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碩士修業年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教育部碩士修業年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衍寫的 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之沿革與發展 和孟瑛如陳志平陳虹君的 特殊教育概論:現況與趨勢(附光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心理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詹孟琦所指導 蕭鈺蓁的 大專校院智能障礙學生接受學校支持服務及生涯轉銜經驗之探討 (2021),提出教育部碩士修業年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智能障礙大學生、支持服務、生涯轉銜。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 陳奕良所指導 呂惟帆的 大專院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與學習認知需求感受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運動參與、規律運動、運動團隊、學習認知需求感受的重點而找出了 教育部碩士修業年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教育部碩士修業年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之沿革與發展

為了解決教育部碩士修業年限的問題,作者張衍 這樣論述:

  站在資訊爆炸的浪尖,檔案學教育面臨關鍵時刻!   在歐美各國的蓬勃發展下,海峽兩岸該如何因應?   優化教育系所地理分布 加速發展專業博士教育   提升檔案專業教師素質 共享檔案學教育資源   推動檔案典藏單位的設置與聘用專業人士   第一線觀察兩岸檔案學教育的發展情勢,提供專業客觀的分析資料!   檔案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文字和國家形成之時。據考古發掘的資料顯示,依據其載體可以分為石刻檔案、泥板檔案、羊皮紙檔案等載體。為了方便檔案管理,相關教育應運而生。古代兩河流域的奴隸制國家有專門人員從事泥板文書的辦理和保管,稱為「司書」,需要在專門的學校接受培訓,相關制度被古埃及、希臘和羅馬所繼承

,延續至今。   本書採用歷史法對中國大陸檔案學教育沿革(1912-1949)展開溯源,並從修業年限、課程、教師、學生等方面,舉例說明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江蘇學院行政管理系等各校發展歷程與辦學特色。其次使用比較研究法,從臺灣檔案學沿革、系所設置、學科隸屬與學位授予、地理分佈、入學方式與考試、教職生等項目,深入探討中國大陸與臺灣檔案學教育的發展與現況,供學界參考使用。 本書特色   ★站在資訊爆炸的浪尖,檔案學教育面臨關鍵時刻!在歐美各國的蓬勃發展下,海峽兩岸該如何因應?第一線觀察兩岸檔案學教育的發展情勢,提供專業客觀的分析資料!   ★本書採用歷史法對中國大陸檔案學教育沿革展開溯

源,其次使用比較研究法,從臺灣檔案學沿革、系所設置、學科隸屬與學位授予、入學方式與考試等項目,深入探討兩岸檔案學教育的發展與現況。 作者簡介 張衍   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助理教授、臺灣文獻研究中心主任。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是臺灣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界培養的首位陸生博士。 │薛序/薛理桂│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陳述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獻選擇與檢索 第二節 國外檔案學教育研究回顧與進展 第三節 法國、英國、美國、俄國檔案學教育進展 第四節 中國大陸檔

案學教育研究回顧與進展 第五節 臺灣檔案學教育研究回顧與進展 第六節 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實施步驟 │第四章 檔案學教育沿革(1912-1949)│ 第一節 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 第二節 江蘇學院行政管理系 第三節 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博物館學系 第四節 崇實檔案學校 │第五章 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發展(1945-2016)│ 第一節 中國大陸檔案學教育沿革(1949-2016) 第二節 中國大陸檔案學教育現況 第三節 臺灣檔案學教育沿革(1945-2016) 第四節 臺灣檔案學教育現況 │第六章 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歷

史脈絡之分析│ 第一節 1949:民國檔案學教育的重構與承襲 第二節 政治角力的映射與外來檔案學教育輸入 第三節 檔案管理體制與檔案學教育的互動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二節 建議 第三節 未來研究之方向 │謝辭│ │參考文獻│ │附錄: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大事年表│ 薛序   檔案教育是檔案事業的根本,有了健全的檔案教育,才有穩固的檔案事業發展。檔案教育猶如檔案事業的基石,唯有植基於磐石之上,才能建造出百年不墜的樓宇。1934 年,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設立檔案管理特種教席,這是近代中國檔案教育的發端。   臺灣的檔案學教育起步稍晚,1946 年臺灣行

