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值孔徑計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數值孔徑計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寧寫的 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第4版) 和柯熙政的 無線光相干通信原理及應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孔徑 - 科學Online - 國立臺灣大學也說明:光圈值序列中每相鄰的兩個數值相差約1.414 倍,因此每調動一格光圈值,代表其入射光總量將相差2 倍。 數值孔徑(Numerical aperture, NA). 數值孔徑是一種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電子工業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 孫文信所指導 黃宥叡的 非軸對稱式光學系統應用於投影機設計 (2018),提出數值孔徑計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光展量、照明系統、成像系統、投影機設計。

最後網站用于复杂幅度全息图打破数值孔径限制的大视场超表面 ...則補充:计算 和全波模拟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全息图,即使是在相对较小的NA 场景中的非旁轴全息图,从而提高CAHMs 的FOV 和孔径利用效率。由我们的方法和RSDT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數值孔徑計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第4版)

為了解決數值孔徑計算的問題,作者吳寧 這樣論述:

本書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成果,力求做到“基礎性、系統性、實用性和先進性”的統一。   全書共8章,包括電腦基礎、80x86/Pentium微處理器、80x86/Pentium指令系統、組合語言程式設計、半導體記憶體、輸入/輸出和中斷、微型機介面技術和微型計算機系統的發展等。該書為任課老師提供電子課件和附錄清單。    本書適合作為高校工科各專業微機原理及應用(或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課程教材,也可作為考研參考書和從業人員的參考手冊。 吳甯,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1982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系後繼續在該校攻讀碩士學

位,1985年獲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工學碩士學位。   1985 年6月至今在南京航空航太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主要從事信號獲取與處理,數位系統設計與自動測試,電子系統集成與專用積體電路設計技術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先後承擔了"921”國家重點工程、航空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重點型號等科研課題數十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其中重大科研項目有:研究數位系統設計、驗證與測試一體化的原理和方法(航空基金),並開發了相關的軟體平臺用於數位系統設計、驗證與測試;設計並研製"神舟號”載人飛船熱控系統地面 類比試驗台("921”國家重點工程),用於載人飛船熱控系統地面類比裝置的原理性試驗研究及系統部件的

性能測試,為船用液體冷卻回路主動熱控系統提供試驗資料;基於動態路徑分配的低功耗高性能片上網路關鍵技術研究(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高速資料獲取與測控系統,用於國防重點型號燃油、液壓系統的設計和 性能測試研究;數位元影像處理與目標識別(航空基金),主要研究小波變換在圖像壓縮處理中的應用及逆合成孔徑雷達飛機圖像的後處理、特徵提取、分類與識別;雷達發射及接收元件故障測試方法研究與實現,當雷達發射或接收元件發生故障時,能夠自動快速定位故障並隔離至元件級。 第1章 電腦基礎 1 1.1 電腦及系統組成 1 1.1.1 微型電腦硬體系統組成 2 1.1.2 微型電腦軟體系統 7 1.1.

3 微型電腦中指令執行的基本過程 7 1.1.4 微型電腦性能的評估指標 10 1.2 電腦中數值資料資訊的表示 12 1.2.1 機器數和真值 12 1.2.2 數的表示方法――原碼、反碼和補數 13 1.2.3 補數的運算 16 1.2.4 定點數與浮點數 17 1.2.5 BCD碼及其十進位調整 20 1.3 電腦中非數值資料的資訊表示 22 1.3.1 西文資訊的表示 22 1.3.2 中文資訊的表示 23 習題1 24 第2章 微處理器 25 2.1 微處理器概述 25 2.2 80x86/Pentium微處理器的內部結構 28 2.2.1 8086/8088 CPU基本結構 28

2.2.2 80386 CPU內部結構 34 2.2.3 80x87數學輔助處理器 48 2.2.4 Pentium CPU內部結構 51 2.2.5 Pentium系列其他微處理器 56 2.3 微處理器的主要引腳及功能 56 2.3.1 8086/8088 CPU引腳功能 56 2.3.2 80386 CPU主要引腳功能 61 2.3.3 Pentium CPU主要引腳功能 62 2.4 系統匯流排與典型時序 64 2.4.1 CPU系統匯流排及其操作 64 2.4.2 基本匯流排操作時序 65 2.4.3 特殊匯流排操作時序 67 2.5 典型CPU應用系統 69 2.5.1 8086

