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尖山逐鹿古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其他中級山 - 輝哥的天空也說明:逐鹿 山連走加九嶺山 · 卡保山逐鹿山O型 · 雲森瀑布連走組合山 ... 淡蘭古道 ... 千人洞&水漾森林 · 古坑華山上大尖山 · 石壁木馬古道 · 荷苞山.

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劉惠萍所指導 劉育玲的 台灣原住民族矮人傳說研究 (2014),提出後尖山逐鹿古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矮人傳說、傳說圈、矮靈祭、台灣原住民族文學、民間文學、口傳文學。

最後網站日月潭逐鹿古道則補充:雨社山逐鹿古道,是邵族人傳說中,獵人由阿里山追逐美麗的白鹿,但都追不到白鹿。追獵人隨白鹿翻山越嶺,過雨社山,出後尖山進而發現美麗湖光山色,世外桃源的日月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後尖山逐鹿古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原住民族矮人傳說研究

為了解決後尖山逐鹿古道的問題,作者劉育玲 這樣論述:

「矮人」是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口傳文學中常見的主題或母題,現今同樣的傳說也流傳在台灣的十五個原住民族中。本文即以台灣原住民族普遍流傳的矮人傳說為研究對象,透過相關文獻、口述文本及族人們主觀性詮釋之間的比較研究,從中觀察到在一個以矮人為題的敘事框架下,實際上卻包含著三個隱然成形、內容互異或為跨族群性質的矮人傳說圈。第一個矮人傳說圈為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邵族、鄒族之分布範圍。在這些族群的矮人傳說中,矮人是不折不扣的異族與敵人,族人們經常因為種種原因與矮人發生爭戰,因此「敵我分明」是其共有的敘事特徵。第二個矮人傳說圈為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及拉阿魯哇族之分布範圍。明顯有別於上述族群,

這四個族群的矮人傳說少見與矮人為敵或與其爭戰之敘述,取而代之的是在早期族群遷徙或部落建立的過程中偶然與矮人相遇之事,或者偶入矮人領域、或者與矮人比鄰而居、或者得到矮人友善的協助等;尤有甚者,部分傳說或族人觀點還進一步透露其先祖曾經與矮人通婚或視矮人為祖等,皆是此一傳說圈獨有的說法,因此「親疏相間」是此一流傳區域共有的敘事特徵。第三個矮人傳說圈為賽夏族之分布範圍,不同於其他族群僅有傳說的流傳,賽夏族與矮人相關者除了傳說之外還有祭典與祭歌,其在各族群間之殊異性亦由此而彰顯,而「恩怨交織」則為其矮人傳說主要的敘事基調。簡言之,以上三個矮人傳說圈的敘事內容分別代表著台灣原住民族矮人傳說中三個相異的敘述

視角,但僅這三個視角還不足以構成台灣原住民族矮人傳說的全貌,因為在各族群中不時可見之「黏合化矮人傳說」的存在,則代表著矮人傳說的第四個視角,其與前述三個區域所流傳的矮人傳說共同交織出台灣原住民族矮人傳說的多重樣貌。神話傳說是科學的前奏,儘管當前部分族人或研究者對於矮人敘事的原型或有「矮黑人」、「原住民的祖先」、「被矮化的異族」及「侏儒」等說法仍有待日後相關研究做進一步的考證,但矮人傳說之於各原住民族其重要性並不純然是歷史的。對多數族群而言,神話傳說在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傳後,不論真假虛實究竟為何,其早已在潛移默化間根植於族群的文化記憶之中,並且衍生出諸如文學、社會乃至於宗教信仰上之功能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