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原民局副局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組織規程 - 植根法律網也說明: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 (以下簡稱本局)置局長,承市長之命,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置副局長一人,襄助局長處理局務。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劉俊裕所指導 盧梅芬的 邁向殖民接觸史:國家博物館知識分類體系中的原住民族公民身分 (2016),提出新北市原民局副局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機構權力、地位模式、共時性、難以面對的知識、原住民族博物館、國家歷史博物館。

最後網站E等公務園+學習平臺- 首頁. 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徵才則補充:林奕華· 台北市議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 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以下簡稱本局)置局長一人,下有副局長、主任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北市原民局副局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邁向殖民接觸史:國家博物館知識分類體系中的原住民族公民身分

為了解決新北市原民局副局長的問題,作者盧梅芬 這樣論述:

在殖民與國族主義國家博物館知識分類體系中,原住民族公民身分主要面臨了二個問題:一是「知識分類」,原住民族被排除在國家歷史博物館與國家藝廊之外,是自然史博物館的一部分或歸屬於民族學博物館,形成國家公民成員的分離(我群/他者)與分級(統治者優等/原住民劣等)。二是「時間的區隔」,國家(國族nation-state)歷史榮光與文明不斷演進時,原住民族被「凍結於過去」(frozen in the past),由「奇觀化」(spectacularization)與「原真性」(authentic)共構而成;這種現代主義認識論,否定、掩蓋了我群與他者的「共時性」——國家榮光演進的另一面是國家暴力;即殖民與

被殖民者「同時在場」的殖民接觸史。本文研究問題為,我國從同化政策轉向多元文化主義的民主轉型過程中,尤其扁政府執政八年標舉支持原住民族文化;在國家博物館知識分類體系解構與重構的新國家歷史計畫中,原住民族為什麼未能成為歷史主體?國家歷史中的殖民接觸史(總統蔡英文所謂的「加諸原住民族的國家暴力歷史」),為什麼未能成為再現重點?本文研究對象主要是涉及新國家歷史與文化身分建構、且主張含納原住民的國家博物館(故宮、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及族裔博物館(原博館、南島文化園區);並簡要比較國立臺灣博物館重建「臺灣現代性」而忽略殖民性、客家文化園區設成而南島文化園區中止,以及威權轉型正義的體制化(綠島文化園區)

卻沒有原住民族歷史正義的體制化,以更能掌握原住民族的處境。本文從二個層面探討研究問題:一、「他者化」,從上層博物館知識分類就已開始,此一整套的機構及知識發展制度。對原住民族的規訓,並非僅在具有原住民屬性的博物館;而是同時在其他的博物館配置中產生作用。國家歷史與公民身分的調控,不是個別孤立的權力技術,而是結構性的安排配搭。二是「關於他者」的展示,著重於分析常設展與指標特展中的原住民族。結論提出,我國民主轉型後,在中國/臺灣兩個國家的對抗下,原/漢共構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不容易達成,反而稀釋了原住民族權利。在建立新國家歷史計畫與文化身分的過程中,統治者會特別宣稱含納受

同化主義傷害最深的弱勢者原住民族,以彰顯政權的民主形象;但在實踐上,含納度最高的卻不是「他者」,而是新統治者閩南群體。而殖民接觸史未能展開,主要是未能解構1990年代以來差異肯認的「身分模式」(自豪的原住民),以及多元文化主義(美化原住民)的局限。雖然,總統蔡英文對原住民族的道歉已開啟另一種新國家歷史敘事,將我群與他者帶到「共時性」,但尚未意識到可透過博物館將「殖民接觸史」體制化與公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