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脂 基複合材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樹脂 基複合材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亞江等寫的 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 和李亞江的 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千華駐科技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綠色能源學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卜一宇所指導 謝宜璋的 增韌劑對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影響 (2021),提出樹脂 基複合材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氧樹脂、增韌劑、CTBN、RA95、RA840、RA1340。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蔡健益所指導 陳俊宏的 3D列印機械超穎材料用於改善壓縮性質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3D列印、機械超穎材料、多壁奈米碳管、表面官能化改質、複合材料、壓縮吸震材料的重點而找出了 樹脂 基複合材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樹脂 基複合材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

為了解決樹脂 基複合材料的問題,作者李亞江等 這樣論述:

  歷史上每一種新材料的出現,都伴隨著新的連接工藝的出現並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應用産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研究開發更是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結果,在電子、能源、汽車、航太、核工業等部門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書針對近年來受到人們關注的先進材料,如高技術陶瓷、金屬間化合物、複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對其連接原理、焊接性特點、技術要點及應用等做了系統的闡述,給出一些典型工程結構連接的應用示例,可以指導新産品研發。本書内容反映出近年來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發展,特别是一些先進技術的發展,對推動先進材料的焊接應用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供從事與材料開發和焊

接技術相關事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師生、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閲讀參考。

增韌劑對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影響

為了解決樹脂 基複合材料的問題,作者謝宜璋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動機是探討增韌劑端羧基液態丁腈橡膠( Carboxyl-Terminated Butadiene-Acrylonitrile Copolymer,CTBN)系統中HyPox RA95、HyPox RA840、HyPox RA1340對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引響。首先,了解不同增韌劑及添加量在純樹脂測試條件下對增韌效果的影響。其次,實際應用碳纖複合材料是否有相同的趨勢,故須進一步的探討,了解不同增韌劑及添加量在碳纖複合材料測試條件下對增韌效果的影響。從測試結果與討論中可以得知,在純樹脂中添加越多的增韌劑其耐衝擊能力越佳,而在碳纖複材中比較耐衝擊能力、樹脂黏度在操作性上的影響且黏度在氣泡上的影

響,增韌劑對拉伸與彎曲強度影響,經由增韌劑改性過後的環氧樹脂的增韌不同,所形成的海島結構也有所不同。

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

為了解決樹脂 基複合材料的問題,作者李亞江 這樣論述:

  歷史上每一種新材料的出現,都伴隨著新的連接工藝的出現並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應用産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研究開發更是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結果,在電子、能源、汽車、航太、核工業等部門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書針對近年來受到人們關注的先進材料,如高技術陶瓷、金屬間化合物、複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對其連接原理、焊接性特點、技術要點及應用等做了系統的闡述,給出一些典型工程結構連接的應用示例,可以指導新産品研發。本書内容反映出近年來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發展,特别是一些先進技術的發展,對推動先進材料的焊接應用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供從事與材料開發和焊接技術相關事業的工程

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師生、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閲讀參考。   作者簡介 李亞江   現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作為技術員在工廠技術部門工作過7年,有從事基層焊接技術工作的經驗;研究所畢業後留校任教(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至今已有30多年),一直從事新材料及特種焊接技術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和完成國家科研計畫20多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0多項,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30多人。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280多篇,主要著作有《特殊及難焊材料的焊接》《焊接冶金學—材料焊接性》等。 第1 章 概述 1.1 先進材料的分類和性能特點 1.1.1 先進材料的

分類 1.1.2 先進材料的性能特點 1.2 先進材料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1.2.1 先進陶瓷 1.2.2 金屬間化合物 1.2.3 疊層材料 1.2.4 複合材料 1.2.5 功能材料 參考文獻 第2 章 先進陶瓷材料的焊接 2.1 陶瓷材料的性能特點及連接問題 2.1.1 結構陶瓷的性能特點 2.1.2 陶瓷與金屬連接的基本要求 2.1.3 陶瓷與金屬連接存在的問題 2.1.4 陶瓷與金屬的連接方法 2.2 陶瓷材料的焊接性分析 2.2.1 焊接應力和裂紋 2.2.2 界面反應及界面形成過程 2.2.3 擴散界面的結合強度 2.3 陶瓷與金屬的釺焊連接 2.3.1 陶瓷與金屬釺焊連接的特點

