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離合器磨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機車離合器磨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曉鈴寫的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潤滑和密封設計(第二版) 和劉澤九(主編)的 滾動軸承應用手冊(第3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更換機車傳動系統零件 - 逍遙文工作室也說明:傳動系統轉動時,普利珠會受到離心力作用擠壓普利盤進而產生磨損。 最後結帳總額是5588元,真是貴哪⋯⋯上頭寫有更換的零件名稱:. 離合器片; 碗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機械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電子工程碩士班 楊家宏所指導 林哲毅的 混合動力載具設置、控制器設計與系統整合之研究 (2017),提出機車離合器磨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混合動力、綠能科技、並聯式混合動力架構。

而第二篇論文崑山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研究所 吳澤松所指導 吳至詠的 機車自動怠速熄火零件耐久試驗 (2010),提出因為有 耐久性測試、怠速熄火、啟動馬達的重點而找出了 機車離合器磨損的解答。

最後網站重機機油可使用汽車油嗎? - 康多企業社則補充:機車 用4T油不僅重視機油的抗氧化與抗磨損性能,且機車對摩擦特性要求更高,因為濕式離合器需要較高摩擦係數,但又得同時扮演引擎潤滑與傳動換檔的角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機車離合器磨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潤滑和密封設計(第二版)

為了解決機車離合器磨損的問題,作者吳曉鈴 這樣論述:

一部順應“中國製造2025”智慧裝備新要求、技術先進、資料可靠的現代化機械設計工具書,從新時代機械設計人員的實際需求出發,追求現代感,兼顧實用性、通用性,準確性,涵蓋了各種常規和通用的機械設計技術資料,貫徹了新的國家及行業標準,推薦了國內外先進、智慧、節能、通用的產品。 第17篇  潤滑 第1章 潤滑基礎 1.1潤滑劑的作用17-3 1.2潤滑狀態及分類17-3 第2章 潤滑劑 2.1潤滑劑及其物理化學性能17-6 2.1.1潤滑劑的分類17-6 2.1.2潤滑劑的物理化學性能及其分析評定方法17-7 2.1.2.1黏度17-7 2.1.2.2黏溫特性17-10 2.1

.2.3潤滑劑的其他性能分析評定17-13 2.2潤滑油添加劑的種類及功能17-14 2.2.1添加劑的分類與代號17-14 2.2.2各種添加劑的功能與作用機理17-16 2.2.2.1清淨分散劑17-16 2.2.2.2抗氧抗腐劑17-19 2.2.2.3極壓抗磨劑與油性劑17-21 2.2.2.4金屬鈍化劑17-25 2.2.2.5黏度指數改進劑17-25 2.2.2.6防銹劑17-26 2.2.2.7降凝劑17-27 2.2.2.8抗泡劑17-28 2.2.2.9乳化劑和抗乳化劑17-29 2.2.2.10其他潤滑油添加劑17-30 2.2.2.11潤滑油複合添加劑17-30 2.3潤

滑劑的類型及應用17-31 2.3.1潤滑油17-31 2.3.1.1車用潤滑油17-31 2.3.1.2工業齒輪油17-58 2.3.1.3液壓油及液力傳動油17-65 2.3.1.4汽輪機油17-84 2.3.1.5壓縮機油17-90 2.3.1.6軸承潤滑油17-97 2.3.1.7鐵路內燃機車用油17-102 2.3.2潤滑脂17-106 2.3.2.1潤滑脂的分類、代號及組成17-106 2.3.2.2潤滑脂的選用17-106 2.3.2.3潤滑脂稠度分類17-119 2.3.3合成潤滑劑17-120 2.3.4固體潤滑劑17-121 2.3.5其他潤滑材料17-123 第3章 軸

承的潤滑 3.1滾動軸承的潤滑17-124 3.1.1潤滑的作用和潤滑劑的選擇17-124 3.1.2潤滑脂潤滑17-124 3.1.2.1潤滑脂的選用17-124 3.1.2.2填脂量和換脂週期17-126 3.1.3潤滑油潤滑17-128 3.1.3.1潤滑油的選擇17-128 3.1.3.2潤滑方式的選擇17-128 3.1.3.3換油週期17-131 3.2滑動軸承的潤滑17-131 3.2.1非完全流體潤滑軸承的潤滑17-131 3.2.2液體靜壓滑動軸承17-133 第4章 齒輪傳動的潤滑 4.1齒輪潤滑基礎17-135 4.1.1齒輪潤滑的特點和作用17-135 4.1.2齒輪

傳動的潤滑狀態17-135 4.2齒輪潤滑油及添加劑17-137 4.2.1齒輪潤滑油的基礎油及添加劑17-138 4.2.1.1齒輪潤滑油的基礎油17-138 4.2.1.2齒輪潤滑油的添加劑17-139 4.2.2齒輪潤滑油的調製17-139 4.2.3齒輪潤滑油的分類17-139 4.2.3.1工業齒輪油的分類17-139 4.2.3.2車輛齒輪油的分類17-144 4.2.4齒輪潤滑油的規格標準(品質指標)17-145 4.3齒輪潤滑油的合理選用方法17-145 4.3.1工業閉式齒輪油的選用方法(包括高速齒輪的潤滑)17-147 4.3.1.1潤滑油種類的選擇17-147 4.3.1

.2潤滑油黏度的選擇17-148 4.3.1.3潤滑方式的選擇17-149 4.3.2開式工業齒輪油(脂)的選用方法17-149 4.3.3蝸輪蝸杆油的選用方法17-149 4.3.3.1蝸輪蝸杆油種類的選擇17-149 4.3.3.2蝸輪蝸杆油黏度的選擇17-150 4.3.3.3蝸杆傳動裝置潤滑方式的選擇17-151 4.3.4車輛齒輪油的選用方法17-151 4.3.4.1車輛齒輪潤滑油種類的選擇17-151 4.3.4.2車輛齒輪油黏度的選擇17-151 4.3.5儀錶齒輪傳動的潤滑17-152 4.4潤滑對齒輪傳動性能的影響17-153 4.4.1潤滑對齒面膠合的影響17-153 4

.4.2潤滑對齒面磨損的影響17-156 4.4.3潤滑對齒面疲勞點蝕的影響17-158 4.4.4潤滑對齒輪振動、雜訊的影響17-160 4.4.5潤滑對齒輪傳動效率的影響17-160 4.4.6潤滑對齒面燒傷和輪齒熱屈服的影響17-161 4.5齒輪傳動裝置的潤滑方式及潤滑系統的設計17-161 4.5.1齒輪傳動裝置的潤滑方式和潤滑裝置17-162 4.5.1.1油浴潤滑17-162 4.5.1.2迴圈噴油潤滑17-162 4.5.1.3油霧潤滑17-164 4.5.1.4離心潤滑17-165 4.5.1.5潤滑脂潤滑17-165 4.5.1.6固體潤滑和自潤滑17-166 4.5.2齒

