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基金會地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慈濟基金會地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磊寫的 義相大師:海東華嚴初祖 和江燦騰的 臺灣佛教史(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松山聯絡處) - 樂趣地圖也說明:於台北市基金會的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松山聯絡處)電話號碼:02-2748-5692,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188號16樓,分類:社會服務、基金會.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典雜誌出版社 和五南所出版 。

慈濟大學 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李志偉、謝宗成所指導 黃秀茹的 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年齡與傳統危險因子關係: 從區域別與年代別觀點 (2021),提出慈濟基金會地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年齡、趨勢、菸捐、東台灣、都會區、非都會區、高血壓、糖尿病、吸菸、肥胖、血脂異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謝世維所指導 范俊銘的 召會作為宗教非營利團體的全球化:1922-2017 (2019),提出因為有 召會、宗教非營利團體、全球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慈濟基金會地址的解答。

最後網站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看見希望安心就學 ...則補充:說明: 一、依據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109年9月4日(109)慈證字 ... 基金會彰化縣聯絡窗口,傳真:04-7696880,mail:[email protected],地址:彰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慈濟基金會地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義相大師:海東華嚴初祖

為了解決慈濟基金會地址的問題,作者郭磊 這樣論述:

  在韓國佛教史上,義相是與元曉齊名的新羅時代的高僧,被譽為海東華嚴初祖,一個華嚴的踐行者,華嚴三祖法藏尊其為「海東新羅華嚴法師」。     雖曾於前往大唐途中成為階下囚,義相仍不捨初衷,   以勇猛心,排除萬難,孤身渡海,入唐求法。   跟隨華嚴二祖智儼大師學習華嚴奧義,受到智儼印證。   學成後,返國弘傳華嚴,培養佛教人才,開創新宗門。   義相於講席之餘,精勤修行,三衣一缽之外別無長物;   少欲知足、嚴持律儀,體現眾生平等,深受國主敬重。   凡弟子請益,無不觀機逗教,隨疑釋結;   門下十大弟子傳承,於韓國延續漢傳華嚴法脈。   著作雖寡,仍被尊為「海東華嚴初祖」,盡顯宗師本色。

    「天台」與「華嚴」為漢傳佛教之「雙璧」,開創出有別於印度佛教思想之深廣精微的教觀體系。     西元七到八世紀中葉,在新羅歷史上大放異彩的正是義相(六二五~七〇二年)赴唐跟隨華嚴二祖智儼大師學習後、回到新羅所創立的華嚴宗。不同於元曉大師著重於平民教化和思想著述,義相則更加關注培育人才和發展教團。高麗、朝鮮時代華嚴宗日漸衰落;時至今日,雖然海東華嚴宗的外形已經不復存在,但禪(禪宗)教(華嚴)融合的佛教思想早已成為韓國佛教的傳統。     義相及其十大弟子、徒孫等師資相承,延續華嚴法脈,輩出眾多華嚴學僧,使得海東華嚴成為韓國佛教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宗派。其所著《華嚴一乘法界圖》,於千載後

的今天,在韓國佛教儀式裡,仍是以持誦《法界圖》中的〈法性偈〉作為迴向,可見其重要性。     如果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於禪,日本佛教的特質是密(唐密),韓國佛教的特質則是教(華嚴),可說華嚴思想是韓國佛教思想的基礎。     就此而言,義相大師,功不可沒!   名家推薦     中韓兩國佛教的交流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很多高僧為了兩國的佛教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義相是新羅佛教裡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之一;他不僅將中國佛教引入新羅,還讓許多中國已經佚失的佛典在新羅得以保存,對中國佛教的貢獻可謂至偉。為義相立傳,就是要將他於中韓兩國的佛教、對世界文化的貢獻等悉數寫出來,讓更多的人瞭解這一段歷史,讓古老的中韓兩

國文化交流煥發出新的活力。──黃心川(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郭磊博士編撰的義相大師傳記,能很好地揭示出義相所具有的文化特性。……這本書在二十一世紀這個人類的新時代具有特別的意義,期待這文化交流之光明能擴散到華語圈乃至世界。──鄭炳三(淑明女子大學校名譽教授)

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年齡與傳統危險因子關係: 從區域別與年代別觀點

為了解決慈濟基金會地址的問題,作者黃秀茹 這樣論述:

背景:伴隨平均壽命的提升,急性心肌梗塞平均發作年齡亦呈顯著提升趨勢,研究顯示在同一國家內的不同區域別及年代別,存在著不同的急性心肌梗塞傳統危險因子,因此,對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年齡的影響亦可能不同。現況未有進一步,針對區域別及年代別急性心肌梗塞平均發作年齡變化趨勢過程中,主要相對應之傳統危險因子盛行率變化趨勢研究。因此本文是第一篇研究探討區域別及年代別之文章,研究一探討都會區及非都會區,其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年齡之影響傳統危險因子及排序,同時比較都會區與非都會區影響因子之異同。研究二探討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年齡變化趨勢過程中,不同年代別之主要相對應之傳統危險因子,以做為日後教育宣導,甚而作為相關政策擬定

之用。材料方法:研究一、研究二皆採橫斷面研究設計,樣本來源為台灣東部規模最大的醫學中心花蓮慈濟醫院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兩個研究之研究設計如下說明。研究一:本研究共招募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2054例初次診斷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數據,急性心肌梗塞由心血管專家根據典型的臨床病史、心電圖的連續變化和心肌酶的增加進行診斷。排除41例地址不明觀察值後,共有2013例有效樣本,根據居住地區分為兩組:都會區(n=1060)和非都會區(n=953),評估不同區域別中,影響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年齡,傳統危險因子之排序,以及不同區域別,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首重傳統危險因子之差異。研究二:花蓮慈濟醫學中心

