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貸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核貸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凱西.歐尼爾寫的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 和查爾斯.惠倫的 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全新增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個人信貸利率比較不求人密技大公開也說明:車貸轉貸是什麼意思台中信用貸款快速核貸車貸轉貸是什麼意思 ... 這也是為什麼信用不良或申貸失敗的借款人,會透過專業貸款公司解決的原因.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寫 和先覺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蔡茂寅所指導 廖欽福的 台灣財政投融資法制度之研究 (2005),提出核貸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財政法、財政投資、財政融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周春美所指導 賴銘娟的 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創業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2003),提出因為有 技職校院、創業態度、環境認知、人格特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核貸意思的解答。

最後網站對保是什麼?貸款對保有哪些注意事項?則補充:對保是什麼意思? ... 對保時間與地點借款人申請貸款送件後,貸方會開始審核資料、評估抵押品之價值、核貸准駁,在確定貸款核貸後,貸方會以電話通知對保時間與地點。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核貸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

為了解決核貸意思的問題,作者凱西.歐尼爾 這樣論述:

大數據不缺推崇者,但我不是。 甚至,我要稱它是這個時代的「數學毀滅性武器」。   一名前華爾街量化分析師提出警告:現代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的數學模型可能撕裂社會!   紐約時報非文學暢銷書   亞馬遜書店「商業統計」暢銷書   《紐約時報》書評2016年最值得注意的書   《波士頓環球報》2016年最佳書籍   《連線》(Wired)2016年必讀的選擇之一   《財星》雜誌2016年選書   《MIT科技評論》2016年編輯選書   《科克斯》書評A Kirkus 2016年最佳書籍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2016年最佳書籍   《自然》期刊官網(Nature.com)2016年最佳書籍   

《紐約時報》2016年度編輯選書   這是個演算法包圍現代公民的時代!演算法在幕後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種決定,包括我們上什麼學校、能否借到汽車貸款,以及醫療保險必須支付多少保費,愈來愈多判斷是由數學模型,而非某些人所做出。這一切看似公平:因為所有人是根據相同的規則評斷,不受偏見影響。   對熱情的「問題解決者」來說,大數據像仙境,它蒐集資訊、再運用數學模型,使我們得以更有效地調配資源、篩選最優的人事物、並做出最好的決定,這些熱情的宣揚者更是四處宣傳大數據應用的威力。   但是,曾在典型數據分析圈內工作的凱西.歐尼爾不是上述這種人。   她在本書指出,事實與我們想的恰恰相反!這些數學模型不

透明、不受管制,即便出錯,受害者往往無法申訴。最令人不安的是,這些模型會「強化歧視」,例如,貧窮學生在申請學貸時,可能因自家的郵遞區號,被審核貸款的數學模型視為還款高風險者,因而無法獲得貸款……。這類問題會形成惡性循環——獎勵幸運兒、懲罰遭踐踏的人,創造出危害民主的「有毒雞尾酒」。   歡迎認清大數據的黑暗面   歐尼爾在本書中揭開對我們人生各階段有巨大影響的各種黑箱數學模型,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演算法系統都已經為我們打上「分數」。   當前許多數學模型已經失控濫用、還自作主張地替教師和學生評鑑、篩選履歷表、審核貸款、評估員工績效、鎖定目標選民、決定假釋名單,以及監測我們的健康狀態,決定我

們個人及社會的未來。   歐尼爾呼籲:在這個人人都被迫擁有自己在某種演算系統中持有「e化評分」的時代,那些建立模型的人應該為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演算法負起更多責任,而政策制定者更應該負起監督管理的責任。這本重要著作使我們得以提出關鍵問題、揭露這些「數學毀滅性武器」的真相和要求變革。 強力推薦   ……這些源自人性黑暗面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如果不受監管,有可能撕裂社會,甚至讓人類文明崩潰。但監管的標準該如何制定?誰來負責監管?如果監管者跟不上時代,甚至不可信賴,人類又該如何在AI專政的虛擬實境中維持人性尊嚴?-胡一天(源鉑資本創辦人暨執行長,源鉑情報總編輯,《風傳媒》專欄作家)   生活在現

代的社會裡,完全不被數學模型監控幾乎是不可能,這是一種最安靜的恐怖主義。然而,數學模型真的是我們生存世界的絕對真理?當我們盲目地將自己交付給它並且據此生存,是否有可能我們所擁抱的真理,只是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荒謬扭曲……-陳智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所教授)   大數據浪潮下必讀的一本書。當用數據模型替每個人打分數時,舉凡信用、教育、健康等方面,帶來了潛在的黑箱、歧視、道德危機。不論是數據從業人員或一般大眾,都應閱讀本書,建立正確的風險認知。-楊立偉(意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創辦人,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進行假設檢定與決策時,偽正(型1錯誤)率和偽

負(型2錯誤)率常會存在。本書提醒我們必須檢驗數據的正確性,降低二種錯誤率,並考慮錯誤所造成的影響,進行回饋的模型校正,才能應用大數據的分析,作出合適的決策。-盧鴻興(國立交通大學統計所教授暨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       大數據、演算法、人工智慧,這些躲在數學背後的當紅名詞,正悄悄改變世界。作者批評它們變成一種神祇,隱形,至高無上,權力無限,且不受監督,她的警語,正可作為社群網路時代的急迫功課。-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當手上只有榔頭,看什麼都像是釘子。現在的「大數據」就像一把神奇的榔頭,不管是為其著迷還是焦慮,人們以為可以拿大數據來解決各種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大數

據,受益而不受害,這本書便是必讀。-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凱西.歐尼爾是大數據的內行人,她看到的情況並不美好。本書揭露那些假裝成中性數學工具,但剝削弱勢、扭曲真相的演算法。本書睿智、犀利,是我們迫切需要的著作。-艾倫伯格(Jordan Ellenberg)、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教授、《數學教你不犯錯》(How Not To Be Wrong)作者   本書利用令人不安的真實案例和生動的敘事,難能可貴地說明政府和大企業如何利用無形的演算法和複雜的數學模型,損害平等並增強私人權力。本書以明晰治黑箱、以理解治混淆,有助我們在為時已晚之前扭轉局面。-泰勒(Astra Taylo

r)、《人民平台》(The People’s Platform)作者   在這本傑作中,凱西.歐尼爾利用她的數學專長和對社會正義的熱情,戳破大數據美好無瑕的假象。她有力地說明了數學正如何被用來壓榨弱勢和擴大不平等。她的分析精湛、文筆迷人,她的發現則令人不安。-博伊德(danah boyd)、數據與社會研究所創始人、《鍵盤參與時代來了!》(It’s Complicated)作者   雖然我是職業數學家,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對大數據可以如何暗中為害毫無概念。本書內容令人害怕,但讀起來意外有趣:歐尼爾描述的由演算法主導的世界不乏黑色幽默和憤怒,就像當代的《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

e)或《第22條軍規》(Catch-22)。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令人大開眼界又深感不安。-斯托蓋茨(Steven Strogatz)、康乃爾大學教授、《X的奇幻旅程》(The Joy of x)作者   這本傑作直白地呼籲大家有所行動。它承認數學模型不會消失:模型用來找出需要幫助的人,可以產生神奇的作用,但如果用來懲罰人和剝奪某些人的權利,則可以成為非常恐怖的工具。凱西.歐尼爾這本書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為她相信數據科學的效用。本書有如一個關鍵的速成課程,說明了我們為何必須審視周遭的系統並要求改善。-達克特羅(Cory Doctorow)、《小老弟》(Little Brother)作者、波

音波音網站(Boing Boing)編輯   許多演算法受制於權力不平等和偏見。如果你不想受這種演算法支配,請看凱西.歐尼爾的這本書,以便解構傲慢的體制日趨嚴重的最新暴行。-納德(Ralph Nader)、《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作者   下次碰到有人毫無保留地讚美大數據的奇蹟,你可以向他出示本書。這是有益之舉。-薩蒙(Felix Salmon)、Fusion電視頻道   從找工作到找配偶,預測型演算法正悄悄地塑造和控制我們的命運。凱西.歐尼爾帶我們走過一段令人憤慨和驚奇的旅程,其文字就像是與讀者交談。這是一本重要著作。我們必須處理科技產生的問題。-

提拉多(Linda Tirado)、《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Hand to Mouth: Living in Bootstrap America)作者   作者簡介 凱西.歐尼爾(Cathy O’Neil)   數據科學家,部落格mathbabe.org網主。自哈佛大學取得數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巴納德學院,隨後投身金融業,任職於對沖基金公司德劭(D.E. Shaw)。離開金融業後曾於多家新創企業擔任數據科學家,負責建立預測人們購買和點擊行為的模型。哥倫比亞大學數據新聞學萊德計畫(Lede Program in Data Journalism)發起人,著有《數據科學實踐》(Doing

Data Science)。每週參與播客節目Slate Money。 譯者簡介 許瑞宋   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曾任路透中文新聞部編譯、培訓編輯和責任編輯,亦曾從事審計與證券研究工作。2011年獲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獎。譯有《紅隊測試》、《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和《大鴻溝》等數十本書。(victranslates.blogspot.tw/)   引言 第1章 數學炸彈元件:什麼是模型? 第2章 金融業震撼:一個量化分析師的幻滅之旅 第3章 軍備競賽:大學入學問題 第4章 宣傳機器:網路廣告 第5章 殃及池魚:大數據時代的執法問題 第6章 資格不符的第一關:艱

難的求職者 第7章 隱形焦慮:恐慌的工作者 第8章 連帶傷害:當個人信用出了問題 第9章 沒有安全區:你想買保險嗎? 第10章 被瞄準的公民:現代人的科技生活 結語 致謝   中文版推薦書評一 偏見的結構與人工智能專政   對關注人工智能進展的人士而言,卡夫卡筆下的絕望困境,象徵著一種反烏托邦式的惡夢。在卡夫卡的經典小說《審判》中有一則寓言《法律之前》(Before the Law),講述一名鄉巴佬試圖上法院尋求救濟,到了門口卻被警衛阻擋的故事。警衛說:「法律的大門為人人敞開,不是不給進,但不是現在。」鄉巴佬只好坐在警衛給的小板凳上,既不憤怒,也不打算傷害警衛,而是繼續在門前等待,到

