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步道工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手作步道工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聖心,徐銘謙,古庭維,楊世泰,戴翊庭,謎卡,吳雲天寫的 淡蘭古道:百年里山的長路慢行 和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 【夢幻步道,就是要走2】手作步道:築徑人帶你走向百年古道、原民獵徑、郊山綠道,體驗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山不轉路轉:公民社會與台灣步道工程技術的轉型也說明:劃決策與維護體系中,嘗試學習「生態工法」減少步道土木工程,並引進 ... 護,2008年起該計畫更參考國外手作步道工法,研究發展台灣步道. 志工工法技術手冊。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果力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蔡仁惠所指導 董建成的 民權國小校園與都市介面之 水族生態環境規劃 (2015),提出手作步道工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校園介面空間、水族生態教育、社區共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陳亮全所指導 羅秀華的 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 (2003),提出因為有 社區自主、社區充權、社區治理、社區學習、社區規劃、行動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手作步道工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市政新聞- 蘆竹五酒桶山手作步道啟用 - TYCG則補充:鄭市長表示,五酒桶山是深受市民朋友們喜愛的登山聖地,目前已設置6條步道,今日啟用的「手作步道」全長1.4公里,工程經費共1,938萬,採生態工法開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手作步道工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淡蘭古道:百年里山的長路慢行

為了解決手作步道工法的問題,作者周聖心,徐銘謙,古庭維,楊世泰,戴翊庭,謎卡,吳雲天 這樣論述:

  歷時六年公私協力,從選線、定線、串聯、命名,   這條總長超過200公里的淡蘭古道,正以嶄新面貌重現臺灣古道百年風華。     淡蘭古道全路徑,貫穿數十條古道秘境,見證臺灣百年歷史,可謂臺灣聖雅各之路,又稱臺灣朝聖之路。     本書以北中南三大篇章,開啟臺灣淡蘭古道穿越百年之旅。   ◆兩百年北宜交通史的身歷其境:淡蘭古道北路   ◆先民墾拓的淡蘭百年山徑:淡蘭古道中路   ◆百年茶聖之路:淡蘭古道南路     並透過「職人誌」介紹在淡蘭古道上默默耕耘的在地達人,   「手作步道」篇章,呈現承襲先民的百年古道修築工法,透過手作重新修護淡

蘭古道,   期待以最質樸之古道面貌,重現臺灣的自然生態之美。   本書特色     1.完整收錄淡蘭古道北路、中路、南路路徑,及近十位知名登山達人的淡蘭古道長距離步道之人文歷史第一手報導。     2.特邀金鼎獎山岳繪者沈恩民繪製全彩登山立體地圖,讓讀者能一眼看清登山路徑旁的建築物或山林樣貌。閱讀本書有如走入3D登山書,提前感受走在淡蘭百年山徑中的奇妙氛圍。

手作步道工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自2009年開始,協助太魯閣國家公園建立國內首支依據志願服務法成立的「步道志工」隊伍引領青年學生藉由手作步道與自然重新連結,也在永和社區大學成立步道社團課程,以持續步道觀念的推廣、溝通。
手作步道強調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施作,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以增進步道的永續性與整體性。

手作步道的基本原則包括:

考量環境生態: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等,兼顧使用者特性與棲地整體性
考量人文歷史:依循歷史反映工法,結合傳統工藝、在地知識進行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設定環境承載量:基於在地資源調查,設定可接受的遊客衝擊程度,進行步道分級及相對應的施作強度,提供從大眾化到荒野級多樣的遊憩體驗機會
盡量就地取材:減少外來材料從採礦到運輸在能量與資源的損耗,善用現地既有自然材料
重視常態維護:確保步道具備一定彈性能因應大自然的變化,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
6強調公私協力: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專業者與民間組織從規劃討論、施作與後續維護需共同參與、平等合作。
在此過程中,志工的參與看似療癒受傷的土地,實際上透過與土地深層的互動,現代生活中與自然隔離的焦慮、以及人與人之間疏離的關係也將獲得療癒。手作步道期望帶來的是更全面的改變,藉由實作行動的過程促發環境的覺知、增進對環境的關懷與敏感度,進而關心更廣泛的環境議題。

民權國小校園與都市介面之 水族生態環境規劃

為了解決手作步道工法的問題,作者董建成 這樣論述:

  都市校園為教育場域,具帶動都市發展及環境教育的本質,台灣都市校園已漸趨向多元互動與開放。永續校園規劃理念打破傳統之封閉校園環境規劃思維,藉由校園開放空間之視覺穿透性及活動可及性,使校園開放空間成為師生的戶外教育場所,創造學校與社區的共生關係。擁有不同屬性及特色之商圈具多元文化與活力,使都市更具魅力,構成其特有故事與人文;商圈特色性建立在當地的生活與文化,並與社區共生。民權水族商圈已發展雛形,鄰近水族街之民權國小將自然課程結合水族商圈之水生態環境,創造出另類戶外教學的方式。並透過校園介面改造,企圖展現水族生態街道意象,但仍欠缺與社區脈絡連結。民權水族商圈具備獨特特質,應與校園空間及教育活動

產生更緊密連結性。  台灣景觀水族知名度名聞國際,若能透過民權國小校園改造,學校教育和民權水族街的意象整合,得以提升水族街與校園介面整體形象,創造具在地性之場所文化精神,提升民權東路水族產業競爭力。  本研究以「誘導式結構」理論為研究方法,以「民權國小校園介面空間」為操作對象,藉由校園與環境教育、場所與介面空間、都市生態、觀賞水族產學資源之議題,分析歸納文獻歸結共二十項水族生態規劃原則;基地環境議題共十三項,推導出兩項民權水族生態介面空間情境,並將情境轉化為本研究空間規劃策略。  情境一:閱覽水族慢生活圈  情境二:體現自然之開放大教室

【夢幻步道,就是要走2】手作步道:築徑人帶你走向百年古道、原民獵徑、郊山綠道,體驗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

為了解決手作步道工法的問題,作者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這樣論述:

★展讀台灣最經典的手作步道! 台灣山林祕徑之間 一群人默默揮汗築徑、尺寸向前! 他們是「手作步道」的築徑人 以跨越時空尺度的工匠精神 修築、守護林間蜿蜒的山徑與古道。 ★遇見,地圖上最美的綠色驚嘆號! 本書邀你細細領略: 古道上的先民生活史、最珍稀的原始棲地生態 手工築路的百年工藝、就地取材的工法智慧 與敬重山林萬物的生命觀。 並首度引介國際步道運動的最新趨勢 體驗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   ●手作步道:築徑人向自然學習   手作步道,是近年國際間極受矚目的綠色運動。源於美國國家步道阿帕拉契山徑步道志工的經驗,對於自然山徑與步道的維護,主張:   ——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因

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周遭自然景觀融入   ——減少對自然山徑、環境生態的干擾   在修築步道或修復古道的過程中,「築徑人」學習傾聽森林、水流、地質的聲音,尋找每一條步道獨特的自然條件、人文歷史、工法智慧及社會脈絡,找出與生態和諧共存的路線與工法。   ●感受時代的波瀾壯闊:在手作與徒步中創造歷史   長期守護山林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倡「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十年來努力推動「手作步道」的實作與工作假期——由於台灣的步道密集且發達,面對步道工程化、水泥化、棲地劣化等危機,強調以「手作」「就地取材」維護步道,儘量避免大型機具、外來材料對山林造成過多擾動;以「手」為限制,也能避免單

一、快速與粗糙的步道工程對大自然帶來無法回復的傷害;而且鼓勵公民參與,人人皆可擔任志工學習實作!   手作步道的最大好處是:   •    步道維持自然土石與落葉鋪地,卻沒有積水泥濘、也無鋪面溼滑;   •    走起階梯來,膝蓋和腳踝感覺輕鬆彈性、舉步順暢;   •    周遭自然生態與步道融合一體,步道邊上也能成爲珍稀動植物的棲地;   •    颱風過後或許有倒木橫陳,志工善用取材,將之化做彌補流失路基的護坡路緣。   透過「手作之道」,我們也得以親近自然、徒步走上歷史——細細領略古道上行走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植被形成的自然史、觀察大自然的作用力與人的需求,而「就地取材」發展

出來的工法智慧、敬重山林萬物的生命觀,更形成了一個正向又永續的循環——手作步道,正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最好註解。   ●展讀台灣最精經典的手作步道   ★砌石駁坎:走過豎砌、交工的百年手藝   ★竹木階梯:拾級而上,與山坡一起呼吸   ★山澗木橋:最親水的過溪智慧   ★路緣棲地:最珍稀的生態野趣   本書從全台70條步道精選出13條位於不同區域、海拔環境,並各具獨特性格、工法特色與發展典範的手作步道現場,透過第一手深度描繪,並以手繪方式圖解13條步道之手作工法,帶你領略天人合一、大隱無形的祕徑之美:   ●東台灣:蘇花石硿仔古道、大同舊部落步道、綠水文山步道 、嘉明湖   ●中台灣:梅峰

