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利 珠 輕重影響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普 利 珠 輕重影響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伯特‧奧古斯都‧馬斯特斯寫的 靈性歧路:揭露新時代靈修華麗糖衣下的誤用與陷阱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林祺堂、許育光所指導 張淑芬的 三位過動兒母親的英雄之旅--敘事分析探究 (2013),提出普 利 珠 輕重影響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過動兒的母親、原型、永不放棄的愛、英雄之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普 利 珠 輕重影響,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靈性歧路:揭露新時代靈修華麗糖衣下的誤用與陷阱

為了解決普 利 珠 輕重影響的問題,作者羅伯特‧奧古斯都‧馬斯特斯 這樣論述:

第一本全方面剖析「靈性逃避」的書籍 當靈性工具不再有效,本書將啟示你如何回歸正道 讓我們學習了解並轉化無法活出富足人生的阻礙   為何心想事不成?   為何狂唸正向語句卻沒有用?   為何冥想靜坐卻只獲得短暫的寧靜?   問題並不在這些靈性工具本身,只因我們把工具想的太美好……   「靈性逃避」一詞,由心理學家約翰‧威爾伍德(John Welwood)於一九八四年首次提出,指的是藉由靈性修煉與信仰,來逃避處理痛苦的感覺、未解決的創傷以及成長的需求;因為這種情況太過普及,導致常常被人們所忽略。《靈性歧路》一書說理清楚地批判根深柢固的靈修誤用,並運用心理學的見解,深入探討世人經常不自覺使用

(即濫用)靈修的情形。   本書是第一本完全致力於解釋、處理靈性逃避行為的作品。作者羅伯特‧奧古斯都‧馬斯特斯博士擔任心理治療師多年,他在本書中深入探討常用靈修來掩飾的未解決或被忽略的心理問題,包括:自我批判、「衝突恐懼式的」同情、過度與人為善、將憤怒妖魔化,以及情緒解離……等。若想提高自我覺察、與自己及他人建立更完整及更具有憐憫心的人際關係,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在靈修的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靈性逃避的行為,或避談自己的情緒及負面事物;而本書重點在於幫助讀者辨識出靈性逃避,透過與之保持親密將其內化,由內而外的了解它,最終能擺脫這種行為。一旦我們不再靈性逃避,我們便能更深入

生活,純然地安住在我們的身體裡,活出更深刻、精采的人生。   常見的靈性逃避現象:   ‧否定自己的消極面或陰暗面。   ‧對與自己有關的事務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   ‧與他人的痛苦保持距離。   ‧出現嚴重的情緒解離狀態。   如何處理靈性逃避:   ‧學習辨識靈性逃避並將其列舉出來。   ‧承認自己的靈性逃避行為。   ‧接受自己的脆弱面。   ‧有意識的面對自己的痛苦與難處。   ‧與自己的身體保持親密。 各界專業好評   「本書內容不但重要,也極具深意……為今時今世不可或缺的精彩好書。」——肯恩‧威爾柏(Ken Wilber),《整合視野》(The Integral Visi

on)作者   「羅伯特‧奧古斯都‧馬斯特斯在《靈性歧路》一書中敲響了暮鼓晨鐘,而且敲得震天價響,藉此喚醒那些糊里糊塗落入各式各樣解決方法的人。這些方法令人嚮往,不但保證能消弭痛苦、離苦得樂,而且是以靈性歧路學說和新時代奇蹟思維的形式呈現。本書發人深省且具有說服力,提醒我們:即便我們目前這種身體化(embodiment)的狀態滿是缺點,也有著亂七八糟的人性特質,卻不能因為便宜行事而迴避身體化的事實。此外,本書也邀請讀者深入內心,面對面接觸並接納自己最初始的真本性。馬斯特斯獨特的散文風格偶爾能令人放下戒心,也融合了詩的感性與異常清晰的說理,讓人明白何謂『真正重要的事』。」——伊莉莎‧索貝爾(E

liezer Sobel),《第九十九隻猴子:一位靈性記者與大師、救世主、性、迷幻藥及其他提昇意識實驗的不幸遭遇》(The 99th Monkey: A Spiritual Journalist’s Misadventures with Gurus, Messiahs, Sex, Psychedelics, and Other Consciousness-Raising Experiments)作者      「若想穿越當代靈性學的泥沼,就必須願意毫不留情、誠實面對自己,並發揮敏銳的辨別力,因應當代靈性學可見與不可見的挑戰。馬斯特斯以做學問的嚴謹態度,加上得之不易的洞察力以及高超的情緒智商,探

