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照明燈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東亞照明燈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進雄寫的 戰國重金屬之歌:漢字與文物的故事 和陳翠霏等的 dA 夯 issue 07--DESIGN 21:21 Product/Accessory Designers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田園城市所出版 。

逢甲大學 創意設計碩士學位學程 曾亮所指導 曾晏晴的 【立】藝術創作論述~手握繁星的光芒 (2013),提出東亞照明燈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光療、指甲彩繪、展示架、燈具、衣架、摺疊收納。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亞照明燈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戰國重金屬之歌:漢字與文物的故事

為了解決東亞照明燈具的問題,作者許進雄 這樣論述: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   許進雄老師以漢字與文物為題,構築全新的樂章,   帶領我們再探古文化和古文字的奇趣。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教授生涯最精彩的力作!   漢字與文物的故事系列第二冊(全四冊)   戰國重金屬之歌:漢字與文物的故事   冶金術的發明使人們走出漫長的石器時代,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商周時代,中國的工藝技術進入全新境界,「青銅器」成為最重要的代表性器物。當時許多的文字,也圍繞著青銅生活而造 形。   國際漢字權威學者許進雄老師,向讀者展示了商周先民們與現今大為不同的生活與絕妙思維。   *你知道黃帝的「黃」,一開始並不是代表顏色嗎?   *古代人民最喜歡

看的「戲」,其實很危險?   *商朝主婦的超級難題:到底是誰設計的這麼難洗的飯鍋!   *為什麼甲骨文中的動物,都瘦瘦長長,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   每一件商周文物都有它隱藏的趣味,每一個漢文字都有它演變的智慧,讓我們依著許進雄老師的指揮,一起聆聽文字與文物協奏出的磅礡樂音,享受這場漢字與文物的盛宴! 本書特色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教授畢生心血之作,挑選各世界級博物館最具代表的文物,帶你穿越時空,認識古代社會。   ‧超過百幅的中國商周時代古文物精美圖片。   ‧從出土文物著手,深入瞭解漢字發明的起源。透過簡單清楚的敘述,詳盡解析符號、文字與器物製作之間的關係。   ‧穿插大

量信仰、習俗、氏族文化實證,具體重現商周時代的日常生活、社會文化與結構,幫助讀者理解文化社會與文字流變。   作者簡介 許進雄   1941年出生於高雄。準備大學聯考時,讀到清代王念孫注釋的《廣雅疏證》,從此踏上研究中國文字奧妙的學問。在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專精甲骨文和博物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應聘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68年),整理館藏的甲骨(明義士收藏),在博物館研究階段,得到重要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此一發現影響文字學界甚巨。安陽博物館甲骨展覽廳評為「甲骨學最有貢獻的二十五名學者之一」。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

亞系博士學位後,在東亞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到臺灣,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等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   出版專著:《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古事雜談》、《文字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博物館裡的文字學家》、《字字有來頭》系列著作等。   序 中華文物的初學津粱 自序 因緣際會說甲骨 壹・禮器與兵器——青銅不凡,國之重器 古代冶金文明 1.受到偏愛的銅器製造法 2.煉銅工具與甲骨文「厚」字的關係? 3.是民生用具,也是國之重器的鼎 4.家家

戶戶的大事:「徹」底把煮飯的鬲洗乾淨 5.甲骨文中暗藏的刑法制度 6.記載了武王克商史實的簋 7.貴族應有的吃飯禮儀,就從「卿」字來展現 8.最誠懇的待客之道,請用觥洗手 9.為什麼甲骨文的動物字,都窄窄長長的? 10.古裝劇中常出現的爵,到底該怎麼使用? 11.以「爵」位加之於人的含意 12.與濾酒的方法有關的「莤」字 13.甲骨文的「享」字,來源於豪華建築? 14.甲骨文「喪」字與採桑活動的關聯 15.有「溫度」的甲骨字 16.不得醬不食:古代的醬料瓶 17.象牙的使用與象的滅絕 18.象徵公平公正的動物圖紋 19.甲骨文「戈」字與武器的進化 20.中國何時開始有鐵的使用? 21.埋藏兩千

多年依然鋒芒如新的寶劍:優良的鍛打技術 22.神秘的青銅弓型器在歷史上消失的原因 23.從「軛」的發明,看馬車的製作 24.何時開始有金銀鑲嵌的技術? 貳・其他生活用具——其南笙鐘,燻香自燒 1.甲骨文的「監」字是指看著什麼? 2.從鏡子的花紋來判斷時尚潮流 3.甲骨文的「南」字,來源於南方的鐘? 4.中國鐘的特殊形狀和它的發音方式 5.跨越春秋與宋,作為歷史見證之鐘 6.頭頂火焰的人形:甲骨文「光」字的由來 7.具消煙設計的精巧燈具 8.「明」、「搜」、「幽」:從甲骨字形看古代照明用具之設計 9.為什麼王族喜歡隨葬駱駝俑 10.花俏美麗的帶鉤裝飾 11.金文「熏」字與塑造仙鄉景象的博山爐

12.甲骨文「冓」字為什麼被當作交接聯繫的代表? 參・權位與信物——玉六器,禮四方 1.家家戶戶必備的時間測量工具   2.從甲骨文的「取」字,看古代的軍事習慣 3.甲骨文「鳳」字跟古代語言的關係 4.黃帝為什麼叫「黃」帝 5.象徵統治者端莊優渥的「璜」 6.見劍如見我:代表貴族身份的寶劍 7.在墓中放入玉石做的馬,是想騎著去哪裡? 8.象徵轉化新生的玉蟬 9.佩戴玉珮,就可以長生不老? 肆・占卜與預知——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1.神秘的骨占卜,只出過一次錯? 2.對「龜」的崇敬,和龜甲占卜的興起 3.「戲」字的由來與打虎表演 伍・同場加映 1.騎馬上天:對星空的浪漫想像 2.只有豪宅才用

得起的陶瓦 3.古代玻璃的使用 4.自古就貴重無比的黃金 序 因緣際會說甲骨   一九六○年我進到臺灣大學中文系,因緣際會開始研讀甲骨學,到了研究所畢業的時候,我的甲骨學知識已能自行研究,獨當一面了。一九六八年,承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李濟博士與業師屈萬里教授共同推薦我去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整理明義士博士收藏的大批甲骨文字。我從未想到會因此因緣而深涉中國古文物以及中國考古學的知識。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原來是多倫多大學附屬的機構,兼有教學與展示的功能,1968年因擴充編制而脫離大學成為獨立的省屬機構。館藏的文物包括人類所有地區的文明以及科學各領域的資訊。其

