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樂器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龔琳娜,老鑼寫的 走自己的路:龔琳娜老鑼中國新藝術音樂之路(附CD) 和伍國棟的 江南絲竹︰樂種文化與樂種形態的綜合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聯 和人民音樂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族音樂研究所 呂鈺秀所指導 羅元璟的 漢與非漢概念下的中國笙類樂器——以笙嘴為考察對象 (2021),提出樂器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笙類樂器、笙斗、笙嘴、漢與非漢。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音樂學系 蔡美華所指導 吳昱潁的 探討37簧笙樂器發展——以《望夫雲的傳說》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笙協奏曲、蘆笙、三十七簧笙、張曉峰、望夫雲的傳說的重點而找出了 樂器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樂器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走自己的路:龔琳娜老鑼中國新藝術音樂之路(附CD)

為了解決樂器笙的問題,作者龔琳娜,老鑼 這樣論述:

  2010年憑著一首《忐忑》,龔琳娜不只被王菲轉發,在網絡上瘋傳,其歌唱事業更起著翻天覆地的改變;她時而在電視台與眾歌手比拚不同類型的音樂,時而唱高雅的古詩詞,時而又唱武魂一類豪邁的歌曲;不管怎樣的表達,她出神入化的歌唱技巧及感染力之深,不是叫人拍案叫絕,就是忍不住掉淚。   二十一年前,一位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古琴的德國作曲系畢業生老鑼,經過多年的中西合璧玩音樂,以至全職作曲,懂得運用西方的和聲結構,豐富中國音樂肌理,而不失當中的神韻;奏他的音樂,讓樂手興奮,令作曲家汗顏,令觀眾讚嘆不已。   到底這對夫婦尋找中國新藝術音樂之路是如何展開?他們作過甚麼嘗試及堅持?以至

今天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本書採取對話的方式,以他們生命中不同的音樂會作脈絡,龔琳娜與老鑼分別談他們的感受及看法,從中可見一段相知的關係如何誕生,以及兩人不同的性情與思考。   隨書附送兩人在初識時的第一及二次即興音樂的錄音,以見證他們在音樂上的契合,也是愛的萌芽。本CD長45分鐘,從未公開出版。   《走自己的路:龔琳娜老鑼中國新藝術音樂之路》記錄了一對夫妻尋找中國新藝術音樂之路的心路歷程:憑一首神曲《忐忑》紅透中國的龔琳娜,以及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德國作曲家老鑼。隨書附送兩人相識之初,從未公開的即興音樂,是兩人心靈契合的見證。

樂器笙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結》這首曲的背景是來自於梵語的「五上分結」。使用中國七聲音階創作,並結合了一些 lo-fi 的節奏及輕電子合成樂器作為點綴,搭配鋼琴、二胡、笙、弦樂的一首中國風樂曲。

直擊拍攝現場,探究MV拍攝的過程,也聽聽二胡演奏家-王銘裕老師和笙演奏家-孫衍詳老師對於曲目有什麼想法及感觸,以及V.K克初次擔任拍攝現場導演有什麼樣的體驗及心得!

Endless Falling Lights : Supernova
❤️數位聆聽►https://supernova.vk-style.com
❤️專輯試聽► https://youtu.be/qD1zzuPH_38

#EndlessFallingLights #Supernova #結 #TheFetter
#光無盡墜落的美麗 #VK #VK克

漢與非漢概念下的中國笙類樂器——以笙嘴為考察對象

為了解決樂器笙的問題,作者羅元璟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中國的笙類樂器為探討對象,由於目前尚無笙類樂器在中國分布的總體性研究,因此笙類樂器形制的地域之別,以及其在漢與非漢文化圈下的差異,成為本研究的重點,而這其中,又特別著重笙嘴形制的差異,以及其與笙斗和笙管間的關係。 笙在傳統上屬於匏類樂器,因使用葫蘆製作,所以又有匏之稱。樂器形制上,主要由「笙斗」、「笙嘴」、「笙管」、「簧片」四個部分組成。最初形貌,可追溯至殷商甲骨文的 「竽」字。經由古文獻的蒐集與統整後可見,笙類樂器幾乎遍及現今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並有22種稱謂。 笙類稱謂中屬於漢文化圈的笙類稱謂有:笙、笙簧、匏笙、巢、和、巢笙、大笙、和笙、鹿、鳳笙、