輪傳動的冷卻17-166 4.5.2.1功率損耗與效率17-166 4.5.2.2自然冷卻17-168 4.5.2.3強制冷卻17-168 4.5.3齒輪潤滑油的過濾淨化17-170 4.6齒輪傳動裝置油液監測17-172 4.6.1油液監測的方法和分析手段17-172 4.6.2油液監測流程圖及取樣要求17-173 4.7齒輪潤滑油的更換17-173 4.7.1齒輪油使用中品質變化原因17-173 4.7.2齒輪油使用中品質變化的表現17-174 4.7.3齒輪潤滑油的換油指標17-177 4.7.4齒輪潤滑油的混用與代用17-179 4.7.4.1齒輪潤滑油的混用17-179 4.7.4.

2齒輪潤滑油的代用17-180 第5章 其他元器件的潤滑 5.1導軌的潤滑17-181 5.1.1導軌油的分類及規格17-181 5.1.2導軌潤滑油的選用17-182 5.1.3機床導軌潤滑方法的選擇17-183 5.1.4機床導軌的維護保養17-183 5.2自動變速器的潤滑17-183 5.2.1自動變速器油的特性17-183 5.2.2自動變速器油的分類和規格17-184 5.3離合器的潤滑17-186 5.4聯軸器的潤滑17-187 5.5機械無級變速器的潤滑17-188 5.5.1機械無級變速器油的分類和規格17-188 5.5.2機械無級變速器油的選用17-189 5.5.3機

械無級變速器油的合理使用17-190 5.6螺旋副的潤滑17-190 5.6.1螺紋連接的潤滑17-190 5.6.2回轉變位及微調用螺旋副的潤滑17-190 5.6.3機床螺旋傳動的潤滑17-191 5.7鋼絲繩的潤滑17-191 5.7.1鋼絲繩潤滑劑的種類及性能17-191 5.7.2鋼絲繩的合理潤滑17-192 5.8鏈傳動的潤滑17-194 5.8.1鏈傳動對潤滑劑的要求和選用17-194 5.8.2鏈條潤滑方法的選擇17-196 5.9活塞環和氣缸的潤滑17-196 5.9.1活塞環的潤滑17-196 5.9.2活塞和氣缸的潤滑17-197 5.10凸輪的潤滑17-198 5.11

彈簧的潤滑17-198 5.12鍵銷的潤滑17-199 第6章 潤滑方法及裝置的選用 6.1潤滑方法及裝置簡介17-200 6.1.1潤滑方法的分類17-200 6.1.2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17-202 6.1.3潤滑部件及圖形符號17-203 6.1.3.1潤滑元件17-203 6.1.3.2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與圖形符號17-208 6.2稀油集中潤滑系統17-209 6.2.1稀油集中潤滑系統設計的任務及步驟17-209 6.2.1.1設計任務17-209 6.2.1.2設計步驟17-209 6.2.2稀油集中潤滑系統的主要設備17-213 6.2.2.1潤滑油泵及潤滑油泵裝置17-21

3 6.2.2.2稀油潤滑裝置17-213 6.2.2.3輔助裝置及元件17-233 6.2.2.4潤滑油箱17-248 6.3幹油集中潤滑系統17-252 6.3.1幹油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和組成17-252 6.3.2幹油集中潤滑系統的設計計算17-256 6.3.2.1潤滑脂消耗量的計算17-256 6.3.2.2潤滑脂泵的選擇計算17-256 6.3.2.3系統工作壓力的確定17-257 6.3.2.4滾動軸承潤滑脂消耗量估算方法17-257 6.3.3幹油集中潤滑系統的主要設備17-260 6.3.3.1潤滑脂泵及裝置17-260 6.3.3.2分配器與噴射閥17-272 6.3.4其

他輔助裝置及元件17-280 6.3.5幹油集中潤滑系統的管路附件17-288 6.3.5.1配管材料17-288 6.3.5.2管路附件17-288 6.4油霧潤滑17-291 6.4.1油霧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7-291 6.4.1.1工作原理17-291 6.4.1.2油霧潤滑系統和裝置17-291 6.4.2油霧潤滑系統的設計和計算17-293 6.4.2.1各摩擦副所需的油霧量17-293 6.4.2.2凝縮嘴尺寸的選擇17-294 6.4.2.3管道尺寸的選擇17-294 6.4.2.4空氣和油的消耗量17-294 6.4.2.5發生器的選擇17-295 6.4.2.6潤滑油

的選擇17-295 6.4.2.7凝縮嘴的佈置方法17-295 6.5油氣潤滑17-298 6.5.1油氣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7-298 6.5.1.1油氣潤滑裝置17-299 6.5.1.2油氣潤滑裝置17-301 6.5.2油氣混合器及油氣分配器17-303 6.5.2.1QHQ型油氣混合器17-303 6.5.2.2AHQ型雙線油氣混合器17-304 6.5.2.3MHQ型單線油氣混合器17-304 6.5.2.4AJS型、JS型油氣分配器17-305 6.5.3專用油氣潤滑裝置17-306 6.5.3.1油氣噴射潤滑裝置17-306 6.5.3.2鏈條噴射潤滑裝置17-307 6

.5.3.3行車軌道潤滑裝置17-308 6.6微量潤滑17-309 6.6.1微量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7-309 6.6.1.1油氣兩相微量潤滑17-309 6.6.1.2油水氣三相微量潤滑17-310 6.6.2微量潤滑裝置元件17-311 6.6.2.1精密氣動泵17-311 6.6.2.2混合閥17-311 6.6.2.3頻率發生器17-312 6.6.3微量潤滑裝置的應用17-312 6.6.4微量潤滑油17-313 第7章 典型設備的潤滑 7.1潤滑系統的換油和沖洗淨化17-314 7.1.1潤滑油的更換週期17-314 7.1.2潤滑系統的沖洗淨化17-317 7.2金屬

切削機床的潤滑17-318 7.2.1機床潤滑的特點17-318 7.2.2機床潤滑劑的選用17-318 7.2.3機床常用潤滑方法17-320 7.3內燃機的潤滑17-320 7.3.1內燃機的工作特點17-320 7.3.2內燃機油的基本性能17-321 7.3.3內燃機油的分類17-322 7.3.4內燃機油的選用17-323 7.4壓縮機的潤滑17-325 7.4.1壓縮機油的選用17-327 7.4.2壓縮機潤滑管理17-327 7.5汽輪機的潤滑17-330 7.5.1汽輪機油的作用17-330 7.5.2汽輪機油的性能17-330 7.5.3汽輪機油的選擇及使用管理17-331