中以遠東部的中國文物最為有名,號稱是中國地區以外最豐富的十大收藏之一,很多藏品獨一無二,連中國都難得見到。   我在臺灣所受的專業訓練是有關中國學問的,既然身在以收藏中國文物著稱的單位服務,自然會變成同事們諮詢的重要對象。為了因應工作的需要,我只得擴充自己求知的領域,除了加強對中國思想、文學、語言等學科原有的訓練外,也自修考古、藝術、民俗、天文、產業等各方面的知識,以應付博物館的多樣化展覽主題,因此也就不自主地開始深入了解中國文物的必要知識。   在多倫多,我本有博物館與多倫多大學的穩定工作。但受到學長曾永義教授「回母系貢獻」的一再敦促,一九九六年應臺灣大學中文系之聘,回國來講授中國古代社

會、甲骨學、文字學等課程,當時尚未有開設相關中國文物課程的構想。在一次餐會中,認識了世新大學通識課程的主任趙慶河教授,他談及想增加中國文物知識的普及化教學課程,我告以自己曾經在博物館工作,具有二十幾年參與中國文物的收藏與展覽的經驗,在加拿大的洋人社會裡也長期從事推廣中國文化的活動。他就問我是否可以考慮去世新大學開一門有關中國文物的通識課程,我答以何樂而不為。當時以為只是客套的交談,並未作教學的進一步打算。誰知開學前不久,突然接到電話,說通識課程已經排定了,請我準備上課。在匆促之間,就決定以我與同事們為介紹館藏重要文物所編寫的書,《禮敬天地,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中國寶藏》("Homeage to

Heaven, Homeage to Earth – Chinese Treasures of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多倫多:多倫多大學出版部,一九九二年)作為講課的主要教材,輔以其他機構的典藏品。如此一邊教學一邊編寫教材,一年之後,初步的教材就緒,我也就把中國文物概說的課帶到臺灣大學去。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展示以主題為主,每個展覽的籌劃都像寫一篇論文。不但展示的整體內容有起承轉合的結構,個別文物的說明,除必要的名稱、功能、質材、年代、製造、裝飾等資訊外,還特別重視文物背後所隱含的生活與社會意義,希望觀眾於參觀後,能對展示的主題有明確的認識,而不是只瀏覽展品

美麗的外觀而已。在長期受這種以教育觀眾為展覽目標的主導原則的影響下,我對於文物的認識常著重其製造時的社會背景,所以講課時,也經常借重我所專長的中國文字學、中國古代社會學,作綜合性的詮釋與引申。譬如:在介紹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時,就借甲骨文的肙字談佩帶玉佩以驅避蚊子的可能;介紹大汶口的象牙梳時,就借用甲骨文的姬字談髮飾與貴族身分的關係;教到東周的〈蓮瓣蓋青銅酒壺〉時,就談蓋子的濾酒特殊設計;介紹唐代的〈彩繪釉陶婦女騎俑〉,就談婦女生活解放與自主性的問題;對半坡文化的〈小口尖底紅陶瓶〉,就談中外以陶器運輸水酒的慣習;對唐代墓葬的伏羲與女媧絹畫,就談中國的鹿皮與結婚禮俗,以及古代臺灣原住民與漢族的關係。

借金代〈觀世音菩薩彩繪木雕〉,介紹觀音菩薩的傳說與信仰;借宋代〈太和銘雙龍紐鏄鐘〉談宋代慕古風氣與金人洗劫汴京的史實;利用刻紋木陶拍介紹陶器燒造的科學知識等等。   大部分同學對於這種涉及多學門、整合式的新鮮教學法感到興趣。有位在某出版社就職的同學找我談,說她們的總編輯對我講課的內容也有興趣,有意請我將講課的內容寫出來出版。在與總編輯面談後,初步決定撰寫一百四十篇,每篇約一千一百字,以一件文物為中心,選取新石器至清代各種不同類型的文物,依教課的模式與精神,談論各種相關的問題。至於書名,因博物館的展覽經常提供導覽服務,導覽員會對較重要的展品作詳細的解說,並申論個人的意見,這與本書撰寫的性質和目

的非常類似,所以就把書名訂為《中華古文物導覽》。每篇文章都是獨立的單元,讀者可以隨意瀏覽,不必從頭讀起。   面談後我就興致勃勃的開始選件與寫作,誰知到了任務快完成時,因版權費的原因,我不簽合約,寫作的興致也就此打消,於寫完一百三十一篇後就輟筆不寫了。之後曾把部份文章改寫為六百字的專欄刊在國語日報上,但登了四十幾期亦中止了。後來國家出版社的林社長向我徵求甲骨學方面的稿件,我一時沒有甲骨學的著作,就想何不補足文物導覽的稿件交給該社出版。承林社長不棄,付梓問世了。   《中華古文物導覽》出版後,我接到大陸的朗朗書社的電話,說這本書的寫作方式非常新穎,打算介紹給中國的讀者,問能不能授權給他們簡體

字版的版權。我就請他跟國家出版社直接洽談。於取得簡體字的版權後,央求我多寫十篇。我也答應地寫了。出版時改名為《文物小講》。     《中華古文物導覽》出版後,我發現市面上不太容易找到這本書,但《文物小講》銷售卻不錯,再度簽了五年的合約。顯然並不是內容有問題賣不出去,而是銷售的方法不合適。我於是找臺灣商務印書館談,把國家出版社這本書的版權買下來,而我大幅擴增內容,預定完成全新的版本,共四冊,並把教課的講義作適度的刪改,使其適合大眾閱讀。很高興洽談成功,把版權移轉到臺灣商務印書館。現在出版在即,把原委稍為說明如上。最後還希望學界先進,賜教是幸! 許進雄 一、受到偏愛的銅器製造法 了解中國冶鑄技

術的複雜性,肯定能對中國青銅器的精美有更深一層的欣賞與感動。古代中國人偏愛用塊範法鑄造銅器。其製造的程序約如圖1-3所示: 首先是塑模,即以泥土塑造與所欲鑄器物同大小的形像,如圖5-3左,中間細長部分的銅車軸端飾件。然後在其上雕刻花紋或文字以便翻範。翻範的方法是把澄濾過的細泥調製濕潤,拍為平片,按捺在模的外部,用力壓緊使花紋細節反印在泥片上。待泥片半乾,用刀分割成數片,加以燒烤,每片就是一個型。所示的車軸端飾件,器形簡單,只需割成兩半,內壁留下反印的器型及花紋。如果是爵之類的器物,則稍微複雜,需要八、九塊。最後手續是套合。乃在模子上刮下欲鑄器物的厚度,然後把外範和內模套合在一起。兩者中的空間即