/8088支援晶片 69 2.5.2 8086/8088單CPU(最小模式)系統 73 2.5.3 8086/8088多CPU(最大模式)系統 74 2.6 CPU的工作模式 77 2.6.1 真實位元址模式 77 2.6.2 保護模式 77 2.6.3 虛擬8086模式 78 2.6.4 系統管理模式 78 習題2 78 第3章 微處理器指令系統 81 3.1 指令格式 81 3.2 定址方式 83 3.2.1 定址方式與有效位元址EA的概念 83 3.2.2 80x86/Pentium各種定址方式 83 3.2.3 80x86/Pentium記憶體定址的段約定 86 3.2.4 幾種處理

器定址方式比較 87 3.3 8086/8088 CPU指令系統 88 3.3.1 資料傳送類指令 88 3.3.2 算數運算類指令 92 3.3.3 邏輯運算與移位元元指令 98 3.3.4 串操作指令 101 3.3.5 控制轉移類指令 104 3.3.6 處理器控制類指令 111 3.4 80x86/Pentium CPU指令系統 112 3.4.1 80286 CPU的增強與增加指令 113 3.4.2 80386 CPU的增強與增加指令 115 3.4.3 80486 CPU增加的指令 117 3.4.4 Pentium系列CPU增加的指令 117 3.5 80x87浮點運算指令 1

20 3.5.1 80x87的資料類型與格式 120 3.5.2 浮點寄存器 121 3.5.3 80x87指令簡介 121 習題3 122 第4章 組合語言程式設計 127 4.1 程式設計語言概述 127 4.2 組合語言的程式結構與語句格式 129 4.2.1 組合語言來源程式的框架結構 129 4.2.2 組合語言的語句 130 4.3 組合語言的虛擬指令 134 4.3.1 基本虛擬指令語句 134 4.3.2 80x86/Pentium CPU擴展虛擬指令 146 4.4 組合語言程式設計方法 149 4.4.1 程式設計的基本過程 149 4.4.2 順序結構程式設計 150

4.4.3 分支結構程式設計 151 4.4.4 迴圈結構程式設計 155 4.4.5 副程式設計與調用技術 158 4.5 模組化程式設計技術 167 4.5.1 模組化程式設計的特點與規範 167 4.5.2 程式中模組間的關係 168 4.5.3 模組化程式設計舉例 168 4.6 綜合應用程式設計舉例 170 4.6.1 16位元真實模式程式設計 170 4.6.2 基於32位元元指令的真實模式程式設計 174 4.6.3 基於多媒體指令的真實模式程式設計 175 4.6.4 保護模式程式設計 177 4.6.5 浮點指令程式設計 180 4.7 組合語言與C/C++語言混合程式設計

181 4.7.1 內嵌模組方法 181 4.7.2 多模組混合程式設計 181 習題4 184 第5章 半導體記憶體 188 5.1 半導體記憶體概述 188 5.1.1 半導體記憶體的分類 189 5.1.2 存儲原理與位址解碼 190 5.1.3 主要性能指標 192 5.2 隨機存取記憶體(RAM) 193 5.2.1 靜態RAM(SRAM) 193 5.2.2 動態RAM(DRAM) 196 5.2.3 隨機存取記憶體RAM的應用 198 5.3 唯讀記憶體(ROM) 201 5.3.1 掩膜ROM和PROM 201 5.3.2 EPROM(可擦除的PROM) 202 5.4 記憶

體連接與擴充應用 207 5.4.1 記憶體晶片選擇 207 5.4.2 記憶體容量擴充 209 5.4.3 RAM存儲模組 210 5.5 CPU與記憶體的典型連接 212 5.5.1 8086/8088 CPU的典型記憶體連接 212 5.5.2 80386/Pentium CPU的典型記憶體連接 214 5.6 微機系統的記憶體結構 215 5.6.1 分級存儲結構 216 5.6.2 快取記憶體Cache 216 5.6.3 虛擬記憶體與段頁結構 218 習題5 219 第6章 輸入/輸出和中斷 220 6.1 輸入/輸出及介面 220 6.1.1 I/O資訊的組成 220 6.1.

