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報稅取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黃東益所指導 方怡捷的 從國民卡計畫到數位身分識別證換發政策決策過程 ─以多元流觀點分析 (2019),提出手機報稅取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數位身分識別證、晶片國民身分證、多元流理論架構、政策之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德瑞所指導 鄭文良的 行動支付法制規範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行動支付、手機支付、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的重點而找出了 手機報稅取消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手機報稅取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國民卡計畫到數位身分識別證換發政策決策過程 ─以多元流觀點分析

為了解決手機報稅取消的問題,作者方怡捷 這樣論述:

我國推動「國民身分證」身分證明文件的政策可以回溯至1947年,後續大致維持每10年為一換發週期,用以維持人像辨認、防偽造設計以及相關資料的增減等功能,隨著科技社會發展,我國提出由原本以「紙本卡」材質改以「晶片卡」載體作為國民身分證換發及應用的政策議題;「晶片式」國民身分證換發政策議題討論主要有兩個,1997年至1998年「國民身分健保合一智慧卡(簡稱國民卡)」計畫;以及2015年至2020年「晶片國民身分證換發計畫」最終2018年12月確認於2020年10月進行「數位身份識別證換發政策」(New eID)。「晶片式」國民身分證換發議題由1997年第一次提出的「國民卡」計畫;直到2018年拍板

定案─「數位身分識別證換發政策」,政策議題的討論歷時20餘年方能進入政策議程形成政策,故本研究欲以該政策議題作為本研究個案,透過多元流理論架構模式運用內容分析法進行政策議題相關新聞事件文本資料分析,探討政策議題形成政策的過程,藉以了解我國政策決策過程。研究發現,「國民卡」政策議題與「數位身分識別證換發政策」政策議題中,「問題流」被提出的主要原因都是平均每10年進行國民身分證全面換發的慣例以及配合電子化政府計畫推動;「政治流」受到政府行政部門的推動影響極大,而後者透過網路與實際活動民眾意見探詢,將有助於國民氛圍形成與支持;進而影響政策之窗開啟;本研究政策議題中,「政策流」所提出的政策備選方案受到

「政治流」的影響;反之,「政治流」中國民氛圍也受到「政治流」所提出政策備選方案的影響;政策之窗開闔受到「問題流」、「政治流」及「政策流」影響,其中「政治流」為政策議題是否形成政策的關鍵因素。

行動支付法制規範之研究

為了解決手機報稅取消的問題,作者鄭文良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電子商務的發達,近年來支付方式與制度起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的支付工具離不開現金、金融卡與信用卡,如今因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日常必需品,將手機作為錢包的新形態支付工具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而手機支付的核心概念是「虛擬」,將貨幣與卡片虛擬化、電子化,再透過手機本身的硬體或軟體安裝進行支付行為,除了免去零錢的兌換與存放外,在交易系統上也比POS機更為簡易並已發展成為更方便的支付環境。在法源基礎上,我國並無直接規範行動支付的專法,而是針對設立行動支付的各種支付機構加以訂定法規。如此一來,雖然透過手機進行交易皆可稱之為行動支付,但因支付機構的類型不同,在設立標準、執行權限上都反映出差異

性。我國現有的行動支付業者可分為電子支付機構、第三方支付業者、一般業者(以電子禮券形式推行)等三類,電子支付有最高的權限,但卻同時須負擔相對應的較高要求與門檻;從用戶角度來看,可能只差在轉帳金額上限與可否儲值的操作規範,但對於業者而言,成為電子支付業者的最低實收資本額需5億元,其暫時收受款項的存放與利用皆受限制,同時亦有完整的、類似於金融機構的用戶權益保護、安全控管、洗錢防制義務等。藉由介紹、比較與分析我國與美國、歐盟、中國大陸之行動支付規範差異,本研究認為台灣之管制密度較各國為高,且充分區分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的作法在他國中亦較為少見,這可能會更加凸顯介於其間的模糊地帶,進而造成混淆甚至存有

法律漏洞。本研究最後總結前述之觀察與分析,並對我國行動支付相關法制與業者執行層面提出建議供決策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