政長官公署開始對全臺文書檔案管理人才進行業務培訓,這是臺灣最早與檔案教育有關的記載。1958 年倪寶坤在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館組開設「檔案管理」課程,係臺灣最早開設檔案課程的大學。   由兩岸在學術單位開設檔案學課程的起始年代來看,相距24 年,但其後兩地在檔案學教育的發展卻有極大的不同。透過本論文的研究,可據以得知兩者的分野。本書先以文獻探討國外檔案學教育相關研究的回顧與進展,再針對法國、英國、美國、俄國等國檔案教育的發展歷程進行探討。針對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地檔案學教育之研究進行回顧,並對兩岸檔案學教育之相關研究也進行探討與分析。   本論文的採用歷史法、比較

研究法與訪談法三種研究方法。由於論文主題是探討兩岸檔案學教育之發展沿革,且年代最早溯及1912 年,因而採用歷史法實屬合適之研究方法。此外,因需釐清兩岸檔案學教育之異同,比較研究法是學術界較常使用於兩者或以上研究主體相關主題比較之方法。為彌補上述研究法未能涵蓋之處,訪談法是為了瞭解當事人親身體驗或經歷的事件真相所採行的研究方法。因而本研究另採用訪談法。   中國大陸在1912-1949 年時,檔案教育沿革涉及: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江蘇學院行政管理系、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博物館學系、崇實檔案學校四個學校。草創時期的檔案教育多為開設概論性質的課程,且專職教授檔案學課程的師資亦較有限。  

 第五章主要探討1945-2016 年間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之發展,分別探討中國大陸與臺灣大學教育沿革與現況。   第六章係基於上述對兩岸檔案學教育之歷史發展及現況,進行檔案學教育歷史脈絡之分析,歸納出兩岸檔案學教育發展歷程有三項發現:一.1949:民國檔案學教育的重構與承襲、二.政治角力的映射與外來檔案學教育輸入、三.檔案管理體制與檔案學教育的互動。   第七章結論中,作者對於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的差異,總結出七項的差異,分別是:一.歷史發展概況、二.系所設置、三.學科隸屬與學位授與、四.地理分布、五.入學方式與考試、六.學生、七.教師等。除了文字敘述比較外,還提供兩岸檔案學教育相關項目比較

的表格,可以清楚的瞭解各項中兩者之差異。作者最後針對中國大陸檔案學教育發展提出四項建議:一.合理規劃檔案學教育之發展、二.優化檔案學教育系所地理分布、三.加速發展檔案專業博士教育、四.提升檔案專業教師素質。臺灣檔案學教育發展亦提出四項建議,分別是:一.推動檔案典藏單位的設置與聘用檔案專業人員、二.優化檔案學教育系所地理分布、三.設置檔案大學部教育、四.共享檔案學教育資源。   綜觀本書係由張衍博士的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的博士論文所改寫,該論文也是政大圖檔所第三位檔案學博士論文,具有開創性的意涵。張衍在碩士班就讀期間曾到臺灣東吳大學就讀,當時即期許日後能到臺灣再就讀博士班。在取得全額

博士班獎學金後,張衍在木柵指南山麓就讀期間,可謂夙夜匪懈,無時無刻不以學業為重。在博士班資格考長達十多小時的長考,幾乎昏厥,考後隨即到醫院掛點滴,傳為佳話。可知其在學業用功之勤。本書在臺灣而言,也是首部對於自民國以來兩岸檔案學教育進行全面性的探討、比較與研究,尤其難得的是該論文遍查兩岸相關的重要檔案與文獻。本書的出版將可彌補兩岸對於民國以來檔案學教育發展歷程論述不足之缺憾,是一本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著作。 薛理桂 2020 年8 月11 日 於新北淡水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作為戰勝國順利從日本手中收回1895 年割讓的臺

