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底片停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柯達底片停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FrancisFordCoppola寫的 未來的電影 和川內倫子、BenjaminLowy、PenelopeUmbrico、陸元敏、韓磊、塔可、顧錚等的 AURA 04:i photography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今日網摘】不敵數位影像技術Kodachrome停產!也說明:柯達停產 著名彩色膠卷品牌Kodachrome ... 柯達已停止生產Kodachrome,最後一批底片的有效期大約到2009年,很多年沒再使用這種底片拍照,我其實不太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亦安工作室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電訊傳播研究所 簡妙如所指導 鍾瓅萱的 用數位玩類比─探討台灣LOMO風潮現象 (2010),提出柯達底片停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數位世代、懷舊、體驗經濟、手感、數位經濟、免費勞動。

最後網站殘念:Kodak停產彩色正片膠捲Kodachrome - A Perfect Day則補充:6月22日,Eastman Koda宣佈結束全球最早商業生產的彩色幻燈片底片Kodachrome。1935年推出的Kodachrome,她的色調逼真、色彩鮮艷、顏色飽滿,而且可以保存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柯達底片停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未來的電影

為了解決柯達底片停產的問題,作者FrancisFordCoppola 這樣論述:

  ◎ 電影大師柯波拉發表他對最新電影科技的嘗試成果,大師級的前瞻性揭示。   ◎ 柯波拉電影心法的濃縮精華版,從最新科技反思電影概念養成和發展。   柯波拉,最偉大的電影大師之一,提出全新的、有創見的電影製作新形式的可能   柯波拉是電影史上永不磨滅的名字,絕對的大師級人物,他所拍攝的《教父》系列、《現代啟示錄》是電影史上的里程碑。這本《未來的電影》是他對於新技術、新媒體影響之下所看到的電影前景,也是關於這種未來的電影新媒介饒富趣味的指南。不論是熱切的電影迷還是一般電影愛好者,讀起來都會津津有味。   柯波拉敏銳地察覺到過去二十五年來數位工具的發展已實際對電影每一方面帶來了革命性變

化,他確信電影的構思和導演方式也將隨之發生深刻改變,轉變之大就像從默片轉移到有聲電影。   因為數位攝影器材的進步,現在像是各種即時轉播,比如運動賽事,一次可以透過多台攝影機捕捉畫面,再由網路、衛星即刻發送到全球各地。這種媒材上的創新,不可能不影響創作者對作品的思考。在不久的未來,導演或電影拍攝團隊就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創作「現場電影」(Live Cinema),即時以衛星傳送到世界各地供人觀賞。   現場即時影像所產生的影響,和受到艾森斯坦、歐弗斯、希區考克等大師所影響的作者電影一樣令人印象深刻,柯波拉認為目前的挑戰在於如何將這種「現場電影」的技術,融合前代電影巨匠創造出來的藝術標準,進而成

為電影的新形式。在本書裡,柯波拉討論了新技術與品質融合的可能,書裡也包含了他對電影的廣博知識,以及他有如自傳般的參與電影的經驗、他從小對電影的執迷,以及他各種參與電影經歷上有意思的插曲。   柯波拉非常注重演員演出的新鮮感和說服力,演員表現必須像這輩子初次遇見般真摯,現場電影便是想要達到這種效果,演員經重新訓練後在多部攝影機同時拍攝下所創作的電影,具備現場事件當下的活力。柯波拉在「概念實驗工作坊」試拍過這種新電影後,為學生和教師編寫了這本很有價值的指南。書中討論了怎樣跟演員做排演,怎樣選擇場景和地點,怎樣克服戲劇效果的難題,還有技術問題和如何面對演出中的障礙。《未來的電影》揭示了,這種新體裁

的自然活力最終將把電影引領到一個富創造力的新時代。   本書裡的概念與探索,不僅僅是與電影從業者或是影迷相關,在數位影像傳達和網路普及的當代,這會是許多人都想知道的知識。不管是直播、視訊、製作影片等等,柯波拉的概念、嘗試和實驗成果,為這個影像世代揭示了新的表現可能。 好評推薦   「這是一本令人驚奇的新書:既是回憶錄,也是日記,又是指南。柯波拉在書中尋索新的說故事方式,由此給他自己和讀者灌注了新的活力。《未來的電影》揉合了柯波拉的自傳、他對電影和電視的廣博知識,以及他探索電影新語言的創作進程。」──威廉.傅利德金(William Friedkin,美國電影導演、製片,知名作品有《霹靂神探

