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鄉下住一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日本東北鄉下住一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齋藤保寫的 開一間鼓勵交流的社群咖啡館!:Community Cafe經營實戰指南 和李伐贊,吳京鈴的 3小時讀懂現代中國:5大面向 × 62關鍵問題,了解中國人為什麼這樣想、那樣做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商業周刊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林曼麗所指導 馬嫻育的 懷舊美感在災難重建中之社會內涵與加值效益探討—以日劇《小海女》為例 (2014),提出日本東北鄉下住一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懷舊、災後振興、小海女、海嘯、電視劇。

而第二篇論文長榮大學 應用日語學系(所) 黃士瑩所指導 王美滿的 日台國際結婚的研究以跨越兩個時代台灣南部的日本女性配偶為對象 (2013),提出因為有 日本女性配偶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本東北鄉下住一晚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本東北鄉下住一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開一間鼓勵交流的社群咖啡館!:Community Cafe經營實戰指南

為了解決日本東北鄉下住一晚的問題,作者齋藤保 這樣論述:

在地創業、長照關懷、育兒交流、社區再造、地產地銷……可以怎麼開始呢? 答案統統是:「開一間社群咖啡館!」     ◆場域的力量,最高!   「社群咖啡館」一字源於Community Café,是一個由在地居民負責經營的開放式公共空間。所有人都可以來這裡放空或與人相聚,進而創造形形色色的邂逅,為自己的生活場域與地區帶來各式新契機。     不論出發點是長照關懷、育兒交流,亦或推廣在地農特產、活化老舊社區、里山經濟,也不論最後發展得多麼多元,對於凝聚人群與力量、持續且具體推動社區意識或議題,社群咖啡館都是最實際可行、也最貼近日常的方式。     ◆一本具體教導如何經營社群咖啡館的實戰指南   本書

作者創立的「港南台城市咖啡館」如今已邁向第十五年,對於開咖啡館的錢從哪來?養得起多少位正職員工?怎麼找地點?房租的占比如何拿捏?有多少志工可以幫忙?訓練員工和志工的待客小祕訣是什麼?又該怎樣讓人聚集、流動?等問題,他將在書中手把手地大方分享關於社群咖啡館的所有know-how!     ◆日本亞馬遜讀者滿分評價   名人推薦     〜〜重量級專文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朱明德.中華民國精品咖啡協會創會長   何志偉.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   高耀威.臺東長濱獨立書店「書粥」創辦人   盧秀卿.力麗基金會執行長     〜〜眾聲好評〜〜   Hally Chen

.《喫茶萬歲》作者、日本咖啡文化研究者   方荷生.臺北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書屋花甲」創辦人   王琴里.雲林芒果咖啡館老闆、芒果女王   陳鈺萍醫師.助產所裡的belly daily咖啡館老闆 作者簡介   齋藤保     株式會社e-town董事長、橫濱社群咖啡館網絡代表。     一九六八年於富山縣福野町(現為南砺市)出生。於國立富山工業高等專門學校畢業後,遠赴紐西蘭生活兩年,回到富山YMCA擔任青少年教育與在地活動總監,二○○二年於橫濱市創業。     經營地區資訊網路e-town與設計事業的同時,自二○○五年開始提出「從cafe開始的有趣造鎮活動」口號,經營「港南台小鎮咖啡館」。

    為了推動在地團體、市民參加型的造鎮活動而四處奔波之後,從二○○七年開始擔任社群咖啡館社群生意支援事業製作人,於橫濱及全日本四處支援社群咖啡館的經營,也以地域製作人的身分推動「cafe達人」人才發掘與培育事業。     曾獲頒二○○八年「經濟產業省社群生意55選」、二○○九年與二○一三年「橫濱、人、小鎮、設計獎」、二○一○年「造鎮活動功勞者國土交通大臣表彰獎」。     目前擔任總務省地域力創造顧問、社群生意顧問/協調師、造鎮網絡橫濱共同代表、區域管理組織鹿島田DAYS幹事。   譯者簡介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日語教育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

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     譯作包含《東京歷史不思議》、《至死不渝的高速閱讀法》、《家事的科學》、《三明治研究室》、《三日間的幸福》、《海賊王的時代》。     Facebook:baristahsu   Email:[email protected] 推薦序 一處讓人與人、人與地重新鏈結的魅力之境/林承毅 推薦序 所有的故事,都從社群咖啡館開始/盧秀卿 推薦序 再怎麼說,融入社區最好的方法就是開一間店/高耀威 推薦序 打造一個幸福起點的空間/朱明德 推薦序 透過咖啡體悟深刻的服務哲學/何志偉   前 言 社群咖啡館    第1章社群咖啡館是小鎮的交

