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驚嘆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打字驚嘆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ricaDhawan寫的 數位肢體語言讀心術:當「字面意思」變成「我不是那個意思」……你必須讀懂螢幕圖文、數位語言背後的真實意思。 和安伯托‧艾可的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是文化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陳茂泰博士所指導 張邦彥的 臺灣豬的社會文化意涵 (2010),提出打字驚嘆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牽豬哥、台灣豬的社會文化、豬的俗諺語、豬的人工授精、豬哥神、台灣番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打字驚嘆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數位肢體語言讀心術:當「字面意思」變成「我不是那個意思」……你必須讀懂螢幕圖文、數位語言背後的真實意思。

為了解決打字驚嘆號的問題,作者EricaDhawan 這樣論述:

  ◎同事都不接電話也不回電,卻來我的臉書按讚。他這是什麼意思?   ◎研究顯示,線上會議時,就算當事人的反應只延遲不到2秒,仍被視為不專心。   ◎老闆只是回一句:「OK。」為什麼公司裡每個人都緊張兮兮?   面對面時,我們可以藉由對方的肢體語言,猜測他的心思,   例如,當他摸下巴、頭偏一邊,代表他正在思考;   說話時身體一直往前傾,手臂不盤胸,代表這個人想積極參與。   但如果你們彼此的溝通不是透過嘴和身體,而是文字呢?   你要如何避免字面意思被誤解,省去解釋「我不是那個意思」?   本書作者艾芮卡.達旺是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雙碩士,   她的著作曾在美國

企業閱讀書目名單中,被推選為第一名的讀物。   她說,社交軟體和只看到臉的線上會議,優點是快,   但少了判讀情緒的依據(動作、表情和口氣)。   本書就是要幫你,即使透過電子郵件、視訊、即時訊息、簡訊等媒介,   也能正確解讀螢幕背後的圖文真實訊息。   ◎隔著螢幕,文意、情緒如何精準表達?   一對情侶用簡訊吵架,有一方寫下:「我們結束了嗎?」   是指吵架結束了,還是感情結束了?數位溝通,有50%的語氣被詮釋錯誤,   所以你的訊息要短,但又不能短到不清楚。   ◎標點和表情符號,一個訊號經常各自表述:   你請同事協助,有人回「好!」,有人回「好……」,誰更願意幫忙?   表

情符號也會惹爭議,豎大拇指可能是比讚,也可能代表「去你的」。   驚嘆號的使用很容易讓人情緒滿滿!!!!!沒事的話用一個就好。   很多人愛用刪節號,但這會給人諷刺的感覺。(很多長輩很愛)   ◎這些無意義的虛詞,少用,或根本不要用:   「我的感覺是……我覺得也許……我只是要……」,這些字眼都會削弱你的自信。   「我知道你有很多事情要忙……」,但萬一對方根本不忙呢?   還有,將團隊工作成果呈交給主管時,   使用「我」而非「我們」,恐怕會害你得罪很多人。   如果你身處外商,開會對象遍及好幾國語言與文化,怎麼溝通最安全?   有4種方法,不同性別、世代、文化背景下都適用。   那

些說話有分量、功勞獲認可、做事有效果的人,   究竟如何發送他們的訊號和線索?   這是一本數位肢體語言讀心術的全方位行動指南。 名人推薦   《挺身而進》作者、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柏格(Sheryl Sandberg)   最會說故事的行銷大師塞斯‧高汀(Seth Godin) 鄭重推薦   溝通表達培訓師/張忘形   企業講師、口語表達專家/王東明   金鼎獎作家、《精準寫作》作者/洪震宇  

打字驚嘆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陳寗嚴選線材:https://lihi1.com/RghgY
陳寗嚴選活性碳/靜電濾網:https://lihi1.cc/x7Sse
陳寗嚴選兩聲道入門組:https://lihi1.cc/uGJlf
B&O B17 團購:https://lihi1.cc/QePAS
--

我說過我都會看每一則留言,我也時常在影片中回答留言的問題。不過今天要講的留言並不是我要回答問題,而是留言本身……就是滿滿的問題。這次挑選了兩則留言,在標點符號的應用上都有很大的問題,一個是 King of 驚嘆號,另一個則是 King of 句點,兩個都是當今年輕朋友常見的文字應用難題。

