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最美的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慈濟真善美志工寫的 56個生命的省思—攜手走過COVID-19 和顏志豪的 神跳牆卷二 攻占遊戲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最美的時光歌詞最美的光(尚琪祺演唱歌曲)_百度百科 - Mutfxo也說明:最美的時光歌詞最美的光(尚琪祺演唱歌曲)_百度百科. 周筆暢完成該曲的錄制工作[4] 。 為了配合電視劇《繭鎮奇緣》的劇情, 最美的. 不過最初遇見你,恰是我喜歡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巴巴文化所出版 。

大葉大學 造形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元亨所指導 黃建樹的 追逐光影—黃建樹油畫創作論述旅行系列 (2007),提出最美的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油畫、美感、光影、旅行、色彩、光。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陳明姿 老師所指導 李元凱的 中島文學當中自我追尋的軌跡 (1999),提出因為有 自我追尋的重點而找出了 最美的光的解答。

最後網站最美的光-新人首单立减十元-2021年11月|淘宝海外則補充:去哪儿购买最美的光?当然来淘宝海外,淘宝当前有669件最美的光相关的商品在售。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最美的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56個生命的省思—攜手走過COVID-19

為了解決最美的光的問題,作者慈濟真善美志工 這樣論述:

【COVID-19教會我們的事】   二○二○年初,病毒改變了全世界 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造成人心極大的恐慌 但黑暗中 一雙雙為他人擎起亮光的手 讓我們在絕望的最深處 照見人性最美的光輝 明白COVID-19教會我們的事 證嚴上人開示  感恩 尊重 生命 愛   最近總是希望,希望看見的新聞是昨天都平安,疫情不增而且能減,這就是最近的心情,但願明天會比今天更好。 在每天的醫療早會,聽臺北慈濟醫院,我們的趙(有誠)院長很詳細地一一的報告,真正地很令人心靈捨不得,不捨得醫護菩薩站在第一線,真的是很辛苦,也很令人同情,我們要很尊敬,敬愛這一群醫護菩薩,他們在這樣疫情緊張當下,勇

於承擔在線上。 每一位病患來了,醫護同仁總是要嚴格把自己防護好,接著要保病患都平安,不要受到感染,假如沒做好,醫院有所感染,也是一椿嚴重事。所以醫療系統這個時候都要提升預防管理,很辛苦,面對病人又是那樣溫馨地膚慰,給予他們的身心能穩定,這都是我們的醫療管理這麼細心。全院都在動,全院都在盡心力,看到了這樣,我就很感動,也很安心。 白金飯店也在準備著,要使隔離的病患可以去安住隔離,所以我們臺北慈濟醫院的系統就要負責關懷,真的是很辛苦,不只是院內要提高品質照顧,還要顧到外面,還要動員施打這疫苗,多了這麼多的工作承擔,真的是不簡單,大家都是很甘願,這就是菩薩。 菩薩的弘誓願,發大心、立大願,他們盡心力

付出,沒有埋怨還做得滿心歡喜,當初志願醫護就是這個願,在這個時候學以致用,發揮他們「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志願,讓病患脫離心靈的恐懼,身體得到平安,這個時刻真正是醫病溫馨情,醫護付出的那分愛,病患接受到,得到了心靈的膚慰,也得到了身體的放心,解除掉緊張的氣氛,每一個醫院我聽到、看到,我都感受到,所以我都安心,也充滿難以言喻的感動。 我們的板橋靜思堂、萬華靜思堂……我們慈濟有的空間,我們都願意提供出來作為社區施打疫苗。看到我們的志工,很細心地準備,為了方便人人進來,我們的慈誠跟委員趕快動員,用薄薄地板鋪地,椅子距離排得很好,又是很細心地照顧引導,接受打針的不用動,就是醫護人員動,醫生護士

來身邊打針,我們志工菩薩在旁邊照護著。 長輩來,他也是很感動,來到這裡受到這樣疼惜照顧,很安全。這就是社會的祥和,這種社會祥和的風氣帶來了平安氣氛。所以說愛的能量會去除掉疫情的籠罩。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要能了解什麼叫做「大哉教育」,都是在教育我們要用什麼態度,人與人之間來疼惜照顧,這需要合和互協的社會,全民合心。 看著臺灣志工體系也可以穩定社會,想到慈濟人五十多年來志工的精神落實在社會,這都是很感動,現在全民志工讓人很歡喜,這就是教育,見證臺灣人的修養、涵養,很安心。我們的生活健康要感恩,一旦有病痛,周圍人的關心也要感恩,病情重了,急救需要開刀,一步步地緊張,可知道那是多少人要付出的心與力。所

以我們在人間啊!在一個平安的空間,我們真的分秒都要說感恩,這種「感恩、尊重、生命、愛」,就是平時我們的修養。 感恩慈濟人,感恩我們的顏博文執行長,慈善(志業)這一波的力量;也感恩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他也要掌控每一天的醫療系統。教育也有教育(志業)執行長,他們也知道現在孩子停課不停學,我們要如何讓孩子繼續在家裡沒有停學呢﹖就要去普查了解,幾萬個家庭孩子沒有工具,我們就要趕快會合,有人有二手平板電腦等等,趕快集合收一收再整理好,讓孩子們可以繼續遠距離的教育。 他們家貧困的,我們還要讓他的家長免煩惱,過去有(營養)午餐,我們把生活物資送到位,很細、很多人發揮智慧,造福人間,這叫做「福慧雙修」。

