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講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慧日講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玄奘,釋寬謙寫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二卷【寬謙法師講經版】 和釋寬謙的 大智慧到彼岸:心經講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 痞客邦也說明:這是一座雲林縣政府登記有案的合法佛寺部落格,我的法號釋悟耀,以比丘的身份來經營這個部落格,未來這裡記錄了虎尾安溪慧日講堂的活動,以及個人對佛法的知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黃國清所指導 蕭慈恩的 《大智度論》四諦詮釋之研究 (2021),提出慧日講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智度論、世俗諦與勝義諦、有漏與無漏、漸與頓現觀、有為法與無為法、涅槃。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郭晉銓所指導 李坤錫的 智永書學與佛學之實踐-以《真草千字文》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智永、佛學、書學、真草千字文、魏晉玄學、大乘佛教的重點而找出了 慧日講堂的解答。

最後網站慧日讲堂—台北市—台湾寺院 - 佛教导航則補充:「慧日讲堂」,是心中百闻却不曾一亲的道场,听说在中兴大学附近,真正前行才知他在中兴中学附近,是传误了,相信许多佛子与我一样都只是听闻,却不曾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慧日講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二卷【寬謙法師講經版】

為了解決慧日講堂的問題,作者玄奘,釋寬謙 這樣論述:

寬謙法師從圖表解讀般若智慧 罕見《大般若經》572卷,全經文詳解、白話翻譯 佛陀與弟子問答,一覽鷲峰山講經論法之盛況 成就一切因緣,調伏自性,圓滿渡到彼岸的智慧之書。 顯德品、現化品、陀羅尼品、勸誡品, 佛陀對大眾宣說般若與修行之法的對話錄。   「般若波羅蜜」,意即「通過智慧到達彼岸」。   般若系重視法性空慧的因緣法則,如同宇宙人生的遊戲規則,有了規則便會通徹一切,放下自性妄執,在生活實踐中道不二。更能了解前往彼岸之路是四通八達的,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菩薩道。   寬謙法師以圖表和生動的語言講解般若系的特色,從何謂「般若智慧」著手,分別透過聖者與凡夫的角度,展現緣起性空看人生的

境界。   第五百七十二卷是佛陀與曼殊室利菩薩、善思菩薩、最勝天王、有賢德天子、珊覩史多天王的問答和討論,以修行者的願力、德性和修行法門為主題。佛陀對弟子宣說菩薩事蹟和功德,也開放互相討論。全經文特別提出佛教名相予以註釋,並白話翻譯全文。   關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簡稱《大般若經》,由十六部經典組成,分成十六會,為諸部般若經之集大成者。為宣說「諸法空相」之義的般若類經典彙編,並廣述菩薩道的甚深見和廣大行。   「般若」,意譯為慧、智慧、明,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羅蜜多」,又作波羅蜜,意譯為彼岸、度無極、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的此岸而至涅槃解脫的彼岸;「般若波羅蜜

多」,意譯為「智慧到彼岸」。經中說菩薩為到達彼岸,必須修六種行(或十種行),亦即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其中般若波羅蜜(智慧波羅蜜),為「諸佛之母」,是其他五波羅蜜的根本,居於最重要的地位。此經主旨在闡明萬事萬物都出於「因緣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而後世也稱「空經」。   般若系列的經典於印度貴霜王朝時在南印度廣為流行,現存尚有梵文本與吉爾吉特寫本。後來經典由南印度向北印度傳播,於北印度開始普及,經由西域而傳入中國。   《大般若經》中的多部經典在中國歷經多次翻譯,但當時佛教界對般若系仍所知未深,直至唐朝玄奘大師晚年譯出完整的版本。這一工作是譯經史上的偉業,玄奘集眾重譯,校合三種梵文原

本,從唐朝顯慶五年(660)開展,至龍朔三年(663)完成,譯成全部《大般若經》十六會共六百卷,不僅重譯了多部經典,還譯出未曾在中國出現的經典,大大超越當時佛教界有關般若部類的知見範圍。   關於「第五百七十二卷」   第五百七十二卷屬第六會,此會共十七品,本卷為第十一品至第十四品——顯德品、現化品、陀羅尼品、勸誡品。   「顯德品第十一」為佛陀答覆曼殊室利菩薩,過去久遠劫前多聞如來答覆精進力菩薩,也就是現在在座的最勝天王的提問來回答,並說明何謂護持正法,以及如何調伏心等問題。   「現化品第十二」為最勝天王答覆善思菩薩的提問,解答佛的化身,能化作無數無量的化佛,是因為諸佛在成佛前所發

