾  82 蒙哥汗以酒驅疫  83 疫病拖累元軍南征  86 第四章/中國歷史上的鼠疫  93 金朝汴京大疫:可能是一場鼠疫  97 萬曆年間的鼠疫大流行  99 李自成將鼠疫帶進了北京嗎?  103 吳江縣的肺鼠疫  109 乾隆間的鼠疫:人見死鼠如見虎  111 海島上的鼠疫  113 同治、光緒間的鼠疫  117 清末東三省鼠疫  121 第五章/皇帝與天花  125 皇太極畏懼天花  128 順治帝是怎麼死的?  130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134 同治皇帝的脈案  141 第六章/令人戰慄的麻風與霍亂  147 最早的麻風病 

149 兩位文學家的麻風病  151 大風起兮眉飛揚  155 誰傳入了真性霍亂?  158 光緒年間的霍亂  161 東三省的幾次霍亂  163 第七章/瘟疫與香港社會的應對  167 熱病:香港最早的傳染病  168 鼠疫襲港  172 天花流行和防治  175 麻風的消滅  177 一種新疫病:香港流感  180 新的挑戰:冠狀病毒  182 第八章/防疫抗疫思想的發展  191 《內經》中的「寒」與「風」  193 張仲景的六經八綱  195 葛洪的「毒癘之氣」  196 巢元方的「乖戾之氣」  198 劉完素的火熱說  200 張元素的靈活辨證  202 張從正的攻邪法  20

3 李杲的內傷與溫補  204 朱震亨的滋陰降火說  206 王好古的陰證論  208 吳有性的戾氣說  209 葉天士等人的溫病學說  211 清代對溫病學說的具體化  214 第九章/抗擊疫病:民族精神不可戰勝  219 守望相助:緊急抗疫救濟  221 及早檢查與強制隔離  225 人痘接種術  230 古代的衛生預防  232 後記  236   序 三千年疫病的當代思考   中國古代對傳染病肆虐給人類帶來危害的認識,有著一個艱辛的過程。其實有文字記錄的三千五百多年來,疫病的流 傳成百上千,疫病的種類各式各樣,人類的發展歷史,可以 說是一部與疫病作鬥爭的歷史。   我國有

文字明確記載的疫病從商朝開始,甲骨文中有「疾年」的說法,大概就是指疫病流行。春秋戰國時期,疾病流行已很多見,趙國和秦國等地多次發生大疫。人們已經 認識到「四時皆有癘疫」,疫病是「氣不和之疾」,已能辨 別出傷寒、瘧疾、蠱、癢疥疾、麻風等傳染病。疫病流行,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逸周書·大聚篇》)抗擊傳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現。   一般來說,疫病往往是動亂和戰爭的產物,越是社會混亂時期,疾疫發病率就高,為害時間較長。相反,政治清 明,社會安定,雖然疫病仍會發生,但只要有正確得當的救 災抗疫措施,疫病流行的頻率就低,規模有限。東漢末年, 大疫一場接一場。桓、靈、獻三帝共70年,比較大的疫病流

行有16次之多,其中好幾次是全國性的大流行。曹植《說疫氣》談到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時說:「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大小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不穩,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疫病高發期。三國兩晉,疫病流行的次數約為35次,每5.8年就有一次疫病。南朝 共出現疫病13次,北朝11次。這時的疫病常與戰爭動亂相伴 隨,政府組織抗擊疫病的次數不多,疫病的流行肆無忌憚,人民在無助痛苦中生活。   隋唐五代共有疫病30多次。唐太宗時期,共有6次流行, 但由於社會安定,政府救災防疫措施得當,疫病對社會的影 響控制在最小範圍之內,一般都

是在一、二州之中流行。唐 朝後期至五代,藩鎮割據,戰爭頻起,無有效救治措施,疫 病來勢洶湧,常出現百姓「流亡遷徙,十室九空」的局面。   兩宋疫病前後共有51次,南宋流行的次數超過北宋。在 人口最為密集、流動人口較多的首都地區,疫病流行明顯增 多,南宋有20多次疫病發生在臨安府為中心的浙西地區。人 口密度過高,有利於孳生疫病,方便疾病的流行。因此在人 口密集的地方,衛生預防的意義特別重要。元朝大疫有30多 次,已出現一場大疫死90萬人的高記錄。   明清疫病的流傳達到高峰。明朝發生疫病約180多次, 分布在118年。明朝共277年,平均每2.34年中有一年疫病流行,每年發生1.54次疫病。