要說的事很多,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人文(志業)也是一樣,我們要如何讓社會穩定﹖安社會人心﹖但要讓社會人人知道現在的生態,所以需要人文。很感動,這都是四大(志業)要合一,合和互協。 要說的很多,說不盡,總而言之,這一波是大災難,但是也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教育,轉懼怕心為感恩心,因為這是「大哉教育」。如何將心念、方向正確,大家的心要靜下來,如何造福人間,如何好好學習,學習如何將生命轉換成有價值的人生,這是要「大哉教育」,而最重要的「大哉教育」是茹素,還是把愛心堅固、健全起來,身體要健康就不要殺生。 因為地球上不是只有人類的生命,所有的動物也都是生命。養雞、養鴨、養豬、養牛,牠們要吃,要排泄,占多

大的空間,就有多少的汙垢和汙染;牠們呼出去的,與我們一樣也是濁氣。肉食需求降低,動物飼養量減少,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全球暖化、調和氣候變遷。更重要的是減輕殺業,讓萬物依其自然生態繁衍、成長與消亡,不要為了口欲與眾生結惡緣;怨與恨的惡業愈輕,愛與善的福氣愈大,才能平伏災難。 天下多災難,如何能平安下來﹖讓溫度不要再升高,氣候平穩下來﹖沒有其他方法,只有環保與素食。 總之,我們要疼惜大地,也要疼惜物命,這就是愛;我們可以愛物,當然就可以愛人。希望人人將愛心啟發出來,疼惜天、地、人,讓我們的愛涵蓋一切,與天地萬物共生息。 祝福大家愛的能量真正地要多發揮,去除心靈的煩惱、無明,不要計較,多付出,

這就是造福人間,也是增長智慧,祝福大家在這個時刻戒慎虔誠、祈禱平安,但願這一波的疫情能快速地過去,感恩!

最美的光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的植物情人

Verse
我走在花市裡
沿途經過數十盆龜背芋
都沒有令我心動的身影

我轉身要離去
卻在牆角處遇見了你
盎然又綠意 青翠欲滴

Pre Chorus
想要好好照顧你
我潛心學習
光照 水份 濕度 和氧氣

常和你說笑談心
慢慢地瞭解你
再帶你一起去旅行

Chorus1&2
帶著你去 海邊看潮汐
搭上快艇 太平洋賞鯨
夜裡躺在甲板上看星星的軌跡

帶著你去 河畔咖啡廳
坐在那裏 坐到時光都老去
看煙火舊電影
都是最美的光景

Verse2
我走過了晨曦
走過落日之後的小花徑
依舊仍心繫在窗邊的你

我不打算離去
也不期待你有所回應
愛你的存在就已足矣

Chorus3
帶著你去 海邊看潮汐
搭上快艇 太平洋賞鯨
夜裡躺在甲板上看星星的軌跡

帶著你去 河畔咖啡廳
坐在那裏 坐到時光都老去
看煙火舊電影
都是最美的光景

在每個日常裡
體現我們的默契

#龜背芋 #我的植物情人
#觀葉植物 #植物 #盆栽
#植物生活 #情人
#streetvoice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jemmykuo4869/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JemmyKuo4869/
StreetVoice|https://streetvoice.com/ilovefunk_0407/

追逐光影—黃建樹油畫創作論述旅行系列

為了解決最美的光的問題,作者黃建樹 這樣論述:

光,是一幅畫的靈魂,它游走在充滿色彩的形體上,讓物體充滿生氣,也讓畫作有了生命。本文探討「光」與「色」的理論基礎,比較東西方對光的觀察和發展歷程,討論光素材運用在繪畫及建築上的表現。以此研究內化成自我創作的底基,將其運用在創作的技法上,不斷地嘗試,修正,以求最完美的呈現。作者以「旅行」作為找尋創作題材的方式,藉由不停地探訪世界各地風景名勝,刺激感官,眼界大開之後,創作靈感便油然而生。這種外在與內在的情感交流,交織成一幅幅的作品,而每一幅作品都是作者內心真實感受的呈現,尤其走訪印象派大師作畫之所,彷彿站在大師的畫中,讚嘆著眼前的光影,感動久久不能退去。本文紀錄作者追尋光影的足跡,從巴黎的莫內到

南法的梵谷,從威尼斯的水道到希臘藍白的教堂,為追求心中最美的光影,足跡遍佈中國、日本、印尼等。每一次的旅程都記錄著生命的蛻變,作者嘗試用不同的筆法,描繪光影的變化,並透過自我賞析及詮釋,分享內心的感動,讓美感能深植人們心中,進而期許自我有所突破。

神跳牆卷二 攻占遊戲島

為了解決最美的光的問題,作者顏志豪 這樣論述:

大小讀者千呼萬喚──千錘百鍊的神怪奇幻小說續集,隆重登場! 你準備按下開始鍵,和各方神明一同登入神奇的遊戲世界了嗎?     關公戰士和88土地公為了救回眼鏡文昌,準備前往玩具島--結果,他們竟然被巨鷹載到了雲上的「遊戲島」!此時,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遊戲島的島主,名副其實的遊戲王「遊戲哪吒」。三個東拼西湊的遊戲玩家,一個非他們不可的遊戲,一場搏命的戰鬥就這樣開始了……     遊戲玩家各懷鬼胎,為了各自的目標拚命努力要破關。要佔領?要前進?要競爭?要合作?遊戲規則不斷變化,搞得玩家們頭昏眼花,看著直播的神仙學院學生也跟著七上八下。     看著其他玩家不斷前進

