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油係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機油係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英)托尼·帕什利寫的 如何自造方程式賽車 和李憲光的 工業製冷集成新技術與應用(第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秒懂複級機油黏度 - 道達爾能源|也說明:秒懂複級機油黏度. 一直聽到粉絲們詢問SAE 10W40,「10W」代表什麼?40又是什麼? 「10W」:引擎冷卻時(啟動前)潤滑油的黏度係數。 係數越低,適用越寒冷的地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 呂有豐所指導 楊顯皓的 奈米石墨烯機油基礎性質與實車應用之研究 (2021),提出機油係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奈米石墨烯機油、奈米流體、黏度、磨潤、粒狀汙染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 呂有豐所指導 羅煌傑的 石墨烯奈米冷卻液應用於熱交換模擬平台與機車引擎性能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石墨烯、奈米流體、冷卻液、車輛性能、粒狀污染物(PM)排放、熱交換模擬平台的重點而找出了 機油係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10w40機油意思– 10w40機油推薦 - Allesc則補充:正確的汽車機油係數說明告訴您,很多人不懂汽車機油係數怎麼看,汽車機油 ... 半合成引擎機油混合了礦物油與合成油,帶來更佳的性能,但比全合成油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機油係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何自造方程式賽車

為了解決機油係數的問題,作者(英)托尼·帕什利 這樣論述:

這本書可以説明讀者瞭解低預算賽車的概念以及如何把它呈現到賽道上,以非常易於理解的方法和步驟展現了整個製造過程。雖然它主要瞄準的賽事是爬山賽和加速賽,但也可以應用到更廣泛的場合。通過作者的文字描述和超過400張彩色圖片,讀者可以根據一步步的指導,找到適合自己的摩托車發動機的類型,並瞭解獲取它們的途徑、進行這些製造所需要的設備、材料的選擇、設計和製造的方法,涵蓋了自造賽車(不論是採用鋼管底盤還是蜂窩鋁底盤)的所有基礎問題。讀者能得到作者在項目進展過程中實踐經驗的分享,以及針對相關的陷阱所給出的明智建議。 譯者序 前言 第 1 章 關於比賽和發動機的概述1 1.1 關於比賽1

1.2關於發動機1 1.3為什麼使用摩托車發動機?1 1.4組別2 第 2 章 發動機採購過程3 2.1發動機類型3 2.2發動機製造商3 2.3發動機型號3 2.4從何處搜尋3 2.5品質陷阱3 2.6必要附件5 2.7發動機的新舊5 第 3 章 發動機適用性調整6 3.1機油泵改裝6 3.2油底殼擋板8 3.3尾氣控制設備9 3.4可靠性改造11 第 4 章 變 速器13 4.1 離 合器13 4.2 換檔14 4.3驅動鏈條14 4.4差速器15 4.5傳動軸17 第 5 章 底 盤 設計19 5.1使用電腦19 5.2底盤功能19 5.3基礎尺寸19 5.4對底盤的期待20 5

.5結構材料20 第 6 章 懸 架 設計22 6.1 懸架、轉向和底盤的名詞術語22 6.2 目標23 6.3基本資料23 6.4轉向的幾何結構24 6.5固定外側懸架軸樞24 6.6轉向後傾角25 6.7叉臂長度26 6.8固定內側懸架支點27 6.9確定內側固定點的縱向位置30 6.10彈跳轉向31 6.11下潛和下蹲32 6.12升高係數32 第 7 章 構造鋼管空間框架33 7.1 材料33 7.2圓管還是方管33 7.3設定底盤佈局34 7.4 焊接37 第 8 章 蜂窩鋁的底盤打造41 8.1 材料41 8.2蜂窩鋁的加工41 8.3蜂窩鋁的折彎42 8.4連接點的設計43

8.5把部件固定在蜂窩框架上46 8.6關於膠的部分47 8.7我們的第一個連接48 8.8 木板51 第 9 章 懸 架 製造52 9.1 叉臂52 9.2杆端 / 球軸承55 9.3叉臂的修整56 9.4叉臂製造57 9.5支柱的功能60 9.6支柱的構造60 9.7支柱的製造60 9.8加工支柱64 9.9現成的支柱64 9.10推杆、拉杆和轉向杆65 9.11擺臂(鐘擺曲柄)66 9.12彈簧 / 減振器單元固定端連接68 第 10 章 發動機和變速器的安裝69 10.1底盤開口69 10.2發動機安裝點69 10.3鏈條張力調節71 10.4安裝到底盤上74 10.5拆裝需求7