今天哥就挑了幾則留言,來跟大家談談如何打字會比較讓人看懂。千萬不要費心費力留言跟我反應意見,卻讓人有看沒有懂,那就真的太可惜囉~

#文法 #音響 #文書處理
──────
喜歡這支影片嗎?
請點下面連結加入本頻道的社群計畫,為影片上字幕/翻譯簡介/翻譯字幕:
http://bit.ly/SubtitleNing
感謝你的協力!
──────

本頻道幾個原則跟你約定好:

1. 開箱零業配:
真實使用過後才發表心得,通常試用至少 1 個月,所以你通常不會看到我最早發表,但哥真性情的評論,保證值得你的等待。

2. 理性討論:
我有自己的偏好,你也有自己的好惡,我們互相尊重,時時用大腦,刻刻存善念,不謾罵,不矯情。可以辯論,不可以沒邏輯。

3. 我團購我驕傲:
我很愛買東西,也很愛比較產品,我自己使用過、多方比較過,還是覺得喜歡的東西,我才會辦團購。(簡單說就是挑品很嚴格,至今 80% 廠商找上門都被我打槍。)辦團購我一定有賺,但我跟廠商拿到提供給你的團購價,也會讓你一定有划算感。所以如果你品味跟我相近,或是剛好有需要,就跟我團購,我們互惠。如果你覺得跟我團購,你就是我乾爹,說話不懂得互相尊重,那就慢走不送,你可以去找一般店家買貴一點。

看了以上,覺得可以接受就請你訂閱,訂閱順便開鈴鐺。我們每天晚上 6:00 見。

我的網站連結在這:https://ningselect.com/
也別忘了幫我的 FB 粉絲專頁按讚:http://bit.ly/ningfb

如果有任何問題,包括團購等問題,都可以在影片下方留言問我,同一支影片下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會優先用留言回答,如果是比較大的題目,則有機會拍成 QA 影片回答~如果你想問的是針對個人的音響選購、配置問題,可以直接傳 Line 問我:http://bit.ly/ningline

廠商合作請先了解相關原則:http://bit.ly/coopning

臺灣豬的社會文化意涵

為了解決打字驚嘆號的問題,作者張邦彥 這樣論述:

台灣四百年來,原本在原住民的生活中,豬是祭典中的供品,並非主要的畜肉,狩獵山豬是原住民成年禮之一,有其族群的目的及意義。漢人移民初期也只是供牲禮用,因當時台灣盛產之梅花鹿,係主要的畜肉。然而經不起漢民的肆虐與搜括,梅花鹿逐漸消失,為了彌補這個食物鏈,先民開始普遍化養豬。在日治時期,1932年的豬隻飼養調查報告中,台灣以每千人口的飼養頭數為356頭/千人,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位(第一位丹麥1,361頭/千人;第二位美國486頭/千人;第三位加拿大454頭/千人);但若以可耕地的養豬密度/平方公里,則高居世界第一位,由此可想而知,這個小小的寶島人民與豬的密切性。養豬產業文化,受到統治者及政策的影響。

台灣養豬明顯地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唐山豬在地化(大清帝國時期1895年以前)。第二階段:雜交豬本土化(日治時期1895年~1946年)。第三階段:三品種豬與台灣黑豬的育成(國民政府時期1947年~)。這個養豬的階段特質所衍生出的語言文化,如俗諺語、謎語、笑話、歌謠、歇後語,其蘊藏先民生活智慧,待人處世,經營管理,在第三章中進行剖析探討。另外,有關豬肉的台灣話用詞,當今流失不少如「管仔肉」、「條仔肉」、「二沿肉」,新名詞「松坂豬排」的部位,均以圖片表示出來,供大家參考之。在昔日,吃心補心,吃腰子補腰子的一些民俗療法。除了書籍方面的資料收集,亦進行田野調查,訪問耆老的各秘方,提供參考而已,絕