討『靈性逃避』的許多面向。本書字字珠璣、說理清晰,對於修行路上的新手或老手,都是一本實用指南。」——瑪麗安娜‧卡普蘭博士(Mariana Caplan, PhD),《睜大雙眼:在修行路上培養明辨力》(Eyes Wide Open: Cultivating Discernment on the Spiritual Path)、《登頂途中:過早聲稱悟道之誤》(Halfway Up the Mountain: the Error of Premature Claims to Enlightenment)作者   「在《靈性歧路》一書中,羅伯特‧馬斯特斯辯才無礙,提醒我們在修道途中不知不覺遺忘了的事

物,亦即:大自然。在我們努力規避凡俗的挑戰時,卻脫離了自己生命的根本。在此情況下想尋求自己的完整性,有如踩著彈跳棒卻想摘星。馬斯特斯用犀利清楚的言詞叫我們回家,要我們面對自己逃避的行為,邀請我們在人性的核心/深處,找到自己的靈性。現在這個時代,疏離式的靈修模式正廣泛流傳,卻容易置人於險境。值此之際,馬斯特斯無所不包的訊息舉足輕重、影響深遠。這些訊息或許吸引不了想輕鬆靈修的人,卻字字句句打在渴求真相的人心裡。我全心全意推薦本書。」——傑夫‧布朗(Jeff Brown),《型塑靈魂》(Soulshaping)作者   「羅伯特‧馬斯特斯給了我們一份很棒的禮物——一本極有幫助的指南,供人檢視自己靈

性歧路的傾向。本書顯然是這個重要主題最全面、也最淺顯易讀的論述。馬斯特斯的作品大力促成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心理治療與靈修的整合,亦大幅提高世人對靈性成熟意義的瞭解。」——唐諾‧羅斯伯格博士(Donald Rothberg, PhD),《投入的靈修生活》(The Engaged Spiritual Life)作者   「在這部作品中,有許多得來不易的智慧。《靈性歧路》逐項詳細描述某些人可能以哪種方式,利用所謂靈性學,實則是在逃避個體化、逃避成年以及逃避魔性(diamonic)。卡爾‧榮格(Carl Jung)曾注意到:『精神官能症一向是合法受苦的替代品。』言下之意是,靈修本身可能只是一種鬼鬼祟祟的

精神官能症,對西方人而言更是如此。本書見解深刻、立場堅定、直言不諱卻又語帶憐憫,促成並鼓勵靈修與心理治療結合,以截長補短,也承認兩者基本上是,也一直都是同一枚存在硬幣一體的兩面:最深刻的心理治療一定具有靈修的本質,而最深刻的靈性追求也包括某些深度的心理學。在邁向自我(selfhood)這條無法預測的道路上,靈修與心理治療任一方皆無法被排除在外。」——史蒂芬‧戴爾蒙博士(Stephen Diamond, PhD),《憤怒、瘋狂與魔性:暴力、邪惡、創意的心理起源》(Anger, Madness, and the Daimonic: The Psychological Genesis of Viol

ence, Evil, and Creativity)作者   「本書字字驚人、句句屬實,是靈性肥胖症的解藥。書中聲明清楚瞭解自己的內心,為成熟的靈性生活所不可或缺。對於想踏上這條人跡較罕至的道路,想將深刻檢視生活視為靈修實踐一環的那些人,這本書就是靈魂的燃料。」——珍‧修斯頓博士(Jean Houston, PhD),《神話人生》(A Mysthic Life)作者 作者簡介 羅伯特‧奧古斯都‧馬斯特斯博士(Robert Augustus Masters, PhD)   心理學博士、兩性關係專家、臨床醫學權威、心理/靈性學導師暨訓練師,在心理治療、培訓心理治療師及靈性深化等方面,具