死為止。在他嚥氣前,鄉巴佬問警衛:「人人都想在法律之前討個公道,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我一個影子都沒見到?」警衛說:「你眼前這扇門,是特別為你準備的,而我現在要將它永遠關上。」   《審判》的男主角「K」在聽完這則寓言後,認為整件事就是一場用謊言羅織而成的體制化騙局。卡夫卡式法庭不在乎客觀世界中的真實,而僅在乎維持體系的持續運作。法律的大門理論上向社會敞開,但在卡夫卡的世界裡,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整個體系不是在追求真理正義,而是在為維護體制的充分與必要條件服務。當偏見已經根深柢固,只要身在其中,就被推定有罪,取證、詰問、辯論等程序,只是過場套路。恪忠職守的各級官僚不用為受害者負責,更無需內疚自

責。因為他們都像那位低階警衛一樣,只是盡看門的本分而已。藏在森嚴大門之後的法官,是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整個法律體系彷彿一只神秘的黑盒子,沒人敢質疑這套威權體制的運作邏輯,也無法明白黑箱作業的各種技巧。人類知道自己身處黑箱之中,卻不知道黑箱的邊界,只能戰戰兢兢苟活。一但違規,只能逆來順受,服從安排。   在此,請各位想像這個黑箱不是由卡夫卡式的法官、律師與警衛把持,而是由各種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演算法操縱。這些用機器語言寫成的軟體程式碼,與用人類語言寫成的法律條文一樣,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創造者的主觀願望與價值取向影響──一種偏見的結構。偏見會隨時間沖刷被體制化,逐漸取得了可被稱為「習慣」、「法律」、

「民情」等「正統」地位。這個自然演進的過程,在前互聯網時代,可能是漸變。在互聯網席捲全球、快速迭代的世界,就是不斷生滅的劇變。   隨著社會經濟生活演化愈趨複雜多樣,「法律」作為一種規範的上位概念,其內涵與核心價值也必須與時俱進。當掌控資源的新貴們愈發信奉數理邏輯,而非義理人情,有能力利用人類與機器語言「造法」的行為體,若不受制衡,又無法自我警惕,比卡夫卡世界更冷酷無情的人工智能專政就可能隨時降臨,所有捍衛自由、民主與人權的努力,在鋪天蓋地的技術進逼之下,將毫無招架之力。制度殺人,莫此為甚。   「被AI專政」的世界是否已經降臨?曾在紐約對沖基金德劭集團(D. E. Shaw Group)

任職的數據科學家、知名部落格「mathbabe」博主,亦是本書作者凱西.歐尼爾(Cathy O’Neil)認為,非常可能。   在哈佛大學主修代數數論並取得數學博士學位的凱西,自幼熱愛數學,在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的教職之後,卻毅然決定到德劭擔任量化分析師,透過研究各種數理統計模型與數據分析,在全球資本市場中找尋可持續獲利的交易與投資策略。她與同事所做的工作成果,可以驅動數以兆計的資金在全球市場快速流動,創造鉅額財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讓她頓覺幻滅:非關道德的數理模型成為華爾街鍊金術士口中的神奇公式,由資產證券化工廠製造出來的金融衍生商品,催生了龐大的房地產信貸泡沫,將金融體系

中的槓桿推升到難以為繼的程度,加劇了金融危機的連鎖反應,甚至差一點摧毀全球經濟。   更讓她驚訝的是,金融危機爆發後,新的數據分析技術被應用至更多領域。透過日夜不停地爬梳蒐集自社群媒體、電子商務網站及各類互聯網平台的海量數據,原本用來套利套匯套差價的演算法被用以研究人類的七情六慾、預測消費口味及監控信用風險,計算個人是否值得受高等教育、獲得工作面試、購買醫療保險、甚至戀愛與犯罪的機率。系統工程師們或許出於好意,企圖客觀地找出更有效率的方式解決問題。但很多模型仍然將偏見、誤解和私心納入了演算法,而人類的生活愈來愈受這些系統管控。在數理邏輯至上的世界中,數學定律有絕對權威,數學家、電腦科學家與系

統工程師彷彿神壇祭司,透過不透明的卡夫卡式黑箱,對芸芸眾生的未來作出神意的裁決。其決定即使是錯誤或有害,也不容質疑或申訴。   但這類數理模型之所以有商業價值,是因為它們一開始都是被設計用來自動化批量處理信息的特定程式。很多模型源自於數學、化學與物理學等無機領域,而非生物學、心理學、政治經濟社會學等有機領域。在應用與詮釋上一旦出現偏差,將加劇社會兩極分化,讓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歧視與偏見在演算法的回饋路徑中被保存、複製、放大,可能出現反人性的嚴重後果。民營企業若將這類程式視為商業機密,不公開揭露演算法內部細節與誘因機制,往往讓數學公式成為卸責與擴權的藉口,並利用資訊科技創造出問題正在被解決的

幻象,收割政治與商業利益。   在最極端的情境下,我們完全可以想像這些程式成為用數學構建的「袋鼠法庭」(kangaroo court),透過各類物聯網監控技術與不透明的演算法「優化」資源分配,甚至可能在分子生物學的層次對人類進行分類、排序與缺席審判。這些源自人性黑暗面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如果不受監管,有可能撕裂社會,甚至讓人類文明崩潰。但監管的標準該如何制定?誰來負責監管?如果監管者跟不上時代,甚至不可信賴,人類又該如何在AI專政的虛擬實境中維持人性尊嚴?   如果「程式即法律」(Code is Law),那麼「法律也是一種計算」(Law is Computation);諸如倫理、道德、義

理人情等難以量化的概念,其實是環境的一部分。針對「智能行為體」的規範,不論該行為體是程式、個人或企業,都必須充分考慮行為體之間的博弈、競爭、演化,以及所有基於人性的行為體必然會出現的認知謬誤與系統內稟的統計偏差,並設計出對應的救濟與爭端解決機制。這份工作,人類責無旁貸。   更深一層看,何謂智能?笛卡兒曾說:「我思,故我在」,但抽象思維是否為證明高等智能存在的充份且必要條件?如何為智能分等級?用智能方法自動做出的選擇是否應該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若把整個互聯網科技的發展視為人類加速己身演化的努力成果,那麼利用智能技術來鑑別、篩選、拔擢人才的嘗試,是否意味著類似於智人演化出大腦新皮質之後,將尼安

德塔人拋棄在演化的歷史斷裂點,將在互聯網的下一階段發生,定義出新舊人類之間不可跨越的鴻溝?   因為互聯網科技跨境的特質,這類議題本質上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範圍的溝通、協調與合作。本書的原文版書名取名自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諧音的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數學毀滅性武器),是否也需要一份「核不擴散條約」?面對益發混亂的國際局勢與現實主義地緣政治的回歸,霸權級資訊大國與互聯網巨頭競逐全球市場的鬥爭,讓透過全球網絡的「人工智能治理」(AI governance)成為一場不斷進行中的革命,構成對人類巨大的挑戰。  

 日本中央銀行總裁黑田東彥曾在一場人工智能與金融前沿研討會上說,面對新科技對社會經濟所造成的深層變革,政策制定者不應該過度憂心新科技的負面作用,而不去關注其正面效益。人類與AI應該互補,不能也不該對抗。人類的判斷往往受既有典範影響,有時對變化覺察不足,而這正是AI的強項,可以透過客觀地調整那些因為主觀偏見所忽視的數據關連性與新趨勢。另一方面,直覺、常識與想像力,是目前人工智能最大的弱點。人類真正應該擔憂被AI取代的時候,是人類放棄獨立正面思考的時候。   正如在17世紀創造計算機的法國哲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在《沉思錄》中所言:面對強大有力的宇宙,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即使

柔弱如蘆葦,仍可秉持高貴。希望難以量化,前途不可限量。命運沒有基因,夢想沒有極限。   在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HAL」(該片中一台具有個性與思考能力 、甚至會「失控」的超級電腦)出現前,也許人類應該少擔心些數據,讓夢想與命運驅使我們繼續航向未知的遠方。 胡一天(源鉑資本創辦人暨執行長,源鉑情報總編輯,《風傳媒》專欄作家) 中文版推薦書評二 歡迎來到第六病房!   「昨晚我讀完了這本書,感覺莫名驚悚恐怖,好像自己也被關進了第六病房!」這是列寧對俄國知名小說家契訶夫〈第六病房〉(Ward No.6)的讀後感想,同樣地這股莫名恐懼驚悚也適用於本書。   〈第六病房〉這部

被稱為「俄國文學中最驚悚的小說」故事內容大致描寫,發生於俄國某一個城鎮的小型醫院裡,「第六病房」是一個專門禁錮精神病患的特殊病房,它由一位粗暴的退伍老兵負責看管,或說是由他負責統治,其中關鍵性的病人格羅莫夫患有嚴重的被迫害妄想症,儘管他出身良好並且曾經擔任過地方法院書記,然而,格羅莫夫脾氣暴躁且言辭尖銳。在某一個憂鬱的秋天早晨,他目睹了兩名被戴鐐銬的犯人由士兵押進監獄,於是他開始妄想自己也可能隨時被捕,終日陷入驚恐泥淖,最終也因憂心被誤認為是命案凶手而正式發瘋,結果被送進了「第六病房」。另一方面,「第六病房」的主治醫生葉菲梅奇,為人謙和有禮,處世不爭,在他偶爾巡視這個被人遺棄的「第六病房」時,

