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殼風扇方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機殼風扇方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托尼·科迪班寫的 尋找熱量的足跡:電子產品熱設計中的溫升與熱沉 和周海濤等的 中文版SolidWorks 2015技術大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FX30 Cinema Line Super 35 數位相機- Sony 台灣官方購物網站也說明:R 感光元件呈現令人難忘的影像背照式Exmor R APS-C CMOS 感光元件和Super 35 格式呈現出色的解析度。 3.耐用的鎂合金機殼輕巧的鎂合金強化了耐用性和性能。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 和人民郵電所出版 。

國立高雄大學 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IEMBA) 李博志、趙建雄所指導 呂有原的 研發支出對營運績效的影響-以A公司為例 (2021),提出機殼風扇方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研發支出、EPS、相關分析、營業收入、簡單線性迴歸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田華忠所指導 林昭成的 圖形處理器加裝於電腦主機之散熱分析與改良 (2019),提出因為有 圖形處理器、均熱板、電腦主機、數值模擬、實驗模擬的重點而找出了 機殼風扇方向的解答。

最後網站電腦風扇方向 - Tpck則補充:28/12/2016 · 請教機殼風扇安裝方向– 電腦機殼前後可以各裝1個風扇,共2個,想問前置面板那邊風扇方向怎裝,貼標籤的是朝內嗎. 19/2/2010 · 經過板上大大的推薦決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機殼風扇方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尋找熱量的足跡:電子產品熱設計中的溫升與熱沉

為了解決機殼風扇方向的問題,作者(美)托尼·科迪班 這樣論述:

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了電子產品設計中不經意或者非常容易忽視的小問題,詳細說明了一些設計的謬誤,對於提高產品可靠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書具有措辭詼諧幽默、內容豐富、貼近實際產品和涉及行業廣泛等特點。詼諧的言語承載著寶貴的經驗知識,實乃電子設備熱設計行業難得一見的好書。 Tony Kordyban自從1980年就開始從事電子冷卻和相關的寫作工作。他在底特律大學獲得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在斯坦福大學獲得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專業為熱動力學。他絕大多數的電子冷卻經驗知識都是通過自己和在貝爾實驗室、泰樂通訊和艾默生網路能源等公司同事的工作失誤和差錯中獲得。為了避免其他人犯同樣的錯誤,他撰寫

了兩本書;《Hot Air Rises and Heat Sinks: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Cooling Electronics Is Wrong》《More Hot Air》,並且均由ASME出版發行。除此之外,他也寫了一些非正式主題的文章,並且發表在Electronics Cooling雜誌和CoolingZone.com網站。   李波,男,生於1982年9月,同濟大學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學士,上海理工大學工程熱物理碩士,在校期間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子設備冷卻技術。曾就職于台達電子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和明導(上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現為熱領(上海)科技有限

公司電子設備熱設計技術主管,負責電子設備熱設計、熱模擬技術的應用、推廣和培訓等相關工作。曾出版《FloTHERM軟體基礎與應用實例》,《FloEFD流動與傳熱模擬入門及案例分析》和《笑談熱設計》等書。   陳永國,男,200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獲得工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從事通信設備和消費電子等產品的熱設計和開發工作。曾供職于英業達上海有限公司,2006年加入思科系統中國研發有限公司工作至今。曾擔任SEMI-THERM專案委員會成員。自2013年起,受邀擔任國際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審稿人。獲得多項中國和美國發明專利。   王

妍,女,生於1985年5月,上海理工大學工程熱物理碩士,在校期間主要研究方向電子熱設計,LED 燈的散熱分析等,曾就職于安世亞太上海分公司,從事熱設計軟體ANSYS Icepak的售前、售後技術支援等工作。現就職馬瑞利汽車零部件公司車燈產品的高級熱設計工程師。 譯者的話 致謝 題詞 第一章 我們不販賣空氣 我們的男主人公(作者) 發現他的新同事在產品設計需求中撰寫了一些工程傳說. 你是否應該測試實際的產品溫度. 或者是產品出口處的空氣溫度? 經驗: 所有熱問題的核心是元器件結溫. 第二章 每一個溫度都是一個故事 一個電阻燒掉時有多熱? 是否高於或低於焊錫的熔點? 實驗室

中總是傳說元器件燒毀或焊錫熔化. 但實際它們有多熱? 冰激淩的理想保存溫度是多少? 經驗: 在溫度尺規上做些標識. 第三章 環境控制不是那麼容易 Herbie瞭解到除非產品最終在恒溫箱內工作. 否則恒溫箱內進行產品測試並不好. 經驗: 自然與強迫對流. 熱失效. 第四章 金剛石是GAL 的摯友 通過閱讀有關描述環氧樹脂熱性能的文章可知. 它的熱性能要比普通環氧樹脂好50%. 但從熱傳導的角度而言. 它還是一個絕熱體. 經驗: 熱導率. 第五章 堅守底線 不要告訴PCB 設計工程師. 他設計的PCB 熱性能非常差. 他會將此設計作為唯一的可行設計. 經驗: 介紹CFD (計算流體動力學).

第六章 什麼時候是一個熱沉(散熱器)? 越來越多來自EE 世界的很多工程傳說談論鋁就像海綿一樣具有吸收熱量的魔法. 並且將熱量釋放到另一個世界. 經驗: 對流和表面積. 熱傳導. 第七章 權衡 電氣性能、成本和溫度三者需要權衡. 所以產品不能溫度太低. 經驗: 結溫工作限制. 第八章 恐懼症 全公司的人都害怕旋轉氣體加速裝置(風扇). 經驗: 風扇有著讓人們害怕它的缺陷. 所以在最開始的階段就要仔細考慮它. 第九章 間隙冷卻系統 一個系統的冷卻僅僅是因為主機殼內無意中設計的空氣縫隙. 如何預測一個冷卻系統的性能真的是門大學問. 經驗: 通過手算自然對流流動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十章 