7.6起重運輸機械的潤滑17-332 7.6.1起重運輸機械的潤滑特點17-332 7.6.2起重運輸機械典型零部件的潤滑17-332 7.6.3典型起重運輸機械的潤滑17-333 7.7軋鋼機的潤滑17-335 7.7.1軋鋼機對潤滑的要求17-335 7.7.2軋鋼機潤滑採用的潤滑油、脂17-335 7.7.3軋鋼機常用潤滑系統17-335 7.7.4軋鋼機常用潤滑裝置17-336 7.7.5軋鋼機常用潤滑設備的安裝維修17-337 7.8食品加工機械的潤滑17-339 7.8.1食品加工機械對潤滑的要求17-339 7.8.2食品機械潤滑劑的選用17-339 7.9鍛壓設備的潤滑17-3

42 7.9.1機械壓力機的潤滑17-342 7.9.2螺旋壓力機的潤滑17-342 7.9.3鍛錘的潤滑17-343 7.10礦山設備的潤滑17-344 7.10.1礦山機械對潤滑油的要求17-344 7.10.2礦山機械用油舉例17-344 參考文獻17-346 第18篇  密封 第1章 密封的分類及應用 1.1洩漏方式、密封方法及密封設計要求18-3 1.2靜密封的分類、特點及應用18-4 1.3動密封的分類、特點及應用18-6 第2章 墊片密封 2.1墊片類型、應用及選擇18-11 2.2法蘭密封18-12 2.2.1法蘭密封面形式18-12 2.2.2管道法蘭墊片選擇18-1

3 2.2.3法蘭密封設計18-14 2.2.4高溫法蘭防漏措施18-16 2.3高壓與自緊密封18-16 2.3.1高壓密封的特點及設計原則18-16 2.3.2高壓與自緊密封類型18-17 2.3.3高壓與自緊密封的設計和計算18-20 2.4墊片標準18-22 2.4.1管法蘭用非金屬平墊片尺寸(GB/T 9126—2008)18-22 2.4.2管法蘭用非金屬平墊片技術條件(GB/T 9129—2003)18-29 2.4.3管法蘭連接用金屬環墊技術條件(GB/T 9130—2007)18-31 2.4.4纏繞式墊片分類(GB/T 4622.1—2009)18-33 2.4.5纏繞式墊

片管法蘭用墊片(GB/T 4622.2—2008)18-34 2.4.6纏繞式墊片技術條件(GB/T 4622.3—2007)18-39 2.4.7管法蘭用聚四氟乙烯包覆墊片(GB/T 13404—2008)18-41 2.4.8管法蘭用金屬包覆墊片(GB/T 15601—2013)18-42 2.4.9柔性石墨金屬波齒複合墊片尺寸(GB/T 19066.1—2008)18-44 2.4.10柔性石墨金屬波齒複合墊片技術條件(GB/T 19066.3—2003)18-52 2.4.11鋼制管法蘭用金屬環墊尺寸(GB/T 9128—2003)18-54 第3章 密封膠及膠黏劑 3.1密封膠及膠

黏劑的特點及應用18-57 3.2密封膠的分類及特性18-57 3.3密封膠品種牌號及應用範圍18-58 3.4密封膠選用及應用18-59 3.5膠黏劑使用原則18-60 第4章 填料密封 4.1毛氈密封18-61 4.2軟填料密封18-62 4.2.1基本結構、密封原理及應用18-62 4.2.2軟填料密封的設計和計算18-62 4.2.3軟填料密封材料及選擇18-64 4.2.4軟填料密封的結構設計18-65 4.3硬填料類型18-68 4.3.1活塞環及脹圈密封18-68 4.3.1.1密封結構及應用18-68 4.3.1.2密封設計18-69 4.3.2活塞杆填料密封18-70 4.

3.3往復活塞壓縮機金屬平面填料18-72 4.3.3.1三斜口密封圈(JB/T 9102.1—2013)18-72 4.3.3.2三、六瓣密封圈(JB/T 9102.3—2013)18-74 4.3.3.3徑向切口刮油圈(JB/T 9102.4—2013)18-76 4.3.3.4密封圈和刮油圈用拉伸彈簧(JB/T 9102.5—2013)18-78 4.3.3.5密封圈和刮油圈技術條件(JB/T 9102.6—2013)18-79 第5章 成形填料密封 5.1O形密封圈18-81 5.2V形密封圈18-81 5.3Y形密封圈18-82 5.4鼓形和山形密封圈18-82 5.5J形和L形密

封圈18-83 5.6管道法蘭連接結構中的U形密封圈18-83 5.7密封件及相關標準18-84 5.7.1O形橡膠密封圈18-84 5.7.1.1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尺寸及公差(GB/T 3452.1—2005)18-84 5.7.1.2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溝槽尺寸和設計計算準則(GB/T 3452.3—2005)18-88 5.7.1.3O形橡膠密封圈用擋圈18-114 5.7.1.4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動密封溝槽尺寸和公差(GB/T 2879—2005)18-115 5.7.1.5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窄斷面動密封溝槽尺寸系列和公差(GB/T 2880—1981)18-120 5.7.

1.6液壓缸活塞用帶支承環密封溝槽形式、尺寸和公差(GB/T 6577—1986)18-125 5.7.1.7液壓缸活塞杆用防塵圈溝槽形式、尺寸和公差(GB/T 6578—2008)18-126 5.7.1.8不銹鋼卡壓式管件組件用O形橡膠密封圈(GB/T 19228.3—2012)18-131 5.7.2VD形橡膠密封圈(JB/T 6994—2007)18-132 5.7.3單向密封橡膠圈(GB/T 10708.1—2000)18-135 5.7.4Yx形密封圈18-144 5.7.4.1孔用Yx形密封圈(JB/ZQ 4264—2006)18-144 5.7.4.2軸用YX形密封圈(JB/Z

Q 4265—2006)18-148 5.7.5雙向密封橡膠密封圈(GB/T 10708.2—2000)18-151 5.7.6往復運動橡膠防塵密封圈(GB/T 10708.3—2000)18-154 5.7.7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動密封裝置18-157 5.7.7.1同軸密封件尺寸系列和公差 (GB/T 15242.1—2017)18-157 5.7.7.2支承環尺寸系列和公差(GB/T 15242.2—2017)18-162 5.7.7.3同軸密封件安裝溝槽尺寸系列和公差  (GB/T 15242.3—1994)18-173 5.7.7.4支承環安裝溝槽尺寸系列和公差(GB/T 15242.