灣及澎湖列島。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1883-1950)代表中國政府宣布︰ 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這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實本人特報告給中國全體同胞及全世界周知。 1949 年,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失利,退守臺灣,至此海峽兩岸隔海相望。海峽兩岸的分隔,不僅僅是余光中(1928-2017)筆下的詩句:「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也影響到整個社會變遷的路徑。無論是庶民的日常生活,還是學術與教育的發展軌跡─檔案學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現代的檔案學教育發軔於1930 年代。1934 年位於湖北的私立武昌文華圖書

館學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文華圖專)設立檔案管理特種教席,1939 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在該校附設了一個檔案管理專科,這是近代中國培養檔案管理專業人才之肇始。1946 年殷鐘麒(1907-1970)在重慶創辦私立崇實檔案學校(簡稱崇實檔案學校),設有文書處理科與檔案管理科,分為高級、初級兩班。此為最早專門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的機構。此外,還有私立中國檔案函授學校、四川職業檔案所、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博物館學系、江蘇省立江蘇學院(簡稱江蘇學院)行政管理系等機構講授檔案管理方面的課程。上述的檔案學教育實踐及這一時期產生與培養的檔案學人,構成了1945 年之後海峽兩岸檔案學教育的共同基礎之一。但1949 年之後

,海峽兩岸的檔案學教育各自發展。

大專校院智能障礙學生接受學校支持服務及生涯轉銜經驗之探討

為了解決教育部碩士修業年限的問題,作者蕭鈺蓁 這樣論述:

  智能障礙大學生逐年增多,但是臺灣有關智能障礙大學生的研究主要是探討其適應,探討資源教室提供的支持服務的文獻並不多。為了瞭解智能障礙學生獲得支持服務與生涯轉銜之經驗,本研究針對一位智能障礙大學畢業生及其重要他人進行深度訪談,並且廣泛蒐集其在大學時的各種紀錄,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發現如下:¬¬一、研究參與者期待在大學裡學習自立生活與培養就業能力,其較常使用心理、生活、轉銜輔導等服務。二、畢業兩年後,研究參與者從麵包店的身障工讀生,改以一般身分求職,轉變為麵包店學徒,工作難度提高,即使努力學習,仍有所限制。三、研究參與者認為生涯探索的經驗協助釐清職業興趣,而擔任資源教室志工與諮商中心

工讀生的經驗則有助其增進職場的互動能力。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智能障礙學生之大學教育宜著重於發展自立生活與就業能力,不在於取得學位,而在提供支持服務時,資源教室應提供大量自我決策的機會,協助探索生涯、了解職業興趣。。

特殊教育概論:現況與趨勢(附光碟)

為了解決教育部碩士修業年限的問題,作者孟瑛如陳志平陳虹君 這樣論述:

  近幾年來,特殊教育法規的大幅修訂、DSM-5的推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需求領域的執行、特殊教育教師培育制度的改變、遊戲本位融入特殊教育翻轉教室概念的推行、融合教育的推展等,都使特殊教育領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書的前四章即針對上述概念分別討論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趨勢、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特殊教育專業團隊、個別化教育計畫(IEP)等主題,之後各章即按照現行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依序討論智能障礙、視覺損傷、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發展遲緩,以及資賦優異等類別,並按各類別的定義及身心特質、鑑定與評量、教學輔導策略

、服務現況與問題等主題呈現,希望能讓讀者了解特教事,關懷特教人! 本書的特色有三(詳細介紹請見主編序):   1. 本書是大學階段認識特殊教育的入門書。   2. 本書係因應現行法規及相關理念變革而撰寫。   3. 本書可配合「教育部有愛無礙」網站的資源。   本書另附贈一張光碟,內容除了有目前最新的特殊教育相關法規外,作者群更為了使用此書的讀者製作了每一章節的心智圖,以利讀者能快速掌握各章的章節重點及節省做筆記整理的時間。此外,作者群亦為了執教「特殊教育導論」這門課而選用此書的大學教師,規劃了課程綱要以及每一章的PowerPoint,任課教師可直接向出版社索取。   作者簡介 孟

瑛如(主編,第一、二、四、九~十四章)   學歷:美國匹茲堡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現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陳志平(第一、十一、十二章)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現職:苗栗縣后庄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陳虹君(第二章)   學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   現職:新竹市陽光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 周文聿(第二章)   現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專任助理 謝協君(第三、十六章)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現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楊佩蓁(第四章)  