4 第 11 章 轉向機構、制動系統、輪轂與輪圈 … 75 11.1轉向機構75 11.2制動系統77 11.3 輪轂82 11.4 輪圈85 第 12 章 彈簧、減振器及防傾杆86 12.1 彈簧86 12.2減振器87 12.3防傾杆88 第 13 章 燃 油 系統90 13.1化油器90 13.2燃油噴射91 13.3管道和附件94 13.4燃油箱94 13.5 燃油96 13.6 進 氣箱97 第 14 章 冷 卻 系統99 14.1熱交換器99 14.2喉管和管路101 14.3冷卻液迴圈泵101 14.4 儲 水箱102 14.5 恒 溫器103 14.6 溫 度 管理10

3 第 15 章 潤 滑 系統104 15.1 機 油泵105 15.2 機油冷卻器105 15.3 管道106 15.4機油濾清器106 15.5幹式油底殼方案106 15.6 儀錶106 15.7 呼 吸孔107 15.8 潤 滑油108 第 16 章 電 氣 系統109 16.1 線束109 16.2 插 接器110 16.3 發 電機110 16.4 蓄 電池111 16.5 起 動機112 16.6起動機繼電器(線包)113 16.7點火系統113 16.8 開關113 16.9快速換檔設備115 16.10部件保護116 第 17 章 緊固件與裝飾117 17.1螺栓連接11

7 17.2螺釘的螺紋117 17.3 螺栓118 17.4 螺母119 17.5螺紋鎖定劑120 17.6線材鎖定121 17.7螺紋襯套121 17.8 墊圈121 17.9 銷釘122 17.10 鉚釘122 17.11四分之一圈緊固件126 17.12滑動閂鎖126 17.13線材緊固(纏繞緊固)127 17.14R 形卡子127 17.15彈性綁帶127 17.16 塗裝127 17.17 電鍍128 17.18 陽 極 氧化128 第 18 章 空氣動力學附件129 18.1 翼片129 18.2 前翼129 18.3 尾翼130 18.4 擴 散器132 第 19 章 駕駛艙

裝備與著裝134 19.1 方 向盤134 19.2 座椅135 19.3 安 全帶135 19.4 控 制 踏板136 19.5 變 速杆138 19.6 儀錶139 19.7 開 關 設備140 19.8 舒 適性141 19.9 著裝142 19.10 駕 駛者142 第 20 章 試車143 20.1測量和調整143 20.2動態測試147 前言 既然你拿到了這本書,我猜測你正在渴望打造一輛自己的方程式賽車或爬山賽車, 可能是完全從零開始,或者是把一個摩托車發動機塞進一個現成的車身內,又或者是處於兩者之間。我將會竭盡全力為你提供幫助, 雖然我能給你的最好建議是去

買一輛現成的車,已經有別人幫你完成了這些麻煩的工作,付出了成本。為了從零開始打造一輛賽車,你還要完成設計工作,如果你白天還需要工作,你可能需要花費兩到三年的努力才行(至少我的進度如此),這還是假設你能一直處於“著魔”的狀態。這真的是一種不小的投入,即便不考慮你付出的金錢以及你本該享受的快樂生活。我們必須承認,當困難得到了徹底解決時也能獲得純粹的快樂,最終的賽車獲得成功時你也有真正的喜悅,但我也有幾個月的時間裡一直在希望我從來沒有開始這件蠢事。 在你完成你的賽車製造專案前,你會在很多深夜裡驚醒,思索你有沒有可能在哪裡犯了錯誤,但有時也會在想到了問題的答案時興奮地喊出阿基米德的名言“我找到啦(e

ureka)”。因為你忽略了“現實世界”中的責任與歡聚,你還要遭受家庭與朋友的諷刺與嘲諷。可能,只是可能,你也會收穫一些你在乎的人的尊重或者妒忌。有時,當事情看上去已經惡化到了極點時,我發現如果你告訴自己這些事情的目標是要獲取快樂時會有所幫助。 在這條道路上,你可能會像我一樣,把Rudyard Kipling 的詩句《如果》作為自己堅持下去的格言: “如果你遇見成功與挫折, 把它們都看成是同樣的虛名; 看著你用畢生去看護的東西被破壞, 然後俯身,用破爛的工具把它們修復。” 所以,在你投身這包含了沮喪、死胡同、巨大代價(包括金錢的、家庭的、社會的) 的冒險之前,請三思而後行,並且要清

