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精於勤荒於嬉例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業精於勤荒於嬉例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偉民寫的 草山之鷹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麗君所指導 林秀玲的 教學與評量中教師的編織歷程─以國小自然科教學為例 (1998),提出業精於勤荒於嬉例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然科教學、習作評量、實作評量、學月評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業精於勤荒於嬉例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草山之鷹

為了解決業精於勤荒於嬉例子的問題,作者陳偉民 這樣論述:

  清嘉慶年間,巡撫大人王紹蘭即將來臺巡視,毛少翁社麻達洪啟雲接獲任務,提前沿著規劃好的路線,通報各汛塘勤練戰技。透過他的眼睛,我們看到清朝軍紀敗壞、託夢辦案的荒謬;見識到洋人先進的火器、番漢不同的價值觀……   二百年後,十六歲少年洪東緯,從祖先的故事中,刨根究柢樟腦提煉、火藥槍械製造、藍染原理等科學知識;得知漢人入侵臺灣後,對生態保育的戕害,以及祖先與大自然共存的智慧。   故事情節一古一今緊密扣合,除了讓讀者了解歷史演進之外,更能體會從傳統觀念中學習新知的重要性。 本書特色   素養導向‧跨域學習最佳力作   這是一部知識含金量很高的文史、科學圖書;   也

是一部探究與實作的最佳示範之作;   亦是一部以古證今的旅遊指南,   適合全家尋幽訪勝,一起探索大自然的奧祕。   《草山之鷹》故事精采,趣味盎然,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作者巧妙的將鄉土文化、地質科學、化學、物理等跨領域知識結合起來,鋪陳曲折懸疑,新趣不斷,讓人愛不釋手。

教學與評量中教師的編織歷程─以國小自然科教學為例

為了解決業精於勤荒於嬉例子的問題,作者林秀玲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詮釋一個國小班級的教學與評量歷程。基於此目的,以一個國小六年級的自然科教學為個案,長期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公立國小六年一班的杜老師及其全班學生。研究歷程自民國87年9月至民國88年4月,觀察、訪談、錄影及文件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並蒐集杜老師所使用的評量文件如考卷、實作評量評分表,以及學生所寫的習作記錄、小考考試卷等文件。研究者與杜老師共進行十三次的正式訪談,共計15小時;與學生訪談以兩人乙組的方式,共進行五次訪談,共計訪談十人,總時數是5小時。在現場教室觀察杜老師與學生上課情形共計三十次,總時數是40小時。 研究結果之敘述

是先說明一個杜老師典型的教學模式,接著說明該教學模式下所搭配的評量情境,最後探討教學與評量間的互動與杜老本身的價值對教學與評量方式的影響,茲略述如下: 一、「族群與群落」一課與習作評量: 介紹杜老師在非實驗課的教學歷程,她以學生認知迷思與好奇心來發展課程,故提問、討論、板書、筆記等是本節介紹的教學歷程:杜老師會寫板書提供學生記錄課程內容重點,她亦以「期末課本筆記」評量方式來配合學生養成此學習習慣。習作評量是杜老師評核學生認知與態度之工具,其評量標準是「寫字整齊」、「個人創見」。寫習作是學生自己討論撰寫,批改是學生親自拿給老師看,如有不完整的內容,杜老師會

視學生能力與努狀況的情給予提示與修改之機會。因此,學生在此學習互動下,不僅與同學也與杜老師有個別磋商的學習機會。杜老師本身喜愛「努力」的學生,因此這樣的學生在習作成績上表現都比不努力的學生來得好。 二、「水溶液酸鹼性質」一課與實作評量: 介紹杜老師進行實驗課的教學歷程,實驗課的討論以實驗設計、操作型定義、變因控制為主要討論內容。教學過程中,杜老僅評量學生實驗結果討論上的反省態度與實驗材料準備的學習態度,而實驗技巧之評量則以調出中性水溶液的實作評量為主要評量方式。本研究依據訪談結果歸納出杜老師認為實作評量的理想與現實差距;杜老師認為努力用功的學生,不論在實

驗能力或一般紙筆測驗上表現都不會相差太多。 三、學月評量: 此章說明另一種介於教學與評量之間的上課情境-「複習教學」,以「貴子坑」學習單及「打棒球」遊戲為例。在學月評量中探討考卷的設計與配分原則等。從杜老師的出題設計,發現她依舊考量學生努力表現所影響的分數。 研究最後提出杜老結合教學與評量,如同一位編織工編織出學生認知、情意、技能的學習網。並提出研究者的反省與對未來研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