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衛生社工 角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心理衛生社工 角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第三版) 和弗雷德.紐曼的 心理學的迷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巨流圖書公司 和五南所出版 。

實踐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嚴祥鸞所指導 洪惠麗的 台灣社會工作者就業困境 (2020),提出心理衛生社工 角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就業環境、就業困境。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碩博士班 周煌智、陳增穎所指導 陳婉君的 社會安全網心衛社工工作經驗初探 (2020),提出因為有 心衛社工、社安網計畫、工作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心理衛生社工 角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心理衛生社工 角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第三版)

為了解決心理衛生社工 角色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本書為重量級學者專家、資深社工師傾全力之作! 第三版全新改版  與時同步, 是社工相關科系教科書首選,實務工作者的最佳參考用書!   社會工作本土化是臺灣社工社群近2、30 年提出的主張,而教科書的本土化就是行動的一個起步。《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基於此立意,於2002年出版第一版,又於2011年第二版改版,已成為國內許多社工系的教科書。本書扣緊臺灣的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之發展,將目前既有的研究成果,經過系統性的整理,撰寫成為社會工作之教科書,期使讀者瞭解社會工作各實施領域與各福利服務在臺灣的推展經驗。   本書第三版內容增添了「心理衛生社會工作」一章,此乃有鑑於心理衛生社工專業人力的角色

地位在臺灣日益重要。其次,為反映各領域發展的演變,也調整了部分的章節名稱,如:「第8章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第10章醫務社會工作」、與「第14章職場社會工作」。同時每章都將2011年至今的推展現況及學術研究成果納入。由於臺灣近10年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進入大躍進的時代,不僅努力將福利服務的推展與國際社會的發展接軌;且政府推出的各項大型計畫方案,也促使社會工作的實施愈為精進,因此發展越快速的實施領域或服務領域,則更新的內容篇幅也就愈多。   此書可作為「社會工作概論」、「社會福利概論」和「社會福利行政」等課程的教科書或參考書,對於社會工作的學生、老師、以及實務工作者而言,具高度參考價值。  

心理衛生社工 角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軍人心理衛生議題,每每在軍隊中發生自殺或自傷事件就會被重啟,去年(2019)曾發生陸軍一週兩起自殺(包含營外自殺),隔月再陸軍士官自殺案件,人才培訓不易,如此人才喪失,也對我國國軍戰力上有所減損。因此,我希望能減少相關的憾事,也維持我國戰力。目前軍中的心理健康促進及處遇,主要靠我國國軍的心輔分為三級防處,分別有初級發覺預防、二級專業輔導、三級醫療處遇。

所謂的初級預防的工具之一,我關心的是網路所提供的心輔資源。我本身是網路使用者,也在網路上查了一些相關網站的資料。我留意到第一、相關的點閱率不高。第二、資料比較老舊。像是是「衛生署安心專線號碼」,號碼其實已經改了,而衛生署現在也轉制了。還有一個內政部的男性關懷專線,也早併入衛福部了。這些資料其實都需要更新、需要維護。 甚至,我也提出可以研發app把相關線上資源統合,可嘉惠更多的官兵。

此外,提升軍中心輔人員的專業性也非常重要,目前軍中心衛人力的結構中,心輔官及心輔士主要由政戰學院相關科系,或非本科105-165小時的職前訓練來擔任(心輔員則主要是引進民間非軍職,具有專業證照者)。心輔官及心輔士(具軍職者),不一定要如民間考取諮商心理師,需要相關科系、且具備碩士學位,才得以考取、取得執照,然而民間招聘之心輔人員編制僅30人,為總編制7%;而目前具有心理師或社工師執照者僅有77人(若包含本身就有照的心輔員),其考照率僅近兩成,實有予以提升之必要。

接續針對二級專業輔導的部分,則有賴軍中專業的心輔人員來支援。目前國軍現役人員約20餘萬人,在平時的心理健康促進及專業輔導上僅由現有編制405人來協助,平均一個人負責500人的心理健康,更遑論戰時要進行戰鬥壓力控制(找到壓力源預防處置)、處理戰鬥疲乏、戰時心理疾患處置,人力應有持續成長之空間。

然而,還有一個軍中的文化並非統計數字可凸顯的問題,就是所謂的「權力關係」難以突破,從相關質性研究及評論可知:無論是軍階高的長官要向軍階較低的請求輔導諮詢,可能礙於面子有執行的困難;而軍階低者有時也可能擔心被標籤化,或礙於軍階的關係無法真實透漏心中壓力。

