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10路線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棕10路線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維棕楊淑清寫的 台61 海路漫行:收藏八里到台南的沿線幸福 和DavidL.Palmer的 21世紀新約導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台南公車棕4線 - Wikiwand也說明:大台南公車棕4線由新營客運營運,為棕支線8條路線之一。 ... 路線資訊. 起站, 新營站. 途經, 新營高中 新營轉運站鹽水義竹溪州牛挑灣 ... 參見下方站牌路線圖。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今周刊 和校園書房所出版 。

世新大學 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簡博秀所指導 羅國瑛的 從淡蘭古道出發-讓文化觀光走入國際世界 (2021),提出棕10路線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古道、文化觀光、世界遺產、淡蘭古道、楊廷理、長距離步道旅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蔣淑貞所指導 陳韻清的 《邦查女孩》的宗教意象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甘耀明、邦查女孩、宗教、聖顯的重點而找出了 棕10路線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學生事務處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 - 交通路線圖 - 康寧大學則補充:(3) 搭乘棕10、110、247、267、278、284、287、620、630、677到康寧醫院下車。 4、自行開車:. (1)國道1號北上請自「15東湖交流道」(16內湖交流道的下ㄧ個)下,左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棕10路線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61 海路漫行:收藏八里到台南的沿線幸福

為了解決棕10路線圖的問題,作者鄭維棕楊淑清 這樣論述:

  這是一條探照人文之路──這條路,人聲鼎沸、信眾浩蕩。親見「世界非物質活文化遺產」盛事,感受最虔誠的平安祈願。   這是一條輝映自然之路──這條路,乘著竹筏彷彿走入夢境,兩旁是彈塗魚和招潮蟹不時露臉的紅樹林。黑色沙灘上的夕照美景,得等到海水退了才看得見。   這是一條產業鳴放之路──這條路,魚塭風光如詩如畫,黑金文蛤與魚蝦生態混養共生,鹽田上的結晶鹽搭得像金字塔一樣。   這是一條建築巡禮之路──這條路,曾經風華絕代的老街,隨處可見紅磚砌成的老房子,順道朝聖造型特殊的高跟鞋教堂。   歷時三十年,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見證臺灣近代社會變遷,誕生這條全程緊貼海岸線的三百公里長路。這條以大

海為名的快速道路,串聯起沿線迤邐的美景祕境,呵護著蓬勃盎然的近海濕地生態,連結著一處處人情味小鎮與產業風貌,更乘載著人們南來北往的踏實築夢。        這條路不會漫長,因為你我終於有了機會,緩慢地跟美好事物對話。 本書特色   探照人文/輝映自然/產業鳴放/建築巡禮   一條以海之名的公路   台61海路漫行,在這裡發現動人的幸福故事。 名人推薦   小野/作家   資深影評人/藍祖蔚   旅遊作家/肉魯   公路總局局長/陳彥伯   暢行推薦   作者簡介 鄭維棕   曾擔任過自由時報、商業週刊記者,亞杜蘭城市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   長期從事媒體、文化、網路與社

區營造,常常感覺人跟土地的關係是如此密切,因此,對於臺灣這塊土地上長起來的人、事、物,也感到非常的親切。而這些故事,更值得我們把他記述下來,不管是用出版、網路或其他工具,這些故事,會讓年輕的一代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讓更多的老人、中壯年記起「記得我在童年的一天在水溝裡漂浮著一隻紙船」那種愉悅,也讓我們大家對臺灣有更多的感恩和夢想。著有《梅洛‧龐蒂的美學》等書。 楊淑清   進入職場後即嘗試各式寫作的文字工作者。大半輩子過去了,發現最快樂的事,是隔著窗戶遙視外界風景,進行作者的再詮釋。期待結合社會脈絡、人性真實,刻劃一則又一則與環境對話的生命故事。文筆時而情感細緻濃烈,時而冷洌世故。堪稱著

