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貨幣換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經濟學系 毛維凌所指導 黃彥豪的 三個臺灣經濟史面向的研究:估計、模擬、與模型 (2020),提出日治時期貨幣換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經濟史、人口走勢、族群分離、秤量貨幣制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林滿紅所指導 蘇珈瑤的 從「地方貨幣」到「國幣」:臺幣地位相關爭議及其影響(1945-2000) (2013),提出因為有 新臺幣、中央銀行、銀元、地方貨幣、視同國幣、國幣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治時期貨幣換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治時期貨幣換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三個臺灣經濟史面向的研究:估計、模擬、與模型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貨幣換算的問題,作者黃彥豪 這樣論述:

本文的研究主軸,乃是經濟分析方法應用於臺灣經濟史課題。具體而言,本文嘗試以臺灣歷史現象為題材,藉由估計、模擬、與經濟理論模型之經濟分析工具,從而詮釋臺灣經濟史相關主題。本論文的主題包含三部分:人口走勢、族群分離、以及秤量貨幣制度,悉為臺灣經濟史中的重要議題。首先,第一篇為「清治臺灣的人口走勢」,藉由歷史學者對臺灣人口數據的估算,採用Logistic成長模型與Malthus-Condorcet模型的視野分析,檢視清治臺灣人口飽和的關鍵時點。第二篇為「清治臺灣的祖籍族群分離現象」,則是用Schelling(1971)分離模型,藉由電腦程式模擬,探討族群分離的重要因素。第三篇為「秤量貨幣制的經濟模

型分析」,乃是用Sargent and Velde(2002)理論模型,評述秤量貨幣制度的貨幣現象。上述重要課題,早已是歷史學者反覆檢視的課題,並獲得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例如清治臺灣人口飽和的時點,關鍵的1811年已是學術定論;對於祖籍族群分離現象,也有「械鬥說」、「原鄉論」等歷史立論;而臺灣的秤量貨幣制度,更有北山冨久二郎(1935)之鴻篇巨作。乍看之下,似乎早已無立錐之地。然而,相較於史學家對歷史脈絡的整理與釐清,本文更著重於計量之估計、電腦之模擬、以及經濟理論之應用。是故,本論文撰寫之最大緣起,乃是藉由此上之分析角度,冀望能另闢蹊徑,呈現一個不同的視野。

從「地方貨幣」到「國幣」:臺幣地位相關爭議及其影響(1945-2000)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貨幣換算的問題,作者蘇珈瑤 這樣論述:

國幣,通常指一個國家統一使用的官方貨幣,因臺灣歷史背景的特殊,在1945年改隸中華民國統治後,臺灣並未使用與大陸相同的貨幣,1946年與1949年兩次新舊臺幣改革,皆因戰時情況下所採取的地方特殊幣制,並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隨著新臺幣幣信的穩定,持續沿用至今日。 然而,貨幣除了具備經濟上的使用價值外,透過貨幣的流通,對內能展示主權的行使,對外亦能在國際間代表國家的經濟實力,一國之貨幣就如同國旗一樣,對國內外皆具有極高的象徵意義,隱含國家認同的意味,因此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初,急需維護政權合理性的情形下,開始出現是否要重新建立國幣,或是將國幣改為新臺幣的爭議。而此波爭議隨著中央銀

行的復業,更形擴大,因憲法規定幣制由中央執行,中央銀行復業可能帶來的貨幣改革,使新臺幣與國幣的問題引發社會大眾的討論。 此外,根據1949年制定的〈銀元及銀元兌換券發行辦法〉,中華民國國幣以銀元為單位,卻在銀元因貶值不復有行使價值之後,仍以銀元為國幣,保留在法律之中,形成新臺幣與銀元並行的雙軌貨幣制度。因法條上的金額需依比例折算為新臺幣,不但容易造成民眾混淆,帶來諸多不便與誤會,新臺幣與銀元固定的兌換比例,更使折算後的罰款金額過低,無法達到嚇阻犯罪的作用,因此立法院每每審查法案時,常出現欲將新臺幣升格為國幣,解決貨幣不統一現象的建議。 固然新臺幣是否為國幣不會對新臺幣的流通性、法償

性和適用性帶來影響,幣值也無顯著波動,但在法律層面來看卻是至關重要。而且關於新臺幣地位的爭議,政治意涵的因素占了絕大部分,透過圍繞新臺幣地位爭議的言論,可理解五十多年間政治氛圍的轉變,因此本論文試圖以新臺幣地位從地方貨幣到視同國幣,終至國幣的歷史脈絡,逐一檢視1945-2000年間圍繞定位新臺幣與國幣爭議的言論,以及政府相關單位如何回應與處理,期望能釐清新臺幣地位演變的過程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