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林紫砂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文化創意設計碩士學位學程 唐硯漁所指導 白桂華的 1980 至2015 年台灣陶瓷茶壺發展與探索 (2019),提出李茂林紫砂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陶瓷、台灣壺、傳統手拉坯壺、手揑壺、藝術社會學、文化創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生物科技學研究所 曾志正所指導 廖子慧的 泥質壺表附著脂溶性物質之成分分析 (2013),提出因為有 泥質壺、烏龍茶、烏龍老茶、脂肪酸的重點而找出了 李茂林紫砂壺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李茂林紫砂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980 至2015 年台灣陶瓷茶壺發展與探索

為了解決李茂林紫砂壺的問題,作者白桂華 這樣論述:

探索台灣壺與中國宜興壺的演變,將台灣壺的本土藝術和文化特色,溶入生活美學,傳播台灣陶藝家人文素養,並闊展臺灣壺行銷市場,為台灣壺未來闢出一康莊大道。本研究以1980年至2015年台灣壺藝創作作品為研究樣本,以「文獻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田野調查法」、「專家訪談法」四種方法為主,加入「藝術社會學」觀點,收集台灣陶瓷史、台灣壺的源起和台灣當代陶藝家創作理念、風格等文獻,進行分類、歸納、整理並以實物拍攝或文本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由文獻資料歸納台灣壺背景、源起及台灣壺與中國宜興壺和日本常滑急湏的歷史淵源。分析台灣壺從1980-2015年,台灣創意壺、手揑仿生壺和傳統手拉坯壺,台灣陶藝家內在創意思

潮與藝術手法,外在製作茶壺形體的式樣與風格。台灣壺依作者年代前後、成名、受獎時間及作品行銷期間的盛衰,分為三個期別:(1)從1980年到1989年是台灣壺萌芽期間,陶壺家以林添福、曾財萬、劉鎮洲、陳景亮、陳實涵、李懷錦等為代表。陶藝家受歐美現代新陶藝思潮衝擊下,追求形象美學表現,打破傳統造型,在釉藥上追求突破、表現,以不對稱裝飾或塑雕的技法為煤介,勇敢表現自我追求。(2)1990-1999年是台灣壺成熟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陶壺家以李幸龍、范仲德、潘俊任、吳金維、古川子、劉世平等為代表。陶壺陶藝家在創作風格以形象美學與茶器功能並重,也盛行不對稱藝術手法,並將異媒材與陶相互融合,並加入中國元素

、圖騰與色彩。(3)2000-2015年是台灣壺的復興期,是台灣壺走出台灣走向大陸與世界各地的前鋒,陶藝家以卓銘順、許旭倫、張山、游正民、劉福先、許水源等人為代表。作品創作風格是材料、式樣、窰燒方式呈現多元化;使用複合式設計,一壺多功能,藝術手法常使用原住民圖騰、台灣當地的地標、有濃厚本土意識,也採用工業設計理念,將壺器變成好玩公仔或遊戲機器人壺,作品呈現強烈時尚與現代感。2008年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金壺奬,加上兩岸三通,兩地人民與單位往來頻繁。台灣壺在大陸茶器市場逐漸打開知名度,藉由淘寶、京東等通路,或由天仁茗茶集團及大陸各省茶藝博覧會與台灣陶藝學者行走於大陸大學講學的擴展下。台灣壺人文內涵

、文化創意呈現多元化,深耕於兩岸土地上,也為台灣壺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泥質壺表附著脂溶性物質之成分分析

為了解決李茂林紫砂壺的問題,作者廖子慧 這樣論述:

茶,是中國傳統的飲品,更是中國每年大量出口的產品。茶壺,用以突顯茶的香氣、色澤與滋味。在中國文化中茶壺的材質主要為泥質,其中以朱泥最為著名,而養壺在中國飲茶文化中是獨具特色的一門藝術。養壺,顧名思義是壺的保養,透過經年累月的沖泡使得壺表面附著上一層光亮物質;使茶壺擁有明亮的光澤。然而養壺所累積的光亮物質的成分、來源、對人體的利弊,卻無從而知。本篇研究以烏龍茶及烏龍老茶進行養壺實驗,並利用GC-MS去分析壺表面之附著物成分,同時分析茶壺表面中主要之附著物來源且觀察主要物質在茶的製程中是否有所改變。研究結果發現,主要附著於茶壺表面物質為長碳氫鏈之化學物質,其中以脂肪酸中的棕櫚酸(Palmiti

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為最主要成分。在製茶的過程中脂肪酸的比例也會有所改變,茶菁中以次亞麻油酸(Linolenic acid)最高、其次為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而後為棕櫚酸及油酸;新鮮烏龍茶葉則以次亞麻油酸為主,其次為亞麻油酸及棕櫚酸。而老茶則以棕櫚酸為主,其次為次亞麻油酸及亞麻油酸。在茶湯中脂肪酸之組成上,不論在老茶還是新鮮烏龍茶都是以棕櫚酸為主,硬脂酸次之。利用茶湯煮沸後收取其水蒸氣分析發現,不論是新鮮烏龍茶或老茶其脂肪酸組成與壺表面相同。綜合上述實驗結果解釋了長久以來人們養壺時,壺面所附著之成分為脂肪酸,且透過一系列實驗去了解脂肪酸在茶的製程與

儲放的過程中之改變;以提供製茶與儲放方法之調整與改良之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