2.3.2 陶瓷與金屬的表面金屬化法釺焊 2.3.3 陶瓷與金屬的活性金屬化法釺焊 2.3.4 陶瓷與金屬釺焊的示例 2.4 陶瓷與金屬的擴散連接 2.4.1 陶瓷與金屬擴散連接的特點 2.4.2 擴散連接的工藝參數 2.4.3 Al2 O3 複合陶瓷/金屬擴散界面特徵 2.4.4 SiC/Ti/SiC 陶瓷的擴散連接 2.5 陶瓷與金屬的電子束焊接 2.5.1 陶瓷與金屬電子束焊的特點 2.5.2 陶瓷與金屬電子束焊的工藝過程 2.5.3 陶瓷與金屬電子束焊示例 參考文獻 第3 章 複合陶瓷與鋼的擴散連接 3.1 複合陶瓷與鋼的擴散連接工藝 3.1.1 Al2 O3-TiC 複合陶瓷的基

本性能 3.1.2 複合陶瓷與鋼擴散連接的工藝特點 3.1.3 擴散接頭試樣製備及測試方法 3.2 Al2 O3-TiC 複合陶瓷與Q235 鋼的擴散連接 3.2.1 Al2 O3-TiC/Q235 鋼擴散連接的界面特徵和顯微硬度 3.2.2 Al2 O3-TiC/Q235 鋼擴散連接界面的剪切強度 3.2.3 Al2 O3-TiC/Q235 鋼擴散連接的顯微組織 3.2.4 界面過渡區析出相分析 3.2.5 工藝參數對Al2 O3-TiC/Q235 鋼擴散界面組織的影響 3.3 Al2 O3-TiC 複合陶瓷與18-8 奥氏體鋼的擴散連接 3.3.1 Al2 O3-TiC/18-8 鋼擴散連

接的界面特徵和顯微硬度 3.3.2 Al2 O3-TiC/18-8 鋼擴散連接界面的剪切強度 3.3.3 Al2 O3-TiC/18-8 鋼擴散連接的顯微組織 3.3.4 界面過渡區析出相分析 3.3.5 工藝參數對Al2 O3-TiC/18-8 鋼擴散界面組織的影響 3.4 Al2 O3-TiC 複合陶瓷與W18Cr4V 高速鋼的擴散連接 3.4.1 擴散工藝特點及試樣製備 3.4.2 Al2 O3-TiC/W18Cr4V 鋼擴散連接的界面特徵 3.4.3 Al2 O3-TiC/W18Cr4V 擴散連接界面的剪切強度 3.4.4 工藝參數對界面過渡區組織的影響 3.4.5 Al2 O3-Ti

C/W18Cr4V 擴散界面裂紋擴展及斷裂特徵 參考文獻 第4 章 鎳鋁及鈦鋁金屬間化合物的連接 4.1 金屬間化合物的發展及特性 4.1.1 結構用金屬間化合物的發展 4.1.2 金屬間化合物的基本特性 4.1.3 三種有發展前景的金屬間化合物 4.1.4 N-i Al、 T-i Al 係金屬間化合物的超塑性 4.2 N-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 4.2.1 NiAl 合金的擴散連接 4.2.2 Ni3 Al 合金的熔焊 4.2.3 Ni3 Al 與碳鋼(或不銹鋼) 的擴散焊 4.2.4 Ni3 Al 基IC10 合金的擴散連接和真空釺焊 4.3 T-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 4.

3.1 T-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特點 4.3.2 T-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電弧焊 4.3.3 T-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電子束焊 4.3.4 TiAl 和Ti3 Al 合金的擴散焊 4.3.5 TiAl 異種材料的擴散焊 參考文獻 第5 章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的連接 5.1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及焊接性 5.1.1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的特點 5.1.2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性特點 5.1.3 Fe3 Al 焊接接頭區的裂紋問題 5.2 Fe3 A 與鋼(Q235、18-8 鋼) 的填絲鎢極氬弧焊 5.2.1 Fe3 Al 與鋼的鎢極氬弧焊工藝特點 5.2.2 Fe3 Al/鋼填絲GT

AW 接頭區的組織特徵 5.2.3 Fe3 Al/鋼填絲GTAW 接頭區的顯微硬度 5.2.4 Fe3 Al/鋼GTAW 接頭的剪切強度及斷口形態 5.3 Fe3 Al 與鋼(Q235、18-8 鋼) 的真空擴散連接 5.3.1 Fe3 Al/鋼真空擴散連接的工藝特點 5.3.2 Fe3 Al/鋼擴散焊界面的剪切強度 5.3.3 Fe3 Al/鋼擴散焊界面的顯微組織特徵 5.3.4 Fe3 Al/鋼擴散焊接頭的顯微硬度 5.3.5 界面附近的元素擴散及過渡區寬度 5.3.6 工藝參數對擴散焊界面特徵的影響 5.4 Fe3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其他焊接方法 5.4.1 Fe3 Al 金屬間化合物