有相當豐富的資歷。他在整合直觀方面的作品,動態結合了心理、生理與心靈等層面,強調身體化、真實性、深入處理陰暗面、情緒開放與表達及發展理性的成熟度。著作甚豐,著有《藉由親密而轉化》(Transformation Through Intimacy)與《黑暗狂照》(Darkness Shining Wild)……等十餘本書。   馬斯特斯博士為執業三十二年的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靈性導師;他從各個角度見證、也親身經歷了靈性(與靈性逃避)的跌宕起伏。姑且不論他於此領域的努力,凡接受他治療的人都能學到如何轉向並進入自己的痛苦,讓自己可能穿越痛苦,而非超越痛苦或以其他方式逃避痛苦。他的工作本質上是要人更親

近自己的一切,包括:光明黑暗、高低起伏、膚淺與深刻、神經質與超然、逝去與不朽……等面向。   馬斯特斯博士與妻子黛安在工作或教學上合作無間,所有團體、諮商與培訓事務,概由兩人聯手處理。如欲更進一步瞭解他們的工作內容,請至以下網站:www.robertmasters.com 譯者簡介 張琇雲   台大外文系學、碩士,於譯界耕耘二十載,深覺譯土浩淼、譯者道遠,以及莫非定律之難逃。譯作二十餘本,包括《前世今生愛未央》、《奇蹟,正在發生》、《超越:生命的幸福之道》、《療癒密碼》、《追逐日光》、《聖境香格里拉》……等,每本都是心血結晶,都是最愛。 一中心簡介 探索生命書系總序

譯者序 一 以神聖之名,行逃避之實:靈性逃避介紹 二 認清靈性逃避的真相 三 別再否定自己的消極面 四 盲目的慈悲:披著關懷外衣的病態包容 五 健康與不健康的超越 六 釐清靈性捷徑 七 探究心靈陰影 八 靈性逃避因何而起? 九 奇蹟思維剖析 十 為何教導心理治療的靈性導師寥寥無幾? 十一 善用憤怒 十二 有界限,才可能自由 十三 別放在心上? 十四 解除「性」要讓人感覺變好的義務 十五 不美化、也不逃離人際關係 十六 去身體化的靈性與身體化的存在 十七 真正的負責:真心、膽識、責任感 十八 靈性輕信與異端 十九 生病是我們自己造成嗎? 二十 當無二學說喪失其無二性 二十一 讓羞愧感自陰影中浮

現 二十二 當靈修的蜜月期不再 附錄一 無法之法:直觀整合心理治療 附錄二 照亮、整合身體、心智、心靈與情緒 致謝 序文   一、以神聖之名,行逃避之實   何謂靈性逃避   「靈性逃避」一詞,由心理學家約翰‧威爾伍德(John Welwood)於一九八四年首次提出,指的是藉由靈性修煉與信仰,來逃避處理痛苦的感覺、未解決的創傷以及成長的需求。這種現象十分普遍,也遠超過我們所認知。實際上,除非當事人表現出極端、明顯的行為,靈性逃避已普及到不會輕易被人注意到的地步。   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我們:無論是個人也好,集體也罷,往往無法忍受面對、進入及處理自己的傷痛;反倒寧可選擇麻痺痛苦的