流據點:從港南台小鎮咖啡館的實踐開始 1誰都能輕鬆入內  2有場地才誕生的東西 3意想不到的發展讓地區變得更加豐富    第2章 分布於全日本的社群咖啡館:七個個性鮮明的實例 1讓養育小孩這件事為小鎮加分 2銀髮族照護機能與市民參與 3閒置房屋成為小鎮的緣廊 4將古民宅當成官民合力造鎮的據點 5串起整個地區的半開放式住宅咖啡館 6庭院咖啡館是大家的休憩處 7「行政機關×大學×地區」社群據點的實驗場所   第3章 開始社群咖啡館與持續經營的方法:從七個關鍵探索 何謂社群咖啡館的經營? 1設計想法  2款待的真意   3發掘人才與參加企劃的設計   4組織的建置與營運  5試著思考經營之道   6

學會可傳達的意志與力量  7重視共鳴點:合作與協調     解題 社群咖啡館於文明史的意義/名和田是彥  結語  推薦序   Community Cafe,一處讓人與人、人與地重新鏈結的魅力之境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     無論是已經在日本或臺灣實踐已久的社區總體營造,或是因少子高齡等城鄉差距而從日本吹向臺灣的創生浪潮,也許兩者的實踐方法、策略與模式有那麼一點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何讓人與人能夠再度鏈結,破除無緣社會、地方過疏等夢魘,重新讓人地串連,風土滋味、地域魅力的擦亮及找回,行動及實踐的關鍵,確實還是在「人」。     「所以要怎麼開始啊?」在各地演講結束後的交流時間,我經常被

前來聆聽的熱血鄉民這樣問。     我通常會問對方三個問題,第一個是「你有家鄉可回嗎?」如果答案是「有」,就接著問第二個問題「你有家業可接嗎?」如果答案是「沒有」,那就是第三題,通常我也會直接建議,如果沒有什麼想法,那就回鄉去開一家酒Bar!     「林老師你是開玩笑的吧!我們家那種鄉下誰會去啊!」其實我是認真的,走過臺灣與日本,看過那麼多不同案例,老實說許多地方有個共同問題,那就是沒有地方可以有效地讓人聚集在一起,尤其是夜晚,這也是許多想要返鄉的年輕人的顧慮。他們也許過慣了都會生活,帶著決心返回家鄉,卻發現生活是這樣的單一,晚上無處可去,所以改變常常就從夜晚一間營業中的酒Bar開始。  

  不要小看一家酒Bar,在人口不多的地方,旱地拔蔥般的存在也許本身就帶有些許違和感,但當店開起來,持續營運,慢慢地你就會看到一些不認識的人,默默地來喝一杯,這時如果有一個充滿魅力的店主前來招呼,進行人脈串連,熱絡的酒場就將成為在地夜晚的人群聚集點,不只從都會區回來的年輕人找回昔日回憶,當地生活多時的中壯年也從這樣的體驗當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魅力。人群的交流就從這而起,而屬於這樣的真實故事,近年也真的散見於全日本各地,如同本書所提出的コミュニティカフェ(社群咖啡館)般,成為活化街區或地域的一帖經典武器!     而無論是社群咖啡館或地方酒Bar,也許兩者鎖定的目標客群不同,但共同點都是在創造一

種「聚」,讓人與人、讓人與地,可以在此相互交會。唯有鏈結人的關係,當對於地方的真實,依戀及課題日漸深刻,許多的行動才會因此而起。地方報、地方網站,甚至一場又一場的交流會、分享會、小市集、音樂會等,都是在情感交匯下的集體創作,如此以人為本,以在地為歸依的據點(Hub),讓人在此找到舞臺、找到自信、找到同伴,建立跨世代的支持系統。     書中「港南台town café」的真實案例,再度讓我們見識到,改變往往就從一個人開始,十多年前齋藤保先生懷抱著夢想與信念,義無反顧地投入,如今「社群咖啡館」的概念與模式早已擴散到日本許多角落,而這些點,就猶如是隱藏區域之中的關係催化劑,聚集著不同的年齡層,展開多