三角峰步道   ●南台灣:卑南琅嶠古道之旭海觀音鼻段、舊達來辭職坡古道、藤枝林下步道   ●北台灣:福州山步道、景美山仙跡岩步道、二格山自然中心、內洞森林遊樂區步道、基隆暖暖古道、淡蘭百年山徑之舊暖東道   同時,與國際同步,本書亦首度完整引介各國的最新步道運動趨勢,如:守護歷史步道與遺址廊道;串聯跨州界、跨國界、從山道海的長距離步道與環圈廊道;打造城市綠廊、生態綠網、舊鐵道變步道等,開展我們對於步道未來的新想像。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以本書呈現最經典的手作步道及其精采故事,期待與您相聚在步道上、在山林裡、在滴汗的眉間,在嘴角微彎的笑容裡

。 本書特色   ★13條夢幻手作步道X20項精湛工法圖解 X9大國際步道趨勢   ★【步道看點・手作工法】精美插畫圖示 名人推薦   小野 千里步道發起人   江慧儀 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總監   李偉文 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   吳晟 作家、詩人、種樹的人   紀政 希望基金會董事長   齊柏林 《看見台灣》導演   劉克襄 作家、詩人、步道志工   賴榮孝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

為了解決手作步道工法的問題,作者羅秀華 這樣論述:

對於台灣社區生活的觀察與省思,研究者認為促進社區民主進步的謀略在於增進公民的自主權力意識;因此,理解台灣社區的發展階段之後,運用社區充權與治理論述,研究者擷取社區學習、社區規劃與社區治理組織等充權融合策略,作為增進社區公民權力意識,進而協助社區可以自主自決於公共事務。 研究時機上,是以文山社區作為研究田野,運用第一個成立的文山社區大學作為社區學習充權機制,並透過多個生活議題,包括文山公民會館、永安藝文中心、景美溪的生態與文史、社區健康、社區防災、社區垃圾管理、廚餘回收、指南山城新風貌、文山產業發展路徑等的社區規劃歷程,結合文山社區的學員與幹部,組成文山新願景促進會的治理結

構,並進而主責充權文山區內的村里社區。 經過1999-2003四年期間的行動研究歷程,研究者發現透過社區學習的充權行動,在社區大學公民養成的理念實踐中,與社區合作推展包括理念學習、議題規劃工作坊、行動歷程的讀書會、以及檢證行動問責的社區工作專題等的不同學習課程,在社區大學或在各社區場地上課,藉以型塑「學習型社區基模」,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社區團隊。社區規劃脈絡中,社區可以從文山公民會館規劃的由上而下的「政府充權社區」,發展到「政府充權社區」與「社區自我充權」並行的社區自主廚餘回收系統建構,再進而發展到社區積極主動投入的文山產業發展路徑的規劃與執行。 而公民

權力得以發揮作用,研究者假定需要有助長公民權的組織存在;因此乃運用本土社區組織的發展基礎,以及人們對社區的心理認定,而以村里規模的社區發展協會和鄉鎮市區級的生活空間,作為本研究所論述的「社區」。由於文山區裡未存有跨里界的結盟團體,行動研究所運用的社區治理組織工作,就以邀約地方領袖作為工作坊等課程學員,並藉由生活議題的討論與行動進程,將學員組成「文山新願景促進會」,以密集的公共論述機緣,增強新願景促進會作為充權社區進行治理實踐的重要結盟連線。 而從社區治理結構、由社區管理的組織、社區-政府夥伴關係、合作式規劃與協會同盟行事等角度,來省察本土社區治理的實踐可能性時,我們觀察到政

府與社區的權力對應、社區能否跳脫科層限制、社區權力的檯面化、社區規劃的主導權責、社區結社位階能否提昇、官民合作的時空必然、協會同盟行事的價值等等,都是需要嚴謹面對的課題。進而,當省思社區充權與治理的實質運作,利己與利他、專業權責拿捏、社區內部的權力平衡等,都是挑戰與考驗。 簡言之,本研究的假定與行動多能考量本土發展程度,因此,在社區學習、社區規劃與社區治理組織的兼融並行策略中,有助於社區工作專業者充權社區,醒覺個人與社區的權力本質,在民主生活知識的增進中,共同為生活社區邁出行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