清朝共267年,據《清史稿》記 載,出現疫病的年份有134年,而實際清朝流行疫病的年份 肯定不止這些。明清時期的大疫病常常跨州跨省流行,對人 類生命危害嚴重。大疫過後,常常出現「死人無算」、「疫 死者幾半」的情況。   一般來說,一種新疫病剛流行時,由於人們認識不足,往往為害深重。明清時期的鼠疫和霍亂,就是其中最為劇烈 的二種。明朝開始爆發的鼠疫,只要人一看見死老鼠,馬 上就會「人死如圻堵」,最後「人見死鼠如見虎」。(師道 南:《死鼠行》)鼠疫嚴重的地區,一戶戶人家全部死絕, 有的地方一條街巷或一個縣城死掉一大半,「巷染戶絕」, 沒死的也早就嚇跑了。如山西興縣,崇禎間流行「天行瘟 疫」,早晨

發病晚上就會死人,甚至在一夜之內,全家盡死 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人與人之間互相戒懼,「病 者不敢問,死者不敢吊」。有專家估計,單萬曆七年至十六 年的鼠疫就引起山西、河北500萬人的死亡。清朝真性霍亂 剛流行時,從陸路、海路二個方向由南至北席捲中國,自雲 南、廣東一直傳進京師,「民多驟死,鄉村尤甚。其症吐瀉 轉筋,即時斃命,針刺醫藥百中僅活數人。問疾送驗,傳染 無已,甚有全家俱斃者。」(《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51) 隨著對霍亂認識的加深,人們防備意識的完備,疫病為害就 漸漸失去最初狂野的本性。   面對疫病,我們的祖先沒有被嚇倒,而是眾志成城,樹 立起必勝的信心,開展了前赴後繼的抗疫

救災活動。數千年 來,他們在災害面前高昂起頭,挺著胸膛,同疫魔進行著殊 死的鬥爭。上至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下至平民百姓,他們 同疫病鬥爭的精神可歌可泣。   歷代政府常常會採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救災措施,率領人 民抗擊疫病,如減輕經濟負擔是政府採取的最普通措施。百 姓染上疫病,需要醫藥救治,再按正常年景向國家交納賦 稅,實在是力所不及。因此免稅之類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在 一定意義上是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唐宣宗大中年間,江淮大 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寧軍等方鎮轄內,以前拖欠 政府的缺額錢物攤派先放免三年,三年以後再行交納。所有 放免的租賦貢物,州縣必須在鄉村要路一一榜示,使閭閻百 姓能全部透徹地

瞭解。   政府編纂頒行簡便易用方書,並錄於木版石條上,在村 坊要路曉示,對疫病防治的作用更為直接有效。宋朝政府大 量印行編輯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老百姓傳播預防疫 病的知識。疫病流行時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經常採用醫 藥治療來對抗疫病,政府曾派出醫生帶了藥品到鄉村巡視。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春天,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流傳疫 疾,文宗頒詔說:「其疫未定處,並委長吏差官巡撫,量給醫 藥,詢問救療之術,各加拯濟,事畢條疏奏來。」(《冊府元龜》卷144《帝王部·弭災三》)責成地方官員親自下鄉 送藥,具體實施情況必須向中央彙報。   切斷傳染源,對病人進行隔離是最切實有效的一種措 施。夏商

周時期,隔斷傳染源以防止疫病繼續擴大的思想已 經產生。秦漢時期,對凡是感染疫病的病人,有一套檢查和 隔離措施。雲夢秦簡《封診式》中,講述了里典甲向上級報 告,發現本里人丙好像是患癘(即麻風病),於是展開了調 查,詢問患者本人。接著派醫生前去檢查,醫生根據丙的各 種特徵進行觀察,最後診斷他確是犯了麻風病,於是將患癘 病的丙送到癘遷所隔離,再進行醫治。說明早在秦代時期, 對麻風病的診斷有著一套報告、鑒定、隔離的完整制度,並 建立起了傳染病的隔離醫院。   歷代隔離的場所有二種,一為疫病到來後臨時性建立的 場所。宋神宗熙寧八年(1076年),杭州飢疫並作,染病 百姓不計其數。蘇軾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