醒地瞭解到,購買我們討論的這類二手的已經打造好的賽車只需要花費打造它們的一部分代價就可以。如果你真的愚蠢到無視這個“健康警告”,我只能說“歡迎來到這個俱樂部”,並且祝福你的項目取得圓滿的成功。 過去的 20 多年,我自己成功打造了 3 輛爬山賽車,並且通過提供建議或者提供硬體的方式,參與到很多其他人的項目中。我最近兩輛賽車的設計和構造, 在《Race Tech》雜誌的一系列文章中有了簡單介紹,並且我很高興也很驚訝於它們引起了如此多人的興趣。因此,我想可能有必要針對這個題目寫一本書,並決定把我的經驗更詳細地展示出來,於是就有了這本書的出版。在我個人的項目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並且想方設法去克

服、忽略或者繞過它們。通過這本書, 我希望能幫助未來的潛在的賽車製造者們能進行得更順利一點。我也必須承認,從這些體驗中我也獲得了大量的快樂,儘管也經歷了一些沮喪的過程。另外一種可能的情況是, 這本書會讓你為了生活而放棄這個特殊的製造專案,如果是這種情況,你的收穫有可能反而更多。 我已經儘量把複雜的理論變簡單,但讀者仍有可能需要自己搜索詳細的計算方法或複雜的解釋,這可能也是徒勞的。 我知道我足夠幸運能夠使用明顯對大部分人都過於複雜的機械工具和焊接設備,但我的大部分設備都是在工廠倒閉拍賣的時候, 以很便宜的價格買入的。實際上,我的第一輛車就是在一台氧乙炔焊機和一台 Myford 機床上誕生的,

而且是在幾乎沒有預算的情況下打造的,大部分不能自製的零件都是通過以貨易貨的方式獲得的。 開始的時候,你需要的另外一個關鍵的東西就是信心。就像我感覺的那樣,你在開始時可能會感覺像是站在一個懸崖的底端, 抬頭仰望無盡的困苦。我處理這個令人氣餒的情況的方式就是(就像真的攀登懸崖),聚焦於腳下的每一小步,把打造或者獲取車輛的某個部件作為前進的一個小目標。我的第一個選擇就是前輪轂。這裡沒什麼邏輯的順序,我只是很著迷地打造它,並且在完成之後,接下來的工作就變得容易多了。 在本書接近完成時,一位非常德高望重的賽車設計師的話讓我清醒。在評論為什麼缺少賽車設計主題的文字資料時,他說可能因為沒人願意把他們的無

知公開展示出來。這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因為這可不是我撰寫本書的目的,但我也必須承擔這個風險。 當我在工作室裡掙扎著撰寫這本書的時候,雖然我看上去是孑然一身,但我實際上是冰山露出的那一個小角,在水下看不到的地方還有大量的“冰”提供足夠的浮力。沒有來自大量個人和組織的支援,這本書以及它所依賴的那些項目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首先, 我要把巨大的感謝獻給 Derek Kneller 和 Ian Bamsey,他們讓我相信我不但有能力自己打造一輛競賽用的車,也能寫一本關於這個主題的書。 感謝 Vic Claydon 和 Simon McBeath,他們對車身和空氣動力學附件提供了説明,不但包括硬體還

包括建議,這些都是無比重要的。 還要感謝Marcos Facey,我的電焊機,以及 Bill Chaplin 的“立等可取排氣管”,Force Racing Cars 的最新車輛,它們在這些年都提供了無價的幫助。 另外,一些廠家的產品讓我的車更加優雅,作為回報,我的車身上貼了一些貼紙並在文中進行了描述。這讓我在不突破預算的前提下,使項目完成得更加出色。對於這些幫助,我表示深深的感謝,如果我在本書裡列舉了它們的名字,是因為我樂意推薦這些產品。 多年以來,我在很多偶然的場合遇到了太多的人,他們對我項目的興趣和具備的知識讓我驚訝;這真的非常令人感動。在我撰寫本書的整個過程中,他們都是我的動力源

