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速度上不去原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機車速度上不去原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TiN寫的 日本買房關鍵字:日本宅建士教你赴日置產一定要懂的50件事 和林仁廷的 教養,夠好就好:心理師爸爸的冒險、陪伴與信念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平鎮警加強取締車不讓人及行人違規共同營造安全交通環境也說明:平鎮警方表示,行人事故死亡較去年同期增加之原因,多為行人本身違規造成, ... 路口,減慢速度;「看」隨時擺頭察看左右後方有無人車;「停」暫停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想閱文化有限公司 和新自然主義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 丁興祥所指導 邱詩云的 一位台灣客家女性的生命處境與流變:一種生命圖像式的反身敘說 (2021),提出機車速度上不去原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客家女性、反身、敘事、情感理論、生命腳本理論、詮釋循環、視域融合、前敘事、主顯節、解釋性互動論。

而第二篇論文中臺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碩士班 莊桂鶴所指導 鐘盈絨的 修飾方法對尖晶石負載錳觸媒應用於低溫NH3-SCR之NO去除及SO2毒化之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氮氧化物、選擇性觸媒還原、修飾方法、錳基觸媒、過渡金屬的重點而找出了 機車速度上不去原因的解答。

最後網站機車油門催不上去 - decidepoint.com則補充:... 慢或者直接上不去,這是什麼原因>摩托車沒力,油門上去了但是速度卻沒上去,上 ... 機車速度上不去尾速只有84 油門到底的速度由們到底後聲音為持不變就是速度上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機車速度上不去原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本買房關鍵字:日本宅建士教你赴日置產一定要懂的50件事

為了解決機車速度上不去原因的問題,作者TiN 這樣論述:

  2013年,安倍經濟學射出了三支箭,再加上同年申奧成功,引爆了台灣人對日本房地產的爆買潮。當時,在台灣專營日本不動產買賣的業者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其中也不乏老牌房仲企業加入戰局。時至2022年,日圓大幅度貶值至20年來新低價位,再度引爆了外資瘋搶日本不動產的狂潮。同時,因為疫情封控等因素而急欲出逃的中國富裕階層,不,甚至連中產階級,都眼見機不可失,趁機入市搶日本房。另一方面,因為後疫情時代的通膨以及供需失衡,東京精華區的房價早已突破了90年代泡沫時期的新高點。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究竟日本的不動產還能不能買?應該要怎麼選?投資難度更甚以往!   本書的作者TiN長期居住在東

京,是資深房產投資家,也是位擁有日本不動產經紀人「宅建士」證照的日本房市專家。曾於台灣出版過三本東京不動產投資的相關書籍,這些書籍當時還被機構投資家以及專做日本線的房仲人員視為是入行的基礎教科書。此外,這三本書也幫助了許多當時赴日買房的投資者深入了解市場、閃避掉了許多風險。   後疫情時代,作者再次以尖銳的觀點、在地的視角、並結合最新趨勢,撰寫了《日本買房關鍵字》與《日本買房大哉問》兩書。本書《日本買房關鍵字》內容詳細分析在日本購買房屋時,有怎樣的產品可以選擇;交易過程時,會遇到怎樣的問題;房屋與土地有怎樣的法令限制;買房時,如何選擇建商以及房仲業者...等。同時,本書也詳細介紹投資時,不可

不懂的一些基本財務知識。   本書總共五大篇,50個關鍵字。這些都是在日本買房時,非常重要的基本觀念與知識。內容不浮誇、不勸敗、不唱衰、不高談闊論教你如何炒房賺大錢,但告訴你,日本買房不能不懂的知識與不可不知的風險。在你花上千萬日圓赴日買房前,不妨先花個幾百塊台幣購買這兩本書,就當作是日本買房前的「重要事項說明書」。相信這兩本書一定能幫助讀者更加了解日本不動產市場的整體輪廓,買屋決策時,能夠掌握全局、趨吉避凶。也期望各位讀者讀完本書後,能夠買到心中理想屋、投資順利賺大錢!   一、自住篇~我在日本有個家   有土地的透天厝比較好?塔式住宅比較炫?   本篇告訴你,日本有錢人喜歡哪種產品,你

又適合哪種產品!   二、實務篇~交易過程全攻略   如何慎選幫你服務的業者?日本又有哪些口碑優良的大建商?   筆者為你破解,怎樣的格局才是好屋,交易流程有哪些細節需要留意!   三、算計篇~財務知識不可少   投報率越高越好?如何善用槓桿與套利交易獲取巨大財富?   投資並不像你想得這麼單純,有些小知識,你不能不懂!   四、法令篇~法條規則很重要   權力關係怎麼看?法令限制知多少?   買房,一定要了解這些「你以為你懂,但其實你不懂」的法條與規則   五、投資篇~日本置業當房東   投資產品百百種,哪種產品會賺?哪種產品必賠?   本篇教導讀者如何從五花八門的投資產品中,挑選出

