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軸培林座 擴 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曲軸培林座 擴 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騎圖書寫的 單車聖經:山地車 和林克明的 受傷的醫者:心理治療開拓者的生命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 和心靈工坊所出版 。

輔仁大學 中國文學系 李豐楙所指導 謝達輝的 台灣時空堪輿學創新理論與實踐 (2021),提出曲軸培林座 擴 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易經、三合派、三元派、玄空、羅盤。

而第二篇論文明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謝政道所指導 姚宇隆的 經濟型DLP 3D列印機之開發與校正 (2017),提出因為有 3D列印、投影光罩成形、開源軟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曲軸培林座 擴 孔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曲軸培林座 擴 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單車聖經:山地車

為了解決曲軸培林座 擴 孔的問題,作者美騎圖書 這樣論述:

《單車聖經——山地車》是山地車的完全指南,是車手、品牌商、技師等專業人士經驗和技巧的結晶。書中內容全面、專業、實用,並配有千余張精美彩色插圖,可以讓車友輕鬆掌握主流山地車車型特點、配件及裝備,調校維修保養,騎行技巧,體能訓練等知識和技能,以及山地車相關國際賽事規則。 《單車聖經——山地車》是山地車愛好者必備的技術工具書和騎行指導書,無論是入門級車友、高級玩家,還是經常參與賽事的業餘選手,或是專業車店技師,都能從中獲益。 名家推薦作者簡介前言第一章 山地車概述與分類 1/山地車發展史 2/中國山地車發展歷程 3/山地車的定義和分類 4/山地車的整車購買與DIY組裝第二

章 山地車的制作與設計 1/山地車的車身材料 2/鋁合金車架管材的加工技術 3/軟尾車架的避震結構第三章 山地車零部件 1/車架 2/避震系統 3/輪組和輪胎 4/剎車系統 5/變速系統 6/山地車把組 7/座管與坐墊 8/腳踏第四章 山地車裝備 1/頭盔 2/眼鏡 3/手套 4/護具 5/騎行鞋 6/騎行服 7/騎行背包 8/戶外運動攝像機 9/其他裝備第五章 山地車維護與調整 1/車架轉點培林的維護 2/避震前叉的基本調整與維護 3/后避震的基本調整與維護 4/碗組的清潔與上油 5/車把和座管的調整與安裝 6/變速手柄的維護 7

/前撥的基本維護與調整 8/后撥的維護與調整 9/剎車系統的維護 10/牙盤與中軸的拆裝 11/飛輪的維護與保養 12/鏈條的維護與設定 13/輪組的維護與保養 14/花鼓的常規保養 15/輪組的編制方法 16/坐墊的調整 17/腳踏的維護與保養 18/把套的安裝前 言Part Ⅰ 走進自行車世界第1章 了解自行車1 自行車的緣起與發展2 自行車運動成為一種潮流3 運動自行車的分類4 選購適合的運動自行車Part Ⅱ 運動自行車全解析第2章 整車認知與設定1 整車認知2 山地車的騎行姿勢與基本設定3 公路車的騎行姿勢與基本設定4 自行車維修工具第3章 支撐系統1 車架的種

類及選購2 車把的選購與安裝3 坐墊的種類與選購4 座 管第4章 輪組系統1 自行車輪組2 花 鼓3 快 拆4 輪組的拆裝及新車軸擋調校5 輪胎的種類與選購6 車圈的編織與調整第5章 制動系統1 常見剎車的類型2 剎車的選擇3 V 剎4 碟 剎5 油碟剎車油的更換6 公路車剎車的調校7 剎車把8 在旅行車上使用「前碟后V」剎車第6章 變速系統1 自行車變速系統2 自行車指撥與變速器3 自行車變速系統的選擇4 傳動系統的調校5 鏈 條6 中 軸7 牙盤和曲柄8 飛 輪9 腳 踏10 如何正確使用變速系統第7章 避震系統1 避震系統的分類2 避震前叉3 后避震系統第8章 日常問題處理與清潔保養1

自行車常見故障及處理方法2 如何清潔你的愛車3 自行車油類的選擇和使用Part Ⅲ 騎行裝備、安全、健康與技巧第9章 騎行裝備1 騎行頭盔2 騎行眼鏡3 騎行服飾4 騎行手套5 騎行鞋襪6 騎行包袋7 騎行水壺/ 水壺架/ 水袋8 自行車碼表9 打氣筒10 自行車照明設備11 其他裝備第10章 騎行安全1 道路騎行安全准則2 道路上常見的不安全因素3 騎行手語人人會4 遇到交通意外怎麼辦5 野外騎行的自救與求救6 夜間騎行安全7 雨雪天騎行安全事項8 高原騎行安全事項第11章 騎行知識與技巧1 正確的踏蹬方法與踏蹬頻率2 不同路面的騎行技巧3 騎車上下坡技巧4 過彎技巧5 如何通過障礙物6 剎