的願力清淨之故。也答覆何人能護持正法,有賢德天子也在此加入討論。   「陀羅尼品第十三」為曼殊室利菩薩及寂靜慧菩薩共同討論,菩薩得到如是眾法不入陀羅尼門,則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致使大地諸山皆振動,天上下起了花雨。佛陀也說了過去寶月佛的時候,有一位寶功德菩薩,擁有大辯才,這位菩薩也就是現在的寂靜慧菩薩。   「勸誡品第十四」為曼殊室利菩薩請問佛陀,聽聞如是甚深般若經典,能啟信受持而不毀謗,可成就何等功德?佛陀答覆所致功德不可稱計,諸多殊勝善法皆從般若生,並以四大部洲的眾生為例說明。 本書特色   1.    內容為佛陀與弟子對話,闡述佛之哲學,蘊含的思想溫柔致遠,讀之可洞察人情、開拓思想。

  2.    寬謙法師獨創圖解佛學法,從淺明易懂的圖表,找到自己的修行方向。   3.    全經文白話翻譯,如同閱讀散文,可作為佛學基礎讀物,不起煩惱心。  

慧日講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初一十五上人開示 #飛秒 #慎勿放逸 #光速 #歲月如梭 #不要浪費時間#上人開示
(更新版)2021.09.07農曆八月初一證嚴上人開示

各位菩薩,時光易逝,不覺(間)又是農曆的八月初一了。時間,總是這樣分秒的揮灑而過。一大早三點多,聽到敲板起床,大家動作快速地進到講堂,禮拜虔誠,心心念念向佛,禮佛、讚佛,發心立願,無不都是學佛向道。期待一大早,人人即刻用心,不要浪費時間,時間可以成就我們慧命的成長。

時間不斷地過,此時太陽出來了,它分秒無偏差。從我們的方向來看,海面上的太陽很溫馴,沒有停歇,慢慢地浮現上來,但是光速很快,雖然慢慢的,其實是飛秒地過!

各位菩薩,時日很準確,我們修行的方向,也要如太陽般準時、準確,更不要疏忽掉了毫秒、飛秒的時間;每一毫秒、飛秒的累積,就成了小時,接著就是早晨、中午、下午,而後黃昏了。

時間,真正的快速如梭,請大家要殷勤、精進,慎勿放逸!

靜思弟子 虔誠恭錄
2021.09.16

《大智度論》四諦詮釋之研究

為了解決慧日講堂的問題,作者蕭慈恩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大智度論》四諦詮釋為探討,經由最初印度的原始佛教阿含四諦的思想,到大乘般若系四諦的脈絡發展,以及有關《大智度論》苦集的世間法、滅道的出世間法思想脈絡發展,以此路徑的系統整理、歸納、釐析出四諦脈絡後,闡明四諦的義涵。  原始佛教苦諦、集諦是有漏法,滅諦、道諦是無漏法。部派佛教闡述四諦世俗諦、勝義諦,有漏與無漏,漸與頓現觀。初期大乘從空性角度闡說四諦《般若經》一切法空。《維摩詰所說經》四諦不二。  大智度論繼承早期佛教,大乘的開顯從世俗諦、勝義諦闡述苦、集、滅、道,苦諦、集諦是有為法有漏法,滅諦是無為法無漏法,道諦是有為法無漏法。滅諦闡述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

槃。道諦是有為法、無漏法,道諦是修道朝向涅槃的體證,道諦本身是緣起,道諦也是性空,應用到道諦,但不要執著在道諦上。

大智慧到彼岸:心經講記

為了解決慧日講堂的問題,作者釋寬謙 這樣論述:

  ◆「般若╳唯識╳圖表」,寬謙法師解讀《心經》,首度出版。   ◆以般若觀照緣起性空,處處是活路,人人都可到彼岸。   寬謙法師說般若心經——   《心經》是寺院每日早晚課必誦的經典,我出家迄今三十多年,不但持誦無數遍,也授課很多回,不管是持誦或講課,每每都有不同的感動與體會。我非常樂意分享從《心經》得到的轉變和法喜,希望大家都能拾起《心經》,放下心事,以經文來觀照現實人生的般若智慧,一定能轉煩惱為菩提,心開意解。   我會以般若學為主,唯識學為輔,採用雙重的視角來解讀《心經》。有的人認為《心經》屬於般若思想,所以要從性空的角度來學習,其實空宗的般若學和有宗的唯識學是相輔相成的,都

能幫助我們理解和修證佛法,學習上不需要自我設限。   人生的遊戲規則   我們因為不懂般若智慧,所以非常執著外相,而有很多的罣礙,因此產生很多的恐怖。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的共業,所有人都無法豁免,但是共業中還是有別業,因此各國疫情的嚴重性各有不同,也因為「性空」,隨時隨地都在變化。我們置身其中,希望「防疫不放逸」,每個人努力於耕耘善因緣的別業,這才是重要的。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陀教導的宇宙人生真理法則。真理法則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遊戲規則,比方球賽的遊戲規則,如果我們不懂規則,就看不懂球賽的現象;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懂人生的遊戲規則,就看不懂人生百態。   《心經》之

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能從中理解人生的遊戲規則,看懂世間萬相,體會法性空慧,明白人生排列組合的種種因緣皆是性空,進而以般若智慧超越人生現象。   中道不二的生活實踐   我覺得學般若的一大功用是,可以消除很多莫名其妙的執著,就像刪除電腦很多不需要的檔案資料;我們的腦海中也有很多不需要的檔案,如自尋煩惱,無來由地擔憂、種種比較,善用般若,可以直接刪除沒有意義的資料夾,就有可能落實中道不二的生活實踐。   三十多年的講課過程中,經常有人問我:「人生苦短,修行有沒有捷徑,一定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嗎?」我也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尤其是遇到挫折考驗時,難免會有懷疑,但每每從般若與唯識系的法海

中,都能讓我找到安身立命的泉源。   般若緣起性空看人生,讓我可以比較隨緣自在,不會執著很多事;而唯識貫穿生命流轉的現象,讓我願意一步一腳印地落實在當下,行走至此,我不再空想一步登天或現生成佛,反而是善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發願努力累積菩提資糧。(摘錄)  

智永書學與佛學之實踐-以《真草千字文》為例

為了解決慧日講堂的問題,作者李坤錫 這樣論述:

本文以《智永書學與佛學之實踐-以《真草千字文》為例》為題,旨在呈現智永書藝之中書學與佛學的內涵。除了緒論與結論之外,本文以〈智永與其《真草千字文》在書史上的評價與影響〉、〈真、草書淵源與其它書體的關係〉、〈智永相關書學實踐之探討〉、〈智永相關佛學實踐之探討〉……共四章作為主要架構。第二章主要在論述智永與其《真草千字文》在書史上的評價與影響,包括《真草千字文》版本的討論,是否智永寫《真草千字文》如同後來的禪宗在樹立傳承的「衣缽」?對佛教的抄經事業有何幫助?由於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由二種書體:楷書(真書)與今草所組成,因此第三章介紹此二種書體的簡介、淵源,以與其他書體──特別是行書之間的關係。

在第四章,闡述智永身在老、莊、《易經》之三玄為主流的魏晉南北朝,其腦海中的書學有可能亦深受玄學所影響。然而有王氏子孫、書法家和佛教僧人……三重身份的他,可能在表現書法藝術之時帶有某些宗教哲思,尤其魏晉自兩漢以來不斷探討一些二元對立與融合之思想,引申至書學,例如:法與意、形與神之間的互動,是否在智永筆下也產生激盪?何況智永長期不被史料或學界所重視的僧人身份。在舶來品的大乘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逐步融入中國人的血液中,像是《般若經》傳達的「性空」與《法華經》傳達的「唯心」,包括「禪」與「退筆塚」的關係、大乘菩薩行與《維摩詰經》和「鐵門限」……等佛學之間的關連,皆在第五章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