4—1994)18-174 5.7.8車氏組合密封18-176 5.7.8.1使用範圍18-176 5.7.8.2密封材料18-176 5.7.8.3直角滑環式組合密封18-177 5.7.8.4腳形滑環式組合密封18-178 5.7.8.5齒形滑環式組合密封18-179 5.7.8.6C形滑環式組合密封18-180 5.7.8.7TZF型組合防塵圈18-181 5.7.9氣缸用密封圈(JB/T 6657—1993)18-181 5.7.9.1氣缸活塞密封用QY型密封圈18-181 5.7.9.2氣缸活塞杆密封用QY型密封圈18-183 5.7.9.3氣缸活塞杆用J型防塵圈18-185 5.7

.9.4氣缸用QH型外露骨架橡膠緩衝密封圈18-186 5.7.10密封圈材料18-187 5.7.10.1普通液壓系統用O形橡膠密封圈材料(HG/T 2579—2008)18-187 5.7.10.2耐高溫滑油O形橡膠密封圈材料 (HG/T 2021—1991)18-189 5.7.10.3往復運動密封圈材料(HG/T 2810—2008)18-190 第6章 油封 6.1油封結構形式及特點18-192 6.2油封設計和計算18-192 6.3油封材料及選擇18-194 6.4油封相關標準18-195 6.4.1旋轉軸唇形密封圈橡膠材料(HG/T 2811—1996)18-195 6.4.

2密封元件為彈性體材料的旋轉軸唇形密封圈基本尺寸和公差(GB/T 13871.1—2007)18-196 6.4.3液壓傳動旋轉軸唇形密封圈設計規範(GB/T 9877—2008)18-197 第7章 機械密封 7.1接觸式機械密封的基本構成與工作原理18-205 7.2常用機械密封分類及適用範圍18-205 7.3機械密封的選用18-211 7.4常用機械密封材料18-213 7.4.1摩擦副用材料18-213 7.4.2輔助密封件用材料18-215 7.4.3彈性元件用材料18-216 7.4.4傳動件、緊固件用材料18-217 7.4.5不同工況下機械密封材料選擇18-218 7.5波

紋管式機械密封18-220 7.5.1波紋管式機械密封形式及應用18-220 7.5.2波紋管式機械密封端面比壓計算18-221 7.6機械密封設計及計算18-222 7.7泵用機械密封18-229 7.7.1高溫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29 7.7.2易汽化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29 7.7.3含固體顆粒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31 7.7.4腐蝕性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32 7.7.5易凝固、易結晶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32 7.8風機用機械密封18-233 7.9釜用機械密封18-234 7.10機械密封輔助系統18-236 7.10.1泵用機械密封輔助系統的組成和功能18-236

7.10.2泵用機械密封沖洗和冷卻輔助系統18-236 7.10.3泵用機械密封封液雜質過濾、分離器18-240 7.10.4風機用機械密封潤滑和冷卻系統18-241 7.10.5釜用機械密封的潤滑和冷卻系統18-242 7.10.6非接觸式機械密封監控系統18-245 7.11非接觸式機械密封18-245 7.11.1流體靜壓式機械密封18-245 7.11.2流體動壓式機械密封18-246 7.11.3非接觸式氣膜密封18-247 7.11.4非接觸式液膜密封18-251 7.11.5泵用非接觸式機械密封18-252 7.11.6風機用非接觸式機械密封18-253 7.11.7釜用非接觸

式機械密封18-255 7.12機械密封有關標準18-256 7.12.1機械密封的形式、主要尺寸、材料和識別標誌(GB/T 6556—2016)18-256 7.12.2機械密封技術條件(JB/T 4127.1—2013)18-260 7.12.3機械密封用O形橡膠密封圈(JB/T 7757.2—2006)18-262 7.12.4泵用機械密封(JB/T 1472—2011)18-267 7.12.5焊接金屬波紋管機械密封(JB/T 8723—2008)18-275 7.12.6耐酸泵用機械密封(JB/T 7372—2011)18-278 7.12.7耐鹼泵用機械密封(JB/T 7371—2

011)18-282 7.12.8潛水電泵用機械密封(JB/T 5966—2012)18-285 7.12.9液環式氯氣泵用機械密封(HG/T 2100—2003)18-287 7.12.10船用泵軸的機械密封(CB/T 3345—2008)18-289 7.12.11船用泵軸的變壓力機械密封(CB* 3346—1988)18-290 7.12.12機械密封迴圈保護系統(JB/T 6629—2015)18-291 7.12.13釜用機械密封技術條件18-319 7.12.14攪拌傳動裝置機械密封(HG/T 21571—1995)18-321 7.12.15搪玻璃攪拌容器用機械密封(HG/T 2

057—2017)18-325 7.12.16焊接金屬波紋管釜用機械密封技術條件18-329 7.12.17釜用機械密封輔助裝置(HG/T 2122—2003)18-330 7.12.18攪拌傳動裝置機械密封迴圈保護系統(HG/T 21572—1995)18-332 7.12.19離心泵及轉子泵軸封系統18-336 第8章 真空密封 8.1真空用橡膠密封圈18-347 8.1.1真空用橡膠密封圈結構形式18-347 8.1.2真空用橡膠密封圈標準18-347 8.1.2.1J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1.2.2J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壓套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

.1.2.3密封墊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1.2.4JO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1.2.5JO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鎖緊彈簧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1.2.6JO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壓套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7骨架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8真空用O形橡膠密封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9真空用O形橡膠密封圈壓套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10真空用O形橡膠密封圈平墊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11真空用O形橡膠圈材料18-348 8.2真空用金屬密封圈

18-348 第9章 迷宮密封 9.1迷宮密封方式、特點、結構及應用18-349 9.2迷宮密封設計18-349 第10章 浮環密封 10.1浮環密封結構特點及應用18-351 10.2浮環密封設計18-352 10.3碳石墨浮環密封結構及應用18-354 第11章 螺旋密封 11.1螺旋密封方式、特點及應用18-355 11.2螺旋密封設計18-355 11.3矩形螺紋的螺旋密封計算18-356 第12章 磁流體密封 12.1磁流體密封的結構和工作原理18-358 12.2提高磁流體密封能力的主要途徑18-358 12.3磁流體密封與其他密封形式的對比18-358 第13章 離心密