對無法保證其效果。但也有一些經由科學實驗證實有其特效,例如用豬膽洗頭髮可保烏黑亮麗。昔時,養豬戶是弱勢者,辛辛苦苦地把豬養肥。出售時,受到強勢者──刣豬業者的剝削,在過去的農村社會比比皆是。這種買賣方式的文化,在本文中亦進行探討。另外,因屠宰稅的重稅壓力下,各時期都有「偷刣豬」的風氣,形成另類的文化。由於豬與台灣人的密切關係,所以擬人化的豬八戒(西遊記角色之一)成為台灣風月業者的守護神。業者深信不疑,都要奉祀「豬哥神」,以求平安及生意興隆的特有祭祀文化也做一些探討。在整個養豬事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配種業者 ─ 「牽豬哥」,他在不同年代所受到的處境迥異,這個非常重要的行業為何常是社會上的邊緣人,

不受到尊敬沒有其應有的社會地位呢?直到1960年代才成為最風光人物,然而為時不常,因受到科學化牽豬哥 ─ 人工授精時代的來臨,及1980年代口蹄疫的侵台,導致此行業幾近消失。綜觀台灣四百年來,台灣豬、台灣蕃薯、台灣人這三者都是外來的。有幸在台灣交融四百年,因雜交優勢形成一個優秀的生命共同體,他們定能永續發展、發光和發亮,現用以下的台灣俗諺來描述它。「蕃薯落土不驚爛,只有藤葉代代湠」「豬仔認命乎人刣,豬哥濟囝毋斷栽」「台灣逐行攏好空,雜種優勢出賢人」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為了解決打字驚嘆號的問題,作者安伯托‧艾可 這樣論述:

研究生的最佳陪伴之書 從現在開始克服論文焦慮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寫論文是自娛,還有,論文跟殺豬一樣,可以物盡其用,半點都不浪費。   一九七七年,廣為世人所熟知的義大利符號學家、小說家—安伯多.艾可(Umberto Eco)為他的學生寫下《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Le materie umanistiche)這本畢業論文指導手冊。不僅出於一介知識份子對學制與社會的反省,更是出於對學生的關懷,他期望以此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當時義大利正面臨高等教育改制討論,遇到的社會問題是,以

往只有知識菁英階級能就讀的大學,變成普羅大眾都可以入學。入學門檻變寬,愈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看似理所當然是件好事,但往往有許多學生為其出身所困,其實沒有將大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學業上的餘裕。艾可就是為這些人而寫。他認為這些人不僅該完成論文以求畢業,且為了不再走學術的話,更該把握這難得寫論文的計畫,把將論述體系化的能力訓練起來。   這本指導手冊在一九八五年曾再版重出,艾可對再版的原因這樣說,有時閱讀會刺激人的靈感,儘管靈感來自於人們自己,不見得是內容本身。他盼望這文本繼續扮演啟發讀者的角色,因為他自己寫博士論文時,也有一本視之為靈感來源那樣的書。   艾可確實是有遠見的學者,他當年所談的問

題並未過時。目前台灣的大學幾乎人人在念,碩士學位也已相當普遍,只要願意每個人都能進研究所寫論文。除了擁有資本栽培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仍得趕快畢業,工作賺錢,甚至償還學貸。問題是,許多研究所並不期待學生趕緊寫完論文畢業,尤以重視博學傳統的人文學門最為嚴重。艾可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學生的論文焦慮,為了鼓勵學生盡快寫出一本符合「畢業門檻」論文而存在。對現代讀者而言,它仍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生陪伴之書。   本書有如下實用情境的建言:   一個半工半讀學生是否該盡快完成論文?   該如何避免被指導教授剝削?   學位論文該花的時間最短半年,最長三年,為什麼?   該如何選題,才能確保論文對未來的

自己或學界有用?   附帶一提,艾可在這本書中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導讀: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推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周素卿(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吳鄭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蔡慶樺(外交官、作家)  

作者簡介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1932-2016)   義大利權威符號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並身兼小說家。曾任波隆那大學高等人文科學學院教授與院長。一九八○年出版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後,各界轟動好評,八年後再出第二本小說《傅科擺》,同樣廣受注目,銷售量亦十分驚人,後有《昨日之島》、《波多里諾》、《布拉格墓園》、《試刊號》等小說,創作能量豐沛。他的雜文集包括《艾可談文學》、《美的歷史》、《別想擺脫書》、《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自白》、《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等,往往可見其學思。更有多部學術論文與專著,以及專門寫給學生的論文指導《如何撰寫畢業論文》。 譯者簡介

倪安宇   資深義大利文學譯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譯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困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在美洲虎太陽下》等諸多譯作。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畢恆達 譯者說明 一九七七年初版作者引言 一九八五年再版作者序   第一章  論文是什麼,有何用處 1.1為什麼必須寫論文,論文是什麼 1.2誰會對這本書有興趣 1.3論文在畢業後如何派上用場 1.4四個準則 第二章  選擇論文題目 2.

