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支架 多少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心臟支架 多少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守山寫的 你做的檢查、治療都是必要的嗎?:小心!過度的醫療行為,反而嚴重傷害你的健康!(黃金暢銷版) 和汪漢澄的 醫療不思議(獨家限量親筆簽名版):顛覆認知的醫學古今事,一個腦科醫師穿梭於診療室與歷史檔案間的私筆記,那些你不知道的身體祕密、病症來源、醫療掌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做一次支架手術要多少錢?我們幫你算了一筆賬 - iFuun也說明:有的冠心病患者是嚴重三支血管病變,需要分次進行心臟介入手術,使用的支架數量多,整個心臟支架手術費用將會相當昂貴。如果需要植入的支架數量在三枚以上,從治療效果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陽明大學 醫務管理研究所 錢慶文、黃松共所指導 曾筱珊的 探討因缺血性心臟病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的急診與住院醫療耗用情形 (2014),提出心臟支架 多少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心絞痛。

最後網站您的心臟支架要裝幾支?要付多少錢?則補充:您的心臟支架要裝幾支?要付多少錢? 作者, 呂佳育. 中文摘要. 阿信的媽媽因為心臟疼痛不適,先前往A醫院就診並安排接受心導管檢查,A醫師認為較適合作血管繞道手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心臟支架 多少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你做的檢查、治療都是必要的嗎?:小心!過度的醫療行為,反而嚴重傷害你的健康!(黃金暢銷版)

為了解決心臟支架 多少錢的問題,作者江守山 這樣論述:

世界醫院排名第一的美國梅約診所指出: 「40%現行醫療措施和藥品是無效的!」   健檢最常見的X光檢查,美國竟列為危險致癌物?   做一次全身斷層掃描,竟幾乎等於核爆災民承受的輻射劑量?   咳嗽﹅喉痛﹅發燒﹅流鼻水……看似救命的感冒藥只是「安慰劑」?   乳房攝影檢查,其實無法增加乳癌存活率……那該怎麼預防?   抗生素會把腸道益菌殺光、降脂藥傷肝敗腎風險高……該怎麼辦?   臺灣人平均一年看15次病,是美國的三倍,同時更是世界第一!   然而,盲目的保健與過度的醫療行為,有時非但無助於診斷病情或治療,   甚至還可能讓你賠上一輩子的健康!   本書為作者江守山醫師根據自身醫學知識

,深入分析眾多醫學研究後,   精選12項(臺灣)民眾最常做的檢查、用藥、治療等相關醫療行為。   他不僅引用真實臨床案例,詳列過度醫療帶來的的各種危害,   同時提出具體的預防與治療建議,還原醫療應有價值,真正保障大眾健康。   ◎看診、吃藥,你得到的是「治病」效果,還是「致病」風險?   •美國和英國醫學中心都指出:現行的醫療措施和藥品,   不僅至少四成無效,當中15%甚至還可能有害人體。   •新儀器﹅非侵入性﹅醫師推薦……都不等於最佳醫療選擇。   以電腦斷層掃描(CT)為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調查,   接受CT檢查引發癌症的身故率,遠大於交通事故死亡率。   ◎醫院最常

見的不當檢查,做了反而更糟糕?   •「肺」是輻射高敏感器官, 但定期篩檢並沒有比「不做檢查」來得好。   ——榮總研究:結果異常者有九成三是假警報,過度診斷率高達七成八。   •女性健檢常見的乳房攝影,竟會提高乳癌發生率?十年來幾乎翻倍成長!   ——想確保乳房健康,還不如「臨床觸診+超音波」來得安全準確。   •及早篩檢癌症可增加「五年存活率」?其實只是邏輯迷思。   江醫師指出三種常被忽略的誤差值,教你看穿存活率的真面目!   ◎生活最常見的不當用藥與治療,正確解方看這裡:   •感冒無藥可治,除了靠免疫力自癒,你還有三大法寶。   •補牙還在用汞齊?小心慢性汞中毒!可以改用什麼填料?

