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匯認證制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森林碳匯認證制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廣宇寫的 零碳金融:碳中和的發展轉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中國文化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鄭欽哲所指導 楊珮育的 永續發展下我國林業法制之挑戰與對策 (2017),提出森林碳匯認證制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林業法制、公共利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李堅明所指導 洪悅容的 建築節能、景觀碳匯及碳補償整合管理之永續建築轉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景觀碳匯、碳補償、建築節能、永續建築轉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森林碳匯認證制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森林碳匯認證制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零碳金融:碳中和的發展轉型

為了解決森林碳匯認證制度的問題,作者王廣宇 這樣論述:

中國確立了“2030 年前碳達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發展目標,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的里程碑。作為發展中大國, 中國計畫僅用 30 年的時間減少排放,實現從達峰到中和任重道遠。在這一目標指引下,社會經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將發生深刻變革。消費、市場、監管、投資等領域該如何應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部門需要做出哪些改變?《零碳金融》一書嘗試回答這些新問題。 本書聚焦碳中和實現的金融驅動力和經濟分析,結合金融投資的一線實踐,提出金融支持綠色轉型主要有三個作用域:綠色金融、碳金融以及轉型金融——尤其是後者,在雙碳目標落實中將發揮關鍵作用。本書還對碳金融、碳足跡、碳資產管理、碳交易監管等前

沿問題深入分析,提出要完善綠色金融及碳金融體制機制,著重發揮轉型金融在孵化突破技術和驅動產業“轉綠”方面的作用。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靠政策、市場、技術三者合力完成。本書另外從數位化減排、有為政府以及新實體企業行動等角度,梳理綠色轉型的綜合路徑。現代企業實施“減碳為零”戰略,更多企業家抱著“重做一遍” 的精神躬身入局,吸引更多長期金融資本,投向低碳零碳科技,提高能源效率,實現規模化綠色產品和服務,才是全社會實現碳中和願景的通途。   王廣宇 華軟資本創始人、董事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理事長,國務院僑辦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董,吉林大學校董,長江商學院金融

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校友會會長。 王博士于 2008 年創立的華軟資本是國內領先的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機構,主導項目曾多次獲評業界優秀案例。他在金融科技、上市與投資並購領域擁有豐富經驗,曾多次榮膺中國最受尊敬企業家、中國優秀股權和創業投資家突出成就獎、中國 TMT 產業十佳投資人物、中國股權投資行業傑出青年投資家、中國傑出並購人物、金牛股權投資精英、卓越金融科技領袖等榮譽。 王博士著有《負利率:銷金時代與貨幣狂潮》《新實體經濟》《先鋒:股權投資在中國》《2049 智慧崛起》《知識管理:衝擊與改進戰略研究》等多部作品。   第一章 碳中和金融分析

一、雙碳目標與新發展框架 / 003 (一)低碳轉型是未來發展路徑 / 003 (二)減排要依靠市場機制 / 004 二、綠色溢價 / 009 (一)平價碳成本 / 010 (二)綠色溢價與碳價 / 011 三、碳產權與外部性 / 012 (一)氣候變化的外部性 / 012 (二)碳產權 / 012 (三)碳配額與碳信用 / 016 四、便利收益 / 017 (一)便利收益與風險溢價 / 017 (二)碳便利收益的期權特性 / 018 五、風險管理 / 018 (一)非市場風險 / 019 (二)市場基礎、運行和濫用風險 / 021 第二章 綠色消費與碳足跡 一、碳足跡與碳資訊披露 / 02

7 (一)碳標籤 / 027 (二)消費源頭減排 / 029 (三)碳資訊披露 / 030 二、綠色消費引導綠色供給 / 032 (一)綠色戰略頂層設計 / 033 (二)執行新型消費計畫 / 035 (三)增加創新綠色供給 / 036 三、綠色行為與個人激勵 / 037 (一)觀念機制更新 / 037 (二)環保行為干預 / 041 第三章 零碳金融 一、金融:零碳化調整 / 047 (一)實現碳中和的三大金融域 / 047 (二)發展零碳金融至關重要 / 054 二、氣候金融 / 056 (一)內涵與實踐 / 057 (二)氣候金融體系 / 059 三、權益與包容性金融 / 063 (一

)權益金融和投資基金 / 063 (二)普惠與包容性金融 / 066 四、可持續金融 / 067 五、零碳金融應重視發輾轉型 / 069 (一)完善綠色標準 / 069 (二)披露環境資訊 / 070 (三)激勵低碳投融資 / 070 第四章 碳金融 一、碳排放權交易 / 075 (一)交易標的 / 075 (二)商品與金融屬性 / 077 二、主要規則 / 078 (一)交易制度 / 078 (二)市場主體 / 081 三、碳產品 / 082 (一)碳現貨:新征程 / 082 (二)碳期貨:大未來 / 084 (三)碳金融衍生品 / 086 四、碳基金投資 / 090 第五章 綠色金融

一、綠色信貸 / 101 (一)界定與概述 / 101 (二)綠色信貸制度 / 105 (三)銀行綠色信貸管理 / 107 二、綠色證券 / 109 (一)界定與概述 / 110 (二)制度與指數 / 113 (三)ESG與資訊披露 / 116 三、綠色債券 / 120 (一)界定與概述 / 120 (二)標準與實踐 / 121 (三)發行條件與流程 / 127 四、綠色保險 / 131 (一)界定與概述 / 131 (二)制度與實踐 / 133 (三)發展與保障 / 136 五、完善中國綠色金融政策框架 / 140 (一)優化綠色金融標準 / 141 (二)強化能力完善認證 / 142 (三

