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觀文資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文化景觀文資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亮衡寫的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和江中信的 都市更新叢書II:都市更新權利變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詹氏所出版 。

東海大學 景觀學系 吳佩玲所指導 張玟豫的 探討發展都市農園於改善熱島效應-以旱溪為例 (2021),提出文化景觀文資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農園、永續性、都市熱島效應、城市綠網、人地關係、全球暖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蔡淑瑩、彭光輝所指導 謝秋吟的 以五營文化探討文化景觀暨地方產業促進地方創生-以臺南市學甲寮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文化景觀、地方創生、五營、地方特色產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化景觀文資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化景觀文資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為了解決文化景觀文資法的問題,作者吳亮衡 這樣論述:

從土匪戰官兵到政權轉移變局﹐ 從賞花泡溫泉到政治勢力據點﹐ 關於人與空間、空間與記憶的歷史故事。     陽明山(或舊稱草山)以大屯火山群的火山地形著稱,受地形影響而生成的自然景觀深受民眾歡迎,週邊溫泉設施更是一大特色﹐使其成為許多人熱愛的休閒樂園;平日遊客絡繹不絕前來,而每年花季時前來賞花的旅客更是將近百萬人次。     除自然景觀之外,這片山林隨著時勢政局的更迭也是政治權力的據點,這裡曾留有日本皇太子巡視的足跡,戰後更建有國家領袖的居所、辦公室,以及培養黨政軍幹部的「革命實踐研究院」,甚至是美﹑日各國政﹑軍人員來台駐居的區域。     《再見‧草山:陽明山

的這些年那些事》作者吳亮衡在某次訪談中觸發好奇心,開始思考這座山林的空間建構與歷史記憶,發現同樣的一座山林在不同世代的記憶中存在著多重面貌。為了瞭解這些不同的記憶、避免時空錯置的偏差,他從能蒐集到的歷史資料和實地探訪人﹑物中重新爬梳、整理各個時期的草山記事。     從日本時代的開拓、建設,50年代呼應國家情勢變成政治力的所在,如今再次以提供休閒娛樂功能為人熟知,這座山林堆疊著層層歷史記憶。透過作者對史料紀錄的整理,讀者可以看到這座大家以為所熟知的山林中,不只有自然景觀、生物紀錄,還有許許多多曾經來過、建設過、居住過的人們所遺留下的歷史故事。   名人推薦     王子碩

(「聚珍臺灣」總監)    林果顯(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凌宗魁 (建築文資工作者)    張隆志(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楊燁(文史藝術工作者)   鄭螢憶(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謝佳螢(歷史作家)   蕭宇辰(臺灣吧執行長)   好評推薦     「每個人的書寫都反映他或她的個性﹐而亮衡寫出了一本屬於自己的歷史之書。」--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執行長)     「…他

(吳亮衡)長期筆耕北投和陽明山的歷史,不僅在『故事Story Studio』上有專欄披露研究心得,更有導覽北投和陽明山的實體活動經驗,如今出版這本新書,可視為是他過去研究的總結。」--陳建守(故事StoryStudio共同創辨人)

文化景觀文資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近年,政大校方礙於學校教學空間及學生活動空間長年不足,決定部份拆除化南新村無人居住之建物,興建法學院,且於2015年五月拆除外圍兩戶雙拼建物,引起附近居民、民意代表與校外人士異議。
2015年11月二日,化南新村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物的列冊追蹤名單,校方計畫因此擱置。化南新村目前居民多是向政大租約短期之住戶,舊居已全數遷離。
法定聚落建築群登錄:於2018年一月二十三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第102次文資審議大會,文資委員無異議通過決議將政大化南新村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但是指定範圍與保存方式,則留待下次文資審議會再作討論。政大總務處表示尊重決議,且若全區保留或無法興建法學院,原址也會以教育目的作最有效利用。
臺北市文化局於2018年三月三十日召開第104次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暨文化景觀審議會,政大代表與當地里民代表各陳述意見,委員會最後則宣布化南新村全區保留。
政治大學化南新村去年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但政大不服,以行政程序瑕疵為由,向市府提出訴願並成功翻案,化南新村目前身分為暫定古蹟;不過,5/24上午重啟文資會勘,居民提出疑義,政大要求撤銷文資身份的理由之一竟引用到舊的文資法。

這已是文化局、政大、社區代表化南萬新願景團隊,第三度至化南新村會勘,受邀參加的文資委員也都是去年曾出席的老面孔,對化南新村的文資價值都有所了解。

室內討論過程氣氛和平,政大派總務處秘書和承辦人作代表,僅表示政大會提供書面意見給局裡頭,還是多聽聽社區代表的發言,一併帶回,強調只是來聆聽,其餘完全沒有提到政大的訴求。

化南萬新願景團隊則把握機會,針對訴願書整理出3項政大撤銷文資的理由一一作出回應。訴願書中,政大對文化局文資審議會議紀錄出席委員人數和表決程序有疑義,認為不應將乙區空地(現為化南新村停車場)劃入聚落建築群中,和文化局未在登錄前對化南新村具體提出維管措施和指定登陸範圍影響、財務規劃等。