2 I/O介面概述 220 6.1.3 I/O埠的編址 221 6.1.4 簡單的I/O介面 224 6.2 輸入/輸出的傳送方式 225 6.2.1 程式控制的輸入/輸出 225 6.2.2 中斷控制的輸入/輸出 228 6.2.3 直接資料通道傳送 229 6.3 中斷技術 230 6.3.1 中斷的基本概念 230 6.3.2 中斷優先權 232 6.4 80x86/Pentium中斷系統 234 6.4.1 中斷結構 234 6.4.2 中斷向量表 236 6.4.3 中斷回應過程 237 6.4.4 80386/80486/Pentium CPU中斷系統 239 6.5 8259A可

程式設計中斷控制器 242 6.5.1 8259A晶片的內部結構與引腳 243 6.5.2 8259A晶片的工作過程及工作方式 244 6.5.3 8259A命令字 247 6.5.4 8259A晶片應用舉例 252 6.6 中斷程式設計 256 6.6.1 設計方法 256 6.6.2 中斷程式設計舉例 258 習題6 261 第7章 微型機介面技術 265 7.1 介面技術概述 265 7.2 可程式設計定時/計數器 266 7.2.1 可程式設計定時/計數器8253 267 7.2.2 可程式設計定時/計數器8254 273 7.3 可程式設計平行介面 274 7.3.1 可程式設計平

行介面晶片8255A 274 7.3.2 平行埠印表機介面應用 281 7.3.3 鍵盤和顯示器介面 285 7.4 序列介面與串列通信 289 7.4.1 串列通信的基本概念 289 7.4.2 可程式設計串列通信介面8251A 295 7.4.3 可程式設計非同步通信介面INS8250 302 7.4.4 通用序列匯流排USB 302 7.4.5 I2C與SPI串列匯流排 305 7.5 DMA控制器介面 307 7.5.1 8237A晶片的基本功能和引腳特性 307 7.5.2 8237A晶片內部寄存器與程式設計 309 7.5.3 8237A應用與程式設計 312 7.6 類比量輸入/

輸出介面 314 7.6.1 概述 314 7.6.2 並行和串列D/A轉換器 315 7.6.3 並行和串列A/D轉換器 321 習題7 329 第8章 微型電腦系統的發展 332 8.1 微型電腦體系結構及系統匯流排 332 8.1.1 微型電腦體系結構 332 8.1.2 系統外部匯流排 335 8.2 工作站 338 8.2.1 配置和功能 338 8.2.2 分類 338 8.2.3 工作站的特點 339 8.3 伺服器 340 8.3.1 分類 340 8.3.2 硬體特點 341 8.3.3 外形 342 8.3.4 電腦、工作站和伺服器 343 8.4 SoC與嵌入式系統 3

43 8.4.1 SoC 343 8.4.2 嵌入式系統 345 8.5 多核處理器 347 8.5.1 發展歷程 347 8.5.2 多核技術 348 8.5.3 多核處理器開發應用 349 8.6 平行計算與分散式運算 349 8.6.1 平行計算 349 8.6.2 分散式運算 351 8.6.3 雲計算、集群計算及網格計算 353 參考文獻 356

非軸對稱式光學系統應用於投影機設計

為了解決數值孔徑計算的問題,作者黃宥叡 這樣論述:

本文投影機系統分為照明系統以及成像系統,照明系統採用非軸對稱式聚光鏡包含三顆RGB LED光源、兩片色彩分光鏡、透鏡陣列、中繼透鏡、TIR稜鏡系統與DMD系統。而成像系統包含103萬畫素DMD系統、TIR稜鏡與投影鏡頭,投影螢幕尺寸為60吋、投影距離為2.1米、F/#為2.4與鏡頭有效焦距為16.02 mm。而投影機系統尺寸為130.7 mm×93.2 mm×33.0 mm。聚光鏡系統主要功能為將LED光源投射至透鏡陣列入光面位置上,如果聚光鏡採用軸對稱光學系統,則光源成像在透鏡陣列入光面上其像方數值孔徑在水平與垂直方向相同,但透鏡陣列設計其水平與垂直方向數值孔徑是不相同的,因此會因兩者數值