1專題型論文或綜述型論文? 2.2歷史路線,還是理論路線? 2.3選擇老議題或新議題? 2.4寫論文需要多少時間? 2.5需要懂外語嗎? 2.6「學術性」論文或政治性論文? 2.6.1何謂學術性? 2.6.2歷史—理論路線或「熱門」實務經驗路線? 2.6.3如何將時事議題轉化為學術議題? 2.7如何避免被論文指導教授剝削? 第三章    搜尋研究資料 3.1研究資料是否容易取得 3.1.1何謂學術工作的研究資料 3.1.2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 3.2參考書目研究 3.2.1如何使用圖書館 3.2.2如何處理書目:書目卡片 3.2.3書目格式 3.2.4亞歷桑德里亞圖書館:一個實驗 3.2.5真

的需要看書?看書的順序為何? 第四章  工作計畫和索引卡片 4.1假設性目次 4.2索引卡片和筆記 4.2.1各種索引卡片及其功能 4.2.2製作第一手資料卡片 4.2.3閱讀卡片 4.2.4學術的謙卑 第五章  撰寫論文 5.1對誰說話 5.2怎麼說話 5.3引述 5.3.1何時及如何引述:十個準則 5.3.2引用文字、釋義和抄襲 5.4頁尾註腳 5.4.1註有何用處? 5.4.2引述—註釋模式 5.4.3作者—出版年份模式 5.5提醒、陷阱、習慣 5.6學術驕傲 第六章  完稿 6.1排版注意事項 6.1.1頁緣及空格 6.1.2標點符號 6.1.3幾個提醒 6.2論文最後面的參考書

目 6.3附錄 6.4目次 第七章    結語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安伯托・艾可是何許人也!《傅柯擺》、《玫瑰的名字》等等這些博大精深的小說,台灣的讀者就算沒有讀過,大概也會心嚮往之。在義大利印刷精美的《美的歷史》、《無盡的名單》也讓大家知道,他不只是小說家,更是美學理論家。當然,他的本業是人文科學院的大學教授。一九七七年他寫了《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也就不足為奇。令人訝異地倒是,像他這樣世界知名學者寫的教科書,竟然要等到二○一五年才有英文翻譯本。(中國則是在二○○三年就出版中譯本,但是翻譯品質令人詬病。)台灣猜想是跟隨英文版的腳

步,在已經有了十幾本他的中譯書籍之後,出版了中譯本。這本遲了四十年的書,台灣的讀者該怎麼閱讀?   先來談一下,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義大利大學的師生比過低,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大學生,然而隨著教育普及,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學位論文這個畢業門檻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存在諸多困難。這本書就是為這些大學生而寫,除了針對撰寫論文提供建言之外,也期待讀者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培養終生都可受用的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艾可是文學評論家、符號學家、美學家,因此這本書是寫給人文科學的指引,書中所舉的實例,幾乎都是(義大利)文學、歷史等主題,台灣的讀者會覺得陌生而遙遠。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七七年(我正在讀大學)那

個還沒有PC(個人電腦)的年代。他使用卡片來整理書目與筆記,我看了心有戚戚焉,但年輕一輩的讀者恐怕會覺得跟錄音帶、VHS錄影帶一樣地難以理解。不過看穿實例與技術的表層,進入論文寫作的內裡,這本大師之作仍有許多可觀之處。   人類學擅長參與觀察、社會學常使用調查與訪談、心理學有測驗與實驗,本書所處理的人文科學則是以書(文本)作為分析對象。不過艾可此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解釋如何做研究,而是教導論文寫作。當然,論文的結構與形式,人文藝術仍與社會科學有所不同,但是怎麼提出好的發問、蒐集資料、寫作格式等,其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要求,大都是相通的。這讓我聯想到,電影分析的書籍指出影評撰寫就像樹形(TREE)結構