「解決方式」,甚至罔顧這種「療法」可能造成多大的折磨。由於這種偏好已全面深入我們文化,人們早已變得司空見慣,因此靈性逃避成為一種看似副作用極少的強效止痛藥,幾乎與我們逃避痛苦的集體習慣完全吻合。這是一種精神策略,不只是為了逃避痛苦,也是為了合理化此逃避行為,而且所採用的方式包羅萬象,有的顯而易見;有的完全不著痕跡。   論及靈性修習,靈性逃避如影隨行、難以甩脫,雖然顯化於諸多方面,卻難以辨識。這些方面包括:誇張的超然態度、情緒麻木與壓抑、過度強調積極正面、憤怒恐懼症、盲目或過度氾濫的同情心、薄弱或模糊不清的界限、不均衡的發展(認知智能往往遠勝過情緒與道德智能)、詆毀自己的消極面或陰暗面,以及

妄想自己已抵達存在(being)的更高境界。   自一九六〇年代中葉以來,對靈性的興趣呈現爆炸性的成長,尤其是東方靈性學,同時對靈性逃避的興趣與熱衷也相應崛起。然而,靈性逃避卻不常被提及,更遑論正視。比較簡單的作法,是將靈性逃避解釋為一種超越宗教與心靈進化的修行或觀點,尤其是在事事求快的靈修界,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秘密》等風靡一時的現象。此現象的特徵,就是觀念簡單、做起來也容易,例如:「別放心上」、「別人讓你不高興,其實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或「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等得來速點餐式的可重複加熱型智慧。以上這些成了隨手可得的消費品,而且不分男女老少,幾乎人人皆可朗朗上口。   可喜的是,

這種錯誤或膚淺靈性觀的蜜月期即將結束,不少泡沫已被戳破。無論東西方,都有不少靈性導師被人查獲私生活不檢或光環不在;不少狂熱崇拜來了又去;為了瞭解更深層的意義,人們已經花夠多時間在廉價花俏的靈性飾品、資格證明、能量傳遞、大師崇拜等事項。想得到更真切靈性的渴望雖然可貴,但除非不再依賴靈性逃避,這種改變才會發生,才有意義,也才會真正紮根。這件事聽來或許容易,但行之不易,因為這表示不能再拒絕自己的痛苦,不能再麻痺自己,也不能再指望靈修能讓自己感覺好過一些。   真正的靈性不是一時快感,不是一陣激情,也不是一種知覺改變的狀態。暫時的美化雖無傷大雅,但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是某種更真實、更踏實、更負責的靈

性;這種生機勃勃、渾然天成、缺之不可的靈性,必須能撼動我們存在的核心,直到我們不再以為靈性深化,是可以這裡淺嘗一點、那裡涉獵一些的事。真正的靈性,不是一種知識的火花或低鳴,不是一陣幻覺或醺醺然至某種意識的狂喜狀態一遊,也不是一種自絕於外的泡沫。真正的靈性,是一種解放的烈焰,是一種相得益彰的熔爐與聖殿,為我們所需的療癒與覺醒提供了光與熱。   陷入靈性逃避的人大多時候喜歡的是光而不是熱。困在較嚴重的靈性逃避狀態時,通常寧願大談意識層次理論,而非真正前往該處一探究竟;寧願按捺心中那把火,而非將火勢吹得更猛烈;寧願擁戴無條件的愛這種理想化的境界,而非允許愛以它更有挑戰性、更具個人特色的方式展現。因

為這麼做太炙熱、太可怕、太難控制,會讓一些自己長久以來否認或壓抑的事物浮出表面。   但若真的想要光,就承擔不起逃離熱的後果。如維克多‧弗蘭克(Victor Frankl)所說:「若想散發光芒,必得忍受燃燒。」與火焰的熱同在,不僅意味著在靜心時留意自身難關,也表示要進入該難關,跋涉入核心處,無論在那核心處有著什麼;無論它有多可怕、多痛苦、多難過或多赤裸,都要面對它、進入它、熟悉它。   我們與東方的修行方式已眉來眼去了好一陣子,現在是該更深入的時候了。這麼做勢在必行,不只是為了更親近這些超越儀式、信仰、教條的智慧傳統內涵,也為了騰出空間,讓這些傳統得以適度演變,而不只是進行必要的西化。如此

