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檢索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廖柏森寫的 英文研究論文寫作:搭配詞指引(第二版) 和廖柏森的 英文系最受歡迎的線上語料庫:用20個網站學習英文句型與詞彙搭配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檢索的英文單字 - 漢語網也說明:【檢索】的英文單字、英文翻譯及用法:searching搜索的; 徹底的; 銳利的;retrieval收回,挽回; 檢索;retrieve取回; 恢復; [計]檢索; 重新得到;search搜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眾文 和眾文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蔡芷芬所指導 吳學勳的 殘留在空間的訊息-吳學勳創作論述 (2021),提出檢索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空間、訊息、環境藝術、環境保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劉復國所指導 孫嘉傑的 南海爭端中的美國因素研究:2009-2021 (2021),提出因為有 南海、美中關係、亞太再平衡、印太戰略、航行自由行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檢索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逢甲大學課程檢索系統則補充:逢甲大學課程檢索系統. 登入. 查詢結果:0 筆 重新查詢. Language. 中文. 中文. English. 學期 下學期. 上學期 下學期 暑修上 暑修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檢索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英文研究論文寫作:搭配詞指引(第二版)

為了解決檢索英文的問題,作者廖柏森 這樣論述:

第一本介紹論文搭配詞用法的寫作指引, 正確搭配詞彙,提升學術寫作專業度!   以搭配詞 (collocation) 學習英文的觀念,近年來已日益普及而受到重視。本書針對常用的學術寫作詞彙及其常見的搭配形式整理而成,讓學習者避開中式英文的陷阱,有效率地寫出自然而流暢的英文論文,不再「搭錯」詞。   舉例來說:「『犯』罪」稱作 “commit” a crime,「『犯』錯」是用 “make” a mistake,而「『犯』法」則是 “break” the law。   對於論文寫作者而言,搭配詞的選擇尤須謹慎,因為學術寫作涉及專門的領域和特殊文體要求,許多詞彙在一般英文及學術英文的使用上

,就有語義上的差異。   例如:approach作為動詞,在一般英文中常表「接近」,但在學術英文中,卻比較常當作「處理」,如approach the problem(處理此問題);又如argue,一般常作「爭論」,在學術英文中,argue則解釋為「主張」,如the research argued...(此研究主張…)。   國內第一本學術搭配詞專業書籍   作者廖柏森教授,累積多年來所蒐集的學術寫作高頻用字,依詞性分類,整理出4000種字詞搭配變化。寫作者依文境直接選用搭配,不但省去查證時間,讓用字更顯靈活。   全新第二版,新增了搭配詞彙的用法說明、搭配例句和練習題數量,同時也刪除部

分相對簡易的搭配詞彙和例句,讓內容難易度一致。另外,書中從國際英文期刊、學術書籍及語料庫中,篩選出實際的豐富例證,讓寫作者能確實掌握英文論文寫作的精準度,全面提升學術英文論文的專業水準!   廖柏森教授的「英文研究論文指引」系列一套六本,分別從關鍵句、文法、搭配詞、段落、口語報告及摘要六個主題,結合理論與實務,兼顧深度與廣度,指引寫作者從點線面發展出一篇英文論文,是每位有撰寫英文論文需要的學術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案頭書。 名人推薦   國立清華大學資工系暨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教授  張俊盛   廖教授針對常用學術詞彙,選取例句加以翻譯,並透過搭配詞分析,指引學子在寫作論文時適當地用字遣詞。相

信讀者熟讀本書後,對於正式的學術詞彙就能運用自如,熟練英文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系詞等的搭配使用,寫出接近英語母語者的流暢文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陳浩然   廖教授的新作針對國內學子學術英文寫作的主要困難──搭配詞,進行深入的介紹及講解。本書內容豐富,充分納入學術期刊、書籍和語料庫的搭配句型實例。對於需要以英文撰寫學術論文的研究人員及莘莘學子必定會有極大的助益。  

檢索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少年臺灣史」2019年增訂版介紹
       
訪問:蔡明雲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1.經典增訂再版:因應5年來臺灣歷史的急速進展,周婉窈教授特別增訂內容,補充戰後至今的重大歷史事件與觀點,並加上全書索引,讓讀者方便檢索詞彙與內容。
  
2.注重觀念的釐清:從「地球和美麗島的誕生」、「臺灣給世界的禮物」,到「轉型正義和美麗新國家」,周婉窈教授秉持其一貫的優雅流暢文筆,簡明的主題,將歷史的視野拉長、拉廣,帶領讀者以思考和理解的態度,更加真切地感受這島嶼的獨特歷史。
  
3.開學必備的簡明臺灣史: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為臺灣的新世代與懷有少年心的國人所寫的簡明臺灣歷史,2014年出版至今已22刷,並榮獲2014年第66梯次「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組好書推薦、入圍2015年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
  