孔徑之差異造成能量的損失。如使用非軸對稱式聚光鏡系統,其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焦距不同,造成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放大率不同,使非軸對稱式聚光鏡像方之數值孔徑在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不同,如果非軸對稱聚光鏡系統其像方數值孔徑仍匹配透鏡陣列入光面之數值孔徑,就不會有數值孔徑不匹配之現象也能提高其光效率。如果本投影機系統以光展量計算,可得光展量總效率為48.68%。本投影機使用三顆RGB LED置於不同位置,分別經過不同光路,最後光源於透鏡陣列結合在一起,在各光學元件表面設定穿透率100%的條件下,模擬光線數為2000萬且網格數為48×30,在螢幕上之效率分析,紅光總效率為47.36%、綠光總效率為41.

66%、藍光總效率為45.03%以及白光總效率為43.50%,與光展量效率48.68%比較,其能量的損失是由兩片色彩分光鏡所造成。且螢幕上白光均勻度ANSI(+%)為2.71%,ANSI(-%)為-3.13%,JBMA(%)為97.80%,平均差為6.79%。最後本系統經過計算具有134.46%的sRGB色域。

無線光相干通信原理及應用

為了解決數值孔徑計算的問題,作者柯熙政 這樣論述:

主要圍繞無線光相干通信的關鍵技術,對光束耦合、信號光偏振態控制和波前校正進行論述,內容包括:對相干光通信基本原理和外差探測條件進行闡述;利用陣列耦合接收和大口徑耦合技術,實現空間光-光纖耦合;以類比退火演算法、粒子群演算法和SPO演算法等為例,介紹它們對信號光偏振態的控制;分析常規自我調整光學技術、無波前探測自我調整光學技術以及非線性光學共軛技術對信號光畸變波前的校正;介紹光束模式對相干探測性能的影響。   《無線光相干通信原理及應用》理論聯繫實際,既有理論推演,也有實驗結果,可以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無線光相干通信原理及應用》的理論知識。 第1章 無線光相干通信概述 1 1.

1 自由空間光通信基本概念 1 1.2 自由空間光通信發展現狀 1 1.3 相干光檢測國內外研究現狀 3 1.3.1 星間相干光檢測研究現狀 3 1.3.2 光纖通信相干光檢測研究現狀 7 1.3.3 自由空間相干探測通信系統的發展現狀 9 1.4 影響相干探測性能的因素 17 1.4.1 自由空間相干探測系統性能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 17 1.4.2 部分相干光束相干探測系統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 20 1.5 波前校正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20 1.5.1 大氣湍流補償技術研究現狀 21 1.5.2 波前校正技術的國外研究現狀 22 1.5.3 波前校正技術的國內研究現狀 22 參考文獻 24 第

2章 相干光通信 38 2.1 相干光通信的基本原理 38 2.1.1 基本原理 38 2.1.2 零差探測 40 2.1.3 外差探測 41 2.1.4 調幅信號的外差探測 41 2.2 相干調製與解調 42 2.2.1 相干系統的光調製 42 2.2.2 相干解調 44 2.2.3 系統性能 47 2.3 影響檢測靈敏度的因素 48 2.3.1 相位雜訊 48 2.3.2 強度雜訊 48 2.3.3 偏振雜訊 49 2.3.4 相干光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 49 2.4 光外差檢測的空間相位條件 49 2.4.1 空間相位條件 49 2.4.2 光外差檢測的頻率條件 52 2.4.3 光外差檢

測的偏振條件 53 2.5 零差探測與外差探測 53 2.5.1 零差相干探測 55 2.5.2 相干探測 56 2.6 相干探測系統組成 57 2.6.1 波前校正模組 58 2.6.2 偏振控制模組 61 2.6.3 雷射器穩頻模組 62 2.6.4 平衡探測模組 64 2.6.5 相干解調模組 66 2.7 相干探測系統性能分析 66 2.7.1 相干探測系統信噪比及檢測靈敏度 66 2.7.2 理想情況下相干探測系統性能分析 70 2.7.3 光路對準誤差情況下相干探測系統性能分析 73 2.8 信噪比、誤碼率和探測靈敏度 78 2.8.1 直接探測與外差探測的信噪比 78 2.8.2