作等身,曾獲海內外小說創作首獎、散文並舞台劇佳作,作品亦曾獲電視節目金鐘獎等肯定近十座,並著有《一生的朋友:彭蒙惠》等人物傳記。   緣起〜海洋之路 eye上台61線:以海之名的幸福公路 啟程 Way 1 幸福沿線 化不可能為雙贏的台61/陳彥伯 名人推薦 回家的路/小野 乘著光影青春放歌行/藍祖蔚 沿著台61重新認識臺灣之美/肉魯 編輯導讀 61號線上的幸福印記 探照 Way 2 人文之路 信仰文化 海線人們的心靈寄託 史前遺址     驚嘆神奇的人類演化史 輝映 Way 3 自然之路 濕地賞鳥 跨境共構的國寶級生態 絕美祕境 網美不藏私祕笈 鳴放 Way 4 產業之路

鹽田兒女 夕照美境下的滴滴辛勞 漁港燈塔 西濱人的逐夢之路 巡禮 Way 5 建築之路 老屋街區 時光凝結的風華絕代 景觀橋梁 在藝術主軸間穿越、中介 嬉戲玩樂 玩樂賞景喜於形的建築大觀 公路人推薦 曾經一起走過──台61線催生者的見證 附錄 台61線工程特色 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路線圖 一日遊行程推薦 四季遊曆 台61線大事記 本書照片索引   自序 eye上台61線:以海之名的幸福公路   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北起新北市八里區,南至臺南市七股區,全長約308 公里。   全程緊貼著海岸線,臺灣海峽的波光潾潾,一路相伴。   打破了以往以陸地為重心,對海洋則保持

防堵的姿態。   低打擾、低破壞、低侵犯,與沿岸生態保持微溫小距離。為的是讓人們擁有行的方便,然後重新與海洋立約—找回昔時先民以海洋為中介的開拓精神。   來吧,重新認識它,擁抱它,這屬於我們的海。   臺灣唯一全程臨海的快速道路   台61 線於民國80年核定,由於道路途中無需繳交通行費,被定位成疏運國道車潮的替代道路,也完整了西部濱海的路網。從臺灣的地理環境來看,台61線更是臺灣唯一全程臨海的快速道路,沿途可以欣賞西部濱海的特殊景致。   臺灣西部沿海地區原有台15線及台17線兩條公路,但彼此並未銜接,運能不足。為改善西部濱海路況,政府因此著手開闢台61線。公路自新北市八里起,縱

向串連了桃園、新竹縣市、苗栗、臺中、彰化、雲林、嘉義,以及臺南共10個縣市,打通了海線的交通動脈。不僅拉進了人們與海的距離,也讓被時光凝結的海濱之鄉,一個個如珍寶般被世人相傳探訪。   從古地圖的視角感受土地   由於昔日長期禁止海域活動與忽略海洋教育的結果,使得臺灣並未建構起所謂的親海文化,海濱長期被視為邊際土地。被大海環抱的臺灣人,對海洋卻是如此陌生,關係是如此疏離。因此這一條濱臨著臺灣海峽的海洋公路,正是讓人直接迎向無垠大海的浩瀚之美,與感受海線人為幸福生計堅忍卓絕的打拚精神。   回溯十六、十七世紀,西方人探索東亞時所繪的地圖,即見當時從海上看往臺灣西海岸陸地的繪製視角。而採中國

傳統山水技法繪製的「康熙臺灣輿圖」,則以左右橫長的觀看方式及符號寫實地描繪當時的風俗與人文景觀。不僅顯現過去海陸交通網絡形塑的文化特質,也見證沿海地區的發展開端及先民與海的密切關係。時至今日,西濱地區代表臺灣漢人與移民文化抵達臺灣的起源,台61線正是串起這些文化節點的重要軸線。   尊重生態與地景的公路思維   台61線在興建過程中見證了臺灣近代的社會變遷。隨著環境意識提升,台61線在硬體建設的基礎上,也加入了注重臺灣西部臨海生態地景及歷史文化的軟體思維。   公路規劃時會考慮現地原有環境,進行不同工法的調整。在彰化濱海路段,便設置隔音牆、收斂型路燈,避免夜間車輛燈光噪音干擾潮間帶候鳥,