 學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   現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有愛無礙網站專任助理 李翠玲(第五章)   學歷:英國伯明翰大學特殊教育哲學博士   現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黃國晏(第六章)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   現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江源泉(第七、八章)   學歷:美國麻州大學安姆斯特校區溝通障礙學博士   現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教授 簡吟文(第九、十、十三章)   學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博士候選人   現職:新竹市南寮國民小學資源班

教師 田仲閔(第十四章)   學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   現職:新竹縣國小特殊教育巡迴教師 黃姿慎(第十四章)   學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   現職:新竹縣山崎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兼總務主任 陳國龍(第十五章)   學歷: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現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黃澤洋(第十七章)   學歷: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現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第一章 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趨勢 第一節 拔尖與扶弱:誰是特殊學生 第二節 歷史的軌跡:特殊教育的發展 第三節 因材施教:特殊學生的類

別與教學安置 第四節 如何走得更遠:挑戰與展望 第二章 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現況與組織 第三節 實務說明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特殊教育專業團隊 第一節 專業團隊的合作與溝通 第二節 專業團隊成員常用的評估向度與施行方式 第三節 專業團隊常採用的治療理論 第四節 相關專業團隊的服務項目 第四章 個別化教育計畫(IEP) 第一節 IEP之發展與建立 第二節 電腦化IEP系統之功能性評估 第三節 網路版電腦化IEP系統之各項目設計說明 第四節 電腦化IEP格式示例 第五章 智能障礙 第一節 智能障礙的定義 第二節 智能障礙者的身心特質 第三節 智能障礙者的鑑定與評量

第四節 智能障礙者的教學輔導策略 第五節 智能障礙者的服務現況與問題 第六章 視覺損傷 第一節 視覺損傷學生的教育發展、定義與身心特質 第二節 視覺損傷學生的鑑定與評量 第三節 視覺損傷學生的教學輔導策略 第四節 視覺損傷學生的服務現況與問題 第七章 聽覺障礙 第一節 聽覺障礙的定義 第二節 聽覺障礙兒童的特徵 第三節 聽覺障礙兒童的溝通法 第四節 醫學與科技支援下的聽覺障礙特殊教育 第五節 結語 第八章 語言障礙 第一節 語言障礙的定義 第二節 溝通障礙、語言障礙和口語障礙三者的關係和差異 第三節 口語障礙 第四節 語言發展異常 第五節 個案處理及教學策略 第六節 結語 第九章 肢

體障礙 第一節 肢體障礙的定義及身心特質 第二節 肢體障礙者的鑑定與評量 第三節 肢體障礙者的適性教學輔導策略 第四節 肢體障礙者的安置現況與問題 第十章 腦性麻痺 第一節 腦性麻痺的定義及身心特質 第二節 腦性麻痺學生的鑑定與評量 第三節 腦性麻痺學生的適性教學輔導策略 第四節 腦性麻痺學生的安置現況與問題 第十一章 身體病弱 第一節 身體病弱的定義 第二節 身體病弱者的類別及身心特質 第三節 身體病弱者的篩檢、鑑定評量與安置 第四節 身體病弱者的教學輔導策略 第五節 身體病弱者的教育服務趨勢 第十二章 情緒行為障礙 第一節 他們不是壞孩子:情緒行為障礙的定義、特質與類型 第二節 找出

根源幫助他們:情緒行為障礙者的鑑定、安置與輔導 第三節 愛與同理:情緒行為障礙者的教學輔導策略 第四節 為愛加加油:情緒行為障礙者的教育服務趨勢 第十三章 學習障礙 第一節 學習障礙的定義及身心特質 第二節 學習障礙學生的鑑定與評量 第三節 學習障礙學生的適性教學輔導策略 第四節 學習障礙學生的服務現況與問題 第十四章 多重障礙 第一節 多重障礙的定義與身心特質 第二節 多重障礙學生的鑑定、評量與安置 第三節 多重障礙學生的可行教學輔導策略 第四節 多重障礙的趨勢與困境 第十五章 自閉症 第一節 自閉症的定義 第二節 自閉症的出現率 第三節 自閉症的成因 第四節 自閉症兒童的特質 第五節