最適合自己的物件! 本書特色   ◎華人圈最專業、詳細的日本置產工具書   ◎產品・法條・財務計算,詳細剖析!   ◎達人親授,教你選間理想的房屋。   出版過多本東京買房暢銷書籍,且擁有日本不動產經紀人「宅建士」證照的房市專家TiN,告訴你買日本房該怎麼買! 專文推薦   官柏志|株式会社LANDHILLS董事長   黃逸群|東京都心不動產董事   廖惠萍|東京房東網集團會長   顏博志|海內外房產專欄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機車速度上不去原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銀翼飛行金屬雕塑展 #楊鎮遠專訪
  

  
  若是陸世界已汙染使萬物無法存活,人類該往何處去?
也許是天際,或許是深海。藝術家楊鎮遠發想近未來,人類將以科技主導演化,使人有了翅膀得以飛行、拓展生存場域,本次展出作品將以不銹鋼與金屬材質,演繹百年後科幻異世界。
  
  出生於台中市,排行老二的楊鎮遠,父親是一位機械技工;而母親是位樸實的家庭主婦,影響了他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美術的薰陶。童年沒什麼機會購買玩具的楊鎮遠,從國中開始自己動手製作手工玩具:以文具店常見的鐵絲為材、偷偷使用父親的機械工具,將鐵絲凹折成各種人型與動作,加上路邊撿到的免費現成品 - 充滿台味的皮帶鐵鍊、金屬十字架和骷髏頭,將之合成於自己的作品中,開啟了對於金屬加工的喜好與基礎。
  
  到了大學就讀台藝大雕塑系的鎮遠,發展出鐵絲人偶的進階版,他將金屬雷切為人型,加上精細的配件:刀、弓、矛,把象棋和棋盤立體化,可謂東方版的西洋棋,尺寸有整個桌面的棋盤十分壯觀生動,彷彿人型將會於夜間開始活動。
  
  藝術家楊鎮遠覺得自己個性執著、在創作與待人處事上十分有耐性。雕塑系分組時,從小與金屬便有淵源的鎮遠,想當然爾選擇了金屬造形為他的分組第一志願。進入金屬造形組後,對於創作很有自己的想法與期許,學校的金屬組的教學導向於意象與抽象性的、並且需配合上完整全面性的理論,在他表達出自己所想要創作的方向時,指導教授適時給予意見了,並且尊重於他的理念與思想,因此大學四年慢慢造就了這次展出的系列作品。
  
  雖沒有各式商業玩具充斥童年,但電視卡通倒是沒有少看,可說是各類型皆有涉略,例如日本的海賊王,美國迪士尼的《亞特蘭提斯-失落的帝國》長篇動畫等更是能啟發他的想像力。說到DC美漫與日漫就侃侃而談的楊鎮遠,與筆者討論起2016年3月在台上映的電影《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英語: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分析起蝙蝠俠與超人的故事背景,以及雙方對立的原因。而另外一個影響楊鎮遠創作頗深的為日本動畫公司GAINAX出品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新世紀福音戰士》想必為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此部動畫描述在洪荒時代之後,因物理化學反應,地球上開始生長生命之樹,人類因『心的屏障』而產生隔閡,生命間冷漠而悲哀,孤寂充滿心靈,使得人類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原創的歷史與神話發展出福音戰士的新世界。其中動畫劇情結合了許多元素:宗教(ex.諾亞方舟、基督教的使徒)以及機械、生物科技等,加以縝密的細節設定與充滿科幻的劇情發展,引發楊鎮遠對於人類的未來的想像,創造出飛行系列。
  
  根據考古學家提出的研究,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分化始於500至700萬年前,古代人的遺骸指出人類某些生活特徵是近期快速演化而來,例如人類的狩獵與採集生活大約於1萬1千多年前,轉變為農耕與生火熟食;同時生理構造也跟著改變。隨著生活型態與飲食,漸漸演化出現代人的外貌與身體構構造,例如隨著人類開始農耕,其後裔較容易產生較多的酵素利於分解食物中的澱粉。
  
  西元1837年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參與小獵犬號的五年航行後,回到英國倫敦便有了生物並非不變的想法,之後所提出的演化論思想更影響了人類對於自身物種的探索,更成為近代生物學的主流學說。
  
  如果要想像,何不自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與世界?此次個展的主打系列作品-飛行系列,就是楊鎮遠對於未來世界的異想。
  
  18世紀,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被發明且應用於各式機械上:紡織機、蒸氣機車(蒸氣火車),使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變革,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與人力勞動的時代,更造成社會的變革。19世紀中後期~20世紀初,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船、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愛迪生發明燈泡與留聲機等…都在此時期出現,便利了人類生活,同時開始高速生產、進入電力時代,強調速度與效率的時代來臨了!
  
