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誠飛行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淡江大學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張家麟所指導 江馥君的 參與韓戰反共義士的政治文化之個案研究 (2014),提出投誠飛行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反共義士、政治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 王良卿所指導 王珮蓉的 製作英雄:反共義士在台灣的形象塑造 (2013),提出因為有 反共義士、反共、形象塑造、宣傳、自由日的重點而找出了 投誠飛行員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投誠飛行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參與韓戰反共義士的政治文化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投誠飛行員的問題,作者江馥君 這樣論述:

本文以參予韓戰的反共義士為主題,利用多個個案的口述訪談及根據Gabriel A. Almond的《公民文化》一書為基礎,對於反共義士的政治文化做一個深入的分析探討。本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屬於歷史層面,以研究反共義士參與韓戰的原因及為何選擇來台做一個探討;第二部分為研究反共義士的政治行為取向,並且以政治參予度、政治消息傳播及參加政黨行為這三大項做為主軸;第三部分則探討反共義士的政治認同,其內容為反共義士的國家認同和意識型態的認同進行探討。本研究的目的希望能透過反共義士的個案與Gabriel A. Almond的理論相互印證,不僅僅結合歷史學和政治學,並且透過文獻資料的輔佐,找出反共

義士的政治文化。

製作英雄:反共義士在台灣的形象塑造

為了解決投誠飛行員的問題,作者王珮蓉 這樣論述:

兩岸分治後,反共及反攻成為了中華民國政府最重要的國家政策,在政府極力宣傳反共反攻的同時,從對岸來到台灣的反共義士成為了政府最佳的宣傳工具。反共義士是指從中國大陸逃離或經過選擇直接以及間接來到中華民國的人物,因符合政府的反共政策,以及有利於政府的反共宣傳,因此被政府冠上了「反共義士」的名號,並且將他們的身影放置在台灣的各公共空間之中。在所有被政府稱之為反共義士的人們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因韓戰來台的韓戰反共義士,以及駕中共軍機來台的中共飛行員,因此本文便從這兩批反共義士來探討政府對他們的身分塑造和宣傳手法,以及他們在台灣反共意識消退後的生活和對政府的看法。無論是哪一批反共義士,對於政府而言,都

是做為為政府的反共政策宣傳,以及為政府的國際地位做見證的角色。政府也為反共義士設置了「一二三自由日」,這個政治性的節日也成了政府對外尋求國際生存空間的場合。在中華民國解嚴後,反共意識也隨之淡薄,反共義士對於中華民國的重要性不如以往重要,漸漸被政府以及台灣人民給遺忘,成為了兩岸長期對峙下的犧牲品;在兩岸交流時期,他們的身分敏感且特殊,也成為在台灣人民可以自由往來中國大陸的時刻,無法自由往來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