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北市 容積獎勵上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新 北市 容積獎勵上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中信寫的 都市更新叢書I: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危老重建衝過頭內政部打臉新北市容積獎勵 - 591新聞也說明:新北市 政府於2018年推出「新北市推動都市計畫內防災建築再生自治條例」,不過由於容積獎勵超過危老條例上限規定,遭內政部宣告無效。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江穎慧、丁秀吟所指導 馮俞璇的 臺北市使用容積增加基地之住宅開發特性分析 (2021),提出新 北市 容積獎勵上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容積移轉、容積獎勵、住宅開發特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都市計劃學系 陳彥仲所指導 楊絮竹的 探討土地徵收實施增額補償機制之情境分析-以臺中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藍線用地徵收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土地徵收、補償原則、增額補償機制、容積率調整、大眾捷運設施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 北市 容積獎勵上限的解答。

最後網站內政部通過「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修正草案增訂容積 ...則補充:... 容積獎勵上限規定,於實施都市更新地區之獎勵上限為50%,其他地區之獎勵上限為20%,訂於103年1月1日起實施。 內政部表示,本次「都市計畫法臺灣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 北市 容積獎勵上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市更新叢書I: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為了解決新 北市 容積獎勵上限的問題,作者江中信 這樣論述:

  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臺灣都市更新機制解說最權威、最詳盡之叢書 本書特色   本書420餘頁,叢書約1100頁   都市更新條例事業計畫機制逐條白話解說   以都市更新條例為基礎,輔以完整函釋分類   著重實務操作,兼顧官方、實施者與地主觀點   旁徵博引,相關函釋與會議紀錄最完整   引用資料與出處文號最正確   穿插大量圖解與表格,艱澀法規不再難懂   近百頁容積獎勵圖文解說   近50頁同意比例疑難解說   規劃9篇專題,深入分析重要機制   穿插8個爭點思考,可作為延伸課題演練   適宜做為地主權益參考、業界工具書、大學教學用書   搭配另書「都市更新權利變

換」、「都市更新公共利益」,   完整呈現實務與理論全貌

新 北市 容積獎勵上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主題:
206震出全台防災意識!
台北若震恐倒4千房死6萬人 都更最難是怕拔釘?

主持人:楊文嘉

來賓:
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 郭鎧紋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丁致成
台北市議員 阮昭雄
時事評論員 王時齊

內容:
Q:16死291傷1失聯 雲翠正式停止搜救!
Q:捐款不到台南的5分之1 傅崐萁怨差別待遇?
Q:台灣地震每年平均上百次 去年僅60起?
Q:地震太少不妙!還有14.3顆原子彈能量未釋放?
Q:花蓮餘震共287起 未來2周仍有規模4以上餘震?
Q:台北難擔「206地震」 李鴻源:土壤液化倒4000房!
Q:強震若來倒4000屋、死6萬人 柯文哲喊大規模都更?
Q:老屋區拉警報! 萬華、中正、大同最危險?
Q:平均34年 首都屋齡年紀全台最老!
Q:都更很難一坪換一坪 柯、丁、姚提前開戰?
Q:都更靠獎勵?北市推行政審查制 打破不確定性?
Q:容積獎勵有六項!總容率低於400% 獎勵上限為10%!
Q:921前建築防震係數低?北市將大規模都更?
Q:北市府擔任實施者!大同區斯文里下半年開始動工?
Q:賴揆拍都更修法!過4程序可拆釘子戶?
Q:拖延18年 永春都更案建造執照終重核發?

臺北市使用容積增加基地之住宅開發特性分析

為了解決新 北市 容積獎勵上限的問題,作者馮俞璇 這樣論述:

建築容積管制為分區管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容積增加機制則是為了因應都市迅速變遷而延伸出的彈性機制,其中最常見的便是容積移轉及容積獎勵。過往諸多文獻通過實證發現容積增加開發案經常有密切聚集於特定地區之趨勢,同時指出過度密集地應用容積增加機制可能進一步對都市發展產生一定之衝擊,例如:住宅價格高漲、居住環境擁擠、公共設施服務水準不足等。本研究試圖從「容積增加」之觀點,應用2012至2021年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核發之使用執照資料,同時整合新推個案資料,以探討臺北市十年內容積增加住宅開發案之建案特性。首先以全域型空間自相關分析檢測容積增加住宅開發案是否存在空間相依性,接著以區域型空間自相關分析尋找

住宅開發案之聚集區域,同時觀察社會經濟環境等屬性資料,分析容積增加住宅開發案之空間分布特性。最後,再進一步分析開發案之推案資料,探討容積增加住宅開發案具備之推案特性及其可能產生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容積增加的住宅開發案及其增加之樓地板面積,均具有空間聚集之趨勢,其中又以聚集於外環區的整體開發區周圍為主,表示臺北市政府給予整體開發區、大規模開發案較高容積額度之政策規劃,確實明顯地影響到建築開發商應用容積增加機制之決策。此外,容積增加住宅開發案相較一般住宅開發案更具有「高推案單價、大規劃坪數、大基地規模」等推案特性。

探討土地徵收實施增額補償機制之情境分析-以臺中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藍線用地徵收為例

為了解決新 北市 容積獎勵上限的問題,作者楊絮竹 這樣論述:

國現行土地徵收制度,係指國家因公共利益需要,興辦國防、交通、公用等公共事業時,得依法定程序取得人民土地財產權,並給予土地所有權人相當補償之行為。有關徵收補償價格之界定,由過去「公告現值加成補償」修改為「市價徵收」,然而在實務操作上,仍常有土地所有權人對於徵收價格不符之情形,除因土地所有權人對於財產損失的判定因人而異所產生的補償金額落差,另有其對於未來周邊土地增值之預期並未反映在現行之市價徵收價格。故本研究以「臺中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藍線可行性研究報告(2018)」中勘選之建議開發場站作為實證積地,試圖探討於現行法規且又符合土地公平效率及公共利益之補償原則下,建立土地徵收實施增額補償機制。並透過

實證基地及其相關財務計畫及分析指標作為各項情境設定,以都市計畫公共利益之補償觀點,給予實證基地訂定額外容積獎勵上限,並將其增額容積率以給予增額補償樓地板面積方式,換算給予被一般徵收作為公共設施用地之土地所有權人,使其可同時獲得未來土地增值的機會,適度消彌被一般徵收土地所有人對其土地價值或未來預期價值與市價徵收價格之落差。最後再與原開發方案進行對照,藉此比較於相同區位條件下,實施增額補償機制之財務影響分析仍具有市場可行性,並試著提出該增額補償機制之可行性建議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