的電子束焊 5.4.2 Fe3 Al 的焊條電弧焊 5.4.3 Fe3 Al 氬弧堆焊工藝及特點 參考文獻 第6 章 疊層材料的焊接 6.1 疊層材料的特點及焊接性 6.1.1 疊層材料的特點 6.1.2 疊層材料的焊接性分析 6.1.3 疊層材料的焊接研究現狀 6.2 疊層材料的填絲鎢極氬弧焊 6.2.1 疊層材料填絲GTAW 的工藝特點 6.2.2 疊層材料焊接區的熔合狀態 6.2.3 疊層材料與18-8 鋼焊接區的組織性能 6.3 疊層材料的擴散釺焊 6.3.1 疊層材料擴散釺焊的工藝特點 6.3.2 疊層材料與18-8 鋼擴散釺焊的界面狀態 6.3.3 疊層材料/18-8 鋼擴散釺焊

接頭的顯微硬度 6.3.4 疊層材料/18-8 鋼擴散釺焊接頭的剪切強度 參考文獻 第7 章 先進複合材料的焊接 7.1 複合材料的分類、特點及性能 7.1.1 複合材料的分類及特點 7.1.2 複合材料的增強體 7.1.3 金屬基複合材料的性能特點 7.2 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2.1 金屬基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2.2 樹脂基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2.3 C/C 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2.4 陶瓷基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3 連續纖維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焊接 7.3.1 連續纖維增強MMC 焊接中的問題 7.3.2 連續纖維增強MMC 接頭設計 7.3.3 纖維增強MM

C 的焊接工藝特點 7.4 非連續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焊接 7.4.1 非連續增強MMC 焊接中的問題 7.4.2 非連續增強MMC 的焊接工藝特點 第8 章 功能材料的連接 8.1 超導材料與金屬的連接 8.1.1 超導材料的性能特點及應用 8.1.2 超導材料的連接方法 8.1.3 超導材料的連接工藝特點 8.1.4 氧化物陶瓷超導材料的焊接 8.2 形狀記憶合金與金屬的連接 8.2.1 形狀記憶合金的特點及應用 8.2.2 形狀記憶合金的焊接進展 8.2.3 TiNi 形狀記憶合金的電阻釺焊 8.2.4 TiNi 合金與不銹鋼的過渡液相擴散焊 參考文獻   序   歷史上每一種

新材料的出現,都伴隨著新的連接工藝的出現並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材料的研究開發是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結果,連接技術對其推廣應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在電子、能源、汽車、航太、核工業等部門中得到了應用。   先進材料的開發是發展高新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先進材料的連接在工程結構中是經常遇到的,而且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較多,有時甚至阻礙了整個工程的進展。特别是許多先進材料的連接,採用常規的焊接方法難以完成,先進焊接技術的優越性日益突現。   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針對近年來受到人們關注的先進材料(如高科技陶瓷、金屬間化合物、複合材料、功能材料等)的連接問題,對其連接原理、焊接性特點、技術要

點及應用等做了系統的闡述,力求突出科學性、先進性和新穎性等特色。本書內容反映出近年來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發展,特别是一些先進技術的發展,對推動先進材料的焊接應用有重要的意義。書中給出一些先進材料結構連接的應用示例,可以指導新產品研究開發。   本書供從事與材料開發和焊接技術相關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師生、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參考。   參加本書撰寫的其他人員還有:王娟、馬海軍、夏春智、陳茂愛、劉鵬、沈孝芹、黄萬群、吳娜、李嘉寧、劉如偉、馬群雙、劉坤、蔣慶磊、魏守征。   由於筆者水準所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3D列印機械超穎材料用於改善壓縮性質之研究

為了解決樹脂 基複合材料的問題,作者陳俊宏 這樣論述:

目錄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目錄 III圖目錄 VI表目錄 X第一章 前言 1第二章 文獻回顧 32.1 3D列印技術 32.1.1 3D列印概述 32.1.2 3D列印技術介紹 42.1.3 3D列印技術類型 62.1.4 高分子聚合物基複合材料之3D列印技術 82.1.5 3D列印材料開發與列印過程的挑戰 132.2 機械超穎材料 152.2.1 超穎材料 152.2.2 機械超穎材料 162.2.3 蒲松比類型的機械超穎材料 182.3 奈米碳管 232.3.1 碳材料 232.3.2 奈米碳管 252.3

