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水電工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林口水電工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國基,朱鍇莙,王曉娟,徐翠蓮,林聿中寫的 生物特徵辨識系統設計 和司政,黃靈芝,李守義的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溫控模擬與防裂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中國電力所出版 。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企業管理學系金融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陳疇丞所指導 謝達豐的 影響台糖學苑住宿滿意度之研究 (2020),提出林口水電工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學生宿舍、住宿滿意度、問卷調查。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張效通所指導 李杰的 低衝擊開發之雨洪管理模式對於海綿城市之應用-以林口新市鎮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低衝擊開發、海綿城市、逕流、都市暴雨、SWMM的重點而找出了 林口水電工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林口水電工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物特徵辨識系統設計

為了解決林口水電工程的問題,作者張國基,朱鍇莙,王曉娟,徐翠蓮,林聿中 這樣論述:

  生物特徵辨識系統設計是一門應用範圍甚廣的技術,過去的攝影技術較差,演算法不夠廣泛,讓生物特徵辨識系統設計推動的較慢,而在台灣的各種市場應用上更是如此,作者團隊因此將多年來投身於該領域的研究結果與實際應用整合編寫為本書,期望對於大專/研究所以上的同學或是有興趣學習生物特徵辨識系統設計知識的社會人士有所助益。     本書編排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共分為11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說明先進生物特徵辨識系統方法基礎,第三章針對指紋識別技術原理及其用,第四章為臉部辨識技術原理及其應用,第五章則是眼球虹膜辨識相關技術、原理及應用,第六章則為其他生物辨識技術原理及應用,前六章對於生物特徵辨識系統設計

的架構與技術基礎充分說明;自第七章的深度學習理論原理與技術開始,第八、九章分別為深度學習在生物辨識系統中的應用研究—以人臉辨識演算法與虹膜圖像加密為例,第十章則為基於人臉辨識與深度學習的身分驗證系統設計及應用研究,第十一章說明生物辨識系統在安全衛生管理領域的應用與未來趨勢,提供給讀者作為參考。

影響台糖學苑住宿滿意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林口水電工程的問題,作者謝達豐 這樣論述:

台糖學苑之物業緣起原本是因應教育部之大專院校學生住宿計畫而興建,歷經十餘年之變革、改整創新,使得台糖學苑於租賃市場中站穩腳步。然而,台灣已邁入少子化社會,學區租賃房屋的熱絡度受到影響下跌,進而影響台糖學苑在學區的承租率。故為因應未來的少子化趨勢、大量新屋投入租賃市場的海嘯,廣開新源、並且讓台糖學苑更符合外宿族群的需求,方能使學苑之經營站穩腳步,故,瞭解租戶之人口背景、調查租戶之滿意度、研究租戶於各項服務之主觀感受,是為提升經營效率可行手法之一。有鑒於此,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與分析工具SPSS v27進行問卷分析研究、並提出假設與驗證。透過Kruskal-Wallis Test、Mann-W

hitney U Test、Spearman Correlation Test等檢定方式,用以研究台糖歸仁學苑目前的經營概況、經營優勢、與客戶選擇台糖學苑本商品之滿意度。透過宿舍環境、宿舍人員服務、住宿價格、住宿體驗等四大面向,佐以人口背景分析,對於滿意度之影響,加以統計分析,藉以逐步了解宿舍租戶對於台糖學苑之主觀感受關鍵因素、並最終面向企業,供其物業管理之建議。研究結果說明,當前學苑人口背景為:20-29歲、大專、男性、學生、單人、套房、有其他住宿經驗、透過親友介紹而來;而學苑給與租戶大部分之主觀認知為:水電收費合理、宿舍令人有安全感、房間令人滿意、且滿意至足以推薦親友;而問卷內,對於滿意度