  •緩解更年期症候群,別用賀爾蒙補充療法,小心肌瘤、失智、尿失禁找上門。   特別收錄:45種一般患者不必進行的過度醫療避險清單,業界規範大公開!   讀完這本書,你會學到:   ★一眼看出醫生開給你的藥有沒有抗生素,從此不再藥單全收?   ★適度的健檢項目與頻率為何?怎麼免費?若想更周全,多做哪一項就夠?   ★想避開卵巢癌、睪丸癌、甲狀腺癌,你得少喝脫脂奶,為什麼?   ★預防腦瘤、心肌梗塞,與其動刀,不如降三高,怎麼做?用吃的就辦得到!   腎臟科醫師的良心建言!不想越醫越病,你一定要看這本書!   根據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公布的醫療保健指數排名,臺灣的醫療保健不僅

是亞洲第一,也是世界第一。但在這個冠軍寶座背後,我們的健保福利卻面臨日不敷出的窘境,其中最燒錢的病症,不是一般民眾認知的慢性病大宗糖尿病、高血壓等,而是慢性腎臟病,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全年健保支出共533億,「洗腎」人口超過9.2萬人,分析其中原因,值得大家關注的是:不當用藥。   不少民眾面對醫療都很習慣憑感覺:只是一個感冒,這家診所的藥吃了無效,就換別家拿藥;肝不好,西藥和保健藥丸合併吃;胃食道逆流、胃燒心,就服用胃酸抑制劑;工作忙碌,體重一直攀升,沒時間運動就吃減肥藥;預防勝於治療,每年花大錢做高精密健檢……殊不知,一知半解下,甚至是完全放空地全數聽從醫療人員指示,只是不負責任地

讓自己的健康陷入危機。   身為腎臟科名醫,江守山醫師不畏醫界的撻伐,將面對洗腎患者的無力感,化作實際行動寫就本書,把醫界不能說破的暗黑秘密攤在陽光下,並且提供讀者真正需要的「適度」醫療保健對策。   如果你不想淪為「醫療白老鼠,不明所以的為開發新藥貢獻」,並且不至於偏激到認為「沒檢查沒病,檢查出來都是病」,那這本書正是你需要的。   重要事件   2013年,世界醫院排名第一的美國梅約診所,曾發表一項研究指出:「40%的現行醫療措施和藥品是無效的。」   減少過度醫療的發生,已是現今全球醫師的共同課題。2012年時,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ABIM)便發起了一項「明智選擇運動」(Choo

sing Wisely campaign),鼓勵醫病共同討論與排除「沒有必要」執行的醫療服務,並由各個學會提出自己學會之前的五大過度或不建議執行之醫療 ,供相關單位及一般民眾參考。目前已有70個醫事團體、50個病友團體參與,以加入該活動學會的所屬醫師數來估算,等於全美有八成的醫師參與,可說是舉國醫師總動員。     這項活動後來也獲得各國醫界的響應,如:加拿大、巴西、英國、法國、德國、丹麥、荷蘭、瑞士、義大利、匈牙利、澳大利亞等國,以及亞洲地區的日本、南韓、印度等,都紛紛開始提倡「明智選擇運動」,期望能幫助患者做出更正確、有效益的選擇,以避免過度醫療的潛在危害。     至於臺灣,目前雖然

尚未正式提倡明智選擇運動,但也有不少醫師關注,同時也有醫事團體開始投入相關活動,例如: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就曾於2017年以實證為基礎,對臺灣前五大過度或不建議執行之醫療,進行初探性的研究;而臺大醫院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近年也開始推動「聰明就醫、醫療銜接與垂直整合」,並於2018年三月,邀請日本推廣「聰明就醫」的知名學者德田安春教授,來臺分享日本分級醫療與聰明就醫的推動經驗,為的就是要整合就醫流程、強化醫療效率,避免重複的診斷與治療,讓患者可以得到真正需要的醫療。 本書特色   閱讀之前:   ➊聽懂很重要 閱讀之前一定要先了解的「醫療常用術語」   ➋觀

念很重要 一分鐘QA快速測:我的健檢、看病、吃藥習慣正確嗎?      內容特色:   ➊清楚解釋各檢查與用藥治療之所以被列為不當醫療行為的原因。   每種不當醫療行為皆已明確標示出處、數據,例如提出該項主張的醫學會或研究名稱。   ➋點出不當醫療行為之後,會提供正確的醫療建議   例如檢查是否罹患乳癌,不應隨意接受乳房攝影檢查,那麼該做哪些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與治療?用汞補牙有中毒風險,那麼應該用什麼材質的填料比較妥當?   讀者可學到:   讀完本書,民眾提到「看醫生」,便不再只想到吃藥、打針、開刀等治療行為;還原「醫療」應有價值,真正保障大眾健康。 名人推薦   美國自然醫學執業醫