  當人們習慣了這些便利與高效,心態也隨之改變。楊鎮遠認為當未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已進步至一個極致時,即便人類仍不斷地在演化中,或許人將不再滿足於當前的演化速度,開始藉由人工科技來增加或強化生物體的能力。把自身改造成賽博格,加快演化速度。(註:來自英文Cyborg,即為生化人或是機械化有機體)因此基因不再是人類演化的唯一條件。同時在未來世界,人類賴以為生的陸地有可能因為汙染嚴重而不再適合生物居住,比起飛到外太空,也許離開陸地往天空或是往海底發展是更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要如何在高空生存?在楊鎮遠腦中的演化日誌:人類將保有原本的形體,卻有著巨大的金屬翅翼,穿過平流層在空中飛行與自由行動,彌補人類發明的空中載具所缺乏的機動性。
  
  此次展出作品以不鏽鋼為主材,輔以其它金屬作銜接或點綴。楊鎮遠之所以會選擇不鏽鋼,是因為其明亮光潔的表面材質帶有未來科技感,本身強烈的反光明暗對比、銳利的線條,也讓人類對未來的人類多了一層期許與想像。鎮遠的作品在造型上線條簡約,充份彰顯出堅韌材質的美感,他相信只要材質、造型配合能相得益彰,並且不間斷學習、進修,增加自身技能,終有一日將可應用於創作上。(文:金車文藝中心)
    
    
楊鎮遠簡歷:
    
2008 霧峰國中 美術班 畢業
2011 豐原高中 美術班 畢業
2011 就讀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一位台灣客家女性的生命處境與流變:一種生命圖像式的反身敘說

為了解決機車速度上不去原因的問題,作者邱詩云 這樣論述:

研究由自身台灣客家女性的生命處境出發,探討人與世界的關係。藉著個人視角觀照生命腳本,世界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來自於個人在人生中的每一個抉擇所積累。社會文化與政經結構對於人的日常行動,展示了個人獨特的性格所 認定形成並且自我詮釋生命的價值與世界的意義。我們都是自己內心的回聲,在每一個創生的行動實踐裡,看見自己,也看見世界。

教養,夠好就好:心理師爸爸的冒險、陪伴與信念

為了解決機車速度上不去原因的問題,作者林仁廷 這樣論述:

「夠好的爸爸」懂得適時留時間給自己向前行, 照顧了自己、也照顧了孩子, 更懂得以身作則的重要,傳遞可以勇敢、 也可以軟弱求助的信念, 帶領孩子冒險並陪伴度過難關, 欣賞孩子的一步步自主與成長。     爸爸是最好的生活教練       孩子上學前總是哭鬧、很難哄孩子睡覺、非暴力管教怎麼做、零用錢怎麼給、如何養成好習慣、全家自助旅行如何順利成行等生活大小事,讓許多奶爸非常苦惱。作者是奶爸又是心理師,以理論與實務兼具的教養觀察點,提供許多與孩子正面交鋒時,可以怎麼做的好計策。     為什麼要當孩子爸爸的玩伴:不必高高在上、不必扮黑臉,爸爸最好可以化身為孩子最好的生活同伴、遊戲玩伴,帶領孩子透過生

活各面向來漸進發展,讓孩子發現自己原來能做那麼多事,能控制與決定什麼,這才能真的提升孩子的自信。     不打小孩的爸爸怎麼做:打小孩會讓家長得到「錯誤的有效性」,誤認孩子屈服是被矯正的結果,長期下來養成「習慣」暴力溝通。要阻止暴力產生,一是靠正確信念,不斷提醒自己不能欺負弱小;另一個是靠情緒覺察,審視自己怒氣合不合理?     懂心理學帶孩子更上手     怎麼教孩子跟疾病共處?孩子鬧情緒怎麼辦?如何跟孩子談性?如何與導師溝通?當孩子遇上挫敗,怎麼教孩子面對?等等教養孩子路上的疑難雜症,作者奶爸心理師抽絲剝繭找出問題癥結、提供理性且平和的思慮邏輯,化解危機、化解尷尬,讓父母遇見大小不一的困境

時,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最強後盾。     不是只出一張嘴的爸爸怎麼做:不管是課業、動靜態才藝或社團活動,師長或教練理所當然會最好該做的指導,但父母還能做三件事:以愛期許孩子辦得到、具體給予正向鼓勵、適時提示該如何做,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期許,去接納、引導、見證孩子的生活,孩子就能擁有持續主動的學習力。     為什麼要不避諱大人也會犯錯:讓孩子看見與知道父母也會犯錯,就能增加與失敗共處的容許性,往後若孩子遇見失敗時,就比較會放過自己。父母分享失敗經驗談,可以這麼做:以自己的糗事切入話題、說出解決問題的具體作法、教孩子解決問題時要用不同角度。     當個夠好的爸爸就好     社會總是要父母犧牲

自己、照顧孩子,作者奶爸心理師提供照顧自己的關鍵三招:跟孩子說自己的故事、說出情緒感受、自己的需求也要照顧,為人父母就不用理所當然地全部犧牲。      當生活遇見困難時怎麼做:別隨意犧牲或默默承受,與其一廂情願不讓孩子受苦,不如坦誠說明並共同承擔,這動作是對孩子的認可,讓他們知道「父親也需要他們,雙方可以互相依靠,自然會有更多心理韌性應付壓力。     不用當萬能爸爸的好處多:把孩子當成隊友,不合理就調整,平等的相處模式就是一種榜樣;對男孩來說,是往成熟男人前進的典範;對女孩來說,是日後與異性相處時不委屈自己的根基。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作者奶爸心理師審視育兒的進行式、追憶自我