為器物的厚度。內外模型的榫眼要扣合,並以繩子捆牢,再抹上泥土加以強固,如圖示的右半圖形,以防灌澆時範片走位,導致失敗,然後就可把銅液自澆口灌入了。等到銅液完全冷卻,就可以把外面的泥土和繩子割開而取出裡頭的銅鑄件。 這種複雜費時的範鑄法是中國早期鑄器的唯一方法。甚至連零件和修補也用同樣的方法,這是中國冶鑄的特色,由於需要多塊泥範套合,故稱之為塊範鑄造法。西洋雖也使用塊範法,但主要是使用失蠟法,以及鉚釘、熔焊、錫焊等加工。方式與中國非常不同,所以很多學者認為它們強烈反映各自獨立的創發性。 所謂失蠟法,就是先用蠟一類遇熱會融化的東西塑造欲鑄的器形,然後用陶土包覆起來,留下一個出口。燒烤後蠟溶解掉,就

留下可以把銅液灌入的空隙。灌入後等至冷卻,就可以把外邊的陶土剝掉,得到欲鑄的器物了。這種鑄造法,沒有型範套合的問題,複雜的器型比較容易設計,鑄出來的器物也因沒有隙縫而比較完美。中國要到春秋中期才使用失臘法鑄器,但也不是主要的鑄器方法。由於中國對塊範法的執著,連碰到高溫才能熔化的鐵,也想盡辦法提高煉爐溫度熔化鐵汁以鑄器,故比西洋發展生鐵早一千五百年以上。中國用笨拙的方式卻能鑄造出不輸失臘法的複雜而精美的銅器,其巧思相當值得我們欽佩。 以失臘法鑄造的都是個別造型,故每一件都不同。但塊範法,如果用比青銅熔點更高的東西作範,如鐵,就可以用同一組的範無限制翻鑄,減輕成本。很多農具就是用這種方法鑄造的。 

【立】藝術創作論述~手握繁星的光芒

為了解決東亞照明燈具的問題,作者曾晏晴 這樣論述:

專利申請中,暫不公開。

dA 夯 issue 07--DESIGN 21:21 Product/Accessory Designers

為了解決東亞照明燈具的問題,作者陳翠霏等 這樣論述:

  這次dA的專題:《DESIGN 21》,邀請七位長期觀察所駐城市(香港∕曼谷、東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巴黎、倫敦、紐約、赫爾辛基)的設計類媒體文字工作者,以二期內容同時向讀者推薦共21位產品設計師及21位平面設計師,報導介紹全球主要城市仍然活絡變化的設計面貌。   將這些城市放在全球設計圖譜來看,總是既保有襲自各自城市文化的特有性格,卻又與全球化無法分割的交織著跨地域的色彩;所謂的設計無國界,所說的並非設計的齊一性,而是如何將帶有地域性格的設計語彙,轉化成沒有溝通障礙的設計作品。而這也才是這些城市能挺立世界天平的一端的優勢之處。   在這些城市之中,巴黎、倫敦及紐約,早已執全球設計之牛耳

,領導創造潮流,不斷吸引各國人才前來共襄設計的盛舉;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亦素負盛名,甚至發展出獨特的風格流派,視設計為其經濟命脈之一,公部門近年更大量提出設計相關的推動及獎助方案,致力打造創意首都;北歐設計則在這些年幾成為顯學,其中芬蘭在發展上雖不如瑞典的國際化腳步,其實同樣有令人驚豔的豐富設計資源,同時將2005年訂為芬蘭設計年,宣示要運用設計增加產品與企業的競爭力;至於同為亞洲城市的東京和香港,一直都力圖維持和國際接軌的設計水準,「東京設計週」緊密結合設計產業與城市行銷,媲美米蘭、倫敦等設計展;香港則在中國開放風潮下面臨上海及北京的壓境,卻反將劣勢逐漸轉變為優勢,不但開闢中國內地成設

計人的另一擅場,同時香港設計中心亦以成為亞洲設計中心自期;而後起之秀曼谷,在內需市場不足的現實條件下,讓他們更認知到必須放眼國際市場,在政府及民間資源的大力挹注下,將泰文化的異國風設計,成功推上國際舞台。   回到台灣,執政當局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成立創意設計中心,企業及學界亦高呼美學經濟……設計創價已然是全球潮流,《DESIGN 21》說的便是在這股潮流中,這些年輕的產品設計師及平面設計師,如何在各自的城市脈絡裡,爬梳走出城市的界域、登上無國界的設計舞台的故事。   《DESIGN 21》除了表示21位推薦設計師之外,兼有突顯21世紀的設計之意。設計師的選取,是以年輕一輩即嶄露頭角且以獨立工作

室方式經營者為主,希望呈現的是21世紀新一代設計師及設計作品的樣貌。 赫爾辛基 Helsinki  interviewer_ Tsui-Shant Tu ?翠珊 __Anu Penttinen __Mikko Paakkanen __Pentagon Design designer_Arni Aromaa & Sauli Suomela 倫敦 London  interviewer_Cynthia Tseng曾鈴雅 __Debra Bean __MIXKO designer_Alexander Garnett & Nahoko Koyama __Ryan Frank 紐約 New York

  interviewer_ Cathy Hung 洪惠瑛 __Dror Benshetrit __Redstr/Collective designer_Christine Warren & Alex Valich __Tobias Wong 阿姆斯特丹∕鹿特丹 Amsterdam / Rotterdam  interviewer_Pei-Ching Hsiao 蕭珮晴 __Frederik Roij? __Maarten Michael Baas _Wieki Somers 巴黎 Paris  interviewer_Tsui-Fei Chen 陳翠霏 __Volabile designer

_Christel Sadde __Ibride designer_Rachel Convers & Benoit Convers & Carine Jannin __Klokliklo designer_Nicolas Candas 東京 Tokyo  interviewer_Rachel Tsai 蔡欣芸 __graf designer_Shigeki Hattori 服部滋樹 __ITL intentionallies designer_Shuwa Tei 鄭秀和 __Kanae Design Labo designer_ Tsukamoto Kanae 塚本��� 曼谷 Bangkok

  interviewer_Sean Yap 葉孝忠 __Planet 2001 designer_ Udom Udomsrianan __Propaganda designer_Satit Kalawantavanich __Yothaka designer_Suwan Kongkhunthien 編輯手記   這次dA的專題:《DESIGN 21》,邀請七位長期觀察所駐城市(香港∕曼谷、東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巴黎、倫敦、紐約、赫爾辛基)的設計類媒體文字工作者,以二期內容同時向讀者推薦共21位產品設計師及21位平面設計師,報導介紹全球主要城市仍然活絡變化的設計面貌。   將這些城市放

