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音樂家莫札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德國音樂家莫札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bertClarsonLeach寫的 偉大作曲家群像-白遼士 和的 精編外國雙鋼琴作品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莫札特:劇院經理(索尼經典歌劇系列) (Sony ... - 五大唱片也說明:作曲家: 莫札特Mozart 莫札特:劇院經理(索尼經典歌劇系列) ... 有普列文的幫助,普列文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德國後裔,他的音樂教育和養成主要都在德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足智文化有限公司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莊敏仁、王秋雯所指導 林欣儀的 舒伯特《岩石上的牧羊人》作品詮釋與研究 (2021),提出德國音樂家莫札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女高音、岩石上的牡羊人、單簧管、舒伯特、德文藝術歌曲。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孫清吉、邱玉蘭所指導 李瑋倫的 探討舒曼藝術歌曲中詩與音樂的關聯與詮釋— 以作品編號四十為例/畢業音樂會 (2021),提出因為有 舒曼作品編號四十、安徒生、德文藝術歌曲、藝術歌曲之年、作品編號四十的重點而找出了 德國音樂家莫札特的解答。

最後網站歐洲音樂家 - 中文百科全書則補充:中文名:歐洲音樂家 · 代表人:巴赫,海頓,蕭邦,莫扎特 · 音樂風格:深沉、悲壯、廣闊、內在 · 代表作:《馬太受難曲》《英雄交響曲》.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國音樂家莫札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偉大作曲家群像-白遼士

為了解決德國音樂家莫札特的問題,作者RobertClarsonLeach 這樣論述:

  「貝多芬在我面前開創了音樂的新世界,就如莎士比亞揭示了詩歌的新世界一樣。」──白遼士     音樂史上的浪漫時期是從1820年到1900年,這個時期的特徵是注重主觀、崇尚理想,打破一切傳統形式,以豪放的個人情緒為主,並且強調情感表達的自由。提到浪漫樂派,我們通常都會直接想到「德國浪漫樂派」,而極少人會聯想到「法國浪漫樂派」。在「德國浪漫樂派」中,自貝多芬從古典樂派跨越到浪漫樂派,經由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再由布拉姆斯、華格納,乃至於馬勒,如此自然相傳成為一絛壯麗巨流的現象,並沒有同樣地形成於法國,倘若「法國浪漫樂派」這個說法也能夠成立的話,那應該是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白遼士。法國本身

即時產生了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就是法國音樂的救世主——幻想大師白遼士。     白遼士從小生長在一個不安定的時局裹,當時由於法國大革命的衝擊,產生了宗教分裂與無神論的興起,白遼士的父親正是一位無神論的外科醫師,母親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一生,可說是在「戰鬥」中渡過,因為他長年身處於天主教信仰與貴族氣質的法國樂壇,而這種環境裹不可能默認像他這樣的怪人存在。他是一位忠貞的浪漫主義追求者,這種追求浪漫主義的執著態度與毅力也轉變成他苦戰的幻想根源,但是終其一生,法國對他的作品不僅未曾關心,甚至帶有敵意;反而是德國人認同他偉大的獨創性,並加以讚揚,因此白遼士在國內並末嚐到勝利的果實,卻在國外屢放

光芒。他的音樂一直要到二十世紀才獲得世人的推崇。他生時除了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之外,不被同胞所了解。     白遼士受到貝多芬主題中心觀念的影響,獨創標題音樂的固定樂思,並從帕格尼尼的超人演奏技巧中探求其運用於管弦樂中之可能性,進而以標題音樂的固定觀念創立固定樂思的手法,並運用於交響樂之中。因此我們可以說,法國音樂自盧利、庫普蘭以及拉摩以來,經過了一個世紀,才出現白遼士。白遼士極成功地把標題巧妙地注入音樂之中,使法國浪漫音樂一舉形成,其後由法朗克、佛瑞與聖桑等延續下來,在這樣的世代接替中,我們可以肯定,白遼士對於法國浪漫樂派實在太重要了。     本書插圖豐富,將這位偉大的歐洲浪漫主義先驅的生平娓

娓道來,不論是音樂愛好者,或是研究白遼士生平和時代的專業人員,都是一本珍貴好書。

德國音樂家莫札特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Music: Sandra Tavali 2017 - "In A Soundscape", Composer's DEMO)

2017新逸藝術華人樂壇的亮點
徐嘉琪、廖培鈞 雙鋼琴音樂會

購票: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8490

雙鋼琴的演奏,就如同小型室內樂一般,需要演奏者絕佳的默契。此次音樂會,鋼琴家徐嘉琪與廖培鈞將演出三位時代相近,卻各自擁有其獨特性的作曲家:拉威爾、普朗克以及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