車技巧7 戶外遇狗的對策第12章 騎行的體能鍛煉與健康1 如何進行正確的騎行訓練2 使用心率帶和功率計進行訓練3 了解自行車的空氣動力學4 應對身體的疼痛5 解決抽筋問題6 騎行前后的拉伸動作7 能量補給要跟上8 騎行飲食9 合理補充水分10 常見「自行車病」的預防第13章 戶外騎行1 出發前的第六章 山地車騎行技巧 1/正確的騎行姿勢 2/安全地摔車 3/有效地踩踏 4/正確使用變速 5/控制速度 6/自信地過彎 7/從容面對各種地形 8/平穩地跳過土坡 9/騎行中的觀察 10/征服崎嶇地形的騎行技巧 11/安全的騰空和着地技巧 12/安全地騰躍 13/綜合運用各

種技術第七章 騎行訓練 1/有氧代謝能力訓練 2/無氧代謝能力訓練 3/山地車手的訓練計划第八章 騎行的准備、恢復與傷痛處理 1/運動前的自我評估 2/山地車運動前的熱身准備 3/騎行后的放松與恢復 4/騎行傷痛的處理附錄 附錄A/國內外山地車公園與賽道 附錄B/世界重要的山地車比賽與名將 附錄C/山地車相關英文詞匯致謝辭准備2 自行車的打包與運輸3 騎行的更多樂趣附 錄附錄A 國內外重要自行車賽事一覽附錄B 自行車名詞解釋附錄C 自行車品牌一覽附錄D 全國主要自行車網站/ 論壇附錄E 國外主要自行車資訊網站附錄F 全國主要自行車店分布(內地)致謝辭

曲軸培林座 擴 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白同學1代勁戰翻新(EP1~30全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6QDMZanxeI&list=PL54ePUc3LgPwxw1h_kP46eELYOGQ-K9Ng
白同學二代勁戰翻新(全集)
(2代勁戰翻新EP1) 勁戰出現這種異音事情大條了【YAMAHA引擎出現異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keoHIkr1I
(2代勁戰翻新EP2) 這台鵝的引擎掛掉了【這個是YAMAHA勁戰的通病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HJapw7Eio
(2代勁戰翻新EP3) 機油幫浦是否故障?【DIY時規鏈條調整器測試/勁戰車殼真難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3_H5sN8u8
(2代勁戰翻新EP4) 我把勁戰拆壞了~哭哭【DIY拆電盤出怪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90kDNi3eE
(2代勁戰翻新EP5) DIY一定有風險認賠出場【引擎突然發不動DIY故障排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JL2HKulkYo
(2代勁戰翻新EP6) 關鍵點失誤真難受【去買特工DIY拆勁戰電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3zSVAcsZHU
(2代勁戰翻新EP7) 意想不到的結果【DIY勁戰電盤內仁線組更換DIY故障排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D08DjAZF58
(2代勁戰翻新EP8) 這台勁戰畢業了【ECU勁戰電腦點火考耳/預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QrcQQ0Dyk
(2代勁戰翻新EP9) 這條感應線斷掉不好接【DIY勁戰進氣壓力感應器斷線接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bxYpbfBE9s
(2代勁戰翻新EP10) 一鏡到底/DIY落勁戰引擎【像F1維修站一樣刺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h7H2U9HkE
(2代勁戰翻新EP11) 大補給品到了【嘉大車業送了一份大禮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wQfInqhK0
(2代勁戰翻新EP12) DIY卡關臨時發明特工【DIY拆勁戰機油幫浦】白同學勁戰DI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7Pd67BYRKE
(2代勁戰翻新EP13)一看會保證班【DIY勁戰汽門正時怎麼對】白同學勁戰DI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TL-ow_mak
(2代勁戰翻新EP14) 第一次拆勁戰引擎很緊張【DIY拆下勁戰汽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a5087iwXRU
(2代勁戰翻新EP15)引擎異音問題找到了【DIY拆下勁戰時規滑板/啓動齒輪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2R2flzMAWs
(2代勁戰翻新EP16) 汽缸頭裂掉要怎麼看【汽門積碳清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119JtbA6w
(2代勁戰翻新EP17) 拆引擎週邊手忙腳亂【啓動馬達/空氣箱/中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j6hXnLY4Y
(2代勁戰翻新EP18) DIY拆曲軸差點把Case敲破【第一次拆勁戰曲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4bWtwJNZ0
(2代勁戰翻新EP19) 勁戰引擎Case擴孔問題【曲軸培林座緊度算正常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RgpiUr5c
(2代勁戰翻新EP20)DIY粗心大意錯誤的代價【拆下勁戰曲軸油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jQEXHfIPkI
(2代勁戰翻新EP21) PAT1-DIY自己拆勁戰曲軸培林會成功嗎?P1【2代勁戰翻新EP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WoJBZatHo
(2代勁戰翻新EP22) DIY拆勁戰曲軸正時齒輪【PAT2自己拆勁戰曲軸培林會成功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wIXVH4cPmk
(2代勁戰翻新EP23) DIY拆下勁戰曲軸機油幫浦齒輪【PAT3自己拆曲軸培林會成功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I83fcGogMk
DIY勁戰曲軸特工開封了【P4自己拆勁戰曲軸培林會成功嗎?】2代勁戰翻新EP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hK4AKkKQw
DIY勁戰用特工拆培林還會卡關【PAT5自己拆勁戰曲軸培林會成功嗎?】2代勁戰翻新EP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30JXdho0VU
加熱跟他拼了【PAT6自己拆勁戰曲軸培林DIY】2代勁戰翻新EP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uhukuxlpI
我不相信拆不起來【PAT7自己拆勁戰曲軸培林DIY】2代勁戰翻新EP2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VjihezNhI4
冷凍無痛安裝曲軸培林【勁戰DIY會成功嗎?】2代勁戰翻新EP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xUAWWd7lU
DIY勁戰曲軸油盤清洗【白同學2代勁戰翻新EP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YlzY7_8YcI
曲軸正時記號不小心洗掉了怎麼辦?【白同學2代勁戰翻新EP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7_6MKNX1k
引擎內部改這樣能用嗎?【白同學2代勁戰翻新EP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7Kh27N8r2Q