極限 自然對流有極限. 因為大自然不會面對很多競爭. 並且不會努力在流程方面進行改善. 但是電腦晶片正變得越來越熱. 經驗: 自然和強迫對流冷卻. 第十一章 保持頭腦冷靜 最大風量為25CFM 的風扇. 在系統中卻無法提供25CFM 的空氣流量. Herbie 對此感到疑惑不解. 我只好將風扇在系統中風量的估算圖表畫在餐巾紙背面. 供他參考. 經驗: 風扇性能曲線. 第十二章 易怒的樣機 電子元器件的冷卻與電源的冷卻存在一些差異. 與人體的冷卻差別更大. 為一個專案制定熱設計目標. 不僅僅只是填寫一份表格那麼簡單. 經驗: 工作溫度極限. 第十三章 錯誤資料 元器件的資料手冊上寫滿了各種

各樣的資料. 然而很多資料通常只在無關緊要的時刻才顯得有用. 就像我的測溫手錶. 只在氣溫暖和的時候才稍顯精准. 當戶外天氣很熱或是很冷的時候. 溫度讀數往往錯得離譜. 經驗: 用空氣溫度來定義元器件的工作溫度極限. 這個資料其實沒有多大用處. 第十四章 悲觀是品質工具 Herbie 和Vlad發現. 兩個風扇有時候並不比一個風扇涼快. 經驗: 兩個並排安裝的風扇. 並不是總能提供冗餘冷卻. 第十五章 風兒吹啊吹 傳熱學中的偽科學和誤解來自於哪裡呢? 應該是始於電視天氣預報和所謂的“寒風指數”. 經驗: 強制對流換熱方程. 第十六章 熱電偶:最簡單的測量溫度的方法,卻可能測出錯誤的資料

熱電偶是最可靠和最準確的測量溫度的方法. 然而. 如果你像Herbie 那樣使用熱電偶的話. 熱電偶也可能測出錯誤的資料. 經驗: 熱電偶有可能不能正常工作. 第十七章 CFD 圖片很漂亮 電腦模擬能夠在電子設備樣機出來之前預測其內部電子元器件的溫度. 並且可以達到較高的預測精度. 經驗: 需要更多關於計算流體動力學(CFD) 的知識.    第十八章 過猶不及 從雜誌上的照片看. 針狀鰭片散熱器似乎有更多的散熱面積.但是. 為什麼它的散熱性能沒有變得更好? 經驗: 強制對流只對平行氣流方向的散熱器面積起作用. 第十九章 電腦模擬軟體是測試設備嗎 除了做熱模擬的工程師之外. 沒有人會相信電

腦模擬結果.除了測試工程師本人. 大家都盲目地相信熱測試資料. 為什麼不將熱模擬結果和熱測試資料進行比較. 得出一個讓所有人都認可的結果呢? 經驗: 計算流體動力學(CFD) 可以解讀溫度測試資料. 第二十章 熱電三極 有關熱電偶的民間傳說和爭論: 熱電偶線的接頭應該焊接還是熔接呢? 如果你測量的方法不對. 採用焊接或熔接又有什麼關係呢. 經驗: 瞭解熱電偶的工作原理. 第二十一章 混亂的對流 自然對流和強制對流本來應該是朋友. 為什麼要讓它們互掐呢? 好在有芝加哥小熊隊[ 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 MLB) 的一支 球隊] 的球迷參與其中. 出現自然對流和強制對流互掐的“球迷系統最終失敗.

經驗: 當自然對流和強制對流在相反的方向上工作時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第二十二章 視情況而定 一個64引腳的元器件能夠散發多少瓦的熱量? 主機殼需要多大的通風孔? 從印製電路板焊接面散發的熱量占總熱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這些常見的電子冷卻問題的答案都是“視情況而定”. 經驗: 元器件封裝功率限制及其局限性. 第二十三章 防曬霜是不是煙霧 大學的一項研究聲稱. 塗了防曬霜的皮膚比裸露的皮膚溫度要低20%. 即使是電子工程師也可以發現. 這個研究結論顯然是錯誤的. 經驗: 溫度不是一個絕對量. 第二十四章 70℃環境下比50℃環境下的測試結果低 在70℃環境和1000ft/min (5.08m/

s) 空氣流速下進行的熱測試比50℃環境和0ft/min空氣流速下的測試更嚴苛嗎? 並不總是 如此. 經驗: 對流換熱取決於空氣速度和溫差的組合. 而不僅僅是空氣溫度. 第二十五章 鍋裡的水終究會沸騰 實習生Roxanne沒有相信關於冷卻的傳統做法. 傳統的熱測試流程是: 啟動測試後等待1h. 然後記錄溫度資料. Roxanne沒有遵循這一傳統測試流程. 她一直等到溫度穩定在一個最大值時才開始記錄. 然後發現測試結果全變了. 經驗: 熱時間常數和瞬態對流. 第二十六章 最新的熱CD 當你發燒時. 護士有沒有給你的舌頭下面放一些冰. 然後再給你量量體溫. Herbie 想把散熱器只放在那個溫

度測量過熱的元器件上. 經驗: 一個複雜的裝配可能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工作溫度限值. 這個限值可能會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改變. 第二十七章 什麼是1W 一個耗散1W熱量的元器件有多熱? 就像房地產一樣. 這取決於位置、位置、位置. 經驗: 對流+ 傳導= 耦合傳熱. 一個棘手的問題可以影響你的直覺.   第二十八章 熱阻神話 找到結溫是一切的關鍵. 但事實證明. 計算它的唯一方法是基於上古神話而不是物理公式. 就如柯克船長說的“ 事實上所有的傳說都有一些事實依據. 在更好的事物出現之前. 你只能堅信這個神話. 經驗: 傳導;結和外殼之間的熱阻定義。 第二十九章 熱電製冷器是熱的 電氣工程師喜歡

這些全電子化的製冷器.Herbie 提議在新系統中使用它們. 後來放棄了. 因為他瞭解到熱電製冷器不僅花費巨大. 而且它們還要求有風扇和散熱器. 並且會使元器件比不使用製冷器時更熱. 如果它們根據製造商宣傳的那樣進行工作. 為什麼它們還那麼糟糕? 經驗: 珀爾帖效應冷卻. 第三十章 紙牌屋 即便是專家也曾迷信一些神話. 深夜的懺悔顯示通過控制電子設備溫度來提高它們的性能和可靠性的方法並不像聲稱的那麼厲害. 希望不久的將來. 科技的進步能夠在不顛覆整件事情的情況下為這個“紙牌屋” 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為什麼沒有任何人擔心? 經驗: 電子設備的溫度和可靠性之間的關係沒有那麼科學. Herbi

e 的準備工作助手 如果我讓你對於熱交換和電子散熱或者是關於本書中的任何內容充滿興趣. 你可以從以下這些資料中找到更為詳細的說明.  

