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哥遊艇好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吳連賞所指導 陳振杰的 臺灣遊艇產業發展脈絡之研究 (2011),提出東哥遊艇好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遊艇產業、發展脈絡、臺灣、產業聚落。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哥遊艇好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遊艇產業發展脈絡之研究

為了解決東哥遊艇好嗎的問題,作者陳振杰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臺灣遊艇產業的發展脈絡,瞭解產業轉型的歷程;其次,分析其生產網絡與邁向產業創新的途徑,探究聚落的創新網絡;最後從制度面向檢視遊艇產業發展的限制,以及分析遊艇休閒活動的在地發展狀況,綜整推動遊艇休閒活動需克服的阻礙,並研擬發展建議,建立完整健全的遊艇產業。全文是以質性研究的方法來解釋臺灣遊艇產業的發展,採用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針對政府相關部門、研究單位、學者與代表性廠商共43位進行半結構方式的訪談。研究結果顯示,臺灣的遊艇製造技術是於偶然機會學習,駐台美軍的引進,開啟臺灣遊艇產業的發展。當遊艇外銷屢創佳績時,由於代工帶來穩定的獲利,致使業者缺乏自行發展品牌的壓力與動機,寧

可保全既有的銷售網絡,致力於生產鏈的中游階段,也不願意朝向自有品牌發展。因而在報酬遞增的正向回饋下,代工業者在既有的生產流程中,難以跳脫傳統學習路徑,掌握創新的技術,產業發展過程進入鎖進效應的現象。自80年代末全球遊艇市場的需求疲軟,臺灣的遊艇產業急速衰退,多家廠商紛紛倒閉或停工。部分業者將遊艇廠移往勞力便宜的大陸生產小型遊艇,而續留臺灣的遊艇廠商為反轉局勢,力求轉型,朝向大型化與客製化方向發展,並且逐漸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逐步擴大市場。在製造區位的變遷,初期的發展以淡水河附近、三芝、八里及金山一帶為主要的製造區,隨著國外市場需求擴大,國內的遊艇廠家數不斷的增加,且在勞力市場、工資成本及用地需

求的考量下,區位不再侷限於北部地區。受限於臨海土地多為管制區或漁民所使用,及工業發展政策的影響,許多遊艇廠不一定沿河岸或海岸而建,新的遊艇廠址多位於陸上工業區。當遊艇朝向大型化發展時,陸上運輸的限制使得遊艇業者不得不考量將遊艇廠遷移至臨海區位。因此,近年來業者擴廠的區位,選擇下水方便的地區,以解決陸上運輸的困難及遊艇長度發展受限的問題。在產銷網絡與價值鏈轉變方面,代工的模式下,臺灣所製造的遊艇是處於「消費者導向」商品鏈,因而限制業者對於商品設計、生產、行銷與銷售的自主性,商品的對外市場的連結,掌握在代理商的手上。隨著國內製造成本的提高,部分業者開始從代工量產躍升為品牌客製化,以發展自有品牌。在

產業聚落的發展層面,相關廠商的地理鄰近性,加上包工的流動性大,促進遊艇整體技術的擴散。同時,技術的外溢也存在於工程師之間的情誼以及供應商的資訊傳遞,透過正式與非正式交流,加速區域內知識的流動,並且因員工流動與自立門戶衍生出更多的遊艇廠,間接形成技術學習與資訊外溢的情形,成為聚落中的鑲嵌特性。其次,因應遊艇製造業的需求,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提供業者技術開發與人員教育訓練,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也透過產業聯盟,協助業者克服技術的難題,提供業者交流往來的機會。因此,藉由遊艇產業聚落的創新學習,形成在地的黏著性,這是臺灣遊艇產業特殊的創新過程與路徑依賴。由於國內早期實施海禁,缺乏相關遊艇制度與環境設施,

臺灣遊艇的內銷市場幾乎為零,使得過去臺灣的遊艇產業聚焦於製造上,欠缺遊艇消費。然而,隨國內相關海上活動管制法令逐步調整,以及2010年船舶法修正案增訂遊艇專章,以往因國防安全而被壓抑的海上遊樂事業,已成為具有高度開發價值的目標市場。在推動遊艇休閒活動的建議上,本研究透過調查與訪談,研擬推動遊艇休閒活動的四點建議:(1)遊艇專責機構的成立,應設立單一窗口或專責機構來執行「對外單一收件窗口,內部個別分工處理」的運作模式,並簡化CIQS的程序,以方便遊艇活動者辦理各項事務;(2)遊艇碼頭的發展,除了廣設遊艇港外,應充實遊艇港的服務,提供遊艇使用人「一次購足」的服務,並獎勵民間投資經營,適度開放商業住

宅區,配合購物商場的興建,營造度假休憩環境;(3)提升遊艇活動的需求面,從小教育著手,培養國人參與水域活動的親水文化,增加遊艇休閒活動的人口。同時,在使用遊艇活動的規範上,應著重遊艇的自用娛樂特性;(4)以遊艇俱樂部方式推動遊艇活動,開發大眾化的路線,結合遊艇專區的服務,規劃海上休閒活動,讓遊艇製造產業跨足休閒服務產業。遊艇產業的發展若缺乏內需市場,對於國內消費環境產生不了帶動的經濟作用,只是使用國內的社會資源來支撐「遊艇製造業」,而不是所謂的「遊艇產業」或遊艇產業鏈的擴大效應。因此,藉由推動遊艇休閒活動使國人有機會享有遊艇育樂的環境,除增加國內遊艇的在地需求,避免過度依賴國外市場的情形之外,

有助於鞏固我國遊艇產業的基礎,由使用端產出設計概念,產出全方位的產品與服務,使品牌的效益縱深可以更具生命力,發揮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