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曾侯乙編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彭林寫的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 和戴念祖的 文物中的物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曾侯乙編鐘(1張圖片)也說明:曾侯乙編鐘 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華 和北京聯合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杜正勝所指導 歐陽宣的 金聲玉振——考古與文獻所見「周樂」及其政治意涵 (2020),提出曾侯乙編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周樂」、政治意涵、鐘磬、文化交流、展演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傳統音樂學系碩士班 吳榮順所指導 張乃懿的 南管洞簫與琵琶對音最小音差辨識研究 ──以北藝大傳音系學生為對象 (2020),提出因為有 最小可辨音差的重點而找出了 曾侯乙編鐘的解答。

最後網站提前來逛文旅博覽會,我玩嗨了! - 每日要聞則補充:曾侯乙編鐘 的縮小版做得十足像,每個編鐘上都有綠色粉筆寫下的編號,連出土的感覺都復刻到位。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曾侯乙編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

為了解決曾侯乙編鐘的問題,作者彭林 這樣論述:

  本書以著名學者彭林在清華大學開設同名國家精品課程講稿整理而成。全書內容涉及古代農業、天文、音樂、紡織、器物、營造、醫療等諸多領域,力圖將專業精深的考古和文物研究成果以曉暢的語言和清晰的結構傳遞給學生和讀者,將具體的文物遺產與悠久宏大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更加直觀、鮮活的文明古國形象。

曾侯乙編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金聲玉振——考古與文獻所見「周樂」及其政治意涵

為了解決曾侯乙編鐘的問題,作者歐陽宣 這樣論述:

這篇論文研究的是,西周至戰國時代,「周樂」的政治意涵的形成以及其在傳世文獻中的詮釋,具體的切入點則是見於傳世文獻與考古資料的金石之樂,即鐘磬。研究取徑以考古資料與傳世文獻為基礎,考察「周樂」政治意涵的三個面向,亦即政治權威、階序及展演性。而在此政治意涵的形成過程中,以鐘磬組合為核心的周樂,其政治意涵的建構並不完全出自少數政治菁英或政權的手筆,而在更大程度上受不同邦國、族群間的文化交流影響。可以說,文化交流因素在此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論文的第一章、第二章及第三章,是將以考古資料所見的鐘磬為主,論證自晚商至戰國時期,「周樂」政治意涵的演變。晚商時期的殷墟小鐃與石磬,是以鐘磬為關鍵組合的周樂的前

身,已在考古資料反映鮮明的政治權威、階序性質,並且初具展演意味。至西周時期,成編甬鐘與石磬的組合,取代晚商時期的殷墟小鐃,成為「周樂」的骨幹,形成規範周人的政治秩序的禮儀系統。春秋時代至戰國早期,「周樂」的政治意涵基本延續西周時期的狀況,只是變得更加精緻與複雜,且作為樂器的金石之樂,其發展的路徑開始與青銅禮器出現分歧。相對於青銅禮器的復古傾向,編鐘更重創新。於此也體現鐘磬之樂作為媒介的雙重性質,維繫人神之間與人際(或國際)間的和諧關係。另一方面,西周甬鐘的出現與蓬勃發展,涉及的是深刻的文化交流議題。甬鐘在形制上源自晚商時期的南方大鐃,並在西周中期以降全面的取代南方大鐃。不過,分布在南方西周甬鐘

,大多為零星為人所發現,少以成編形式見於墓葬,出土脈絡與南方大鐃相似。至春秋晚期始見編鐘與石磬搭配的墓葬在南方的夷人墓葬出現,此意味不同文化與族群之間交流更為深入。論文的第四章與第五章則是在前述物質文化基礎上,分析傳世文獻中封建貴族與職人,如何運用「周樂」的政治意涵。「周樂」在封建政治秩序與社會中所反映的價值系統,則表現在傳世文獻所記載的禮儀、威儀觀。其中貴族間「賦詩言志」的往來形式,即深具展演意味,而封建貴族與職人「以樂論政」的政論表述形式,則是禮儀與威儀觀的具體呈現。此外,「周樂」的實際運作則仰賴樂官、樂工構成的職人集團。當封建社會崩潰後,封建禮儀與金石之樂成為明日黃花,詮釋「周樂」政治意

