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客運 徵 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薛化元所指導 賴建寰的 台灣1980年代政治反對運動與勞工運動:以勞支會為中心(1982-1989) (2011),提出新店客運 徵 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勞支會、勞工運動、政治反對運動、黨外運動、資源匱乏、資源介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店客運 徵 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1980年代政治反對運動與勞工運動:以勞支會為中心(1982-1989)

為了解決新店客運 徵 才的問題,作者賴建寰 這樣論述:

本文以1984年至1989年間的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簡稱為勞支會)為中心,考察勞支會的創立、改組與政治反對運動和勞工運動的互動關係。由於戰後台灣長期處於強人威權體制之下,使得工會組織「資源匱乏」,勞工運動由勞工自發性地開展較為困難。本文依循著勞支會組織變化的情形,觀察1980年代黨外運動、勞支會與勞工運動間不同的互動轉折。1984年勞支會創立的重要性在於,它是黨外路線鬥爭下的產物,一方面勞支會連結了黨外新生代對於群眾運動的初步想像,另一方面則提供當時黨外所能提供的資源(法律諮詢、協助者),一定的程度上協助了勞工運動的開展。到了1988年初之交,在野政治勢力的變化與年終獎金風潮的爆發,使得勞支

會內在改變的因子得以萌發,再度轉向為籌組工會、協助工會發展、勞工教育與行動策略建議的組織者。在此之前,勞支會儘管有從純法律服務轉變為協助者的發展,但真正促使勞支會進一步轉變的催動力,並非來自於在野政治勢力,而是源自於勞工集體行動。整體來看,勞支會的創立與改組所具有的意涵,在當時都是相當特殊的變化,假若沒有勞支會成立於先,1987年後勞工運動可能又是另一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