台灣時空堪輿學創新理論與實踐

為了解決曲軸培林座 擴 孔的問題,作者謝達輝 這樣論述:

自明末先民由大陸移居台灣帶來風水概念和習俗,分三個階段傳入臺灣,第一階段始於明清時期,因地緣關係以三合派為主流;第二階段約自民國初年由大陸來台的楊藏華帶來《三元地理乾坤國寶》,後乾坤國寶派也在台灣佔一席之地;第三階段是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帶來大量人才,其中不乏風水奇才。各種不同派別風水術開枝散葉,百鳥齊鳴,大放異彩。在多重複雜派別中互相衝擊、干擾,台灣遂成堪輿學大熔爐,各種派別、著作林立,甚至於各自開宗創派,百花爭艷。 民國六十年代後堪輿著作更如雨後春筍,堪稱空前。如三合派、乾坤國寶派、玄空大卦派、抽爻換象派、六親爻神派、玄空飛星派、玄空六法派……其中尚有自創派別、魚目混珠,或

語不驚人死不休者不在少數。台灣因堪輿學術大鳴大放,在不同派別多重視角下,良莠不齊,正統學術與偽學難分。本研究舉2001至2022年之間陰宅、陽宅、企業、工廠等營建案例,有台灣、美國、中國、越南等筆者主庚規劃之實際案例,並以三合、三元等六家派別兼容並蓄,找出最佳促使財丁兩發之合理風水術,期能以《詮釋學》之「視域融合」提出新的方法與新的理論。 2022案例中乃堪輿大師仙逝之埋藏風水實例,陳大師徒弟有數百之眾,但大多僅專通某一門派,他希望以玄空為主,並兼容各家派別,完成他身後大事。因此,指定筆者主庚,期望不負陳大師所託。

受傷的醫者:心理治療開拓者的生命故事

為了解決曲軸培林座 擴 孔的問題,作者林克明 這樣論述:

    人生苦難、適應困難及由此氾生的情緒、行為問題,必然曾是大師們創見、洞見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此一意義而言,他們原來就都是「受傷的醫者」,他們「救人」先是為了「救己」……                                          ──林克明《受傷的醫者》   當走到生命貧乏處、被迫直視心靈傷口時,研究人類心靈的大師們會怎麼做?   醉心於人文思考的精神科醫師林克明,在接觸心理學之始,便是為了解開對人生的困惑。他試圖從傳記中尋找大師的人生智慧,卻驚訝地發現,這些所謂的「心理治療大師」,他們的人生其實滿布荊棘,或有童年創傷,或有成長挫折;成年後時常懷才不遇,事業發展一