童年成長的過去式、以及奠基於心理學知識等三種深度觀察的親子教養手冊。     ●書中更以饒富趣味的文字寫出:親子相處的真實情境對話、融合一氣的教養心理學、心理師奶爸的實戰教養錦囊秘技,句句重點、字字珠璣,值得一讀再讀。   名人推薦     梅子/金曲獎金鐘獎主持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黃萱/漢聲電台「寶貝萱言」主持人   鐘穎/愛智者書窩主持人      暖心推薦     大樹老師/育兒顧問   沈雅琪/神老師   郁方/好門媳婦   陳立芹/知名演員‧幸福電台主持人   彭菊仙/親子作家   鄧廣福/歌手‧幸福電台主持人 作者簡介   林仁廷     ˙現為諮商心理師。     

˙工作迄今20年餘,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服務對象包括大專生、青少年、特教生,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     ˙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     ˙家庭主夫,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旅行、動漫兼畫畫、攝影、社會觀察與寫短篇小說。      ★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推薦序】 陪伴孩子,觀察孩子、引導孩子 梅子 走向身為父親的自我覺察之路  陳志恆  教你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黃萱 夠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 鐘穎   【作者序】 公主、王子、皇后,以及她們的長工

  PART 1生活,就是一種教育 1.【面對「分離焦慮」】賦予心理護身符,孩子會更勇敢 一包面紙的重量 我的童年:心理的附身符,感覺還有人可以依靠 心理學觀點:有安全依附的愛,啟動孩子自我成長 ★可以這樣做::減低分離焦慮的方法   2.【遊戲很重要】父母最好能陪著孩子玩 和朋友一起玩,等再久也無所謂 我的童年:沖天炮大戰,野得開心又自在 心理學觀點:讓外在多元體驗「內化」成心理概念 父母是孩子最初、最好的玩伴 預先規劃一起遊戲的時間、一起想做的事 1.在家時,把親子時間和工作時間區分出來 2.親子時間裡,要專注跟孩子一起玩 ★可以這樣做::只需要紙筆的口袋遊戲   3.【睡前故事】親子專

屬親密時間 睡前妖怪故事 我的童年:睡前說故事,傳承自爺爺 心理學觀點:兒童愛聽故事,探索心靈感受 換父母傾聽,也聽孩子說故事 ★可以這樣做:睡前說故事的方法   4.【行為習慣的養成】好寶寶貼紙是行為養成手段 集點榮譽榜是一種獎勵,也營造出親子共同話題 我的童年:收集是把努力的過程「視覺化」 心理學觀點:設計一套制度,協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孩子愛遵守規則,獎勵成為好誘因 ★可以這樣做:點數系統的設立原則   5.【戶外生活課】帶著孩子一起去旅行 家庭自助旅行讓父母子女重新認識彼此 我的童年:跟著大人生活,就是學習 心理學觀點:培養如何與人交流、如何與環境互動 孩子需要得到大人的肯定 ★可以這樣

做:帶小小孩旅行的注意事項   6.【零用錢制度】不是強迫存錢,而是練習花錢 孩子本來就看到什麼就會要什麼 我的童年:對錢的現實感,深植於兒時 心理學觀點:從「做選擇」中發展自我意識 讓孩子練習用錢做選擇,體驗金錢的影響力 ★可以這樣做:零用錢制度的注意事項   7.【男女大不同】男女孩學習路徑不同,因材施教不比較 女兒驚人語錄 我的童年:我和兒子一樣,語言發展稍慢些 心理學觀點:兒童發展階段,男女大不同 認識性別特質,因材施教 ★可以這樣做:成為孩子學習的背後支持者   8.【非暴力管教】其實我也不想打小孩 打在兒身,痛在我心 我的童年:父親總是堅持管教原則 心理學觀點:打孩子的暴力衝動來自

何方? ★可以這樣做:心服口服的處罰   9.【生活的意義】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那樣? 看見街友的教育 我的童年:乞討的老奶奶打破我的世界觀 心理學觀點:要知道生活的意義,才有生活動力 如何向孩子解釋「生活的為什麼」? ★可以這樣做:在生活裡機會教育   PART2遇見困境,是生命中必要養分  1.【當孩子生病時】教怎麼跟疾病共處 兒子「霰粒腫」小開刀 我的童年:分享開刀經驗,降低兒子的恐懼 記憶中,打點滴是稀鬆平常之事 心理學觀點:父母的反應是一面鏡子 1.認識生病原理 2.生病時,生活就先放鬆 3.關心不是用罵的,愛要說出來 解釋給孩子聽:「為什麼會生病?」 ★可以這樣做:指導孩子「我能

做什麼?」   2.【教「怎麼學習」】當孩子的學習教練  足球課的心魔 我的童年:囧!音樂考試唱不出來 1.心理面做好「角色扮演」  2.實務面去做「事前練習」 心理學觀點:兒童的「鷹架學習論」 1.孩子「能不能做的到」? 2.孩子「願不願意做」? ★可以這樣做:「愛」、「成就」及「提醒」   3.【認識情緒知能】重視孩子的情緒 女兒堅持,要道歉才作罷 我的童年:沒有被處理的情緒經驗 心理學觀點:帶領孩子認識情緒,不能一味壓抑 1.本能情緒 2.社會情緒 3.複雜情緒 《大雄在大魔境》的胖虎身先士卒 重新定位的情緒經驗 ★可以這樣做:認識情緒的小遊戲   4.【跟孩子談性】要不要一起洗澡? 妹