一來,這些東方傳統論述都將不再助長靈性逃避(無論方式有多間接),反而將刻意、主動停止供應讓靈性逃避的花朵綻放的土壤。然而,除非我們與自己的生理、情緒、心理、心靈及社交層面深入整合,產生更深層次的整體感、活力感,以及心智健全感,否則這些改變即便發生,也不具有任何意義。   東方也好,西方也罷,任何修行方式,若只是將心理問題放在靈性脈絡中,而非真正深入處理,反而將為自己招來各式各樣的靈性逃避狀態。如果靈修導師未大力鼓勵、支持;如果修行者並未諄諄教誨,叫學生要更深入、更有意義地探究自己的心理與情緒;如果那些真正需要探究的學生未這麼做,就只能透過自己學到的靈修方式,試著解決自己的心理與情緒問題。無論

是創傷或其他問題,彷彿這種作法是一種「更高級」的活動或勝過優質的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常被視為比靈修略遜一籌的方式,甚至不被認為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倘若靈性逃避做得不著痕跡,那麼心理治療就可能被視為只是一種差強人意的方式,但陷入靈性逃避的人仍不願徹底探究自己最深層的傷痛。   靈性逃避充斥著整體性的概念以及存在本質的一致性,至少新時代的靈性逃避是如此,而「一體性」(Oneness)或許是靈性逃避最喜歡的標語,但實則引發並增強分裂,因為靈性逃避隔絕並拒絕痛苦、憂慮,以及無法療癒的事,而這一切,卻是人之所以為人不堪的面向。始終把這些面向隱藏在「底下」的暗處(受困於理智凌駕情感的狀態時,身體和感覺似乎

就被貶到了底下)。這些面向一旦被釋放,往往表現惡劣,有如被關在籠子裡太久的野獸。忽略自己的這些面向,就好比平時對孩子呵護備至的父母,卻在離開孩子時,忘了留下充足的食物與衣物,也忘了吩咐人照顧孩子。無論用多動聽的言詞粉飾,都是一種失職。   靈性逃避的裝飾可能看起來還不錯,尤其是深陷其中的人會以為只要靈性逃避,就一定能從生活的紛擾與憤怒中解脫。但這所謂的寧靜與超然,尤其是對那些不遺餘力讓自己成為或看起來積極正向的人來說,往往只比形而上的安定好一些。   靈性逃避常見暴露出的跡象,是欠缺踏實感與身體感;而欠缺這兩感,往往讓人在理解這個世界時不著邊際,或過度死守某種心靈系統,因為那種系統似乎能提

供心靈所欠缺的穩定性。此外,陷入靈性逃避者也可能落入過早寬恕及情緒解離的狀態,分不清憤怒與敵意、惡意的差異,以致於削弱自己的力量、模糊了自己的界限。親切過頭經常是靈性逃避的特色,這讓人難以觸及深切且真切的情感,而潛伏在親切底下的悲傷(主要是難以言喻、未被觸碰、不被承認的傷痛),導致人始終無法接受他人的關懷;但他人的關懷,卻能揭開或打開這過度親切的表相,好比小嬰兒正準備讓慈愛的父親或母親幫他沐浴。   靈性逃避不僅讓人遠離自己的痛苦與困頓,也讓人遠離自己真正的靈性,將人滯留在一種形而上的不安定狀態中:一種無限溫和、親切與表相的狀態。靈性逃避的本質常是隔絕,讓人漂泊不定,死守著自以為是靈性資格證

明的救命符。也因為如此,靈性逃避使人無法充分體現人性。   但我們也別對靈性逃避太過嚴苛,因為進入靈修領域的每一位,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靈性逃避的行為;而且多年來,也曾使用其他方式,讓自己感覺更好或更安全。為什麼我們不能也懷抱同樣的期望,期待靈修能讓自己在生活各領域都感覺更好或更安全,尤其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呢?   若真心希望能夠不再需要靈性逃避,就必須看見靈性逃避真正的樣貌,繼而不再從事與靈性逃避相關的行為;也必須懷抱真正的慈悲看待靈性逃避,無論這麼做是否可能或是否必須烈焰灼身。某程度上,這意味著靈修(以及其他的一切!)已不再肩負讓人感覺更好、更安全或更完整的義務。我們心中那位靈性逃避者需要的