2000年至2015年間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n=2054)為樣本,蒐集發作時之年齡、年份以及傳統危險因子 (糖尿病、高血壓、吸菸、肥胖、血脂異常)。依發作時年份,分成2000-2003年(第一期)(n=277)、2004-2007年(第二期) (n=578)、2008-2011年(第三期) (n=897)、2012-2015年(第四期) (n=302)。評估傳統危險因子盛行率變化趨勢與平均發作年齡變化趨勢。 結果:研究一:2000-2015年東台灣急性心肌梗塞平均發作年齡66.9歲,男性占67.5%,都會區男性比例較高,非都會區女性比例較都會區高。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都會區與非都會

區傳統危險因子吸菸、肥胖、血脂異常其平均發作年齡均早於全體平均發作年齡。且對發作年齡的影響從高到低依次為都會區肥胖(β=- 6.7)、吸菸(β=- 6.1)和血脂異常(β=- 4.8),而非都會區則是吸菸(β=- 8.5)、肥胖(β=- 7.8)和血脂異常(β=- 5.1)。傳統危險因子與區域之交互作用分析結果顯示,吸菸(p<0.039 )是東台灣地區共同首要危險因子。研究二:2000年至2015年間,東台灣心肌梗塞平均發作年齡自64.6歲延後至66.2歲 (p<0.001 ),最高值出現於第三期(68.1歲)。吸菸盛行率自54.0%下降至36.4% (p<0.001 ) ,最低值出現於第三期

(34.3%)。伴隨菸捐調漲,吸菸盛行率呈下降趨勢,惟止於第三期。一般線性模式結果顯示,經控制其他危險因子後,不同期別平均發作年齡之趨勢變化,受吸菸有無影響 (F=3.442 ,p=0.010 )。結論:研究一:不同區域別存在危險因子差異,確實影響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年齡。都會區發作年齡較早之危險因子從高到低依次為肥胖、吸菸和血脂異常,非都會區為吸菸、肥胖和血脂異常。傳統危險因子與區域之交互作用分析結果顯示,吸菸是東台灣地區共同主要危險因子,尤其在非都會區影響程度更顯著高於都會區。 研究二:不同年代別傳統危險因子中,菸盛行率與發作年齡變動趨勢之相關性最大。禁菸政策實施下,伴隨菸捐調漲,吸菸

盛行率呈下降變化趨勢,間接顯示有助於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年齡延後之現象。惟,前述現象未能延續至2012年後,其因有待進一步相關研究結果之提供。可做為,禁菸政策尚未實施亦或實施起步階段地區參考。

臺灣佛教史(2版)

為了解決慈濟基金會地址的問題,作者江燦騰 這樣論述:

  透視臺灣地區的漢人,   自明清時代移墾迄今為止的出家佛教制度,   和在家佛教制度的長期互動史。   有關臺灣佛教近三百多年來(1662-2008)發展和變革的「通史性主題論述」,觀察論述近百年兩次,分別來自戰前的日本佛教,與戰後來自大陸漢傳佛教等傳統所造成的鉅大衝擊,並說明不同時期臺灣地區所面臨多次政權鼎革前後的佛教史變化,及新統治當局在官方宗教行政上所採取的不同措施,與來自佛教界自身的相對調適和轉型過程所出現的各情況。   為求掌握臺灣本土長期佛教發展歷史的各種面向,作者以學院派歷史學者所慣用的細緻歸納法,來透視臺灣地區的漢人,自明清時代移墾迄今為止的出家佛教

制度,和在家佛教制度的長期互動史。此外,也嘗試運用近代文化人類學所主張的「深描」技巧,對有意義或具代表性的各本土佛教的教團及其重要佛教領導人物的經營事業手法,進行具體細節的歷史描繪和變革風貌的陳述。

召會作為宗教非營利團體的全球化:1922-2017

為了解決慈濟基金會地址的問題,作者范俊銘 這樣論述:

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疆域的傳統概念,使疆域的界線不再是「遙不可及」;跨國的空間現象逐漸興起,「跨疆域化」所帶來的複雜性,將漸漸成為全球化的認同。宗教的擴張和流通,在全球擴散,構建了宗教對疆域的想像定義,不同於政治定義的疆界。透過西方基督教的宣教策略、歐美傳教士在中國大陸的傳播接觸、中國本土基督徒的興起等配合,華人區域的基督教會,藉由文字傳播(聖經翻譯)和集體移民(信眾移民),在本土和往全球發展;召會在中國大陸發起,歷經華人區域的傳播而至全球。召會作為一跨國性的團體,以普世的性質擴展規模,突破族群的界線、不附著於某一特定的族群、亦無特殊的地緣關係(如異地的華人關聯)等;其擴展的模式,達到全

球化佈點的規模,構建「跨疆域化」的宗教空間。召會的成員由華人開始,擴展到全球,特別是突破華人傳統的「安居重遷」等思維;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多元文化、共融、融合是全球社會的趨勢,移民運動也會因全球化而產生巨變並轉向。召會的移民運動,不侷限於華人區域,亦往非華人的區域移動,其移民運動可以看出,因宗教傳播而跨疆域化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