泉,我把本書獻給這些人。 最後但重要性絲毫不打折扣的是,要把感激獻給一直支持我的夫人,Chris,她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或坐在處於未完成的車裡, 或推車前進,或者就是被忽視,最後變成了一個沒有報酬的文字校對員。還要感謝我的小兒子 Nick,他以無盡的耐心幫助了我這個不合格的電腦使用者,所以要說一千遍感謝。 托尼 · 帕什利(Tony Pashley)

機油係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說起機油,
市面上產品琳琅滿目、係數大不相同,
價格更是相差甚遠,
怎麼挑才不會被當盤子呢?
 
#國光牌賽車級SP #CPCLUBE #台灣中油廣告 #APISP認證 #減少油泥堆積 #抗爆震 #省油 #延長引擎壽命 #抗氧化 #抗磨損 #讓一切好轉 #讓生活好轉 #適合認真生活的我和你

奈米石墨烯機油基礎性質與實車應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機油係數的問題,作者楊顯皓 這樣論述:

本研究將奈米石墨烯添加到PGO SL 10W/40 原廠機油中,後續進行基礎性質及實車試驗。基礎性質實驗包括沉降試驗、磨潤試驗、黏度試驗、比熱試驗以及熱傳導試驗;實車試驗包含ECE-40、定速(50 km/h)、平路與爬坡試驗,同時觀察各測試項目數據,分別為引擎性能、廢氣排放、粒狀汙染物、實車溫度測試。在基礎性質試驗中,沉降試驗發現,在觀察沉澱現象的第30天之後,懸浮性最佳濃度為0.01 wt.%。磨潤試驗顯示,0.1 wt.%的磨潤效果最佳,其改善率為72.34 %。黏度試驗顯示,0.03 wt.%在高溫狀態下黏度平均下降了26.51 %。比熱試驗顯示,0.03 wt.%較原廠機油平均下降

11.76 %。熱傳導試驗顯示,0.03 wt.%熱傳導係數平均提升10.43 %。最後,由綜合評比顯示,0.03 wt.%為最佳比例。實車試驗中, ECE-40與定速(50 km/h)之平均能源效率改善3.27 %,實車溫度表明,機油溫度的改善率能在5 %以內,高燃燒效率讓引擎室相關件構呈現高溫狀態。廢氣及粒狀污染物排放結果顯示,ECE–40 行車型態下奈米石墨烯機油之CO2的排放量大於原廠機油,小粒徑顆粒數比原廠機油還要多。在定速行車型態、平路以及爬坡行車型態下,結果顯示奈米石墨烯機油的CO2排放量與PM排放量都比原廠機油還要少。

工業製冷集成新技術與應用(第2版)

為了解決機油係數的問題,作者李憲光 這樣論述:

本書介紹了歐美國家在工業製冷領域的理論,以及近十年來在冷鏈物流冷庫與速凍加工中製冷工藝的設計理念;介紹了作者在吸收了這些先進理念與技術的同時,結合國內現狀,在製冷工程項目中的具體應用。這些應用在製冷系統節能與操作無人值守方面達到了預期效果。 歐美國家的製冷系統是如何優化設計的? 螺杆壓縮機的補氣負荷是如何形成與計算的? 螺杆壓縮機油冷卻的虹吸桶的設計依據是什麼? 配套的製冷劑冷卻液進、回氣管是如何計算的? 冷風機設計有什麼特點? 熱氣融霜的技術與設計有什麼要求? 蒸發式冷凝器目前在國外又有什麼進展? 自動放空氣器與國內的產品有哪些差別? 真正放空氣原理是如何實現的? 製冷使用的分離器的設計原

理是什麼? 氨與氟利昂又有什麼差別? 立式分離容器與臥式容器的計算是如何進行的? 其製冷量又是如何計算的? 以上問題本書均能給讀者一些啟示。 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和完善的結果,第2版的大亮點是把分離容器(包括低壓迴圈桶、氣液分離器、中間冷卻器和閃髮式經濟器)以理論推導的方式進行計算與選型,並介紹了系統的一些技術參數對這些容器資料的相關要求,適合目前使用在工業製冷的全部製冷劑。這是作者長期跟蹤和研究歐美國家在這方面的計算選型方式,經歷十多年取得的研究成果。 第2版還新增了冷風機在使用相同材料與蒸發面積時不同製冷劑的製冷量,以及目前流行的氨系統低灌注量的不同工藝方式與節能指標。