,不是譴責或羞辱,而是用一顆關懷的心,刻意將它納入覺知裡,卻不許它主導一切。這個知悉並瞭解自己靈性逃避的能力,能讓人用健康的觀點看待靈性逃避這件事。   我曾治療過許多說自己正在靈修的個案,尤其是冥想者。許多人全心全意與人為善,試著保持積極正向、不批判,至少一開始是如此,但他們卻同時用各式各樣靈修「該怎麼做」的念頭來譴責自己,例如:「我不該發怒」、「我應該更有愛心」或「花了這麼多時間靈修,我的心量應該更大才是」。他們逃避自己更黑暗(或「不太靈性」)的情緒、衝動與心念,希望能解放自己或至少讓自己感覺更好,卻反而將自己困在某種靈修與信念裡,其嚴重程度則是因人而異。   無論情況有多不明顯,即便

是最精心設計的靈修方式也可能成為陷阱。其所導致的結果不是自由,而是增強了某個我,這個我希望自己已得到自由或已實現自由(亦即未領悟到奧斯卡獎沒有覺醒獎項的那個「我」)。而最明顯也最有可能的潛在陷阱,包括「我們應該克服困境,全然接受一體性」的這種信念,即使想將所有事物二分為積極與消極、高等與低等、靈性與非靈性的傾向,任其在心裡胡作非為。其他較不易察覺的潛在陷阱,則少了些形而上的催眠曲和揚升的隱喻,且披著洞察力的外衣。這些陷阱教人不要憎惡,所採行的方式,是培養一種冷眼旁觀的能力,兼或各式各樣的祈禱儀式。此外還有一些更難察覺到的陷阱,這些陷阱強調以接納與慈悲的態度面對一切。以上每種方式都有其價值,只要

最終能促使人往更深入的方向前進。無論靈修至多麼深入的境界,每種方法都幾乎無法不受到靈性逃避影響,只要你心中仍盼望抵達一種脫離一切(個人與集體)苦厄的狀態。   我那些偏好靈修的個案一旦更熟悉自己的痛苦與難處,就能用更敞開的心與耳,逐漸瞭解自己苦惱的根源。有些個案捨棄了易使人誤入歧途的靈修方式,改採更適合自己的版本,少了些順服,卻多了些完整性與創造力。有些個案尋得新的靈修方式,不但更符合他們的需求,也能讓他們逐漸且更深入地瞭解:人世間的一切(真的是一切!),皆有助於療癒與覺醒。   我著述本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剖析靈性逃避的現象及其各式各樣的面向,也是想藉此書助人擺脫靈性逃避的行為,如此才

有可能進入更深層次的生活:一種完全充滿著愛、深度、理智與完整性的生活;一種在各層面都真真切切的生活;一種無論個人、人際(interpersonal)或超個人(transpersonal)層面,均受重視且過得淋漓盡致的生活。   願本書的論述有助於你。 第八章 靈性逃避因何而起 因為痛苦。 或更精確地說,是因為「逃避」痛苦。 痛苦伴隨著生命而來,而相伴其左右的,是我們對痛苦的「解決方式」,其中大多是用來脫離痛苦的方式,無論是酗酒、吸毒、性愛、思維、物質、自負或靈修等。這些「解決方式」雖具有鎮痛/麻醉的效果,到頭來卻將引發更大的痛苦,但明知如此,通常也阻止不了我們採用這些方式。 抗拒痛苦,徒