被這位激憤莫名有底蘊有意思的病人所吸引,一方面醫生同情他的處境,另一方面他更常巡視病房找他聊天,這個異常的舉動,立即引起全城的議論與猜疑,很快地人們也傳出葉菲梅奇醫生發瘋了的流言。果不出其然,葉菲梅奇醫生最終也被誘騙進入「第六病房」,被當成精神病患禁錮起來,儘管醫生憤怒抗議卻也遭到老兵毒打,很快地醫生因絕望而在病房內死去。如果說,契訶夫的〈第六病房〉是在影射控訴當時俄國沙皇統治下的極權殘暴,它不也同時揭示社會體制的冷漠執行者,最終也慘死在最初由自己設計管理的病房中。   事實上,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在閱讀《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這本書之前,對於大數據如何主導世界及其如何的醜惡毫無概念。本書作者凱

西.歐尼爾是一位知名的數據科學家,她取得哈佛大學數學博士學位,並曾任教於隸屬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巴納德數學系,隨後投身於華爾街的對沖基金公司,在離開金融業之後,更擔任多家新創企業的數據科學家,負責建構消費行為的預測模型,由於這樣的經歷體驗,在一次徹底崩毀的金融事件之後,讓她徹底地體悟到,雖然數學曾經是她熱愛的真理,但是包括次級房貸危機、金融機構破產、失業人口擴增等系列問題背後,竟然都與數學模型脫離不了關係,華麗極美的數學模型就像是共犯,它不只深深地捲入真實世界問題,它還更深化了許多問題困境。   尤其當嚴重缺陷的數學模型再結合現代科技,上述混亂與不幸更是以倍數規模成長。作者提醒我們,如果能夠立即

直面數學可能遭到的誤用與濫用,或許我們可能防患未來發生更大的災難。只是事實剛好恰恰相反,更新的數學技術應用與影響範圍更廣,儘管多數的模型可能都是出於好意,但是許多模型也將人的偏見和誤解納入系統之中。於是數學模型變成神祇一樣,既不透明也不受控管,或說只有少數的數學家和電腦科學家才能決定。因此,她懷抱著對於社會正義的熱情,利用自己專擅的數學揭穿大數據美好的假象,她控訴現代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數學模型如何撕裂我們的社會!數學演算法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決策,她在書中揭舉了許多案例,包括學校的教學評鑑、職場的履歷篩選、金融貸款的審核、員工績效的評估、目標選民的鎖定、身體健康的監測、以及假釋名單如何決定等等,再

再顯示影響範疇不只是個體,還包括國家與社會的總體未來。   誠如作者所言,理論上數學模型應該是一種公平的機制,因為所有人都是基於相同的規則,數學模型不容易受到偏見的影響。然而事實剛好相反,數學家藉由大數據以免分析結果遭到例外或異常扭曲,結果反而因此懲罰了那些剛好屬於例外情況的人們。因此,這些數學模型可能還會更深化社會的歧視與不平等,例如,貧窮的學生可能更無法獲得就學貸款協助,難以脫貧的教育系統於是成為一種惡性循環,作者將這種獎勵優勢並懲罰弱勢的模型稱為「數學毀滅性武器」(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它的英文縮寫WMDs正好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縮寫相同,由於這些數

學模型會界定自己的事實,並利用這些事實替自己產生的結果辯解。這些數學模型產生的結論,有如神祇一樣發出命令,它不聽人講話,也不會屈服,更不理會人們的逢迎、威脅或誘騙。它還會自我強化延續,進而產生更大且普遍的危害。總的來說,儘管本書不乏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敘述,讓人讀來輕鬆有趣,不過讀後卻更讓人感到害怕不安。   最後讓我們再次回想,〈第六病房〉裡醫生葉菲梅奇與病人格羅莫夫之間的對話,格羅莫夫最初對於醫生的勸誡給予暴怒回應:「我知道上帝用熱血創造了人類,人的機體組織若是有生命,必然對於一切刺激有反應,我用怒吼與淚水回應痛苦,這才叫作生活!」葉菲梅奇醫生則是優雅以對:「儘管我們長期被關在鐵窗裡受盡折磨

,不過這樣也好,因為這個病房與舒適的書房之間並無差異,這是多麼愜意的哲學!」格羅莫夫冷冷回應:「沒關係,您藐視了痛苦,不過當您的手指也被房門夾了一下,我想您恐怕也會扯開嗓門大叫!」不幸地是,葉菲梅奇醫生最終果然「手指也被房門夾了一下」並且被順利地誘騙關進「第六病房」,醫生很快地陷入絕望恐懼最後死亡。   生活在現代的社會裡,完全不被數學模型監控幾乎是不可能,這是一種最安靜的恐怖主義。然而,數學模型真的是我們生存世界的絕對真理?當我們盲目地將自己交付給它並且據此生存,是否有可能我們所擁抱的真理,只是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荒謬扭曲,一個錯誤的數學模型或許還不如沒有模型。無論如何,世界的意義不應該是

一個被數學模型計畫好的秘密,不幸地,如果真是如此,歡迎您來到大數據下的第六病房! 陳智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所教授) 第3章 軍備競賽:大學入學問題(節錄)故事始於1983年。在這一年,處境艱難的新聞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決定展開一項雄心勃勃的計畫:它將評估美國1,800家學院和大學,替它們排出優劣次序。如果這項計畫成功了,由此產生的大學排名將成為有用的工具,有助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做他們人生中的首個重大決定。對許多年輕人來說,上什麼大學決定了他們未來的職業路向,也決定了他們將結交哪些終身的朋友(很可能包括他們的配偶)

。這家雜誌社也希望大學排名那一期可以創造銷售奇跡,使《美國新聞》至少有一週可以追上主要對手如《時代》和《新聞週刊》。……《美國新聞》的人員要衡量的是「教育卓越程度」,這比玉米的成本或一粒玉米有多少微克的蛋白質模糊得多。他們沒有直接的方法可以量化四年的大學教育對一名學生的影響,遑論對數千萬名學生的影響。他們無法測量學生四年大學生活的各方面,例如學到多少東西、有多快樂、對個人信心有何影響,以及在友誼上有多大的收獲。他們的模型並不反映詹森總統的高等教育理想──「加深個人成就、提升個人生產力和增加個人報酬的一種方式。」他們因此仰賴一些看似與教育成就有關的替代指標,例如學生的SAT分數、師生比率,以及錄

取率。他們分析新生升至二年級的百分比,也分析畢業率。他們計算在生的校友捐錢給母校的百分比,假定校友願意捐錢,代表他們很可能滿意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之品質。大學排名有四分之三由一個演算法根據這些替代指標計算出來;這個演算法代表一種判斷,以電腦程式的形式存在。排名的另外四分之一,是以全美各大學管理層的主觀看法為根據。《美國新聞》第一份仰賴數據的大學排名1988年公佈,結果看來合情合理。但是,隨著這種排名變成一種國家標準,它產生了惡劣的回饋環路。問題在於排名會自我強化。一家大學在《美國新聞》的排名上表現不濟,聲譽會受損,各種情況會惡化。頂尖學生和頂尖教授都會避開它,校友會很不滿意,減少捐款。結果排名將進

一步下跌。簡而言之,這種排名決定了大學的命運。

核貸意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 財政部長蘇建榮與第一銀行廖燦昌董事長今日答詢時表示,慶富獵雷艦弊案的處理上,其「充分尊重公司治理」、「善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財政部從未介入」。根本是在胡說八道!
早在2017年10月,我質詢當時還是財政部政務次長的蘇建榮,蘇次長即坦承財政部正在召集相關部會,打算替慶富集團紓困,這是哪門子從未介入?尤有甚者,當初陳慶男到行政院喬聯貸案時,現任的財政部國庫署長就曾參與。簡直是在侮辱大家的記憶與智商。
慶富獵雷艦弊案發生後,陳慶男對外宣稱有「愛國商人」要出資50億云云,是我不斷阻擋相關部會繼續護航陳慶男,才沒有讓損失繼續擴大。
上週遠航無預警停止營運後,張綱維董事長在隔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將有10億資金投入,我由衷希望最好是真的,趕緊把欠款還一還。

2. 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我追問當初因弊案下台的廖燦昌,竟然敢公開說當初核貸有「善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簡直是無恥。
前任的一銀董事長蔡慶年,曾在國會拍胸脯保證,慶富大樓絕對可以賣超過14億。結果,迄今慶富大樓一再流標。我詢問慶富大樓賣得出去嗎?廖燦昌左閃右躲,根本無顏面對。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一銀實際受償的金額,僅有「5萬2000元」!

3. 上週五我召開記者會揭露,遠航張綱維向合庫借來的22億,轉貸給關係企業樺壹公司。合庫卻透過媒體放假消息:「不知道黃國昌所說的是什麼意思」。為了幫張綱維遮醜,竟然敢放假消息,這是哪門子公股管理!
事實上:
→2017年3月21日民航局函文,已明確指出遠航轉貸事實,並要求遠航限期改善。
→2017年6月8日民航局函文,再度要求遠航不得向銀行融資後將款項借予關係人並限期改善。
連合庫雷仲達董事長都坦承資金貸與關係人是事實,合庫到底誰在遠航放假消息?

4. 在民航局與會計師赴遠航實地財務查核後,2017年2月13日遠航曾回覆民航局,將與合庫積極溝通,將樺壹公司轉為融資主體。然而,今日合庫表示融資主體仍為遠航,根本沒有改變過,遠航也根本沒有向合庫為如此之表示!