妹說她的GG是藏在裡面的 我的童年:性的啟蒙 心理學觀點:性心理與性格發展 從小就營造可以談性的氣氛 ★可以這樣做:如何跟孩子談性?   5.【挫敗和面對】跟孩子談失敗這件事 我的童年:搭錯公車很害怕,怎麼辦? 多利用父母自己的糗事 心理學觀點:先接受情緒,再想辦法解決問題 孩子需要知道大人也是常失敗 ★可以這樣做:多分享自己的失敗   6【與導師溝通】保證孩子接受公平的對待 我的孩子性騷擾他人? 我的童年:大人不一定都是對的 心理學觀點:詢問孩子發生什麼事,請關注「具體作為」 父母立場:做錯事當然負責,但也不讓孩子被冤望 1.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保護他的 2.教導孩子:「大人也不一定正確」 3.

父母要負責跟老師溝通 ★可以這樣做:找老師溝通的步驟   7.【同甘共苦】要記得孩子也能安慰你 故事一:孩子不想讀書想工作? 故事二:「他們還是離婚好了」,過於冷靜的孩子 心理學觀點:家庭是一個系統 向孩子尋求安慰與依賴,而不是找孩子出氣 故事一解方:把孩子當小伙伴 故事二解方:向孩子尋求安慰與依賴 ★可以這樣做:平常跟孩子聊聊自己的事   PART3運用心理學,教養更上手   1.【我當爸爸了】接受「成為父親」的自覺 第二十天:致想像中的你 「父親」很難憑空誕生,就靠外在條件的提醒 1.刺激與想像 2.被賦予認同 第一天:你來了! 父親內在條件的促發:一段期待的新關係 1.與妻子的關係品質

2.接受自己成為父親角色 第二天:母嬰同室,還有爸爸   2.【教養不焦慮】以愛為出發點,我的教養基本六原則 受驚夜哭 教養好焦慮! 教養基本六原則 1.確定你的孩子感受到關愛 2.在有愛的關係下,父母容許自己偶爾犯錯 3.孩子的身心發展限制,十二歲前都不算完全成熟 4.區別「習慣行為」與「焦慮行為」 5.發明屬於孩子的行為改變法 6.男女孩教養方式不同   3.【就是要爸爸教】身為好榜樣,一起探索世界冒險 「尤里卡!」深印在小四男童心裡 父、母親被期待的功能不同 父親育兒的獨特性 在兒童期,父親的獨特性可以這樣展現 1.「認可孩子」——把孩子舉高高 2.「跟孩子玩耍」——體驗與創新 3.「以

身作則」——教導與榜樣 父親賦予的精神象徵   4.【爸爸的力量】孩子都希望被父親的強大力量保護 佛洛伊德對父親失望的回憶 父親身分的認同危機 失去父親形象的危險 重拾父性的根本:強大與保護、堅定與溫柔   5.【父性心理原則】有條件的期許孩子做想做的事 無所事事的孩子 父性心理原則:引領孩子向前走 父性心理原則化為日常的「權威」 1.凡事說明原因、規定執行徹底 2.改變循次漸進、關門後要開窗 3.處罰目的清楚、改變不可綁約 4.好要不吝讚美、好壞各占六比一   6.【痛苦難過時】照顧孩子的情緒,關愛地接住他或她 莫名的疼痛 情緒被照顧的經驗 親子關係裡最怕「情感疏忽」 注意孩子的異常表現,盡

早彌補親情 1.「無感的旁觀者」 2.「矛盾的守護者」 3.「盼愛的逃家者」 照顧孩子情緒的練習:即時回應 1.玩在一起 2.從生活現實面著手 3.同理心的練習   7.【行為偏差時】當孩子偷竊和說謊,父母就變身成偵探吧 小時候也偷過錢 引發偷竊的心理歷程 當偵探尋找偷竊背後的需求與動機 1.環境誘惑大於意志控制 2.生活太無聊,拿錢找樂子 3.要起疑「太容易被抓的偷竊」 4.來自他人的壓力: 針對不同原因,採取不同的教養協助 1.減少誘惑——環境條件的安排 2.增加管道——讓生活更有趣 3.為行為負責——冷靜後才決定如何處罰 4.認識發展障礙——帶孩子接受身心評估 5.承諾和孩子一起面對壓力

  8.【夠好就好】做自己,成為夠好的父親! 男性要從「關係連結」學習情緒感受 認識自己心中的大男孩 照顧孩子:發揮父性特色與功能 照顧自己:不用理所當然地全部犧牲 1.了解自己——試著敘說自己的故事 2喚回大男孩——恢復情緒感受 3.別隨意犧牲——自己的需求也要照顧 成為「夠好的父親」就好   【跋】教養最缺的永遠是「時間」 推薦序   陪伴孩子,觀察孩子、引導孩子 梅子(金曲獎金鐘獎主持人)     兒子王者今天十九歲生日,選在今晚留下這篇文章,更顯得有意義,回想過去這二十年來的生活景象如電影畫面般飛逝,尤其是今年他出版了一本《如果終極目標是財務自由,不如一開始就學投資賺錢》的理財書。

