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克船注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戎克船注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宋]尤袤 等寫的 歷代詩話(插圖本)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李存智所指導 陳羲彤的 敦煌俗字與唐五代西北方音 (2018),提出戎克船注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敦煌、西北方言、俗字、通假、層次異讀、全濁音清化、韻尾消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廖振富所指導 劉萱萱的 海洋、歷史與風土──台灣古典詩中的澎湖書寫(1661~1945) (2010),提出因為有 澎湖、台灣古典詩、海洋、歷史、風土的重點而找出了 戎克船注音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戎克船注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歷代詩話(插圖本)

為了解決戎克船注音的問題,作者[宋]尤袤 等 這樣論述:

★中央電視台 重磅推薦 國學經典再品讀 易讀易懂新體驗 累計銷量突破300萬 本書雖輯集了多部詩話名作,但在版本上均正本溯源,力避訛誤。針對文中出現的生僻字,我們進行了隨文注音,以求讓讀者的閱讀變得輕松通暢。為了使文字通俗易懂,更易于為讀者所接受,我們通過反復考定,對于原文中的一些疑難的字詞和典故加以注釋,使讀者更迅速地探知到作者的思想內髓。不僅如此,我們還通過對文章的理解,精心選擇了一些精美的古版畫,以圖釋意,以圖訴境,使之形成一道藝術長廊,帶給讀者多一層審美意趣。

敦煌俗字與唐五代西北方音

為了解決戎克船注音的問題,作者陳羲彤 這樣論述: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是漢語音韻學史上第一部構擬斷代古方言音韻系統的專著,開拓了古方音研究的視野。另一方面,現代西北方言在北方官話中佔有重要地位,隨著漢語方言層次分析研究興起,西北方言白讀層音韻面貌漸漸受到注意,不少音類分合面貌可上溯至唐宋。前輩學者一方面整理更多古西北地區的材料,一方面更深入地調查和描寫現代西北方言,積極勾勒西北方言從唐、宋到現代的發展軌迹。本文以敦煌俗文學的俗字(通假字、形聲俗字)為材料,初步構擬當時的聲、韻系統,梳理出古西北方言的基本面貌,包括通行範圍、共同特徵等。構擬古西北方言,處理材料的眼光、手法是重中之重,第一章「前言」即在確認材料的屬性、研究方法、討論議題

。  第二章「敦煌俗字所反映的聲母關係」討論唐五代西北方音聲母系統的變化,集中討論知、章、莊組,和與它們有密切關係的見曉、精組的分合和音值,以及全濁聲母的清化模式。本文主張船(禪)、書、初、崇、生母存在層次異讀,它們或讀塞擦音,或讀擦音,未可一概而論。全濁聲母字的音韻行為與現代方言「平送仄不送」、「不分平仄都不送」、「不分平仄都送氣」三種主要類型都不同,甚至同一文獻、同一發音部位、同一聲調的全濁母字都可以有不同的行為,顯示全濁母字亦存在層次異讀,這是「不分平仄都不送氣」和「不分平仄都送氣」兩類疊置的結果。  第三章「敦煌俗字所反映的陰聲韻部關係」討論陰聲韻部的發展,集中討論止(蟹)、遇攝交涉的

語音基礎,及收*-i、*-u尾韻類失落韻尾的變化。止開三*i、止合三*iui兩類分別都與魚、虞韻接觸,反映兩種不同的音變類型:魚虞*iu>y>i和止合三(蟹合三四)*iui>y,前者魚虞韻讀如止開三,後者止合三(蟹合三四)讀得跟魚虞一樣。其次,材料顯示這支方言還有蟹、流、效攝字丟失*-i、*-u尾,複元音韻單化的現象,具體表現為蟹攝一、二等字與四等俱全韻攝一、二等字接觸,流攝字與深、臻等攝舒聲字接觸,效攝字與山、深攝舒聲字交涉。  第四章「敦煌俗字所反映的陽、入聲韻部關係」關注鼻音、塞音韻尾的消變及元音變化等問題。根據韻部間的交涉關係,我們認為鼻尾丟失以梗攝最為先進,通攝殿後,其餘各韻攝則表現