5. 遠航辯稱向合庫融資貸款後轉貸予樺壹公司之關係人交易,是「清償代墊款」。然而,根據2016年遠航財務報告記載,遠航不僅已列「應收帳款」,更向樺壹公司收取利息,根本就是「借貸」。一下子「清償」、一下子「借貸」,遠航不斷胡扯,合庫也在配合欺騙社會嗎?遠航涉及財報不實的違法,必須追究到底。

附註:
【遠航案】
2019-12-13 蛤!張綱維這樣也敢撒謊!
https://reurl.cc/oD6rQM
2019-12-13 北檢終於找到人,送達傳票。
https://reurl.cc/ObgG47
2019-12-13 「誰讓張綱維恣意妄為 傷害勞工、消費者權益」記者會
https://reurl.cc/EKy4pk
https://reurl.cc/A1a47Y
2019-12-13 誰在縱容張綱維?
https://reurl.cc/24ezDE
2019-12-12 一直十分擔心,密切追蹤了半年,遠東航空果然停飛了。
https://reurl.cc/qD2r1E
【慶富案】
2019-4-8 財政委員會:慶富聯貸上百億損失未解 背棄專業、趨炎附勢的董事長回來了
https://reurl.cc/W4gRR9
2018-3-14 財政委員會:政商勾結、人民買單
https://goo.gl/tfa4rM
2017-12-25 財政委員會:別包庇李瑞倉的違法圖利、檢調應積極追究查辦
https://reurl.cc/e5gzER
2017-12-7 「金管會違法幫慶富喬,納稅人失血5.58億元」記者會
https://reurl.cc/gvaXpN
2017-11-29 財政委員會:是誰放縱陳慶男拿印章搶銀行?
https://reurl.cc/VagN4Z
2018-10-3 財政委員會:慶富弊案求償與喬貸款秘密會議
https://reurl.cc/8lR0DX
2017-10-23 外交國防委員會:續追慶富獵雷艦弊案
https://goo.gl/RKh9ZS
2017-10-22 讓經濟部啟動債務協商的「診斷報告書」,詳細拜讀,簡直難以置信
https://reurl.cc/72N7VQ
2017-10-18 財政委員會質詢:慶富弊案與金融消費者保護
https://goo.gl/uqPQyY
2017-10-17 賴清德內閣施政總質詢:慶富弊案 究責到底
https://goo.gl/exxgVV

台灣財政投融資法制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核貸意思的問題,作者廖欽福 這樣論述:

本篇論文分別就財政投融資的法概念、法律原則提出抽象的論述,並就實證上的運用,分別以經濟發展、金融安定、社會安全等三大主軸類型,就國家金融安定基金、行政院開發基金、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下的「中長期資金」與郵政儲金、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退休基金、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基金、考試院公務員退休撫卹基金等六者為考察對象。主要內容如下:壹、財政投融資法概念之構築:一、財政投融資的主體,主要指國家,包括地方自治團體,但在台灣政府組織改造中的行政法人制度,則可納入為選項之一,成為財政投融資開拓組織的新課題。至於國營事業或公營事業、政府捐助的財團法人、政府轉投資的社團法人等,本文初步暫時排除。二、行為:主要

為投資與融資兩者,其均屬私經濟行政行為,前者為行政營利行為,後者則可能偏向經濟輔助行為。其均有其欲達成的目的所在,無論是投資或融資均不得偏離。三、支出的行為,可能為回收性的資金支出(原則)或終局性的資金支出(例外);裁量性支出(原則)或義務性支出(例外),其後續的用途,可視其目的不同,而相當多樣化。四、財源資金,有別於傳統財政國家收入概念的各種公課,其並非真正的收入,財源資金在我國有兩種可能性存在,一為政府自己固有的資金,如開發基金,乃以政府編列預算的方式。一為來自特定群體國民的資金,如勞工退休基金、勞工保險基金、公務員退休撫卹基金,乃來自勞工所繳交的保險金、退休金;公務員的退撫金。或者郵政儲

金,其為郵局儲金存款戶所儲蓄的資金,所轉為中長期資金的運用,以及集合其他資金來源為,為了金融安定的目的之國安基金。本文試圖探究財政投融資的法概念,但仍有缺失存在,可能淪為初步性的嘗試,蓋財政投融資此概念,並非我國實定法上的法律概念,則學理上的推演,可否契合實際的運作,仍有疑慮。貳、財政投融資類型化的提出:類型化上,本文初步有下列幾種類型的提出:一、自有資金之財政投融資與他有資金之財政投融資,其區別實益在於對於他有資金的持有,國家本身不過是立於類似信託的關係,對於他有資金的保管與運用,必須受到該資金來源原始設置目的的限制。對於他有資金的擁有,則要受到原始該基金設置目的的限制。二、財政目的之財政投

融資與非財政目的之財政投融資,其區在於國家可否透過財政投融資取得財政收入的容許性,以及非財政目的的達到與目的間手段的合憲性審查問題。三、另,在主體上,有中央的財政投融資與地方的財政投融資;運用上有集中型的財政投融資與分散型的財政投融資之類型區分。四、最後,本文觀察到台灣本土的特殊案例,提出社會安全型投融資,主要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退休基金、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基金、考試院公務員退休撫卹基金,社會安全性基金的存在目的,依據基金的目的,在於將來由國家擔負社會安全責任,對於公務員進行退休撫卹的給付,對於勞工為退休金與保險金的給付。本類型基金的投融資行為,與基金的直接目的無關,充其量基金的投融資

行為在於確保將來基金得以有效為給付的行為。至於經濟金融型投融資基金,主要為行政院開發基金與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下的「中長期資金」,在我國平時以持有財政資金,為投資與融資的金融行為。在國家非常時期,為了平息財經重大變故,國家必須介入,經由國家金融安定基金為經濟管制行為。該財政資金來源的本體,原始設置目的不同,或為金融穩定的目的,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則在建構實際運作的原理原則時,形成不同的審查標準。參、財政投融資的憲法課題:一、在憲法課題的檢驗上,本文認為,國家的財政活動,本應自我抑制,特別是基於租稅國家的理念下,排除所謂所有權者國家與企業者國家,由國家財政資金的介入,進行投資與融資行為,似可

能均有不當,有待檢討,其為現代財政國家面貌拼圖的一個缺角,必須彌補,其非國家的財政收入,亦非國家的財政一般支出,有別於租稅、規費、受益費、特別公課,也與公債等非實質收入不同,財政資金的他有資金,並非真正的國家財政實質收入,而財政投融資資金的運用,特別在保管他有資金的狀況下,應該審慎的運用,否則大量的虧損,除有損及原始資金提供者的財產權乃至於生存權保障外,最終不得不經由國家以預算編制撥補的方式彌補,其將納入一般的財政範疇,經由排擠的作用,其餘財政支出將受到波及。二、財政投融資的公共性探求,則可從資源最適分配的機能、所得重分配的機能、經濟安定的機能、景氣調整的機能,乃至於輔助行政機能、中樞管理行政

機能、政治機能等為其他角度的觀察。本文認為,其民間金融的補充機能--資金的支援;國家財政補充的機能--資金的流入;社會安全保障的補充機能:將來給付的強化等三者的功能。三、財政投融資在憲法上的依據,似乎是沉默且不明的,似可透過不同類型的財政資金來源,進行財政投資與融資,則或可從憲法上的基本國策探詢其依據所在;亦或似可從行政與立法的權限劃分進行討論。四、財政投融資與基本人權的保障與實踐,社會安全型財政投融則與生存權的保障有關,而經濟金融型財政投融則與經濟自由的限制有關,可進一步經由違憲審查進行控制,並經由憲法上補充性原則為其容許性的標準。五、依法行政的要求下,財政投融資的法律保留要求,因其主要涉及

財政資金管理者的內部管理作用,其雖有財政上的重要性,但是畢竟與財政收入之強制性收入有別,財政投融資的事項是否納入法律保留的範疇,應該肯定。財政投融資事項,以我國目前現狀,除了少數其組織法與行為法皆有法律依據者外,大都經由行政機關以命令方式為之,其可能有來自授權的職權命令,亦有以行政機關內部的行政規則進行規範。本文以為,其應該屬於相對法律保留,關於財政投融資的運作行為,乃屬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則得由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必要之規範即可。肆、財政投融資之法原則運用:一、財政民主原則的運用上,有預算的審議與法律的制定等的財政議會主義民主統制,前者關於財政的資金運用,其資金來源除透過預算編列

,國會得以透過預算審查進行統制者外,其餘往往排除預算法的適用,該財政民主統制實際上並無實益可言。後者則經由財政民主統制的另一手段,乃經由立法方式進行控制,在前述法律保留的要求下,目前財政投融資的法律依據,嚴重缺乏形式意義法律的依據。目前在財政民主主義的落實上,目前以完整的形式意義法律保留呈現者,首推國家金融安定基金者,透過立法院立法方式產生的國家金融安定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以及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組織條例與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兩者外,如前所述,都屬於法律授權的命令層次,本文以為,對此應該由立法機關進行立法者,或可將特種基金管理運用辦法的立法模式,提升到財政投資與融資

的基本法。可補充以國民財政主義為手段,經由國民的直接參,其成敗因素在於財政公開,此為人民的直接統制的中間橋樑。實務運作上,目前我國對於財政投融資活動的資訊公開,以人民資料取得瞭解的方便性,應該以網路建制公開的經濟性與取得性較高,行政院開發基金所建構的網頁,以及公務員退休撫卹基金所建構的網頁資料相較其他,顯得相當豐富,其次者為行政院經建會的中長期資金,亦揭露一定訊息。依據法律要求,必須揭露資訊者,首推國家金融安定基金,過去乃以行政院公報方式公布,自2004年後後改為財政部網站進行行政資訊公開區上公布,國民對其資訊的取得與瞭解,尚無太大困難。相較公務員退休撫卹基金,因其管理組織相較健全,其資訊的揭