.3 奈米碳管的纏繞與分散 282.3.4 官能化奈米碳管 312.3.5 奈米碳管摻雜聚合物 322.4 材料機械性質 342.4.1 應力-應變行為 342.4.2 比強度分析 36第三章 實驗方法與步驟 373.1 實驗規劃 373.2 實驗使用之藥品與分析儀器 423.3 實驗流程 443.3.1 機械超穎材料建模與列印 443.3.2 表面官能化改質奈米碳管 483.3.3 3D列印聚合物摻雜改質奈米碳管 503.4 實驗分析儀器介紹 523.4.1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 523.4.2 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FTI

R) 523.4.3 材料試驗機 523.4.4 實驗分析儀器流程圖 53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44.1 機械超穎材料分析 544.1.1 應力應變特性分析 544.1.2 比強度分析 584.1.3 循環壓縮分析 594.1.4 應力拉伸測試分析 614.2 官能化奈米碳管材料分析 634.2.1 顯微組織觀察 634.2.2 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分析 644.2.3 分散性分析 664.3 聚合物摻雜奈米碳管機械超穎材料分析 684.3.1 應力應變特性分析 684.3.2 比強度分析 714.3.3 循環應力分析 74第五章

結論 76第六章 參考文獻 77 圖目錄圖 1 本研究所使用的三大技術主軸 2圖2.1 3D列印的基本原理[1]。 5圖2.2 批量型與擠壓型的3D列印原理的示意圖[2]。 6圖2.3 利用奈米材料進行功能性3D列印[2]。 8圖2.1 機械超材料的基本分類[11]。 16圖2.2 體積模數和剪切模數關係圖(KG圖) [11]。 17圖2.3 蒲松比ν的數值範圍[20] 18圖2.4 在拉伸和壓縮下不同材料的蒲松行為:(a)非膨脹材料(一般材料)(b)膨脹材料(負蒲松比材料)[22]。 19圖2.5 壓縮行為:(a)正蒲松比材料;(b)負蒲松比材料

[20]。 20圖2.6 經典的手性結構示意圖(A)排列與(B)單體與(C)韌帶運動[12]。 21圖2.7 凹腔結構上的拉伸行為示意圖[35]。 21圖2.8 3D 凹腔結構模型:(a)單體 (b)3D堆積[36]。 22圖2.9 1991年Iijima Sumio發現的多壁奈米碳管[39]。 25圖2.10 不同類型的奈米碳管示意圖(A)扶手椅形 (B)鋸齒形 (C)手性形)[38]。 26圖2.11 對於填充了(a)MWNTs或(b)CB的SBR複合材料,其相對填料載荷的體積電阻率[48]。 27圖2.13 具有不同填充料含量的複合材料中填充料的總表面積[38

]。 28圖2.14 不同奈米碳管的電子顯微鏡圖像:(A)單壁奈米碳管束的TEM圖像;(B)纏結的多壁奈米碳管附聚物的SEM圖像[38]。 28圖2.15 不同種類的超音波震盪處理奈米碳管分散(A)水浴超音波震盪機(B)探針超音波震盪機,以及超音波震盪處理對奈米碳管結構的影響(C)超聲處理前後的CNT拉曼光譜圖[49]。 29圖2.16 用於將顆粒分散到聚合物基體中的三滾筒壓延機和(A)三滾筒壓延機示意圖,(B)三滾筒壓延機結構及其工作原理[38]。 30圖2.17 奈米碳管共價功能化的示意圖[62]。 31圖2.18 Kelvin與Octet晶格之應力-應變圖示意圖[63

]。 35圖2.19 不同晶格機械超穎材料之比強度示意圖[64]。 36圖3.1 特徵後的二維手性六角形結構示意圖(A)上基準面視圖(B)前基準面視圖(C)斜視圖。 38圖3.2 二維手性六角形結構壓縮扭曲圖 (a)單體未受力(b)壓縮單體(c)未受力單元間 (d)受力後單元間距[65]。 38圖3.3 正負蒲松比相間隔設計之機械超穎材料示意圖。 39圖3.4 二維六角蜂窩狀手性模型與正負蒲松比相間隔之凹腔結構模型進行正基準面與上基準面之結合示意圖,其中(A)為複合結構上視圖(B)為結合單體示意圖(C)多層組合結構堆積示意圖(D)為堆積複合結構前視圖(E)為堆積複合結構右視