相類,顯示西北方言鼻尾的丟失在唐五代時已有一定程度發展。其次,本文根據梗、宕攝存在兩套接觸關係的客觀事實,主張這些音類存在層次異讀,梗攝有*-i和*-ieng、宕攝有*-o和*-ang兩種讀法。同時,陰、入聲字和陰、陽聲字兩兩頻繁交涉,陽、入聲字間的交涉則寥寥無幾,顯示入聲字仍帶喉塞尾,丟失韻尾的陽聲字大部分讀鼻化韻,兩者大概仍有所區別。最後,根據材料反映的音韻關係,指出這支方言是i、y、u、e、o、a的六元音系統。  第五章「唐代秦晉、河西方言的關係」討論「西北方言」的地域範圍和異質內涵。通過比較唐代敦煌、關中地區的音韻現象,指出兩者同大於異,根據鼻音聲母去鼻化、鼻韻尾失落、止遇相混三種現象

可將它們統稱為「西北方言」。「西北方言」按全濁音聲母清化模式的不同可分河西(秦晉)和關中兩系,「河西方言」屬「不分平仄都不送氣型」,「關中方言」屬「不分平仄都送氣型」,第二章所論全濁聲母字不規則的音韻行為是河西方言受關中方言干擾的結果,平行於羅常培對《開蒙要訓》音注和漢藏對音材料濁音清化模式不同的觀察。宏觀而言,根據現代方言全濁音清化三種類型的分布和淵源,本文認為「不分平仄都不送氣型」唐以前轄地較廣,從秦晉地區漫延至今甘肅一帶;「不分平仄都送氣型」在唐代隨著長安強勢方言的發展,沿著絲綢之路深入河西走廊。  通過以上四章的討論,本文認為唐五代敦煌方言在中古方音研究佔重要地位,豐富的材料及龐大的敦

煌學研究團隊,都讓它有繼續深入的可能。西北方言作為激起漢語方言層次分析法的重要一員,隨著目前相關成果日益增多,現代晉語和西北地區的中原官話與唐、宋西北地區材料間的關係,理應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釋。緣此,本文即從全濁聲母的變化方向切入,指出敦煌材料與晉語核心地區——并州片一帶的方言有一致的變化,顯示唐以前秦晉方言在中原西部地區的強勢地位,唐宋材料清化模式上的出入是關中地區長安方言興起後造成的結果。另外,就研究方法而言,我們以現代方言層次分析法的眼光觀察古方言,認為部分音類多向的對應關係與層次異讀有關。總而言之,「敦煌俗字與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之意義在於利用現代漢語方言的研究方法、成果,考察出土文獻所

保存的古方音線索,初步探討古代西部方言的源流和面貌。

海洋、歷史與風土──台灣古典詩中的澎湖書寫(1661~1945)

為了解決戎克船注音的問題,作者劉萱萱 這樣論述:

澎湖是位在台灣海峽之間的一串島群,也是往來中國和台灣之間船隻的中繼點、海盜們的休息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澎湖發展出獨特的自然環境、歷史與人文風貌。本論文以台灣古典詩中的澎湖書寫為研究主軸,探討歷代文人眼中的澎湖形象,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目的、材料來源、與全文架構。第二章,針對「台灣古典詩中的澎湖書寫」進行歷時性的發展歷程探討,以宏觀的視野概括歸納清領至日治時期,古典詩中「澎湖書寫」的重要作品與作家。第三至五章為全文重心,透過「海洋、歷史、風土」三大主軸,詳細分析台灣古典詩中澎湖書寫的澎湖風貌,並輔以歷史文獻,地方志等,針對文本之意涵加以詮釋解說,內容分述如下。第三章「古

典詩中澎湖書寫的海洋與自然」,細分為航海詩中的海洋、動植礦物、與寫景詩三小節,以釐清不同時代的澎湖海洋與自然風貌,具有哪些不同的書寫特色。第四章「古典詩中澎湖書寫的歷史主題」,本章主題為歷史呈現,筆者於此章著重歷史文獻的研究,而且詠史詠(人)物詩的作者出生背景在此更為重要,因為其對歷史的詮釋角度勢必影響作品視角。不同的寫作群體如何描寫同一歷史事件,而面對同一古蹟,不同時代的詩人又是怎樣看待。第五章「古典詩中澎湖書寫的風土與社會」,本章安排在自然海洋與歷史詩作討論之後,因為人文活動永遠與這二大因素脫離不了關係,尤其澎湖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處境皆特殊,故發展出在地特有的風土民情,而貧瘠的土壤與嚴峻的氣

候,注定許多澎湖災難詩的產生,這些詩作除了文人悲天憫人的感性詩情外,跨越浪漫情懷後,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也值得深究。第六章為全文結論,總結研究成果,並提出未來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