使痛苦加劇。越想逃避痛苦,痛苦就變得越黑暗,根也紮得更牢。然而,當我們停止逃避痛苦,不再批判或對抗痛苦,它的存在就會開始有助於我們,而非有礙我們。面對自己的痛苦,與痛苦變得親密,便能克服自己所受的苦(我所謂的苦,指的是痛苦的戲劇化表現),也能領悟到若真有心想得到寶藏,就必須面對那頭守護寶藏的巨龍。迎戰巨龍,表示我們已準備好、或已夠成熟到能真正欣賞或善用那份寶藏。巨龍本身並未擋住我們的去路,反倒是路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陷入靈性逃避的我們不會想與那頭巨龍扯上關係,並視牠為智能低下的路障和一種殘留的消極面。我們所投射出的只是舊時的恐懼,而且一旦「認為」那份寶藏是自己的,無論那是什麼寶藏,都形容得煞

有介事,於是寶藏的實體與寶藏的概念便合而為一了。 困在靈性逃避領域時,多半無法看見自己痛苦的實相,也會麻痺自己,不去感受更深層的感覺;也不感受他人的痛苦,甚至無感到連最悲慘的那種痛苦,也只是膚淺虛假地回應。這是超然沒錯,卻是不健康的那種超然!健康的超然,讓人與自己正在經歷的事隔開卻不分開。然而,麻痺自己,完全不去感受或只感受部分的痛苦,就無法真正體現慈悲,於是對慈悲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認知層次。無論他們對慈悲、普世的愛、平等及其他心靈美德,講得多麼頭頭是道,卻往往只流於「抽象」概念,而非親身踐行。這種時候往往無法瞭解痛苦的緣由,也無法看清真正發生的事。

三位過動兒母親的英雄之旅--敘事分析探究

為了解決普 利 珠 輕重影響的問題,作者張淑芬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旨在透過敘事研究,整體-內容的分析方法,探究三位出生於1950〜1970年代育有過動兒的母親。理解其陪伴孩子長大成人,歷經種種挑戰的英雄旅程。研究發現,三位母親的英雄旅程,是以「愛」貫穿於生存環境的內、外戰場之中。英雄的戰場,包括屬於家庭系統內部的「內戰場」:原生家庭、嫁入夫家的歷程、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以及家庭系統之外的「外戰場」:親師關係與醫療系統相關的問題。英雄的旅程亦是愛的循環發展,始於天真者的被愛,歷經孤兒、照顧者、鬥士的統整,追尋者和魔法師的尋覓自我認同與整合,最後回到天真者的信任愛。「天真者」被愛的基模,始於母親早期被對待的經驗。「孤兒」來自於母親愛的來源斷裂,包括在

原生家庭和夫家裡,不被愛的自己和不被他人所愛的過動孩子。「照顧者」奠基於夾雜在內、外戰場裡,親子間為了求存活所發展出的共生結構,而永不放棄的愛,讓母親學習如何愛孩子和自己。「鬥士」是個行動者,為了愛這個很難被愛的過動孩子和不斷被打壓的自己,母親被激發出驍勇善戰的戰鬥意志,以對抗接踵而來的大、小戰役,它的任務在於披荊斬棘的突破自我。當孩子漸漸長大後,母親的生命歷程來到了「追尋者」自我認同的尋覓,她開始問自己「我是誰」?當母親發展出「追尋者」和「鬥士」的特質,並將它們和「照顧者」結合起來之後,才獲得真正的獨立,並且知道自己是誰。到了老年,當「空巢期」來臨,在「棄老養小」的生命定律下,母親走進一個哀

傷、自憐的憂鬱期。當痛苦和絕望一起到來時,它提供給母親的是一個更肯定自愛和希望的機會。進入「魔法師」位置的母親,能站在制高點,將生命的歷程與人際互動,整合出新的智慧與平衡關係,並找到自己偏好的自我認同。她除了學習愛生命本身,以自己原本的樣子來愛自己之外,也學會人與人之間互愛的能力,它喚醒內在的「天真者」,對所有發生的人、事、物,保有著真正的信任與愛的滋養。在她們走完育兒的歷程後,發現過動兒母親英雄之旅的核心價值,是對自己和孩子「永不放棄的愛」!關鍵字:過動兒的母親、英雄之旅、原型、永不放棄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