封 13.1離心密封結構形式18-359 13.2離心密封的計算18-359 參考文獻18-361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一版自2011年3月出版以來,贏得了機械設計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等院校專業師生廣泛的青睞和好評,榮獲了2011年全國優秀暢銷書(科技類)。同時,因其在機械設計領域重要的科學價值、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現代機械設計手冊》還榮獲2009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和2012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一版出版距今已經8年,在這期間,我國的裝備製造業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尤其是2015年國家部署並頒佈了實現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十年行動綱領——中國

製造2025,發佈了針對“中國製造2025”的五大“工程實施指南”,為機械製造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國家政策號召和驅使下,我國的機械工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自主創新的能力不斷加強,一批高技術、高性能、高精尖的現代化裝備不斷湧現,各種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產品、新方法、新技術不斷產生、發展並投入實際應用,大大提升了我國機械設計與製造的技術水準和國際競爭力。《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緊密結合“中國製造2025”國家規劃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內容上與時俱進,全面體現創新、智慧、節能、環保的主題,進一步呈現機械設計的現代感。鑒於此,《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被列入了“十三五國家重

點出版物規劃專案”。 在本版手冊的修訂過程中,我們廣泛深入機械製造企業、設計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進行調研,聽取各方面讀者的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了《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的根本宗旨:一方面,新版手冊進一步加強機、電、液、控制技術的有機融合,以全面適應機器人等智慧化裝備系統設計開發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隨著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和工程設計軟體的廣泛應用和普及,新版手冊繼續促進傳動設計與現代設計的有機結合,將各種新的設計技術、計算技術、設計工具全面融入傳統的機械設計實際工作中。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共6卷35篇,它是一部面向“中國製造2025”,適應智慧裝備設計開發新要求、技術先進、資料可靠、

符合現代機械設計潮流的現代化的機械設計大型工具書,涵蓋現代機械零部件及傳動設計、智慧裝備及控制設計、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及應用三部分內容,具有以下六大特色。 1.權威性。《現代機械設計手冊》陣容強大,編、審人員大都來自設計、生產、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設計實踐經驗。他們中很多人都是所屬領域的知名專家,在業內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獲得過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發明獎和技術專利,承擔了許多機械領域國家重要的科研和攻關項目。這支專業、權威的編審隊伍確保了手冊準確、實用的內容品質。 2.現代感。追求現代感,體現現代機械設計氣氛,滿足時代要求,是《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的基本宗旨

。“現代”二字主要體現在:新標準、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新產品、智慧化、現代的設計理念、現代的設計方法和現代的設計手段等幾個方面。第二版重點加強機械智慧化產品設計(3D列印、智慧零部件、節能元器件)、智慧裝備(機器人及智慧化裝備)控制及系統設計、數位化設計等內容。 (1)“零件結構設計”等篇進一步完善零部件結構設計的內容,結合目前的3D列印(增材製造)技術,增加3D列印工藝下零件結構設計的相關技術內容。 “機械工程材料”篇增加3D列印材料以及新型材料的內容。 (2)機械零部件及傳動設計各篇增加了新型智慧零部件、節能元器件及其應用技術,例如“滑動軸承”篇增加了新型的智慧軸承,“潤

滑”篇增加了微量潤滑技術等內容。 (3)全面增加了工業機器人設計及應用的內容:新增了“工業機器人系統設計”篇;“智慧裝備系統設計”篇增加了工業機器人應用開發的內容;“機構”篇增加了自動化機構及機構創新的內容;“減速器、變速器”篇增加了工業機器人減速器選用設計的內容;“帶傳動、鏈傳動”篇增加並完善了工業機器人適用的同步帶傳動設計的內容;“齒輪傳動”篇增加了RV減速器傳動設計、諧波齒輪傳動設計的內容等。 (4)“氣壓傳動與控制”“液壓傳動與控制”篇重點加強並完善了控制技術的內容,新增了氣動系統自動控制、氣動人工肌肉、液壓和氣動新型智慧元器件及新產品等內容。 (5)繼續加強第5卷機電控制系統設

計的相關內容:除增加“工業機器人系統設計”篇外,原“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篇充實擴充形成“智慧裝備系統設計”篇,增加並完善了智慧裝備系統設計的相關內容,增加智慧裝備系統開發實例等。 “感測器”篇增加了機器人感測器、航空航太裝備用感測器、微機械感測器、智慧感測器、無線感測器的技術原理和產品,加強感測器應用和選用的內容。 “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單元”篇和“電動機”篇全面更新產品,重點推薦了一些新型的智慧和節能產品,並加強產品選用的內容。 (6)第6卷進一步加強現代機械設計方法應用的內容:在3D列印、數位化設計等智慧製造理念的宣導下,“逆向設計”“數位化設計”等篇全面更新,體現了“智慧工廠”的全數位

化設計的時代特徵,增加了相關設計應用實例。 增加“綠色設計”篇;“創新設計”篇進一步完善了機械創新設計原理,全面更新創新實例。 (7)在貫徹新標準方面,收錄並合理編排了目前最新頒佈的國家和行業標準。 3.實用性。新版手冊繼續加強實用性,內容的選定、深度的把握、資料的取捨和章節的編排,都堅持從設計和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例如機械零部件資料資料主要依據最新國家和行業標準,並給出了相應的設計實例供設計人員參考;第5卷機電控制設計部分,完全站在機械設計人員的角度來編寫——注重產品如何選用,摒棄或簡化了控制的基本原理,突出機電系統設計,控制元器件、感測器、電動機部分注重介紹主流產品的技術參數、性能、

應用場合、選用原則,並給出了相應的設計選用實例;第6卷現代機械設計方法中簡化了煩瑣的數學推導,突出了最終的計算結果,結合具體的算例將設計方法通俗地呈現出來,便於讀者理解和掌握。 為方便廣大讀者的使用,手冊在具體內容的表述上,採用以圖表為主的編寫風格。這樣既增加了手冊的資訊容量,更重要的是方便了讀者的查閱使用,有利於提高設計人員的工作效率和設計速度。 為了進一步增加手冊的承載容量和時效性,本版修訂將部分篇章的內容放入二維碼中,讀者可以用手機掃描查看、下載列印或存儲在PC端進行查看和使用。二維碼內容主要涵蓋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即將被廢止的舊標準(新標準一旦正式頒佈,會及時將二維碼內容更新為新標準