樣性的活動。     這也讓我想起近幾年青年發展署推動的青據點、國發會推動的青年工作站,以及經濟部推動的在地青年創育坊,當我們先撇開「青年」兩個字,這些計畫背後的目的,不就同樣是「聚」嗎?因此,關鍵還是在於,你可以用什麼樣的模式,營造什麼樣的氣氛,透過什麼樣的活動,還有以怎麼樣的計畫來吸引人。     創生要成功,地區要共榮,城鄉要翻轉,實質的改變,往往就從這樣的行動開始,期待屬於臺灣style的社群咖啡館遍地開花,而在實踐之路上,請別忘了隨手帶上這本祕笈前行!   推薦序   再怎麼說,融入社區最好的方法就是開一間店 高耀威(臺東長濱書店「書粥」老闆)     這幾年,每次參與各地單位討論如

何與地區建立關係時,我都會建議:「何不在裡面開一間店看看?」無論對方是研究單位、地方協力組織、行銷策展公司,我都給予同樣的意見。開一間店代表著某種破釜沉舟的決心,店是必須透過良好的經營才能持續,也因為在最前線與消費市場接觸,能如肌膚接觸空氣一般,實際感受到環境的脈動。     由於我自己本身就是透過開店連結社區,開過的店的類型,無論是服飾店、食堂、書店或複合工作室,都帶著開放成為一個交流基地的想法而經營,所以本書作者齊藤保先生所描述的畫面與他的思維邏輯,讓我非常的感同身受,連突然莫名其妙地幫客人帶小孩的場景,我也同樣經歷過,深深明白那種「把自己的尾巴連結到店,店再連結到鄰里」(電影《阿凡達》裡

納美人藉由尾巴與其他物種連結)的生命共同體狀態。     書中描述關於「超越金錢交流的價值」、「即興的演奏家」、「水到渠成的人才仲介」,以及各種為了促進交流所發展出的基地核心理念「育兒中心」、「銀髮族照護聚會所」,或是為了兼顧生存及而設計出的經營模式「可帶外食,賣門票做為協助基金的咖啡館」、「以看護為主體,自由切換主題的咖啡館」,這些種種帶著想要改變小鎮的社會實踐精神,結合「非得把店好好經營下去」的頑強生存鬥志,實在讓人敬佩又欣賞。     文中有一段,描述某次活動中,高中生直接對商店組織嗆聲「這刊物很無聊」、「沒辦法讓知道這個小鎮的有趣」,最後演變成高中生主導刊物的編輯與設計,還自己騎腳踏車

去發送,讓人感到生猛的民間力量,地方就是該這樣充滿蠻性又幽默的創生才好玩嘛〜     開一間能創造各種連結的店,藉著微小的力量促成陣陣漣漪似的傳遞效益,小小的社群咖啡館幾乎可以說什麼都做得到啊! 前言 某天午後。 三位主婦將布小物攤在桌上,一邊喝著有機紅茶,一邊聊著天。看她們的樣子,孩子應該都已經長大了吧。不時傳出笑聲之餘,她們的雙手也不斷縫著印有花朵的布。 一旁的桌子坐了四名男女,正開著電腦與筆記本討論事情,看起來像是討論活動或講座。從堆積如山的資料以及他們認真的眼神,可以感受到這場討論多麼重要。 沙發區有位戴著耳機,獨自喝著熱可可的高中女生。應該是邊聽音樂邊讀書吧,桌上擺著一些看起來像參

考書的書籍,還有可愛的盒子。 吧檯區的銀髮族女性正與穿著圍裙的工作人員聊著手工藝品的發貨流程,廚房裡的志工與工作人員一邊談笑聊天,一邊用心製作湯品。 這裡是位於橫濱市南部,距離JR京濱東北根岸線港南台站兩分鐘,屋齡高達四十年的大樓。 由四扇高達三˙六公尺門片所組成的大門實在讓人為之震攝。由於大量使用神奈川縣在地杉樹打造,雖然營業了十四年,這裡依舊洋溢著美妙的香氣。深度長達十二公尺的壁面則是展示架,上頭擺著密密麻麻的「小箱商店」。 這間面積僅二十二坪的咖啡館與一般的咖啡館或雜貨店不太一樣。壁面設計成展示架的模樣,架上不只擺放介紹當地資訊的書報雜誌與傳單,也銷售在地麵包店手工烘焙的麵包,以及身障福