)創新產品鼓勵披露 / 143 第六章 轉型投資 一、能源清潔和可再生 / 147 (一)清潔發電和可再生能源 / 149 (二)生物質開發利用(非電力) / 151 二、能源密集型製造業 / 152 (一)製造端是主要排放源 / 152 (二)製造業升級與減排 / 153 三、交通和居住產業 / 154 (一)新能源汽車 / 154 (二)節能建築 / 156 四、農業現代化與科技化 / 157 (一)動植物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 / 158 (二)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科技 / 161 (三)農業現代化設施與資訊化 / 161 (四)林業科技與森林碳匯 / 165 五、突破性前沿科技 / 165

(一)碳減排技術 / 165 (二)零碳與負碳技術 / 168 第七章 有為政府 一、碳政策組合 / 175 二、碳稅與碳邊境稅 / 178 (一)碳稅的討論 / 178 (二)碳邊境稅與碳洩漏 / 180 (三)碳關稅對中國的挑戰 / 182 三、碳監管 / 183 (一)國外碳市場的監管經驗 / 184 (二)構建公平有效監管體系 / 185 (三)強化市場監管手段 / 186 (四)全程監管:從排放行為到配額交易 / 187 四、完善法制體系 / 188 (一)提高層級配套細則 / 189 (二)完善法制內在邏輯 / 190 五、消除非市場壁壘 / 193 (一)規範各行業減排技術標準

/ 193 (二)構建碳排放核查體系 / 193 第八章 國際借鑒 一、美國:自主碳減排交易 / 197 二、歐盟:完備碳市場嘗試 / 199 三、日本:碳排放總量交易 / 202 四、印度:探索碳期貨和碳融資 / 205 第九章 數位化減排 一、數位化浪潮:推動減碳 / 211 二、數位化生活與居民減排 / 213 三、數位化轉型與企業減排 / 214 (一)數字產業發展優先減排 / 216 (二)數位化轉型加速製造業減排 / 219 四、能源互聯網驅動減排 / 220 (一)釋放數位化潛力提效 / 220 (二)能源與工業互聯網脫碳 / 221 五、數位化減排的新空間 / 224 (

一)發揮大型科技公司的優勢 / 224 (二)助力城市管理和運行減碳 / 227 第十章 新實體企業:重做一遍 一、實現碳中和,企業是主力軍 / 231 (一)明確雙碳戰略 / 231 (二)培育低碳新模式 / 232 (三)內部碳資產管理 / 233 二、零碳金融:支援新實體 / 235 (一)服務之上更應支援轉型 / 235 (二)傳統金融加速“點綠成金” / 237 三、企業家精神:實現碳中和的關鍵 / 238 四、應對氣候危機:中國企業在行動 / 241 參考文獻 / 247 後 記 / 255 附 錄 / 257  

永續發展下我國林業法制之挑戰與對策

為了解決森林碳匯認證制度的問題,作者楊珮育 這樣論述:

  氣候變遷對全球環境帶來巨大衝擊,危及人類與生物之生存環境。國際社會認知極端氣候對人類經濟、社會及環境伴隨著莫大的影響,如何減緩氣候變遷之衝擊,如何推動永續發展,是當前國際社會最受關注之議題。當今人類必須思考,地球資源除了滿足當代需求外,應同時不損及可提供世代資源公平分配福祉,並協助資源有效再利用,共同以永續發展為努力目標,此為國際社會多元參與者共同需重視之課題與挑戰。  在全球暖化背景下,增加森林碳匯及林木減少伐林可減緩氣候變遷之衝擊,森林扮演維護生物多樣性之重要角色。科學社群認知到因應極端氣候森林所具之重要貢獻,因此如何透過林業法制規範,建立促進造林及有效土地利用等措施,來強化森林資源

之保育與管理,邁向永續。然而,國際社會在森林保育以及永續經營的議題上仍待建立更具拘束力之法律機制,用以督促建立國際社會之共同合作行動。  永續林業經營管理需兼顧地球環境與社會經濟等多面向之考量,森林保育與永續管理可提升社會與經濟發展價值,並為地球環境帶來正面之效益。在促進公共利益基礎上,本文建議森林政策與法制除了保育措施外,應發展監測網絡,確實揭露森林環境資訊,納入公眾參與機制,並建立適當之激勵機制,做為林業永續發展之基石。另外,在全球綠色經濟推動趨勢下,促進發展綠建材認證、木材綠色貿易、結合林業產業與金融服務,均有助於林業管理與經營、維護與自然保育,引領林業邁向永續,同時達到可顧及環境、社會

與經濟效益之發展。  本文透過對氣候變遷、林業法制與永續發展間之研究,闡述林業在環境與發展中所具之重要地位,同時借鏡國際林業體系發展,提出國內林業問題及未來可行之建議,藉此來強化及補足國內林業法制未明確納入永續發展目標之面向,希冀對我國林業管理與產業發展有所貢獻。

建築節能、景觀碳匯及碳補償整合管理之永續建築轉型研究

為了解決森林碳匯認證制度的問題,作者洪悅容 這樣論述:

面臨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衝擊,永續建築轉型已成為最重要策略之一。白色權證可以提高30%建築節能,已獲得證實;建築景觀綠化之碳匯與碳中和價值,已逐漸凌駕傳統美質之功能;透過個人碳權交易,可以補償建築碳排放,達到零碳建築目標。本研究建立節能、景觀碳匯及個人碳權經營之零碳建築整合管理模式,再以集合住宅社區為例,估算建築節能與景觀設計之50年碳匯潛力。研究結果顯示,節能與景觀碳匯合計可以減少40%建築排放,個人碳權經營成為淨零碳建築的最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