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埡口 賞 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思源埡口 賞 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偉文寫的 讓陽光灑在心上 和范欽慧的 跟著節氣去旅行:親子共享自然的24個旅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臺東大學 進修部暑期兒文所碩士班 黃雅淳所指導 藍依萍的 從《迷蝶誌》到《蝶道》—吳明益的蝴蝶書寫 (2014),提出思源埡口 賞 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吳明益、迷蝶誌、蝶道、蝴蝶、自然書寫。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黃雅淳所指導 藍依萍的 從《迷蝶誌》到《蝶道》----吳明益的蝴蝶書寫 (2014),提出因為有 吳明益、迷蝶誌、蝶道、蝴蝶、自然書寫的重點而找出了 思源埡口 賞 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思源埡口 賞 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讓陽光灑在心上

為了解決思源埡口 賞 雪的問題,作者李偉文 這樣論述:

為自己栽下一顆快樂與力量的種子,與孩子共跳一首自然與希望的圓舞曲!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是自己最美的心靈樂章!當我們感受到「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存在!   以「書本、朋友、大自然」做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重心的李偉文,滿懷熱忱的心,書寫對自然教育最深刻的觀察,對親子教養全面的省思,對懷抱夢想之人最熱情的讚詠,以及對生命價值最浪漫的期許。   全書五個溫馨主題:「自然華爾滋」在父親與雙胞胎女兒的問答間,聆聽自然界的親切呼喚;「陽光森巴」帶給你有所作為、有所愛戀的樂活態度;「人文探戈」訴說了台灣地方上獨特的人文風情;「閱讀佛朗明哥」是自己與自己的

對話;「親子恰恰」則打破教養迷思,重塑親子間最佳的相處之道。   閱讀此書,一篇篇散文溫暖而有力量,就像和煦陽光灑在心上。更別忘了,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只要心中有夢想,就會發光,就能為世界增添絢爛色彩。 作者簡介 李偉文   身為牙醫師,他將開業的診所,變成擁有四、五千本藏書的社區圖書館,成為另類牙醫診所。他採行預約看診制,挪出一半的時間從事社會公益,成為多重身分的「自由人」。   他是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是一個擁有超級浪漫思維、超級正向思考的雙胞胎爸爸。他曾是公共電視董事、公共藝術委員、國家永續發展會委員、教育部環保小組顧問、行政院青輔會青年行動計畫諮詢委員、外交部NGO委員會諮詢委

員等。   他的部落格人次已超過四百萬人次,近年來,平均每年有兩百多場的演講邀約。他可以談非營利組織、樂活心靈、親子教養、自然生態、環境與永續發展、閱讀推廣、電影導讀,以及青年與勵志等主題。   他的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如今透過演講,他是「全台走透透」。   他一生最希望擁有的兩樣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靠閱讀獲得,慈悲靠從事公益、服務人群得就。超強行動力的他,用內涵與熱情感染老師、家長與許多年輕人。   他更透過寫作傳達他在各方面的正面思考,計有《國語日報》、《聯合報.元氣週報》、《人間福報》、《親子天下》、《康健雜誌》、《7-11樂活誌》、《有機誌》、《文訊雜誌》等專欄。   著

作則有《我的野人朋友》、《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教養可以這麼浪漫》、《傾聽自己的鼓聲》、《愛,在荒野流動》,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   李偉文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weiwenfans  李偉文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sow/  荒野保護協會:http://www.sow.org.tw/ 自序  感受自然,也感受自己與世界 【自然華爾茲】 一圈圈優美的旋轉,與大自然和諧共舞 生命就是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原來台灣是這個樣子?!台灣有海洋文化嗎?春天吶喊之

外的墾丁鹿群奔馳侯鳥遨翔的墾丁珊瑚礁的保護之家讓路給紫斑蝶蜜蜂為什麼不見了?到五股與家燕共舞尋找自己的秘密花園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陽光森巴】舞動、熱力、歡笑,為生命妝點繽紛亮彩 迷路原為看花開人間有味是清歡大樹開花迎春喜天堂的形狀有我沒我有何不同?有電影,生活就值得期待走路,發現城市綠光陽光灑在心上不要對別人有期待留得殘荷聽雨聲船到江心馬到崖對朋友的一點心意 【人文探戈】甩頭回眸,沉醉土地與人文風情的邂逅 老松國小與剝皮寮老街地中海風情在馬祖西螺大橋前的藝術大夢古蹟與生態結合的安平樹屋從飲食進入心靈的世界顛覆想像的高科技新農民替恐龍做假牙的牙醫師世界變小了,家卻變遠了讓宗教彼此對話的宗教博物