的內容);部分推薦產品及參數;其他相關內容。 4.通用性。本手冊以通用的機械零部件和控制元器件設計、選用內容為主,主要包括機械設計基礎資料、機械製圖和幾何精度設計、機械工程材料、機械通用零部件設計、機械傳動系統設計、液壓和氣壓傳動系統設計、機構設計、機架設計、機械振動設計、智慧裝備系統設計、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單元等,既適用于傳統的通用機械零部件設計選用,又適用于智慧化裝備的整機系統設計開發,能夠滿足各類機械設計人員的工作需求。 5.準確性。本手冊儘量採用原始資料,公式、圖表、資料力求準確可靠,方法、工藝、技術力求成熟。所有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產品和工藝方面的標準均採用最新公佈的標準資料,對

於標準規範的編寫,手冊沒有簡單地照抄照搬,而是採取選用、摘錄、合理編排的方式,強調其科學性和準確性,儘量避免差錯和謬誤。所有設計方法、計算公式、參數選用均經過長期檢驗,設計實例、各種算例均來自工程實際。手冊中收錄通用性強、標準化程度高的產品,供設計人員在瞭解企業實際生產品種、規格尺寸、技術參數,以及產品品質和使用者的實際反映後選用。 6.全面性。本手冊一方面根據機械設計人員的需要,按照“基本、常用、重要、發展”的原則選取內容,另一方面兼顧了製造企業和大型設計院兩大群體的設計特點,即製造企業側重基礎性的設計內容,而大型的設計院、工程公司側重於產品的選用。因此,本手冊力求實現零部件設計與整機系統

開發的和諧統一,促進機械設計與控制設計的有機融合,強調產品設計與工藝技術的緊密結合,重視工藝技術與選用材料的合理搭配,宣導結構設計與造型設計的完美統一,以全面適應新時代機械新產品設計開發的需要。 經過廣大編審人員和出版社的不懈努力,新版《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將以嶄新的風貌和鮮明的時代氣息展現在廣大機械設計工作者面前。值此出版之際,謹向所有給過我們大力支持的單位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主編

混合動力載具設置、控制器設計與系統整合之研究

為了解決機車離合器磨損的問題,作者林哲毅 這樣論述:

因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混合動力車已成研發的熱點,但多數研究僅探討車輛行駛於一般道路,即坡度為0度時所需進行的優化動力分配工作,卻忽視了路況或坡度對載具的影響。有鑑於車輛行駛時可能面對斜坡路徑的現實,本論文以開發小型混合動力載具為研究目標,並特別針對目前尚無人論述的斜坡阻力干擾進行混合動力載具的實驗與研究;此外,因應台灣真實的交通情況而選擇了使用密度較高的機車引擎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並規劃了一套並聯式油電混合動力平台俾利進行系統的硬體測試,而系統除了整合速可達機車的CVT無段變速引擎及電動機車的輪轂馬達之外,並額外設置磁粉式煞車器,以其附設的制動扭矩做為車輛負載的來源,協助探討車輛行駛於上下坡

地形時的系統特性。另有鑒於車輛必然面對的坡度干擾,本研究應用混合動力車CVT引擎的高效率運轉性能以及電動馬達低轉速仍有高效率扭力輸出的特性,規劃了平台動力分割機構進行動能控制,使其能適時的切換動力來源以供應載具進行爬坡的動力所需,研究中除克服斜坡道路其對車輛行駛所造成的高油耗影響之外,更可避免因使用單一動力來源進行驅動時,其另外未使用的動力來源逕行成為負載以及造成不必要的磨損產生;最後,本研究亦探討與規劃混合動力模式切換時之最佳時機,此設計可避免載具因動力匹配不當而造成行駛車輛的頓挫動作頻頻發生,並進而降低系統機件損壞的機率,提高車輛乘坐的品質與舒適度。

滾動軸承應用手冊(第3版)

為了解決機車離合器磨損的問題,作者劉澤九(主編) 這樣論述:

系統闡述了滾動軸承選用的基本知識、計算方法、應用設計、特殊工況下的典型應用及各種使用性能,如振動噪聲、精度、摩擦、壽命、預緊、極限轉速、清潔度、密封軸承漏脂、溫升、防塵性能及工況檢測、失效分析等,反映了國內外最新標准資料和科研成果,內容豐富實用。劉澤九,1935年生於河南孟縣。1960年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畢業。1964年清華大學機械學專業研究生畢業。1983年在英國Leeds大學工業摩擦學中心學習進修。1965~1980年在洛陽軸承研究所工作,任理論研究室主任。從1981年起參加聯合國援助杭州軸承試驗研究中心籌建工作,1984~1995年任所長,把該中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成為國內外著名的軸承

科研機構。主持領導完成了許多項重點科研課題,獲得了許多項獎勵。領導開發研制出BVT。型軸承測振儀系列、滾動軸承疲勞壽命強化試驗機、鐵譜儀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我國空白的先進儀器設備,並推向市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前言常用符號表第1章 滾動軸承的選用基礎1 滾動軸承的特點和選用程序1.1 滾動軸承的選用程序1.2 滾動軸承類型的選擇1.3 按接觸疲勞壽命選用軸承1.4 按額定靜載荷選用軸承1.5 滾動軸承的磨損壽命2 滾動軸承的分類和適用范圍2.1 滾動軸承結構類型分類2.2 滾動軸承尺寸大小分類2.3 深溝球軸承和雙列深溝球軸承2.4 調心球軸承2.5

單列角接觸球軸承和雙列角接觸球軸承2.6 推力球軸承和雙向推力角接觸球軸承2.7 四點接觸球軸承2.8 帶座外球面球軸承2.9 圓柱滾子軸承2.10 圓錐滾子軸承2.11 調心滾子軸承和推力調心滾子軸承2.12滾針軸承2.13推力滾子軸承3 滾動軸承代號方法3.1 我國新采用的滾動軸承代號方法3.2 帶附件軸承的代號3.3 帶座外球面球軸承的代號3.4 非標准軸承代號編制方法3.5 我國新舊軸承代號方法的對照4 滾動軸承的標准4.1 我國已制定的滾動軸承標准4.2 ISO已制定的滾動軸承標准5 滾動軸承外形尺寸總方案5.1 向心軸承外形尺寸總方案5.2 推力軸承外形尺寸總方案5.3 圓錐滾子軸

承外形尺寸總方案6 常用滾動軸承名詞術語01 軸承02 軸承零件03 軸承配置及分部件04 尺寸05 與公差關聯的尺寸06 力矩、載荷及壽命07 其他第2章 滾動軸承的應用計算1 基本概念1.1 接觸角1.2 滾動體載荷1.3 曲率半徑和曲率1.4 密合度和溝曲率半徑系數1.5 主平面1.6 曲率總和∑ρ與函數F(ρ)1.7 接觸類型1.8 彈性趨近量δ2 滾動軸承中的變形與應力計算2.1 概述2.2 點接觸2.3 線接觸2.4 最大切應力τmax2.5 彈性變形常數K2.6 軸承徑向變位δr和軸向變位δa3 滾動軸承中的載荷分布3.1 向心軸承中的載荷分布3.2 徑向游隙對向心軸承中載荷分布