機殼風扇方向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機殼風扇的DC與PWM模式有什麼不同?
3Pin風扇可以插在主機板的4Pin插座上嗎? 會有什麼問題嗎?
本集聊電Jing將帶大家認識機殼風扇的規格與運作模式!

相關影片:
【聊電Jing】如何安裝各種ARGB風扇? | 常見RGB、ARGB 風扇規格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5exS8OTufg
【聊電Jing】如何一眼看出風扇進氣與排氣方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V0dTd_nMA

#電腦組裝 #機殼風扇 #PWM風扇
--------------------------------------------------------------------------------------------
碰到問題? 討論菜單或揪團約戰
快Jing來Discord吧! - https://discord.gg/WPxnySf

更多即時動態與貼文
都在FB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Jing94993

追隨我吧!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jing4966
bilibili / https://space.bilibili.com/302292951

研發支出對營運績效的影響-以A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機殼風扇方向的問題,作者呂有原 這樣論述:

論文研究在於探討台灣散熱模組產業,其中一家標竿企業,擷取其西元2010年至西元2020年間營業收入、每股盈餘(EPS)、研究費用,透過統計中的相關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與迴歸分析中的簡單線性迴歸模型(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來驗證研發支出對營運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1.以統計的相關分析得知,研究費用和營業收入相關性最高,其次是研發費用和EPS,最後是營業收入和EPS。結果顯示研發費用對營業收入和EPS會有正向和顯著影響。2.以迴歸分析中的簡單線性迴歸模型所導出的公式和相關分析的結果我們得知:(1)研發費用對營業收入有正面顯著

得影響,也就是說研發費用高度正向決定公司的營運收入。(2)研發費用正向和顯著影響公司營業收入和EPS值,但營業收入的高低,也會影響公司的EPS值。3.從量化分析結果顯示,A公司投資在研發方面,會有正向和顯著影響公司的營業收入和EPS值。

中文版SolidWorks 2015技術大全

為了解決機殼風扇方向的問題,作者周海濤等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全面介紹SolidWorks 2015 使用功能及實際運用的書。本書內容全面、講解細致、案例眾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程。作為一本學習性和功能性並重的圖書,本書在章節划分上做得非常細致,便於讀者查詢相關的功能,可以將其當作一本技術查詢手冊。全書共有24 章,對於SolidWorks 2015 軟件的基礎應用,書中講解得非常詳細,通過實例和方法的有機統一,使本書內容既有操作上的針對性,也有方法上的普遍性。本書圖文並茂,講解深入淺出、貼近 工程,把眾多專業和軟件的知識點有機地融合到每章的具體內容中,包括SolidWorks 2015 入門與基本操作、繪制二維草圖、編輯二維草圖、創建基本特征、

創建高級特征、特征編輯與操作、3D 草圖與曲線、曲面特征、SolidWorks 文件數據管理、屬性檢測與質量分析、裝配建模、工程圖設計、PhotoView 360 高級渲染、鈑金設計、焊接設計、Plastics模流分析、注塑模具設計和管道與管筒設計等。綜合應用篇詳細講解了SolidWorks 在機械零件設計、產品造型設計、裝配設計、鈑金設計、模具設計和工程圖設計等領域的應用。通過對本書內容的學習、理解和練習,能使讀者真正具備 SolidWorks 設計者的水平和素質。附錄部分特別收錄了SolidWorks 軟件學習方法、術語表和模具技術用語表,供讀者檢索查閱。本書既可以作為院校機械CAD、模具

設計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對制造行業有濃厚興趣的讀者自學的教程。 第一篇 基礎入門篇 第1章 SolidWorks2015入門 1 1.1 SolidWorks設計意圖體現 2 1.1.1 零件建模與加工工藝分析 2 1.1.2 在建模過程中體現設計意圖 3 1.1.3 裝配體約束關系、要求體現設計 5 1.2 SolidWorks2015的安裝 5 實訓01——安裝SolidWorks 20156 1.3 SolidWorks2015用戶界面 7 1.3.1 菜單欄 7 1.3.2 功能區 8 1.3.3 命令選項卡 8 1.3.4 設計樹 9 1.3.5 狀態欄 9 1

.3.6 前導視圖工具條 9 1.4 任務窗格 10 1.4.1 SolidWorks資源 10 1.4.2 設計庫 10 1.5 參考幾何體 12 1.5.1 基准面 12 實訓02——創建基准面 14 1.5.2 基准軸 15 實訓03——創建基准軸 16 1.5.3 坐標系 17 實訓04——創建坐標系 17 1.5.4 創建點 18 實訓05——創建點 19 1.6 環境配置 19 1.6.1 系統選項設置 20 1.6.2 管理功能區 20 1.7 查看SolidWorks幫助 22 1.8 拓展訓練——管件設計 22 1.9 課后習題 26 第2章 SolidWorks2015基本

操作 27 2.1 SolidWorks2015文件管理 28 2.1.1 新建文件 28 2.1.2 打開文件 29 2.1.3 保存文件 30 2.1.4 關閉文件 31 2.2 選擇對象 31 2.2.1 選中並顯示對象 31 2.2.2 對象選擇方法 32 實訓06——高效率選擇對象並進行特征設計 36 2.3 控制模型視圖 39 2.3.1 縮放視圖 40 2.3.2 定向視圖 41 2.3.3 模型顯示樣式 42 2.3.4 隱藏/顯示項目 43 2.3.5 剖視圖 43 2.4 鍵鼠應用技巧 45 2.4.1 鍵鼠快捷鍵 45 2.4.2 鼠標筆勢 45 實訓07——利用鼠標筆勢