更會在候鳥度冬期間暫停施工。在南部路段,也回應公共工程節能減碳的目標,落實減碳策略,嘗試平衡便利交通與自然生態兩種價值,以彰顯公路建設與環境價值嘗試取得平衡的永續精神。   這條以大海為名的快速道路,串聯起沿線迤邐的美景祕境,呵護著蓬勃盎然的近海濕地生態,連結著一處處人情味小鎮與產業風貌,更承載著海線人南來北往的踏實築夢。   台61線,以海之名,幸福持續…… 編輯導讀 61號線上的幸福印記   從八里到臺南,308公里長路緊貼著西海岸迤邐前行。秋冬時東北季風相伴,在耳邊嘶吼;春夏時則或有熱帶氣旋來訪,無端一身濕透。   台61線上疾馳的旅人,也就是過客而已。真正的住民乃是千萬年前

因著演化而棲息在沙丘、沙灘上,乃至濕地裡的動植物。或許就是錯身而過的當下,某個河口有招潮蟹正睜大如火柴棒的雙眼,揮舞著大螫;也有白鷺鷥低頭悄然覓食。   整條海岸生物並不因先來後到而產生齟齬。偶或一長排人工栽植的木麻黃,就有鷲鷹科鳥類在裡面棲息著。抗旱、耐鹽的木麻黃只是號角,宣示著人在海岸線落腳的必要防護。更往裡面總有村鎮存在。   八里、竹南、大甲、彰濱、王功、布袋、北門……如明珠錯落鑲嵌。人落腳後使用自然資源,開發出漁塭、鹽田。當然還有一整片臺中平原、嘉南平原,秧苗綠到通透,卻又無邊無際。不知收割時節,軋米的香味,噴薄而出時,會不會飄送到台61 線這裡?   心總是飛得比嗅覺還要快。

港口的漁船每天載回新鮮漁獲,現撈現煮現吃;西螺米曾是貢米,除了做起飯來香Q有勁,還可以做成草仔粿、釀成的醬油沾什麼都是好滋味;蚵仔煎、虱目魚粥……也熱騰騰在鍋裡,等著人飽餐一頓。   千萬別趕集式地一路狂奔,記得找個出口休息一下,更別擔心路途有多遙遠,大甲媽、白沙屯媽祖、還有西螺媽,幾百年來,眼目未曾離開過這片土地。   何況就在自己土地上,路又會有多遠呢?看見了嗎?一鯤鯓、二鯤鯓、三鯤鯓、南鯤鯓、青鯤鯓……北冥有魚,沙洲是否隱隱形成好幾彎曲線?代天府王爺的令旗正在招展,府城臺南到了。   這麼長長緊貼西海岸的海路漫行,從眼眸與粼粼波光相會、海風吹拂過髮際剎時的輕鬆快活;還有置身這塊土地

因著歸屬而擁有的身心安頓……幸福的滋味是這樣被扎扎實實地演繹著。是的,幸福,就從台61線出發。   凝/老屋街區 時光凝結的風華絕代 海岸線絕美,令人心碎。可記得沿線所彌望之海洋,便是墾拓史中的「黑水溝」? 在先民開發的過程,沿海的鄉鎮,一直占有先驅者的地位;先民最早在沿海的港口處落腳,然後再由海岸慢慢向內陸發展。 今日台61線周遭的小鎮老街,漸漸剝落的建築中,還散發著曖曖含光的人文歷史風華。 藺草原鄉苑裡小鎮 苑裡,乍聽是個什麼地方?有一個相當具代表性的調查,來顯示民眾對它的認知:在交通部觀光局2019年舉辦的「22縣市經典小鎮」票選活動當中,第一階段開放民眾網路票選,苑裡脫穎而出獲得