師/陳俊旭   《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   《今健康》新媒體總經理/洪素卿   《健康好生活》主持人/陳凝觀

探討因缺血性心臟病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的急診與住院醫療耗用情形

為了解決心臟支架 多少錢的問題,作者曾筱珊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 2015 年 01 月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引起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一名。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是心臟病的一種,乃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重大的公共衛生暨醫療議題。一旦診斷確定,治療方式大致可分為內科療法與外科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CABG 手術後是否再入院,已成為許多國家評估醫療品質的重要監測項目。有鑑於此,本研究目的欲觀察國人在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再入院或再入急診就醫之情形,以了解在健保有限資源情形下,是否有醫療資源濫用的情形,做為醫療品質促進與

善用健保資源的參考。材料與方法: 本研究為一回溯性追蹤研究,以 2005 年百萬人承保抽樣檔為主,擷取 2000 年至 2010 年健保資料庫,蒐集心肌梗塞病人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之健保醫療利用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 本研究發現心肌梗塞患者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出院後 30 天內有 9.43% 患者再次入院,而其中以手術傷口感染為主要因素佔 11.3%、缺血性心臟病佔 10.3% 及 8.7% 心臟衰竭。性別均以男性居多,年齡及共病症指數則是再入院組較高,醫院相關變項部分,無論醫院層級、權屬別或教學在兩組間的分佈情形均無顯著差異。而手術出院後,追蹤一個月內有無再急診情形

,個人相關變項部分,性別均以男性居多,年齡及共病症指數則是再急診組較高。醫院相關變項部分,無論醫院層級、屬別或教學醫院與否在兩組間的分佈情形均無顯著差異。住院天數為再急診組住院天數較長,死亡則是無再急診組比例較高。出院後追蹤一年後續存活情形,個人相關變項部分,性別均以男性居多,但存活組比例較高;年齡及共病症指數則是死亡組較高。醫院相關變項部分,無論醫院層級、權屬別或教學資格在兩組間的分佈情形均無顯著差異。結論: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出院後 30 天內再入院與再急診之患者,與術後一年死亡無關,且與病人層面及醫院層面特質亦無關;而當初由急診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出院後一年內死亡率則較高。因此若術後

30 天病人未再入院時,適當給予醫療院所給付加成的策略來鼓勵對病人照護上能更完善,以減少再入院暨醫療資源耗用之增加,則病人再入院與死亡風險也相對減低,共享三贏局面。

醫療不思議(獨家限量親筆簽名版):顛覆認知的醫學古今事,一個腦科醫師穿梭於診療室與歷史檔案間的私筆記,那些你不知道的身體祕密、病症來源、醫療掌故……

為了解決心臟支架 多少錢的問題,作者汪漢澄 這樣論述:

不可思議的大眾趣味醫學科普 最擅長說故事的醫療偵探——資深神經科醫師 汪漢澄 書寫我們不知道的身體祕密、病症來源、醫療掌故…… 《醫療不思議》全書含括「身體的故事,疾病的故事,醫療的故事」三部分。 專業醫療人員看了,驚覺原來醫學上的所學,有這樣的歷史緣由與典故; 一般大眾讀了,理解原來與我們習習相關的醫療方法與疾病,竟是這樣演變來的…… 這是一本說故事的書。 醫學看似一種比較嚴肅的學問,但在學習以至於鑽研醫學時,我發現到處都是精彩的故事,等著有人來說。這些故事講給醫學的專家或學生來聽,想必別有會心,但就算是外行人聽著,應該也會覺得有益有趣。我寫這本書,就是希望擔當這麼一個說故事