圖(注:圓環為輔助列印成行之結構)。 40圖3.5 奈米碳管濕式化學法改質示意圖。 41圖3.6 中孔六角延伸單體。 44圖3.7 單體伸長填料。 44圖3.8 一次連接之六角手性單體對接示意圖。 44圖3.9 正蒲松比結構示意圖,其中(A)(B)圓環不同視角示意圖、(C)(D)(E)為四元環組合為菱形的前視圖、右視圖與右前視圖。 45圖3.10 組合兩種機械超穎材料(A)上視圖 (B)前視圖 (C)斜視圖 (部分結構著色處里)。 45圖3.11 堆疊後機械超穎材料示意圖(A)前視圖(B)右視圖(C)上視圖(D)斜視圖。 46圖3.12 機械超穎材料設計與製作流

程圖。 47圖3.13 奈米碳管表面羥基官能化流程圖 49圖3.14 高分子聚合物摻奈米碳管機械超穎材料完整流程圖。 51圖3.15 實驗樣品之特性分析規劃。 53圖4.1 拉伸壓縮轉換模具示意圖與規格(單位:mm)。 54圖4.2 進行壓縮測試過程示意圖。 55圖4.3 正負蒲松比間隔之結構(A)上視圖(B)前視圖(C)側視圖與(D)壓縮單元。 55圖4.4 不同線徑純聚合物列印物件之壓縮應力-應變比較圖。 57圖4.5 不同線徑機械超穎材料之比強度分析圖。 58圖4.6 線徑0.35 mm機械超穎材料循環壓縮應力-應變圖。 59圖4.7 線徑0.28

mm機械超穎材料循環壓縮應力-應變圖。 60圖4.8 線徑0.21 mm機械超穎材料循環壓縮應力-應變圖。 60圖4.9 拉伸試驗樣品示意圖(部分結構著色處理)。 61圖4.10 不同線徑純聚合物拉伸應力-應變比較圖。 62圖4.11 官能化改質前(A)、(B)與官能化改質後(C)(D)之多壁奈米碳管。 63圖4.12 奈米碳管(丙酮清洗)與表面官能化改質奈米碳管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FT-IR)分析圖。 64圖4.13 靜置48小時之光固化樹脂摻雜改質前(左)後(右)奈米碳管之分散性與沉澱測試。 66圖4.14 純樹脂、樹脂摻雜奈米碳管、樹脂摻雜改質奈米碳管靜置7

2 hr後外觀比較圖。 67圖4.15 不同比例摻雜表面官能化改質奈米碳管之壓縮應力-應變圖,其中(a)0 wt.% (b)0.1 wt.% (c)0.2 wt.% (d)0.25 wt.% (e)0.3 wt.%。 69圖4.16 (a)未摻雜(b)摻雜未改質與(c)摻雜改質奈米碳管之壓縮應力-應變圖。 70圖4.17 摻雜不同比例之表面官能化改質奈米碳管之比強度分析圖,其中(a)0 wt.% (b)0.1 wt.% (c)0.2 wt.% (d)0.25 wt.% (e)0.3 wt.%。 72圖4.18 (a)未摻雜(b)摻雜未改質與(c)摻雜改質奈米碳管之比強度分析圖。

73圖4.19 不同摻雜量改質奈米碳管之壓縮應力-應變循環圖,其中 (a) 0.1 wt.%(b)0.2 wt.% (c)0.25 wt.% (d)0.3 wt.%。 75 表目錄表3.1 批量型3D列印技術的介紹[2]。 7表3.2 擠出型3D列印技術的介紹[2]。 7表3.4 顆粒增強型高分子聚合物基複合材料[3]。 10表3.5 纖維增強型高分子聚合物基複合材料[3]。 11表3.6 奈米增強型高分子聚合物基複合材料[3]。 12表3.7 各式常見碳材料的基本性質整理[46]。 24表3.8 實驗使用之藥品資料表。 42表3.9 實驗使用之設備及分析

儀器。 43表3.10 流程圖代號及圖形對照表。 46表4.1 壓縮試驗樣品之曲線斜率(楊氏係數) 57表4.2 拉伸斷裂前後試驗樣品之曲線斜率(楊氏係數)與降伏點。 62表4.3 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之鍵結種類與波數範圍[80]。 65表4.4 壓縮試驗樣品之曲線斜率(楊氏係數)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