波三折。他們也許堅毅、進取、百折不撓,但當生命轉落困境時,也與我們同樣徬徨、沮喪、舉止無措;而憤怒、激情、勾心鬥角等人性面貌,更是經常上演的劇碼。   在《受傷的醫者》中,林克明記錄了心理治療界的大師生平、人生轉折、走上探索心靈祕境的原因、彼此從惺惺相惜到分道揚鑣的轉折歷程,清楚刻畫深刻的人性糾結。在作者筆下,大師們不僅是專業領域的典範,更是有血有肉、是非禍福懸於一念的凡人。經由這樣的「近身觀察」,我們得以藉其經驗反思己身,從苦難困頓中學習,走出自己的生命格局。 〔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作家   文榮光──彰濱秀傳心理健康中心院長   宋維村──天主教若瑟醫院首席

顧問   胡海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符傳孝──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   陳芳明──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陳耀昌──臺灣大學醫學院血液腫瘤教授,《福爾摩沙三族記》作者   廖運範──長庚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推薦語:   本書讓中文讀者輕鬆愉悅地解讀,全球百年來博大精深、震撼迷人、心靈療癒大師的真實人生。可說是出身台灣的作者在美國行醫、教學、研究、寫作與生活近四十年的精彩代表作,堪稱文化心理人類學田野研究的心血結晶。                                      ──文榮

光醫師(彰濱秀傳心理健康中心院長)     從大學時翻譯佛洛伊德的「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開始,克明兄的每一本書都令人驚豔!他是光芒內斂的思想家,凡事都看得清楚想得透澈,話不多,但一開口必然語驚四座,論點令人折服。本書所評論的每一位醫者,克明兄都博覽群書,歸納其內容,以多年精神醫學的訓練和經驗加以評論。真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醫學和心理治療文獻。                                     ──宋維村醫師(天主教若瑟醫院首席顧問)   《受傷的醫者》讓我們瞭解大師們也是人,一樣經歷生老病死, 悲歡離合。他們處理挫折,有時還不及常人。林克明教授用他幾十年在精神科的研究診

療經驗,深入剖析。他用流暢的文筆,同理心的思維,把複雜曖昧的前因后果,有條不紊的娓娓道来。貼切的標題,畫龍點睛,瞄上一眼,就會讓人要先睹為快,欲罷不能。                                     ──符傳孝醫師(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 作者簡介 林克明   1946年生,1971年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榮譽教授(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傑出終生資深會員。曾任臺灣國家衛生研究

院精神衛生及藥物成癮研究組主任、臺灣生物精神醫學及神經精神藥物學學會創會會長、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加州大學族群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洛杉磯灣區及長堤亞太心理衛生中心創辦人。   研究興趣包括文化精神醫學、難民及移民之適應及心理衛生、心理史學、精神藥理學及基因體藥理學。著作包括學術論文兩百餘篇。譯著有《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性學三論》、《婚姻的幻象》、《精神分析術》等。現旅居舊金山,從事臨床工作、心理史學寫作及心理歷史小說創作。 第一輯 「盛世」維也納 「雪茄有時就只是雪茄」──佛洛伊德的成癮問題    最危險的治療方法──榮格與佛洛伊德的恩怨情仇    「兄友弟恭」愁殺人──個體心理

學鼻祖阿德勒    生太飄零死亦難──蘭克的傳奇人生    從性格分析到呼風喚雨──賴克的輝煌與悲劇    佛洛依德的魔法師──將精神分析學帶入英語世界的瓊思     淒涼絢麗的人生──「客體關係理論」鼻祖梅蘭妮.克萊恩    當佛洛伊德遇上蒂凡妮──安娜.佛洛伊德與兒童精神分析學源起    浴火重生,大難致福──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可    第二輯 從大洋到大洋 重訪玫瑰園──從《未曾許諾的玫瑰園》探討賴克蔓的一生    美國精神醫學史上的奇葩──蘇利文的大起大落    女兒眼中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與葛雷果理.貝特生的奇妙組合    甘地自甘地,路德自路德──流浪漢艾瑞克與心

靈導師艾瑞克森 催眠大師音容宛在──米爾頓.艾瑞克森的傳奇    意識、情感與自由意志──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    困而學之,學而知之   四十多年前進入臺大醫院神經精神科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我對精神醫學這個領域所知其實非常有限。當時的心情,一方面是無盡的憧憬,同時也有更為深沈的惶恐。高中、大學時代之所以經常搜尋、涉獵心理學書籍,與其說是「為學問而學問」,不如說是源於對人生意義的茫然,源於對為人處世、日常生活的種種不安與惶惑。但是當時所能找到的有關心理學、心理治療學乃至精神分析學的著作,不論是原著還是轉述,都常不免讓人有莫測高深的感覺。大師們的自傳或傳記(如《佛洛伊德傳》、《榮格自