的影響3.3 角接觸軸承中的載荷分布3.4 雙列角接觸軸承中的載荷分布3.5 單向推力軸承中的載荷分布3.6 雙向推力軸承中的載荷分布4 滾動軸承中的運動關系4.1 滾動軸承中簡單的運動關系4.2 滾動接觸次數4.3 應力循環次數5 向心球軸承和角接觸球軸承中的接觸角與軸向承載能力5.1 向心球軸承的徑向游隙與初始接觸角5.2 角接觸球軸承的接觸角變化5.3 向心球軸承和角接觸球軸承的安全接觸角和軸向承載能力6 Lundberg Palmgren滾動軸承壽命理論6.1 滾動軸承的主要破壞形式6.2 滾動軸承疲勞壽命的基本規律6.3 滾動軸承的額定動載荷6.4 滾動軸承的當量動載荷7 國際標准I

SO 281和國家標准GB/T7.1 向心球軸承7.2 推力球軸承7.3 向心滾子軸承7.4 推力滾子軸承7.5 修正額定壽命8 A.Palmgren滾動軸承靜承載能力理論8.1 滾動軸承中的塑性變形8.2 滾動軸承的靜載荷常數8.3 滾動軸承的額定靜載荷8.4 滾動軸承的當量靜載荷9 國際標准ISO76和國家標准GB/T9.1 向心球軸承9.2 推力球軸承9.3 向心滾子軸承9.4 推力滾子軸承9.5 基本額定靜載荷計算中的間斷點10 作用於滾動軸承上的載荷計算10.1 各種傳動作用於滾動軸承上的載荷計算10.2 雙支承軸的軸承載荷計算10.3 三支承軸的軸承載荷計算11 圓柱滾子軸承的軸向

承載能力12 滾動軸承的預緊12.1 概述12.2 滾動軸承軸向預緊的原理12.3 滾動軸承軸向變位的計算公式12.4 最小軸向預緊載荷的決定12.5 實現軸向預緊的方法12.6 軸向預緊的數值12.7 徑向預緊13 滾動軸承的極限轉速13.1 滾動軸承極限轉速的確定方法13.2 實際使用的滾動軸承極限轉速13.3 極限轉速試驗方法14 推力和推力角接觸軸承的最小軸向載荷15 向心軸承必需的最小徑向載荷Frmin15.1 深溝球軸承、調心球軸承、角接觸球軸承15.2 向心圓柱滾子軸承15.3 滾針軸承、調心滾子軸承、圓錐滾子軸承15.4 單個使用的角接觸球軸承、DT配置的角接觸球軸承、四點接觸

球軸承第3章 滾動軸承的應用設計1 滾動軸承的支承結構1.1 選擇支承結構形式應考慮的問題1.2 支承結構的基本類型1.3 軸支承的三種基本組合形式1.4 常見的支承結構示意圖2 滾動軸承配合的選擇2.1 滾動軸承的配合特點2.2 軸承與軸、外殼孔配合的常用公差帶2.3 滾動軸承配合的選用原則2.4 滾動軸承配合標准推薦的配合2.5 空心軸、鑄鐵和輕金屬軸承座軸承配合的選擇2.6 用估算法選擇軸承的配合2.7 機床主軸軸承配合的選擇2.8 軸承公差及相配軸和外殼孔的公差3 滾動軸承相配零件的加工精度3.10級、6級精度軸承相配零件加工精度及標注方法3.22級精度軸承相配零件加工精度及標注方法4

滾動軸承工作游隙的選擇5 滾動軸承的密封裝置5.1 軸承自身的密封5.2 軸承的支承密封5.3 密封的目的及結構處理6 滾動軸承的軸向緊固裝置6.1 滾動軸承的軸向定位和固定6.2 幾種常用的軸向緊固裝置6.3 常見的軸承內、外圈固定方式7 滾動軸承的安裝尺寸7.1 滾動軸承的裝配倒角極限尺寸7.2 軸和外殼孔的單向圓角半徑7.3 深溝球軸承、角接觸球軸承、調心球軸承及調心滾子軸承的擋肩高度7.4 圓柱滾子軸承的安裝尺寸7.5 實體外圈滾針軸承的安裝尺寸7.6 圓錐滾子軸承的安裝尺寸7.7 推力球軸承的安裝尺寸7.8 推力調心滾子軸承的安裝尺寸8 滾動軸承的安裝與拆卸8.1 圓柱孔向心軸承的

裝卸8.2 圓錐孔向心軸承的裝卸8.3 向心推力軸承的裝卸8.4 推力軸承的裝卸8.5 組合支承游隙的調整9 滾動軸承支承結構的設計計算舉例第4章 滾動軸承的精度、性能與測試1 滾動軸承的精度與測量1.1 滾動軸承的精度等級1.2 滾動軸承的尺寸公差和旋轉精度符號1.3 各級精度滾動軸承的尺寸公差和旋轉精度1.4 滾動軸承精度測量2 滾動軸承的游隙與測量2.1 滾動軸承徑向游隙2.2 滾動軸承徑向游隙的測量及評定方法3 滾動軸承的摩擦力矩與摩擦因數3.1 滾動軸承摩擦力矩3.2 滾動軸承摩擦因數3.3 靜/動態摩擦力矩試驗4 密封軸承的密封性能試驗4.1 漏脂試驗4.2 溫升試驗4.3 防塵試

驗5 滾動軸承的調心性能6 滾動軸承的清潔度及試驗方法6.1 定義6.2 清潔度對軸承使用性能的影響6.3 軸承清潔度試驗方法6.4 推薦的軸承清潔度控制標准7 滾動軸承的壽命試驗7.1 試驗目的7.2 疲勞壽命試驗方法7.3 滾動軸承壽命試驗機7.4 滾動軸承壽命試驗相關標准第5章 滾動軸承的振動與噪聲1 滾動軸承的振動特性1.1 滾動軸承的振動類型1.2 影響滾動軸承振動的因素2 滾動軸承的振動測試2.1 評定滾動軸承振動的物理量和參數2.2 測量滾動軸承振動的裝置2.3 滾動軸承振動測試標准3 滾動軸承噪聲及測量3.1 滾動軸承噪聲和振動的關系3.2 滾動軸承噪聲的表示方法3.3 滾動軸