本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工具書,許多技術資料來源於工程實際和國外廠家提供的實驗資料。本書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在製冷工程設計時的參考依據,也可供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製冷方向研究生參考。 序 賀信 前言 第1 章 工業製冷 1 1. 1 什麼是工業製冷 1 1. 2 工業製冷的定義與範圍 1 1. 3 工業製冷的理論基礎 2 1. 4 轉型中的冷鏈物流冷庫與發展情況 3 本章小結 7 參考文獻 7 第2 章 製冷迴圈的演變 8 2. 1 閃發氣體的產生 8 2. 1. 1 作圖計算 9 2. 1. 2 理論計算 10 2. 2 軟體計算工具 11 2. 2. 1 採用工程管道閥門的

選型軟體計算 11 2. 2. 2 品質流量 12 2. 3 閃發氣體的去除 13 2. 3. 1 含有閃發氣體的製冷迴圈 13 2. 3. 2 去除部分閃發氣體的製冷迴圈 14 2. 3. 3 現代去除閃發氣體的方式 17 2. 4 雙級壓縮系統 23 2. 4. 1 實現製冷迴圈雙級壓縮運行的幾種模式 23 2. 4. 2 雙級製冷系統壓縮的改進 25 2. 5 壓縮機的吸氣壓力損失與排氣壓力損失 25 2. 5. 1 壓縮機的吸氣壓力損失與吸氣溫度過熱度 25 2. 5. 2 排氣壓力損失 26 2. 5. 3 不同工質的過熱度與能效比 27 2. 5. 4 壓縮機吸氣和排氣壓力損失對壓

縮功率的影響 28 2. 5. 5 雙級製冷壓縮的選型計算 29 2. 6 複雜的混合製冷系統 32 2. 6. 1 同時具有冷藏物冷藏間和凍結物冷藏間的製冷系統設計 32 2. 6. 2 同時具有冷藏物冷藏間和凍結物冷藏間?速凍系統的製冷系統設計 34 2. 6. 3 高層凍結物冷藏間的製冷系統設計優化 34 本章小結 35 參考文獻 36 第3 章 壓縮機與製冷工藝相關的技術 38 3. 1 螺杆壓縮機及油冷卻 38 3. 1. 1 螺杆壓縮機的產生與發展 38 3. 1. 2 螺杆壓縮機的油冷卻 39 3. 2 油冷卻負荷的計算及虹吸冷卻系統 42 3. 2. 1 螺杆壓縮機的油冷卻負

荷計算 42 3. 2. 2 螺杆壓縮機的熱虹吸冷卻及計算 42 3. 2. 3 螺杆壓縮機的熱虹吸桶佈置 47 3. 2. 4 熱虹吸與系統貯液器的合併 48 3. 3 螺杆壓縮機的補氣原理與中間壓力 48 3. 3. 1 螺杆壓縮機的補氣 48 3. 3. 2 螺杆壓縮機補氣旁路的吸氣壓力與中間壓力 50 3. 3. 3 旁路負荷的應用概念 53 3. 3. 4 螺杆壓縮機補氣系統單向閥的設置 54 3. 4 並聯壓縮機組 54 本章小結 56 參考文獻 56 第4 章 蒸發器的現代技術 57 4. 1 蒸發器 57 4. 2 冷風機的基本設計參數 58 4. 2. 1 冷風機 58 4

. 2. 2 冷風機的基本計算 60 4. 2. 3 對數溫差的概念 62 4. 2. 4 製冷劑流動與進風對比的逆流與順流 62 4. 2. 5 傳熱係數U 值 63 4. 2. 6 換熱管的直徑以及佈置 63 4. 2. 7 管的排列形式(順排與叉排) 64 4. 2. 8 管間距與位置 64 4. 2. 9 翅片材料和厚度對冷風機製冷量的影響 64 4. 2. 10 翅片形狀的影響 64 4. 2. 11 翅片與換熱管的接觸 65 4. 2. 12 片距 65 4. 2. 13 冷風機迎風面的流速 65 4. 2. 14 外部傳熱效率(製冷量的百分比)與迎風面速度 65 4. 2. 15