    忙碌的大學新生生活、桌球校隊活動,加上新書的宣傳期,幾乎每日行程滿檔,而新書發表會的演講表現,更是令人感到驚艷,首次3D模式認識兒子,因為我們也沒見過他這一面,沒想到孩子反饋父母的速度這麼快,就誠如心理師爸爸仁廷說的,「時間」就是最有趣的人生變項,孩子目前已經超出我所求所想,甚至凌駕父母。     因為王者表現優異,很多朋友都會問我怎麼教養孩子 ,其實我有時候會心虛 ,我只是照著我自己的想法來教,以我們夫妻的童年經驗加上在社會歷練的心得,這一套王者媽媽獨門教養術,是滿隨性的,卻在看完仁廷奶爸的書籍後,發現他以專業心理學的角度,所寫的教養孩子的方式,和我的理念,相似度高達百分之九十,那

一刻我好像找到知音,滿開心的,因為我真的做到了「陪伴孩子、觀察孩子、引導孩子」。     我從小就會蹺課,從幼稚園開始,不可思議吧!抓到後下場就是被打,因為我不喜歡大人用逼的方式,去做我不喜歡的事情,因為我害怕學校陌生環境和一群不認識的同學,為什麼要把我關在那裡,加上父母可能也沒好好的溝通,或者是我聽不懂學校的課程,反正心情就是不理解為什麼大人都不懂我,心中有很多問號,所以我期許自己長大後,一定要做一個傾聽孩子聲音的媽媽,並支持孩子做想做的事情。     從孩子嬰兒時,我每天幫他全身按摩,一邊按摩就一邊逗他開心,因為我很享受當媽媽的幸福感,我每天花一個小時跟孩子聊聊天,瞭解他的心情,我覺得我就

像是個容器,接住他所有需求並滿足他。而且,我是一個很有耐心的媽媽喔,王者一歲多時喜歡在路邊看挖土機施工,我會在烈日下陪他觀賞一個小時,外出回家時他會堅持拿鑰匙開家裏大門,而我就站在旁邊等著他把門打開,結果他花了四十分鐘,享受那大大的成就感,那開心的表情我到現在還記得。     我從來不會駡小孩,因為口拙,我也不會打小孩,因為兒時被打記憶太深刻,所以我採每天跟兒子聊天,讓母子關係非常好,感情好,你叫他做什麼都OK的,這樣媽媽也比較輕鬆。仁廷奶爸,利用全家洗澡的時候,透過孩子們的相互對話,很細心的瞭解他們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趁此進入孩子的世界,塑造良好親子的關係,一個暖男好爸爸,實在是值得讚美。  

  這兩年,我滿著迷心理學,也買了不少書,一直在研究、瞭解,對於擔任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對待阿嬤、孩子和伴侶,有另一個不同的見解,我覺得台灣社會較偏注重身體的健康,而心理的部分較為忽視,有許多成人情緒卡在心?,就好像電玩遊戲一直卡關,過不去就是過不去。所以,我覺得大人們能透過這本書《冒險、陪伴、信念:剛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以心理學的觀點去瞭解孩子的世界,全家如何互動、彼此相愛,讓美好的情緒在家人心中流動,我覺得那就是送給成長中的孩子最好的禮物了,這是我的觀後感與您分享。   走向身為父親的自我覺察之路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最近,我那三歲的女兒,常會在蹲馬桶時,對著外面的我

喊著:「把拔,我愛你!」面對女兒的深情告白,我肯定毫不猶豫地回應:「把拔也愛你!」     身為一位父親,我很自豪,我與我的孩子相當親暱。女兒喜歡黏著我,晚上一定要靠在我懷裡睡覺。和一般的家庭不太一樣,我太太倒比較像是第三者。當然,她也樂得輕鬆。     有天晚上睡前,女兒央求我講睡前故事:「把拔,說你小時候的故事好嗎?」我在腦海裡快速搜尋各種兒時回憶片段,突然間,我浮現了一個畫面。     大概在我小學低年級時,一個炎熱的下午,父親和我一同躺在房間的榻榻米上,對我說著「桃太郎」的故事,我聽得著迷,至今難忘。而現在,我也開始對孩子說故事了!     我思索著,我是如何受到父親的影響,而成為我這

樣一個父親。     父親是個輪班技術員,有時白天班,有時值夜班,但他從來不應酬,也很少出差,生活單純,每天都會回家。這對我的影響是,結婚前,我南奔北跑,常在不同的城市過夜,有了孩子後,我堅持每天都要回家。這是我對家人、孩子承諾,我堅守這份信念,算是受我父親的影響吧!現在,我每天接送女兒上、放學,總會想起父親的身影,在寒冬夜晚,騎著機車來補習班接我下課,不忘為我多帶一件厚外套。     閱讀林仁廷心理師的新作《冒險、陪伴、信念:剛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好有共鳴!因為,我也是個非典型的父親,比較接近奶爸的角色,又因身為自由工作者,家務也多是我在處理。     仁廷在書中分享許多與孩子相處的故事,