人的角色。 醫學相關的故事,不外牽涉到人的身心,人的疾病,以及醫學的本身這三個面向,因此它們就構成了這本書的主題。                                            ——汪漢澄 我們身體上的許多部位,原來都與傳奇典故有關 ‧今天歐美的長度單位「英尺」,英文是「foot」,腳的英文也是foot。為什麼?因為包括英國在內的古代歐洲,真的就是把人的一隻腳的長度,當作一個測量單位。一尺就是一隻腳的長度。 ‧我們的小腿後下方,有一條連接小腿肌肉與後腳跟的肌腱,稱作「阿奇里斯肌腱」(Achilles tendon),這個器官的命名,原來是源自古希臘神話中的大英雄

阿奇里斯(Achilles)傳奇的一生。 ‧人體大腦中的蜘蛛網膜(arachnoid membrane)因為長得像蜘蛛網而得名,那麼其中的「arachnoid」這個字,是打哪兒來的呢?它又與古希臘女神雅典娜有什麼關係? 這些疾病的命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酒精戒斷引起的癲癇叫「酒癲癇」,但為什麼它非要叫「蘭姆酒癲癇」,而不叫「威士忌癲癇」、「白蘭地癲癇」……其實它與「糖」有著很大的關係。 ‧春藥的英文是「aphrodisiac」。Aphrodisiac這個字的來源,竟然是希臘神話裡的愛神維納斯(Venus)!   ‧為什麼人體病變、醫療器具,或是樂器,只要是個長長中空的構造,都以「Syr

inx」這個字來命名?原來它與神話中漂亮的水精靈席琳克絲(Syrinx)的悲傷命運有關。 人類醫療史上,竟然有這麼千奇百怪的趣聞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人體解剖的熱衷與狂熱,遠超乎現代人的想像。在倫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的醫學院裡面,廣設有「解剖劇場」(anatomy theater),座位有點像大音樂廳或劇院的設計,一層層的好多座位。每次有屍體解剖時,都會引來動輒數百人入場圍觀。 ‧在古代,有哪些你無法想像的荒誕醫療行為? 歐洲古代的醫生不管碰到什麼病人,二話不說就是放血。華盛頓只因為一個感冒,就被當時的名醫放血而亡。其他還有吃「蛔蟲餐」保持曲條;相信病人吃掉或塗抹屍體的一部分

,可以吸取其中的「靈力」的「屍療法」;以及用來治療口吃的「半舌切除術」…… ‧全系列的福爾摩斯探案故事中,到處都是醫學的影子,總共出現超過60種疾病,30個醫學專有名詞,30多位醫生,20多種藥物。 一百多年前,由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這位醫生,根據約瑟夫‧貝爾(Joseph Bell)那位醫生為藍本,所創造出的福爾摩斯的科學辦案法,即使到了今天,對醫生們還是有著很大的啟發。 …… 人文與醫學交互激盪的漫長過程中,累積了許多有意思的印記或標誌。古人命名醫學的事物,經常借用神話中的某一段傳說,歷史上的某一件事,或是文藝作品中的某一個角色,渾然天成,饒富趣味;這些

散見於各種病名、症狀、徵象,或者解剖構造的語彙。它們吸收著人文與科學的雙重養分繼續生長,與時俱進,成為現代醫學很重要的部分。 醫療與疾病的蹤跡,並不只出現在醫院、教科書、或醫學史。在歷史、藝術與文學裡面,也經常可以窺見它們的一鱗半爪,許多繪畫、雕塑、小說、詩歌,或是劇作,曾經描繪過去某些疾病患者的外貌特徵,或是當時的治療方式,這些古代的醫療實況,就隨著經典作品跨越了時光的洪流,為現代人帶來珍貴的資料與無比的樂趣。 隨意選定一種疾病或一個醫療理論,逆著時間往上追尋,就可以看清我們所認識的醫學並非天經地義,而是歷經了先人的許多誤會、迷信,甚至笑話,而後憑藉著不斷的努力探求改變,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 資深神經科專業醫師汪漢澄,閱讀豐富,喜歡講故事。除了醫學專業之外,喜愛各種人文雜學;他以別出心裁、平易近人的方式,從身體、疾病、與醫學的各種命名或病症典故,暢談古今中外與之相關的人物或疾病故事,爬梳出大家不知道的醫學八卦及趣事,信手拈來,既可以讓我們了解有趣的醫療觀念常識,又可以讀到有趣的醫療趣史,兼具知性與感性,讓我們體驗一場不可思議的醫療偵探趣味之旅。 ◎特別撰序—— 侯勝茂/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院長 栗光/聯合報繽紛版主編 陳柔賢/第22屆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 吳瑞美/台大醫院神經科教授‧台大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科學主任 林靜嫻/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暨臨床教授 蘇上豪/心臟外科

