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莊 公園 路 店面 出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佛光大學 應用經濟學系 周國偉所指導 林品君的 生活機能及物件概況與台北市租屋市場成交價之關係 (2019),提出新 莊 公園 路 店面 出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迴歸模型設定、租屋價格、台北市、案例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殷寶寧、蔣雅君所指導 陳宇玨的 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與台北都市發展歷程:以中華商場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中華商場、建築現代化、Docomomo Taiwan、現代建築、都市變遷、都市保存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 莊 公園 路 店面 出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 莊 公園 路 店面 出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活機能及物件概況與台北市租屋市場成交價之關係

為了解決新 莊 公園 路 店面 出租的問題,作者林品君 這樣論述:

研究中搜集2018年全年度591租屋網上台北市全區成交之案件,依序為月租金、成交天數、實際坪數、廳、衛、陽台、是否可開伙、鄰近學校或公園以及鄰近捷運站為研究樣本,整理篩選過後計795筆買賣成交資訊。本研究採用迴歸模型設定為研究基礎,參考國內文獻篩選出可能影響台北市住宅價格之影響因素為解釋變數,並加入大型百貨區、基隆河經過區域以及蛋黃蛋白區等三種變數,以「租屋價格」作為不同區位分類的依據。研究結果顯示,案件若是鄰近「大型百貨區」可提高生活機能,具有一定的附加價值。傳統的租屋觀念認為,租屋處太接近繁華、熱鬧之區域,會影響居住品質。然而隨著租屋者年齡逐漸年輕化,這便不再是大問題。鄰近「基隆河經過區

域」房價較低,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基隆河尚未整治前,大眾聞之色變;然而經過整治後,基隆河經過區域慢慢蛻變成大眾可接受之區域。鄰近「蛋黃區」房價居高不下,此區有市政中心、世貿中心以及文藝中心。相關公共設施皆處於飽和狀態,縱使想做些許改變,皆心有餘而力不足;鄰近「蛋白區」房價稍緩,且相關公共設施皆在學習蛋黃區成功之案例,並發展出另一套屬於蛋白區本身之特色。本研究之動機就是聚焦於探討不同區域地段下,生活機能與物件概況是否存在解釋上之差異,基隆河經過區域印證了本研究之初衷。不分整體或分區樣本,呈現一致為負向關聯之特徵變數包含廳、樓層、老舊公寓、是否開伙及近醫療機構等6項特徵。呈現一致為正向關聯之特徵變

數為衛、電梯大樓、是否有押金、仲介是否介入以及近捷運等5項特徵。其他如近學校過公園、租期之長短以及可否飼養寵物對租屋價格沒有顯著之影響。

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與台北都市發展歷程:以中華商場為例

為了解決新 莊 公園 路 店面 出租的問題,作者陳宇玨 這樣論述:

中華商場位於台北市中華路上,在1961年4月落成,1992年10月拆除。中華商場承載著許多台北人共同記憶,但其建物本身是否沒有保存價值而遭到拆除?本文試圖以中華商場為例,探討現代建築對於都市發展及建築現代化的意義。本文第三章梳理商場興建到拆除的過程,從清代城牆、日治時期三線道、戰後國民政府遷台的臨時棚攤、1961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簡潔方正量體的現代化建築,到1992年中華商場拆除後闢建的林蔭大道,反映了不同時空下的政治、經濟、技術、空間思維與決策過程,所促成的空間重塑。第四章則從現代建築的角度切入,探討其設計者趙楓不同作品(1960-1968)的建築實踐,以及對中華商場的建築形式分析。此外

,也從商業、衛生機能的面向,探討建築與生活形式的沿續。第五章與國際現代建築保存運動(Docomomo)對照,論證中華商場符合現代建築保存的評估標準。本文對中華商場的探討,可與戰後台灣現代建築的學術界對話。戰後第一代大陸籍建築師在1960年代民生建築需求下,有其解決社會問題的關懷,是否將其建築內涵視為對西方機能主義的表面模仿,本文認為應以在地環境下現代建築的探索與創造來重新審視,而有不一樣的答案。對於中華商場被冠上「台北盲腸」「都市之瘤」等責難,除了需回到興建時的物質條件,本文認為不應將其視為是不現代的羞恥,進而看到參與者曾經的努力和斡旋,才能重新肯定自身的歷史感與主體性。最後,回到中華商場案例

中,其建築的價值無法被看見的問題,是現代建築共同面臨的重大危機,也是本文欲指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