其中也會面臨「倫理」議題:國軍心輔人員其身份角色上,具備心輔專業、政戰專業兩者雙重身份,在謹守長官命令及期待之際,完成專業輔導諮詢工作,還須維持著諮商倫理,這其中確實形成組織文化、心輔實務推動上的矛盾與衝突點。需要保密?還是揭露諮商的內容?甚至國軍提供鏈結的民間諮商機構,也必須將諮商內容撰寫成報告回報軍中,恐怕亦有專業倫理上的問題。因此本席認為,增加「非軍職」的心輔專業資源是重要的。比如政戰局推出「鏈結民間輔導資源方案」,由國軍地區心衛中心辦理招商來鏈結民間諮商機構,提供國軍多元諮詢管道。

另外,退除役心理官具備在軍中的經驗及輔導實務,立法院曾決議應於其退除役後協助增強其專業及實務能力,並作為回流軍中以非軍職身分服務。目前觀察退輔會已有相當的輔導作為,根據退輔會所提供的數據:為增進退除役官兵專業學能,就讀大校院全額補助學雜費用2-8萬元, 108 學年度申請心理諮商類就學及進修補助,計有 43人,也請「國防部」來持續研議這類人員以「非軍職」回聘之機制,提升國軍心輔能量。

所以我特別向國防部建議:
1. 更新線上心輔資源資訊及調整相關心輔提材以提升點閱率,甚至研發app來統合相關資訊。

2. 應在營中盡可能增聘「非軍職」心輔專業人員,有助於提升專業度以及擺脫軍中的權力關係,讓「具軍職」的心輔專業人員來研擬初級的心理健康促進計畫,避免權力關係上的敏感。

希望說未來在國軍心理衛生層面,我們應可以「work hard play hard 」。除了認真的訓戰外,在心理健康這邊, 也要跟我們的防疫一樣 ,有國際級的部署、世界級的水準!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radicalwings.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s/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radicalwings.tw/support.php

台灣社會工作者就業困境

為了解決心理衛生社工 角色的問題,作者洪惠麗 這樣論述:

從社會工作者就業機會不多的世代,自社會工作師法通過,到衛生福利部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之後,更是需要大量的社會工作人員投入,故為社會工作內容、理論、及核心理念上所帶來的改變,研究者須藉實徵研究澄清對此工作定位所產生的困惑,此為產生本研究的緣由。故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目前的就業環境,以及所遭遇的困境,並從中找出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所期待的就業環境。據此,研究者以採半結構深度訪談法,透過立意抽樣法與滾雪球選取10位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根據研究結果說明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的歷程與職務內容;以及社會工作者面臨工作負荷量大、孤立無援、自身專業度不足、及團隊合作問題…等就業困境;社會工作者通常

採取補足人力、同儕支持、及自立創業等因應策略。然則,社會工作者所理想的工作就業環境為人性化的環境、支持性的環境、積極溝通、教育訓練機會、及健全制度。本研究建議社會工作者若感到工作職場上有任何衝突及壓力時,可以主動去尋求協助,面對自己專業度不足時,增強自己的專業訓練,尋求同儕專業溝通。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可考慮在開設培訓課程過程當中,增強每位社會工作師面對壓力紓壓的因應之道;以及定期舉辦工作坊,讓社會工作者有機會參加。

心理學的迷思

為了解決心理衛生社工 角色的問題,作者弗雷德.紐曼 這樣論述:

  《心理學的迷思》記錄了一個反精神醫學運動與臨床實務的方法論,其將病人視為革命者,也就是能夠改變他們的情緒性與世界的人。在這本引人入勝、非正統的書中,社會治療的創始人弗雷德.紐曼博士,戳破了整個歐洲中心主義心理學以之為基礎的迷思。 名人推薦   ●林香君(佛光大學教授、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中心主任)   「個體意識的主流心理學與新自由主義全球殖民相依共構,它已精巧建構當今世界成為「主體性心理化」的社會,人們以為出於自主而自我管理情緒、壓力與行為以適應社會,當「適應不良」被視作個人或家內的問題繼而施以病理化、醫療化處遇時,同時是對穿牆越戶的壓迫性體制與意識形態予以忽視、遮

蔽和鞏固,去政治實是維持壓迫結構穩定的政治。」.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本書主要收錄了『社會治療』取徑創始者弗雷德.紐曼在19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知名演講,挑戰了主流心理學與精神醫學許多關於(病)人、治療、治療關係、疾患、解方(cure)等等根本預設。即便這些犀利批判都有其對應的特定脈絡,在心理病理醫療模型日益鞏固的當代臺灣社會,仍有助於開啟一場極為需要的對話。」   ●萬心蕊(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社會工作存在的使命是維護人性尊嚴、社會正義,和進行社會發展和變革。然而臺灣在二戰後政經情勢下,接受美國移植的社會工作,卻成『社會問題個人化,個