直接探測與外差探測的誤碼率 80 2.8.3 直接探測與外差探測的探測靈敏度分析 83 2.9 波前畸變對空間相干光通信的影響 85 2.9.1 波前畸變原理 85 2.9.2 波前畸變的影響 87 參考文獻 89 第3章 空間光——光纖耦合及光束控制 91 3.1 空間光-光纖耦合技術 91 3.1.1 理想條件下透鏡-單模光纖耦合 92 3.1.2 高斯光束耦合 97 3.2 弱湍流大氣中空間平面波-透鏡-單模光纖耦合 99 3.2.1 大氣湍流中光場分佈及折射率功率譜 99 3.2.2 大氣湍流中透鏡耦合 104 3.2.3 大氣湍流中透鏡耦合光功率相對起伏方差 108 3.2.4

大氣湍流中透鏡陣列的空間光耦合 111 3.3 空間光耦合自動對準演算法 115 3.3.1 空間光耦合自動對準概述 115 3.3.2 類比退火演算法 116 3.3.3 粒子群演算法 122 3.4 基於馬卡天線的陣列光束控制 127 3.4.1 馬卡天線及存在的問題 127 3.4.2 基於馬卡天線的陣列高斯光束控制 128 3.4.3 大氣湍流中馬卡天線的耦合效率 137 參考文獻 140 第4章 光束偏振控制技術 144 4.1 光束偏振控制進展 144 4.1.1 偏振控制器的研究現狀 144 4.1.2 偏振控制演算法的研究現狀 145 4.2 相干光通信系統與偏振控制 147

4.2.1 光偏振的表示 147 4.2.2 相干光通信系統的偏振控制 150 4.3 相干光通信偏振控制模型和控制演算法 156 4.3.1 相干光通信系統的偏振控制模型 156 4.3.2 偏振控制中的類比退火演算法 157 4.3.3 粒子群優化演算法在偏振控制中的應用 161 4.3.4 SPO演算法的設計以及在偏振控制中的應用 164 4.3.5 三種演算法的比較 170 4.4 偏振控制器的無端復位 171 4.4.1 小步倒退復位法和直接復位法 171 4.4.2 直接重定方式的實驗 175 4.5 偏振控制的實驗 177 4.5.1 實驗裝置 177 4.5.2 偏振控制的外

場實驗 177 參考文獻 182 第5章 雙平衡探測 184 5.1 國內外發展歷史和現狀 184 5.1.1 國外發展歷史和現狀 184 5.1.2 國內發展歷史和現狀 186 5.2 雙平衡探測系統結構與原理 187 5.2.1 雙平衡探測技術中90±光混頻器的分類 188 5.2.2 平衡探測器的分類 194 5.2.3 雙平衡檢測原理 197 5.3 雙平衡探測技術的平衡失配分析 202 5.3.1 光混頻器的影響 202 5.3.2 平衡探測器的影響 207 5.4 雙平衡探測系統中共模抑制比 210 5.4.1 共模抑制比 210 5.4.2 信噪比 212 5.4.3 數值模擬

214 5.5 雙平衡探測系統Optisystem模擬 217 5.5.1 雙平衡探測系統模擬 217 5.5.2 功率失配對雙平衡探測信噪比的影響 219 5.5.3 時間失配對雙平衡探測信噪比的影響 221 參考文獻 222 第6章 波前校正系統 225 6.1 自我調整光學系統研究現狀 225 6.2 相干光通信中的自我調整光學系統 227 6.2.1 自我調整光學原理 227 6.2.2 波前感測器 228 6.2.3 波前校正器的工作原理 230 6.3 系統誤差分析 231 6.3.1 自我調整光學系統誤差分析 231 6.3.2 抑制系統誤差方法 232 6.4 波前控制器的