醫師‧金鼎獎得主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偲宇╱國立員林高中歷史科教師 吳逸如/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副部主任,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 巫錫霖/彰化基督教醫院 神經科資深主任醫師,前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 汪栢年/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邱銘章/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兼主任 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科主任 翁佳音/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尚文/新光醫院精神科主任 許維志/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兼病房主任 郭忠豪/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郭鐘金/台灣大學特聘教授,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曾齡儀/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黃明燦/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黃春木/

台北市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系主任 駱芬美/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 汪醫師的著作即便是完全沒有醫學背景的讀者來看,也都能樂在其中,但我認為這本書對醫療相關人員來說,更是別具意義。因為學醫的人固然可以從教科書或論文當中汲取到專業知識,但與這些知識相關的一些歷史典故,淵源由來,以至於軼聞趣事,並不是那麼容易見到。汪醫師書中豐富的搜羅考證,在很大程度上幫我們填補了這一段空白,熟悉醫學的讀者在讀汪醫師的這本書時,常常會有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的額外之樂。 ——侯勝茂/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院長 今日醫療的每一分完善,其實都是由過去十分、百分的教訓裡習得。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可是以前

我很難產生共感,直到讀了這本《醫療不思議》那一刻,我忍不住放下書,抬起頭,深深吸一口氣,一口「不壞的空氣」:2018年夏天,我去非洲看動物大遷徙,行前必須完成的醫療準備之一,便是服用預防性抗瘧藥。那時候,我評估的是一顆藥多少錢、要吃多少天,將之視作理所當然,但對史前到十九世紀的人們,這一切並非天經地義;事實上,哪怕現代醫學揭開了它的神祕面紗,瘧疾至今依然是威脅,我所擁有的無慮,一點都不理所當然。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過去的醫療,確實是難以想像;然而,我更加是從這本書裡,得到了一個難以表述的閱讀經驗。一次次感到驚奇之外,還有一層層加深對世界與時代的同理。 ——栗光/聯合報繽紛版主編 這本有趣的書《

醫療不思議》,實在應該人手一冊,茶餘飯後輕輕鬆鬆地閱讀,就著午後的陽光,陪著沉夜的寧靜,便會發覺許多神經科學的知識,其實簡單易懂;許多曾經聽過的名詞都有精彩的故事,將它們活靈活現的具象化而深入記憶之中。 我衷心推薦這本書,值得每一位台灣神經科醫師細細品味。 ——陳柔賢/第22屆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 本書的題目相當多元,從〈身體的度量衡〉(解剖學)、〈古人的麻醉〉(藥理學)到〈歲月中流失的自己〉(失智症),每一篇文章的標題都引人入勝,內容生動活潑,好似在觀賞一部部有趣的醫學電影。除此之外,汪醫師在文章的最後都會附上相關疾病的簡要診斷與治療,讓讀者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神經學的疾病。對於初入醫學領

域的學生而言,真是極佳的床頭書。 ——吳瑞美/台大醫院神經科教授‧台大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科學主任 《醫療不思議》是一本不可思議的好書。每個章節都先以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作為引子,帶出日常生活或是醫學中我們耳熟能詳卻不知典故的醫學名詞來源,並詳細介紹,以實證醫學的角度將這過去的通俗名詞或更多是古希臘人名,如何演進為目前的醫學用詞,做了精要的演繹。並也列舉與這名詞相關的神經科疾病做介紹。最有趣的是,末尾還會有作者對這歷史故事與人物的見解與反思。這功力,若不是對神經醫學疾病早已多所熟稔,並對歷史人文同時也有深入涉獵的人,是無法寫出這般篇篇精彩的文章!不僅可以讓社會大眾熟悉常見神經醫學疾病,我想對大多