繪制草圖 46 2.5 三重軸的應用技巧 48 2.5.1 三重軸 48 2.5.2 參考三重軸 49 實訓08——利用三重軸復制特征 50 2.6 注釋和控標 52 2.6.1 注釋 52 2.6.2 控標 53 2.7 Instant3D 53 2.7.1 使用Instant3D編輯特征 53 2.7.2 Instant3D標尺 56 2.7.3 活動剖切面 56 實訓09——修改特征 57 2.8 錄制與執行宏 60 2.8.1 新建宏 60 2.8.2 錄制/暫停宏 60 2.8.3 為宏指定快捷鍵和菜單 60 2.8.4 執行宏與編輯宏 61 2.9 FeatureWorks 61

2.9.1 FeatureWorks特點 61 2.9.2 關閉和激活FeatureWorks 62 2.9.3 FeatureWorks識別方法與類型 63 2.9.4 FeatureWorks操作選項 65 2.9.5 FeatureWorks選項設置 66 2.10 拓展訓練——支座零件設計 67 2.11 課后習題 70 第3章 繪制二維草圖 72 3.1 SolidWorks2015草圖環境介紹 73 3.1.1 SolidWorks2015草圖界面 73 3.1.2 草圖繪制的基本操作方法 73 3.1.3 草圖約束信息 74 3.2 草圖動態導航 76 3.2.1 動態導航的推理

圖標 76 3.2.2 圖標的顯示設置 76 3.3 草圖對象的選擇 77 3.3.1 選擇預覽 77 3.3.2 選擇多個對象 78 3.4 繪制草圖基本曲線 79 3.4.1 直線與中心線 79 實訓10——利用「直線」「中心線」 命令繪制直線、圓弧圖形 81 3.4.2 圓與周邊圓 83 實訓11——利用(圓)命令和 (周邊圓)繪制草圖 84 3.4.3 圓弧 86 3.4.4 橢圓與部分橢圓 88 實訓12——利用「圓弧」「橢圓」「橢圓弧」繪制草圖 89 3.4.5 拋物線與圓錐雙曲線 90 3.5 繪制草圖高級曲線 91 3.5.1 矩形 91 3.5.2 槽口曲線 93 3.5.3

多邊形 94 3.5.4 樣條曲線 95 3.5.5 繪制圓角 99 3.5.6 繪制倒角 99 實訓13——繪制軸承座草圖 100 3.5.7 文字 103 3.6 拓展訓練 105 3.6.1 訓練一:繪制棘輪草圖 105 3.6.2 訓練二:繪制墊片草圖 109 3.7 課后習題 113 第4章 編輯二維草圖 114 4.1 草圖實體的操作 115 4.1.1 剪裁實體操作 115 實訓14——繪制拔叉草圖 117 4.1.2 延伸實體操作 118 4.1.3 等距實體操作 118 實訓15——繪制連桿草圖 119 4.1.4 鏡像實體操作 121 實訓16——繪制對稱的零件草圖 12

2 4.1.5 復制實體 122 實訓17——繪制搖柄草圖 125 4.1.6 草圖陣列 128 實訓18——繪制法蘭草圖 130 實訓19——繪制槽孔板草圖 132 4.2 草圖幾何約束 133 4.2.1 幾何約束類型 133 4.2.2 添加幾何關系 134 4.2.3 顯示/刪除幾何關系 135 實訓20——幾何約束在草圖中的應用 136 4.3 草圖尺寸約束 138 4.3.1 草圖尺寸設置 138 4.3.2 尺寸約束類型 143 4.3.3 尺寸修改 144 實訓21——尺寸約束在草圖中的應用 145 4.4 修改草圖和修復草圖 149 4.4.1 修改草圖 149 4.4.2

修復草圖 151 4.5 拓展訓練 151 4.5.1 訓練一:繪制花形草圖 151 4.5.2 訓練二:繪制閥座草圖 153 4.5.3 訓練三:繪制螺座草圖 156 4.6 課后習題 158 第二篇 特征建模篇 第5章 創建基體特征 160 5.1 凸台/基體工具 161 5.1.1 拉伸凸台/基體 161 實訓22——軸承座設計 165 5.1.2 旋轉凸台/基體 168 實訓23——創建軸零件 169 5.1.3 掃描 173 實訓24——爐架設計 175 5.1.4 放樣凸台/基體 180 實訓25——創建放樣特征 182 5.1.5 邊界凸台/基體 183 5.2 材料切除工具 1

85 5.2.1 拉伸切除 185 5.2.2 異型孔向導 186 實訓26——零件中的孔 187 5.2.3 旋轉切除 188 5.2.4 掃描切除 188 5.2.5 放樣切除 189 5.2.6 邊界切除 190 實訓27——利用掃描切除設計閥體零件 192 5.3 拓展訓練 196 5.3.1 訓練一:豆漿機上蓋設計 196 5.3.2 訓練二:豆漿機底座設計 200 5.4 課后習題 205 第6章 創建高級特征 206 6.1 形變特征 207 6.1.1 自由形 207 實訓28——自由形形變操作 209 6.1.2 變形 210 實訓29——變形操作 215 6.1.3 壓凹

217 實訓30——壓凹特征的應用 218 6.1.4 彎曲 219 實訓31——彎曲特征的應用 222 6.1.5 包覆 225 6.1.6 圓頂 226 實訓32——設計飛行器 227 6.2 扣合特征 230 6.2.1 裝配凸台 230 6.2.2 彈簧扣 232 6.2.3 彈簧扣凹槽 234 6.2.4 通風口 234 6.2.5 唇緣/凹槽 235 實訓33——設計塑件外殼 236 6.3 拓展訓練——玩具飛機造型 239 6.4 課后習題 244 第7章 特征編輯與操作 245 7.1 常規工程特征 246 7.1.1 圓角 246 7.1.2 倒角 247 實訓34——倒角與