利設施製作的甜點,同時還有來自日本各地小鎮或災區的特產。更棒的是,這裡常常舉辦手作工坊、鎮民交流、音樂沙龍、銀髮族照護課程等活動。 位於廚房深處的後院則擺放了電腦、影印機、四臺電話與其他的事務機、書籍,形成一處不可思議的空間。 除了支薪的臨時工作人員,這裡許多工作人員都是志工,而這也是這間咖啡館的特色之一。 港南台小鎮咖啡館(以下簡稱「小鎮咖啡館」)除了是一間咖啡館與手作工坊,更是社區營造與舉辦在地活動的交流園地,所以又被稱為「社群咖啡館」。十四年前開幕之際,社群咖啡館這個名詞根本還沒誕生,最近卻在日本各地迅速普及。十年前,橫濱市內這類咖啡館只有零星幾間,如今已激增至六十五間。

日本東北鄉下住一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東日本大地震已經過去八年多了,但八年後的現在還是有很多謠言號稱「福島萬年不能住人」、「福島的東西不能吃」,看著這樣的「風評被害」為他們感到心疼,但就像農家爸爸跟我說的:「一旦深信以為了,要解開誤會就會很需要時間」(時間が掛かる),我相信那些被誤導的人也是真的不了解所以感到害怕,而不是惡意要傷害福島的😭 所以就讓我繼續花時間,慢慢的慢慢的,一點一滴的,把福島的樣子傳達給你們。
這是今年夏天去福島拍的迷你紀錄片,總共分上、中、下三集。因為那時天氣實在太熱,即使化了妝也立刻融掉變成大素顏😂 所以真的超醜的!!!請大家無視我的臉🙈

[農家住宿體驗的文章記錄]
1. 伊藤家:因為台灣從以前就是我們的朋友。
https://www.facebook.com/hannahkuan13...
2. 西澤家:我根本無所謂。
https://www.facebook.com/hannahkuan13...

[漢娜的四大棲息地]
https://www.instagram.com/hannainjp/
https://www.facebook.com/komatsu.hanna13
https://www.facebook.com/hannahkuan13/
https://youtube.com/HannahKomatsu

懷舊美感在災難重建中之社會內涵與加值效益探討—以日劇《小海女》為例

為了解決日本東北鄉下住一晚的問題,作者馬嫻育 這樣論述:

在海嘯巨大災難後的第二年,要籌拍一部以海為主題的電視劇,還背負著協助災地復興的使命。藝術將如何陪伴災民走出恐懼並協助其他次災地及非災民等受壓抑於災難威脅下的心靈呢?本研究分析懷舊美學及時空元素如何透過電視戲劇及網路社群在繭居社會中協助災後重建,擬以日本311海嘯後將災後社會意識化為戲劇內涵的日本晨間劇《小海女》為研究案例。文分六章,首先釐清採用懷舊美感及時空穿越策略建立集體記憶以滿足災地、次災地及非災地三重結構觀眾的需求。接著分析日劇《小海女》的製作設計如何以感動行銷引起觀眾感情投射,透過《小海女》的文本詮釋、收視率分析及質性研究深度訪談以分析NHK電視台製作本劇所獲得的迴響。並以質性訪談日

本《小海女》劇拍攝地久慈市災民以獲取第一手災地在日本311海嘯後四年的的復興狀況及該劇帶來的加值效益。美好景物的再現、傳統價值的重現、以及生命的記憶回溯過程,都隱含著具療癒效果的懷舊美感。觀眾從中萌發審美及創作意識,在社群網路上分享「海女畫」,進而促進了本劇的收視率及討論熱度。本研究從「海女畫」的粉絲創作探討動漫文化與影視戲劇以及地方振興互動之特殊模式,並從其他電影、廣告、穿越劇案例中蒐集懷舊美感的新舊互文創意表現方式。探討懷舊手法應如何因應時代快速轉變,而《小海女》的設計安排是否能成功引起老中青三代觀眾感情投射。倘若《小海女》影視創意的新舊拼貼可以帶來新價值,不僅可反省災難歷史,並且能重新給