鳳翼笙、雲和笙、紫竹笙、竹笙,主要分布於中國的吉林、遼寧、黑龍江、北京、天津、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陝西、浙江、江蘇、上海市、福建、江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安徽、四川、重慶市、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屬於非漢文化圈的笙類稱謂有:六管笙、蘆笙(或寫成盧笙或籚笙)、瓢笙、胡盧笙(或寫成葫蘆笙)、竹筒笙,主要分布於中國的湖南、湖北、新疆、西藏、雲南、貴州、海南、湖南、安徽、四川(重慶市)、廣東、廣西。其中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安徽、四川(重慶市)、廣東、廣西8個省份,同時擁有了漢文化圈與非漢文化圈笙類稱謂的地區。 經測量與統計漢與非漢文化圈的笙嘴與笙斗之後,漢文

化圈笙類樂器的笙嘴長度、粗細、彎曲幅度以及角度會隨著朝代變化而有所不同,但笙斗形制並無改變。其中笙嘴的粗細與彎曲幅度兩者,有著必然的關係。粗笙嘴一定為直式,細笙嘴一定為彎式,此外,粗細與彎曲幅度在時代的劃分上也是一致的:周至隋代,主要為粗而直的笙嘴;唐代首先出現了細而彎的笙嘴,並與粗而直的笙嘴有著並存的現象;五代至元代,則僅有細而彎的笙嘴;明清時則為細而彎、粗而直的笙嘴並存的第二階段。 非漢文化圈笙類樂器的笙嘴、笙斗與笙管數量有著密切的關聯,特別是以笙斗的外形,將非漢文化圈的笙類樂器分成圓形笙斗與長型笙斗兩大類後,可看出笙斗與笙嘴長度、粗細、彎曲幅度、角度,以及笙管數量的關係:四

川省與貴州省的笙類樂器可自成一類,除了笙斗皆為長形斗外,笙嘴主要以長、細且直式笙嘴為主,管數主要以3~5管為主。雲南省的笙也自成一類,除了笙斗為圓形斗,其彎式笙嘴的特徵,亦是其他省份所沒有,另外,雲南笙其6~8管的管數,亦有別於四川與貴州省的笙,唯一與四川與貴州省相同之處,在於細笙嘴的形制。 本論文對笙類樂器從上古至清代的歷史文獻以及圖像進行了梳理,為笙類樂器形制與稱謂的歷史變化做一探討,並對於笙類樂器在中國分布進行了整理,提供清代及其之前漢與非漢文化圈中,笙類樂器的差異比較。當今,以本位視角(emic perspective)對於非漢文化圈笙類樂器的研究越見增多,期待本研究能提

供之後對於民國以來,中國笙類樂器研究之歷史脈絡追尋,與漢及非漢文化圈對於笙類樂器描述的變化考證之可能性。關鍵字:笙類樂器、笙斗、笙嘴、漢與非漢

江南絲竹︰樂種文化與樂種形態的綜合研究

為了解決樂器笙的問題,作者伍國棟 這樣論述:

★江南絲竹——樂種文化與樂種形態的綜合研究被評定為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年度課題、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重點學科基金資助項目。 江南絲竹是20世紀50年代被命名的一種器樂合奏類型。早在20世紀之初,這一被稱為“絲竹”的民族器樂演奏樣式,就在當時的全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上海地區聲名鵲起,其後之影響又遍及大江南北乃至海外。新中國成立後,各地民族管弦樂隊、樂團紛紛組建,多數都是在演奏《春江花月夜》之類曲目的江南絲竹樂隊的組合範式基礎上,來迸行各自不同樣式的改革和試驗的,因此可以毫不過分地認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各種民族樂隊樣式的組建和多數民族器樂作品的創作,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江

南絲竹樂隊編制及其音樂作品演奏的影響,或多或少保留有一些江南絲竹樂隊編制和曲圍作品編創的影子;北京、上海的一些在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民族樂團中的民族樂隊(或稱“民族管弦樂隊”),就其樂隊建設的核心編制而論,在其後的六七十年間,不過就是“江南絲竹”樂隊的擴大和充實——增加絲竹樂器侔數種品種,再加入“粗吹”代表樂器嗩吶和更多打擊樂器而已。 然而,中國絲竹樂傳統,卻由來久矣。就其歷史淵源而論,“江南絲飴”作為一個地方性樂種,也只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絲竹樂”類型的一種地域化樣式的延續;而它所歸屬的“絲竹樂”類型,有時又常常被人們泛稱為“絲竹”廠江南絲竹”作為一個地域化樣式,有時也常常被人們簡稱為“