傳─回憶‧夢‧省思》等),又總是讓人只能感覺到他們的才氣縱橫與他們堅忍不拔的驚人毅力。他們怎麼看怎麼像「超人」兼「完人」,把守著通往那神秘心靈世界的秘密鑰匙。為了要擺脫自己心靈的貧乏、走向富裕,我渴望著要去瞭解他們,尋求他們的秘密。   但是那也正是精神醫學轉型的年代。我在一九七四年轉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繼續進修時,原為精神分析師的舊主任剛下台不久,新的主任注重行為科學及生物精神醫學,反映的正是全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的走向。第三版精神醫學診斷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Third Edition [

DSM-III])在一九八零年出爐之後,精神動力學(psychodynamics)的概念遂逐漸爲「描述性」(”descriptive”)學說所取代。因而在我接受住院醫師的訓練過程裡,精神分析學乃至其他種種心裡治療學正在逐漸淡出精神醫學界。在這樣的氛圍下,存身於大學臨床學術機構的我,擺盪於精神藥理學、社區精神醫學與文化精神醫學之間,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遂成了茶餘飯後助興的話題。當代掌權的「新克雷培林學派」(Neo-Kraepelinian)把「心靈」當成「黑箱」、「黑洞」,相信跳過這個黑箱,我們反而會更有餘裕去探討腦神經科學乃至分子基因學與行為、思考、情緒的關係。訓練結束後,我一直留在大學教學醫院

與研究機構,三十年間忙於爲發展個人小小的學術事業而奔波,凝視心靈「黑箱」的時間,自然大減,但是對二十世紀初以來我們這個行業裡勇於探索人心的「祖師爺」們的人生際遇與心路歷程,則還是一直充滿好奇。   這期間有幸接觸到一些大師們的傳記,內容生動、考證詳實。經由作者們抽絲剝繭的敘述,我才真正體會,大師們的人生其實過得很辛苦。他們的童年常有嚴重的創傷;他們的成長過程充滿挫折;他們「懷才不遇」,事業發展一波三折。在傳統的「偉人」傳記裡,這樣的事跡通常會被用來做為反襯、彰顯偉人之所以成其為偉人的人格特質:堅毅、進取、自信、百折不撓。但是新一代的傳記,則比較容易不再那麼地「為賢者諱」。在這些作者的筆下,傳

主面對人生苦難時的徬徨、沮喪、舉止失措,歷歷在目;傳主面對阻礙與爭議時表現出來的憤怒、激情乃至勾心鬥角的場面,也都無所遁形。這樣的書寫,當然有可能淪於流言蜚語的嫌疑。坊間有些書籍,的確明顯表露門戶之見,對異己者口誅筆伐、不遺餘力。但是真正嚴肅的「史家」在披陳傳主的癖性、弱點、缺失的時候,總是帶著淡淡的「哀矜勿喜」的態度。他們這種具體的「揭露」,其目的是要讓我們較有可能去貼近傳主,讓他們不再只是樣板,而是有血有肉、是非禍福懸於一念之間的人。也唯有經由這種貼近到幾乎可以感覺其呼吸的瞭解,我們才較有可能深刻體會大師們「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的歷程。   二零零九年我終於下定決心完全離開「

學術機構」,重拾當初進入精神醫學領域時的初志,用餘生去尋求直接與人心交會的時光。而貼近人心,於我來說,就是兩條路徑:其一是去做個盡責的臨床精神科醫師,期待「病人」容許我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其二是延續我從小對歷史人事的喜好,以古人為友,用我半生累積的知識與歷練去體會他們的人生抉擇,哀憐他們的無奈與困頓,讚賞他們的生命力、原創力,也由此開展我對寫作的熱情。   也差不多就在這個時候,我在醫學生時代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學長、同學們共同集資創辦的《當代醫學》月刊,在走過三十餘年輝煌的歷史後,面臨因時代變遷等因素造成的瓶頸。同仁們幾經思考之後,決心將之持續至四十週年時圓滿閉幕。為了共襄盛舉,也為了一償去國