化南團隊強調,政大的撤銷理由引用到錯誤的法條,文資法106年修法,修法前,登錄文資前需做財務規劃,修法後這項規定已被刪除,政大不慎引用到舊法。

他們也認為,關於停車場的空地,翻查地籍圖發現,此地和建築是同一筆地號,且經口述歷史調查,該處早期是農地,居民會種茭白筍、抓蟬,直到民國96至98年間才改為停車場,屬於居民共同記憶,是不可或缺的一塊,仍堅持要全區保留。

有文資委員在席間提到個人看法,指出政大確實引用條文不太正確,而過去的確有些資料不足,或發現引用條文錯誤卻沒適時糾正,因此要再重新審議程序。

文化局今日派文資科長王秉五作代表,他表示,委員閉門討論時,主要針對訴願意見釐清、討論、交換意見,有討論到停車場空地是否有必要登錄文資,會遵照當時的歷史紋理和社區關聯性作價值判斷,全案要等送進文資會大會上才作決議。(維基百科 聯合新聞網)

探討發展都市農園於改善熱島效應-以旱溪為例

為了解決文化景觀文資法的問題,作者張玟豫 這樣論述:

台灣地狹人稠,人口和產業朝向都市集中的趨勢更為明顯,都市化程度已高達 79.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所建構的「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中也特別區分出都市台灣 (Urban Taiwan) 的體系,足見都市的發展攸關整體環境的永續性。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全球各地的大專機構,透過大數據的蒐集,計量倘若全球各城市全面實施都市農業,每年可生產多達1.8億噸糧食,也可以緩解都市熱島效應,本研究針對都市農園之永續發展以旱溪的鳥竹圍公園為例進行設計,藉由台中市政府推行的綠美化政策提升人均綠地面積,針對旱溪周遭綠地與裸地和公園尋找適合的場地,研究工具應用都市設計審議綠化量得降溫有效的計算,對都市熱

島效應的了解,從一個綜觀的角度來檢視都市的發展是否符合環境永續性的要求,包括能源使用、水泥化程度、綠覆率、水循環和空氣污染等。若能在都市閒置土地增加農園,便能為當地帶來糧食生產與經濟效益,易能減緩都市熱島效應。

都市更新叢書II:都市更新權利變換

為了解決文化景觀文資法的問題,作者江中信 這樣論述:

  都市更新權利變換   臺灣都市更新機制解說最權威、最詳盡之叢書 本書特色   本書近390頁,叢書約1100頁   都市更新條例權利變換機制逐條白話解說   都市更新條例為基礎,輔以完整函釋分類   著重實務操作,兼顧官方、實施者與地主觀點   旁徵博引,相關函釋與會議紀錄最完整   引用資料與出處文號最正確   穿插大量圖解與表格,艱澀法規不再難懂   近140頁,8篇專題深入解說權利變換原理與機制   穿插13個爭點思考,可作為延伸課題演練   適宜做為地主權益參考、業界工具書、大學教學用書   搭配另書「都市更新事業計畫」、「都市更新公共利益」,   完整呈現

實務與理論全貌

以五營文化探討文化景觀暨地方產業促進地方創生-以臺南市學甲寮為例

為了解決文化景觀文資法的問題,作者謝秋吟 這樣論述:

近年我國面臨人口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衝擊,中青壯年人口大量移往城市,鄉村地區面臨勞動人口外移與老化窘境,為因應人口結構變化與均衡區域發展問題,政府將地方創生列為當前重要施政項目。於2019年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更積極協助地方政府挖掘在地文化底蘊,盤點各地方「地、產、人」的資源以「創新、創意、創業」的策略,帶動發展地方產業與提升地方文化,來達到振興地方經濟,吸引地方青年回流,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的目的。隸屬臺南市學甲區的學甲寮聚落,在人口外移、社區老化的時代洪流衝擊下也無法倖免,學甲寮聚落存有臺灣早期中南部沿海村落的五營營寨,其背後具有的文化意涵與象徵,深具保留與宣揚價值。因此本研究以學甲寮聚

落的五營文化為基礎,針對聚落內文化景觀與地方產業來挖掘,探討聚落促進地方創生的課題。本研究方法採訪談法,訪問聚落各階層人士20人;KJ調查法,調查不同年齡層的地方人士10人;再輔以田野調查法,全面收集聚落內的各種地方特色景觀資源,作為本研究提出地方創生發展策略的依據。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一、 經調查發現學甲寮的地方創生資源,有宗教文化景觀、農村聚落景觀與地方農業產品特色三項,但高齡族群對宗教文化景觀較認同,非高齡族群對農村景觀較喜好,不同年齡層對地方特色有看法差異現象。二、 宗教活動是學甲寮主要的文化景觀之一,五營營寨為當地特有的地方景觀,學甲寮的地方創生應以五營為主題,應致力於慈濟宮的遶境活

動,聚焦在學甲寮的行程上。三、 學甲寮在盤點地方特色上,需借助地方耆老經驗,在策劃推動上需凝聚社區共識,建立居民對文化景觀的保存和維護意識,以及尋求外力資源。四、 學甲寮原有農業產品,應結合地方特色與文化資源,以跨界合作、創新、創意設計促進產業升級,並連結附近觀光景點作區域結合,共同規畫行銷,讓觀光資源更多元,選擇更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