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維克氏硬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微小維克氏硬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方治國,江可達,林本源,林啟瑞,林進誠,謝忠祐,陳道星,林明宏寫的 機械材料實驗(三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正大學 機械工程系研究所 林派臣所指導 林旻頡的 Ti-6Al-4V鈦合金SLM積層製造之原位熱處理製程路徑參數開發 (2021),提出微小維克氏硬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原位熱處理、選擇性雷射熔融、金屬積層製造、3D列印路徑規劃、鈦合金。

而第二篇論文明志科技大學 材料工程系碩士班 張奇龍、張麗君所指導 劉庭瑋的 電漿氮化對高功率脈衝磁控濺鍍沉積氮化鋁鉻薄膜的介面與機械性質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高功率脈衝磁控濺鍍、電漿氮化、氮化鋁鉻薄膜、機械性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微小維克氏硬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微小維克氏硬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機械材料實驗(三版)

為了解決微小維克氏硬度的問題,作者方治國,江可達,林本源,林啟瑞,林進誠,謝忠祐,陳道星,林明宏 這樣論述:

  本書共有十五個單元,可供各校一學期之教學使用,本實驗至少需做八個單元,教學時可視其各校實驗設備及教學需求自行適當的安排。     附有標準顯微金相組織圖,做為實驗十四金相組織之觀察互相對照之用,為本書之特點。使學生了解金相試片之製作過程及各種金屬材料之顯微組織,並熟悉金相拍攝及暗房作業的各項操作過程。     本書說明簡潔扼要,以實驗時間內可完成實驗為編輯原則,故而減少較深的理論、無用之圖表以及繁雜的說明。     本書每項實驗單元,均附有實驗數據記錄及報告,包括圖表、問題討論等,可作為學生實驗報告的觀察記錄和數據結果整理,有助於促進學生的解釋能力與學習效果,並且對於批閱報告上方便許多

Ti-6Al-4V鈦合金SLM積層製造之原位熱處理製程路徑參數開發

為了解決微小維克氏硬度的問題,作者林旻頡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目的運用MATLAB開發進階SLM積層製造技術-原位熱處理(In-situ Heat Treatment),取代傳統熱處理技術。此技術的核心概念是利用雷射源作為新生成積層材料的熱處理熱源,使工件在完成時即達成理想的材料機械性質,故無需透過傳統熱處理程序。本研究運用MATLAB開發三種原位熱處理技術:重覆、間隔及間層模式,搭配三組SLM參數及五組層間旋轉角度,進行完整實驗規劃。運用粗糙度、金相、硬度、衝擊及拉伸實驗,再搭配數位影像技術,探討原位熱處理技術對鈦合金Ti-6Al-4V積層製造材料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三種原位熱處理技術皆可對鈦合金Ti-6Al-4V積層製造材料產生正面影響,但

會隨間層數量的增加而減少。當SLM參數100 W-100 mm/s搭配間隔及間層模式時,可有效提升積層製造材料的衝擊值及延展性,同時縮短原位熱處理時間。

電漿氮化對高功率脈衝磁控濺鍍沉積氮化鋁鉻薄膜的介面與機械性質研究

為了解決微小維克氏硬度的問題,作者劉庭瑋 這樣論述:

本次實驗是探討碳化鎢(WC)基材在沉積 AlCrN 之前進行電漿氮化(Plasma Nitriding, PN)處理後對薄膜的機械性質影響進行探討。第一階段是在低溫(~300 °C)的條件下進行不同的氮化時間(30分鐘、60分鐘和90分鐘),目的是提高碳化鎢基材的硬度以及和薄膜之間的附著性,同時也測試是否可以實行商業化的大規模生產。電漿氮化處理後,使用高功率脈衝磁控濺鍍(HiPIMS)在加熱(200 °C)或不加熱的條件下沉積AlCrN薄膜,從結果可以得知,氮化1.5小時候進行加熱製程有最高的硬度2799 Hv及最好的附著性150 N。第二階段主要是研究不同電漿氮化的壓力對鍍上AlCrN薄膜

的機械性質影響,而為了商業化需求,將厚度提升至3 μm,探討其機械性質變化,結果表明,8 mtorr有最高的硬度2496 Hv及較好的附著性34 N。而第三階段是探討不同的氮化偏壓模式對碳化鎢及AlCrN薄膜的機械性質影響,結果表明使用pulse DC模式氮化可以有效提升碳化鎢的硬度,也會提升AlCrN薄膜的硬度最高2776 Hv,但是AlCrN薄膜的附著性因為殘留應力上升而下降至最低17 N。三個階段比較下來,使用DC模式在壓力8 mtorr下氮化1.5小時並在製程時持續加熱有最好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