》、《大法師》)   「這本書像一個金礦:它帶有強烈個人風格,帶引讀者衝上雲端一窺電影、舞台劇和電視三者結合的未來潛力。它既是內心告白,也是打開魔幻寶盒的鑰匙,揭示了柯波拉對寫作、導演、演員、排演和技術突破等六十年來辛苦累積而來的智慧,還有他對電影語言深具遠見的期望。」──華特.莫區(Walter Murch,美國電影剪輯師、音效剪輯師,奧斯卡得主)   「透過憶述童年內心感受的細節(有些內容他從未透露過),柯波拉把一九五○年代電視的奇幻世界重新召喚回來。對電影新技術有興趣的讀者會發現這是很好用的一本書,書中也有俯拾即是的精采個人心得,談到電影拍攝最基本的原則和技巧,讀者即使對拍攝現場電影

沒有興趣而只不過是《教父》的影迷,也會為之著迷。」──溫蒂.多尼格(Wendy Doniger),《戒指的真相》(The Ring of Truth: And Other Myths of Sex and Jewelry)作者  

用數位玩類比─探討台灣LOMO風潮現象

為了解決柯達底片停產的問題,作者鍾瓅萱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台灣的LOMO風潮,以身為「數位世代」的LOMO玩家作為觀察核心,分別從數位世代的影像知覺、懷舊商品,以及創意與勞動三個角度切入,藉由觀察玩家們的投入情形與業者的行銷手法,探索數位時代中消費者所偏好的商品形式與消費面貌。 首先是影像知覺的變化,LOMO玩家試圖從去除觸覺脈絡的數位影像中找尋觸覺的還原,從類比的攝影機具、拍攝方式、影像取得與保存等過程,欲獲得數位無法達到的「真實」。最終認清真實影像已毋須爭奪,但也成為影像強迫症的俘虜,不斷在數位與類比的穿梭之間為自己留下影像紀錄。 關於LOMO的懷舊商品邏輯,則是結合了手工懷舊的類比哲學以及化為時尚生活風格的「假文藝

青年」的消費品味。一方面,玩家被DIY的手感樂趣與類比感官哲學所迷惑,浸營在手感溫度所創造的人味以及無法變造的類比感受中,但仍以數位玩類比的方式,從「擷取手感」的經驗與影像體會浪漫類比的懷舊氛圍。另一方面,假文青將過去的文藝青年轉變成催眠性新美學模式的擬像商品,試圖用文化資本的意象與懷舊風格提煉包裝,呼應時下講求手感、二手、環保的「簡單生活」美學風格,並成為業者趁勢收編的時尚商品元素。 玩家所展現的創意與勞動更顯現了數位經濟的運轉模式。玩家為發揮對於商品的深刻情感以及網路賦予玩家表演與合作的權力,他們積極發掘創意、改善文本創造出免費勞動,並將非物質報酬視為珍貴收穫。而業者卻收割玩家們的知

識與想法,將此化為商品價值。因此,這些習於處在high-tech環境中的數位世代,反被LOMO懷舊商品講求的類比、手感、DIY的”Low”所吸引,並以創意分享的方式,自願為商品變造出源源不絕(More)的玩法與意義,成為了數位時代的商品元素。

AURA 04:i photography

為了解決柯達底片停產的問題,作者川內倫子、BenjaminLowy、PenelopeUmbrico、陸元敏、韓磊、塔可、顧錚等 這樣論述:

  i photography 。  i 是iPhone,是我,也是愛。  透過i,我們發現觀看世界的所有可能。   百年來攝影已經歷底片的誕生與告別、拍立得的發明與停產,現在它又引領我們進入另一個影像被每一個「我」所愛的時代。在《AURA 04 i photography》中,我們並不想把手機攝影視為一種新的攝影手段,但我們發現對於手段的態度與理解,經常成就了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如同攝影評論家顧錚所舉例,無論塔柯夫斯基還是森山大道,他們拍攝出來的風格各異的拍立得照片,都是藝術家在克服了對於手段的迷思後,自由地選擇了表達手段後所達成的不可取代的貢獻。   所以在手機攝影時代,我們也許可