多年、未曾為雜誌撰稿的歉疚,我於兩年前開闢了一個專欄,就取名爲「受傷的醫者」,每期介紹一位精神醫學界或心理學界的開拓者。當時最先想到的,自然是色彩最鮮豔、故事性最高,也或許就是爭議性最嚴重的幾位,如榮格(Carl G. Jung;1875-1961)、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等,原先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名單,只是想能寫幾篇就是幾篇。沒想到幾個月下來,每一個「主角」的背景資料牽引出許多我原所不知的、他們的同行者或敵對者(例如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之於榮格)的「秘密」,於是乎有如原子爐的連鎖反應,名單越來越長,取捨居然成了問題

。匆匆就是兩個寒暑,這個專欄,在見證《當代醫學》四十週年的慶祝盛典、圓滿謝幕後,也就畫下了句點。這期間勤跑圖書館,借閱書籍動輒十數百本,包括塵封多年的古稀珍本。有時為了求證解疑,幸運找到了專家學者或事件見證人的聯絡方式,居然還常得到善意的回應。大師們曲折豐富的人生,讓我有機會再度品嚐「做學問」的樂趣,也磨練說故事的能力,想來心裡就充滿感激。   本書記述的十五位傳主,每個人的成長、「成名」過程都極其艱辛,他們也多長期為種種身心症狀所苦(如果用現代的診斷標準來看,他們就正是名符其實的精神科病人)。就我所知,因篇幅所限,未包含在本書中的許多其他「先行者」,也多有類似的經歷。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我

們出名的先輩,多半曾為明顯的精神疾患所苦呢?這個問題並不是本書所想要或有可能解答的:因為故事性的考量及個人的偏好,我的取樣絕對不會是客觀公正的。但是我相信的是,人生苦難、適應困難及由此氾生的情緒、行為問題,必然曾是大師們創見、洞見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此一意義而言,他們原來就都是「受傷的醫者」,他們「救人」先是為了「救己」。就如孔子自述,「我非生而知之者」,他們也不應該是天生的聖哲。因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所以他們的學問才會是彌足珍貴的「生命之學」。而我們後人,接踵其步,也必得「困而學之」,不止從書本與師長,更重要的是從他人(病人)及自身的煩惱、苦難中學習,才有可能終於「學而知之」。  

 這些陸續寫成的文章,其初並無預先擬定的章目或順序,大體以我當時對傳主熟悉的程度及手頭是否已有足夠資料為考量。在開始考慮成書時,重新排序成了一個難題。幸好心靈工坊的王桂花總編輯一聽之下,馬上想出了一個清楚的架構:將這本書分為兩輯。第一輯《「盛世」維也納》將重點放在佛洛伊德及他在「精神分析運動」初萌芽時最重要的夥伴兼宿敵 - 榮格與阿得勒(Alfred Adler;1870-1937) - 身上,試圖描畫他們各自的掙扎躓仆,他們一生的糾纏、恩怨,以及他們驚人的耐力與原創力。這一輯也包括幾位持續開展廣義定義下的「精神分析運動」的「第二代」俊傑之士,包括與佛洛伊德多年「情逾父子」的蘭克(Otto R

ank;1884-1939)、企圖結合精神分析與馬克思主義而終至崩潰的賴克(Wilhelm Reich;1897-1957)、將精神分析學帶入英語世界的瓊思(A. Ernest Jones;1879-1958)、自認為是佛洛伊德正宗傳人的「客體關係理論」鼻祖克萊恩(Melanie R. Klein;1882-1960)、以及佛洛伊德聲譽的守護者,也與克萊恩同被尊為「兒童精神分析之母」的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這一輯以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Viktor E. Frankl;1905-1997)壓軸。先後受教於佛洛伊德與阿得勒的法蘭可,後來發現對人性的瞭解不應被侷

限於「性」或「權位」,而只能經由「意義」的追尋才能來完成。令人感動的是,經過納粹集中營的劫難,九死一生的法蘭可竟能更加肯定生存的意義。他的身教言教,帶動了戰後迄今「存在/人本主義」(Existential-Humanistic )心理學的發展。   相對於第一輯完全以歐洲為主的事實(九位傳主裡有七位來自維也納,其他兩位分別來自瑞士與英國),第二輯《從大洋到大洋》(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之意)的重心則全在美國,六位傳主之中有四位生於美國,其他兩位的事業則在移民美國之後才得以開展。他們之中,萊克曼(Frieda Fromm-Reichman;1889-1957)、蘇利文(Harry "Stack" S

ullivan;1892-1949)與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就正是「人際關係精神分析學」(Interpersonal Psychoanalysis)及 「新佛洛伊德學派」(Neo-Freudians)的中堅份子。而這兩個學說的發展,反映的正是精神分析學及相關心理治療學說在從歐陸移植到「新世界」沃土的過程中,學者在新的文化環境下重新省思人心人性的成果。相較於上一代歐陸的學者,他們關注的重點,不再只是「內心世界」,而毋寧是個人與其環境,尤其是家庭、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關係。建基於美式的樂觀與實用傾向,他們主張人性不是命定的,人的心理健康可以由環境的改造來促成。這樣的