露相當完整,值得參考。另外兩個社會安全性的財政投融資基金,則有待檢討。其相關訊息取得比較困難者,乃勞工退休基金與勞工保險基金兩者,行政院勞委會的網頁上幾乎難以找到相關資料,則勞工想要瞭解其所繳交的勞退金或保險金的運用狀況為何,則似屬困難,此等攸關勞工將來退休給付或保險給付的後盾,其不但降低其勞工對其權益的瞭解保障,且阻礙勞工的參與可能性。二、財政適正營運管理原則,屬於國內研究的空白,本文初步以為,可分為程序上的基準設計與實體上的基準設計兩者,前者的程序基準應該較為可行,後者的實體實踐,則可能淪為抽象的理念,例如獲益的高低,安全與否,往往受到外在市場的波動影響,要如何量化考核,或有不易,故則還是

有賴於程序的設計要求。可從資金運用計畫的適正營運管理、資金運用執行的適正營運管理、資金運用成果考核的適正營運理。至於實體上,則有安全性與收益性兩者的要求,可為後續的考核依據。目前在財政投融資的實務運作上,行政院開發基金本身有固定的經營團隊,人力資源相對豐沛,中長期資金、郵政儲金亦復如此。比較有疑慮者,還是勞工退休基金與勞工保險基金,勞委會或者勞保局相較於公務員退休撫卹基金的人力組織,顯得不足。是以組織的改造,如引入行政法人化的機制,則可進行考量。問題在於,目前公務部門的的人力資源,可能無法因應財政投資與融資等專業判斷,且常任文官往往偏向保守而欠缺積極性,則其安全性有餘,收益性往往顯得欠缺,則透

過委外經營,則可藉助外來的專業能力進行補充,但對於委外運用,如何在程序上公正公開,有賴徵選程序的制定,並且必須對於其績效進行有效的考核與後續的追蹤。三、傳統的消極財政健全原則,將焦點放在公債有所不足,更可以積極財政健全原則精神,納入財政投融資的思考。伍、展望:本文的研究,仍有諸多的缺失與不足,有待強化與補正,下面三點,或可為將來繼續努力的方向。一、個別財政投資與融資行為之細緻化的再分析:財政投融資的法律概念與原理原則,在本文的嘗試下,進行了若干的推導,亦經過台灣實證的研究,整理了若干的實際運作資料。然限於實證資料取得的有限性,財政透明度不足的狀況下,取得政府單位所提供的資料,似乎顯得支離破碎,

不及反應現實情況,相關研究報告亦有若干時間落差,本文為求通觀台灣全體的財政投融資圖像,只能選取六個財政基金進行簡單鳥瞰的觀察與討論,對於個別的國家財政投資與融資的行為,有賴於更進一步透過與其他學科領域的分工合作,進行分析的工作。再者,本文法概念、法原則等課題,與後續的實證研究連結性,有所不足,亦有賴將來為後續的努力。二、地方之財政投資或融資可能性的嘗試:鑑於地方財政的財源普遍不足,但仍無礙於地方就其財政資金進行投融資活動,特別是中央地方的權限劃分上,地方財政投資或融資的依據何在?是否與地方課稅立法權相同,受到憲法的保障其行使的界限為何?或可個別為文進一步探討。三、財政投融資通則法之立法草案的建

構:財政投融資法制化的健全,除在形式上經由法律保留的基本要求外,本文以為,除將個別基金或資金運用進行統合外,在立法例上,可否類似特種基金的管理準則般,將財政投資與融資的法律概念與法律原則,乃至組織法與行為法上的共通事項,以通則法的立法方式進行綜合性的立法,有賴將來為後續的研究。

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全新增訂版)

為了解決核貸意思的問題,作者查爾斯.惠倫 這樣論述:

布萊德彼特為什麼不去賣汽車保險?最專業的選股人,為何仍無法超越大盤績效?這些問題都跟經濟學有關,也都能在本書獲得答案!   ★美國大學指定參考書,兼具可讀性和娛樂性的經濟學讀本!  ★全球十一國暢銷書,獲選博客來「年度百大趨勢書」!  ★台大經濟系林建甫教授、《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推薦!   布萊德彼特為什麼不去賣汽車保險?  慷慨的育嬰假為什麼反而對婦女不利?  賭客贏錢,為什麼賭場老闆跟大家一樣高興?  為什麼不可能以每坪二十萬元在大安區買到房子?  最專業的選股人,為何仍無法超越大盤績效?   這些問題都有答案,也都跟經濟學有關。  讀完本書,你就能像經濟

學家一樣聰明思考!   經濟學已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常識。   總統必須懂經濟學,才知道如何推動對全民最有利的政策。   庶民必須懂經濟學,才懂得在混亂的世界裡趨吉避凶。   然而經濟學常被誤解為一門「沉悶的科學」,充斥著抽象的術語和圖表。但其實那是因為經濟學入門書多半寫得不好,沒能傳達出經濟分析的精采之處,也很少把經濟學分析的成果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如今,查爾斯.惠倫寫出了一本輕鬆易讀的指南,以幽默詼諧的筆調,援引小故事和範例,讓我們看懂生活周遭的經濟學世界。   從買車買屋的決定、吃速食、上大學,到看懂美國次級房貸危機與全球暖化的議題。經濟學無所不在,而且不該只有專家才看得懂。在查

爾斯.惠倫徹底「剝光了經濟學的外衣」之後,經濟學的本質會讓你覺得趣味盎然。難怪知名作家墨基爾也讚嘆:「這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寫出的那本書!」 增訂版說明   ◎《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於2002年首次出版後,廣受讀者及學者專家的好評,亦翻譯為十餘種語言版本(繁體中文版於2003年11月上市)。   ◎2010年,作者針對八年來的時事變化,進行全文增補與修訂,全書架構不變,但作者增寫了一章「國際經濟學」,以索羅斯放空英鎊與冰島瀕臨破產危機等案例,說明匯率的觀念與國家貨幣政策。其他主要的增補內容還包括:說明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風暴、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發展、歐巴馬政府的健保改革,以及日益受關注的全

球化與環保議題。貼近時代脈動的全文增訂版,讓讀者能以最輕鬆、最聰明的方式了解經濟學。   ◎新增一篇《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的推薦專文。   ◎中文版全新封面設計。 作者簡介 查爾斯.惠倫 Charles Wheelan   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博士,現任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哈里斯學院資深講師、非營利性區域規劃組織Chicago Metropolis 2020政策傳播部門總監,並為Yahoo!撰寫專欄。他曾擔任《經濟學人》中西部通訊記者,以及芝加哥公共電台WBEZ的經濟通訊記者,為《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不定期撰寫文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Gary Becker

)、《漫步華爾街》作者柏頓.墨基爾(Burton Malkiel)與《出版人週刊》等,均高度讚譽此書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書評讚譽查爾斯「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經濟學到了他手上,變得活潑生動又好讀,還會讓人笑倒在地。」 譯者簡介 胡瑋珊   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曾任英商路透社財經記者與編譯。現專事翻譯,譯作五十餘本,散見於經濟、企管、科技、勵志等領域。曾四度榮獲經濟部金書獎殊榮。   相關譯作請參考個人部落格julieintaipei.pixnet.net/blog 推薦序 絕妙的例子,新鮮的啟示 林建甫 推薦序 經濟學不再沉悶 柏頓.墨基爾 自序 第1課 市場的力量——誰能餵飽巴黎? 第2課 誘因

真的很重要——鋸掉犀牛角就能挽救黑犀牛嗎? 第3課 政府和經濟(上)——政府是我們的朋友嗎? 第4課 政府和經濟(下)——資源分配成了酬庸的工具? 第5課 資訊經濟學——麥當勞到底在賣什麼? 第6課 生產力和人力資本——比爾.蓋茲為什麼比你有錢? 第7課 金融市場——迅速致富和減肥有什麼關係? 第8課 利益團體的力量——為什麼政府預算像耶誕樹? 第9課 注意經濟指標——如何為經濟把脈? 第10課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政府為什麼喜歡通貨膨脹? 第11課 國際經濟學——為什麼連冰島都會倒? 第12課 貿易和全球化——親愛的,你把玉米變成音響了? 第13課 發展經濟學——經濟成長真的難以捉摸? 後

記 二○五○年的生活——七個大哉問 推薦序1絕妙的例子,新鮮的啟示台大經濟系教授 林建甫   這一本書,充滿著有趣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背後,更充滿了經濟學的智慧。   雖然作者宣稱本書是給沒有學過經濟學的聰明人士閱讀的,但即使是學過的人,也值得拜讀此書。因為書中有大量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經濟學的思考邏輯,體會經濟學的精髓,以及了解如何將經濟學思維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各面向。如果要說,學生在教科書之外應該閱讀什麼,毋庸置疑,這會是一本最值得推薦的參考書籍。   本書從市場機能開始講起,配上兩個絕妙的例子:可口可樂的業務人員透過柏林圍牆的破洞,把產品傳到東德去;在巴黎麗弗里街上的餐館裡,隨

時供應著新鮮美味的鮪魚大餐。這些例子讓讀者立刻能體會何謂「看不見的手」——市場機能的威力與魅力。到了一九九五年,東德的可口可樂消費水準已經趕上了西德,而巴黎高級餐館的市場運作良好,沒有大量的剩餘與不足,這些都是拜價格機能之賜。   不僅如此,作者還探討了公共財及外部性等「市場失靈」的傳統問題,舉出史蒂芬.金小說網路連載、維基百科、反恐任務、溫室氣體排放等例子。至於專章探討的訊息不對稱的「資訊經濟學」、生產力及人力資本、效率市場理論、政經難分的利益團體、經濟指標、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等,也都是近幾年經濟學最熱門的主題。   作者不落俗套的文筆,相信能吸引讀者長久閱讀的目光。每一章的副標題也是夠嗆的

,如「比爾.蓋茲為什麼比你有錢?」「迅速致富和減肥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政府預算像耶誕樹?」等等。莫怪乎,連《漫步華爾街》的作者墨基爾都讚嘆,如果要他動筆寫經濟學,這本書就是他要寫的樣子。   二○一○年,作者針對八年來的時事變化,進行了全文的增補與修訂。全書架構不變,但增加了許多貼合時代脈動的最新議題,包括: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與債信危機、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發展、歐巴馬政府的健保改革,以及日益受關注的全球化與環保議題。此外,有鑒於全球貿易日益頻繁,作者以一整章的篇幅解說「國際經濟學」(第十一章),以一九九二年索羅斯放空英鎊大賺一筆,以及二○○八年冰島瀕臨破產危機等實例,說明匯率