以對有興趣生產影像的人說:手段不分高下,觀念才見高下。   ◎川內倫子2012年最新手機日記作品  ◎用iPhone拍攝桑迪颶風登上TIME雜誌封面的報導攝影家Benjamin Lowy  ◎上海攝影大師陸元敏繼使用LOMO相機後的最新手機創作  ◎2010年連州攝影節大獎獲獎攝影家塔可的「TRIFLES 塵芥集」  ◎綜合觀念攝影與手機攝影的Penelope Umbrico  ◎中國新銳藝術家雷本本的手機私影志  等十七名日本、美國、中國攝影家的手機創作。 作者簡介 收錄攝影家:川內倫子,Benjamin Lowy,Penelope Umbrico,陸元敏,韓磊,塔可,馮立,王軼庶,王寅,沈

禕,雷本本,蔡雅妮,鄭福利,王東佳,閻洲,烏雲,何嗖嗖   川內倫子KAWAUCHI Rinko,1972年生於滋賀縣,2002年以《Utatane(□□□□)》、《花火》(LittleMore)獲第27屆木村伊兵衛攝影獎,2009年獲得美國紐約ICP的第25屆無限獎藝術部門獎,主要個展包括2005年「AILA + Cui Cui + the eyes, the ears,」(法國巴黎卡地爾美術館)、2007年「Semear」(巴西聖保羅近代美術館)、2012年「照度 天與地 讀影」(東京都攝影美術館)等。最近的著作包括已有五個國家出版的《Illuminance》(Foil)、《照度 天與地

讀影》(青幻舍)、《光與影》(私家版)等。   Benjamin Lowy是一位獲獎無數的紐約攝影家,2002年獲華盛頓大學學位後便以記錄伊拉克戰爭開始他的報導攝影生涯,他拍攝的伊拉克作品被美國圖片新聞(PDN)選為21世紀最代表的影像之一,除此之外他拍攝的蘇丹、阿富汗的紀實作品也被泰德美術館、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等展出且收藏。2011年他的〈Iraq | Perspectives〉獲William Eggleston選為杜克大學紀實研究攝影獎項得主,2012年獲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的報導攝影無限獎。他並開始以手機拍攝報導作品,他以iPhone捕捉桑迪颶風肆虐的作品被時代雜誌Time用作該期封面

。   Penelope Umbrico是一位關注於圖像的攝影家,她於加拿大安大略藝術大學畢業後,於紐約SVA拿到藝術碩士學位。2006年她拍下在Flickr網站搜尋黃昏一詞得到的5萬多張照片中的太陽部分,並以柯達相紙沖洗出來組成《Suns from Flickr》,2009年平遙攝影節曾展出這件作品。Penelope Umbrico的作品向來交織數位與類比的要素與程序,她認為在這個時代所有攝影都是去脈絡化的,2012年她參加Aperture六十週年紀念群展「Aperture Remix」發表的〈動山(1850-2012) Moving Mountains(1850-2012)〉便是最好的例子

。   塔可,出生於中國青島,就讀中央美術學院、羅徹斯特理工學院攝影系後轉讀紐約藝術學校聯盟,現工作居住於紐約。他平常使用Alpa 12TC相機,對攝影的自我格言是「攝影是“0”」,他有時晝伏夜出用手機拍攝天地將沈睡的「TRIFLES 塵芥集」。他的《詩河山考》獲2010年連州攝影節大獎,2013年出版同名攝影集,為極受關注的中國年輕攝影家。   顧錚,1959年生於上海,攝影評論家、策展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日本大阪府立大學博士。曾參加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亞洲攝影雙年展等大型展覽的策展工作,著有《世界攝影史》、《現代性的第六張面孔:當代視覺文化研究》、《中國攝影新銳》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