總會先連結自己的成長經驗,再帶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最後分享具體的做法。我很喜歡這樣的鋪陳方式,身為家長,很需要覺察身為父母的自己,是如何受到過往成長經驗的影響。     我認為,本書最精采之處,是仁廷對「父性」與「父職」等概念的論述,這是坊間教養書中少有提及的。拜讀這個章節,能讓身為父親者,深刻自我反思——如何保有父性傳統中的美好特質,同 與孩子及家人有著親密的連結。     和本書作者一樣,我很慶幸,是個爸爸,也是個心理師。我的父親提供我身為人父的角色典範與信念,心理諮商的訓練又讓我不會陷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中。        我認為,我們都很需要從教養工作中,重新看見自己、找回自己;我很推薦

父親們一起來閱讀這本書,一起走向身為父親的自我覺察之路。   教你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黃萱(漢聲廣播電台「寶貝萱言」節目主持人)     認識林仁廷心理師是從訪問他三本大作《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當亞斯人來到地球》、《挑對時機做自己,冷眼不冷心的處事智慧》;心理師是二寶爸,而我是新手媽媽,在訪談空檔就會請教有關育兒的經驗,及如何讀懂小小孩的心……。     登!登!登!……《冒險、陪伴、信念:剛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這本書誕生了,書中呈現許多心理師爸爸與孩子的日常,就和你我一樣的酸甜苦辣,特別的是,情緒後,心理師爸爸會和孩子一起矯正事件過程,這會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我的原生家

庭屬於權威式教育,而我也自然而然地用權威方式,希望孩子聽話,但書中說,權威可以,但要讓權威成為引導,而我也開始練習書中所述,給孩子自由空間,同時嚴守界線,慢慢地孩子會知道父母親的堅持及他們的順服,可以達到雙贏。     很喜歡書中談到「情緒照顧」章節,在家庭、工作兩頭忙的狀態,身心容易呈現緊繃,此時,如果能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也需要被照顧,就能減少親子關係甚至夫妻關係的不睦,提醒自己需要緩衝了……。     強烈推薦這本書,希望此書能多多被購讀,「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子」,但請記得「夠好就好」!   夠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 鐘穎(愛智者書窩主持人、心理學作家)     先用六個字總結這本書,那就

是:幽默、知性、深刻。林仁廷心理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好爸爸楷模。說他是心理學界的林良,一個每個人都想擁有的父親一點也不為過。     女性讀者們可能不知道:當好媽媽難,當好爸爸,尤難!對多數人來說,父親形象一直以來都是遙遠且模糊的。傳統的父女關係之間或許還有許多溫馨時刻,但父子關係卻常常會因為陰影的投射,以及權力的競爭而產生許多衝突。在這樣的情況下,男孩子其實是沒有什麼機會擁有一個足夠好的父親楷模的。     我和作者一樣都是雙寶爸。不同的是,我兩個孩子都是男生。「崩潰」兩個字是我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我之所以一頭鑽進了「深度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有相當大的原因就是為了想當一個「好」爸爸,但這談

何容易?誠如作者所言,教養最缺的永遠是時間。容我補充一句:第二缺的就是典範。     能像林仁廷心理師這樣運用專業知識反躬自省,日日實踐的典範更是稀有,因此當我讀到這本書時簡直欲罷不能。什麼時候台灣竟然出現了這麼一本傑出的幼兒教養專書了?而且,是以一個爸爸的角度來書寫的。     如何利用父母的糗事來跟孩子談挫敗和面對,如何利用零用錢來練習花錢而非強迫存錢,以及對於非暴力管教的自省與思考,每一項在書中提到的觀點都是理論與實務充分結合下的產物。我一邊興致盎然地讀著本書,一邊畫線做筆記,同時回頭反省自己這幾年的育兒工作。深深佩服這位以長工自居的作者仁廷爸,竟能在他的日常中為我們凝聚出這麼動人又有趣

的內容。     不知道怎麼當一個好爸爸的男性讀者有福了,不知道怎麼把老公教成好爸爸的女性讀者也有福了!但也請記住,陪伴孩子的過程就是自己再次經歷童年的過程。親職是一項不折不扣的辛苦工作,但也是一項能以長大的眼光,重新看待兒時回憶的罕有機會。     每次與孩子的互動都是和過往經驗中的自己的交戰,那是又一次成為更好的自己的練習。讀者不需要成為完美的爸爸,也不應該期待另一半是一個完美的爸爸。我們比較的對象是昨天的自己,是上一世代傳統但已顯得有些過時的父親形象。     如今我們擁有了一個像作者那樣的好爸爸典範,擁有了這一本體貼又趣味的好書,經營幸福家庭的路,你我已不再孤單。   作者序   公主

、王子、皇后,以及她們的長工     「爸爸,我今天在學校被老師說很棒,全班一起向我鼓掌。」兒子小學一年級時,某天他放學這麼說。     「喔,那肯定是做了什麼好事吧,說來聽聽怎麼了。」我問。     「老師上課的時候說,一個家庭裡面『媽媽』通常是做很多家事的那個人,非常辛苦,應該要互相分工。然後我就舉手了……」那顯然是堂性平教育的課     「喔,為什麼呢?」我繼續問。     「我跟老師說,是這樣嗎,我家都是爸爸做家事,媽媽在沙發上滑手機……」    我差點噴出茶,苦笑,兒子竟據實以告家裡的日常。     「老師說,『○○爸爸真厲害!這就是我要說的主題,來,我們為○○鼓鼓掌!』」兒子說。