在全球設計圖譜來看,總是既保有襲自各自城市文化的特有性格,卻又與全球化無法分割的交織著跨地域的色彩;所謂的設計無國界,所說的並非設計的齊一性,而是如何將帶有地域性格的設計語彙,轉化成沒有溝通障礙的設計作品。而這也才是這些城市能挺立世界天平的一端的優勢之處。   在這些城市之中,巴黎、倫敦及紐約,早已執全球設計之牛耳,領導創造潮流,不斷吸引各國人才前來共襄設計的盛舉;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亦素負盛名,甚至發展出獨特的風格流派,視設計為其經濟命脈之一,公部門近年更大量提出設計相關的推動及獎助方案,致力打造創意首都;北歐設計則在這些年幾成為顯學,其中芬蘭在發展上雖不如瑞典的國際化腳步,其實同樣有

令人驚豔的豐富設計資源,同時將2005年訂為芬蘭設計年,宣示要運用設計增加產品與企業的競爭力;至於同為亞洲城市的東京和香港,一直都力圖維持和國際接軌的設計水準,「東京設計週」緊密結合設計產業與城市行銷,媲美米蘭、倫敦等設計展;香港則在中國開放風潮下面臨上海及北京的壓境,卻反將劣勢逐漸轉變為優勢,不但開闢中國內地成設計人的另一擅場,同時香港設計中心亦以成為亞洲設計中心自期;而後起之秀曼谷,在內需市場不足的現實條件下,讓他們更認知到必須放眼國際市場,在政府及民間資源的大力挹注下,將泰文化的異國風設計,成功推上國際舞台。   回到台灣,執政當局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成立創意設計中心,企業及學界亦高呼美學

經濟……設計創價已然是全球潮流,《DESIGN 21》說的便是在這股潮流中,這些年輕的產品設計師及平面設計師,如何在各自的城市脈絡裡,爬梳走出城市的界域、登上無國界的設計舞台的故事。   《DESIGN 21》除了表示21位推薦設計師之外,兼有突顯21世紀的設計之意。設計師的選取,是以年輕一輩即嶄露頭角且以獨立工作室方式經營者為主,希望呈現的是21世紀新一代設計師及設計作品的樣貌。 dA 07  DESIGN21__21 Product Designers dA 08  DESIGN21__21 Graphic Designers Pentagon Design PROFILE Arni Ar

omaa & Sauli Suomela   Pentagon Design的兩位創立者,Arni Aromaa與Sauli Suomela,皆於1998年畢業於赫爾辛基設計與工藝大學的工業設計系,他們打從學生時代起,就互相合作並勇於創新,兩人還在念書時,就本著創業家精神,在1996年共同成立Pentagon Design,並在畢業作品中,為芬蘭公司Oras設計出「聰明浴室」的概念性作品,他們強調設計要結合熱情與理性,才能提供客戶最好的解決方案與服務。Arni Aromaa目前也同時是芬蘭設計中心,推動芬蘭現代設計國際行銷計劃的指導小組成員之一。 INTRODUCTION   Pentagon

Design的專業領域,包括產品設計、概念設計、及設計策略規畫,主要集中在消費者產品的設計與服務,比方在芬蘭設計品牌Iittala的新產品中,就常可看見他們的作品,他們也幫德國公司Koziol設計廚房餐桌家居用品,從兩個品牌完全不同的設計風格中,可以看見他們在設計上配合客戶需求的彈性。在幫客戶設計之餘,他們同時利用額外時間,自己開發深具未來概念性的設計,並在各競賽中受到肯定。比方利用LED設計的BEAM照明標示系列,在2005年得到芬蘭的照明燈具設計獎,而2004年以芬蘭桑拿為發想概念所設計出的現代HotCool Room,不僅得到芬蘭「聰明傢俱-聰明空間」競賽的冠軍,也在2005年受到德國

Red Dot設計獎的肯定。   目前他們有好幾個自己也很期待成果的新設計案正在進行,可惜暫時還不能透露細節,相信具有前瞻性的Pentagon Design,還會在將來更受到注目。訪談中,兩位設計師不僅分享他們的設計理念與經驗,也對芬蘭設計的現況提出不少觀點與思考。 INTERVIEW ※你們如何平衡與客戶之間理念的差距? Arni:基本原則很簡單,客戶的期待是我們優先的考量,不過,客戶是否真的了解他們需要什麼,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我們在主觀的直覺與客觀的考量下,都發現客戶的期待並不符合他們的需求時,就有責任提出。當然,如果他們無論如何都堅持要特定的東西,那我們還是會給,只是也一定會告訴他,這不

是你應該要的。在我們的經驗中,像Iittala這樣的公司通常很清楚他們要的是什麼,也許一些較小的公司,一開始時就不一定在對的方向上。 Sauli:我想最好不是用說的,而是作出一個實質的提議給客戶看,客戶需要自己去體會……這也取決於你怎麼看待你的作品,你是只作給自己,還是幫客戶作設計。 Arni:我想設計領域大致上有這樣的明顯分隔:許多設計師其實是藝術家,他們用設計作為工具,就像畫家用畫筆作畫一樣。雖然我們的作品中也有藝術性,但是我們的工作很明白地是要帶給客戶利益,這是完全不同的出發點。當然最好的案子是設計中既有藝術美感,又能帶給客戶及他們的顧客好處,並有經濟效益,但這是夢想中的設計案。 ※你們

有沒有作過這種夢想中的設計案? Arni:它們還在實現的路上。我們自發的概念性設計(如聰明浴室、HotCoolRoom),既有藝術性又是好設計,可是完全沒有客戶,所以要說這是完美的設計案恐怕太天真……矛盾的是,我們去年一整年都很忙碌,卻還沒有新的東西生出來,因為它們都還在進行中,我們真的很想給妳看目前正在進行的設計案,但是還需要再等一年多。 ※請說明你們的設計理念:何謂理性的熱情(rational passion)? Arni:首先,這說明了我們對客戶的承諾,我們理性,因為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而是為了增加客戶的利潤。我們也有特定的工作模式,特定的流程,不是只提個籃子和酒去野餐,看會發生些什麼。

Sauli:雖然這麼做會很有趣。 Arni:老實說,也這麼發生過……另一方面,熱情指的是,我們真的熱愛我們的工作,不是只為了理性的想法而做它,我們總是試著把事情做到最好,用全部的心去投入,這也是我們希望作品中可以顯現出來的品質。 ※2005的芬蘭設計年,強調運用設計來增加產品與企業的競爭力,你們覺得是否有效? Arni:我們希望是,當然這是個漫長的過程,還有很多改善空間,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只有50%的芬蘭公司運用設計,不過這也牽涉到一個問題,什麼是設計?在芬蘭可以看到很多的努力,試著改變一般人對設計的既定想法,從非常以藝術家為中心的設計角度,朝向比較顧問性、對一般的公司而言較容易接受的角