,關公戰士不但一開始就拿到暴衰骰子,遊戲幣不夠,自己的車站又被占領……啊娘喂~為什麼衰運好像總是在他這一方?     最後遊戲誰會勝出?關公戰士到底能否克服重重難關,順利救回心愛的師父?遊戲裡的黑影是什麼?這個遊戲又隱藏著什麼祕密呢?    本書特色     1、充滿設計感的全彩插圖,創造充滿生命力的奇想世界:   新版《神跳牆》邀請榮獲多項設計大獎的新銳藝術家An Chen,利用多種幾何形狀堆疊、組合,融入台灣在地電子花車般大膽繽紛的配色,以及中世紀版畫般的復古質感,引領讀者進入這個趣味橫生的神明世界。     2、加贈典藏版精緻書衣地圖,一次收藏書內重要場景:

  新版《神跳牆》不只是重新繪圖,在書封內裡還有精心設計的書衣地圖!遊戲島各大車站、各個神奇小島……兩集分別羅列一、二集內大大小小的重要場景,一解粉絲們的收藏欲望!     3、滿載人性溫暖的角色,觸動人心的劇情轉折:   人類遇到煩惱可以向神明祈禱,那神明呢?雖然故事以一群「流浪神仙」為主要角色,但無論是哪個神仙,都像人類一樣充滿各種煩惱和掙扎:關公戰士遭逢各種「衰事」,陷入絕望深淵中還是拚命前行的掙扎與堅毅;乍看只想玩遍各種遊戲的遊戲哪吒,其實背後也有令人揪心的過往……     每次遭逢的困境、每次的絕處逢生,都更加增添劇情張力,令讀者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小說的世界之中

。     4、想像力爆棚的情節,融合臺灣各縣市特色的虛擬時空:   《神跳牆》除了顛覆以往對神明的刻板印象,更用「神仙界」、「人界」和因為科技發展而出現的黑暗勢力「魔科界」,建構出全新的小說架構!故事結合科幻、奇想、武俠、魔法等元素,以一場大地震導致臺灣島分裂為發想,打造出虛實交錯的超現實空間。   好評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列)     王宇清 《妖怪新聞社》系列作者   角 斯 神怪繪本《牟吉》繪作家   何敬堯 奇幻文學作家,《妖怪臺灣》作者   林文寶 國立台東大學榮譽教授   黃秋芳 兒童文學工作者,小說癡人   鄭宇庭 新手書店店長

  瀟湘神 作家

中島文學當中自我追尋的軌跡

為了解決最美的光的問題,作者李元凱 這樣論述:

本論文是以中島敦所著『虎狩』『山月記』『我的西遊記』『弟子』『李陵』等五部短篇小說為主要研究範圍,探討中島敦在尋找自我以及自我定位的摸索過程。中島敦在前期作品當中呈現出濃烈的「自我懷疑」之訊息,但從後期作品中卻可看出他心境上的轉變,這也可算是中島文學的獨特風格之一。中島文學中之自我追尋的軌跡 研究動機與目的 我一直認為文學是一種發掘存在於「人」當中之問題,進而尋求解決之道的學問。初次接觸日本文學時是在大學時代,當時對於描寫事物、情境多纖細、優美的日本文學,感到非常好奇。有別西方或中國式的文學,日本文學的特徵之一,是將作者的內心世界作一深刻的頗白

、分析,進而感動人心。 中島敦的小說有很深的漢文風格,且多以中國古代典籍的故事作為題材。中島敦的小說中常流露出追尋「自我存在價值」的主題意識,這種作品風格透過其獨特的題材,創造出一種屬於中島個人的文學世界。 中島敦初期的小說當中,常會發現主角對自己所發出的疑問:我到底是什麼?這種不斷的自我詢問,反映了現代人對自我角色定位的不確定感,以及對未來的茫然。如『山月記』當中因膨脹的自尊心而化成虎的李徵、『我的西遊記』當中努力尋找自我根源的悟淨、『虎狩』當中主角的自我剖白…等,在在表現出作者對自己的困惑與對環境的不適應感。

但是在中島後期的小說中,這種對人生充滿疑惑的感覺大體上已被消融。如『弟子』當中子路純粹無利害得失的心裡、『李陵』當中超越命運的司馬遷與蘇武。表現出中島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的他頓人生的疑惑,轉而較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由於對於中島敦的這種轉變感到好奇,以及為自己本身長久對人生目標的不確定感找尋解答,我希望能藉由研究中島敦的作品,來探討其小說中主角的內心世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試圖透過中島的作品,為自己的疑惑找到解答。 第一章 中島敦的文體當中充滿了濃厚的漢文氣息,這樣的特徵歸因於中島所生長的家庭中,家族的長者們多是

