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牘勞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案牘勞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賴瑞卿寫的 轉眼分離乍 和龔卓軍的 交陪美學論:當代藝術面向近未來神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一天一個成語:案牘勞形 - 百聞網也說明: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有鹿文化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郭弘坤所指導 曾華琴的 我的造境 (2021),提出案牘勞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位置、環境、水墨畫、傳統、風景。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黃一峯所指導 范仕緯的 基層警察工作滿足感與心理韌性之相關性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基層警察、工作滿足感、心理韌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案牘勞形的解答。

最後網站案牍劳形的解释 - 古诗句网則補充: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成语出处::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成语例句:: 梁实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案牘勞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轉眼分離乍

為了解決案牘勞形的問題,作者賴瑞卿 這樣論述:

身體雖然溫熱 內心卻是悽涼 青春已經遠了   ★資深媒體人賴瑞卿個人首部散文集   ★以溫柔敦厚筆觸,寫下深厚情感,以及迷人的悠遠老時光   ★嘉義市長黃敏惠、作家、《聯合報》副刊主任宇文正專文推薦   ★平路、阿盛、詹宏志、蔡詩萍、鄭順聰好評推薦   他以文字打開心窗,讓人一窺靈魂內裡的陳設   從古老熟悉的場景,到橫跨人生的日常浮世繪;從故舊家族悲喜,到鍥而不捨天涯追尋的熱切,他以溫柔敦厚的一支筆,寫下一篇篇敘事散文,有深厚的情感,也有地方史、現代史的知性收穫。   中年開始筆耕,二十多年來,在案牘勞形的空檔中,在柴米油鹽的恓惶間,在人情冷暖的浮沉裡,賴瑞卿點滴記錄生活感觸、人

物傳奇,以及迷人的悠遠老時光。這是一本用一生累積、涓滴而成的人生告白,回憶彷彿轉眼之間,在也不在。   〈新生食堂〉   「武士在沙場戰死,廚師在廚房累死」,動人的親情散文,鋪陳的卻又是一章跨越台灣光復時期的庶民餐飲業變遷史。   〈異味諜影1958〉   以從孩童之眼,看白色恐怖時期的社會氛圍,以及本省、外省族群初交會的種種激盪。筆觸情感溫柔敦厚,毫不尖刻。   〈雪中送別〉   優美的旅行文學,淡筆書寫行旅見聞,更照見作者的歷史情懷與文化涵養。   〈轉眼分離乍〉   生老病死的體悟,「沒緣法 轉眼分離乍/赤條條 來去無牽掛……」彷彿全書的基調,所有回憶,盡付笑談中……。  

案牘勞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欸」散文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陳克華
      
內容簡介:
散文,從來不是我下筆的選擇
  
  從來我就只是個詩人,不是別的。如果我曾寫過散文、劇本、小說,乃至歌詞,於我,這些都是詩的變形,或者一部分。對我而言,散文太囉嗦,太缺少文字的藝術性,承載太多「道」,太過老實一板一眼,太長。於我也沒有所謂散文詩,散文詩就是詩。因此我寫散文時其實是不甚快樂的,只覺「案牘勞形」。不似詩直指我心,又可揮灑變化,又少少幾個字。而我竟然就又要出版一本散文集了,結結實實十萬字餘,可見我平時有多「努力」又不快樂。
  
  文學從不是「出賣勞力」的事,但寫散文時就隨時可以聞得到那股用力的汗轟轟的味道。相較於飛翔的詩,散文犁著田土,指望著莊稼。散文依附實際,「出賣原料」。出版散文,我很樂意讓人看見我的這一面:實際,膽小,自私,步步為營,好譏諷。是的,散文暴露太多的我,但同時也遮蓋太多的我。所謂「真實」從來不是靠真實呈現,人眼只能從「扭曲」當中瞥見真實。我希望大家在我的散文中,看到許多「扭曲」。
              
作者簡介:陳克華
  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市。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治醫師。
  
  曾任《現代詩》主編,文學藝術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新詩)大獎,出版近四十本文學創作,包括詩集《騎鯨少年》、《美麗深邃的亞細亞》等,與散文集《愛人》、《無醫村手記》等。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文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年)及「日出」(2017年)。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體。作品挑戰禁忌且風格多元。

我的造境

為了解決案牘勞形的問題,作者曾華琴 這樣論述:

本論述追索中斷長達四十餘年的繪畫學習後,可以進入藝術領域繼續研究的緣由,並確認繪畫是單純的愛好還是具有實踐能力以及未竟之處的努力方向:一項與生俱來的審美喜好和來自父親的傳統文化影響,讓身為現代婦女的自己,從案牘勞形中對寧靜的渴望及對復古情懷的神往,以歷史的造像和眷戀大自然靜謐幽遠的懷想,來轉移人生的單調乏味和苦難哀傷,淨化這幾將乾涸的心靈。從追憶初次接觸繪畫的經驗:小時候老師的獎賞、誘導自學和引發續學、渴望進入學院沈浸在藝術領域的淬煉,以探索水墨作為我個人的繪畫研究的力量,並在藝術理論的洗禮下,使自己的作品注入時代的脈動。我的作品除了描繪自我思想和感受,不全然是投射傳統文人的情操或表現家國雄

