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碳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微生物 碳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康曉明等寫的 全球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循環的影響--觀測、控制實驗與模型模擬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海洋環境工程系 沈建全所指導 蕭卜仁的 人工濕地營養鹽濃度與固碳量關係之研究 (2020),提出微生物 碳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工濕地、營養鹽、碳吸存、固碳。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 楊磊所指導 楊沛絃的 海水中鹽度及硫酸鹽對鹹水型人工溼地處理含氮廢水效率及甲烷釋放量影響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人工濕地、脫硝作用、脫氮、硫酸鹽、硫酸鹽還原作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微生物 碳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微生物 碳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球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循環的影響--觀測、控制實驗與模型模擬

為了解決微生物 碳匯的問題,作者康曉明等 這樣論述:

泥炭地生態系統是全球陸地碳庫的重要組分,它以僅覆蓋陸地總面積3%的比重,貯藏了全球土壤碳庫的15-30%,長期以來扮演著“氣候冷卻”的角色,在調控地球氣候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東北隅的若爾蓋高原泥炭地是世界上海拔高、面積大的高原泥炭沼澤分佈區,也是全球氣候變化□敏感的地區之一,在全球碳迴圈研究中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然而,近年來由於氣候暖幹化、極端乾旱事件頻發和大規模挖溝排水的多重作用,導致若爾蓋泥炭地逐漸萎縮、退化,並引起泥炭地厭氧好氧條件的改變,由此對泥炭地碳收支動態產生影響,使其碳源匯功能的轉換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已有研究工作也很難為提出切實有效的減源增匯措施提供足夠的科學理

論支撐。   基於此,本書選擇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為研究物件,從大氣-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統綜合研究全球變化對高原泥炭地碳迴圈過程的影響機制並進行模型類比,能夠為高原泥炭地的碳庫保育、碳分配的準確估算、碳匯功能管理及提升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援,對於高原泥炭地的保護和恢復及應對氣候變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康曉明,博士,中國林科院濕地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濕地與全球氣候變化團隊首席專家,中國林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林業百科全書-濕地卷編委。近年來聚焦高寒泥炭沼澤濕地生態系統,跨尺度研究了高原泥炭地碳收支對極端氣候、長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機制。先後主持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GEFUNDP、國家重點研發、科技部科技專項、中國林科院優青等專案10余項,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1部,獲專利5項。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梁希林業科技進步三等獎、梁希論文一等獎等獎勵18項,獲國家高級訪問學者項目1項。 第一章高原泥炭地碳迴圈與全球變化 第一節 高原泥炭地生態系統碳迴圈及重要 第二節 若爾蓋高原泥炭地面臨的全球變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水位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野外觀測與研究方案 第三節 基於控制實驗研究水位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第四節 基於樣帶調查研究水位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參考文

獻 第三章乾旱事件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樣地及觀測方法 第三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地氣候特徵分析 第四節乾旱事件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第五節乾旱事件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環境因數的影響 第六節 乾旱下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與環境因數的關係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氣候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組分的影響模擬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研究區域概況及觀測類比方法 第三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模型類比結果驗證 第四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生態系統碳分配定量類比 第五節乾旱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模擬 參考文獻 第五章氣候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和物候的影響

模擬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研究區域概況 第三節 觀測方法及模型概述 第四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及植被指數動態變化 第五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模型類比優化驗證 第六節氣候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和植被物候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六章 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時空格局動態類比及其驅動機制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點位尺度模擬與驗證 第三節研究方法 第四節 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時空格局模擬及驅動機制分析 參考文獻 後記

人工濕地營養鹽濃度與固碳量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微生物 碳匯的問題,作者蕭卜仁 這樣論述:

大氣中CO2 濃度的增加將導致全球變暖,溫度上升也會對環境氣候產生不良的影響,CO2 的捕集與封存是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技術。而濕地是地球重要的碳匯地點,為未來氣候變遷及減碳研究相當重要的環境場域之一。在濕地中,植物等生產者會利用大氣中的CO2 進行光合作用,將碳儲存在生物體中及濕地底層低分解率的厭氧土中,而植物的生長速率又與營養鹽濃度息息相關,故本研究之主軸乃在於想了解濕地各種營養鹽及其濃度與固碳量之關係。本研究乃藉由小型模場試驗(A-E組),添加不同的營養鹽種類(NO3--N、NO2-N、TOC、TKN、NH3-N、PO43-)及濃度,並定期量測植栽的生長速率、收割及分析,最後檢測實驗前後

土壤有機碳的含量,藉此進行固碳量的估算,並求得營養鹽種類及濃度與固碳量之相關性。由實驗結果可得知,添加適當的氮類、磷酸鹽營養鹽濃度可以使植栽及土壤固碳量皆增加,但太低或太高的營養鹽濃度則會使植栽生長不良或死亡,並會加快土壤中有機碳被微生物分解,導致土壤有機碳含量減少。本收割型濕地植栽整體固碳量平均範圍在4.2~35.3 ton C/ha year-1 之間,而濕地土壤固碳量則以B組為最高達0.224 ton C/ha year-1,其餘各組皆為負值,此顯示在適當的營養鹽濃度狀況下的濕地土壤才有固碳效果。藉由迴歸方程式得出本實驗最佳化植體固碳效果之營養鹽條件:在硝酸鹽氮濃度448 mg/L、凱氏

氮濃度669 mg/L、氨氮濃度697 mg/L、磷酸鹽濃度5.1 mg/L 及總氮濃度1,057 mg/L 狀況下,可得到最佳固碳量分別為41.8 ton C/ha year-1、36.8 ton C/ha year-1、35.2 ton C/ha year-1、35.0 ton C/ha year-1 及36.6 ton C/ha year-1。本次研究中顯示,若以短期間大量固碳為目的,則收割型濕地營養鹽濃度可適當調高,但若以濕地土壤中長期固碳為目的,則濕地進流水之營養鹽濃度應該調到較低範圍內(總氮262 mg/L、磷酸鹽2.8 mg/L)較為恰當,且濕地若以蕹菜為主要水生植物種植的話,可

藉由蕹菜生長速度快及繁殖力強的特性,藉由收割的方式將蕹菜所固得之碳移除,此方法可達到短時間內高效率之植體固碳目的。

海水中鹽度及硫酸鹽對鹹水型人工溼地處理含氮廢水效率及甲烷釋放量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微生物 碳匯的問題,作者楊沛絃 這樣論述:

對於污水處理除了建造傳統的污水處理廠外,建設污水處理型人工溼地除對於民眾有較高的接受度外,溼地生態系統額外可提供許多的優點,例如像是可提供野生動物之棲息地、提供教育研究、景觀遊憩及改善水質等;但濕地長期被水淹沒的狀態,使得土壤長時間保持在厭氧狀態,而內部的厭氧性微生物相當活躍,可進行脫硝作用及甲烷生成作用,甲烷生成作用將有機碳轉變為甲烷再釋放到大氣中,致使排出較二氧化碳更為增強溫室效之溫室氣體甲烷。 本研究為探討不同環境之下的人工溼地運作情況,其設置四個模槽組分別為填料為普通土壤的1槽、填料中添加污泥及種植蘆葦的2槽、填料中僅添加污泥的3槽,以及填料中添加污泥及種植紅海欖的

4槽。在進流水水質操控條件方面,包含進流水中含有不同鹽度及硫酸鹽等之人工污水,以研究其氮處理效果及對於甲烷排放之抑制作用。研究結果顯示,2槽在進流硫酸鹽水體參數時有86.72 %的總氮去除率,為全部測值中最高的,硫酸鹽有效加強脫氮作用的進行,硫酸鹽經硫酸還原作用生成硫化物,可促使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脫硝硫桿菌)以硫化物進行脫硝作用,而不論是何種水體參數條件下,各槽體的甲烷的釋放量並未有顯著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