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e學園毛公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鄭志明所指導 沈銀成的 道教乾坤國寶風水理論傳衍與實踐對生命關懷之初探-以臺北地區為例 (2019),提出故宮e學園毛公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風水、道教、堪輿、乾坤國寶、易經、陰陽、生命關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張譽騰所指導 陳嘉翎的 國家文化政策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演化 (2018),提出因為有 國家文化政策、國立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化治理、演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故宮e學園毛公鼎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故宮e學園毛公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道教乾坤國寶風水理論傳衍與實踐對生命關懷之初探-以臺北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故宮e學園毛公鼎的問題,作者沈銀成 這樣論述:

道教為中國傳統最老宗教,而風水則是中國先人選擇居住環境的學問,也是趨吉避凶智慧之結晶。道教精義在於貴生度人,風水理論則在於營造有利身心之環境,故道教風水學存在豐富的關懷生命思維。風水學術源於易經河圖、洛書之推理,而包容性特高的道教則結合堪輿與民俗,形成特殊的道教風水文化;其發展軌跡,與中國傳統文化併行,且平行發展;也把中國哲學的氣化、陰陽及天人合一理念,融入其中,影響華人極為深遠;而具歷史傳承背景的道教乾坤國寶派門學術則是獨樹一幟,且係中國形而上學文化之一支。在歷史洪流中,從歷代皇宮、陵寢、寺廟、道觀、宅院、祖厝、墓體營造等等,處處可見,布滿前人風水思維設計所留下的痕跡。 本研

究主張;風水不全是迷信,道教貴生的修煉,促成風水術數的發揚;堪輿或風水,其傳承的保守作風及神秘感,一直是被議論之焦點。風水派門標新立異者極多,惟乾坤國寶派門謹守傳承,以公開方式,引經據典傳授,而崛起於現代術數業界。本研究以宗教民俗信仰角度,透過文獻學術研究,採田調、蒐集及歸納、分析,了解其崛起之背景及傳衍作為,分析其派門傳衍,對於傳統風水理論流變影響之程度;也探究該派在生命生、養、死、葬階段可行之關懷與實踐。

國家文化政策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演化

為了解決故宮e學園毛公鼎的問題,作者陳嘉翎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在於探討國家文化政策對國立博物館創建與發展的影響,並以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為主要研究對象。其理由在於:1955年,史博在特殊的歷史情境下奉令籌設,成為戰後臺灣第一所國家級博物館,以奉行國策為前提,扮演著國家文物典藏、展覽場域與研究詮釋之重要角色,以推展社會教育;在史博創建後其60 餘年的進程中,為順應國家不同階段的政策發展,因而展現出不同的肌理與樣貌,讓史博成為國立博物館受國家文化政策影響的具體代表。所以,本論文將以Tony Bennett 所主張:「政府設置博物館是以文化治理為目的」作為理論基礎,運用公文檔案、文獻資料、報紙報導、展覽圖錄、口述歷史等史料作為文本,並從生

物學隱喻的觀點,將史博視為一個有機體,考察自1950年至2018 年間,國家文化政策的發展如何讓史博創生與推移的一段演化歷程。本研究將史博演化歷程劃分為兩大主體部分:第一部分為「中國化意象與國家認同形塑:在國族中誕生的博物館」,首先追溯1950 至1980 年代中期,史博在戰後臺灣戒嚴的威權體制下創建與發展的過程,其如何全力配合「去日本化、再中國化」、「反共抗俄」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等國家政策,致力成為現代中華文化藝術的展示櫥窗;第二部分為「全球與在地的辯證:朝向市場與社會向度的博物館」,繼而考掘史博在1987 年國家解嚴以後的民主化發展中,在臺灣主體意識下,如何揉合現代化、本土化、全球化、

社會化與在地化等文化政策,以及面臨博物館時代的來臨,又如何積極從事不同的轉型與創新,以求自主與永續經營。本論文在上述兩大主體下,並依據史博歷任館長的文化治理特色及其所呈現出來的演化態勢,進而歸納為以下四個時期,包括:一、社會教育政策與史博的創建:蔣中正總統、張其昀部長、包遵彭籌備主任時期(1950.03-1956.02);二、「中國化」政策與史博的發展:包遵彭、王宇清、何浩天、李鼎元館長時期(1956.03-1986.01);三、本土化/ 全球化政策與史博的轉型:陳癸淼、陳康順、黃光男、曾德錦、黃永川館長時期(1986.02-2009.12);四、社會化/ 在地化政策與史博的創新:張譽騰、陳登

欽、陳濟民、廖新田館長時期(2010.01-2018.06)。經上述研究發現,史博作為一所國立博物館,其演化歷程與國家文化政策相互脈動且深受影響;史博歷任館長也唯有在各個時期的國家文化政策下作出呼應與實踐,始有自主與對話的空間。綜上所述,史博個案說明了國立博物館在政治環境發展中的能動性與因應之道,就如同一個物種與其棲地的演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