予未來希望,更能網羅各年齡、各地的觀賞族群。處於天災人禍、紛擾動蕩的時代氛圍中,轉而從過去尋找安全感及永恆生命價值的影視觀賞過程或許也是一種集體療癒。身為一位藝術家,應該運用深切細膩的生命領悟及美感觀照傾聽災民心聲,藉由找回記憶錨點、流行文化包裝、影視傳播鼓勵、網路社群連結,協助災民心靈重建及文化振興。

3小時讀懂現代中國:5大面向 × 62關鍵問題,了解中國人為什麼這樣想、那樣做

為了解決日本東北鄉下住一晚的問題,作者李伐贊,吳京鈴 這樣論述:

無論你是親中、友中或疑中,都要懂中國, 要懂中國,你需要了解「中國邏輯」! 中國科技巨頭、港版國安法、一帶一路、封鎖臉書… 學校沒教、你必須懂的中國經濟、政治、外交、社會…知識, 一本書整理重點,讓你融會貫通, 只花3小時,速懂中國   海峽對岸的中國,和台灣地理上很近、心理上卻很遠,台灣人看似很懂中國,其實一知半解。然而,要到中國求學、工作,要與中國人合作、競爭,都得全面、深入認識中國。但是,上學時老師沒教、出社會後從媒體接收片段消息,我們會以台灣的思考模式或社會文化去認知中國的問題,往往流於表面或是劃錯重點,對於中國的各個方面,缺乏有前瞻性的思考與反省,也無從判斷適當的

因應方式及利弊得失。   《3小時讀懂現代中國》作者為韓國國內報導中國新聞最多的「中國通」記者,本著在中國長期求學、就業的經驗為基礎,以和中國合作與競爭的外國人立場出發,將中國的基本知識歸納為經濟、政治、外交、社會、文化五大面向,精選六十二則主題,於一本書闡明中國的核心問題。中國是一個獨特的國家:政治上一黨專政、堅持共產黨領導;經濟則奉行社會主義、以國家力量培植或主導科技及大企業的發展;在國際上擴張勢力、宣揚國威;社會上則是激發人民愛國心,強調團結……,本書以更即時、確實的資訊,完整剖析中國的現況,帶領讀者進入中國社會場景,獲得更具架構性的了解。你可以學到:   ■為什麼在中國5G手機便宜

、費率低?   中國企圖以壓倒性的用戶數為武器,先占位5G技術霸主,以求在下一波的6G競爭上領先。   ■中國最盛大的政治活動是什麼?    每年三月召開的「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政協);進行有關政策審議、立法、預算審議和批准等事項。   ■中國靠「一帶一路」賺錢?   中國從二〇一三年起推動一帶一路的國家專案,以拓展非洲、中東、拉丁美洲等友邦範圍而出借鉅額資金,協助建設港口、道路、橋樑等基礎建設。參與國家不僅負債,還會受中國的牽制。   ■為什麼中國和鄰國要爭奪南海?   南海海域富含原油、天然氣,而且是全球主要貿易海路,所以一旦掌控南海,

就握有相當程度的制海權。   ■在中國要怎麼連上海外網站?   為了不讓國民接觸反政府輿論,中國打造了「萬里防火牆」封鎖海外網站,使用VPN(虛擬專用私人網路,任意變更載有使用者連線資訊的IP位址)才能「翻牆」。   ■連馬雲也討好不了「零零後」   二〇〇〇年之後出生、二〇〇八年北京奧運貫穿幼年時期記憶的世代,對於躋身世界強國的祖國有著極大自負,對中國體制的忠誠度極高。   《3小時讀懂現代中國》從讀者最好奇、最切身相關的角度剖析現代中國。無論你是親中、友中或疑中,更聰明的理解中國,你在評估自己的認同、工作、投資等各項選擇,會有更務實與精準的決策。 本書特色   1. 快速、全面認

識現代中國的最佳工具書   愈來愈多台灣人至中國工作、求學、定居、旅行;想對中國政策有精準判斷、想更了解中國社會、要和中國人打交道,現代中國的基礎知識不可少。本書由「中國通」資深記者合撰,以和中國合作/競爭的鄰國角度解析,濃縮重點、篇幅輕巧、行文平易,只需三小時就能閱讀吸收,是最快速的中國入門手冊。   2. 中國議題是經濟、政治、科技產業鏈的最新熱點   中美貿易戰、戰狼外交、中國科技巨頭……相關概念聲量越來越大,「懂中國」是所有人接軌社會、理解世界、看懂新聞的基礎,可說是現代人必須有、學校卻沒教的基本素養,不可不學,不可不知。   3. 架構完整,有整體視野、也不漏接議題   全書包含