第一名,超越了如瑞芳、大溪等人們較耳熟能詳的鄉間小鎮,顯示出它正在竄起的姿態。 它是紅磚的故鄉,也是藺草的故鄉,早在清初年間,當地平埔族婦女便利用大安溪下游生長的野生藺草編製草蓆等日用品。由於吸水性及透氣效果好,而廣受歡迎,到了日治時期更成了外銷日本的高級工藝品。 如此富有歷史的老街,一度計畫要進行道路拓寬,但是又因舊街房舍拆除而致兩造僵持著。新舊之間的僵持下,使得道路拓寬遲遲未能全面進行,於是留下了老街獨特的氛圍。走在老街上,可以看到剃頭店、柑仔店,以及還在手工剪漢藥的仁德中藥房,這些店鋪以一種停留在時間裡的形式,與現代人們急促的生活步調對話,也自在地展現著老年代的安祥寧靜。 巧致有韻梧棲老

街 還是要話說從頭……清朝康熙末年,中國福建一帶移民,來到沿海地帶開墾。搭起了竹寮,便在下南溝及草南溝之間的頂塭、下塭,以養殖魚蝦維生。 逐漸地,他們也從這裡往返對岸中國,船隻、竹筏自然就近聚集停靠在這裡,所以有了「竹筏穴」的稱呼。到了清乾隆末年時,商務已經鼎盛。帆船桅桿,一根根矗立在海上,像極了一片參天的樹林,因此被稱為「五汊」港,後來才改名為「梧棲」。 梧棲老街便是當年極繁榮時形成的。在王仲孚的紀錄裡,曾經提到:為了防禦盜匪,以前梧棲街的店鋪,分布在今天梧棲路兩側。街區內設有隘關五處、隘門九處、炮樓三座、銃櫃二座,官方且置文武口二處,以稽查往返船隻司稅收,並設有總爺館、保長館等。

棕10路線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佳里糖廠以前叫做「蕭壠糖廠」,是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座製糖的新式工廠,現在大轉身,成為休閒、人文、歷史、娛樂功能健全的新文化園區
#台南景點 #佳里景點 #蕭壠文化園區

🔑【副頻道「Jordan日常」】https://bit.ly/3hhOQDg
🔑【「Jordan到處走」粉絲頁】 https://bit.ly/2XaazF9

--- 交通資訊 ---
※ 開車:Google Map
輸入 https://goo.gl/maps/K1kFFngHDyeVr9Jo8 ,可導航至蕭壠文化園區
輸入 https://goo.gl/maps/1Pv6AEoZoQk6EHhr8 ,可導航至蕭壠文化園區停車場
輸入 https://goo.gl/maps/Wh6r644xL77LhFN78 ,可導航至飛番程天與墓碑
※ 公車:
大台南公車棕幹線、藍2或藍3,搭到「蕭壠文化園區」站,即抵達蕭壠文化園區門口
大台南公車棕藍1、藍10、藍11、藍12或藍13,搭到「潭墘」站,步行600公尺到達鹽田生態文化村入口


--- Traffic Information ---
※ Driving :
Use the Google Map link
https://goo.gl/maps/K1kFFngHDyeVr9Jo8 to find Soulangh Cultural Park
https://goo.gl/maps/1Pv6AEoZoQk6EHhr8 to find the parking lot in Soulangh Cultural Park
https://goo.gl/maps/Wh6r644xL77LhFN78 to find the funeral headstone of the flying indigene Cheng Tien Yu
※ Bus:
Take Taiwan City Bus Brown Main Line, BL2 or BL3 to " Soulangh Cultural Park " to arrvie at the entrance of Soulangh Cultural Park
Take Taiwan City Bus BL1, BL10, BL11, BL12 or BL13 to " Tanqian " , then walk 600 meters to arrvie at the funeral headstone of the flying indigene Cheng Tien Yu