館 【閱讀佛朗明哥】與自我對話,將深沉的靈魂呼喊出來,O Le! 人的誠信是遺傳決定的?!我們有自己的跳舞時代嗎?凱道上的彩虹遊行迷走「溫柔酒吧」愛讓我們活了下來情緒做決定,理智找藉口這就是一般正常人的生活以恐懼之名重新看見野地的一扇窗當孩子不再是「小孩」時 【親子恰恰】你進我退,我進你退,親子互動樂融融 沒有天賦才華的孩子較容易幸福幫助別人變成更好的人替孩子尋找共同學習成長的夥伴孩子不上安親班,那要做什麼?成績考得好就代表在未來有競爭力?用功是為了找個好工作賺大錢?品格該如何教育?帶孩子探索美學與藝術的源頭透過影像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表達與傾聽是孩子求生的基礎陪孩子面對失敗與懂得自處 自序

感受自然,也感受自己與世界   年輕時曾經讀過一個著名的禪宗公案:一位老和尚獨坐禪房,忽然聽見庭院裡的青蛙跳入池塘,撲通一聲,當下他就開悟了!   當年會好奇,老和尚到底悟到了什麼?那隻青蛙怎麼如此厲害?如今才了解,重點不在那一隻青蛙,老和尚可能已聽過千百萬次青蛙跳入池塘的聲音,卻都沒事,可是一旦他的心境對了,因緣成熟了,那一聲「撲通」,便是引起他身心靈共振的契機。   當我們觀看周遭的世界時,花就是花,樹就是樹,流水就是流水,陽光就是陽光;可是當某一天、某個時刻,我們能夠與自然萬物共鳴時,就會如同「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John Muir)說的:「讓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

而非從旁流過。」   多年來,我心中一直有個夢想,想推行一個運動──「給荒野二十四小時」。這個口號是仿效「飢餓三十」,透過實際不進食三十個小時,體驗非洲難民在飢餓邊緣掙扎時的情境。我想提倡的「給荒野二十四小時」,源自於小時候參加童軍考驗時,一個人獨自移動露營的經驗,以及在森林或曠野中守靜的儀式。我發現,獨自一人在大自然裡行走,周圍沒有任何同伴,視野所及之處沒有任何人類,更沒有任何人為設施(比如建築物、電線桿或柏油路),然後沒有任何目的性的與這一片自然荒野共處(不為了做調查,也不做特定物種的觀察或攝影),這種方式,大概是最能融入自然、感受生命的法門了。   一般來說,不管是自己或帶著孩子接近大自

然,除了情緒放鬆,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外,往往也著重在自然知識的探索。當然,這並沒有錯,人類的食衣住行需求都來自於大自然,甚至也可從大自然裡獲得源源不絕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但是,若只看到這些具體「功效」就太可惜了。大自然是萬物生命的源頭,是人類古老的鄉愁,自然荒野可以更新我們生命的能量,產生與萬物合一的連結。這種超覺經驗的體會,可以安定我們的心靈,甚至領悟到生命的終極意義。   這本《讓陽光灑在心上》與去年出版的《傾聽自己的鼓聲》,都是希望忙碌或不快樂的現代人,能夠慢下腳步,傾聽內心的渴望與來自大自然的呼喚。而這本新書裡,更增添了新的視野,有許多我與孩子悠遊在自然荒野的心得,以及到台灣各處探訪在地

人文,看看一群可愛的人,如何將創意與生活、與土地交織成美好風景。這些年來,陪伴著孩子一起閱讀自然,閱讀書本,閱讀生命,讓孩子在感受力最強的時候,給予正面且善意的情緒感受,內化為孩子面對各種難題的力量。這股力量乍看似乎毫不起眼,卻可能是一個孩子改變的契機。   很榮幸這本書有機會搭配上國內非常傑出、卻英年早逝的生態畫家黃崑謀先生的畫作。總覺得他所記錄的動植物或景觀,並不只是單純地畫出外形,而是將其內在神韻,以及與環境生態的互動一起呈現出來。之所以有如此功力,我想,並非只是天分,而是他時常蹲在想畫的東西前,一天又一天地,經由不斷地觀看,一直看到與本身的生命經驗有所連結,便從「自然觀察」進入「自然體