數的醫學生甚至是神經科醫師如我,都會從中獲益良多,並且從享受有趣的故事中,進入汪神醫的醫學世界。 ——林靜嫻/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暨臨床教授 若我在醫學系就讀的時候,能夠看到汪醫師的這本書,日子就不會覺得那麼苦悶與無聊,被功課壓的哀聲嘆氣。醫學知識不是只有生硬的理性,更充滿了浪漫的感性,讀汪醫師的《醫療不思議》,絕對讓你有不一樣的收穫。 ——蘇上豪/心臟外科醫師‧金鼎獎得主 當醫療發展一旦回溯,它便連結了歷史。麥田新出版的《醫療不思議》,便能讓我們重新認識其中有趣的醫學故事。汪漢澄醫師以其專業的角度,輔以歷史元素來增加可讀性,向大眾介紹一系列醫學相關主題的故事,可說是值得普羅大眾易入手閱

讀的科普醫學好書。 ——王偲宇/國立員林高中歷史科教師 認識汪哥二十年,深知他滿腹經綸,拜讀完這本《醫療不思議》後,才知道他如此學富五車,每篇文章都讓從醫三十年的我驚嘆不已,誠摯推薦您透過閲讀此書的故事,一起來探索醫學的奧妙! ——吳逸如/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副部主任‧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 認識漢澄兄已近三十年,深知汪兄學貫中西,通曉古今。澄兄為人溫雅,每與談話都逸趣橫生,受益良多。同為神經科醫師,對疾病的診斷均需抽絲剝繭,追根究底。漢澄兄不僅思路清晰敏捷,對於疾病歷史來龍去脈,旁徵博引,知識學問之淵博令人佩服。汪兄出此書神經學界不作二人想,此書既有醫學的專門知識,又能夠從中了解中西之神話、

歷史、科學、醫學、文化種種面向。極力推薦大家閲讀此書。 ——巫錫霖/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科資深主任醫師‧前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 別以為這只是一本與醫療相關的書,它不只是!作者打破學科的限制,用巧妙的文筆將神話、歷史、心理學、化學、地理學……等相關知識與醫療進行無縫接合,不僅擴充了各學科的相關知識內涵,也讓讀者讚歎:「原來!醫療與生活是如此貼近!」 ——汪栢年/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聽汪醫師娓娓道來講醫學的故事,上窮碧落下黃泉,綜觀古今,兼具趣味性與知識性。值得對醫學有興趣欲探殿堂奧妙的準醫生、醫學生及大眾閱讀賞析。 ——邱銘章/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兼主任 從希臘神話,講到醫學期刊;從亞瑟王,

說到三寸金蓮;汪神醫寫故事的功力,非凡人所能及也。 ——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科主任 汪醫師由人體器官肘(cubit)、腳(foot)、指(digit)與歷史度量衡及神經、解剖關係出發,行文流暢點出臘羅馬神話與現代醫學詞彙的淵源;器官病變產生藝術傑作或社會大事件,等等。果然是科普好書,文科人讀起來,特別有感。 ——翁佳音/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專業深湛、博學多識,文字時而幽默風趣,時而譏誚尖利。除醫學專業外,更旁涉希臘羅馬神話,文學、歷史等學門。尤其作者洞悉人性,又夾敘夾議的筆法,使得本書有別於坊間一般的科普醫學史著作。讀之讓人增廣見聞,兼得會心之樂。 ——張尚文/新光醫院精神科主任

一本讓中學生愛上醫學、讓醫學生對神經學著迷的科普巨作。 ——許維志/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兼病房主任 這是一本內容非常充實的書,完全超出它的篇幅所給人的初步印象。汪漢澄醫師以他對於神經學與歷史的厚實底蘊,以及對於社會人文的深入思惟,以小品文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神經系統的重要運轉邏輯,以及相關的常見疾病。基本上,只要是對於自然與社會科學有些興趣的所有大眾,讀過此書後應該都有心領神會的笑容與收穫。 ——郭鐘金/台灣大學特聘教授‧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簡潔明快的文風,縱橫古今的學養,述說內容雖是醫學人文領域,其實也是科學理性的啟蒙,適合好學深思的讀者熟讀。 ——黃明燦/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

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在時間脈絡中,記述各種案例所透顯的醫學知識、制度、器物或技術,其實就是一部鮮活的歷史。汪漢澄醫師所說的故事,似乎是醫學如何看待身體、處理疾病,但實際上他傳達了人類如何成就今日醫學的精采歷程。 ——黃春木/台北市建國中學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