圓角操作 249 7.1.3 筋 250 實訓35——筋操作 251 7.1.4 拔模 252 7.1.5 抽殼 253 實訓36——拔模與抽殼操作 255 7.2 特征陣列 256 7.2.1 線性陣列 257 實訓37——線性陣列操作 258 7.2.2 圓周陣列 259 實訓38——圓周陣列操作 259 7.2.3 曲線驅動的陣列 261 實訓39——曲線驅動的陣列操作 261 7.2.4 草圖驅動的陣列 262 7.2.5 表格驅動的陣列 263 實訓40——表格驅動的陣列操作 263 7.2.6 填充陣列 264 實訓41——填充陣列操作 264 7.2.7 隨形陣列 265 7.3

復制與鏡像 266 7.3.1 鏡像 266 7.3.2 復制 267 實訓42——復制與鏡像操作 268 7.4 修改實體特征 269 7.4.1 移動面 269 7.4.2 分割 270 7.4.3 利用Instant3D修改實體 273 實訓43——Instant3D修改實體 273 7.5 拓展訓練 275 7.5.1 訓練一:創建梯子 275 7.5.2 訓練二:創建管接頭 278 7.5.3 訓練三:工作台零件設計 280 7.6 課后習題 283 第8章 3D草圖與曲線 284 8.1 認識3D草圖 285 8.1.13D空間控標 285 8.1.2 繪制3D直線 286 實訓

44——繪制零件軸側視圖 287 8.1.3 繪制3D點 290 8.1.4 繪制3D樣條曲線 291 8.1.5 曲面上的樣條曲線 291 8.1.63D草圖基准平面 292 實訓45——插入基准平面繪制3D草圖 293 8.1.7 編輯3D草圖曲線 296 實訓46——手動操作3D草圖 296 實訓47——利用草圖程序三重軸修改草圖 297 8.2 曲線工具 298 8.2.1 通過XYZ點的曲線 298 實訓48——輸入坐標點創建空間樣條曲線 299 8.2.2 通過參考點的曲線 299 8.2.3 投影曲線 300 實訓49——利用投影曲線命令創建扇葉曲面 301 8.2.4 分割線

305 實訓50——以(交叉點)類型分割模型 308 8.2.5 螺旋線/渦狀線 309 實訓51——創建螺旋線 310 8.2.6 組合曲線 310 8.3 拓展訓練 311 8.3.1 訓練一:風扇葉片建模 311 8.3.2 訓練二:小豬音箱建模 316 8.4 課后習題 328 第9章 曲面特征 329 9.1 曲面概述 330 9.1.1 SolidWorks曲面定義 330 9.1.2 曲面命令介紹 330 9.2 基本曲面特征 331 9.2.1 常規曲面工具 331 9.2.2 平面區域 333 實訓52——飲水杯造型 334 實訓53——田螺曲面造型 337 實訓54——海豚

曲面造型 339 9.3 高級曲面特征 347 9.3.1 填充曲面 347 實訓55——產品破孔的修補 350 9.3.2 等距曲面 351 實訓56——金屬湯勺曲面造型 351 9.3.3 直紋曲面 357 9.3.4 中面 359 9.3.5 延展曲面 359 實訓57——創建產品模具分型面 360 9.4 曲面控制 360 9.4.1 替換面 361 實訓58——替換面操作 361 9.4.2 延伸曲面 362 9.4.3 縫合曲面 363 9.4.4 剪裁曲面 363 實訓59——塑膠小湯匙造型 364 9.4.5 解除剪裁曲面 366 9.4.6 刪除面 368 實訓60——煙斗造

型 369 9.5 曲面加厚與切除 375 9.5.1 加厚 375 9.5.2 加厚切除 376 9.5.3 使用曲面切除 376 9.6 拓展訓練 377 9.6.1 訓練一:花瓶造型 377 9.6.2 訓練二:大堂裝飾燈造型 381 9.7 課后習題 390 第10章 SolidWorks文件數據管理 391 10.1 SolidWorks文件結構與類型 392 10.1.1 外部參考 392 實訓61——修改外部參考關系 392 10.1.2 SolidWorks文件信息 393 10.1.3 SolidWorks文件類型 393 10.2 版本文件的轉換 394 10.2.1 利用

SolidWorksTaskScheduler轉換 395 10.2.2 在SolidWorks2015軟件窗口中轉換 397 10.3 文件的輸入與輸出 397 10.3.1 通過SolidWorksTask Scheduler輸入、輸出文件 397 10.3.2 通過SolidWorks2015窗口輸入、輸出文件 398 10.4 輸入文件與FeatureWorks識別特征 399 10.4.1 FeatureWorks插件載入 399 10.4.2 FeatureWorks選項 399 10.4.3 識別特征 400 實訓62——識別特征並修改特征 401 10.5 管理Toolbox文

件 403 10.5.1 生成Toolbox標准件的方式 403 10.5.2 Toolbox標准件的只讀選項 404 實訓63——應用Toolbox標准件 404 10.6 SolidWorkseDrawings 406 10.6.1 激活eDrawings 407 10.6.2 轉換為eDrawings文件 407 第11章 屬性檢測與質量分析 409 11.1 測量工具 410 11.1.1 設置單位/精度 410 11.1.2 圓弧/圓測量 411 11.1.3 顯示XYZ測量 411 11.1.4 面積與長度測量 412 11.1.5 零件原點測量 412 11.1.6 投影測量 4

12 11.2 質量屬性與剖面屬性 413 11.2.1 質量屬性 413 11.2.2 剖面屬性 414 11.3 傳感器 415 11.3.1 生成傳感器 416 11.3.2 傳感器通知 417 11.3.3 編輯、壓縮或刪除傳感器 417 11.4 統計、診斷與檢查 418 11.4.1 統計 418 11.4.2 檢查 419 11.4.3 輸入診斷 419 11.5 分析 420 11.5.1 幾何體分析 420 11.5.2 拔模分析 421 11.5.3 厚度分析 423 11.5.4 誤差分析 424 11.5.5 斑馬條紋 425 11.5.6 曲率分析 426 11.5.