自閉症兒童的鑑定與評量 第六節 自閉症學生的教學輔導策略 第七節 自閉症學生的服務現況與問題 第十六章 發展遲緩 第一節 發展遲緩的定義及身心特質 第二節 發展遲緩兒童的鑑定與評量 第三節 發展遲緩兒童的教學輔導策略 第四節 發展遲緩兒童的服務現況與問題 第十七章 資賦優異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資賦優異的定義及身心特質 第三節 資賦優異學生的鑑定與評量 第四節 資賦優異學生的可行教學輔導策略 第五節 資賦優異學生的服務現況與問題 第六節 結語 附錄(請見光碟) ‧各章心智圖 ‧特殊教育相關法規 1.特殊教育法 2.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4.高級中等以

下學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設置辦法 5.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 6.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原則 7.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減少班級人數或提供人力資源與協助辦法 8.身心障礙學生考試服務辦法 9.身心障礙學生升學輔導辦法 10.特殊教育學生調整入學年齡及修業年限實施辦法 11.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 1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班班級及專責單位設置與人員進用辦法 13.特殊教育學生申訴服務辦法   主編序   本章緣起   提筆寫這本書的序言,心中其實充滿喜悅與成就感,因為這本書的完成,幾乎代表著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的成長史,

而本書能出版,要感謝的人除了每位作者、作者背後的支持者、有愛無礙研究團隊成員、繪圖者李品諭等人之外,我個人覺得最應該感謝的是心理出版社的副總經理兼總編輯林敬堯先生。   大約是在十年前,我、翠玲和國龍老師即已想到特殊教育學系除了自己系上的「特殊教育概論」課程外,還需協助其他學系開授這門課,若能有自己撰寫的大學教科書,在授課內容規劃上較能齊一與流暢,所以就與心理出版社簽下要撰寫《特殊教育概論》這本書的稿約。   但簽約容易、執行難,尤其是任教於師範校院的老師總被要求教學、服務與研究要並重,任一項的執行都會讓我們教師的生活自在空間極度被壓縮,若你現在不忙,就正在趕往忙的途中之情形下,每次的見面

不是在會議上,就是在各種工作情境,匆匆交換數句未能完成此書的遺憾,日子也就在忙與盲中消逝,期間我們三位也各自發表許多期刊論文與出版書籍,但從未就此書認真再做考量。但敬堯會每一年不慍不火的來電問我《特殊教育概論》這本書寫得如何了,我只有在電話中被問及的那一刻,極度感到內疚,通常反應是看到翠玲和國龍老師時抱怨兩句,然後說我們要開始寫了,但轉頭後三人又各自忙自己的事了,等待下一次罪惡感的來臨!敬堯也就靜靜地忍耐我們的拖稿,忍耐我在這期間從大學教科書、親職教育書籍、注意力訓練書籍、測驗評量工具、有愛無礙桌遊系列、融合之愛繪本系列等,玩遍各種類型的出版後,卻從不碰這本已簽約的《特殊教育概論》。猶記得20

15年6月2日,安靜的敬堯終於給了我一封電子郵件,堅定的要求我們要出版這本書,而且給的時間很短,希望在半年內能寫完,我也在那一刻像被開啟了開關似的,看著桌上的資深服務證明,想著這一次一定要完成!   之後,腦中浮現這幾年來特殊教育法規的大幅修訂、DSM-5的推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需求領域的執行、特殊教育教師培育制度的改變、遊戲本位融入特殊教育翻轉教室概念的推行、融合教育的推展等,我在一天之內擬好本書的大綱,心中浮現可能的各章節撰稿者,開始我的撰稿、邀稿、催稿生涯!   系上氣氛開始產生微妙的變化,在研究室走廊跟系上撰稿老師碰面時,大家沒辦法自在的聊天,怕我突然提起截稿進度;電子郵件群