度來了解設計。我想未來越來越重要的趨勢,是將設計整合到非設計導向的產業,讓一般的公司行號也能因設計受益。設計在芬蘭大致上處在兩端:很多工業設計的公司,已經與非設計導向的產業合作二十幾年,然而以設計為中心的另一端,則拒絕表示他們與紙漿產業的機器、拖拉機等,有任何關係。未來,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將會是重要的議題,我們會越來越需要的,不是產品,而是服務,並加上視覺設計,讓它們更容易被理解、使用、更有趣。 ※你們的設計是否就像是,處在大的工業設計公司、與以藝術導向的設計師中間? Arni:正是如此!當我們開始發展「理性的熱情」原則時,就是想走出中間這條路,試著從設計產業的那一端取熱

情,從比較無趣的那一端取得理性。 Sauli:對設計產業的客戶來說,我們有非常好的設計流程,和經過深思熟慮的細節,可以更容易地幫助他們得到不會在市場上出錯的好作品;對於非設計產業的客戶來說,我們則提供了更具藝術美感的選擇。不同的客戶我們給不同的東西,到目前為止這個模式進行得很順利。我們必須理解自己在每個設計案中的角色,每個案子都不同。 Arni:當然在設計領域裡,有比我們更有名、更熱門的明星設計師,也有更工程師導向、更強調系統式工作的設計師,不過在這兩端的中間,我想,目前芬蘭應該沒有人跟我們一樣好又被認可。其實通常我們是很謙虛的,但我的確覺得如此。 ※你覺得科技對芬蘭現代設計是否有影響?比方來

自Nokia的影響?科技是否也影響了你們設計時的思考方向? Aani:是的。部分原因是,所有可以用傳統方式設計的,都已經被作出來、也創造出來了,把科技整合到設計裡,就讓你能夠作一些以前沒辦法作的東西。芬蘭整體的環境當然也很鼓勵新科技,因此或許也導向某種極端,有時顯然有點天真與傻氣。運用新科技的理想,並不是要讓科技支配其它的因素,而比較是讓科技藏在產品的中心,像是個可以賦予更多可能性的元素,而不是強迫使用者面對複雜的科技。 Sauli:現在若想創造全新的東西,光是遵循形式隨機能而生(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原則是很困難的,因為這樣的東西都已經被作出來了。如果你運用新科技,就

可以創造全新的東西,一些帶給人驚奇的東西,並更新設計的類型定義。我想這是很多設計師的設計動力。芬蘭對於高科技一直很有信心,這樣的思考也融入在日常生活中。 ※芬蘭目前的設計現況還有何特色? Arni:50年代的設計由明星設計師主導,他們設計的多是家居用品、傢俱、玻璃等傳統設計領域,如果以投入的金錢與設計師的數量來看,目前大部分的芬蘭設計,都是由非傳統設計領域的公司所生產,這是最大的改變,就跟思考設計的角度改變一樣,設計逐漸被視為創新並增加企業競爭力的工具,而不只是藝術性的設計。當然,最容易被看見的設計,仍然是設計產業的設計品牌、公司,以及設計藝術家。   此外,基於各種原因,目前在芬蘭有一股回歸

文化根本的潮流,這在80、90年代完全不流行,你可以在很多設計師的作品中看見。設計師們試著近距離地,觀看一些不尋常的事物,一些對芬蘭之外的人來說很新奇,但對我們自己而言其實很熟悉的事物。這也涉及很多文化面向,很多設計都開始思考我們與俄國之間的鄰近關係,一些在較早之前會被視為不現代、不有趣的東西。很多可能看起來不好看,或是存心要醜的設計,都是對貧窮過去的一種指涉。如果說之前的潮流是要盡可能地成為好的歐洲人,現在就正好相反。我們不再需要說服任何人說,我們是歐洲人,有同樣現代化的東西等等,也許是因為我們已經達到這樣的地位了,所以現在該發掘一些別人沒有的、我們特有的質地。 ※赫爾辛基對你而言是個激發靈

感的城市嗎? Arni:我想赫爾辛基是個功能運作非常完善的城市,芬蘭的基礎建設非常好,不過我不會說赫爾辛基很能激發靈感,這裡最能激發靈感的,是就在附近的大自然。從這裡走幾百公尺,你可能已經走到一個小島,如果你不往城市的方向望去,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在一個非常偏遠的地方,還有這裡離海很近。冬天的時候你走到門口就可以開始溜冰或滑雪。 Sauli:城市中心有很多街道,都從不同的地方取得建造的點子,生活中不同層面的許多東西,都離彼此非常近,也就是多面向性(Versatility)。有人說他們要去米蘭找靈感,我覺得那很無聊,我必須說,當我自己在米蘭讀過半年書,又去那裡拜訪很多次的經驗來看,對我而言那不是個激

發靈感的城市,赫爾辛基更能激發靈感,當然這是我非常個人的想法。 Arni:可是赫爾辛基缺少那種能刺激靈感的「非芬蘭」東西,像諾曼地一些不斷成長發展的大城市一樣,不斷在快速地改變,這裡沒有那樣的元素。我想這是因為一切都這麼有組織,所有的東西都這麼完善,所有的一切都已經建立,每一個地方都很乾淨,所以沒有不同事物之間的衝突對立,不過,當你懂得用對的角度觀看,任何事物都可以激發靈感……有時最能激發靈感的,不是去米蘭,而是搭火車到很北邊的芬蘭,那裡真的很不一樣。 ※你覺得芬蘭是不是個設計密集的社會? Arni:我們的設計密集,表現在傳統的設計領域上,還有在高科技的公司像Nokia裡,就某種程度來說也在城

市規畫與公共建設上,強調讓建設外觀好看又易於使用。不過在私人公司領域特別是零售業裡,很多商店都不好看,用的東西也不好看。我們可以結合芬蘭在公共建設領域及高科技領域的設計實力,與英國零售商店的優越設計,我想結果會很出色。 Sauli:我想這也在於如何行銷設計,瑞典人和丹麥人就比較懂得行銷設計。在瑞典他們有很多商業化設計的經驗,像是Ikea,不是高品質的設計,但東西好看也不昂貴。他們有這樣的傳統,知道怎麼做。 Arni:我想這更是關於如何將設計整合到公司各層面的問題,瑞典和丹麥的公司較懂得運用設計在行銷與品牌建立上。矛盾的是,這也與芬蘭有很強的設計傳統有關,當芬蘭人討論設計時,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花