7 底切分析 426 11.5.8 分型線分析 427 11.6 拓展訓練 427 11.6.1 訓練一:測量與移動模型 428 11.6.2 訓練二:檢查與診斷 431 11.6.3 訓練三:產品分析與修改 435 11.7 課后習題 438 第12章 裝配建模 439 12.1 裝配概述 440 12.1.1 計算機輔助裝配 440 12.1.2 了解SolidWorks裝配術語 441 12.1.3 裝配環境的進入 441 12.2 開始裝配體 442 12.2.1 插入零部件 443 實訓64——插入零部件 445 12.2.2 配合 446 實訓65——配合 450 12.3 控制裝

配體 450 12.3.1 零部件的陣列 451 實訓66——零部件的陣列 452 12.3.2 零部件的鏡像 453 實訓67——零部件的鏡像 454 12.3.3 移動或旋轉零部件 455 12.4 布局草圖 456 12.4.1 布局草圖的功能 457 12.4.2 布局草圖的建立 457 12.4.3 基於布局草圖的裝配體設計 458 12.5 裝配體檢測 459 12.5.1 間隙驗證 459 實訓68——間隙驗證 460 12.5.2 干涉檢查 461 實訓69——干涉檢查 462 12.5.3 孔對齊 462 實訓70——孔對齊 462 12.6 控制裝配體的顯示 464 12.

6.1 顯示或隱藏零部件 464 12.6.2 孤立 465 12.7 其他裝配體技術 466 12.7.1 智能扣件 466 12.7.2 智能零部件 467 12.7.3 裝配體直觀 468 12.8 大型裝配體的簡化 469 12.8.1 零部件顯示狀態的切換 469 12.8.2 零部件壓縮狀態的切換 469 12.8.3 SpeedPak 470 12.9 裝配體爆炸視圖 471 12.9.1 生成爆炸視圖 471 實訓71——生成爆炸視圖 473 12.9.2 爆炸視圖編輯 475 實訓72——編輯爆炸視圖 475 12.9.3 爆炸的解除 476 12.10 拓展訓練 476 1

2.10.1 訓練一:自上而下裝配設計 476 12.10.2 訓練二:自下而上裝配設計 484 12.11 課后習題 489 第三篇 實用功能篇 第13章 工程圖設計 490 13.1 工程圖概述 491 13.1.1 設置工程圖選項 491 13.1.2 建立工程圖文件 492 13.2 標准工程視圖 494 13.2.1 標准三視圖 494 13.2.2 模型視圖 495 13.2.3 空白視圖 496 13.2.4 預定義的視圖 497 13.2.5 相對視圖 498 13.3 派生視圖 498 13.3.1 投影視圖 498 13.3.2 輔助視圖 499 13.3.3 局部視圖 5

00 13.3.4 剪裁視圖 501 13.3.5 斷開的剖視圖 502 13.3.6 斷裂視圖 502 13.3.7 剖面視圖 503 13.3.8 旋轉剖視圖 504 13.4 標注圖紙 505 13.4.1 尺寸標注 505 13.4.2 公差標注 508 13.4.3 注解的標注 509 13.4.4 材料明細表 511 13.5 操作與控制工程圖 513 13.5.1 對齊視圖 514 13.5.2 視圖的隱藏和顯示 515 13.6 工程圖的打印、輸出 515 13.6.1 一般工程圖打印輸出 515 13.6.2 為單獨的工程圖紙指定設置 517 13.6.3 打印多個工程圖文件

517 13.7 拓展訓練 517 13.7.1 訓練一:閥蓋零件工程圖 518 13.7.2 訓練二:分光箱焊接工程圖 525 13.8 課后習題 531 第14章 PhotoView360高級渲染 533 14.1 渲染概述 534 14.1.1 認識渲染 534 14.1.2 PhotoView360簡介 534 14.1.3 啟動PhotoView360插件 535 14.1.4 PhotoView360菜單及工具條 535 14.2 PhotoView360渲染功能 536 14.2.1 渲染步驟 536 14.2.2 應用外觀 536 14.2.3 應用布景 540 14.2.4

光源與相機 540 14.2.5 貼圖和貼圖庫 546 14.2.6 渲染操作 549 14.3 拓展訓練 551 14.3.1 訓練一:渲染籃球 551 14.3.2 訓練二:鑽戒渲染 555 14.4 課后習題 559 第15章 鈑金設計 560 15.1 鈑金設計概述 561 15.1.1 鈑金零件分類 561 15.1.2 鈑金加工工藝流程 561 15.1.3 鈑金結構設計注意事項 562 15.2 SolidWorks2015鈑金設計工具 562 15.3 鈑金法蘭設計 563 15.3.1 基體法蘭 563 實訓73——創建鈑金法蘭 564 15.3.2 薄片 566 實訓74

——創建薄片 566 15.3.3 邊線法蘭 567 實訓75——創建邊線法蘭特征 567 15.3.4 斜接法蘭 569 實訓76——創建斜接法蘭特征 569 15.4 折彎鈑金體 570 15.4.1 繪制的折彎 571 實訓77——創建繪制的折彎特征 571 15.4.2 褟邊 572 實訓78——創建禢邊特征 572 15.4.3 轉折 574 實訓79——創建轉折特征 574 15.4.4 展開 576 實訓80——創建展開特征 576 15.4.5 折疊 577 實訓81——創建折疊特征 577 15.4.6 放樣折彎 578 實訓82——創建放樣折彎 578 15.5 鈑金成型工

