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作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抽象藝術作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烏爾蘇斯•威爾利寫的 整理藝術套書(2冊乙套) 和(法)佩雷的 從小愛動手:給孩子的130堂創意實驗課(全四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在線抽象派購買畫作 - Singulart也說明:SINGULART是購買當代油畫的最佳場所:例如,藝術家Daniela Schweinsberg創作了一幅富有詩意和色彩的抽象繪畫作品,而Niki Hare則展示了一種既富有表現力又具有手勢的藝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學系 譚國智所指導 簡千雅的 論大漆繪畫藝術的抽象創作表現—簡千雅創作論述 (2018),提出抽象藝術作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抽象藝術、個人創作、漆藝繪畫。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 陳燕如所指導 陳聿君的 蕨─空間思維 (2015),提出因為有 空間、思維、空間哲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抽象藝術作品的解答。

最後網站抽象藝術簡介| 10種設計風格運用,賦予作品新高度 - Shutterstock則補充:Pablo Picasso、Piet Mondrian、Wassily Kandinsky、Barbara Hepworth以及許多藝術家都發明了自己的抽象藝術並且精益求精,也因此他們的畫作及雕塑作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抽象藝術作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整理藝術套書(2冊乙套)

為了解決抽象藝術作品的問題,作者烏爾蘇斯•威爾利 這樣論述:

  『整理』你的想像力!   你想過把自己的鬼畫符圖畫砍掉重練吧?   但總沒想過連梵谷的《臥室》作品也可以重新排列組合吧!鬼才烏爾蘇斯‧威爾利超胡來整理計畫,讓這一切成真!   「整理藝術」是項貪玩到近乎荒唐的嘗試,偏偏選在看似最沒意義的地方,意圖弄個明白!「烏爾蘇斯與娜德斯基」喜劇演員二人組中的烏爾蘇斯•威爾利,將抽象藝術作品重新排列,一目瞭然、又節省空間,因正如德國古諺所云,秩序是生命的一半!整理並非是藝術──但「整理藝術」卻稱得上是 名人推薦   瑞士《藝術家期刊Artistes》總編輯與官方委任藝術鑑定員   阿爾布萊希特.葛茲.馮.歐雷胡笙博 黑白怪人插畫家 Cherng

  知名詩人 顏艾琳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藝術概論》助理教授 李宗玉   台湾一人観光局長 青木由香 台灣繪本教主‧文具女王 凱西.陳   歐巴桑少女魂人氣插畫家 鼻妹 知名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旅行藝術家 蕭青陽 設計師 聶永真 媒體推薦   「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因為它總算把秩序帶進了現代藝術中,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區塊。克利、米羅、康丁斯基等人畫作的組成部分,總算是依照著形狀與顏色好好地排列,而不是被狂野地塗抹在畫布上。這樣也悅目多了。」──每日導報(Tages-Anzeiger)   繼引發轟動的《整理藝術》之後,天才點子現正持續發威中。   「我們的藝術家就是這個模樣。

國家的骯髒鬼。是得有人教他們怎麼打掃的時候到了。」──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誠摯地向藝術愛好者,以及痛恨藝術的人推薦本書。」──薩克森日報(Sächsische Zeitung) 作者簡介     烏爾蘇斯•威爾利 Ursus Wehrli   烏爾蘇斯•威爾利是位左撇子、標新立異者、與受過訓練的版式設計師。二十四年來,與娜蒂雅•席格 (Nadja Sieger) 組成戲劇二人組「烏爾蘇斯與娜德斯基」 (Ursus & Nadeschkin) 作巡迴演出,並以此組合多次獲獎──當中有「紐約喜劇獎」 (New York Comedy Award) 、「