瓶、織布、玻璃這一類的東西,這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設計就只有這些。他們沒有發現,設計也是好的平面商標、設計美觀的商店、仔細思考過的服務等,這會創造出顧客願意花更多錢去買的價值。 ※芬蘭設計的強項是什麼呢? Arni:也許是文化上的特殊性。比方就很多層面來說,瑞典設計可能比較像大家所說的北歐設計,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人都可以作它,比較沒有特殊的自我性格,也比較平常。不過如果很客觀地計算投入設計的金錢,我想芬蘭要追上瑞典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有沒有特別欣賞的設計師,或是對你的設計理念有影響的? Arni:Kaj Franck對整個芬蘭設計教育都有深遠影響。我想沒有任何芬蘭設計師,完全不被他的激進思

惟(radical thoughts)所影響。比方當時餐具用品的傳統是設計裝飾性豐富的整套餐具,他的想法則是把所有不必要的東西都拿掉,創造物品越少越好,功能越多越好的組合,這在今天看來很平常,在當年卻很極端。Alvar Aalto也是超前他的時代。 Sauli:我很喜歡建築師Eero Saarinen,他有很多驚人的作品,非常激進,比Aalto還激進……好的明星設計師很多,不過如果只說一個,那還是Kaj Franck。 ※你覺得設計師是否在產品發展上,領導著世界的潮流? Arni:這個世界如此錯綜複雜,很難相信任何人或任何群體可以領導世界潮流。我們自己相信的是結合多種專業人士的方式(multi

-discipline approach)。必須要集合在各自領域有專長的人士,才會產生好的東西。我也希望,設計師與其他專業人士一樣被平等接受,目前看來這已經在發生。 Sauli: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時間點,有時候設計是最重要的,有時候不是。目前設計正被視為公司創造新產品的重要過程之一,從一開始就是其中一角。 Arni:這已經發生好一段時間了,下一步可能是將設計整合為公司整體運作的一部分,讓有設計背景的人做高階主管,他的任務不是在創造單一的設計品,而是確保公司內部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和諧一致,這在策略上有益於公司。不然的話,設計就會只有在需要時暫時被帶進公司,然後又消失。如果你把設計,像行銷、產品發

展一樣融進公司的功能,結果就是在不同層面對設計更佳的運用。 ※設計是否有國界? Arni: 設計做為一個方法,可以被運用在任何領域,至於文化邊界或國界,既有,也沒有。當一切都在全球化,文化遺產變成是非常有益的東西,當然它也製造了疆界。疆界在很多領域都在減少中,比方產品幾乎全世界都一樣,在服務的領域,也許疆界仍然明顯,因為不同區域的人們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對初入設計圈的新手有何建議? Arni:理性的建議是,先幫設計公司或設計顧問公司工作,可以了解事情如何運作。感性的建議就是,聽從你的直覺,做你感覺對的、感覺舒服的事。 Sauli:你必須要能夠從不同的面向看事情,既要有熱情也要有理性,要了解客

戶的觀點。如果你想變成明星設計師,你大概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芬蘭是個很適合成為明星設計師的地方,因為國家小,卻有很好的設計聲譽,但這不是最容易的道路,還是要開放心胸給各種可能性。 Arni:不過如果有人很確信他或她想變成明星設計師,那就勇往直前吧。我們(芬蘭設計師)不是那麼懂得看到全球性的機會。一個客戶才剛跟我說,任何才能不錯的年輕芬蘭設計師,都在遠東亞洲地區有很棒的發展機會,也許搬到那裡會是個聰明的作法,去發掘那個區域的可能性,因為那裡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我們這裡是太陽落下的地方(笑),只是我們一向沒那麼全球化導向,不過也輕易可以如此,這是我們該學習更多的部分。 另外,如果你已經仔細思考過你

想做什麼,要有足夠的頑固去度過難關,並相信有一天會有成果。當第一個困難出現時不要猶豫,要相信。有的年輕人很沒有韌性,試一件東西半年沒有成果,就改做別的東西,通常事情要是一試就成,那是奇蹟。自己創業並不都那麼美好有趣,完美的工作或完美的地方也很少有,就算你很幸運的有了夢想中的工作,你還是會從工作中分出喜歡的和不喜歡的成份。倒不是說你必須要對所有無趣的事感到滿意,但是我真的看到很多年輕人短線型的思考模式和缺乏耐心。 Sauli:需要能忍受不愉快的時刻。 東西合壁 設計愛情 MIXKO PROFILE Alexander Garnett & Nahoko Koyama  英國老公Alexander

Garnett與日籍老婆Nahoko Koyama於2003年共同成立的設計工作室。兩人同時畢業於英國Goldsmiths藝術大學,並入選British Council的Contemporary and Innovative創新設計獎,在2003年米蘭傢俱展上大放異彩。擅長將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物件,轉變成新奇逗趣的功能性傢俱設計而揚名國際。手工創作的質感及貼近生活的逗趣創作,深得英國TOPSHOP、Paul Smith、巴黎Colette、紐約當代藝術館(MoMA)、及台灣OTTIMO等客戶的青睞。 INTRODUCTION   此刻如果你和我一樣看到「電腦鍵盤一個個跳出來提醒你坐下休息」、「馬

克杯變成舒適的沙發」、「洩了氣的足球裝滿了洋芋片」、「飛蛾撲火幻化成美麗的蝴蝶飛舞」而發出會心一笑,那麼MIXKO的男女主人Alexander Garnett及Nahoko Koyama會在「英女皇地毯」的一端,開心地迎接你進入他們創意十足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Nahoko及Alex夫妻倆的創作夢工場位於距倫敦四小時車程的西北邊小村莊Pinhoe。像城堡似的住家被圍繞在一片綠意盎然的花園當中,松鼠正在掉落一地的蘋果樹下曬太陽,繪有英女皇的馬克杯椅橫躺在花園小徑上,穿過後方小橋,Alex及Nahoko正在果園內為我摘採新鮮的蕃茄,訪談也在像進入童話故事般的情景下愉快的開始。   打開MIKXO

的設計扉頁,也像看了一部溫馨的愛情喜劇。1999年,正在準備大學聯考的Nahoko幸運的中了樂透而來倫敦旅行一星期,就這樣她愛上倫敦,決定來此體驗不同的留學生活;恰巧與喜愛藝術的英國青年Alex 同時進入Goldsmiths藝術大學專攻設計創作。但學校實驗階段的課程規劃與自發性學習環境,卻令兩人忙於探索各自的創作方向,同學三年從未有任何經驗、甚至言語上的交流。直到大三期末,兩人同時獲選British Council的Contemporary and Innovative創新設計獎,在共同代表英國參加2003年米蘭傢俱展時,這對才子佳人的創作與人生才有了交集,進而相知相戀,迸出MIXKO這個屬於