具 580 15.5.1 使用成型工具 580 實訓83——成型工具 580 15.5.2 編輯成型工具 581 15.5.3 創建新的成型工具 582 15.6 編輯鈑金特征 585 15.6.1 切除—拉伸 585 實訓84——創建切除—拉伸 585 15.6.2 邊角—剪裁 587 實訓85——創建邊角剪裁 587 15.6.3 閉合角 589 實訓86——創建閉合角 589 15.6.4 斷開—邊角 590 實訓87——創建斷開邊角 591 15.6.5 將實體零件轉換成鈑金件 592 實訓88——創建轉換到鈑金 592 15.6.6 鈑金設計中的鏡像特征 593 實訓89——創建鏡像

特征 593 15.7 拓展訓練——ODF單元箱主體設計 594 15.8 課后習題 598 第16章 焊接設計 600 16.1 焊件設計概述 601 16.2 焊件特征工具與命令 601 16.2.1 (焊件)工具欄 601 16.2.2 (焊件)工具條 601 16.2.3 (焊件)菜單 601 16.3 焊件特征工具的應用 602 16.3.1 焊件 602 實訓90——創建焊件 602 16.3.2 結構構件 602 實訓91——創建結構構件 603 16.3.3 生成自定義結構構件輪廓 604 實訓92——生成自定義結構構件輪廓 604 16.3.4 剪裁/延伸 605 實訓93—

—剪裁/延伸 605 16.3.5 拉伸凸台/基體 607 16.3.6 頂端蓋 607 實訓94——頂端蓋 607 16.3.7 角撐板 609 實訓95——角撐板 609 16.3.8 圓角焊縫 611 實訓96——圓角焊縫 611 16.4 焊件切割清單 613 16.4.1 更新切割清單 613 16.4.2 排除特征至清單外 613 16.4.3 將焊件切割清單插入工程圖 614 實訓97——將焊件切割清單插入工程圖 614 16.4.4 配置焊件切割清單 615 16.4.5 自定義焊件切割清單屬性 615 16.4.6 焊件工程圖 616 實訓98——焊件工程圖 616 16.4

.7 生成子焊件 617 實訓99——焊件工程圖步驟 617 16.5 在裝配體中添加焊縫 617 16.5.1 焊接類型 617 16.5.2 焊縫的頂面高度和半徑 618 16.5.3 焊縫結合面 618 16.5.4 創建焊縫 619 實訓100——在裝配體中創建焊縫 619 16.6 拓展訓練 620 16.6.1 訓練一:鐵門設計 621 16.6.2 訓練二:防護欄設計 625 16.7 課后習題 628 第17章 Plastics模流分析 630 17.1 SolidWorksPlastics入門基礎 631 17.1.1 有限元分析基礎 631 17.1.2 常見的制品缺陷及產

生原因 632 17.1.3 SolidWorksPlastics插件的安裝 634 17.1.4 入門向導 635 17.2 建立網格 636 17.2.1 從任務窗格中建立網格模型 636 17.2.2 從PlasticsManager管理器中建立網格模型 640 17.2.3 網格診斷與修復 640 17.2.4 管路設計 645 17.2.5 增加虛擬模座 646 17.3 設定材料 647 17.3.1 選擇塑料 647 17.3.2 模具材料 650 17.4 設置操作條件 651 17.4.1 流動設定 651 17.4.2 保壓設定 653 17.4.3 翹曲設定 654 17

.5 邊界設定 654 17.5.1 流阻系數 654 17.5.2 修改局部厚度 655 17.5.3 澆口選擇 655 17.6 標稱壁厚 657 17.7 分析類型 657 17.7.1 「流動」分析 657 17.7.2 「流動+保壓」分析 659 17.7.3 「流動+保壓+翹曲」分析 659 17.8 拓展訓練——風扇葉模流分析 660 17.8.1 分析前期准備工作 660 17.8.2 流動分析與結果剖析 662 17.8.3 優化分析 663 17.9 課后習題 665 第18章 注塑模具設計 667 18.1 注塑模具種類與結構 668 18.1.1 注塑模的結構 668

18.1.2 注射模的分類及其結構 669 18.2 SolidWorks模具工具 672 18.2.1 產品分析工具 672 18.2.2 分型線設計工具 672 18.2.3 分型面設計工具 673 實訓101——設計平面分型面 676 18.2.4 分割型芯與型腔 678 實訓102——分割型芯與型腔 678 18.2.5 分割鑲件 679 實訓103——分割型芯鑲件 679 18.3 IMOLDV12簡介 680 18.3.1 IMOLD特征設計工具 681 18.3.2 IMOLD設計流程 682 18.3.3 IMOLDV12工具 682 18.3.4 相關IMOLD模具的設計術語

683 18.4 IMOLD數據准備過程 684 18.4.1 輸入模型 684 18.4.2 數據准備 685 18.4.3 拔模分析 686 18.5 IMOLD項目管理 688 18.5.1 創建新項目 688 18.5.2 項目儲存 689 18.5.3 打開項目 689 18.5.4 關閉項目 690 18.5.5 編輯項目 690 18.5.6 復制項目 690 18.6 IMOLD型芯/型腔設計 691 18.6.1 分型線設計 691 18.6.2 分型面設計 692 18.6.3 側型芯分型面設計 693 18.6.4 補面工具 694 18.6.5 創建型腔/型芯鑲塊 6

96 18.6.6 復制曲面 698 18.7 IMOLD模腔布局 699 18.7.1 模腔布局類型與方向 699 18.7.2 模腔數量 700 18.8 IMOLD澆注系統設計 700 18.8.1 澆注系統設計概述 700 18.8.2 澆口設計 702 18.8.3 流道設計 703 18.9 IMOLD模架設計 704 18.10 IMOLD頂出系統設計 707 18.10.1 頂桿設計 707 18.10.2 滑塊設計 708 18.10.3 內抽芯(斜頂)設計 710 18.11 IMOLD冷卻系統設計 711 18.12 拓展訓練 711 18.12.1 訓練一:風扇葉分模

712 18.12.2 訓練二:手機殼分模 721 18.13 課后習題 728 第19章 管道與管筒設計 729 19.1 SolidWorksRouting概述 730 19.1.1 Routing插件的應用 730 19.1.2 Routing選項設置 730 19.1.3 Routing文件命名 731 19.1.4 管道、管筒及線路 設計術語 731 19.2 Routing零部件設計 733 19.2.1 連接點 733 實訓104——利用連接點創建末端接頭 734 19.2.2 線路點 737 19.2.3 設計庫零件 738 19.2.4 管道和管筒零件設計 739 19.2.