,論點(Thesis)需要使用理由(Reasons)來支持,理由則需要證據(Evidences)與實例(Examples)來支持。《研究的藝術》這本書說,學術研究就是要提出宣稱(Claim),然後用理由來支持宣稱,用證據來支持理由。《報導的技藝》則提出一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包括勾引讀者(前言)、你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宣稱)、給我看你的邏輯與證據、讓讀者難忘的結局這四個階段。電影、學術研究、文學似乎可以是一家人。   開宗明義,艾可建議學生選擇論文題目要顧及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興趣、可以取得資料、有足夠知識來分析資料、可以在預期的畢業期限內完成。要認清論文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單純資料的剪貼組

合。結論是,論文題目宜小而美而深,不要大而無當。   怎麼搜尋資料呢?艾可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假想自己是一位各種資源都匱乏的大學生,住在偏鄉小鎮,對研究主題的概念還模糊,指導教授也沒給什麼明確建議,如果有九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找到哪些對論文有實質幫助的資訊呢?他從主題分類搜尋開始、查閱百科全書與大辭典,然後快速瀏覽,以書找書,建立了大約有一百本的相關書目。實驗之後,艾可展示了可能是本書最為精彩的內容。他不藏私地與讀者分享他自己的閱讀卡片,除了書目基本資料之外,還包括重要引文,以及自己對這本書籍的看法與評價。這裡要切記,引文一定要標示出現的頁碼,摘錄不能和大意搞混,讀者個人的意見也不能和書籍作者的

論點混為一談。這些真實的閱讀卡片,顯示了艾可不只是摘錄,而是大膽給予評價,還對作者質疑發問。例如,在克羅齊的卡片他寫道:「對此論述的反駁可以作為切入點。最後那幾句話是關鍵。」葛倫茲的卡片寫:「不懂他為何如此缺乏歷史感,他太相信長青哲學了!」舍尼的卡片則寫:「只有西班牙哲學家貢狄薩利奴斯說:嘗試=想像力=幻想〔亂七八糟!得好好整理一遍〕」。讓我們彷彿進入艾可的書房,偷窺他桌上的筆記。   艾可花了一些篇幅討論書目格式,然而他使用義大利文,我們是中文;他研究的是文學歷史,臺灣的讀者可能來自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他舉出的格式細節,我們無法直接援用。所幸撰寫書目有些共通的道理,例如最好追溯到原典、要區

分不同版本、要註明出版社等必要資訊;至於作者的名字要使用字首還是全名,則依不同學科而異。我們使用中文撰寫論文,我則建議使用作者名字的原文,不要翻譯成中文。例如正文引用與參考書目,直接寫Eco, Umberto,而不是艾可。   他也指出,私人信件與個人通訊內容都可以引述,如果不是很重要,可以放入註解,如果至關緊要,就得寫入書目。美國心理學會的寫作指引(APA)也有personal communication這種引用格式,其前提是找不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資料來源,以及為了給對方credit,不想將他人的想法竊為己有。   最後,艾可指出撰寫論文要知道說話的對象是誰,文中出現的專有名詞要有明確的定

義;敢把論文交出,就表示自己已經有充足的準備,因此要使用具有自信的語氣;儘量少用驚嘆號,以免文字貶值;絕對要避免因為忘了加引號而導致抄襲;寫論文絕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練習,往覆修改多次是必然的過程。   總結而言,這本書出版於四十年前,書中提及的打字、建立卡片等手工業,早就為功能強上不知多少倍的軟體(如Endnote等)所取代。書中使用文學藝術歷史的主題來舉例,讀者如果不是這個專業,可以將焦點放在這些實例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規則。至於引用、書目等撰寫格式,還是要依照讀者所屬的學科或者投稿期刊的要求,自行轉譯了。學位論文雖然是畢業要求的門檻,但是論文若寫得好,終生受用不盡。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

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教授 前言   一、以前大學屬於菁英教育制度,只有大學畢業生的子女才能讀大學。除了少數例外,能夠進大學念書的都是可以完全支配自己時間的人。讀大學本應不疾不徐,留一點時間讀書,留一點時間從事屬於中世紀游方僧的「健康」休閒,或參與具代表性的組織活動。   所謂上課其實是精彩的研討會,有興趣進一步深入的學生課後可以找教授及助教繼續開討論會,討論會最多十至十五人。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美國大學的課堂學生人數不超過十至二十人(他們負擔高額學費,只要想跟老師討論時,就有權利「使用」老師)。在牛津大學這樣的學校中,則有稱為「導師」(tutor)的教授,負責帶領人數極少的小組做論文