坊,「以處疾病之 人」,實際是簡陋的隔離醫院。他招募僧人到各坊進行管理 治療,每天早晚,僧人們按時準備病人的藥物和飲食,「無 令失時」。另一種是常設的隔離場所。武則天時期,以前由 政府出面主辦,有專門官員負責的癘人坊,被改稱為悲田養 病坊。宋徽宗崇寧初年,設立了專門收養病人的安濟坊。坊 中醫者每人都要建立個人的技術檔案(手歷),醫治病人的 技術長短處都要記錄下來,作為年終考評的主要依據。   除病人外,接觸過病人者也要被隔離,因為他們感染上 疫病的可能性最大。《晉書·王彪之傳》談到永和末年,疾 疫流傳,「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 日不得入宮。」如果一戶人家有三人得同樣的傳染

病,官員 們即使無病,只因可能是帶菌帶病毒者,也要過百日後才能 上朝。這種措施,極為科學,它可以把疫病控制在最小範圍 之內。秦國還曾就外來賓客入城時,對其乘坐的馬車要用火 熏燎來防止病菌的傳播。1894年鼠疫在香港、日本出現時, 上海隨即對所有進口船隻上的旅客進行體格檢查,憑「免疫 通行證」入境,並建立了一些臨時性的醫院和熏蒸消毒站。   抗擊措施及時有效,疫病的為害就可以降到最低的限 度。預防隔離措施有力到位,疫病傳染源較早切斷,疫病流 傳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反復流傳的可能性就小。從科學性上 說,隔離病人和疫病接觸者,是最為簡便、有效的抗擊疫病方法。   衛生預防,也是抗擊疫病的有力措施。

夏商周時期,我 國已經產生了疫病預防思想。如在《周易》中,一再提到 在疫病未發生時,要確立預防疫病發生的思想和在精神上 作好準備。《乾卦》的九三爻辭說:「終日乾乾,夕惕苦厲 (癘),無咎。」意謂處於困難時期,要自強不息,不要像 見到疫病一樣害怕得不要命,要有堅決戰勝疾疫的信心。   為預防疫病發生,人們在個人衛生方面十分注意,在甲骨卜辭中已有個人洗面、洗澡、洗手、洗腳的記錄。秦漢時期,人們的認識更為深刻,《續漢書·禮儀志》雲:「是月上 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灰為大潔。」 通過沐浴,搞好個人衛生,驅除疫病流傳的可能。飲食衛生是預防疫病的一個重要方面。漢代的《論衡》說:「鼠涉飯

中,捐而不食。」這符合現代意義上的衛生要求。《金匱要 略》也告誡人們:「果子落地經宿蟲、蟻食之者,人大忌食 之。」否則會得瘧疾。孫思邈已告誡人們:「不要吃生肉,吃動物的肉時一定要煮爛。」動物體內存在著一些病毒,只有 燒熟才能殺死。   環境衛生更為人們重視。甲骨卜辭中已表明當時己實行 人畜分居,可以使動物身上的疫病盡少可能傳給人類。商周時期的人們已知在高亢之地建造房屋居住,因為住在向陽乾燥地方有利於太陽光照,乾淨消毒,限制了疫病病菌的傳 播。《周禮》中講到周秦時期已經建立路廁;漢朝我國都市 中普遍設立公共廁所,當時稱之「都廁」;唐五代時政府專 門有管理廁所衛生的官員,城市的衛生設施在世界上

處於領 先的地位。古人認為,許多傳染病是由塵埃中得來的,因此 早在秦國就對「棄灰於道者」要判處一定的刑罰,城市的垃 圾須按政府的規定處理。一些疫病可以在空氣中傳播,如鼠 疫桿菌經呼吸道排出後可能通過空氣飛沫傳入他人體內,所 以清代吳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們要經常灑掃堂房, 廚房溝渠要整理清潔,房間窗戶要通風透氣。疫勢危急時, 要避開撤走,找個大樹下的蔭涼當風處居住,近水當風之處 最好,千萬不要眾人擁雜在一起。   三千年來的歷史說明,中國是一個勇於並善於抗擊疫病 的國度,有著戰勝各種傳染病的傳統。當科學技術水平有 限,人類對醫學的認識剛剛進入起步階段時,由於人們對疫 病的恐懼,防治疫病的