機制、貨幣政策,以及經常帳盈餘與赤字的觀念,是關心財經與投資的讀者不可錯過的篇章。   與第一版相同,本書最後是以貿易、全球化及經濟發展來結尾。這是目前世界各國都該關注的課題:如何讓先進國家免於保護主義的禁錮,讓開發中國家由醜小鴨變成天鵝。作者以經濟學的思考為出發點,把貿易與發展畫上等號。他引述佛里曼的話,建議把「反全球化聯盟」改名為「讓全球窮人更窮的聯盟」,令人不覺莞爾。而哈佛大學教授薩克斯在九一一事件之前提出的警告:我們應該投資開發中國家,「不光是為了人道的理由,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一旦爆發動亂,其他國家也很可能面臨失序的危機。」這真是擲地有聲、一針見血的見地。在地球村已然成形的現在

,世界各國可謂生息與共,想要務實達到世界大同的崇高目標,以貿易進行全球化正是唯一之途。   本書從生活週遭的有趣事例,一路談到國家經濟發展以及國際貿易,讓我們在輕鬆閱讀之餘,不知不覺拓展了視野。這樣的經濟學智慧,將使我們成為更聰明的消費者,以及更有自信的公民。 推薦序2經濟學不再沉悶柏頓.墨基爾   一般咸信,早在一百多年前蘇格蘭人卡萊爾(Thomas Carlyle)將經濟學稱為「沉悶的科學」(dismal science),是因為經濟學看似乏味、無趣而籠統,而且充滿著「一方面如何如何,另一方面又如何如何」的說法。的確,據說杜魯門總統就曾說過,為了避免曖昧籠統,他想要「獨臂的經濟學家」(譯注

:雙關語,意思是只有一隻手臂的經濟學家就無法說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事實上,這並非卡萊爾的原意。卡萊爾是在提醒我們,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總是必須在多個需求之間作取捨,在互相衝突的價值觀與目標之間作取捨,必須選擇眼前就得到好處,還是把希望寄託在未來更美好的事物上。最重要的是,這個嚴肅的蘇格蘭人強調,任何事物都有成本,而沒有工作和犧牲就無法有任何產出。   當然,的確有許多人認為經濟學和經濟學家是「沉悶」的,也就是無趣之至。如同有人下過定義:「經濟學家就是擅長運用數字,但個性上還不足以成為會計師的人。」經濟學家的黯淡形象多半來自他們所寫的

晦澀文章、莫測高深的圖表,以及過度使用的數學。此外,他們往往不承認自己有所不知。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拿經濟學開玩笑?為什麼學生在修習經濟學這門學科時常常兩眼無神?我認為原因在於經濟學家多半不擅長寫作,而且大多數的經濟學文章過度倚賴代數運算和複雜圖表。此外,很少有經濟學家能傳達出經濟分析的精采之處,或是呈現經濟分析與日常生活有何關連。不過,查爾斯.惠倫的書使這一切改觀了。他具有一種和米達斯國王相反的能力,他若是觸摸金子,就能賦予金子生命(譯注:米達斯是希臘神話中能點石成金的國王,生物經他一碰就會變成金子)。   這本書可謂獨一無二。書中沒有方程式,沒有難懂的術語,也沒有抽象的圖表。雖然在許多經

濟學概念的背後的確有方程式和圖表,但惠倫證明了這些概念可以化為淺顯的文字來表達。他汲取出經濟學的本質,證明「淺顯易懂的經濟學家」這個說法並不是自相矛盾。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經濟學家蒙受著許多不白之冤。經濟分析其實是一門困難且複雜的學科,往往比物理學的分析複雜得多。物理學可以簡潔地解釋單純的系統,例如行星如何繞太陽運轉、電子如何繞原子運行,然而就連物理學在解析自然現象時也難免有困難,氣象預測即為一例。儘管有精密的觀測衛星和繁複的預測模型,氣象學家往往只能粗略地預測「明天的天氣將跟今天一樣」,這種模型雖然無法看見所有的關鍵,整體的預測紀錄卻十分良好。不過,如果要氣象專家針對全球暖化這樣的問題來

做長期的預測,其誤差之大,反倒使經濟預測相形之下顯得準確得多。   經濟學比物理學更困難,是因為我們通常無法在實驗室裡進行經濟學的實驗,而且人類的行為也往往難以預料。經濟學有一個新的支派稱為「行為經濟學」,藉由結合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洞見而廣受矚目,但它仍然無法幫助我們準確預測個體的行為。不過,不能了解所有的事並不代表什麼都不了解。我們的確知道個體行為強烈受到誘因的影響;我們的確知道有許多合乎邏輯的規則,而且我們的知識一直在穩定累積中;我們的確知道凡有賣出必有買入,也知道明顯的獲利機會很少會被忽視——這也是為什麼股票市場是一個有效率的市場。   經濟學或許不那麼準確,卻能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而

且在政府的政策制訂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經濟學家影響著政府的各部門。促進經濟成長、提高就業,同時避免通貨膨脹,這些早就是政府經濟學家的任務。還記得一九九二年柯林頓在總統大選時的致勝口號嗎?「笨蛋,問題在經濟!」內閣各部門都有與經濟息息相關的業務,例如鼓勵競爭與限制壟斷(法務)、管制汙染(環保)、提供醫療服務(衛生)。的確,無論在社會方面、賦稅與支出、國際事務、農業或國家安全議題上,很難有政治決策是不帶有經濟後果的。而且無論政治人物再怎麼懷疑經濟學家解決問題的能力,經濟學家的建言不曾被忽視。凱因斯就曾說過:「那些實踐家自以為沒受到任何學說的影響,事實上卻往往是某些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掌握權柄的狂

人自以為得到天啟,但其狂想卻是得自若干年前的某個三流學者。」   經濟學家在商業和金融業界的影響日益普遍。富達麥哲倫基金的前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曾說,如果你花十四分鐘和一位經濟學家談話,其中有十二分鐘是浪費掉的。但說來有點諷刺,如今專業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績效乃是用金融經濟學家所研發的技術加以評鑑。此外,經濟學家也影響著無數商業上的決策:為各類型公司預測產品需求,例如通用汽車和寶僑家品;任職於顧問公司,參與企業的策略規畫乃至於存貨管理;協助投資公司規畫證券投資組合,分析預期的收益和風險;針對企業的股利政策和債務對公司普通股股價的影響,為企業財務長提供諮詢。在金融市場上,期權交

易員拎著手提電腦在期權交易所進進出出,電腦中有程式教他們在什麼樣的價位買進和賣出,而這程式就是以某個經濟模型寫出的。經濟分析無論對投資者、生產者和政府的政策制訂者都出奇有用,這是事實。   一般消費者會發現經濟學能解釋許多令人疑惑的日常生活問題。為什麼購買醫療保險對個人而言那麼困難?為什麼我們習慣到麥當勞用餐,即使別的店家做的漢堡也許更好吃?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申請「明星」大學,儘管另外還有許多學校學費低廉而且能提供一樣好的教育?你是否曾納悶,「反向選擇」「公共財」和「囚徒困境」這些常見的術語,跟日常生活有何關連?這些課題都包含在這本讓人讀來津津有味的書中。   常有人說,問十位經濟學家同樣的問題

,你會得到十個不同的答案。可是我敢打賭,如果你問十位經濟學家,為什麼紐約市的計程車和公寓不足,十個人都會回答,限量的計程車牌照與租金管制限制了這些商品與服務的供給。在許多領域中,經濟學家幾乎意見一致:他們一面倒地同意自由的國際貿易能提高貿易國的生活水準,而關稅和進口配額則減損了人民的福祉;他們大體上同意租金管制有損住房的質與量;二○○一年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他們幾乎一致預測這個可怕的悲劇將導致經濟活動緊縮。依我個人在政府部門任職的經驗,經濟學家(不管是保守的共和黨員還是自由派的民主黨員)在觀點上的差異,要小於經濟學家和其他領域專家之間的差異。經濟學家之間即使政治觀點大相逕庭,對多數議題卻都

抱持相同的看法。相對於跨越黨派的政治人物聯盟,經濟學家更容易團結一致,形成跨越黨派的多數。   我認為這是因為經濟學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解讀世界以及思考解決方案。所謂經濟學家的思考,是一連串的演繹推論,並結合經過簡化的模型(例如供給與需求)。經濟學家會在各種限制條件下進行權衡取捨。經濟學家會考量放棄某個選擇所損失的利益,以估算另一個選擇的成本;這是以效率為目標,也就是從有限的資源中獲取最大利益。經濟學家會採取邊際主義或漸進式的取向,關心的是藉由產生某些額外成本,能達到多大的額外利益。經濟學家認定資源有多種用途,而藉由資源的替換可以獲致想要的結果。最後,經濟學家傾向於相信,允許個體自由選擇可以增

進大眾的福祉,並主張市場競爭是特別有效率的機制,讓個體得以表達他們的選擇。同時,雖然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涉及訂定規範(對於「理應如何」的看法),經濟分析往往跳脫價值的議題,或至少不偏重於價值議題。   這本傑作寫得均衡而全面。它肯定了自由市場對提高生活水準的好處,並說明中央掌控的經濟體何以無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它也肯定了政府建構法治以及提供公共財,是市場得以運作的前提。它也說明當自由市場中產生負面外部性,例如環境汙染,或是當市場未能生產出人民想要的物品時,政府可以扮演修正的角色。   你是否好奇,為什麼生產毛海的農民幾十年來一直受到聯邦政府的補助?惠倫解釋政治和經濟如何共同導致這樣的結果。你真的