5 彎管零件設計 740 19.2.6 法蘭零件 741 19.2.7 變徑管零件 742 19.2.8 其他附件零件 742 19.3 管道線路設計 743 19.3.1 管道步路選項設置 743 19.3.2 通過拖/放來開始 744 19.3.3 手動步路 745 19.3.4 自動步路 745 19.3.5 開始步路 746 19.3.6 編輯線路 747 19.3.7 更改線路直徑 747 19.3.8 覆蓋層 748 實訓105——支架管道設計 749 19.4 管筒線路設計 753 19.4.1 創建自由線路的管筒 753 實訓106——自由線路設計 753 19.4.2 創建正

交線路的管筒 755 實訓107——正交線路設計 755 19.5 拓展訓練——鍋爐管道系統設計 756 19.6 課后習題 765 第四篇 綜合應用篇 第20章 SolidWorks應用於機械零件設計 767 20.1 軸套類零件設計 768 20.1.1 設計思想 768 20.1.2 泵軸零件實例 768 20.2 盤蓋類零件設計 772 20.2.1 設計思想 773 20.2.2 閥蓋設計 773 20.3 叉架類零件設計 777 20.3.1 設計思想 777 20.3.2 叉架設計 778 20.4 箱體類零件設計 782 20.4.1 設計思想 783 20.4.2 箱體設計

783 第21章 SolidWorks應用於產品造型設計 791 21.1 電吹風造型設計 792 21.1.1 殼體造型 792 21.1.2 吹風機附件設計 800 21.1.3 電源線與插頭設計 806 21.2 鉸鏈合頁造型裝配設計 809 21.2.1 分析 809 21.2.2 造型與裝配步驟 810 第22章 SolidWorks應用於裝配設計 814 22.1 腳輪裝配設計 815 22.1.1 新建裝配體文件 815 22.1.2 插入第一個零件 815 22.1.3 插入軸零件 817 22.1.4 插入軸套零件 818 22.1.5 插入支撐架零件 819 22.1.6

插入固定板零件 820 22.1.7 鏡像零部件 822 22.1.8 保存文件 823 22.2 電源箱裝配設計 823 22.2.1 新建裝配體文件 823 22.2.2 插入第一個零件 824 22.2.3 插入PCB零件 825 22.2.4 插入風扇零件 827 22.2.5 插入AC插頭零件 829 22.2.6 插入電壓開關零件 830 22.2.7 插入機蓋零件 832 22.2.8 保存文件 834 第23章 SolidWorks應用於鈑金設計 835 23.1 頂蓋設計 836 23.1.1 設計分析 836 23.1.2 設計過程 836 23.2 光纜盒設計 840 2

3.2.1 設計分析 841 23.2.2 設計過程 841 23.3 機箱門設計 844 23.3.1 設計分析 845 23.3.2 設計過程 845 23.4 配線箱設計 849 23.4.1 設計分析 849 23.4.2 設計過程 849 第24章 SolidWorks應用於模具設計 853 24.1 模具任務 854 24.2 模具設計准備過程 854 24.3 型芯與型腔設計 857 24.3.1 分型線、分型面設計 857 24.3.2 補孔和延展面 859 24.3.3 創建型腔和型芯鑲塊 861 24.4 澆注系統設計 864 24.4.1 創建分流道 864 24.4.2

創建澆口 865 24.5 模具模架設計 866 24.6 頂出系統設計 867 24.6.1 頂桿設計 868 24.6.2 外抽芯(滑塊)設計 868 24.6.3 內抽芯(斜銷)設計 870 24.7 加載模具標准件 871 第25章 SolidWorks應用於工程圖設計 873 25.1 掛牆式分光模塊盒體工程圖 874 25.2 階梯軸工程圖 879 附錄一 SolidWorks2015軟件學習方法 886 附錄二 術語表 888 附錄三 模具技術用語 897

圖形處理器加裝於電腦主機之散熱分析與改良

為了解決機殼風扇方向的問題,作者林昭成 這樣論述:

由於電競遊戲的蓬勃發展,對於電腦性能之要求是越來越高,而針對影像處理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加,因此越來越多電腦主機加裝圖形處理器,且在製造技術提升與晶片尺寸微小化的情況下,單位面積內所生的發熱量亦有逐年提高的趨勢,使得電腦主機內電子零件溫度逐漸升高,因此如何使用效率更高的散熱方式有其必要性。本文採用FLOTHERM套裝模擬軟體,在模擬電腦主機內各測點溫度與熱流場,並與實驗結果進行誤差分析,當兩者誤差在可容許範圍內(10%),代表本次數值模擬擁有一定的可信度。首先對原型主機進行熱分析及改良,發現南橋晶片溫度較其他電子元件溫度為高,因此針對南橋晶片進行散熱改良。分別對主機擺放位置、散熱鰭片、均熱板、機

殼孔洞數量進行改良分析,進而與原型主機溫度值對照,檢視是否有達到預期散熱效果。以上變因中以加裝均熱板成效最為明顯,南橋晶片溫度較原始降低4.2℃。接著進行電腦主機加裝圖形處理器的熱分析及改良,發現由於南橋晶片與圖形處理器過於靠近,因此南橋晶片溫度大幅上升42.69℃,嘗試之散熱改良方式包括加裝均熱板、加裝風扇、加裝導流板,並探討導流板的材質對於元件溫度變化的影響。吾人發現加裝均熱板可使南橋晶片溫度下降39.47℃。而再加裝銅質導流板可以使南橋晶片溫度進一步下降22.82℃,達到明顯的改良效果。上述散熱方式建議未來可在電競電腦內參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