人問題病態化』,背離社工精神。然,近十多年,一些臺灣心理衛生社工,於社區發展啟動精神受困者力量的工作精神和方法,而弗雷德.紐曼之基進和革命的社會治療,提醒我們更要帶著歷史、政治性和經濟的視框,與精神受困者和家屬一起組織起來,有意識地投身集體創發實踐─批判之社會變革活動,改變社會受害者角色,於日常轉化,而為『病人即革命者』!」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在當代藝術的實踐領域中,病人即革命者,工具即結果,社群即是自我定義與自我認同的歷史之心,已成為屢見不鮮的通例。《心理學的迷思》讓我們了解到,心理學產業如何透過汙名化、邊緣化、標籤化,讓病者承受的社會與歷史斷

裂之痛,被全然遮蔽。本書鼓舞讀者以社群政治的創造性焦慮,投入側翼社群的建造,翻轉社會歷史處境,實為轉化恐慌迷思與成癮迷思的一帖良方。」  

社會安全網心衛社工工作經驗初探

為了解決心理衛生社工 角色的問題,作者陳婉君 這樣論述:

  因應強化社會安全網策略三而設置的心衛社工,在政策滾動式修正中對當前我國社工專業人員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其中仍存有不確定與待建置的地方。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會安全網政策下策略三心衛社工工作經驗之初步探究,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初步探討心衛社工的工作經驗,瞭解不同背景的心衛社工在擔任心衛社工一職後對實務工作的內涵是否有差異;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3位來自不同工作背景的心衛社工,透過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整理出以下結果:一、心衛社工的專業角色(一)心衛社工與關懷訪視員的專業角色極近重複,兩者專業角色待細緻區分。(二)具關懷訪視員、精神科社工工作經驗者的專業工作內涵、先備知能與心衛社工

工作內涵較相近,故轉銜至心衛社工工作是專業的延伸與累積且就業動機皆具挑戰深化服務,與社安網策略三的目的及對心衛社工的期待較一致。(三)保護社工背景者轉任心衛社工,在工作歷程中需要一段自我專業的磨合,經過調整過往對加害人的刻板印象與價值觀較能順利銜接並延續心衛社工的工作。(四)心衛社工是綜融性的助人工作,除了資源連結外,也協助案主及其家庭關係調整,更是扮演社政和衛政溝通與協調的角色。(五)心衛社工服務對象不僅是精神疾病個案合併家暴或性侵害加害人身分者,這些加害人有些同時為被害人身分,或者從服務歷程中發現這些所謂的加害人其實才是系統中的被害人;但因心衛社工隸屬衛政,故在協助個案連結資源豐富性較隸屬

社政的保護社工匱乏。二、心衛社工所需的專業知能(一)來自不同背景的心衛社工專業基礎的異質性大,任職心衛社工的專業知能,除了仰賴過去的專業基礎外,也靠實務工作歷程裡做中學習及透過組織內提供專業訓練來增加專業知能的厚實度。(二)心衛社工的基礎專業知能需對精神疾病的了解和辨識發病能力、因應精神疾病發作的危機處遇、家庭功能與家暴防治的概念、暴力風險的評估和處遇、資源連結的能力等專業知能;對於尚缺乏精神疾病辨識和暴力風險評估的概念的初任心衛社工者,人身安全的知能則最為重要。(三)因應拒訪個案的策略:1.轉向與其他家人工作、與網絡合作,並調整自我心態,接納個案拒訪的決定,並進行自我反思。2.尋求督導協助、

邀請專家學者召開個案研討會商討處遇方式,暫緩積極介入。3.反思個案或家屬拒訪原因、想要的服務來調整服務方式、同理個案或家屬拒絕的想法、感受,並使用不同媒介(如:留紙條、透過網絡人員來與個案聯繫等)來與個案或家人連結,期間以立即性危機為優先處理。4.尋求同儕支持,並以個案和家屬的立場來理解個案罹患精神疾病的痛苦和家屬照護個案的辛苦,幫助自己轉念。(四)處遇過程,擅用個人中心學派取向的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接納、同理心之技巧。三、心衛社工所需的態度(一)接納精神疾病和加害人身分的友善態度。(二)具團隊合作的精神。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實務工作、政策、研究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