薩爾茲堡公牛獎」 (Salzburger Stier) 、「德國小藝術獎」 (Deutscher Kleinkunstpreis) 、與「萊恩哈特獎章」 (Reinhart Ring) 等。現今,烏爾蘇斯以喜劇演員、小型歌舞劇演員、與自由藝術家的身分居住在蘇黎世,同時也接受明確的請託,針對他書籍的內容做現場表演。   有關他之所以會想到整理藝術的點子,是有天早晨出門買小麵包,被突如其來的冬至所襲,耳朵都凍僵了的說法,是個謠言。比較可能的是,點子就出現在一份日報的廣告欄中,而他是此報唯一的訂閱者。   所有有關「整理的行動藝術」之製作過程及更多烏爾蘇斯•威爾利的相關圖片請參見:www.kun

staufräumen.ch   更多有關藝術家的資料請參見:www.ursusnadeschkin.ch   相關著作   《喔!整理的藝術》   《整理藝術》 譯者簡介 唐際明   柏林自由大學德語文學博士,專研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目前為自由研究者與譯者。譯作散見於詩刊、詩選與學術期刊,譯有邁耶(Conrad Ferdinand Meyer)、拉斯克–許勒(Else Lasker-Schuler)、里爾克、特拉克爾(Georg Trakl)、本恩(Gottfried Benn)、布卡爾特(Erika Burkart)、邁律克(Friederike M

ayrocker)、楊德(Ernst Jandl)、特朗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華格納(Jan Wagner)、溫克勒(Ron Winkler)等詩人作品。

抽象藝術作品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老梅#老梅石槽#老梅綠石槽

老梅綠石槽位於新北市石門區老梅里,又稱綠石槽海岸, 是同時擁有細緻沙灘與被侵蝕的岩岸景觀,且這些石槽被海水侵蝕得非常漂亮,形成一道道總長將近2公里,平均深度大約50公分的溝槽,故能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或遊客來此駐足觀賞 。

原本是大屯火山爆發後遺留在海岸邊的火山礁岩,由於經過長時間的波浪侵蝕,質地鬆軟的部份被侵蝕,留下較堅硬的部份形成縱狀溝槽,東北季風帶來的浪花打在石槽表面上,浪花滋潤了石槽岩面,慢慢地滋生綠色的石蓴、海髮絲等海藻,形成令人驚嘆不已的「綠石槽」季節限定美景。

這絕美的景觀通常出現在3月中旬到5月上旬,特別以4月清明期間最美,整個海邊溝槽上面會附滿海藻,形成一條又一條的「綠石槽」,把海岸染成鮮綠的色彩。且從高空俯瞰更能欣賞石槽與海浪之間,因動靜的互動,而產生的各種浪花圖案,且沙灘、石槽和海水三者構成的線條與顏色,更是有如抽象山水畫般的美麗,讓人印象深刻,能夠趁著假期,來此感受造化神奇的魔力,真是太幸福了。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論大漆繪畫藝術的抽象創作表現—簡千雅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抽象藝術作品的問題,作者簡千雅 這樣論述:

本論文之研究,筆者主要是藉著漆液這個媒彩來進行抽象藝術的創作,在從漆畫的創作繪畫過程裡邊畫邊學習,累積對漆這個媒彩的特性與了解,在從中尋找漆的優缺點來進行活用,再結合筆者以前所親身經歷及所認知的知識想法,結合從小到大所學的藝術過程心得,進行各方面的嘗試,創造出屬於筆者自己的個人創作抽象藝術作品。在創作的過程裡,筆者對於漆的繪畫創作會開始衍生其他想法的最大主因,可能是因為台灣南北地域天氣不同的關係,影響漆液的乾的速度及加上筆者研讀相關色彩學與抽象藝術的知識,而漸漸衍生其他漆藝繪畫創作作品的想法,爾後開始從最初「潑灑系列」裡,慢慢的衍生出有「山系列」及「極簡系列」。

從小愛動手:給孩子的130堂創意實驗課(全四冊)

為了解決抽象藝術作品的問題,作者(法)佩雷 這樣論述:

這些實驗全都不需要事先經過特殊訓練,所需的材料也是在家中就能找到。無論你是男孩還是女孩,獨自一人還是和朋友一起,都能從書中找到合適的游戲!小科學家駕到!書中有38個好玩實驗供小科學家們大展身手:自制閃電、暗室彩虹、家中的小型人工降雨、令水懸浮或變成雙層……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親手做一架簡易照相機、上演影子戲演出秀,或者和朋友們一起看自制的動畫短片!《從小愛動手No.2:自然真有趣》歡迎來到神奇的大自然!借助書中的36個實驗,來領略大自然的魔力吧:讓神奇的紫甘藍水變色、令花朵開出你喜歡的顏色、欣賞房間里的星空……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在夏夜為夜行昆蟲舉行派對、觀察土壤里的居民,甚至

制造一場小型火山爆發!《從小愛動手No.3:生活大實驗》將生活變為充滿樂趣的實驗室!27個妙趣橫生的實驗,讓生活不再無聊:像魔法師一樣讓雞蛋殼消失,制造臭臭的氣體,用瓦楞紙搭蓋中世紀的城堡吊橋……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自制再生紙、用簡易太陽能爐子煎蛋,或者和朋友們玩一場小環保主義者的走棋游戲!《從小愛動手No.4:藝術大創想》小藝術家的樂園!包含29個藝術創想游戲:親手制作漂亮的畫框,學習透視法,創作拼貼畫、馬賽克畫和抽象藝術作品……還能遇到你喜歡的藝術大師達利、畢加索和克萊因呢。除此之外,《從小愛動手No.4:藝術大創想》還會帶你進行一次令人興奮不已的世界文化之旅:參加熱鬧的中國舞龍慶典,制作南

美洲的神秘雨棍,裝扮成埃及法老,或者加入意大利的狂歡節大游行!每個游戲都會讓喜歡藝術和創意的你欲罷不能! M. 佩雷,法國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S. 拉莫,法國自由童書插畫師,畢業於圖爾巴哈薩動漫藝術學校。

蕨─空間思維

為了解決抽象藝術作品的問題,作者陳聿君 這樣論述:

「蕨—空間思維」創作論述源自於研究者本身於研究所期間,對於植物的觀察描繪與種子收集,一路延續著對植物的生長與姿態的喜愛,接著遇上了蕨類植物,在空間中的氛圍吸引著研究者的思維隨之而創作。以本身經驗與觀察結合, 藉由繪畫創作的方式,創作者的情感思維與藝術創作交錯下的情感抒發,述說一路走來的故事。本研究旨在探討半抽象藝術作品中的情感與空間的表現形式,在思維與空間作用下的軌跡應用於個人藝術創作上。透過文獻資料的分析歸納、佐證、解釋;包含藝術心理學說、藝術社會學的相關理論與空間哲學…等。探究作品中「空間」、「思維」的闡述形式及概念。本研究中的蕨類植物,給予研究者的思緒時而是黑白的呈現樣貌,時而氤氳繚繞

之際充滿水氣的氛圍,感受其生態因環境而有不同的樣貌呈現。在每次的相遇,記錄著每次感知的旅行。分為三個系列:一、「山中精靈」-在水氣雲霧的空間,藍紫色的氣息變化於此展現蕨葉規律平衡的型態,讓研究者能夠保持身體平衡安定的感覺。二、「波濤海岸」-在對蕨類來說嚴峻的生長環境,不畏艱難的以最優雅姿態在此展現綠色光輝。三、「都市牆角」-在城市的角落生存,所要承受的與所能承受的是開發開墾的土地下所能生長的機會。從這三個系列創作表現出「蕨」的意象與思維與時間介入。最後以此研究所得到的結論為,以抽象空間表現思維脈絡的延伸,再以蕨類具體的姿態作空間與觀者思維的交錯與對話,敘述相關彼此的相似與氛圍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