實現 234 6.4.1 波前重構理論 234 6.4.2 變形鏡影響矩陣的測量 240 6.4.3 波前控制演算法實現 242 6.5 波前畸變的校正 245 6.5.1 閉環控制參數調節過程分析 245 6.5.2 波前相位畸變對混頻效率的影響 246 6.5.3 對相干混頻效率的影響 248 6.6 實驗驗證 250 6.6.1 波前控制器的動態特性分析 250 6.6.2 波前畸變校正效果分析 252 參考文獻 260 第7章 無波前探測自我調整光學校正 263 7.1 自我調整光學基本原理 263 7.1.1 波前校正器 264 7.1.2 波前控制器 266 7.1.3 SPGD

演算法 267 7.2 SPGD演算法對畸變高斯光束的波前校正 268 7.2.1 光傳輸方程與多相位屏法 268 7.2.2 高斯光束大氣湍流傳輸類比 269 7.2.3 不同湍流強度下信號光波前校正 271 7.2.4 自我調整光學技術對相干光通信系統性能的改善 272 7.3 實驗研究 274 7.3.1 SPGD演算法對靜態波前畸變的校正 274 7.3.2 SPGD演算法對外差探測相干光通信系統的波前校正 277 參考文獻 281 第8章 LC-SLM-R的空間相干光通信波前校正技術 282 8.1 液晶空間光調製器相位標定 282 8.1.1 LC-SLM相位標定 282 8.1

.2 LC-SLM的結構 283 8.1.3 鐘斯矩陣分析LC-SLM的相位調製原理 284 8.2 LC-SLM的相位標定原理 290 8.2.1 干涉條紋移動法 290 8.2.2 干涉條紋移動法實驗原理 291 8.3 相位標定實驗 292 8.3.1 反射式空間光調製器相位標定實驗 292 8.3.2 最小二乘擬合 293 8.4 LC-SLM-R的空間相干光通信波前校正系統 295 8.4.1 LC-SLM-R波前畸變校正原理 295 8.4.2 波前校正系統基本組成 295 8.5 波前測量原理 297 8.5.1 橫向剪切干涉儀靜態波前測量 297 8.5.2 夏克-哈特曼波前感

測器即時波前測量原理 303 8.6 波前重構 304 8.6.1 Zernike多項式 304 8.6.2 基於Zernike多項式的波前重構 305 8.7 LC-SLM-R波前校正實驗 306 8.7.1 靜態波前校正實驗 306 8.7.2 外場實驗 313 參考文獻 316 第9章 受激布裡淵散射波前畸變校正技術 319 9.1 非線性光學共軛技術 319 9.2 光學相位共軛技術補償鐳射波前畸變 320 9.3 受激布裡淵散射理論 322 9.4 SBS相位共軛技術補償鐳射傳輸畸變數值分析 324 9.4.1 湍流強度的影響 325 9.4.2 取樣孔徑的影響 326 9.4.3

傳輸距離的影響 328 9.5 受激布裡淵散射實驗研究 330 9.5.1 實驗裝置 330 9.5.2 SBS相位共軛鏡補償畸變系統 331 9.5.3 普通全反射鏡系統 332 參考文獻 334 第10章 光束模式對相干探測系統性能的影響 335 10.1 模式分解基本理論 335 10.1.1 非相干模分解數學模型 335 10.1.2 相干模分解 337 10.2 光束模式對相干探測系統性能的影響 339 10.2.1 大氣湍流條件下光束模式對相干探測系統影響的數學模型 339 10.2.2 光束模式對相干探測系統性能的影響 346 10.3 1.3km相干探測系統實驗結果分析 3

54 10.4 部分相干GSM光束通過湍流的光強分佈 357 10.5 部分相干GSM光束通過湍流的模係數分佈 358 10.6 湍流對光束模式的影響 359 10.6.1 光源參數對權重因數的影響 359 10.6.2 湍流參數對權重因數的影響 361 10.6.3 傳輸距離對權重因數的影響 362 10.7 湍流對歸一化M2因數的影響 362 10.7.1 光源參數和傳輸距離對歸一化M2因數的影響 363 10.7.2 大氣湍流對歸一化M2因數的影響 364 10.8 數值模擬 365 10.8.1 數值模擬光束模式的計算方法 365 10.8.2 傳輸距離對模式係數的影響 365 10.

9 實驗研究 370 10.9.1 實驗原理 370 10.9.2 實驗結果 370 參考文獻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