漢學家的緣故。 漢學家系 中島敦的祖父中島撫山是江戶時代有名的漢學家,在三十歲時於矢倉開設了私塾「演孔堂」,曾在此私塾受教育的學生超過千人。中島敦的伯父中島斗南受其父的薰陶,也曾於明治末年開設了「名倫館」,並埋首於研究中國問題。中島斗南也是一位思想敏捷的漢詩人,著有詩文集『斗南存搞』。至於中島敦的父親中島田人,則是一位經國家漢文學考試及格,在國立中學任教的國文教師。 中島氏一家三代,可說是漢學家族兼教育家族。中島敦之所以會如此熟悉漢學典籍,並熱愛創作的原因,從他的家庭背景當中不難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由於中島敦的父親長年旅居國外,多多少少

也造成了中島敦在人格上多愁善感、以及孤獨的個性。除此之外,中島敦從小就患有哮喘的疾病,可能也由於長年受病痛所苦的緣故,導致中島敦產生對人生價值的懷疑以及對自我追求的企圖心。 追尋自我的原點 『虎狩』是中島敦初期作品中自傳風格頗強的一部短篇小說,可說是中島敦邁向作家之路的試驗作品,此篇小說曾獲得「中央公論」社所舉辦徵文比賽的佳作。這篇小說是以「獵虎」事件為中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詮釋筆者幼年時代的朝鮮朋友趙大煥。全篇七章當中,花了六章篇幅勾勒出趙大煥這個人的形象。不單只描述了趙大煥的外表形象、作為,更深入了趙大煥的內心世界。

『虎狩』的主題意識是「自我追尋」,透過從旁觀察照大煥的主角的自白以及自我剖析,可以清楚揣摩中島敦的內心糾葛。所以趙大煥可以說是反映出主角本身的一面鏡子,主角對照大煥的分析,其實就是主角對自我的分析。 第六章描述真正狩獵老虎時的情況,主角對獵虎的過程毫無印象,反而對趙大煥的舉止印象深刻。趙大煥在獵虎過後,走到受老虎驚嚇而暈厥的男子身旁,非但沒有幫忙使他甦醒過來,反而踢了他一腳,用蔑視的口吻說道:「呸!又沒受傷,真沒用!」這樣的舉動讓主角第一次體認到趙大煥這位身為當地豪族子孫的氣魄及威嚴,有別於平常作為受日本統治下植民地的二等公民之模樣。這個意外的發現,使得主角驚

覺到自己是否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而對自我的定義產生了另一種不同的詮釋。 在最後的一章裡,描寫了主角與趙大煥分別了十五年後,偶然在電車當中碰面的情景。由於趙大煥的再次出現,使得主角不得不再一次審視自己外在及內心的變化。所以這個奇妙的「偶遇」,暗示了中島敦往後自我追尋的旅程。 第二章 統稱為『我的西遊記』的兩篇『悟淨出世』『悟淨歎異』是取材於中國的四大奇書之一的『西遊記』,文中不只是採用了西遊記中的背景,連出場人物三藏、悟空、八戒、悟淨也是取材於書中主角。悟淨此一角色雖然在『西遊記』中被視為是微不足道的角色,但是卻在『我的

西遊記』之中擔任主角。中島敦筆下的悟淨生性駑鈍卻因此四處遍歷,是個令人憐惜的人物。這一部作品的創作也表示著中島敦由自傳式的小說型式中脫穎而出,開始了藉由既有的故事或歷史事件來深入描寫自我的理念和對自己的深入探索。那麼悟淨這一個角色到底有甚麼樣的特質能吸引中島敦的注意呢?首先就讓我們從『我的西遊記』其主角角色的設定來探討。 主角的選擇 眾所皆知『西遊記』的內容是敘述唐三藏前往印度取經,歷經多重劫難功成歸國的故事。現代中國的西遊記研究者李振冬氏在其研究「西遊記的人物分析」中便指出三藏並非是西遊記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悟空。此外他也提及到[沙僧是一位最忠厚,然最

沒用的人。此後有關於悟淨的研究則是少之又少。相對於悟空的詼諧、高傲、逞強、好義、勇為,悟淨總是沉默安靜地扮演著協調者的角色。在「我的西遊記」中為何中島敦會捨悟空而取悟淨呢?鄭清茂氏認為中島敦看出了悟淨的遍歷與性情與自己有最多的相似點,因而從中得到了共鳴。文中悟淨的遍歷便是為中島敦本身博覽古今中外群書,足跡行遍日本各地甚至於滿洲、中國的行為做了說明。 至於悟淨與中島敦在性情的相似處上,鄭清茂氏認為「悟淨乃是個非行動性的懷疑主義者,且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中島敦應是基於這個原因而選擇悟淨為主角。不過西遊記中的悟淨雖被認為是個不算積極的協調者,且具有非行動性的性格,可是他絕對不是

個「懷疑主義者」。相反的他是個意志堅定,一心往西天取經以贖前罪的人。在這一點上無庸置疑的是與中島敦本人不一樣的。但是我們可以當作這是中島敦想要將其特長加諸自身的一種暗示。 以上就是『我的西遊記』的先行研究,對於主角選擇的一個探討。 悟淨的遍歷 『悟淨出世』是一篇以悟淨的懷疑為主題的作品。被「我到底為何物」這樣一個對自我的懷疑所苦,悟淨為了尋求解答開始了探訪流沙河諸賢人的遍歷之旅。對自我的世界觀感到懷疑而執著追求真實答案的悟淨,卻遭到了其它妖怪的嘲笑。中島敦以溫暖的筆調鮮活的描寫出一心一意追求自我幸福的悟淨。 中島敦