組催覆時,沒有任何一位撰稿者回我的信;Line上的訊息會出現13人已讀不回;有些撰稿者不斷要求我換人寫。這些現象真是有趣的體驗,我在細細體會敬堯十年催稿的一點一滴,他是總編輯,一定要催許多稿吧!為什麼他可以這麼平靜,當我收到第一篇稿件時,敬堯不計較我過去的拖稿紀錄,反而好好稱讚我做得很好,這使我信心大增,覺得此書一定可以在期限內完成。本書的特色有三,略述如下。   特色一:本書是大學階段認識特殊教育的入門書   基於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展,所有教育學程及師培體系的學生均需修習「特殊教育概論」這門課,所以將這本書定位為大學階段認識特殊教育的入門書,在撰寫上盡可能深入淺出,並涵蓋理論與實務,同時將

各類別的大綱定為:   ‧○○類別的定義及身心特質。   ‧○○類別的鑑定與評量。   ‧○○類別的教學輔導策略。   ‧○○類別的服務現況與問題。   期盼讀者能很快熟悉各類特殊需求學生的定義及其在教育場域上可見的身心特質,並學習如何在教學現場進行篩選、鑑定與評量工作。每章的重點均會呈現各類特殊需求學生可行的教學輔導策略,希望每位接觸到特殊需求學生者均能有專業化的基本直覺,能讓每位特殊需求學生接受到適性的教學與輔導處遇。章末更以問題解決模式提出各類特殊需求學生的服務現況與問題,並附上相關建議與可能的解決方向。   同時,為了讓初接觸特殊教育領域的學生/讀者,能夠很快地窺探特殊教育之全貌

,所以在全書前面放了四個章節,分別為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趨勢(第一章)、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第二章)、特殊教育專業團隊(第三章),以及個別化教育計畫(IEP)(第四章),以利讀者了解特殊教育未來的發展與趨勢,以及特殊教育整體的運作與重點。   此外,作者群在每一章的最後還提供了「問題與反思」,以利上課時的互動與討論。本書另附贈一張光碟,內容除了有目前最新的特殊教育相關法規外,作者群更為了使用此書的讀者製作了每一章節的心智圖,以利讀者能快速掌握各章的章節重點及節省做筆記整理的時間。此外,作者群亦為了執教「特殊教育導論」這門課而選用此書的大學教師,規劃了課程綱要以及每一章的PowerPoint,任

課教師可直接向出版社索取。   特色二:本書係因應現行法規及相關理念變革而撰寫   近幾年來,特殊教育法規的大幅修訂,DSM-5的推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需求領域的執行、特殊教育教師培育制度的改變、遊戲本位融入特殊教育翻轉教室概念的推行、融合教育的推展等,都使特殊教育領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故而本書在內容撰寫上除與時俱進地融入相關的法規及概念外,同時也在光碟的附錄部分放入相關的特殊教育法規、「教育部有愛無礙」網站電腦化IEP使用手冊、IEP及IGP的相關參考表格等,各章排序亦按照現行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各類別條文先後順序作排列(在此特別感謝各章作者亦依此順序做為本書作者排

名序的呈現,而未計較貢獻度之多寡)。同時,本書也因應除了歐美相關特殊教育變革外,內容融入了近年來新崛起的中國大陸特殊教育推展現況,期待能提升讀者快速進入特殊教育領域的理念變革世界之知能。   特色三:本書可配合「教育部有愛無礙」網站的資源   有愛無礙研究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建置一個篩選、鑑定、安置、教學與評量等相關事項之特教支援系統。在篩選、鑑定與安置上,目前「教育部有愛無礙」網站(www.dale.nhcue.edu.tw)結合智慧型學習障礙診斷系統的Web-IEP系統(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簡稱IEP),能初步診斷並分析學生的障礙類型;

Web-IEP系統則隨時依據最新法規及特殊教育課程綱要進行修改,讓教師能在減少書面工作負荷的情形下製作符合《特殊教育法》與《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規定的適性IEP。另外,「教育部有愛無礙」網站的For General子網站及For Teachers子網站內含許多資料:For General的資源區有特教法規、社福醫療機構、行政單位、諮詢機構與學者等資訊;For Teachers有鑑安輔流程、鑑定工具、IEP資訊等訊息。而在教學與學習上,For General的特殊教育區內有各種障礙類別的介紹、定義、特徵、類型、成因、教學輔導方法、諮詢單位、親職教育等;For General的資源區有輔具、書籍、