承噪聲的測量4 國際標准ISO 15242——滾動軸承振動測量方法4.1 第1部分:基礎4.2 第2部分:向心球軸承第6章 滾動軸承用材料及其熱處理1 各國用各類軸承鋼的牌號、化學成分及其對照2 普通軸承鋼2.1 高碳鉻軸承鋼2.2 滲碳軸承鋼2.3 軸承用中碳鋼和中碳合金鋼3 耐腐蝕軸承用材料3.1 耐腐蝕軸承鋼的應用3.2 不銹鋼制軸承零件的熱處理3.3 不銹軸承鋼的力學性能3.4 抗硫軸承材料4 耐高溫軸承用材料4.1 高溫軸承鋼的應用4.2 耐高溫軸承零件的熱處理4.3 耐高溫軸承鋼的力學性能5 防磁軸承材料5.1 防磁軸承材料的應用5.2 防磁軸承材料及其化學成分5.3 防磁軸承材料

的熱處理5.4 防磁軸承材料的力學性能和物理性能6 陶瓷軸承材料6.1 工程用陶瓷材料的種類6.2 陶瓷材料的性能6.3 陶瓷球的制造7 塑料軸承材料7.1 軸承用工程塑料7.2 軸承用塑料的物理、力學和化學性能7.3 軸承用塑料的抗摩特性8 保持器材料8.1 保持器常用材料及其應用8.2 保持器的熱處理8.3 保持器材料的力學性能9 其他材料第7章 滾動軸承的潤滑1 潤滑的作用和潤滑劑的選擇2 潤滑劑的種類及主要性能2.1 潤滑油2.2 潤滑脂2.3 固體潤滑劑3 潤滑脂潤滑3.1 潤滑脂的選用3.2 填脂量與換脂周期3.3 潤滑脂性能試驗4 潤滑油潤滑4.1 潤滑油的選用4.2 潤滑方式選

擇4.3 換油周期第8章 特殊工況下滾動軸承的應用1 特殊工況下滾動軸承選用的特點1.1 高速軸承1.2 高溫軸承1.3 低溫軸承1.4 耐腐蝕軸承1.5 抗硫軸承1.6 防磁軸承1.7 真空軸承1.8 自潤滑軸承1.9 陶瓷軸承2 直線運動軸承2.1 直線運動軸承的特點2.2 直線運動軸承的工作原理與結構2.3 直線運動球軸承的基本額定壽命2.4 直線運動球軸承的應用實例2.5 直線運動軸承的標准2.6 直線運動支承的分類2.7 直線運動支承的代號方法3 關節軸承3.1 關節軸承的特點3.2 關節軸承的技術性能3.3 關節軸承的承載能力3.4 關節軸承的摩擦因數和摩擦力矩3.5 關節軸承的標

准3.6 關節軸承的分類3.7 關節軸承的代號方法3.8 關節軸承的配合3.9 關節軸承的安裝尺寸4 汽車水泵軸連軸承4.1 軸連軸承的分類4.2 我國水泵軸連軸承的代號方法4.3 水泵軸連軸承的尺寸4.4 水泵軸連軸承的公差4.5 軸連軸承的潤滑與密封4.6 軸連軸承的游隙5 汽車輪轂軸承5.1 輪轂單元的結構形式和外形尺寸5.2 汽車輪轂單元的代號方法5.3 技術要求5.4 潤滑與密封5.5 壽命試驗和形式試驗6 汽車離合器分離軸承及其單元6.1 名詞術語的定義和所用符號6.2 汽車離合器分離軸承及其單元的分類和代號方法6.3 結構形式及外形尺寸6.4 公差6.5 台架模擬試驗6.6 新舊

型號對照7 汽車發動機張緊輪和惰輪軸承及其單元7.1 代號方法7.2 主要結構形式7.3 技術要求7.4 檢測及試驗方法7.5 檢驗規則7.6 標志7.7 包裝8 鐵路機車車輛軸承8.1 分類8.2 代號方法8.3 結構形式8.4 外形尺寸8.5 技術要求8.6 檢測方法8.7 檢驗規則8.8 標志8.9 防銹包裝8.10 貯存第9章 滾動軸承的故障診斷與失效分析1 滾動軸承的失效形式及原因1.1 滾動軸承失效形式分類1.2 滾動軸承失效特征及其產生原因2 滾動軸承故障診斷技術的分類與選擇3 滾動軸承的振動診斷技術3.1 滾動軸承的振動頻率分析3.2 滾動軸承的振動診斷技術4 滾動軸承的鐵譜診

斷技術4.1 鐵譜技術特點4.2 鐵譜儀器4.3 滾動軸承的鐵譜診斷技術5 滾動軸承失效分析技術5.1 失效分析的一般過程5.2 滾動軸承失效分析技術第10章 滾動軸承的清洗與防銹1 滾動軸承的防銹包裝1.1 防銹期1.2 防銹材料1.3 防銹材料試驗方法1.4 運輸、儲存和防銹期2 滾動軸承清洗防銹規程2.1 工序間防銹2.2 軸承零件和成品的清洗2.3 成品軸承塗油防銹3 滾動軸承的清洗3.1 滾動軸承清洗用材料3.2 滾動軸承清洗方法4 滾動軸承的防銹與包裝4.1 滾動軸承防銹材料4.2 滾動軸承的防銹工藝4.3 滾動軸承的包裝材料5 滾動軸承的除銹5.1 機械除銹5.2 化學除銹附錄

常用滾動軸承的外形尺寸、性能參數及軸承代號1 深溝球軸承2 調心球軸承3 角接觸球軸承4 圓柱滾子軸承5 滾針軸承6 調心滾子軸承7 圓錐滾子軸承8 推力球軸承9 推力滾子軸承10 緊定套參考文獻

機車自動怠速熄火零件耐久試驗

為了解決機車離合器磨損的問題,作者吳至詠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實動機車引擎在實驗機台上反覆重覆啟動的測試方式,分析探討機車實施怠速熄火之啟動相關零件的耐久性測試,以提出零件可靠度之分析。測試重點零件為啟動馬達、啟動盤、電瓶,研究其耐久性及是否有其它相關零件在此試驗下會有影響。結果顯示機車啟動零件若長期反覆啟動下,主要會損壞的部份為啟動馬達,因啟動馬達的碳刷磨耗情況呈線性磨耗,故其使用壽命為可預測且有一定的可靠性範圍。本次使用之實動機車引擎其啟動盤之設計為濕式離合器,經實驗反覆啟動引擎160,000次後,並無明顯損壞及磨耗情況,而電瓶在經實驗後,結果顯示若應用在實際機車使用情況下,可能反而有助電瓶壽命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