的出發 經歷了連日的遍歷後,疲勞的悟淨連續睡了好幾日。而悟淨藉由睡眠轉變成一個新的自我,後來得到菩薩的指示,尋得保護唐三藏以試驗自我的方法。這可以說是悟淨的「出世」。鄭清茂氏指出這個「出世」,乃是中島自己本身從非行動者轉為行動者,由空想家轉為現實主義者,由自我嫌惡轉為自我肯定的一種暗示。換言之,中島敦是藉由悟淨的描寫來暗喻自己,也藉此激勵、肯定自我。 第三章 中島敦的『弟子』,是在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六月二十四日完稿的。 這個作品,是中島在三月十七日自南洋回京之後,看到先前託付給深田久彌氏的原稿被刊載出來

且廣受好評,於是下定決心投入作家的行列之中,並與另一本『悟淨出世』一起同時執筆撰寫的。比『悟淨出世』較慢完稿的『弟子』,則是在中島因氣喘發作病逝之後的隔年,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二月一日的「中央公論」二月號上被發表出來。 『弟子』的構成 『弟子』和中國古典文學的關聯,佐佐木充氏在這方面有著詳細的調查。據其研究,中島主要是以『史記』、『孔子家語』(以下略稱為家語)、『左傳』、『論語』、『莊子』、『說苑』、『禮記』、『詩經』等等為素材而來構成『弟子』一書的。再加上中國古典文學的紀錄裏有關於心理及內省式的記述似乎本來就比較少,因此中島便充分掌握此一特點並盡情自

由地發揮自己的想法,這也算是其能形成一種獨特文學的原因之一吧。另外冰上英廣氏也說道:若是將『弟子』與『李陵』立體式般的結構做一比較的話,『弟子』則宛如一幅壁畫一般綿延不斷地伸展開來。若是要將其結構分成三個部分的話,則可分為:【一到六章】子路與孔子的相遇與相互關係、【七到十三章】周遊列國時的人際關係與命運的自覺、【十四到十六章】子路的仕官之途與死這三個部分。 在第一部份【一到六章】裡,中島從史料中掌握住「子路」這個小說主人翁的性格,透過子路的雙眼來觀察其對老師孔子的印象,並且融入一些歷史事件所交織而成的。在這之中,我們也得以一窺子路和其「精神支柱」孔子的關係及關於子路

學習過程中的描寫。 第二部分【七到十三章】是以孔子一行人的周遊列國為背景,針對孔子的諸項思想以及子路對其之回應看法等等,子路思想上的變化則在這個部分裡表露無遺。 第三部分則是最後【十四、十五、十六章】的部分,主要是描寫子路在衛國仕官晚年之事及其之死。 關於『弟子』中所描述到的歷史事件,全部都是自史記裡有關於子路的資料中所選取收集而來的。 孔子和子路 在作品的一開始即以「遊俠之徒」來形容子路,這是暗示子路此人的人物性格的一個很重要的形容話語。在『史記』裡的「仲尼弟子

列傳」中有云: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 這說明了子路的性格粗暴好勇,是個血氣方剛的男子。而在『論衡』的「率性」篇中說到,在孔子所有的弟子之中只有子路是如此不守規矩的,並且是個沒有恆心的凡夫俗子。 再加上孔子對子路的看法,子路的面貌於焉產生。 (濃眉大眼,眼睛充滿血色,雖然看起來是個十分剽悍的青年,但不曉得從何處湧現出一股令人感到疼愛的樸實感浮現在他的容顏上。) 這樣的容姿確實是很符合愛好逞勇子路的感覺,但在原典『史記』中所

看不到記述,便是中島自己可以發揮想像的空間。子路的「純樸」可在『論語』一書裡在他與孔子的對話中得見端倪。再者因為子路擁有質樸的個性,因此也暗示了他與孔子之間的對立關係。另外,其好逞勇力的特質不只是表現在與孔子初次見面之時。雖然在他長年伴隨孔子身旁周遊列國途中,有在「匡」地遭受暴民的凌辱、在「宋」處遭到奸臣的陷害、在「蒲」所遭遇凶漢襲擊等等事件的發生,但他從未離開孔子的身邊逕自走去。子路「直」與「勇」的特質確實是很容易就可以從『史記』中得手,但中島也十分好好地善加引用這些素材並且加以活用,而能把握住子路整個人物的型像。 中島敦把子路定義為「遊俠之徒」,並以「俠者」、「

一諾千金的豪爽男兒」、「勇者」等詞來形容他。『史記』的「遊俠列傳」也說道,所謂遊俠,乃俠客也,別異於無法無天之徒。是個肯為了別人而奮不顧身的俠者。 總而言之,中島從中國古典的各種文獻中有關於子路的紀錄裡,大致上掌握住了上述的一些「勇」「直」「果斷的性格」「有政治才能」等特質,但這大部分都是屬於子路表現在外的姿態。當我們看到『弟子』中的子路時,應該也能感受到中島想要更積極地試著活下去的心理層面的成長吧。 從子路來看中島的轉變 中島敦是一位凝視自己內心,常把因「自我」而感到苦惱的問題當作是許多文學主題的文學作家。其代表作『