驗」的境界。   非常感謝老松國小簡邑容校長,建中蔡炳坤校長,以及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周明勇院長的推薦。這幾年,經常到各個學校去分享一些心得,也因此認識了這幾位我的母校的現任校長院長,看著學弟妹們在曾經熟悉的校園裡自由快樂地學習,讓我回想起年少時光,也深深感謝一同陪伴我成長的朋友,還有共處的這個環境。   最後,也很謝謝願意拿起這本書閱讀的你。或許我們不曾見過面,但是透過文字與書本,當某個想法可以引起你我情緒的共鳴與理解時,內心的喜悅是很難形容的。這種幽微的感受,往往可以超越時空距離,成為我們面對這悲歡世界的支持力量。我非常珍惜並感謝這份因緣。 生命就是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國中第二次段考剛

結束,我半開玩笑地遊說就讀八年級的雙胞胎女兒請假去旅行,想不到因為功課壓力大,每天認真寫測驗卷同時常常嚷著沒時間的「台灣可憐的國中生」居然答應了。她們看我一臉驚訝的樣子,A寶解釋說:「反正剛考完試,一兩天沒上課應該還好吧!」B寶接著補充道:「生命不就是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嗎?」於是我們就在秋末冬初的季節,前往思源埡口欣賞紅葉,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與豐富。台灣有非常多的高山,山山相連綿延不絕,因此到處都有「埡口」這樣的地名,因為兩山交會的地方就叫做「埡口」。「思源埡口」就是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唯一相連的交會之地,也就是連接北部橫貫公路與中部橫貫公路的「台七甲」公路穿越的地方,附近有著名景點「武陵農

場」。當我們來到距離武陵農場不遠處,站在公路上往東北看去,是宜蘭地區最重要的蘭陽溪源頭,溪流沿著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所形成的山谷迤邐而下,沿岸的部落屋舍與菜園清晰可見。來到公路另一側,朝西南邊望去,是大甲溪的源頭,而大甲溪是台灣西部許多縣市最重要的溪流。我提醒AB寶:「你們寫作文時常常提到『分水嶺』。你們現在站的這個地方,就是真正的分水嶺,滋養全台灣將近五分之一地區的兩條河流就從我們腳下形成,一條往東流,一條往西流。」思源埡口可以說是荒野保護協會的聖地,在十六年前的冬末初春時節,我與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來到這裡露營。當初這附近有一座廢棄軍營,有水源,有廁所,有營舍可以遮風避雨,相當適合露營。那

天晚上我們生起營火聊天,萌發了成立荒野保護協會的構想。「荒野」成立後幾年,《天下雜誌》資深記者鄭一青訪問我談到荒野創始過程時,很感性地寫下了這一段話:思源埡口的風呼嘯著,圍繞著簇簇跳動營火的他們,心愈來愈熱,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朋友,既醉心於台灣的美,也痛心於環境的破壞。他們熾烈地討論:怎麼樣可以讓台灣交到子孫手上時,仍保有流水深深、禽鳥弄波的清澈,回復鷹隼盤旋、雁鴨繽紛的藍天?怎麼樣可以凝聚這一團熾熱的火,匯聚眾人的力量,自己關心自己的環境?那一夜,他們決心要成立一個以保護自然生態,推廣自然教育為宗旨的荒野保護協會……因此,從十六年前那一天起直到現在,思源埡口都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訓練必到之處

。我帶著AB寶,尋找著已被拆掉的軍營遺跡,一邊講著這一段歷史。說著說著,山間忽然就起霧了,也飄起時大時小的雨。我帶著AB寶回到公路上距離武陵農場沒多遠的地方,這是宜蘭縣與台中縣的交界點,想讓AB寶感受一下「東邊下雨西邊晴」的真實寫照。只要在冬天前後,站在這兩山交會處,有非常大的機會可以見到一個奇景:你的身體一邊被雨淋,另一邊卻被太陽曬。因為寒冷的東北季風挾著濕氣,溯蘭陽溪湧到思源埡口的北向山谷裡,總是在這個地方形成茫茫的冷霧與陣陣的寒雨;可是在分水嶺另一邊,濕氣越不過高山,往台中方向看去,就是艷陽高照晴朗乾燥的氣候。AB寶目瞪口呆地在公路兩側跑來跑去,一下子濕冷得發抖,一下子又熱得想脫外套。我