兩人的愛情結晶。   MIKXO之所以能在新人倍出的英國設計界熬出頭,除了歸功於他們貼近生活的趣味創意外,Nahoko與Alex兩人理性與感性互補、異國文化的經驗交融,也是讓品牌持續在國際設計界大放異彩的原因。外表恬靜的Nahoko其實是個外向獨立、很有商業遠見的才女。日本的成長背景,讓她獲獎無數的Delight、Unite Light、及Mille Feuilles等雕花燈飾設計多了一份東方女性細膩的溫婉基調,倫敦的求學及在曼谷與柏林的工作經驗,則讓她具有國際視野,也更懂得表達、推銷自己的設計理念。尤其她還懂得壓克力板的切割技術並且擅長平面及網頁設計,這點讓許多產品設計師都忘塵莫及。相對於N

ahoko的大方侃侃而談,Alex則顯得較為害羞而沉默,像是外表冷靜、內心熱情敏感的藝術家,將想法、情感、生活觀點等全都透過作品來傳達。熱愛繪畫及雕塑的他因曾在大型模型製作公司實習過,所以他也將這個概念延伸在創作中,製作出第一個Electric Chair英國三孔插座椅,奠定日後玩弄比例變化、賦予日常生活物件新生命的幽默創作風格。   短短四年,MIXKO在兩人務實的經營下,藉著「米蘭傢具展」、「100% DESIGN」、「DESIGNERSBLOCK」、「TOKYO DESIGN WEEK」等國際參展經驗,也逐步從倫敦、米蘭、日本、巴黎、紐約、比利時、瑞典等各地打開國際知名度,Delight

系列的蝴蝶作品也深得羅浮宮與MoMA青睞合作,甚至去年10月在結束東京設計展後,Nahoko及Alex兩人還特別造訪台灣,所以有機會去安和路巷內的Ottimo店裡,也可以欣賞到MIXKO的作品。   在回程的火車上,我打開Nahoko為我準備的新鮮小蕃茄,看著上面特意擺放的瓢蟲巧克力裝飾,就像他們的作品一樣,那股單純簡單的溫暖及巧思讓我回味良久。也呈如將MIXKO帶進台灣的高鄭欽先生所言,MIXKO的作品裝飾性很強、很有風格,同時由於手工製作也讓作品呈現活力及生活感,是會讓人一見鍾情的佳作。日益繁忙的兩人雖然仍舊在現實與創作的槓桿上拔河,但希望Nahoko的浪漫魔力加上阿歷克斯的調皮法術,可以

繼續為我們創造出更多令人開心的設計結晶。 INTERVIEW ※首先跟大家談談MIXKO的成立過程吧!MIXKO這個名稱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Alex:我們是在大學三年級才認識的,後來一起獲選參加米蘭傢俱展而變成好朋友。能夠代表英國去參展給我們很大的鼓舞,也讓我們覺得有信心可以一起作些什麼,所以在準備畢業展的同時我們決定一起去100% Design參展,除了有人一起分攤租金外,也為就業鋪路。在填報名表時需要一個公司名稱,因為不能填兩個待業的設計師,用我們自己的名字又太長太難記,所以我們就決定用Nahoko原本已經有的網站名稱MIXKO來作代表,簡單又好記,這也是我們正式合作的開始。 Nahok

o:MIXKO這個名稱其實是我大一時和一位女性朋友去西班牙渡假時想出來的。因為夏天非常熱,所以滿街都在賣那種大大的墨西哥帽,我們也各自買了一頂,然後開玩笑說以後如果一起開公司,我們可以取名叫Mexico;但我們不想直接用這個城市名,希望有一點文化融合的感覺,剛好我們兩個人名字最後都叫KO,所以就取MIX的諧音加上KO,MIXKO這個名稱就產生了,後來我就把它用在我自己的網站上。 ※對剛畢業的新設計師來說,一出道就去參加100% DESIGN可以說是非常勇敢的創舉。當初參展的動機是什麼?你們那時已經作好接單生產的準備了嗎? 對你們的創業之路有什麼影響嗎? Nahoko:的確,那時在100% De

sign並沒有很多新設計師。當時決定參展時我們也正忙著準備畢業展,非常的瘋狂,不過當初也沒想很多,就直接報名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值得花那麼多錢去參展。 Alex:不過因為我們在大三時有一年的工作實習經驗,Nahoko去了柏林及曼谷,我則在模型公司上班,這段時間我們都共同累積了不少作品及實際的市場經驗,而且我們大部份的作品都是手工,所以我們也可以自己生產,再加上獲選參加米蘭傢俱展的肯定,讓我們對自己的設計更有信心,所以算起來我們已經做好準備。 Nahoko:在100% Design有些人已經在米蘭傢俱展聽過我們了,主要是我的Unite Light及Alex的FUNkey很受媒體的喜愛。雖然我們並沒

有接到很多訂單,不過卻受到更多國際媒體的報導,可以讓大家注意到我們的設計,也算是很大的收穫。比起一般新設計師要努力很多年才會受到注意,我們很開心當初做了正確的決定。 ※跟我們分別談談Unite Light及FUNkey最初的創作靈感的來源吧? Nahoko:創作Unite Light主要是當時學校的一項作業,規定要以「重覆的小物件」去組成一個產品。所以我就以壓克力花的形狀去作實驗,然後堆疊成一盞吊燈。當時學校老師及同學並沒有人會操作裁切壓克板的機器,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求看管機器的技師,為了讓他答應教我,我特別每次準時到工作室讓他看到我的決心,最後他才肯教我。之後我以Unite Light去參加T

okyo Designers Block競賽獲得第二名,開始利用相同的概念陸續創作出Loop燭台以及Delight和Volvox吊燈。 Alex:因為大三時花了一整年在模型製作公司工作,所以有機會接觸舞台或者櫥窗佈置的大模型,因此給了我很多將小物件放大的靈感及技術,所以我最先就創作出The Electric Chair,並被Blueprint雜誌報導,這讓我感到非常光榮,也對這個點子更有信心,所以我就以電腦鍵盤製作出FUNkey,讓這些習以為常的物品,變得有趣及功能化。 ※才不到四年的時間你們已經將MIXKO經營的有聲有色,請問你們兩人如何去落實一個設計點子、如何分配品牌的經營工作? Alex