山月記』就是其中之一。化身為虎的李微,其告白充滿了對自我的苛責。而最能表現出如此那般自我的矛盾以及煩悶的作品,則莫過於早期的『變色龍日記』和『虎狩』。 在『悟淨嘆異』之後所執筆的『弟子』,其故事主要是在描寫一個豪放爽快男兒子路的半生錄,子路以一個弟子的身分醉心地追隨其師,對於其無法見容的事物則會從事情的真正面來加以搏擊。『弟子』中所上演的戲碼,不單單只是發生在內心裡的世界而已。除了內心的矛盾之外,我們也能窺視到以一個率直行動者的身分出現的子路。 如果說在『悟淨嘆異』中的悟空、三藏的人格特質裡就含有中島敦自己本身的特質,那麼在子路及孔子之中

也可見其活生生的一面。在此書中的子路和孔子確實是擔負著作者本身的性格,但像他們這種純粹行為者及純粹觀察者的身分,我們卻不能夠斷言他們就是背負著中島敦理想和憧憬的典型代表。 在『弟子』中子路敬愛孔子的情感是非常激動的。相對於此,孔子的關愛則顯得有如守護般的沉靜,關於兩人師生之間的情誼描寫的相當動人。在『弟子』之前的作品,主人翁都是籠罩在孤獨的陰影之下,自始自終都是在內心裡的問題裡打轉,當然對於和其週遭環境的關係也顯得相當薄弱。但是,『弟子』中的孔子和子路卻不孤獨,他們倆人以脫離利害關係的師生之愛來彼此牽繫著。或著我們可以說,正因為描寫師生情誼的成功,刻劃因情愛強烈所造

成的矛盾也才能真正的算是被描繪了出來。 截至目前為止都如我們所看到的一般,『弟子』是以師生之愛為主軸,描寫行動者和觀察者之間的矛盾。除了有此糾葛之外,中島敦再加注以自己文學的主題內容來繼續進行有關於內心層面問題的種種探討。因此這個作品不單單只是描述一個充滿憧憬的行動者的故事而已。 也就是說,行動者子路和觀察者孔子之間的矛盾、融合,以及彼此強烈的吸引以致相互認同的心情,都再再映照出作者自身糾纏不清的內心。這個糾葛被行動者的事物所吸引,另一方面也為觀察者的世界所深深吸引住,這都顯示出中島敦對自我分裂所承受的苦楚。再更進一步的看,我們是不是可以

說『弟子』的主題就是中島運用客觀的形式,來形容中島自己觀察與行動夾雜之間的糾葛,而塑造出來的一齣戲呢? 在此之際,中島探尋自己文學上的新道路,朝著吐露內心痛苦的方法持續前進。假設說分析自己並加以確認是中島文學的一貫主題,那麼『弟子』就可算是其對新方法的實踐所做出來的實驗作品。 命運觀的轉變 『弟子』是一部描寫一個與老師擁有不同資質的弟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而成為其堂下門生,後來發現他自身的命運~生與死的過程的一部作品。和尊師一起過著周遊列國日子的子路,瞭解到尊師以及自己的生命意義,並且養成了「不論遇到何種情況都不可以絕望,

絕對不能鄙視現實,在能力可及的範圍之內盡最大的努力。」的積極人生觀。透過主人翁子路和孔子的生存之道,我們可以見識到一種積極的命運觀。 『弟子』裡的主角子路,和從「過去帳」以來及「古譚」、「古俗」等等作品裡的主人翁是大相逕庭的。要通過命運的試練,除了要能捕捉到孔子偉大的存在之外,為了要表達對孔子的純粹情感,也漸漸地把自己和孔子同化了。因此,子路放棄了對於存在的懷疑及對命運不確定的思索,而從一種肯定的角度來發現到人們的存在。是故,這和從以前以來就一直為存在意義而苦的「過去帳」、「古譚」、「古俗」等等作品裡的主人翁便是劃上了一道明顯的界線。 子

路經由覺悟到自己的「跨時代使命」,才能夠肯定他自我存在的價值。雖然子路遭受到身體被肢解慘死的命運,但是卻擺脫了過去在「過去帳」中「人類所依憑的自由意志,其可活動的範圍是狹窄甚或沒有的」如此這般對自我存在的懷疑。在「古譚」、「古俗」裡的主角,當他們遇到命運惡意的戲弄時,也只能眼睜睜地屈服在命運的畏怖感之下。然而「弟子」下的子路與孔子,卻是滿懷著勇氣直接向命運的惡勢力挑戰。中島敦所描畫的人物,由對自我存在不確定的方向轉而為對自我的肯定。 從消極的對生命如窒息般的心情,轉變到積極地看待人生,這不只是子路對其命運的自覺,同時也被認為這是作者中島心境變化的反映。從消極態度轉為

積極的變化,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島敦身為一個作家的決心。當子路「願成天下萬世之表率」的使命覺醒之際,中島敦也確立了終身當個文學者的志向。因此,「弟子」的完成對中島來說格外地具有重大的意義。 故事的最後,衰老的孔子在魯國聽到遠方衛國政變的消息,都不禁為子路的死落下淚來。這是對敬愛老師、知曉尊師真正價值的子路所表現出來的深深哀悼之意。 從「弟子」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下定決心要選取一條符合作者自身性情道路的心情。承接其下而更加發展擴大的,除了「李陵」之外別無他選了。 第四章 與『弟子』一樣都是中島敦