    「原來,那是我的功勞,為什麼會鼓掌給你聽啊?」我哈哈大笑。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啊?」兒子說。     我想,老師可能在教家庭分工吧,卻遇上我家這個大反例。     催化奶爸的三個關鍵     我常戲稱自己是「長工」,我家四人,重要排名第四。長工不是浪得虛名,舉凡家事:洗衣曬衣、煮飯洗碗、洗廁所、洗床單、買衛生紙都是我,而修繕水電、修理小東西、傷口處理、打蚊子蟑螂的也是我,最後買玩具、安排旅遊、陪孩子玩及繳各項費用還是我。真是古有媽媽愛吃魚頭之說(流傳許久的一則故事,話說媽媽總是把魚肉留給孩子,孩子就理所當然認為媽媽愛吃魚頭),現有爸爸天天付清節之悲。     那我太太做什

麼?檢查孩子功課、陪孩子上足球課及各式LINE群組的聯絡代表,剩下的還真是只有躺沙發玩手機(據她本人說法,因為電視被孩子霸占,不然可以多增一項看電視),反正動腦的她做,動手的我做。     難道,我就是天生奶爸嗎?     也不是,成長中有些關鍵影響我的親職選擇。最初是小學時,某天假日,母親加班,父親竟然下廚煮咖哩飯,那時非常驚訝:「爸爸也可以(會)煮飯!?」聽起來很好笑,但又很重要,因為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傳遞出沒有絕對的性別分工,這是關鍵一。     第二個關鍵是生活必需。我是台南人,讀大學時獨自北上到校住宿,必須用有限的預算生活,衛生紙一次買一包,張數要精打細算,

收集折價券及到暢貨中心買瑕疵品。轉到校外租房時,老舊公寓要裝冷氣,房東說找人來裝要錢,只好自己找水電行買中古機,再自行買電表接線。為了避免生活無聊,也不能只有省吃儉用,我開始種花植草養魚、煮咖啡、下廚、逛博物館、到唱片城聽各類音樂,騎自行車環河及自助旅遊,最後就習慣什麼都自己做,包括打理一個家。     最後一個關鍵是感情市場。現代男人不好當,不會洗手作羹湯,就沒理由邀來房(間),下廚煮菜可是約會的好理由呢,若被女性讚美廚藝,就會想繼續做下去,哪知婚後變成不歸路。     簡單來說,奶爸的形成是原生家庭的示範、不無聊的個人生活及女性青睞所慢慢堆出來的。     身教永遠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果希望先生多參與家務,我會建議位於強勢的太太善用撒嬌語態,而位於弱勢的太太善用崇拜語態,像教養孩子一般,推先生以家事為榮,會潛移默化的。     又是心理師又是長工又是奶爸,現代爸爸「如何當父親」與兒女相處呢?     平時工作忙,我盡量一切從簡,靠信念產生「第一原則」:最重要的原則優先遵守。例如「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先做好這個,其他的現實考量自會跟上並排出做事順序。     最後,爸爸們也別忘了要照顧自己,身教永遠是我們給予最直接的禮物,爸爸開心孩子也會開心。

修飾方法對尖晶石負載錳觸媒應用於低溫NH3-SCR之NO去除及SO2毒化之影響

為了解決機車速度上不去原因的問題,作者鐘盈絨 這樣論述:

氮氧化物大部分因汽機車及固定源燃燒化石燃料排放,是造成光化學煙霧、霧霾及酸雨的主要原因。氨選擇性催化還原氮氧化物(SCR)被認為是去除氮氧化物最有前途的技術之一。SCR催化劑常用之V2O5-WO3/TiO2商業觸媒,在脫硫及除塵設備前的300-400 ºC溫度範圍展現出色的排煙脫硝活性。但煙道氣中的SO2與粉塵易導致觸媒失活,若將SCR設備放置於脫硫和除塵的下游,將導致煙氣溫度降至200 ºC以下。當V2O5-WO3/TiO2觸媒操作低於200 ºC時,其氮氧化物的去除效率會大幅降低。因此,發展低溫且具硫耐受性的高活性新型催化劑有其必要性。由於錳基催化劑的成本低,且在低溫下具有出色的催化活性

,因此針對NH3-SCR脫硝(de-NOx)反應進行廣泛的研究。但這類催化劑卻有N2選擇性低和SO2耐受性差的缺點。本研究採用ZnFe2O4尖晶石載體浸漬法製備了錳基催化劑,以驗證其應用潛力。通過共含浸法合成了一系列MnM/Z1F2催化劑,調整不同金屬與比例應用於在低溫下氨氣選擇性催化還原氮氧化物。亦研究錳金屬前驅物對催化劑的低溫NH3-SCR性能的影響。最佳的Mn5Ce/Z1F2催化劑在反應溫度150 ºC及空間速度60,000 h-1的反應條件下,實現82.0% 以上的NO轉化率。本研究表明,摻雜5% Ce可顯著提高Mn/ZnFe2O4的低溫SCR活性和SO2耐受性,這可能是進一步設計Mn

基SCR催化劑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