主張,一方面鼓動了全球推動社區心理衛生運動的風潮,同時也助長了如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萊克蔓之夫)等學者對當代社會剝奪人性自由的深刻批判。   雖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一生自詡為正宗的佛洛伊德傳人,他的許多摯友(例如米德)其實都是「新佛洛伊德學派」的人。他的人生八階段發展理論,強調的正是個人發展的社會背景,他以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及甘地(Mahatma Gandhi;1896-1948)為主題的鉅著,討論的也是社會、文化對個人認同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或可以說艾瑞克森之所以成名,固然反映了他的才華

與創見,但同時也因於他的想法呼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的心理需求。   另一位幾乎同姓的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1901-1980)則更是個來自中西部、身上同時流著維京人(Viking)與印地安人血液的「正宗」美國人。他「殘而不廢」,自信、樂觀、富於幽默。他不相信潛意識是洪水猛獸,而將之視為生機的泉源。也因為他,源遠流長但長期被誤解忽視的催眠療法才得以重見天日。   這一輯以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殿後,其實感覺上對他是有點委屈的。詹姆斯是本書所有傳主之中最年長者,年紀比佛洛伊德還大上一輪。當佛洛伊德與榮格及法朗克齊(Sand

or Ferenczi;1873-1933)於1909年首次聯袂訪美時,最響往的就正是能與時已執美國心理學界牛耳的詹姆斯相見,並得到他的加持。詹姆斯雖然對新興的精神分析學不乏好感,他的興趣則始終放在「意識」的層面。他常年苦思人之所以為人的種種嚴肅議題,諸如自我意識的本質、自由意志與命定論(Determinism)並存的弔詭、靈魂與宗教情操的存在與屬性等。雖然伴隨這苦思的是大半生經年累月的極度憂鬱與種種嚴重身心症狀,他還是「甘之若飴」,勇往直前,晚年還與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創立「實用主義」(Pragmatism)與「徹底經驗主義」(Radical Empiricism

),流風所及,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世界的面貌。   如前所述,這本書從原初的構想到最後的成型,有說不盡的因緣。在許多關鍵點,如果沒有得到那麼多的支持與鼓勵,恐怕自己不管有多少熱情,也難以為繼。付梓前夕,感激之情,恐難盡述。不過首先最需要致謝的,就是《當代醫學》的編輯與同仁們,放心讓我開闢這個專欄。不僅如此,從一開始,我就有了這麼一群熱誠的「忠實讀者」:廖運範醫師(雜誌發行人)及其夫人黃妙珠醫師、賴其萬醫師(社長)、符傳孝醫師、張天鈞醫師(總編輯)及林欽沂總經理。他們都是筆者年少輕狂時代的老友,現在正處其各自事業、人生的巔峰,可謂名符其實的「日理萬機」,卻總是隨時把手邊的事情放下,用心與你對談。

文稿一寄出,即時有回應,細讀、評點、加油打氣,依眉兒往往返返、字句琢磨。能有這樣的朋友,人生何憾!在此同時,也要感謝《當代醫學》的許翠玲小姐。沒有她的按時提醒、勤於催稿、並到最後一分鐘都不放棄,繼續追稿,這些稿件就沒有可能按月刊出、累積成冊。   感謝好友王浩威醫師這幾年對將這些篇章收集成書之構想的熱心回應與襄助;以及心靈工坊王桂花總編輯的企劃慧眼與積極推動。心靈工坊執行編輯陳乃賢小姐及行銷企劃許文薰小姐在本書編輯與出版過程中,竭盡心力。她們敬業與熱誠,我銘感於心。   在這麼多朋友及專業人士的關懷挹注之外,我何幸身邊還有一位「終生主編」的妻子宋文玲。身為臨床心理學博士並有多年執業經驗的文

玲,對心理治療學的開創者們自然也都一直趣味盎然。雖然她只具名為本書中幾篇的共同作者,每篇文章從構思到完成,其實都得益於我們的反覆討論。 她也是本書每篇文稿「最初始」的讀者,改正多如牛毛的錯別字、推敲字句、修刪內容。我的為人雖然沈默寡言,為文卻常不免有過於渲染的毛病。凡事力求精準簡約的她,總是不厭其煩地複查資料來源、刪除與主題沒有直接關係的內容,有時大筆一揮,就刪掉好幾段,刪得我心疼,不免就偷偷又把它們放回去了。幾番來回反覆,終於發現,我寫文章就如我的飲食口味,喜歡「加油添醋」,而她習慣的則是「少油少鹽」。這樣的協調雖然難免有點辛苦,但也幸虧有她努力把關,這些成品才不至於如脫繮的野馬、橫衝直撞、

