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外資目標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會計學研究所 許文馨所指導 黃敬淳的 企業併購與商譽減損 (2016),提出新興外資目標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IFRS 3、IAS 36、個案分析、企業併購、商譽減損、及時認列、宏碁股份有限公司、微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商學研究所 余峻瑜所指導 王俊權的 以馬可夫鏈分析券商之目標價預測行為 (2009),提出因為有 券商投資建議、目標價預測、馬可夫鏈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興外資目標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興外資目標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企業併購與商譽減損

為了解決新興外資目標價的問題,作者黃敬淳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企業由商譽減損可以看出企業是否使用減損及時反應商譽的價值變動,主要原因為企業在決定是否發生商譽減損的時候需要衡量資產的公允價值與預期現值,若企業具有延遲認列的動機,則有可能利用商譽不可驗證的特性延遲認列減損的時間。 接著,以台灣宏碁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美國微軟公司為個案為例,蒐集公開資訊與財務報導得知,此兩間公司皆進行了多次的併購,並在後續年度認列了重大的商譽減損,但在實際認列前皆已出現應認列減損之跡象。本論文以此兩個個案作為範例,代表企業可能延遲認列商譽減損的時間。

以馬可夫鏈分析券商之目標價預測行為

為了解決新興外資目標價的問題,作者王俊權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以馬可夫鏈探討券商所發佈的目標價預測是否存在一動態調整行為,並藉此分析券商預測的準確度之變動過程與長期下券商預測準確度的穩態機率分布。在台灣股市中有70%以上的投資人為散戶投資人,然而這類投資人往往因為缺乏足夠的專業投資能力與完備的資訊管道而迷失在茫茫股海之中。因此,具有專業形象與投資素養的投資機構所發佈的券商投資建議或目標價預測便逐漸受到散戶投資人的關注,進而作為投資決策之依據。本文以TEJ券商投資建議資料庫內券商對個股所發佈的目標價預測為研究對象,選取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為樣本期間,先將資料依照其屬性進行分類,再以本文自行定義之預測係數決定每筆券商預測資料的預測狀態,

最後求出券商預測狀態之轉移矩陣與穩態機率分佈。結果發現,本研究根據目前所選取的十家券商對十支個股所做的目標價預測資料認為券商對個股所做的目標價預測不具有預測能力,因為這些券商的目標價預測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是需要極長的等待時間才能實現或是根本無法實現,投資人在參考券商所發佈的目標價預測時應持謹慎保留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