內部傳熱效率 66 4. 2. 16 顯熱率(SHR) 66 4. 2. 17 外部污垢係數 67 4. 2. 18 相對濕度對冷風機的影響 68 4. 2. 19 供液過冷對直接膨脹的冷風機換熱量的影響 70 4. 2. 20 霜層厚度對冷風機換熱量的影響 72 4. 2. 21 射程的定義 72 4. 2. 22 計算冷風機的換熱面積 72 4. 3 不同類型的冷風機設計 73 4. 3. 1 冷風機的最佳蒸發回路 73 4. 3. 2 泵供液盤管 75 4. 3. 3 垂直供液盤管 76 4. 3. 4 重力供液盤管 76 4. 3. 5 乙二醇盤管設計 76 4. 3. 6 冷風機的

變片距設計 77 4. 3. 7 分液器的設計 78 4. 4 冷風機的類型與特點 78 4. 4. 1 冷風機兩種典型送風形式 78 4. 4. 2 兩種吹風形式的製冷量比較 79 4. 4. 3 兩種吹風形式的相對濕度比較 80 4. 4. 4 風機的選擇 80 4. 4. 5 吊頂式冷風機 82 4. 4. 6 落地式冷風機 82 4. 4. 7 屋頂式冷風機 82 4. 4. 8 貨倉式冷風機 83 4. 4. 9 絕熱型冷風機 83 4. 5 冷風機的迴圈風量和氣流組織 84 4. 5. 1 貯存冷庫風量的選擇 84 4. 5. 2 速凍產品的風量以及風速的選擇 84 4. 5. 3

冷風機風機參數之間的關係 85 4. 5. 4 冷風機在冷庫中的氣流組織 86 4. 5. 5 冷風機選擇的基本原則 88 4. 5. 6 製冷劑對蒸發器傳熱的影響 89 4. 6 冷風機的融霜 90 4. 6. 1 霜層的估算 91 4. 6. 2 計算融霜所需的熱量 91 4. 6. 3 空氣融霜 93 4. 6. 4 電熱融霜 93 4. 6. 5 熱氣融霜 94 4. 6. 6 水融霜 100 4. 6. 8 有利於融霜的附件 102 4. 6. 9 融霜溫度探頭在蒸發盤管的位置 103 4. 7 管殼式?板式及板殼式換熱器 104 4. 7. 1 管殼式換熱器 104 4. 7.

2 板式換熱器 104 4. 7. 3 板殼式換熱器 107 本章小結 108 參考文獻 109 第5 章 冷凝器的發展 110 5. 1 冷凝器概述 110 5. 2 蒸發式冷凝器 112 5. 2. 1 冷凝過程 112 5. 2. 2 排熱比 113 5. 2. 3 管內冷凝 113 5. 2. 4 濕球溫度對蒸發式冷凝器排熱能力的影響 114 5. 2. 5 蒸發式冷凝器的選型方法 115 5. 2. 6 蒸發式冷凝器的迴圈水參數 117 5. 2. 7 排熱量的控制 117 5. 2. 8 蒸發式冷凝器的發展 119 5. 2. 9 蒸發式冷凝器的安裝位置 122 5. 2. 10

冷凝器的放空氣 122 5. 2. 11 蒸發式冷凝器管道的連接要求 126 5. 2. 12 蒸發式冷凝器並聯運行時管道的連接要求 126 5. 2. 13 蒸發式冷凝器的水處理 129 5. 3 風冷式冷凝器 131 本章小結 133 參考文獻 133 第6 章 供液方式與液體循環 135 6. 1 供液方式 135 6. 1. 1 直接膨脹供液 135 6. 1. 2 滿液式供液 136 6. 2 迴圈倍率 139 6. 3 製冷劑泵 142 6. 3. 1 製冷劑泵的種類 142 6. 3. 2 淨正吸入壓頭 142 6. 3. 3 製冷劑泵的主要參數 142 6. 3. 4 最大