研究(一年甚至只收一至二名學生),能夠掌握學生每天的進度。   如果今天義大利也是如此,就不需要寫這本書了,儘管書中某些建議,對符合上述「理想」條件的學生也可能有所幫助。   義大利大學是「大眾大學」。學生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來自各種類別的中學,很可能在哲學系或文史科系註冊報到的學生畢業自技術型高中,之前從未學過希臘文,說不定連拉丁文也沒學過。雖然拉丁文對多數學習活動而言並無助益,但是若想讀哲學或文學,仍然十分關鍵。   有些課堂學生多達上千名,教授頂多只能認識三十名出席率較高的學生,在助理(領獎助學金的學生、工讀生或實務課程助理)協助下,能督促大概百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當中有許多學生經濟

條件優渥,出身良好家庭,與主流文化圈有所接觸,可以參加戶外教學及藝術或戲劇相關活動,可以出國增廣見聞。然而還有其他學生。有的學生必須半工半讀,每天困坐在僅有一萬人口的小鎮戶政事務所上班,小鎮只有文具行,沒有書店。有的學生對大學感到失望,投身政治,進行另外一種自學。但是最終他們仍然必須遵守繳交畢業論文的規定。有的學生家境清寒,選課前必須先計算教科書的成本,告訴自己「這科考試要花一萬兩千里拉」,然後在互補的兩門課程中選擇成本較低的那門課。有的學生偶爾來上課,在人滿為患的教室裡找不到空位,下課後想找老師問問題但是有三十個人排在他前面,而他必須去趕火車,因為住在外地的他無力負擔旅館住宿費用。有的學生從

來沒有人告訴過他如何在圖書館找書,在哪一間圖書館找書,往往不知道在他們所在的城市就有可能借到需要的書,甚或不知道如何辦理借書證。   本書主要是為這些學生提供建議。自然也適用於準備升大學、想知道論文究竟是怎麼回事的高中生。   本書對大家提出的建言有二:   ・就算以前或現在因階級不平等而覺得處境艱難,也可以寫出恰如其分的論文。   ・可以利用寫論文的機會(儘管大學讓你感到失望或挫折)找回學習的正面積極意義。寫論文不只是做概念統整,也是以批判角度看待經驗,培養釐清問題的能力(對未來有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借用某些溝通技巧一一說明。   二、因此本書並不打算解釋「如何做研究」,也無意

對學習的價值做理論化的批判性討論,只著重於如何將一份符合規定的實體論文帶到考試委員會面前,有一定的頁數,而且主題跟畢業科系的領域有關,不會讓指導教授痛心疾首、瞠目結舌。   本書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致命傷是最明確的最後一點,看似不重要,卻是唯一有清楚規範的。   三、本書針對的是人文科系的畢業論文。因為我的經驗主要涉及文史科系及哲學系,所以大多案例都與這兩學門研究的議題有關。不過我在本書提出的準則也適用於政治、教育和法律學科的一般性論文

。如果論文是運用歷史研究法或一般性理論做研究,無關乎實驗及實務操作,那麼這本書建議的模式也適用於建築、經濟、貿易和某些理科科系。不過請勿過度依賴。   四、這本書付梓之時,正在討論大學改制,談及將大學學位分成二至三個等級。   要思考的是這個改革會不會徹底改變畢業論文的概念。   如果未來有不同級別的學位,如果未來採用大多數國外現行的學制,那麼就會遇到類似第一章描述的情況(第一章第一節)。也就是說未來論文會分成大學畢業論文(第一級畢業論文)和博士研究論文(第二級畢業論文)。   這本書的建議適用於上述兩者,如果有所區別,會特別說明。   我認為即便未來推動大學改制成功,下文談的內容仍

然適用,特別是在現行制度到可能的改革結果之間這段漫長的過渡期。   五、文學評論家伽薩雷.瑟葛雷(Cesare Segre)看過我的手稿後給了我一些建議。其中諸多建議讓我獲益良多,但有些地方我保留了原本的看法。我對他衷心感謝,這本書若有任何缺失,責任在我。   六、再次提醒。這本書接下來凡提及學生或老師,都同時包括男學生、女學生、男老師和女老師。所有「他」亦泛指他與她。無關性別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