希望主要寄託在巫術上,求神祈靈, 驅鬼逐邪。隨著醫學認識的不斷推進,人類對疫病認識的深 刻,巫術這一無知時代人們認識的產物,只會延遲疫病的 治療,使疫病傳播範圍更廣。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 步,只要我們發揮出智慧和潛能,災難面前臨危不懼,弘揚中華民族在抗擊疫病中形成的頑強民族精神,我們一定會 戰勝各種各樣的疫病,我們的民族將會不斷繁衍生息,發展壯大。

張翎《勞燕》中歷史與空間建構研究

為了解決彪虎168的問題,作者盧俞潔 這樣論述:

張翎身為海外移民女作家,於201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勞燕》,書寫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Sino-American Special Technic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1943年至1946年,後簡稱中美合作所)這一機密型的抗日機構,其成立期間與其後的故事。小說裡透過三名男性角色──美國牧師比利、中國士兵劉兆虎與美國軍官伊恩──以及兩隻狗,作為回憶的主要敘事者,並以女性角色姚歸燕作為其凝視對象,交錯書寫這段由鬼魅話語與報導、書信等史料構築而成的故事。關於中美合作所這一機構,由於在對日抗戰期間始終是機密性質,因此其任務的真實內容,直到戰

爭結束後才撥雲見日,然而因為政治立場的緣故,中美合作所在海峽兩岸有截然不同的形象與說法。在對岸1961年出版,大為通行的《紅岩》這部小說中,中美合作所被描述為監禁、偵查共產黨人為目標的特務機構。《勞燕》作為「中國第一部涉及美國海軍秘密援華使命」的文學作品,與《紅岩》一書顯然構築了全然不同的歷史敘事,更可見作家以書寫建構歷史的意圖。本文以新歷史主義作為主要方法,探究《勞燕》一書中張翎的歷史建構;再以魔幻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視角,探析其鬼魅敘事的手法與意圖,並以人文地理學的視角,進行小說中空間建構的研究。期望從以上的探究過程,以《勞燕》一書,標舉出張翎身為海外華語語系作家的座標地位。

緣起西廂

為了解決彪虎168的問題,作者陳素宜 這樣論述:

  讓傳統文化發光,你也辦得到!   熱血的操偶人和熱情的觀眾都很重要喔!   從一群孩子對布袋戲的熱愛,深入了解適才適所比明星學歷更重要!   從來不知道「西廂記」是什麼故事的阿傑,竟然被阿嬤手上那個小小的戲偶梳頭的動作感動到全身起雞皮疙瘩。幼兒園的時候,阿傑堆的積木連別班的老師都誇讚;國小的時候,阿傑的笑話常逗得人前俯後仰,連老師都沒辦法好好上課。上了國中後,成績不好,被分到普通班,阿傑就覺得世界變了。雖然爸爸說過,書讀不好沒關係,將來就在家裡賣麵了,可是沒有掌聲的日子還是讓他意興闌珊。還好在國寶級阿嬤指導的學校布袋戲社團裡,阿傑找到了最愛。他有操偶的天分,並且願意好好學習,果然以「

頭手」的身分擔綱操偶重任,並且認識另一所學校那位長得如同戲偶一般美麗的女頭手。只可惜北京來的媽媽一直有「衣錦歸故里」的期待,希望阿傑能進明星高中,替她爭一口氣。在同學阿香巧妙的應時口白中,阿傑一點一滴發現他們面臨的許多情況,竟然都能呼應西廂記裡的情節。這是多麼奇妙啊!   阿嬤引退前,兩團兒童布袋戲團在廟前拚戲。阿傑以優異的操偶表演,讓學文學的媽媽看到他眼裡的光芒,也讓她了解強迫孩子放棄所愛,勉強應考明星高中,是一件殘忍的事。終於,阿傑的媽媽放下與北京姥姥的心結,承認當個快樂的人比當個成績好的人更重要。她甚至幫布袋戲社團編寫戲齣,替傳統布袋戲注入新血,並錄了阿傑操偶的戲齣,帶回北京給阿傑的姥