特教相關電影等;For Teachers也有教材教法、班級經營等,都可提供特教教師豐富的資源。   此外,尚有For Content子網站的數位學習教材管理系統(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簡稱LCMS),該系統係依照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特殊需求課程、有愛無礙多媒體教材、有愛無礙多年來的參賽作品,以及補充教材等項目來分類,內含四千多筆可供下載。這個可以免費共享之自編教材與教案資料庫,讓需自編自製教材教具的特教教師得以分享彼此辛苦編製之教材,在共享中互相學習,且能減輕備課壓力,讓教師能投入更多時間於實際的教學活動及自我充實上。   使用此書的讀者

可自行上網下載各項特教資源,或是給我們意見,只要能對特殊教育有幫助的事,有愛無礙研究團隊都會在評估自身能力後積極投入。   感謝的人   撰寫此書的期間,看到系上新進與資深老師逐步的同心協力完成此書,讓我非常感動!謝謝翠玲老師在身兼系主任行政工作的忙亂期間,仍然趕出智能障礙一章;謝謝源泉老師已調至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而仍然支援我們撰寫聽覺及語言障礙兩章;謝謝協君老師在家庭與教學工作兩頭忙的情形下,仍能依進度撰寫特殊教育專業團隊及發展遲緩兩章;謝謝國龍老師忍著自己的病痛撰寫自閉症一章,並時時給我鼓勵;謝謝國晏老師在與自己的兩個小寶貝搶時間中,完成了視覺損傷一章;更要謝謝澤

洋老師是在醫院照顧生病父親的過程中勉力完成資賦優異一章,在校稿期間,他的父親已不幸離世,哀慟之餘仍完成工作,令人萬分不捨,也希望他的父親在天之靈能為謙虛敦厚、總是認真盡責的澤洋老師感到驕傲;最後,更要謝謝有愛無礙研究團隊中的吟文老師、志平老師、仲閔老師、虹君老師、姿慎老師、佩蓁、文聿等好夥伴,在無數腦力激盪的時刻、辯論的火花、電子郵件的頻繁交換與文稿修正下,我們終於完成了!   十年磨一劍,希望這劍磨得精采,更希望這劍磨得有貢獻,同時也希望現在是第一劍,所有磨劍人能棒棒銜接,時時磨劍、時時修整,感謝此書能順利付梓,更感謝心理出版社十年來的協助! 孟瑛如 謹識 2016年6月

大專院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與學習認知需求感受之研究

為了解決教育部碩士修業年限的問題,作者呂惟帆 這樣論述:

目的:本研究探討大學生之背景因素、學習認知需求感受、運動團隊及健康狀態對規律運動的關係,並進一步瞭解對大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與規律運動的影響因素。方法:使用「中央研究院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釋出之教育部體育署107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結果:影響大專生規律運動情形,在人口學變項、學習認知需求感受、運動團隊及健康狀態,均有明顯的關聯情形。透過迴歸分析控制各項因素後,男生比女生較多的規律運動比例;各地區的大專院校則無差異;對體育課節數、體育課喜愛程度、體育課修業年限等三個「學習認知需求感受」內涵均呈現顯著的情形。另外,參加學校運動社團、參加運動代表隊、運動時間足夠程

度,亦是影響規律運動的重要因子。個人因素方面,則發現自覺健康狀態、游泳能力級別、睡眠狀態滿意程度,亦顯著影響規律運動的因素。結論:在運動參與的各項因素,「學習認知需求感受」確實為一項影響大學生規律運動的因素。未來在政策端、學校端,可增加體育課程節數,增設學生喜愛的體育課類型,並增加體育修業年限,與學生的期待一致,將能具體提升我國學生規律運動的比例。關鍵詞:運動參與、規律運動、運動團隊、學習認知需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