流量孔板和最小流量孔板的設置 144 6. 3. 5 製冷劑泵的佈置 144 6. 3. 6 迴圈桶的控制液面至製冷劑泵的進液管中心線的高度要求 146 本章小結 147 參考文獻 147 第7 章 管道與閥門的選擇 149 7. 1 管道的選型 149 7. 1. 1 管道的種類 149 7. 1. 2 迴圈管道內流體的壓力降 150 7. 1. 3 壓力降的測定 153 7. 1. 4 管道配件的壓力降 153 7. 1. 5 最佳管道尺寸 155 7. 1. 6 液體提升管 159 7. 2 閥門及配套的控制元件 161 7. 2. 1 閥門的類型 161 7. 2. 2 閥門的流量和

阻力損失 162 7. 2. 3 同一種閥門不同的用途 162 7. 2. 4 選擇閥門的一些特殊要求 163 本章小結 165 參考文獻 165 第8 章 容器的功能設計 166 8. 1 我國容器的設計計算現狀 166 8. 2 容器體積的基本計算方法 169 8. 3 立式分離容器的分離計算原理 171 8. 3. 1 立式分離容器的分離概念 171 8. 3. 2 重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理論 172 8. 3. 3 立式分離容器的實際工程計算 176 8. 3. 4 立式分離容器參數的基本構成 177 8. 3. 5 立式分離容器的產品資料設計 184 8. 3. 6 立式分離容器的實

際選型方式 188 8. 4 臥式分離容器的分離計算原理 188 8. 4. 1 臥式分離容器的分離理論 188 8. 4. 2 臥式分離容器的基本構成 191 8. 4. 3 臥式分離容器的分離資料設計 193 8. 5 一些特別容器的設計 205 8. 5. 1 不帶冷卻盤管的開式中間冷卻器 205 8. 5. 2 為分離容器下方的蒸發器設置的氣液分離器 206 8. 5. 3 閃髮式經濟器 207 8. 5. 4 沒有中溫負荷的集中閃髮式經濟器的設計 208 8. 5. 5 分離容器的新設計理念 209 8. 6 常溫容器 209 本章小結 209 參考文獻 211 第9 章 冷鏈物流

冷庫的自動控制 213 9. 1 冷鏈物流冷庫常用的自動控制系統 213 9. 1. 1 冷鏈物流冷庫總的控制概念 213 9. 1. 2 壓縮機控制回路 213 9. 1. 3 桶泵機組的控制回路 215 9. 1. 4 冷風機(蒸發器) 的控制回路 215 9. 1. 5 蒸發式冷凝器的控制回路 216 9. 2 自動控制系統與製冷工藝的配合 220 本章小結 221 參考文獻 222 第10 章 製冷系統計算的應用與實踐 223 10. 1 實際的冷庫工程設計 223 10. 1. 1 高層冷庫的設計應用 223 10. 1. 2 確定中溫低壓迴圈桶兼經濟器的計算負荷以及容器的相關參數

224 10. 1. 3 確定低溫低壓迴圈桶的相關參數 228 10. 1. 4 螺杆壓縮機補氣口閥組的選擇與計算 232 10. 1. 5 蒸發器的連接與佈置 232 10. 1. 6 閥站的佈置 233 10. 1. 7 高壓貯液器的設置 235 10. 2 冷凍速凍生產線的設計 235 10. 2. 1 速凍加工生產線的氟利昂系統設計 235 10. 2. 2 閃髮式經濟器的選擇 236 10. 2. 3 低壓迴圈桶的選型 237 10. 3 多級節流技術 239 本章小結 242 參考文獻 243 第11 章 冷鏈物流冷庫的新動態 244 11. 1 製冷系統的熱回收 244 11

. 2 冷鏈物流冷庫熱負荷的其他計算方式 247 11. 3 未來的製冷劑 249 11. 4 二氧化碳製冷系統的特點 253 11. 4. 1 二氧化碳製冷系統應用的壓縮機 254 11. 4. 2 二氧化碳製冷劑在冷庫的工作壓力範圍 254 11. 4. 3 採用二氧化碳複疊製冷系統在冷庫的節能問題 256 11. 4. 4 二氧化碳製冷系統的小型並聯機組系統 257 11. 4. 5 冷庫二氧化碳製冷系統的融霜問題 257 11. 4. 6 二氧化碳作為載冷劑的製冷系統 258 11. 5 冷庫快速門 259 11. 5. 1 滑升門 260 11. 5. 2 快速捲簾門 261 11.