姥看。   至於社團裡的孩子,他們也秉持著對布袋戲的熱誠,雖然高中大學各在不同的學校,卻要組成跨校社團,透過自己所學的現代專業,用更寬廣的方式延續阿嬤苦心維護的傳統文化。「布袋戲文物館」的成立,只是一個開始喔!   問題討論   一、阿傑看到阿嬤演出的齊眉旦梳頭,忽然全身起了一陣「感動」的雞皮疙瘩。你理解這種感覺嗎?是不是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呢?   二、為什麼這位國寶級的阿嬤急著把她一身的絕活,教給年輕的孩子們?你有過很想承襲一項快失傳的技藝的念頭嗎?失傳代表什麼呢?   三、你比較認同年輕時的阿嬤,教戲火爆,一個差錯就拳頭捶下來;或是年老時的阿嬤,有耐心,常鼓勵又體貼?為什麼?如果你

的老師教學的方式正好是你不認同的,你的成績表現可能有什麼不同嗎?   四、阿傑的媽媽希望他能讀明星高中,阿傑的爸爸希望他長大後能接手麵館,阿傑自己又拿不定主意。如果你是阿傑的朋友,你會給他什麼建議?為什麼?   五、杜皮有豐富的「一見鍾情」經驗,你覺得他的這種態度是對生活和學習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六、阿傑的布袋戲團和燕子的布袋戲團要拚戲,阿傑抱持什麼樣的態度?你知道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的差別嗎?   七、你理解阿芬小時候為什麼會阻礙阿清叔和她媽媽交往嗎?如果現在的阿芬可以跟三十幾年前的阿芬說話,你覺得她會怎麼說呢?   八、阿傑的媽媽在床底下的盒子裡,收藏了大學畢業紀念章和北京帶來

的兔兒爺,表示她很想念家鄉,那麼她為什麼十五年沒回家見媽媽?你覺得她的堅持有沒有道理?為什麼?   九、你覺得阿傑、阿香、燕子、杜皮感情可以從國中維持到大學,是什麼原因?   十、阿傑的媽媽不再強迫他上明星高中,反而要他朝夢想前進。阿傑聽了非常高興。你曾經對媽媽或爸爸所做的某件事充滿感激,卻沒有開口道謝嗎?如果可以補說,你會怎麼告訴他們呢?   十一、你有夢想嗎?你覺得你也可以和阿傑他們一樣從國中到大學一直堅持同一個夢想,並且還希望持續下去嗎?你會怎麼追求你的夢想呢?   布袋戲小百科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起源於十七世紀福建泉州、漳州,由簡單的野臺戲演變成戲齣豐富的精緻木偶戲,是民

間重要的娛樂。傳入臺灣後,吸收臺灣流行的北管,再發揚光大。戲目除沿襲師承外,也改編平劇、通俗演義、章回小說、歷史戲,並創出劍俠戲和現代戲齣。配合前場的改變,後場配樂也在傳統的鑼鼓絃吹中加進西樂,使演出的形式和範疇更加寬廣。   ■臺灣布袋戲的演變   傳統的布袋戲通常是為了酬神償願,或公開致歉,在廟前或露天廣場臨時搭建的戲棚演出的「野臺戲」。戲偶約三十公分,單手操作一偶。初期的布景與戲偶較為簡單樸素,到後期已是華麗鮮豔,武打戲在燈光營造下顯出亮眼的戲劇效果,所以也稱「金光布袋戲」。   隨著電視臺開播,民眾看戲的習慣改變了,野臺戲也逐漸沒落。一九七〇年,黃俊雄的招牌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在

臺視連演五百八十三集,轟動一時,布袋戲因此成了電視寵兒。螢幕的聲光效果促成「霹靂布袋戲」的發展,戲偶從三十公分變成七十公分以上。雙手操一偶,偶頭與偶身內還加裝特殊裝置,控制眼睛睜閉、嘴脣開啟、手腳彎曲等。近期更進入多媒體階段,戲齣及戲偶加入現代元素,關心現代議題,給布袋戲注入源源新生命。   ■傳統布袋戲班的組成   戲籠:廣義包含:戲棚、戲偶、盔帽、服飾、道具、鑼鼓絃吹全組樂器及箱籠。狹義指收放布 袋戲必用物品的箱籠,也是一個布袋戲團的精神象徵。   前場:包含前臺負責主角操演兼配口白的「頭手(又稱上手)」,及前臺負責主角以外角色操演的「二手(又稱助手)」。   後場:樂師。包含鼓手、