提醒她們:「你們去年讀台灣地理,課本說台灣高山很多,形成許多不同的氣候環境與豐富的生態物種。這下子你們看到在台灣的每個山頭與轉角,真的都會有非常不一樣的變化了吧!」當晚我們住在環山部落,第二天一早,去爬海拔將近兩千五百公尺的馬武霸山,邊走邊欣賞風景,觀察生態,到達山頂時正好可以野餐。馬武霸山的山頂是一片平緩的草坡,有三百六十度無阻礙的視野,孩子們高興地在這裡蹦蹦跳跳。登山途中看到為數眾多的各種顏色的樹葉,就夠她們興奮的。這些在春天沒有美麗花朵裝飾的大樹,到了這個季節,它們把千千萬萬片的樹葉,化成比春花更艷麗的彩葉來展示。AB寶一路上撿了不少落葉,說要將台灣的美分享給同學。A寶回家後在週記裡寫著

:「登頂過程的艱辛與風景的秀麗成正比。汗涔涔地匍富在崎嶇的小徑上,不禁思索著:人,為何要爬山?為何忍受極大的危險與痛楚而爬山?我想是為了挑戰極限,享受征服自己的感覺吧!」「為什麼要登山?」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George Mallory)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或許孩子們可以從實際的挑戰中而有所體會吧!B寶在週記中也這麼寫著:「何苦要往前走?為的也許是捕捉瞬間體悟到的寧靜,也許只是發自內心對那一倏忽的美感到喜悅。一抬頭,我見到了真正的天空,以藍天為背景,烘托火紅的楓葉,讓我好想永遠珍藏這情景。」台灣還有許多美好的環境,可以讓孩子留下生命感動的經驗。只要我

們願意關掉電視,走出家門,就有機會回歸人類心靈的原鄉。

思源埡口 賞 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東縣延平鄉的紅葉溫泉非常的有名,最著名的就是紅葉白橋溫泉及紅葉紅橋溫泉,紅葉白橋溫泉有很濃的硫磺味,每一天都有許多人來這個台東野溪溫泉泡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看下去!

鹿野溪又名北絲鬮溪,整個北絲鬮溪佈滿著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 #台東野溪溫泉​,為了方便劃分,以紅葉橋(紅橋)及松楓橋(白橋)做區分。

這一集會跟大家介紹的是靠近松楓橋的這處 #紅葉白橋溫泉►►https://reurl.cc/E2meD1

溫泉顏色是乳白色的泉池,像極大自然中遺落的羊脂白玉,稀少、珍貴又漂亮!

這個 #台東野溪溫泉 非常的親民,走路3分鐘就可以到達,一起跟著小羽來 #台東泡湯 吧!

影片章節:
00:00 影片開始
00:13 紅葉白橋野溪溫泉交通
00:44 紅葉白橋溫泉入口
02:04 紅葉白橋野溪溫泉
02:22 紅葉牛奶池
06:52 總結分享時間
07:47 紅葉白橋野溪溫泉時間距離

※延伸閱讀-更多的宜蘭景點​​、花蓮景點​​、台東景點​​在這邊:

●走路一分鐘就可以抵達的 #紅葉紅橋溫泉(紅葉溫泉)►►https://tinyurl.com/5dshcfjh

●出發台東野溪溫泉,一起去 #紅葉白橋溫泉 泡羊脂白玉湯►►https://reurl.cc/E2meD1

●#台東鐵花村​ 的熱氣球彩繪燈,照亮台東夜空,夜晚的好去處►►https://reurl.cc/6yGkE5​

●南橫公路上免費的 #台東溫泉 泡腳池-#六口溫泉​►►https://reurl.cc/DvxDdO​

●#花蓮玉里二日遊​ 怎麼玩?#花蓮玉里景點​ 懶人包就讓丁小羽告訴你►►https://reurl.cc/bzdxkd​

●#玉富自行車道​,橫跨兩個板塊的自行車道!來趟輕鬆的玉里鐵馬行►►https://reurl.cc/l0pX9E​

●來台7甲線的 #思源埡口​,欣賞被雪包覆的銀白森林►►https://reurl.cc/e9pa67​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免門票,適合一家出遊的 #宜蘭親子景點​►►https://reurl.cc/3NkmoR​