偉的歷史造境,轉向探索並「標註我的身體所處環境出發的創作過程」。換言之,透過創造自然的小範圍景觀,探索並標示自己的位置所處環境的條件,在創作的過程審視覺察自己最真實的心念,能夠謙卑的面對困難,學會接納、承受,轉化糾結,實現繪畫的動機和背景,深究學理,學習成長,並以讀書寫字作畫相隨相伴,實現拋書作畫的當代文人保守自我的快哉人生。

交陪美學論:當代藝術面向近未來神祇

為了解決案牘勞形的問題,作者龔卓軍 這樣論述:

  ● 龔卓軍「近未來的交陪:台南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相關論述首次有系統集結成書。   ● 臺灣獨特之「交陪美學論」第一本專書   ● 評論爬梳國內外相關重要文獻、學術研究、及當代重要展覽、影像、表演、藝術季等作品   ● 全書裝幀設計由入圍多屆金曲獎及金蝶獎知名設計師羅文岑操刀   「交陪 Kau-Puê」——含有交易、買取之意。(廈門話)   交際應酬、互盡友誼、彼此密切往來。(臺詞辭典)   街境守望、社區聯防、友境出陣、誼廟互挺。(《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   五百年前,西方社會幾乎所有人都擁有對神或魔性力量的信仰,至今這種信仰只是眾多選項之一。五百年後,經過

西方和日本的殖民、政權交替,臺灣民間信仰與廟宇文化中的交陪組織,至今仍維持活力不墜,影響著庶民社會的文化藝術表現語彙。   本書作者龔卓軍任教於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為近年臺灣最具能量、創意和影響力的藝術學者及策展人之一。 二〇一七年在臺南蕭壠文化園區策展之「近未來的交陪: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以紮實的田野調查先行,將臺灣民俗與宗教文化以藝術理論、美學觀點梳理廓清,並邀集跨域藝術家進行創作上的精彩交陪對作,令此展備受好評迴響,引起廣泛討論,並獲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肯定。此後作者延續策展及書寫藝術評論不輟,逐步建構出臺灣獨有的「交陪美學」概念。   本書為作者繼二〇〇七年《身

體部署》的當代哲學理論之後,首度集結系列評論,直陳其十年策展實踐內蘊的藝術理論,讓地方文化面向世界文化,藉廟會藝術提煉當代藝術,從民間廟宇之間的動態「交陪境」,打造出一條屬於臺灣文化蘊育的獨特美學思路。   書中分成「理論」、「影像」、「展演」、「跨域」四大部分,以系列性的策展研究書寫,構築爬梳「交陪美學」的深層內涵,試圖探討當代藝術和民間藝術之間的交互滲透和內在張力,勾勒出藝術話語新路徑。   本書涉獵評論之議題/作品之關鍵字:   交陪論:後祭祀圈中的當代藝術   潘春源/潘麗水/傀儡謠/洪通/黃志偉/神紋樣/八吉祥/鬼魂的迴返/邊緣藝術/陳秋山/廖慶章   影像論:起咒出神的身影系

譜   臺灣狂公子/臺灣美學文件/張照堂/林柏樑/沈昭良/陳伯義/港千尋/多孔世界/東南亞攝影/民族誌詩學   展演論:館閣陣頭的身體與當代巫山水   蔡小月/南管館閣/陣頭/雲端香路/無垢舞蹈劇場/行者/壞鞋子舞蹈劇場/吃土/土方巽/孿主體/舞踏/黃蝶南天舞踏團/秋田鎌鼬美術館/帳篷劇/海筆子/Zomia   跨域論:亞際連帶與限界藝術   佐渡島/日惹/香港/仙台/總爺/蕭壠/東海岸/越後妻有/里山  

基層警察工作滿足感與心理韌性之相關性研究

為了解決案牘勞形的問題,作者范仕緯 這樣論述:

隨著社會的變遷,服務品質已然成為現今警察工作中很受重視的部分;伴隨著警察補充性原則之擴張,行政協助亦已成為警察勤務中普遍受要求執行的項目之一。綜上,基層警察的工作有增無減,工作內容案牘勞形,是以在工作滿足感與心理韌性上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基層警察工作滿足感與心理韌性之相關性研究。首先描述兩者之內涵、理論、構成要素及衡量工具,接著選擇合適的背景變項及測量工具以作為本研究之參考,輔以問卷調查法,研究不同變項的基層警察在工作滿足感與心理韌性之差異,再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如下:一、基層警察的整體工作滿足感表現中等,外在滿足感表現最弱。二、基層警察的的整體心理韌性表現良好,自我效

能與問題解決表現最好。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基層警察於工作滿足感與心理韌性均有顯著差異。四、基層警察工作滿足感與心理韌性間具有顯著相關。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爰提出研究建議,首先是勤業務的簡化與增加升遷的途徑;再者,落實各官等官階之實務訓練,無論是為官者或是基層,均有增加實務經驗之需;其三,於常年訓練中納入心理韌性之訓練課程;最後,傾聽基層,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