公車大台南公車棕幹線路線圖及時刻表(Bus route map and schedule for Taiwan City Bus Brown Main Line)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300&locale=zh_TW
(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00&locale=en_US )
公車大台南公車藍1路線圖及時刻表(Bus route map and schedule for Taiwan City Bus BL1)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01&locale=zh_TW
(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01&locale=en_US )
公車大台南公車藍2路線圖及時刻表(Bus route map and schedule for Taiwan City Bus BL2)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02&locale=zh_TW
(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02&locale=en_US )
公車大台南公車藍3路線圖及時刻表(Bus route map and schedule for Taiwan City Bus BL3)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03&locale=zh_TW
(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03&locale=en_US )
公車大台南公車藍10路線圖及時刻表(Bus route map and schedule for Taiwan City Bus BL10)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10&locale=zh_TW
(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10&locale=en_US )
公車大台南公車藍11路線圖及時刻表(Bus route map and schedule for Taiwan City Bus BL11)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11&locale=zh_TW
(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11&locale=en_US )
公車大台南公車藍12路線圖及時刻表(Bus route map and schedule for Taiwan City Bus BL12)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12&locale=zh_TW
(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12&locale=en_US )
公車大台南公車藍13路線圖及時刻表(Bus route map and schedule for Taiwan City Bus BL13)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13&locale=zh_TW
( https://busmap.tainan.gov.tw/ebus/pathInfo.jsp?pathId=1213&locale=en_US )

健行影片 https://bit.ly/30XNJBD
渡假村、飯店住宿 https://bit.ly/3fcCDh6
陽明山景點 https://bit.ly/2P3URqC
賞花系列 https://bit.ly/336ZOHj
夏天避暑清涼步道 https://bit.ly/2CYLRk4
兒童遊戲場 https://bit.ly/3f9qXf5
玩水系列 https://bit.ly/2Xab4Px
歷史建築古蹟 https://bit.ly/2BGNzWR
博物館 https://bit.ly/3094SZS
台北景點 https://bit.ly/39BY0HN
基隆景點 https://bit.ly/2PaYsDa
宜蘭景點 https://bit.ly/3098Mly
新北市瑞芳區景點 https://bit.ly/3368SMD
新北市淡水區景點 https://bit.ly/2D0q6R4
新北市石門區景點 https://bit.ly/2BHDCbJ
新北市萬里區景點 https://bit.ly/3gblYMx
新北市貢寮區景點 https://bit.ly/2X7JgLN
新北市汐止區景點 https://bit.ly/2D1Tp5B
新北市平溪區景點 https://bit.ly/3gejH2Z
台南景點 https://bit.ly/2Dh8fFm

🔔商業配合聯絡方式:
1. FB粉絲專頁「Jordan到處走」私訊
2. E-mail:[email protected]

從淡蘭古道出發-讓文化觀光走入國際世界

為了解決棕10路線圖的問題,作者羅國瑛 這樣論述:

雪山隧道,拉近臺北盆地與蘭陽平原之間的空間與時間距離。常言道,路是人走出來的,回顧過往沒有公路的年代,原住民與來自閩粵兩省漢移民往來臺北盆地與蘭陽平原之間,乃是以雙腳在雪山山脈北段山林裡走出一條條的山徑形成淡蘭古道。「文化」乃是人類在生活過程中,經過日積月累所創造出來的事物、經驗與傳承。文化觀光,為九十年代以降國際旅遊市場的趨勢。觀光旅遊事業的永續發展,如何引發旅客的「重遊意願」為關鍵要素。走馬看花的旅遊方式與旅遊行程,內容貧乏的觀光資源與觀光景點,缺乏「旅遊吸引力」,甚至因為「旅游形象」不佳,導致旅客的「旅遊滿意度」得不到高度評價。文化觀光,可以提供具有深度的旅遊方式與旅遊行程。為了保護世

界各地珍貴的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免於遭受天然災害影響或是人為的破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將世界各國及各地區擁有傑出普世價值的文化或自然資產,登錄於世界遺產名單,藉由國際間的合作達到保護世界遺產的目的。做為文化資產以及觀光資源,古道是前人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淡蘭古道,曾經有凱達格蘭族與噶瑪蘭族的足跡。清嘉慶17年(1812),蛤仔難納入大清帝國版圖,設置噶瑪蘭廳隸屬臺灣府,楊廷理,做為關鍵人物之一,三度進出臺灣,多次出任臺灣知府(含署理),五次入蘭,擘劃開蘭事宜,以重要推手相稱當屬實至名歸。淡蘭古道蘊含豐富的歷史性、文化性以及自然生態的多樣性,結合國際間「長距離步道旅行」的風潮,藉由推廣淡蘭古道