也一起來關注我的更多其他平台吧!
※丁小羽的FB粉絲團:
https://pse.is/3l2x2x
※丁小羽的IG很好看:
https://pse.is/3lhmc6
※丁小羽的部落格:
https://pse.is/3kpdq2
※丁小羽的Youtube:
https://pse.is/3kvjb5
※丁小羽的Twitter:
https://pse.is/3k54un

從《迷蝶誌》到《蝶道》—吳明益的蝴蝶書寫

為了解決思源埡口 賞 雪的問題,作者藍依萍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吳明益在《迷蝶誌》與《蝶道》二本著作中,所呈現異於以往自然寫作的風格,探究其著作中隱含的生態概念,與他在這兩本著作中呈現的生態與環境倫理觀,並深究自然理論基礎在自然書寫中所需扮演的角色,輔以吳明益這兩本自然書寫在兒童文學中的啟發。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壹章緒論概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圍與限制,並針對相關研究做一探討;第貳章主述吳明益的自然書寫與環境倫理觀,包括論述台灣的自然書寫現況、吳明益與其作品、吳明益的環境倫理觀及吳明益蝴蝶書寫的人文反思;第參章探究吳明益的蝴蝶書寫,主要探討吳明益蝴蝶書寫的呈現方式,並論析從吳明益的蝴蝶書寫中指導兒童認識台灣的生

態環境;第肆章主要探究吳明益兩本蝴蝶書寫—《迷蝶誌》與《蝶道》中寫作風格的轉變、探究其寫作特色,並試圖與其他自然書寫作家蝴蝶書寫的方式做一比較,同時針對兩本作品中對於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做一討論;第伍章為結論,將本研究做一總結。吳明益的蝴蝶書寫呈現百科全書式與博物誌般的書寫風格,融合多重隱喻的文章結構、展現詩意的文字美學,以攝影與手繪圖的涉入補充文字的不足,並以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與野外的經驗揉和文字美學、自然美學與藝術美學。作為面向都會的自然書寫者,吳明益充分顯露其「溫和的人類中心主義」,將自然萬物與人類放在相等的位階上。本研究連結兒童文學與自然科學,以文學的角度觀看自然,並從自然的角度檢視文學

的正確性,提供兒少讀者從文學中進一步認識台灣的自然與生態環境。

跟著節氣去旅行:親子共享自然的24個旅程

為了解決思源埡口 賞 雪的問題,作者范欽慧 這樣論述:

  「我感受生命孕育的各種節奏,如同自然中的季節更迭,花開花落,緣起緣滅。我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中,去微觀生命的繁複與繽紛。在自然的氛圍與洗禮中,逐漸理解那所謂的二十四節氣,正是人生片刻的縮影。年復一年,我們在節氣中經歷著生命的高低起伏,重溫著生命的驚蟄與寒露,預演著生命的凋零與新生……」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   揮別冬藏的冷冽,蓄勢待發的新芽,如詩句般地直貫生命的核心。在光影交疊的春日樹林裡,我興奮地去探索這森林的本質……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相思樹之花,黃澄澄的有如小太陽。在甘霖與暖陽的邀請下,夏日的生命力,從土壤中層層被喚醒。弓背的山稜伏臥著美

麗的夢境……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夏日不再駐足等候,我在樹下嗅到她離去的訊息。或許是剛割過的草地,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著一種熱烘烘的香氣。但是我覺得那是秋天獨特的味道……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初冬煦陽的穿透下,有的時候什麼都不做,也會有好心情;有的時候只是隨意在步道上行走,也能展開一場有趣的探索。這是一個像風一樣自由的季節……   她是熱愛自然、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生態紀錄片導演,同時也是一個以自然為主題的廣播節目製作主持人,當她在準備懷孕,準備成為一個母親之前曾認真思索,孩子降臨的同時,會不會也將是她上山下海「探險」的終點呢?──結果不是!她最終選