絲竹”和“絲竹樂”……總之,“絲竹”、“絲竹樂”、”汪南絲竹”等名稱和概念,一直存在著某種習慣性的相互指代、相互指認現象。因此,本書開卷之始,似有必要首先對這些不同稱謂和概念,在基本認識上略作規範,在理論上予以厘清,並做出必要概念界定,這將有助于我們比較清晰地認識和理解中國民族器樂衍生、發展所經歷過的漫長旅程和繼景演變規律,有利子我們認識和理解本書其後即將展開的關于中圖絲竹樂器、笙竹音樂以及江南絲竹樂種的一系列相關討論和研究。 緒論 第一節 絲竹、絲竹樂與江南絲竹 第二節 江南絲竹研究歷史及現狀 第一章 絲竹樂溯源 第一節 先秦絲竹樂辨蹤 一、“竹”、

“絲”類樂器起源 二、絲竹樂的濫觴 三、“竽瑟之樂”為絲竹樂類型辨證 第二節 兩漢魏晉絲竹樂管窺 一、“相和諸曲”與絲竹樂 二、“清商樂”與絲竹樂 三、“房中樂”所涉絲竹樂器 第三節 隋唐宋元絲竹樂尋軌 一、隋唐燕樂中的絲竹樂 二、宋元絲竹樂種類擴展 第二章 江南絲竹的淵源與形成 第一節 地域化的明清絲竹樂 一、絲竹樂器的擴充與壯大 二、明清絲竹樂的地域化品種 第二節 江南絲竹的形成 一、江南絲竹的淵源 二、江南絲竹的形成 第三節 生存區域和樂種文化定位 一、生存區域及流傳分布劃定 二、樂種構成的音樂文化定位 第三章 江南絲竹與相關

樂社 第一節 環太湖地區的“家樂”傳統 一、繁盛時尚的家樂班 二、家樂班所涉絲竹樂器 第二節 民間“堂名”與文人“雅集” 一、頗具“雅集”遺風的“堂名”班 二、文人樂社與清客和清客串 第四章 樂隊編制與樂器演奏風格 第一節 樂隊編制的歷史繼承與創新拓展 一、近現代樂器編制述略 二、樂隊編制的歷史繼承 三、樂隊編制的橫向聯系 四、新作品演奏對傳統樂隊編制的“突破” 第二章 笛簫演奏風格的“昆曲”“琴樂”傳統 一、竹笛演奏風格的昆曲傳統 二、洞簫演奏風格的琴樂傳統 第三節 二胡演奏風格的“包腔”傳統 一、江南絲竹二胡源流 二、江南絲竹二胡演

奏與說唱戲曲“包腔” 第四節 琵琶演奏風格的“文曲”傳統 一、南北派琵琶曲目中的“文曲” 二、文板琵琶與絲竹琵琶的合一 三、演奏中的文板琵琶技法顯現 第五章 曲目類型與“八大曲” 第六章 曲目家族構成辨識 第七章 “體式”和“腔型”變體勢態 第八章 江南絲竹的傳播與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著述 論文 圖鑒、百科、大系、大成、曲集 附錄 “蘇南三社”調查記 江南絲竹大事年譜(1901—2006) 後記

探討37簧笙樂器發展——以《望夫雲的傳說》為例

為了解決樂器笙的問題,作者吳昱潁 這樣論述:

笙是中國傳統的簧管樂器,通過簧片震動發音,是唯一能夠演奏和聲的簧管樂器,過去的笙在演奏上因為音域的限制,一般只用在合奏或伴奏,很少運用在獨奏上,在音域不足的情況下,通常借音吹奏。但現今,在不斷的改良下,笙已經從十幾笙苗組成的笙發展到現在常使用的二十四簧笙、二十六簧笙和少數民族樂器蘆笙、葫蘆笙,解決了笙的音域不足、缺音問題,以及為了配合國樂團開始交響化後也改良出三十六簧高音鍵笙、中音笙、低音笙等等。近年來,隨著笙逐漸改良下,笙協奏曲的作品也逐漸增加,有經典的《鳳凰展翅》、《晉調》、《冬獵》、《虹》、《薩滿天神之舞》、《微山湖船歌》等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以關於笙協奏曲的研究探討也越來越多。作曲

家張曉峰先生取材於中國雲南白族的民間傳說與音樂素材,並在1983年創作出協奏曲《望夫雲的傳說》。本文以張曉峰先生所創作的協奏曲《望夫雲的傳說》作為研究探討對象,此次探討的演奏版本為笙演奏家翁鎮發先生二次創作版本,全曲以三十七簧笙演奏,筆者與指導教授共同討論後決定保留原作曲家版本中的蘆笙演奏樂段,展現笙的不同形制與音響特色,全曲使用三十七簧笙與蘆笙演奏。本文經由筆者資料搜集整理與演奏詮釋分析,加以說明。關鍵字:笙協奏曲、蘆笙、三十七簧笙、張曉峰、望夫雲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