引發旅客個人的「旅遊動機」以及觸動旅客個人的「旅遊意向」,帶動我國臺灣地區不同類型文化觀光資源建構的「旅游形象」和「旅遊吸引力」,成為國際旅遊市場境外遊客來臺旅遊的目標。

21世紀新約導覽

為了解決棕10路線圖的問題,作者DavidL.Palmer 這樣論述:

  每個新約旅人的背包裡,都該有這一本書   基督徒日常的個人讀經,像是一次次自助小旅行,每天輕便裝束就可以出發。行囊雖然簡單,渴求探索的心卻從來不簡單。我們期待認識更多聖經的人事時地物,巴不得知道每個事件的原因、發展、變化、影響,既能夠在EMPTY大道上掌握主要脈絡,也可以轉進經節小巷裡品味背景細節。《21世紀新約導覽》正像一本背包客旅行指南,讓你在新約世界裡快意穿梭。   想要認識一個景點或一部經典,熟悉它的歷史、地理、文化等背景都是必不能少的。新約寫於希臘羅馬世界中,閱讀新約的人對於希臘征服者的偉業、羅馬歷代皇帝的善惡、猶太行政官的權衡心思,總要多點認識,才能知道經文發生的環境及

轉折。看透歐亞非三洲之間的地中海風雲,更幫助我們掌握新約故事中人事興衰的變化關鍵。   作者巧妙地用五個英文字把新約的發展順序梳理清楚,分別是Expectations(期待)、Messiah(彌賽亞)、Pentecost(五旬節)、Teaching(教導)、Yet-to-come(將要來臨),這個架構幫我們迅速建立對新約的認識。書籍內文搭配隨書附贈的全彩新約年代大事表,讓我們在時間與空間、視覺與思維之間縱橫新約,領略其中的奧妙之處,讓人欲罷不能。 熱烈推薦   李志秋博士∕新加坡神學院新約副教授   林盈沼博士∕中華信義神學院新約專任教授   孫寶玲博士∕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新約教授   陳

安安博士∕台灣浸會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   陳鳳翔∕信望愛聖經網站執行長   楊永民∕火把行道會牧師   劉群茂∕士林靈糧堂主任牧師   謝樂知博士∕聖光神學院新約副教授  

《邦查女孩》的宗教意象研究

為了解決棕10路線圖的問題,作者陳韻清 這樣論述:

客籍作家甘耀明素以其誇張的魔幻筆法和神鬼傳說受人關注。繼《殺鬼》(2009)後推出鉅作《邦查女孩》(2015),卻以平實筆調描摹70年代花蓮林場伐木與自然生態,其內容充斥各種宗教的神祇和傳說,甘耀明想藉此表達什麼?過去對甘耀明的研究大多由其鄉土寫作之風格入手,本論文欲借用宗教史學家伊利亞德的「聖顯」觀點梳理《邦查女孩》大量的宗教現象,企圖探討甘氏埋伏於文字底層之深意。所謂「聖顯」是「全然的他者」,與凡俗不同,可使人感受到一種奧祕或一種敬畏的力量。若從空間聖顯、時間聖顯、大自然的聖顯和人的聖化等不同面向分析,則可分別抽離出歷史血淚、國族聚散、生態省思、群我情感、生命哲思等綰合各族群的故事,進一

步濃縮則不離二個宗教主題︰死亡和愛。因為面對死亡是人生的終極提問,知如何死,方知如何生。而愛便是生命顛簸時支撐的力量。以帕吉魯之言︰「大地就是個教堂,就是個廟。」,標示了大自然涵容萬物,不論老病殘窮,弱勢傷痛,皆能在此得到溫暖自在,也定調了此書的方向。小說時空鎖定1970年代末尾,正值臺灣外交艱難困頓之時,但內部正是各項建設起飛,蓄勢待發的開端,看似書寫過去的紛擾歷史,實則暗藏對未來族群共融的期許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