涵的群體,由封建貴族轉換為新興知識分子,其論述則主要見於《荀子.樂論》與《周禮.春官.大司樂》。在此詮釋框架下,「周樂」逐漸作為理想政府體制的一環而為戰國知識分子所論述,且「移風易俗」的質素日益受到重視。大抵而論,這篇論文藉由梳理出土資料中鐘磬的源流與發展,論述以鐘磬為核心的「周樂」的政治意涵,及其在文獻所載中封建貴族政治生活中的定位,及其所形塑的價值系統等。由此省思在商周時期複雜且未必見諸文獻記載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周樂」的政治意涵如何形成,又如何在周代封建社會崩潰後受到詮釋。這篇論文揭示的是,在傳世文獻與考古資料中,周樂無疑是周代統治階層的政治支配工具,這除了基於周樂所具有的政治意涵外,也

在於其作為媒介的性質,從而使得不同族群或邦國能夠加以靈活運用,作為彼此間往來的橋樑。

文物中的物理

為了解決曾侯乙編鐘的問題,作者戴念祖 這樣論述:

大家常從歷史與藝術的角度欣賞文物,卻忽略了其中隱藏的科技密碼。   本書則以物理學各分支學科(力學、光學、聲學、熱學、電和磁)為綱,揀集與其相關的文物,探討古人對物理知識的發現與應用:曾侯乙編鐘“一鐘雙音”的振動機制,應縣木塔“千年不倒”的結構性力學設計……   深入瞭解文物背後的科學原理,發現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創造與智慧,展現中國古代科技的高光時刻,讓文物在物理中活起來。 戴念祖,1942年生,福建長汀人。我國資深科學史家和中國物理學史學科創建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物理》《物理通報》《力學與實踐》等雜誌編委、常務編委、顧問編委。三次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

獎,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授予“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主要著作有《朱載堉──明代的科學和藝術救星》《中國力學史》《中國聲學史》《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學卷》等。 第一章 力學知識 第二章 光學知識 第三章 聲學知識 第四章 熱學知識 第五章 電和磁的知識 參考文獻 後    記 出版後記  

南管洞簫與琵琶對音最小音差辨識研究 ──以北藝大傳音系學生為對象

為了解決曾侯乙編鐘的問題,作者張乃懿 這樣論述:

在音樂心理學及聽覺心理學領域中,為了研究音樂家的音高辨識聽覺能力,對於 絕對音高差值的分辨能力進行測量。1938年,美國音樂心理學者 Seashore 於其所著 《音樂心理學》(Psychology of music)一書中,對於最小可辨音差以現代科學方法 進行量測,之後許多研究對此課題,由各種角度進行更深入且廣泛的研究。本論文在此基礎上,由於傳統南管音樂在進行調音時,會以南管洞簫的工音 (D5+1音分)為基準音,再由南管琵琶等樂器依照此工音進行音高上的調整,此時, 當以上述科學實驗方法,檢視南管洞簫與南管琵琶的音高對音方式,即可同理由同音 比較方式進行探討。此外,為說明音樂史上為什麼一開始

會出現音分的算法,又為了解學習與演奏南 管音樂者,在聽覺上是否可以分辨十二平均律與三分損益律的音高差別,十二平均律 的小二度半音為100音分,大二度全音為200音分,完全八度為1200音分;而三分損益律 的小二度半音為90音分,大二度全音為204音分,其完全八度1224音分,此時,即可由 同音比較實驗方式,測量人耳是否能夠分辨,由英國民族音樂學家Alexander J. Ellis (1814-1890)所創對於微小音高差別的音分描述方式,例如,24音分(上述兩種律制 的八度音分差)、10音分(如b~c或a~a#等半音音程音分差),以及4音分(大二度音分 差)等音分差值的差別。再則,有關傳統南

管的律制應是三分損益律,而不是十二平均律,但因時空背景 因素與環境影響,現在的南管音樂可能偏向十二平均律,此刻要怎麼分辨?又現今某些在音高上,具有3音分以下分辨能力的傳音系學生,在南管音樂的演奏上,例如其音 高在聽覺上與鋼琴音高十分接近,又或者在旋律演奏上,其表現為什麼越來越沒有過 去傳統聽覺印象中,所謂的南管韻味,是不是因為在音高律制上,偏向了十二平均律 的關係,傳音系同學音分差的辨識實驗結果,或許將可用之來說明此問題。未來亦可 進一步測量應該偏向三分損益法的館閣與應該偏向十二平均律的傳音系同學,在音樂 演奏上的音高差別。關鍵字:南管、洞簫、最小可辨音差、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