之關聯性排序,分別為:住宿租金>人員服務>住宿體驗>住宿環境。學苑之環境品質中,顯著正向影響滿意度之因子排序為:共用設備完備程度>寢室設備完備程度>室外停車方便程度>室內外無異味程度;學苑之服務品質中,顯著正向影響滿意度之因子排序為:人員能處理租戶衝突>人員態度友善>人員能快速回應需求>人員能態度誠懇>人員能主動關心;學苑價格中,顯著性正向影響滿意度之因子排序為:押金價格實惠>租金價格程度>水電價格實惠程度;學苑之住宿體驗中,顯著性正向影響滿意度之因子排序為:住宿能充分休息>住宿感到安全。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溫控模擬與防裂研究

為了解決林口水電工程的問題,作者司政,黃靈芝,李守義 這樣論述:

本書總結了作者在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溫控防裂方面所做的研究成果,闡述了碾壓混凝土壩溫度場與應力場模擬計算原理,編制了碾壓混凝土壩溫控模擬計算程式,分析了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溢流壩段、底孔壩段等的溫度場與應力場的特點,提出相應的溫控防裂措施。重點研究了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越冬層面的防裂措施。   本書可供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施工、科研等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書。 司政,西安理工學副教授,長期從事體積混凝土溫度場與徐變應力場模擬、碾壓混凝土壩溫控防裂以及壩、水電站廠房、預應力閘墩等水工結構應力等研究,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40余項。   獲教

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能源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中國水利水電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前言 1概述· 1.1 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發展概況 1.2 碾壓混凝土壩溫度裂縫及溫控防裂研究現狀 1.3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溫控與防裂的特點· 1.4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防裂措施   2 碾壓混凝土壩溫度場和溫度應力場計算原理· 2.1 熱傳導基本理論· 2.2 溫控模擬計算採用的單元· 2.3 碾壓混凝土壩溫度場計算的有限單元法· 2.4 碾壓混凝土壩溫度應力計算的有限單元法 2.5 碾壓混凝土

的徐變與溫度徐變應力· 3 碾壓混凝土壩三維有限元溫控模擬程式開發· 3.1 FORTRAN語言溫控模擬程式· 3.2 基於ANSYS平臺二次開發的溫控模擬程式· 4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非溢流壩段溫控模擬研究· 4.1工程概況 4.2 水庫水溫分析 4.3 溫控計算模型 4.4 無溫控措施計算成果及分析 4.5 表面保溫對溫度場與應力場的影響研究· 4.6 澆築溫度對溫度場與應力場的影響研究· 4.7 綜合溫控措施研究 5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溢流壩段溫控模擬研究 5.1 溢流壩段溫控模擬計算 5.2 缺口度汛對溢流壩段溫度場與應力場的影響研究· 6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

有孔壩段溫控模擬研究· 6.1 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有孔壩段浮動網格法· 6.2 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底孔壩段溫控模擬計算 7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保溫效果研究· 7.1 表面保溫效果計算方法分析 7.2 保溫效果計算的熱—結構耦合殼單元法· 7.3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保溫效果研究 8 升溫水管對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應力改善研究 8.1 埋設升溫水管的混凝土溫度場計算· 8.2 升溫水管的熱流管法· 8.3 升溫水管對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應力改善研究 9 微膨脹混凝土對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越冬層面應力補償研究 9.1 微膨脹混凝土築壩技術 9.2

微膨脹混凝土自生體積變形特性及力學性能 9.3 微膨脹混凝土自生體積變形計算模型及應力計算方法 9.4 微膨脹混凝土對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越冬層面應力補償研究   10 人工短縫對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應力釋放研究 10.1 人工短縫的數值模型 10.2 人工短縫對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應力釋放研究 參考文獻 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出現的一項新的築壩技術,該技術將常態混凝土壩的結構和碾壓土石壩的施工技術集於一體,具有水泥用量省、施工速度快、工程造價低等優點,因此在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我國地處歐亞陸東南部,其氣候特點為南熱北冷,南