拉威爾《圓舞曲》原為管絃樂作品,樂曲中呈現十九世紀宮廷宮廷中的熱鬧氛圍,人們聚集大廳跳著華爾滋的景象彷彿在眼前;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同樣改編自管絃樂作品,描繪祭典遠古俄羅斯時期祭典的進行,並在祭典中要求少女需跳舞跳至死亡作為獻祭品;而普朗克的奏鳴曲,則專為雙鋼琴所做,目的在於區分其早期四手聯彈作品,雙鋼琴的標準曲目之一。而這次與作曲家李婉菁再次合作所呈現的作品《在聲音的風景中》,更在雙鋼琴與電腦異響呼應的音場共鳴上,展現了更多雙鋼琴作品實驗性的嘗試與突破。

徐嘉琪,國內少數經常與國際級演奏者合作的鋼琴家;廖培鈞,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兩人將結合多年的演奏以及教學經驗,再次攜手以雙鋼琴來譜出音樂篇章。



演出者介紹
鋼琴/徐嘉琪
為國內少數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維持長年合作之誼的鋼琴家。美國琵琶地音樂院(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鋼琴演奏學士與碩士。鋼琴師事Vera Danchenko, Ellen Mack, 法文聲樂作品詮釋師從Thomas Grubb. 並擔任其助教長達九年。曾獲頒全額歌劇伴奏助教獎學金(Full Assistantship in Opera Accompanying)和克拉拉艾雪費爾德伴奏獎(Clara Asherfeld Award in Accompanying);2001台北德文藝術歌曲大賽專業組最佳伴奏獎。而從2000年至2017年,她已陸續與長笛名家Peter Lukas-Graf, Trevor Wye, Robert Aitken, Shigenori Kudo, Amy Porter, Sharon Bezaly, Judith Mendenhall, Karl Kraber, Philippe Bernold, Loic Schneider, Vincent Lukas, Sarah Louvion, 新加坡交響樂團長笛首席金塔、上海音樂院長笛教授何聲奇、2007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冠軍神尾真由子、前柏林愛樂豎笛首席Karl Leister、吉他大師福田進一、英國男高音Justin Lavender, 義大利女高音 Susanna Rigacci, 以及多位管樂名家Dominique Vidal、 范磊、松本健司、 Marten Larsson, , Diethelm Jonas合作演出,記錄著台灣鋼琴家在音樂舞台上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的美好時刻與感動。並於2008年擔任國家兩廳院旗艦歌劇「黑鬚馬偕」鋼琴排練、2007~2017年國家兩廳院歌劇工作坊鋼琴排練暨鋼琴演出、2017高雄春天藝術節旗艦歌劇「卡門」聲樂指導。以及受邀擔任2016, 2017新加坡國際小提琴音樂節專屬鋼琴家。

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實踐大學等音樂系所兼任副教授,除了教授鋼琴,豐富的演奏經驗與清晰的理念傳承,使得她所開設的鋼琴伴奏法、總譜彈奏等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



鋼琴/廖培鈞
"她對莫札特有一種極特別的能力,我非常樂於與她一起工作!" ... 鋼琴家 Peter Donohoe

"她的演奏擁有著相當的敏銳度與變化色彩的能力,特別在寧靜的段落,她傳達了一種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溝通力量。" ... 鋼琴家 Ronan O'Hora 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 廖培鈞, 自台北藝術大學畢業後,獲獎學金赴英國伯明罕音樂院攻獨奏家文憑(Artist Performance Diploma)與音樂藝術碩士 ( Master of Arts),並皆以"最高榮譽"(Distinction)之殊榮畢業。結束英國的學業,廖培鈞以滿分之成績考取德國弗萊堡音樂院攻讀最高獨奏家文憑(Solistenexamen),並經全體教授通過,以最優等(Auszeichnung)之滿分成績畢業。

廖培鈞先後師事許麗珍、彭聖錦、陳泰成、Michael Dellinger、Malcolm Wilson、 Philip Martin 和 Vitali Berzon 教授。並接受許多鋼琴家之指導:傅聰、鄧泰山、陳必先、陳宏寬、李堅、Leon Fleisher、Boris Lvov、Alexander Nasedkin、Bernard Roberts、 Peter Donohoe、 Robert Levin、Paul Badura-Skoda、Hans Leygraf、Jacques Rouvier、Philippe Entremon、Oxana Yablonskaya、Patsy Toh、Stephen Kovacevich、Peter Serkin和 Cyprien Katsaris等鋼琴家。