:我們的設計主要還是從生活的物件去尋找靈感,試著將平凡無味的日常用品利用不同材質或賦予不同功能,重新轉變成有趣的新設計。通常Nahoko負責計畫、成本的掌控及媒體的宣傳,我則負責製作的層面。但是我們依然維持獨立的創作模式,不像一般設計組合從點子開始到製作都共同進行。Nahoko的創作主要針對女性,而我的就比較針對男性的市場。每當我們各自有點子時,我們會先共同討論它的製作成本及市場的可行性,然後再分頭去進行自己的創作。當然在製作的過程中我們也給予對方建議及協助,然後做修正到完成。 Nahoko:事實上我們在第一年時就有大概規劃產品的製作及行銷方向。像Alex的Electric Light及我的M

ille Feuilles這些比較偏向藝術雕塑、比較搶眼但製作成本較高的創作,我們則多用於展覽及媒體宣傳。然後我們也針對市場發展出像Clam Handbag、Butterfly Ring、FootBowl等比較實用且針對行銷的設計路線。因為從設計、製作、宣傳、行銷全都要自己來,所以我們也必須在這當中取得平衡點。 Alex:事實上我們兩個對市場行銷並不太在行,也不太感興趣。不過現在因為財務上的限制,所以我們能省就省,凡事都得自己來。未來我們希望可以販售我們的點子,讓有興趣的廠商去負責生產及市場行銷,那麼我們就可以將時間花在專心創作上。 ※以新設計師來說,MIXKO的品牌發展算是非常成功順利的,在

這過程當中,什麼是最讓你們開心的?有遭遇到什麼挫折嗎? Alex:之前我們在日本參展時,遇到一個美國設計師,他有一款設計和我的FUNkey很相似,但品質及作工都非常糟,看得出是大量生產的。他當時以為我們是兩個不經一事的學生,所以強說我抄襲他的作品,但事實上我比他早就登記著作權,所以最後我打贏了這場官司,他理應賠償我的精神損失,但最後卻逃之夭夭。這讓我們學習到商業的現實面,也更懂得要保護自己。 Nahoko:像我的Volvox吊燈也發生過相同的情形。有天我收到Habitat的信說我的這款燈飾抄襲他們設計師的作品。但事實上我早就創作這個燈飾,也登記著作權,同時仔細去研究這兩件作品,不管在結構上或設

計上都不同,但因為他們是大公司,態度非常的強硬,所以我們根本無力去跟他們抗衡,非常的令人沮喪。不過當我們看到別人因我們的創作而微笑,我們也會感到非常的開心,因為那是我們持續創作的最大力量。 ※倫敦現在的設計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新人也越來越多,你們計劃如何繼續擴展品牌市場來面對競爭呢? Nahoko:得確,跟兩三年前比現在學設計的人真的是越來越多了。不過相同的設計重覆性也非常的高。尤其像我們住在鄉下,對於資訊的掌握度也比較慢,所以我們更須要常去看展覽知道現在的設計趨勢。所以我很開心當初我們做了正確的決定畢業後去參加100% Design,直接就接觸到商業的層面,快速將品牌打入市場,不像現在競爭這

麼激烈,許多新人參加一堆畢業學生秀展,但仍找不到工作的機會。 Alex:當然我們一直都在構思新的創作方向,與其擔心這些競爭,我們選擇專注構思新點子,像今年我的足球系列就包括陶瓷碗、T恤、哨子椅及地毯。當然如果有任何好點子出現,我還是會繼續製作放大的傢俱系列,不過未來我比較會嘗試實驗性的雕塑及藝術創作,希望可以多在美術館展出。 Nahoko:我的部份像目前的帽子 Pentagon DesignPROFILEArni Aromaa & Sauli Suomela Pentagon Design的兩位創立者,Arni Aromaa與Sauli Suomela,皆於1998年畢業於赫爾辛基

設計與工藝大學的工業設計系,他們打從學生時代起,就互相合作並勇於創新,兩人還在念書時,就本著創業家精神,在1996年共同成立Pentagon Design,並在畢業作品中,為芬蘭公司Oras設計出「聰明浴室」的概念性作品,他們強調設計要結合熱情與理性,才能提供客戶最好的解決方案與服務。Arni Aromaa目前也同時是芬蘭設計中心,推動芬蘭現代設計國際行銷計劃的指導小組成員之一。www.pentagondesign.fiINTRODUCTIONPentagon Design的專業領域,包括產品設計、概念設計、及設計策略規畫,主要集中在消費者產品的設計與服務,比方在芬蘭設計品牌Iittala的新

產品中,就常可看見他們的作品,他們也幫德國公司Koziol設計廚房餐桌家居用品,從兩個品牌完全不同的設計風格中,可以看見他們在設計上配合客戶需求的彈性。在幫客戶設計之餘,他們同時利用額外時間,自己開發深具未來概念性的設計,並在各競賽中受到肯定。比方利用LED設計的BEAM照明標示系列,在2005年得到芬蘭的照明燈具設計獎,而2004年以芬蘭桑拿為發想概念所設計出的現代HotCool Room,不僅得到芬蘭「聰明傢俱-聰明空間」競賽的冠軍,也在2005年受到德國Red Dot設計獎的肯定。目前他們有好幾個自己也很期待成果的新設計案正在進行,可惜暫時還不能透露細節,相信具有前瞻性的Pentagon

Design,還會在將來更受到注目。訪談中,兩位設計師不僅分享他們的設計理念與經驗,也對芬蘭設計的現況提出不少觀點與思考。INTERVIEW※你們如何平衡與客戶之間理念的差距?Arni:基本原則很簡單,客戶的期待是我們優先的考量,不過,客戶是否真的了解他們需要什麼,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我們在主觀的直覺與客觀的考量下,都發現客戶的期待並不符合他們的需求時,就有責任提出。當然,如果他們無論如何都堅持要特定的東西,那我們還是會給,只是也一定會告訴他,這不是你應該要的。在我們的經驗中,像Iittala這樣的公司通常很清楚他們要的是什麼,也許一些較小的公司,一開始時就不一定在對的方向上。Sauli:我想

最好不是用說的,而是作出一個實質的提議給客戶看,客戶需要自己去體會……這也取決於你怎麼看待你的作品,你是只作給自己,還是幫客戶作設計。Arni:我想設計領域大致上有這樣的明顯分隔:許多設計師其實是藝術家,他們用設計作為工具,就像畫家用畫筆作畫一樣。雖然我們的作品中也有藝術性,但是我們的工作很明白地是要帶給客戶利益,這是完全不同的出發點。當然最好的案子是設計中既有藝術美感,又能帶給客戶及他們的顧客好處,並有經濟效益,但這是夢想中的設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