鑼鈸手、拉絃手、吹奏手,也作隨聲附和的音效。依據樂器的特性,又可以分為文場和武場。南管由管弦合奏,以琵琶及洞簫為主樂,多表現於文場;北管為鑼鼓打擊,比較熱鬧,娛樂性強,多表現於武場。      ■傳統戲偶的構成   一、身架──包含頭(木雕)、身(布作)、手(木雕)、腿(布作實心)、鞋(木雕)   二、服飾   三、盔帽   ■傳統布袋戲的基本角色   傳統的戲籠中,要能夠滿足一般的戲齣需求,通常有「七大行當六十角」,包含生、旦、淨、丑、雜等類別,和黃帝、將軍、士、農、工、商……等六十種行業。   延伸閱讀   「單親不孤單」主題小說   《金魚眼叔叔》www.tienwei.com.t

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865   《爸爸怪獸‧怪獸爸爸》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959   《你爸爸我媽媽》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281   《永遠在一起》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174 本書特色   ◎用行動接力,開啟你我的夢想,讓布袋戲重生發光,集成大理想! 專家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   李公元/宜蘭縣岳明國民小學 老師   邢小萍/臺北市中山區永安國民小學 校長  

宋金元時期磁州窯白地黑花紋飾研究

為了解決彪虎168的問題,作者梁慧美 這樣論述:

磁州窯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有不少的研究資料發表於期刊和論文研討會中。如同研究的結果,磁州窯是宋金元時期民間最大的窯場,由觀台窯的考古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之所以可以成為當時最大窯場,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瓷器,與磁州窯的紋飾設計相關。 宋金元時期磁州窯最大的特色,在於瓷器上裝飾題材的創新。磁州窯在初創時期大量仿製其他窯場的劃花、刻花、剔花、剔劃花等工藝技巧,到了宋代晚期時,才獨立創新,以白地黑花瓷的裝飾方式,突破當時的所有裝飾技法,而成為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裝飾技藝。 足以讓磁州窯成為當時最大窯場的重要因素,並非單一的創新技法,更重要的是裝飾題材足夠吸引大眾。和其他窯場一樣,裝飾紋樣

有花鳥、蟲魚、人物、詩詞曲賦、山水之外,獨創性地增添了走獸與故事畫等裝飾效果,表現的裝飾題材性質強烈、內容豐富、題材多元、還具備教化作用,在繼承、演變與創新上的表現,促使磁州窯在中國陶瓷史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地位,並延續至今日。 本論文以宋金元時期磁州窯最具特色的白地黑花紋飾特點作為研究的方向。白地黑花的黑色彩度,受到斑花石於繪製時濃度的影響以及窯爐內溫度與氣氛等因素,經燒製完成,會出現黑色、黑褐色與褐色間的色調,因此除了白地黑花之外,白地褐彩亦屬於研究的範圍。另外,白地黑花在繪製過程,為了呈現出最佳的效果,會視情況,在必要時,加入劃花技法。因此,白地繪劃花一併用於此論文作為紋飾的討論。

為了深入了解磁州窯繪圖特性,採用墨水筆臨摹圖檔,運用手繪方式來感受磁州窯白地黑花紋飾繪圖時的運筆過程與線條的韻律性。並前往鶯歌陶瓷博物館學習,藉由窯場中的塑陶和瓷器彩繪來體會畫師運用毛筆於瓷器坯體上作畫的狀態。 目前磁州窯紋飾相關的研究已相當豐富,提供筆者考證依據。磁州窯的畫師來自於民間,繪畫取材來自於生活中的體悟,因此,對於圖像的理解,生活中的觀察與社會文化的探索是必要的。在本論文中,除了參考目前出版的圖錄與學者專家們提出的研究報告,採取藝術史視角並加入小兒科醫學理論,以及瓷器彩繪實作的經驗之外,另外嘗試理解畫師當時的時空背景對於繪畫構圖的想法與民間美學需求上的流行趨勢做一整理

。本論文主要以紋飾作為研究,其他書法、詩詞類不在本研究範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