中國的經濟、政治、外交、社會、文化五大面向,精選六十二則知名新聞(事件),無論是想掌握整體視野的入門者,或是想深入個別議題的讀者,都能獲得切身、實用的指引與啟發。 專業推薦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日台國際結婚的研究以跨越兩個時代台灣南部的日本女性配偶為對象

為了解決日本東北鄉下住一晚的問題,作者王美滿 這樣論述:

摘 要在國際交流活動日益頻繁盛行的今日,台灣隨著國際化、地球村的腳步,和外國人接觸機會大增。組成跨國婚姻的家庭也較以前容易,數量更是與日俱增。台灣的外籍配偶有來自中國大陸、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各國。其中日本約3872人,占0.82%。異國婚姻面臨各種生活適應問題不易維持,經常會以離婚收場。 台日跨國婚姻人數雖不多,但根據台灣内政部調查發現,台灣人和外籍配偶離婚的比率不斷增加,到2007年底,每五對離婚者有一對是異國聯姻,尤其女性嫁給外國男性的離婚率更高達本國人的四倍;異國婚姻以台日婚姻的怨偶最多,比例超過千分之二八八,幾乎每三對就有一對選擇離婚。人數不到4

000人的台日婚姻,卻是「台日配偶離婚率最高」的組合。為何台日婚姻人數不多,但按照比例,卻是最不易維持的狀況。台灣和日本同屬亞洲,地理相近,台灣曾經歷日本統治時代,一般人認為台灣人對日本人偏見較少,非常親切。且日據時代台灣人民曾接受日本教育,年長者會說日語的也不少。嫁到台灣的日本女性配偶,應該會比其他國家的外籍配偶,更容易適應台灣的社會環境。且台日婚姻的歷史,比東南亞其他國家更早,遠在19世紀就有日本女性嫁到台灣。根據報載台灣各處仍有不少日本統治時代和台灣人在日本結婚,台灣光復後隨夫從日本到台灣定居的日本女性配偶。本研究即以這些日本女性配偶為對象,探討60多年前離鄉背井,遠渡重洋,從生活水準較

高較文明進步的日本,遷徙到台灣,跨越兩個世代,目前仍生活在台灣的日本女性配偶。她們是如何在跨國婚姻的困境中,去適應異國文化,如何去應對(或無法適應,無法應對)。進一步探討跨國婚姻夫婦間從生活習慣不同,產生文化摩擦,和周圍的人溝通等難題時,如何去面對及處理。藉由這些外籍配偶的老前輩的異國婚姻經驗,讓目前在台灣47萬外籍配偶,學習她們能長年持守在婚姻中的秘訣。期盼透過她們走過的足跡,能幫助面臨跨國婚姻問題困擾者得到新的啟示,讓年輕的外籍配偶,有勇氣面對更多的挑戰。也藉由她們口述歷史讓我們一窺跨越兩個世代,在台灣南部生活的庶民日本女性配偶,她們的生命歷程。藉由她們在時代變遷中,面對困境的生命韌性,帶

給居住在台灣的外國女性配偶,更多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毅力與決心。從這些老前輩們因跨國婚姻產生的經歷,及台灣社會對日籍媳婦的受容經驗,讓今日面對周遭許多外籍配偶時,能扮演好接待社會的角色。面對多元文化、外來移民、少數民族時,該如何給予更多的協助、包容與接納。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協助新移民解決文化適應問題。 本研究主要是以文獻分析法,了解早期台日婚姻的緣由並以實例為參考依據,探討早期的台日婚姻歷史,再從日本統治時代的報章雜誌去探討台日婚姻的情況。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中最常用來做資料收集的深度訪談法( intensive interview)進行訪談,並採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semi-struc

tural questionnaire),為訪談工具。藉此方法收集日本統治時代和台灣人結婚的日本女性配偶,她們來台灣居住後的實際生活故事。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以日本統治時期和台灣人結婚的日本女性配偶,回台定居者為主要原則。研究對象的選擇條件是:1. 日本統治期間,在日本和台灣男性結婚,台灣光復前後,和配偶回台居住的日本女性配偶。2. 這些日本女性婚前都不曾來過台灣。3. 台灣有許多不同族群居住。各個族群有其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生活經驗。本研究範圍,主要以和住在台灣南部之本省人(福佬人)結婚的日本女性為對象。4. 台灣南部生活型態和北部生活型態,都市化程度也各不同。因此研究對象