知道為什麼柏南克會被稱為「美國第二號最有權力的人物」嗎?惠倫揭露了貨幣政策對經濟活動的神祕影響。你曾納悶為什麼你看不太懂電影《你整我,我整你》(Trading Places)在最後一幕壞人被趕出原物料期貨市場?惠倫把供需的原理講得淺顯易懂。你曾想過那些抗議全球化的人士是否說得有道理?減少經濟整合真的對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有利嗎?惠倫為你說分明。當你閱讀報章雜誌時,是否常對當前經濟議題針鋒相對的觀點和莫衷一是的說法感到困惑苦惱?惠倫解讀了這些術語,並且洞悉政治運作,而得以闡明問題的根本所在。他成功地將這門沉悶的科學轉化為國家論述與政策中生動交織的經濟與政治。   惠倫寫出了一本輕鬆易讀的經濟學

指南。藉由呈現經濟學的本質,讓讀者成為更有見識的公民,能更加了解當前重要的經濟議題。他證明了不需用圖表和方程式也能解釋經濟學,證明經濟分析也可以很有趣。對大學和高中的基礎經濟學課程而言,此書是實用的補充教材。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經濟學的入門書,讓那些曾覺得經濟學極端乏味而裹足不前的人改變心意。我自己一直想要寫一本經濟學入門書,但總因手邊事務繁忙而未能著手進行。假如我真的寫了,這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寫出的那本書。 自序   這幅景象實在是再熟悉也不過了:在美國某大學的教室裡,研究生站在講台上,對著黑板畫著圖表和等式。他可能說著流利的英語,但也可能不是。課程內容枯燥無比,而且都是數學。考試時,學生必

須畫出需求曲線,或是將總成本函數微分。這就是經濟學的基本課程。   可是,學生卻不見得了解:為什麼經濟學原理會讓蘇聯瓦解?(在缺乏價格體系的情況下分配資源,長期而言會發生困難。)老菸槍對不吸菸的人會帶來什麼好處?(老菸槍死得早,把社會福利和退休金遺留給其他人。)慷慨的育嬰假為什麼反而對婦女不利?(雇主在聘雇時,可能會歧視年輕婦女。)   有些學生能習慣經濟學的思考模式,藉此看到「大局」,但大多數人不是如此。事實上,許多聰明的大學生吃過經濟學基本課程的苦頭,在考試通過之後,很樂於與這個學科分道揚鑣。從此,經濟學和微積分、化學被歸為一類:極為困難的學科,需要記的東西一大堆,而且和日後的人生沒什麼關

係。當然,有些聰明的學生乾脆一開始就逃之夭夭,不修經濟學,但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為什麼?   首先,對知識好奇的人會因此錯過一門刺激、有影響力,而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經濟學的訓練有時候符合直覺,有時候卻挑戰直覺。這個領域中充滿了偉大的思想家,有些已受到大眾的注目,例如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和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有些則還未在學術圈以外獲得他們應得的聲譽,例如貝克(Gary Becker)和阿可洛夫(George Akerlof)。許多人或許喜愛閱讀美國歷史或名人自傳,卻畏於接近這門容易理解又迷人的學科。   其次,在美國有許多聰明人可說是經濟學

的文盲。報章雜誌常提到柏南克(Ben Bernanke),此人在美國政府因應金融危機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到底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他在做些什麼?即使是政治領袖也需要具備基本的經濟學概念,因為幾乎每一場政治辯論,都有候選人主張,業務委外和全球化會「偷走」美國人的工作,讓美國人變得更窮、更不容易找到工作。如同所有的市場競爭,國際貿易確實會使某些人落敗,但如果說這會使我們整個國家都落敗,那就大錯特錯了。我所聽過最生動的主張是來自裴洛(Ross Perot),他在一九九二年參選美國總統(當時的候選人還有柯林頓和老布希)。裴洛在競選演說中主張,〈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會使美國人的工作機會流失到墨西哥。他的演說

令人難忘,但他的經濟學觀念是錯誤的。他所警告的現象,並沒有真的發生。   裴洛沒有選上總統,但世界各國的領袖雖然贏得選戰,卻不代表他們都真的了解經濟學。二○○○年,法國政府為了挽救國內高達二位數的失業率,把法定工時從一週三十九小時減至三十五小時。這項政策的邏輯是:如果大家都減少工作時數,就能多出工作,讓更多人有工作可做。這項政策看似符合直覺,但就長期而言,除了傷害,不會有任何效果。   法國政府的謬誤在於假設經濟體內的工作數量是固定的,所以必須分配。這完全是一派胡言。美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年來創造了數百萬個網際網路相關的工作,這些工作在一九八○年之前完全不存在,而且也沒有人能預料得到。這些工作也完

全不需要由政府來分配。   二○○八年,法國政府在薩科奇總統的執政之下,立法允許企業和員工協商調整工時,主要是因為先前的政策無法改善失業問題。腦筋清楚的經濟學家都知道這項政策有問題,問題是政治人物以及投票給他們的選民,不願意傾聽這個建議。   這並不是說美國沒有自己的經濟問題。一九九九年,反全球化人士為了抗議世界貿易組織召開會議,而湧上西雅圖街頭,砸爛商店櫥窗,推倒沿街車輛。這些人是對的嗎?全球化和全球貿易會摧毀環境、剝削開發中國家勞工、讓麥當勞深入世界各角落嗎?《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批評這些抗議人士是「一群想為六○年代復辟的嬉皮」。   二○○八年,歐巴

馬在總統初選期間批評〈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是在柯林頓任內協商出來的。歐巴馬的看法是經濟學,還是政治學?(畢竟他初選時的對手是柯林頓的妻子。)讀完本書第十二章,你自然會有結論。   我可以承諾讀者,本書絕對沒有任何圖表和等式。圖表和等式這些工具當然是經濟學的一部分,因為數學能以簡單又優雅的方式描繪世界,例如要告訴別人現在室外的氣溫有多高,說「三十度」是最簡單明瞭的。但基本上,經濟學原理是合乎邏輯和直覺的,讓我們得以從嚴謹的邏輯當中審視日常生活的問題。波士頓大學的理論經濟學家勞瑞(Glenn Loury)曾提供一個思考練習:假設有十位求職者在角逐某個工作,其中有九位是白人,一位是黑人。而這家

公司奉行優惠待遇政策,也就是如果少數族裔求職者的資格與其他求職者旗鼓相當,公司將會雇用前者。   再假設最後勝出的兩位求職者分別是一黑一白,於是黑人獲得錄用。勞瑞(他是黑人)要說的重點很簡單:雖然因優惠待遇政策而權益受損的白人只有一位(其他八位白人反正也沒有進入最後一關),可是走出公司大門的所有白人求職者都會忿忿不平,覺得自己遭到歧視。勞瑞並非反對優惠待遇政策,他只是要強調,優惠待遇政策的目的本是為了加強族群融合,到頭來卻會造成反效果。   美國曾有個熱門話題:保險公司該不該負擔分娩婦女住院兩晚的費用(原本只有一晚)?柯林頓甚至在一九九八年的國情文中誓言為民眾爭取這項福利。但這樣做是要付出成本

的。在醫院多住一晚不見得有必要,而且費用並不便宜,所以產婦通常不願意自己付錢,而保險公司也是。如果國會立法通過,強制保險公司負擔兩晚的費用(或是提供其他新的福利),那麼保費勢必會調漲。保費一旦調漲,就會有部分弱勢族群負擔不起,無法享受到任何保險。所以這個政策的問題在於:如果改善大多數婦女的福利,意味著少數弱勢婦女將連基本的保險都無法享有,我們是否還願意這樣立法?   在這看似瑣碎的問題中,所牽涉到的權衡也出現在美國健保改革的辯論當中。健保制度愈是慷慨保證各項福利,成本就會愈高,無論負責營運的是政府還是民間機構。事實上,有關健保改革最重要的問題反而常被大家忽視:在現今醫療體系中充斥著各種昂貴的科

技,有些很有效,有些則否,那麼我們要如何規畫這套體制,才能給付物有所值的醫療程序,並有效排除那些昂貴卻無效的程序?   經濟學是不是共和黨的最佳廣告呢?那倒未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雖然大力支持自由市場,但也坦承沒有任何束縛的市場可能存在著極嚴重的瑕疵。美國人狂愛汽車,但問題不在於有多愛車,而是無須為開車支付全部的成本。當然,買了車就得維修保養、買保險、買汽油,可是卻無須支付其他重要的成本:車子排放的廢氣、交通壅塞、道路的折損,以及對其他小型車造成的威脅等等。這就好比拿老爸的信用卡上街狂歡一樣。如果自己得負擔所有的成本,許多事情我們就根本不會去做,例如開著龐然大車到處跑、不搭大眾運

輸工具、搬到偏僻的郊區、每天長途通勤上班。   個人無須為這些行為付出成本,可是社會卻得面臨空氣汙染、全球暖化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調升汽油和汽車的稅率。這樣一來,才能完整反映開車造成的社會成本(本書第三章會有詳細討論)。同理,為了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政府可以增加對大眾運輸工具的補貼,因為這其實也是在補貼乘客。   此外,經濟學家還針對歧視等社會議題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交響樂團有沒有歧視女性的傳統呢?哈佛經濟學家高登(Claudia Goldin)和普林斯頓經濟學家勞司(Cecilia Rouse)想出一個辦法來探究這件事。從五○年代開始,美國的交響樂團在徵選團員時,演

奏者要在布幔後演奏,以確保評審對演奏者的性別和身分都一無所知。結果,女性演奏者獲得評審青睞的人數大增,而且通過初試的可能性比之前高出百分之五十,進入決選的可能性更增加了好幾倍。   經濟學是一種相當強大(卻未必複雜)的分析工具,讓我們可以:回顧過去,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和原因;觀察現在,明白世界運作的道理;前瞻未來,預測政策的改變會造成哪些影響。經濟學就像地心引力一樣,如果置之不理,你可能會跌得鼻青臉腫。   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二○○八年九月十五日宣告破產,引發了一連串的金融危機,被視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為什麼有這麼多有能力理性思考的消費者,最後卻敗在房地產泡沫中?