北溫差,冬季氣溫普遍偏低。西北與東北地區面積占國土面積近1/3,而這些地區絕部分最冷月平均氣溫均低於 −10.0℃,屬嚴寒地區。由於碾壓混凝土壩具有施工速度快、造價低等優點,因此在嚴寒地區也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壩型,如已建成的遼寧觀音閣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白石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玉石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河北桃林口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等。隨著新疆、西藏等地區水電能源的進一步開發,在嚴寒地區修建的碾壓混凝土壩將越來越多。嚴寒地區與溫和地區相比較氣候條件相差甚遠。在嚴寒地區,一般多年平均氣溫都在10.0℃以下,新疆、西藏等地多年平均氣溫甚至在5.0℃以下;冬季最低月平均氣溫一般在−10.0℃以下,最低能達到−2

0.0℃;月平均氣溫年內變幅達40.0℃以上。由於嚴寒地區年平均氣溫低,故而壩體穩定溫度也較低,較的基礎溫差容易引起基礎貫穿性裂縫。另外,碾壓混凝土表面由於受較的晝夜溫差、較的氣溫年變幅以及寒潮的頻繁作用,極易產生表面裂縫。這使得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的溫控防裂面臨著嚴峻考驗。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施工中每年冬季會由於外界氣溫太低而停止澆築混凝土,停澆時的混凝土頂面稱為越冬層面。翌年恢復混凝土澆築後,新、老混凝土結合面及上部新澆混凝土中極易出現裂縫。如何有效防止和減少壩體越冬層面溫度裂縫的產生是嚴寒地區修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面臨的嚴峻課題。 本書總結了作者在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溫控防裂方面所做的研

究成果,闡述了碾壓混凝土壩溫度場與應力場模擬計算原理,編制了碾壓混凝土壩溫控模擬計算程式,全面分析了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的溫度場與應力場的特點,提出了相應的溫控防裂措施,同時著重研究了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越冬層面的防裂措施。希望本書能對國內外同行的科研、設計和教學起到借鑒和幫助作用。 本書撰寫過程中,西安理工學的陳堯隆教授、張曉飛副教授、李炎隆教授等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在撰寫過程中查閱了量學術著作和文獻資料,參考和借鑒了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在此深表感謝。   本書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51409207,51609200,51879217)、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2015M5

82765XB)、陝西省西北旱區生態水利工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課題(2017ZZKT−4)的支持,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作者水準和經驗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   著 者 2018年7月

低衝擊開發之雨洪管理模式對於海綿城市之應用-以林口新市鎮為例

為了解決林口水電工程的問題,作者李杰 這樣論述:

低衝擊開發之雨洪管理模式對於海綿城市之應用-以林口新市鎮為例摘要現今有超過半數以上的人居住在都市化之地區,加上受到極端氣候之影響、人口群聚效益之結果,導致都會區之各類型產業活動和都市基礎設施建設更容易受到衝擊,災害風險提高。因此如何減輕都市化地區受極端氣候之影響,降低淹水風險、減少潛勢地區的脆弱度,建構一個適應災害環境,且與災害共存之城市,是一個非常重要之議題。目前研究尚缺乏去探討地表逕流與都市下水道工程之間所衍生的衝擊與影響,再經由模擬研究範圍之水環境特性,探討不同降雨型式下,研究範圍在設置低衝擊開發設施設置前後對逕流量之削減效率,並以海綿城市之概念,檢視是否達到減少下游衝擊之目標。本研

究利用都市暴雨逕流管理模式(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模擬短延時豪雨(事件一)和尖峰豪雨(事件二),因強降雨所產生之地表逕流,期望透過改變地區基礎設施及引入低衝擊開發的概念,來降低極端氣候所帶來之衝擊與影響。本研究以林口新市鎮為例,分別在事件一、事件二設置低衝擊開發設施,研究顯示洪峰削減率為61.51%與62.31%。綜合上述模擬結果,設置低衝擊開發設施可有效降低地表逕流,達到逕流削減、改善淹水問題等目標與效益關鍵字:低衝擊開發、海綿城市、都市暴雨、逕流、SW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