死後才發表的『李陵』, 是在昭和十八年七月, 刊載於雜誌『文學界』上。這篇文章並沒有經過作者中島重新修改潤飾,現在遺留的就是他所寫的草稿。深田久彌世從夫人拿到的原稿發現,可以說是滿目瘡痍,看起來改了非常多的地方黑壓壓的一片,甚至沒有寫上題目的原稿。所以他盡量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觀,選擇就簡單的題目,於是他就選擇了『李陵』為標題。而且在中島遺留下來的筆記上,也看到了許多包括「李陵・司馬遷」與「漠北悲歌」等的文字,所以深田久彌世認為中島應該是想從這些名字中選出一個來作為題目,而最後的『李陵』為題名被認為是最符合中島敦的想法。 『李陵』這篇文章的主人翁包括

有與匈奴大戰失敗,成為匈奴的俘虜後在北方度生活的將軍李陵;及為李陵辯護但被處宮刑後以寫『史記』為職志的司馬遷;及雖成為匈奴的俘虜但一直堅守對故國忠誠,經過十九年的苦難後終於到故國的蘇武。這三人各自與不同的命運挑戰為故事的架構。『李陵』雖然是站在考察歷史中人物的角度,但是與其說是故事中虛幻的人物,還不如說是作者透過歷史人物李陵、蘇武及司馬遷來表現作者創作的意圖。『李陵』是中島敦一直到死前都還很努力寫作的作品,而且從文章的內部的條件看來,也被認為是很明顯的將中島敦推向文學頂點的一個優秀的作品。 『李陵』的架構 『李陵』中主要登場的人物有「李陵」「司馬

遷」「蘇武」三人。這三人都是中國漢朝的人物,他們的事蹟與命運都在中國的正史『史記』『漢書』裡有記載。為什麼中島敦會選出這三個人呢?或許是因為在寫『弟子』的時候,對於『史記』有特別深入的接觸,而被偉大的史書作者司馬遷所吸引,同時也知道了讓司馬遷發憤完成『史記』的直接原因-「李陵事件」的事情之後,又注意到同樣留在蠻邦沒有回到故國的蘇武吧!鄭清茂氏認為中島著眼於蘇武、李陵及司馬遷的歷史人物,其原因是中島敦在探求生命的悲劇命運時,活躍於同一個時代,而且互相有關聯的這三個人,提供了最理想的標的與場所。 另外佐佐木充氏也認為中島敦的『李陵』與資料不同的想法是因為想要去維持李陵最

後的尊嚴。他認為中島敦將關於蘇武及司馬遷好的一面放在一邊,將沒有像他們兩人一樣有這麼好名聲的李陵推向正面的評價的作品。從這一點來看,這個作品就是逆轉了過去一般人的看法,不但從中得到新的發現,也讓人看到中島其獨特文學的誕生的這種說法似乎也不為過。 濱川勝彥氏將『李陵』的內容構成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份中的最後關於李陵戰敗的地分,與資料之間有一些差異。參考來源『漢書』只記載因為李陵沒有面目見漢朝天子才投降﹔但是中島敦改成李陵並非自己投降而是因為失去意識而被捕,關於這點佐佐木充氏認為這是作者自己創造出來的李陵像,也就是說中島敦將李陵改寫成志氣更清高的人。這或許是因為他用客觀

的角度重新評量歷史上記載的敗將李陵吧!第二部主要是記載關於司馬遷的部分,透視人物內心深處的位置。第三部份主要的事描述李陵內心的動搖及改變,參雜了歷史事件加以紀錄的方式。 『李陵』中的人物形象 『李陵』中的主角究竟是誰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定論。但是作者有深入描寫的其實就只有李陵與司馬遷的部分。關於蘇武只有從李陵的視點來描述。而相對的受到宮刑的司馬遷他的憤怒與嘆息則有十分生動的描寫。而對於李陵內心的動搖的表現則是最詳細的部分。李陵因為單于的禮遇賞識而留在匈奴的世界,但是因為看到忍受孤獨對漢祖國忠心不變節的蘇武之後,讓他又回到了漢的世界,結局就是分裂為兩

個世界。就像是『山月記』中的李徵一樣,李陵也一定活在矛盾的悲劇中。 李陵 李陵是名將李廣的孫子,是一位名射手。血器方剛的他,為了提高威望,於是拒絕接受簡單的任務,但是有勇無謀憑著一股一點點的自信與能力,大膽地向武帝毛遂自薦,表明願意與平常訓練的手下一起深入敵區,進攻匈奴敵營。 從作品裡可以看到第一部裡的李陵因為戰敗全軍覆沒無顏返回故國,而求戰死,是一位典型的大丈夫。但是在第三部裡是從失去意識被生擒的李陵,在單于的帳棚中甦醒開始。本想自殺卻無法如願的李陵,因為匈奴不會羞辱的習慣而且面對單于以禮相待的厚意,這樣受賞識難得的機會