廖培鈞曾獲得許多鋼琴比賽的肯定,包括: 台灣蕭邦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三名、第一屆台北愛樂樂壇新秀、英國伯明罕音樂院鋼琴獎、 Beryl Chempin 貝多芬獎、 Renna Kellaway Piano Prize和 Ludlow Philharmonic 協奏曲比賽第一名。2003年獲伯明罕交響音樂廳鋼琴獨奏會獎,於該年五月在伯明罕 Birmingham Symphony Hall舉辦個人鋼琴獨奏會,接受英國知名古典愛樂電台 Classic FM個人專訪,並在節目中撥放該音樂會之實況錄音。2004年獲選為台灣文建會的音樂儲備人才之一,並代表台灣赴義大利參加第七屆馬諾保羅‧摩諾波利國際鋼琴大賽(The 7th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Mauro Paolo Monopoli ),榮膺第二名、最佳協奏曲演奏與最有潛力年輕音樂家之特別獎。2009年,獲選為「兩廳院樂壇新秀」與台灣謬斯客雜誌所舉辦錄音甄選計劃之得獎主。

她的演奏足跡遍及於世界各地,曾合作的音樂家,包括現以色列愛樂中提琴副首席 Amir Van der Hal、葡萄牙國家愛樂法國號首席Abel Pereira、西班牙Sevilla交響樂團低音管首席 Alvaro Prieto和英國曼徹斯特哈雷樂團豎笛家 Rosa Campos等。亦多次受邀與樂團演出鋼琴協奏曲,包括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桃園春之聲管絃樂團、伯明罕音樂院交響樂團與Bacau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合作的指揮有鄭立彬、陳永清、Lionel Friend、Peter Donohoe、 Tamas Gal和 Ovidiu Balan。

這些年,多方受邀室內樂演出至英國伯明罕Barber Hall、曼徹斯特Chetham's School、Park House音樂協會…等地舉行音樂會,也曾受「德國世界音樂協會」之邀至柏林Brohan Museum、Mendelssohn-Remise Museum、Epiphaninen-Kirche等地舉行鋼琴獨奏會。2017年四月,受邀至美國Illinois State Universtity 和 Washbur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Festival 擔任客席藝術家( Guest Artist),舉行大師班、獨奏會與室內樂音樂會等,六月將再赴美國 Le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Piano Festival and Competition 擔任音樂節之客席藝術家,並參與比賽評審,舉行獨奏會與大師班。12月17日,將以台北國家演奏廳為起站,展開 「24fps - 瞬影」鋼琴獨奏會之巡迴演出。

廖培鈞除了活耀於演出之外,並致力於教學,現為台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並於中國文化大學與私立光仁高級中學任教。



客席作曲簡介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作曲家,畢業於美國的琵琶蒂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The Computer Music Department of the 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師事 Dr. Geoffrey Wright.

創作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 Discovery 探索頻道《謎樣台灣》配樂,前閃靈樂團鍵盤手,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同時任教於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系、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主授音樂創作與和聲學。作品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ICMC)、The 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NYCEMF)、 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WOCMAT-IRCAM、klingt gut! (Germany) 等國際展演研討會。

網站: sandrawcl.wixsite.com/demo



演出曲目
1.M. Ravel:La Valse (version for two pianos)
2.F. Poulenc:Sonata for two pianos
3.I. Stravinsky:Rite of Spring arranged for two pianos
4.李婉菁:《在聲音的風景中》為雙鋼琴與電腦音樂 (委託創作)




演出資訊
時間:2017/09/24(日)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交通資訊
票價:1500/1200/800/500


注意事項
◆早鳥票:9/5前購票享八折優惠。
◆團體10張以上九折;身心障礙優惠票及其必要陪同者(限一人)優惠票五折
 團體票及優惠票(需出示證件)請至 全省年代端點購買。
◆本節目退換票請洽新逸藝術 02-2886 3000。
◆本節目年代售票網站(郵寄.便利商店取票)、全台年代售票端點、
 四大超商全家FamiPort、7-11門市內的ibon機台、萊爾富Life-ET及OK超商OK‧go皆可購票皆可購票。




購票注意事項
* 9/5前購票享早鳥八折優惠* 10張以上可享9折/身心障礙及陪同者一人優惠5折(需憑證件購買,一證一票)

舒伯特《岩石上的牧羊人》作品詮釋與研究

為了解決德國音樂家莫札特的問題,作者林欣儀 這樣論述:

擁有「藝術歌曲之王」美名的法蘭茲・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僅三十一歲的短暫歲月裡留下的最後一首作品《岩石上的牡羊人》(Der Hirt auf dem Felsen, D. 965),是由德國女高音安娜・密爾達・豪普特曼(Anna Milder Hauptmann, 1785-1838)所委託創作的歌曲,曲中以絢麗的技巧輔以動人的旋律編寫,加上其寬廣的音域、華麗的織度以及極具挑戰的花腔技巧,為女高音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 《岩石上的牡羊人》雖由女高音詮釋的歌曲,歌詞卻以男性口吻譜寫;在貧病交加且灰暗的時刻之中,舒伯特卻譜出如此明亮活潑、燦爛耀眼的旋律

,這些看似衝突矛盾的意象背後,作曲家究竟想要表達的意涵是甚麼? 本文將從舒伯特的作曲技巧以及當時創作的背景為出發點,輔以詩詞分析來探討本首作品,並且聚焦在音樂詮釋上,來剖析歌者、單簧管與鋼琴三者之間的互動,以及如何詮釋本首作品。

精編外國雙鋼琴作品選

為了解決德國音樂家莫札特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精選20首膾炙人口的雙鋼琴曲 一本書帶你熟悉西方大師經典作品 藝術生平×創作風格×體裁特徵×演奏技巧 重點難點×情感表達×音樂術語   ▎作品風格多樣   從17世紀的巴洛克風格,經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印象樂派,到20世紀的現代音樂風格,涉略範圍廣泛。   ▎大師經典傑作   波蘭:蕭邦   德國:貝多芬   美國:蓋希文   阿根廷:皮亞佐拉   法國:德布西、聖桑、比才   蘇聯:普羅高菲夫、卡巴列夫斯基   奧地利:莫札特、小約翰.史特勞斯   俄羅斯:穆索斯基、拉赫曼尼諾夫、阿連斯基   樂譜後附有大師的作品、風格簡介,練琴之餘還能增加音樂知識。   ▎編排獨到之處   

每首鋼琴曲後附有演奏提示、音樂術語,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演奏技巧,同時也便於教師教學之用。 本書特色   本書根據多樣化、實用性的原則,精心編選20首西方膾炙人口的優秀雙鋼琴曲,均為西方音樂史上不同風格時期、音樂書市一曲難求的佳作。編者對每首樂曲作者的藝術生平、創作風格、體裁特徵、演奏技巧以及相關音樂術語等都做了詳細的注釋,有助於鋼琴教學、日常練習、知識檢索及音樂會演奏的曲目選擇。  

探討舒曼藝術歌曲中詩與音樂的關聯與詮釋— 以作品編號四十為例/畢業音樂會

為了解決德國音樂家莫札特的問題,作者李瑋倫 這樣論述:

文字與音符本身就是種詮釋的方法,藝術歌曲將詩與音樂融合,透過作曲家的觀點將詩中的意境,運用作曲的手法重新詮釋為實際聽覺上的意義。詩在文學體裁中是「精鍊」並帶有節奏與聲調變化,透過作曲家們的音樂創作,使詩中的意義傳達得更加深刻。羅伯特.舒曼出生於浪漫主義興盛的年代,從小因家庭因素接觸許多當代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也為他之後德文藝術歌曲創作累積許多基石。1840年為他的藝術歌曲之年(Liederjahr),《五首歌曲》作品編號40就是在那時創作的作品之一,本論文將透過對此套歌曲的創作背景、詩詞與音樂分析探討詩和音樂的關聯,在結構上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討作曲家、詩人之生平與德文藝術歌曲中詩

與音樂的關係。第二部分透過詩詞與音樂分析,解析作曲家運用哪些手法將詩轉換爲音樂,並藉由理解後得出自我的詮釋。畢業音樂會曲目:裴哥雷西:如果你因為只愛我亞歷山大.斯卡拉第:甘吉河一片金黃佛瑞:戀歌德布西:浪漫曲:消逝與受苦的靈魂羅伯特.舒曼:〈五首歌曲〉選自舒曼《作品四十號》1. 三月的紫羅蘭2. 母親的夢3. 士兵4. 提琴手5. 走漏的愛莫札特:〈唯有她的心情平〉選自歌曲《唐.喬望尼》托斯悌:小夜曲托斯悌:不再愛你董尼才第:我想在海邊造一棟房子董尼才第:〈她真是美麗、真是可愛啊!〉選自歌劇《愛情靈藥》撒姆爾.巴伯:釘十字架撒姆爾.巴伯:在這星空閃耀的夜晚馬斯內:悲歌舒伯特:在河上黃宏仁:門扉

黃自:玫瑰三願吳世馨:阿爹的飯包蕭泰然:遊子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