失去重心。   本書的構思寫作,都是文玲與我在二零零九年遷居舊金山之後的事。正巧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女兒欣怡不約而同地也決定來此定居,讓我們很快就有了「落地生根」的感覺。我們的姊妹、親友的經常來訪,也更讓我們能安心地在這個城市「安居樂業」,繼續開展我們的新生涯,在此也一併致謝。 最危險的治療方法──榮格與佛洛伊德的恩怨情仇 一九九三年我在現已倒閉的邊境書店(Borders)新書陳列櫃上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它的全名是《危險療程──心理學大師榮格、佛洛伊德,與她的故事》(A Most Dangerous Method—The Story of Jung, Freud and Sabina Spi

elrein )。此書最近再度引人注目,可能是因為據之改編的電影《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 )在不久前正式上映,頗獲好評。英文片名與書名一字之差,不知是否基於票房考量,還是顧慮到心理衛生界人士的反應。 雖然自大學以來我就一直對榮格(Carl G.Jung; 1875-1961)以及他與佛洛伊德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十分好奇,但在讀這本書之前,所知其實非常有限。以前印象中的榮格,總是隔著一層神祕的面紗,讓人不免有霧裡看花的感覺。透過這本書,我才開始對榮格這個人本身及其思想的來龍去脈,有比較清楚的概念,也比較能夠體會,在神祕面紗下的榮格(以及佛洛伊德或其他的「偉人」),都不免時

時身陷於七情六慾,不得不持續地掙扎、追尋、探索。他們原來也是活生生的人,言行常有瑕疵、思想難免矛盾。他們不是天縱英明,不應該是完美的偶像。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洞見,才會與我們有切身的關聯,才更彌足珍貴。 世紀大會面 大多數人談及榮格的生涯與事業時,總難免會把他在一九○七年與佛洛伊德的初次會面當作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那年已滿五十歲的佛洛伊德,其學說才終於開始受到「學術界」的注意,同時也引來日漸增多的攻擊。榮格雖然三十出頭,因追隨那個時代精神醫學泰斗尤金.布雷勒(Eugen Bleuler; 1857-1939)多年,已是瑞士蘇黎世大學伯格霍茲里(Burghölzli)精神專科醫院的第二把手。他的確

才華橫溢,其時已因「字詞聯想」(word association)的研究而享譽歐美。

經濟型DLP 3D列印機之開發與校正

為了解決曲軸培林座 擴 孔的問題,作者姚宇隆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下背景,啟發人人可自主設計,尤其3D列印專利技術到期,吸引自造者相繼開發奠定開創性一頁。近年3D列印幾波發展,各單位朝向桌上型光固化(VP)列印機作開發,其中投影光罩成形 (DLP)更是開發者躍躍欲試設備之一。不單DLP列印特點的外觀細緻化,其加工時間相較溶解層積成型(FDM)來的快,因此,本文以DLP 3D列印機作自主開發,運用開源軟體(Open Source)規劃設備端的軟硬體,擬訂開發流程,在設計前探討相關案例,針對市面上已開發光固化(VP)機款,分析主要結構、軟體建置與操作執行等,開發項目包含:主體架設、Z軸升降控制座、電路驅動配置及

軟韌體載入與設定等,歸納要點後導入設計。 但就現階段自主機器雖能達列印階段,卻面臨兩項功能問題:第一反應列印成品與軟體尺寸不符,在於投影比例與軟體單位間未調校;第二,本設備所使用光敏樹脂為通用款,材料所提供數值無法應用於本設備上,需重新找尋參數,方能符合列印成效。因此研究方向除探討自主開發可行性之於,DLP後續調校儼然是開發上不可或缺項目,因此本文找尋以下機會點,發展出有效及快速校正流程,亦可將流程作為調校DLP通用參考。 在機台校正端我們進一步聚焦上述重點,擬訂初調節流程,校正投影比例,另一方面,透過硬體開發中改良流程,按步驟分析機構端問題,追尋解決點再設計,最後列印測試評估改善

果效。在材料固化研究,導入固化理論值擬出參數曲線作依據,再以固化實驗分析機台所設參數,包含:層厚、曝光時間。本文綜合結果,期望對DLP設備開發與校正流程產生新洞見,並提供開發者作參考亦或改良DLP列印機有個進一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