是哪些腦筋不清楚的人把錢借給這些人?為什麼華爾街金融業會發明出「抵押債務債券」(CDO)和「信用違約交換」(CDS)這樣的商品來,又為什麼這些商品會對金融體系帶來如此大的傷害?   我在第二章中說明,導致金融危機的許多魯莽輕率的行為,其實其來有自,因為金融體系本身已經提供了誘因。為什麼貸款經紀人會不計後果地貸款給房地產買主?因為那不是他們自己的錢!只要銀行核貸通過,他們就可以拿到佣金。貸款愈多,佣金就愈多;貸款金額愈高,佣金也愈高。   那麼,為什麼銀行願意把這麼多資金置於風險之中(尤其銀行已經知道貸款經紀人是為了佣金才把客戶帶來)?因為銀行可以把大部分的抵押貸款「賣」給第三造的投資人,先拿回

大把現金,而那些投資人買下抵押貸款之後,未來將可取得借款人每個月還的貸款作為報酬。(也就是說,銀行不在乎這些抵押貸款是否為有問題的燙手山芋,只要在借款人違約之前,把這些抵押貸款賣給別人就行了。)   那麼,是誰買下了這些抵押貸款呢?我將在第二章中解釋。現在先給一個提示:跟華爾街有關,而且最後的下場不太好。   說了這麼多,我必須承認經濟學領域的專家需要反省。像金融危機這樣顯而易見的災難,經濟學家卻沒能預見到它的爆發。實際上沒人預料到它的嚴重性。二○○五年秋季,有幾位知名的經濟學家在一份權威刊物上寫道:「在二○○四年年底,我們的分析顯示,並沒有房地產泡沫的跡象。」   錯了。這篇文章的內容真是大

錯特錯,因為它明白地駁斥泡沫的跡象,而這些跡象是連一般人都看得出來的。這就好比消防隊員來到一棟房子前面,明明已經有煙從屋頂冒出,他們卻說:「沒看到火。」等到二十分鐘後,火苗才開始從閣樓處竄出。二○○四年當時就已經有泡沫。要解釋這個現象,需要結合心理學和經濟學,認知到人有一種傾向,相信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將來也會發生。   經濟學正在轉變當中,就如同各領域的學問也在不斷進展一樣。其中最有趣也最具發展性的是行為經濟學,它探索人們決策的行為,發現有時人並不像經濟學家傳統上預測的那樣理性。人會低估風險(例如肥胖)或高估風險(例如搭飛機),讓情緒遮蔽我們的判斷;人對好消息和壞消息都容易過度反應(例如房地產

價格的上漲,以及後來的下跌)。   許多現象在莎士比亞的眼裡再明顯也不過,但是對主流經濟學來說並不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David Brooks)說過:「經濟行為可以用優雅的模型來正確預測,這樣的觀點可以解釋很多事,但卻不足以解釋當今的金融危機——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如此愚昧、無能地毀掉自己。這場危機對古典經濟學來說可謂當頭棒喝,而且把原本位處公共政策思維邊緣的心理學考量,推向更核心的地位。」   當然,既有的觀念多半還是有其重要性。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從政之前,是研究大蕭條的學者,這對當前的現狀意義深遠。在第十章我將說明,柏南克在聯準會推行的創造性、積極性的干預措施,其靈感來自三○年代

大蕭條的經驗,讓金融危機不至於更加惡化。   本書逐一介紹了經濟學的重要概念,但避開技術性的結構不談,盡量化繁為簡。每一章的主題都足以寫成一本書,而且其中有些論點足以讓經濟學家窮畢生之力投入研究。化繁為簡的用意在於:就算不知道怎麼蓋房子,仍得以領略建築大師萊特的作品之美。本書不是傻瓜也能看得懂的經濟學,而是寫給從未接觸過經濟學的聰明讀者看的。當經濟學脫掉複雜的外衣,大多數重要的經濟學概念都會變得豁然開朗。   經濟學不應該只有專家才看得懂,其中的觀念太重要也太有趣了。在剝光複雜的外衣之後,赤裸裸的經濟學將令各位感到趣味盎然。 第1課市場的力量—誰能餵飽巴黎?一九八九年當柏林圍牆搖搖欲墜時,可

口可樂的歐洲總裁伊維斯特(Douglas Ivester,後來晉升為執行長)做出了一個明快的決定。他派遣業務團隊到柏林,開始免費分送可口可樂。有些業務代表甚至透過柏林圍牆的破洞把可口可樂傳到對面去。伊維斯特回憶當時曾在東柏林的亞歷山大廣場四處問人,想要了解可口可樂在當地的知名度。「我們到處問人喝什麼飲料,還有他們喜不喜歡可口可樂。可是我們根本不必把可口可樂的名稱說出來,只要用手比比瓶身的形狀,他們就了解了。我們決定事不宜遲,還沒考慮到如何獲利,就盡速將大批的可口可樂運到當地。」沒多久,可口可樂就在東德設立據點,甚至免費提供庫存「真品」(real thing,譯注:It’s the real t

hing. 是可口可樂著名的廣告詞)所需的冰箱給零售商。這樣的做法短期來說會虧錢,因為當時的東德貨幣仍然不值錢,在其他國家眼中簡直和廢紙沒兩樣。但這卻是個絕佳的商業決策,而且速度之快是任何政府機關都跟不上的。到了一九九五年,前東德每人的可口可樂消費量已經趕上西德的水準(那時西德已是很大的市場)。從某個角度來看,透過柏林圍牆的破洞把可口可樂遞到東德去的,是亞當.史密斯所說的「看不見的手」。可口可樂的業務代表之所以送可樂給剛被解放的東德人,並不是在搞慈善事業,也不是對共產主義的未來妄下斷語,而完全是為了做生意:拓展公司的全球市場版圖,提升獲利,以及讓股東高興。這正是資本主義的精髓所在:在市場誘因的

吸引之下,每個人會努力為自己追求最大利益—舉凡分送免費可口可樂、花數年的時間唸研究所、種植大豆、設計能在沖澡時聽的收音機等,都是如此—因此不斷提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經濟學家有時會問:「誰能餵飽巴黎?」來突顯現代經濟社會如何在無數的日常交易中順利運作。法國巴黎麗弗里街的餐館,總有來自南太平洋的份量剛好的新鮮鮪魚。水果攤呈列的產品可能來自十幾個不同的國家,每天早上顧客都可以買到想要的水果,不管是咖啡還是新鮮木瓜。簡單的說,在複雜的經濟體系中,每天都有數十億筆交易在發生,而其中大多數都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預。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水準也不斷獲得改善。現在人們在家中就可以上網訂購電視機,完

全不受時間的限制,這已經令人難以想像。在一九七一年,買一部二十五吋彩色電視機平均要花一個工人一七四小時的工資,但現在買同樣大小的電視機(更耐用、畫質更清晰,而且有更多頻道)平均只要二十三小時的工資,這樣的發展同樣令人難以置信。如果你認為「電視機愈來愈便宜、品質愈來愈好」算不上衡量社會進步最好的指標(這點我承認),那麼美國在廿世紀的發展應該會讓你改觀: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從四十七歲攀升至七十七歲,嬰兒死亡率大幅降低了九三%,而且小兒麻痺症、肺炎、傷寒和百日咳等疾病都已獲得控制。

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創業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核貸意思的問題,作者賴銘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創業態度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以提供學校規畫創業教育之參考。本研究係採用文獻分析與社會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探討技職校院學生創業態度的形成與影響因素,依據理論與文獻建立研究變項與架構,並歸納出個人特徵、人格特質及環境認知等三個創業態度影響因素。另外以調查研究法為主,利用研究者自編的「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創業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為工具進行資料收集,研究樣本為全國公私立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計1085人,回收有效樣本792份,回收資料經統計分析後,獲致以下重要結論:一、技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中不同性別及工作經驗其「人格特質」達顯著差異;學生「人格特質」中,「人際關係」構面得分

最高,而「成就需求」構面得分最低。二、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中不同工作經驗及家族創業經驗者在「環境認知」達顯著差異;而學生在「環境認知」中,以「教育環境」認知構面得分最高,「經濟環境」認知構面得分最低。三、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中,不同性別、工作經驗及家族創業經驗者在「創業態度」上達顯著差異;學生在「創業態度」中,創業的「認知」及「情感」構面得分較高,創業的「動機」與「行為意向」得分較低。四、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人格特質中「成就需求」、「內在控制」及「創意思考」等構面,是影響「環境認知」的重要因素。五、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環境認知」中的「教育環境」與「社會環境」,對「創業態度」的「認知」、「情感」及「行

為意向」有重要影響性,而「家庭環境」則對「創業動機」較具影響性六、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的人格特質中「人際關係」、「成就需求」與「創意思考」是影響「創業態度」的重要特質。七、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的創業環境認知對創業態度具有顯著的直接效果,而人格特質則是透過環境認知,對創業態度具顯著間接效果。八、學生「人格特質」、「環境認知」對「創業態度」的影響模式與實證資料具有適配性。依據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一、宜發展體驗教育,培育學生創業的人格特質二、宜鼓勵學生參加創業競賽及工作坊,提昇學生對創業環境的認知三、宜將創業議題融入課程中並提供輔導創業資訊,提昇學生的創業態度四、宜提供創業相關活動及資源,提高學生對於創

業環境的認同五、宜透過學校提供學生工讀或創業模擬機會,提昇學生創業動機六、宜提供創業環境資訊與創業者的創業經驗分享,增進學生創業態度七、宜培養學生積極的就業態度,奠定未來創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