6 自動倉儲系統 262 11. 6. 1 自動倉儲系統在冷庫的基本構成 262 11. 6. 2 堆垛機 263 11. 6. 3 自動倉儲系統的貨物進出模式以及盤點模式 263 11. 6. 4 自動倉儲系統在冷庫的佈置與安裝要求 265 11. 7 冷鏈物流冷庫的系統安全 266 11. 7. 1 設計與安裝規範 266 11. 7. 2 製冷系統的氣體檢測 268 11. 7. 3 氨製冷系統的緊急關閉閥 272 11. 7. 4 新的安全技術———設備機房以及管道閥門佈置在冷庫的頂層 272 11. 7. 5 氨製冷系統的安全標識 272 11. 8 冷鏈物流冷庫的網路監控 275

11. 8. 1 網路監控的基本概念 275 11. 8. 2 網路監控的分類 275 11. 8. 3 實現製冷系統的互聯網監控 276 11. 8. 4 製冷系統在互聯網上真正實現即時監控 279 11. 9 冷鏈物流冷庫設計的新工具 280 11. 9. 1 三維設計軟體Revit 280 11. 9. 2 Revit 在冷庫建築上的設計應用 280 11. 9. 3 Revit 在冷庫製冷系統管道佈置上的應用 2

石墨烯奈米冷卻液應用於熱交換模擬平台與機車引擎性能之研究

為了解決機油係數的問題,作者羅煌傑 這樣論述:

使用市售用改質親水性石墨烯添加到機車原廠冷卻液製備成不同重量百分濃度之石墨烯奈米冷卻液(GrNC),並加入羧甲基纖維素(CMC)作為流體分散劑增加穩定性。分別進行沉降、黏度、比熱、導熱與磨潤等基礎性質實驗,依據實驗數據進行綜合性能分析評比並選出最佳濃度之GrNC後續進行熱交換模擬平台與實車性能之實驗。以原廠冷卻液為對照組與GrNC進行比較,沉降試驗為0.01 wt.%與0.07 wt.% GrNC表現較佳,可穩定至10天;黏度試驗0.09 wt.% GrNC改善了20.93 %;比熱試驗0.01 wt.% 與0.07 wt.% GrNC增加1.2 %與3.1 %;導熱試驗GrNC導熱值優於原

廠冷卻液,0.01 wt.% 和0.09 wt.% GrNC導熱係數增加28.22 %和36.18 %;磨潤試驗結果GrNC可以減少磨耗量,0.01 wt.%和0.07 wt.% GrNC為最佳,分別改善6.89 %和7.34 %。由前述基礎實驗數據結果進行綜合分數評比,最終選定0.01 wt.%和0.07 wt.% GrNC作為後續熱交換模擬平台與實車性能實驗流體。使用GrNC為熱交換模擬平台工作流體來試驗水箱散熱性能與引擎暖車試驗中,與原廠冷卻液進行比較。得到在60 ℃時0.01 wt.%與0.07 wt.% GrNC散熱量提升5.19 %和8.01 %;80 ℃時散熱量分別改善8.42

%與19.51 %。且GrNC能加速流體加熱時間,0.01 wt.%與0.07 wt.% GrNC在60 ℃分別改善6.12 % 和8.74 %;80 ℃時改善7.56 %與8.68 %。而在實車性能ECE-40、定速、平路與爬坡試驗中,GrNC與原廠冷卻液比較,在溫度、扭矩、廢氣與PM排放各方面均有改善趨勢。0.01 wt.%與0.07 wt.% GrNC在散熱水溫差平均改善7 % 和16.18 %;機油溫度平均提升5.35 % 和3.52 %;齒輪油溫度平均提升7.8 % 和17 %;平路與爬坡瞬間扭矩GrNC平均提升87 % 和122 %。廢氣排放實驗,與原廠冷卻液比較0.01 wt.%

與0.07 wt.% GrNC在HC排放中分別減少15.64 % 和14.46 %;CO減少53.9 % 與50.6 %;CO2增加23.59 % 與34.8 %。在PM總量排放方面,定速時分別減少31.45 % 和8.22 %;平路時分別減少29.76 % 和49.37 %;爬坡時分別減少38.57 % 和4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