,讓他開始陷入猶豫中而痛苦不已。 蘇武 作品中的蘇武與李陵或及司馬遷不一樣,他是透過李陵的觀察及思考,間接的描寫出來的人物。蘇武比李陵早一年成為匈奴的俘虜。因為拒絕歸順匈奴而被放逐沒有回來的希望。在歷經多位首領的輪替,新的單于指定李陵勸蘇武歸順匈奴,而有了李陵與蘇武面對面的情節。但是即使是兩人見面的場面都是屬於中島敦自由的創作。 當然在這裡刻意地與蘇武作一對照,中島敦對於李陵的行動與被捕後李陵的心理,都是改編史實的一種中島敦的創作。但是這樣的對照,並不是接受命運的安排在異國渡過一生的人﹔與對祖國忠心最後被迎接歸國者之間的對照。

對照的是意識到「要彰顯聲名於世」的李陵與沒有意識到這部分的蘇武。 李陵與蘇武 對國家盡忠守節十九年的蘇武,就像是映照李陵內心的一面鏡子。勝又浩氏也認為這個作品中登場的蘇武的人物形像,都是透過李陵的眼睛看到的。也就是說蘇武是活在李陵意識中的幻象,更進一步的說或許賦予他的就是「反李陵」的意義。另外也想藉由從第一部到第三部為止李陵的改變﹔李陵與蘇武的關係及史官司馬遷的態度與使命感等去研究關於三人對於生命的意義。而且從中發現中島敦在中島文學上所成就的理念。 最後中島塑造的蘇武像,象徵著中島文學中的一個主題-「純粹」!也就是「肉身即使毀

滅了還是希望能把聲名留於後世」,中島透過李陵的眼睛,在蘇武的身上發現了人類在執著信念上的一種純粹。如果跟上述的意義相同的話,那麼是不能否定蘇武的存在價值,在『李陵』的作品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作家的自覺-司馬遷與中島敦 當我們在研究『李陵』的時候,司馬遷是一位不能遺漏的人物。因為替李陵求情的緣故,觸犯龍顏的司馬遷,本來是一位對於自己相當自負的人,處以剝奪男性尊嚴的宮刑,受到的屈辱與衝擊之大可想而知。知道自己個性的司馬遷,也已經抱有一死的準備,只是沒想到竟然是遭受到最讓人難以承受的宮刑。在極度的痛苦之後,他開始反省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而遭遇這種的

下場。雖然起初他將怨恨歸咎於國君身邊的小人饞臣,但是最後他還是把錯誤歸咎於自己的身上。 既然是因為自己的緣故,為什麼司馬遷沒有自殺呢?原因在於他認為自己賦予修史的使命,所以肉體的司馬遷已經不在人世,但成為了一部書寫的機器。也就是說自從被剝奪男性尊嚴之後,司馬遷已經像是行屍走肉的人一樣,沉默寡言,感覺不到笑或是生氣,廢寢忘食的專注於修史上。或許就像濱川勝彥所言他認為這樣的司馬遷是『李陵』的主角中被認為最像是作者中島敦的分身。 長年受到宿疾所苦惱的中島敦,寄託歷史上被公認為史學家同時也是文學家的司馬遷,而藉由完成『李陵』的作品,確立了積極的自我價值吧

。 跟中島敦過去的作品一樣,『李陵』裡的三位主角都是屬於「悲劇性」的人物。從李陵「執宥的自尊心」﹔蘇武「清高的純粹」與司馬遷「異常的固執」中,將自己也導向了悲劇性存在感。不過他們因為命運的不同各自有著不同的生存方式與態度。李陵雖然在蠻邦裡苦惱,自我懷疑的過生活,但是卻發現了「天」永遠的存在,覺悟到自己只是天地間一粒砂子一樣,有著順從天命的生命觀。相對於李陵,蘇武雖然與困境抗戰了十九年,最後終於在後世青史留名。另外,司馬遷導向悲劇的根源,歸結於「我的存在」,而將用「我不存在」的狀態將一生奉獻在工作上。雖然已經不在人世,但是他的精神與意志都活在『史記』裡,在現在仍流傳著

,這或許就是司馬遷存在的價值吧! 結論 『虎狩』『山月記』『我的西遊記』『弟子』『李陵』等五篇小說,在中島文學的主題:「自我追尋」的過程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例如在自傳風格很強的『虎狩』中,主角藉由觀察好諷刺人的「趙大煥」,來對照反映出自我的存在。在此作品中,主角對「趙大煥」的分析,可以等同於對自己的心理分析。以唐代小說『人虎傳』為題材寫成的『山月記』,主角李徵苦於自己的詩不能彰顯於世,因而拋妻離子去追求詩業的極至,導至自己幻化為虎。這種對主角的「另類」諷刺,顯示了中島的孤獨感以及不安。李徵對於中島敦來說,不啻是一種「反面」的示範。對於中島敦想要辭

去教職,專心於創作的願望,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作了一個很好的詮釋。 『我的西遊記』可以算是中島敦對作家這一職志作一重新出發的代表作。當中,悟淨積極尋求人生解答的動作,顯示了中島決心邁出腳步的意圖。而『弟子』的完成,子路堅定不移的人格特質,可說是確立了中島敦長年追求的理想形象。最後的『李陵』裡,中島更將自己假託於「司馬遷」的形象當中,明白展現了自己的人生態度,確定了自己做為作家的理想及人生目標。不管命運如何的惡劣,只要勇於實踐自我的理想,那麼生命的價值自會存在於實踐的過程當中。 中島敦在即將綻放出最美的光芒時辭世,但即使在臨走的時刻,他還

是念念不忘他最喜愛的創作。那種對寫作的執著、熱情,正是他生命的最佳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