以居住在台灣南部鄉下為主 受訪對象的獲得以滾雪球方式,透過熟人介紹,進行邀請。因研究對象婚後來台60多年,年紀都已超過80歲。邀請這些年長的研究對象都需先經過他們的子女同意。這些研究對象從來台初期就依賴他們的子女作對外溝通橋梁,子女也以保護母親,免遭受騙為由,不喜歡她們接觸陌生人。為取得5位研究對象同意接受訪問,須經過熟人輾轉介紹,取得信任才能順利進行。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蒐集資料,在徵得受訪者的同意後,需要對訪談過程做全程的錄音。訪談過程也需詳細記錄,勤做訪談筆記。相關的設備包括錄音機(筆)、電腦、照相機、訪談筆記等。 訪談時間研究者每次以1.5小時,2~3次為原則。因受訪者年紀已

高,怕體力不堪負荷。但採訪過程中,使用受訪者熟悉的母語日語,受訪者都精神奕奕,津津樂道。訪談之後,研究者親自將錄音帶轉謄為逐字稿,藉由不斷地閱讀並聆聽錄音帶,以能夠正確掌握,進人受訪者話語中的本意。研究者並將逐字稿內容標示出重要敘述句,在依其敘述中整理出和研究目的相同的主題去分類。並依題目發展主題,並為主題命名。 由文獻分析法了解早期台日結婚的經緯,早期的台日婚姻過程,以及日本統治初期的台日婚姻,一窺如何從非法到合法化的台日共婚 ,進而瞭解日治時代嫁到台灣的日本女性配偶生活適應 。從5位訪談對象:走過曲折多彩歲月的M、侍奉公婆四十年的K、和孩子相依為命的C、住在牛棚的O 、生意高手S的調

查結果分別分析她們在居住、衛浴、飲食、嫁妝、溝通、婚姻滿意度、教養等的適應歷程。本研究發現跨國婚姻間生活習慣不同,產生文化摩擦,和周圍的人溝通等難題主要關鍵在語言問題。此外早期到台灣的日本女性配偶,因日本人的自尊心使她們無法敞開心胸和台灣人做朋友,她們的生活圈較小,導致她們的社會支持薄弱,及至年老之後日本友人凋零,難有比較親近的台灣人的好友。在台灣她們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和她們有相同背景的日本女性友人。因相同文化相同語言,讓她們在台灣的生活圈,更加狹隘。她們因本身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難以和台灣人建立深厚的友誼,若能積極進入社會融入台灣文化,取得社會聯絡網絡,在面對婚姻中的適應,調適婚姻壓力上,會

更有助益。5位受訪者初到台灣時,居住上都是從文明國度進入落後之地,她們共同的不適應是衛浴設備,每天從上廁所到洗澡都困擾著她們。因為日本的泡澡文化是她們放鬆身心的生活樂趣之一,初到台灣時沒有浴室,只能擦澡讓她們很難適應。飲食方面她們喜愛清淡食物,經過60多年的台灣飲食習慣洗禮,她們仍然喜歡日式料理。台灣的嫁妝文化讓她們吃足了苦頭,因為他們的先生,都是留學生背景,從小就是在父母的期待中成長。大部分的婆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娶個門當戶對,有錢人家的千金當媳婦。溝通方面有幾位很快學會台灣話,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但是她們的內心深處,還是不習慣台灣人的直來直往。在婚姻滿意度上,她們一致認為在日本時先生很體貼

,回台灣後先生變得我行我素,因為結婚時在日本先生是寄人籬下,先生較體貼。回台後在自己的故鄉台灣,先生會以自己的父母親族為中心,而冷淡日本太太。 本研究對日本統治時期日本女配偶的生活適應,做深入研究並紀錄其生活故事,盼其經驗能給國際婚姻的關係者參考。更藉此拋磚引玉,盼今後有更多台灣學者能和時間賽跑,趁尚居住在台灣的早期日籍配偶尚健在時去訪談,了解早期日籍配偶現在居住在台灣的現況,雖然和年輕的日籍配偶的狀況可能不盡相同,但國際婚姻文化適應問題上,或許有一些共通點,期盼本篇論文的結果能對改善台日婚姻關係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