擇和先生做一對「不放棄在自然中玩耍」的父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同參與他們一年四時往山裡鑽、向海裡去,進入各種自然情境的歷程,而她則透過文字、攝影,甚至錄音,點點滴滴記錄下在大自然的陪伴下,孩子與她擁有的無數美好體驗。   於是,多年來全家一起身體力行,隨著節氣與時序的流轉,在台灣的山巔、海濱、林內、溪畔,甚至離島,留下大大小小的足跡、歡聲、笑影。最後更依著一年24個節氣,將這些旅行軌跡轉化成24篇動人的自然散文,連同攝影作品,帶我們從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領略台灣在不同時節的多樣面貌,也分享她與孩子──荳芽姊妹──怎樣優游於自然的脈動中,讓我們看到在雙親的引導與陪伴下,相差八歲的荳荳與芽芽

在大自然中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感受和嘗試的成長紀實。同時這也是24個親子自然旅行提案,每條旅行路線都能讓親子充分感知台灣節氣的脈動與氛圍。 作者簡介 范欽慧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碩士。   現任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製作主持人、國語日報科學版專欄作家、獨立影像工作者,並擔任自然生態攝影學會理事。   從小就是喜歡自然的孩子,卻在升學競爭環境下,切斷了這份對自然的孺慕之情。二十四歲去美國兩年,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真正認識台灣。   三十歲之後決定成為soho族,開始拿著錄音機與麥克風,上山下海記錄起土地的聲音。   三十四歲,第一次當媽,開始抱著孩子拍片

,從聲音跨足到影像記錄。四十一歲,第二次當媽,開始認真思考母親與土地的生命意涵。   文字著作:《傾聽森林》(1999)、《與自然相遇的人》(2000)、《台灣生物曆》(2001)、《海洋行旅》(2006)、《跟著節氣去旅行》(2010)。   影片編導作品:《傷鳥天使》、《夢土》、《黑潮三部曲》(公視)、《台灣瑰寶──重回海洋》(公視)。   曾獲四座廣播金鐘獎、林榮三文學獎、陽明海運海洋文學獎、永續台灣報導獎、文建會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入圍2006年卓越新聞廣播採訪報導獎、入圍2007年金鼎獎最佳科學圖書獎。

從《迷蝶誌》到《蝶道》----吳明益的蝴蝶書寫

為了解決思源埡口 賞 雪的問題,作者藍依萍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吳明益在《迷蝶誌》與《蝶道》二本著作中,所呈現異於以往自然寫作的風格,探究其著作中隱含的生態概念,與他在這兩本著作中呈現的生態與環境倫理觀,並深究自然理論基礎在自然書寫中所需扮演的角色,輔以吳明益這兩本自然書寫在兒童文學中的啟發。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壹章緒論概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圍與限制,並針對相關研究做一探討;第貳章主述吳明益的自然書寫與環境倫理觀,包括論述台灣的自然書寫現況、吳明益與其作品、吳明益的環境倫理觀及吳明益蝴蝶書寫的人文反思;第參章探究吳明益的蝴蝶書寫,主要探討吳明益蝴蝶書寫的呈現方式,並論析從吳明益的蝴蝶書寫中指導兒童認識台灣的生

態環境;第肆章主要探究吳明益兩本蝴蝶書寫—《迷蝶誌》與《蝶道》中寫作風格的轉變、探究其寫作特色,並試圖與其他自然書寫作家蝴蝶書寫的方式做一比較,同時針對兩本作品中對於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做一討論;第伍章為結論,將本研究做一總結。吳明益的蝴蝶書寫呈現百科全書式與博物誌般的書寫風格,融合多重隱喻的文章結構、展現詩意的文字美學,以攝影與手繪圖的涉入補充文字的不足,並以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與野外的經驗揉和文字美學、自然美學與藝術美學。作為面向都會的自然書寫者,吳明益充分顯露其「溫和的人類中心主義」,將自然萬物與人類放在相等的位階上。本研究連結兒童文學與自然科學,以文學的角度觀看自然,並從自然的角度檢視文學

的正確性,提供兒少讀者從文學中進一步認識台灣的自然與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