4.帶有繪本溫度的臺灣史:繪本作家許書寧為本書繪製了三十餘幅大大小小的歷史畫作,這是許書寧的第一次嘗試,也為本書增添了柔軟的溫度與趣味。
        
作者介紹:周婉窈
  嘉義大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專治臺灣史,著有《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立晚報出版部,1989)、《臺灣歷史圖說》(中研院臺史所,1997;聯經:1998、增訂本1998、三版2016)、《海行兮的年代》(允晨,2002)、《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聯經,2012)、《少年臺灣史》(玉山社,2014)等書。譯有《史家的技藝》(遠流,1989),主編《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中研院臺史所,1997)、《古典日文解讀法》(中研院臺史所,2006)等書。
  
   《臺灣歷史圖說》目前有韓文版(新丘文化,2003)、日文版『図說 台湾の歴史』(平凡社:2007、增補版2012),以及英文版 A New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南天書局,2015)。
  
  史學著作之外,出版散文集《面向過去而生》(允晨,2009)、《島嶼的愛和向望》(玉山社,2017),以及人物傳記《臺灣史開拓者王世慶先生的人生之路》(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2008年起,和臺灣史研究生一起經營「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和同名臉書。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殘留在空間的訊息-吳學勳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檢索英文的問題,作者吳學勳 這樣論述:

筆者論文「殘留在空間的訊息」,是以「臺灣生存空間」為中心主題,進而以藝術的角度探討環境生態保護議題。在筆者的創作中,是以「空間」來表示人類生存的環境。在筆者的創作中則泛指環境、空間以及作品「所傳逹的內容」稱為「訊息」。「殘留在空間的訊息」係蒐集殘留的紙片、記憶、景像以及腦海的殘留記憶,重新組裝成為畫面進行創作。筆者創作的作品,就是想以藝術創作的角度探討個人生存的環境以及環保意識的相關議題;站在藝術家的立場看環境生態保護問題,並且用藝術的方式表逹對於環境生態保護的重視及觀點;期望藉由創作的作品所表現或隱喻的臺灣的環境生態訊息,使觀者感覺或接收到該等訊息以及作品隱喻的警訊。筆者認為藝術家不能抽離

社會,藝術家的創作原動力是經由內在的特質發展和社會經驗而產生的。社會性碰壁的困局,會加深其個人存在的本質疏離,一方面讓人表面屈從於日常生活的日復一日;另一方面,卻激發其更為深刻與強烈的藝術創作能量。如能理解現代社會的問題核心,以奧德修斯英雄式的精神去創作藝術,即能在下一刻呈現出新奇的藝術。筆者研讀藝術史學、美學、藝術與社會等理論,並以之為基礎,延伸及建構理論。「殘留在空間的訊息」系列創作共計14幅。依主題性質分成3個系列。在創作過程中,筆者對於創作作品的主題意涵、形式、構圖、組成元素、色彩、造型技巧以及使用的材料,係以漸進式的方式處理,創作過程中持續檢討並予以必要的增減,注入筆者自身的感情。就

創作者的立場而言,任何一個「空間訊息」都要有特殊的內涵,並找出藝術創作的操作定義及建構過程的系統思維。關鍵詞:空間、訊息、環境藝術、環境保護

英文系最受歡迎的線上語料庫:用20個網站學習英文句型與詞彙搭配

為了解決檢索英文的問題,作者廖柏森 這樣論述:

  不知道怎麼寫,就問問語料庫大神!   帶你走進英文系學生的寫作教室,   學會高手必備的語料庫英文寫作技巧。   全臺英文系老師一致推薦!   用語料庫提升學習動力!   語言的學習很難說是一件輕鬆的事,尤其面對的是有壓力的目標時(多益、托福等語言認證考試),要付出的心力更是相對的高。多背幾個單字、多看幾篇文章,一味地往腦袋裡塞進大量資料,學習的成效很容易因為枯燥與疲乏而打了折扣。   語料庫的大數據學習有別於傳統的英語學習方式,是國內英文相關系所相當推崇一種語言學習方式,使用者透過親自操作,可以更深入探索語言的變化,發現各種意想不到的詞彙組合變化,讓學習英文變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另

外,語料庫所蒐集的語料為英語母語人士在真實情境中使用的自然語言,因此使用者從中學到的便是最道地的用法,可以改掉常見的中式英文搭配問題,最直接的幫助就是改善英文寫作時的文字搭配、語感與句型結構。   用語料庫的大數據為英文寫作加分!   語料庫檢索很簡單,但一般學習者因為不熟悉,一開始容易產生排斥的心理,實在是相當可惜。以下列舉一些語料庫的實際功用與檢索方式,簡單說明學習語料庫的益處:   1. 查詢搭配詞   要表達「強調」,知道英文是emphasize,但不知道前後該放哪些字。從語料庫可以查到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強調…的重要性)、strongly em

phasize(大力強調)、repeatedly emphasize(反覆強調)等多種搭配用法。   2. 分辨相近字   要表達「我嚇壞了」,但英文scared 和scary 都是指「驚嚇的」,應該要說I am so scared. 還是I am so scary. 呢?將這兩個字放到方括號中,寫成I am so [scared scary],輸入語料庫,就可得到正確答案。   3. 替換同義字   要表達「有力的證據」,永遠只會寫strong evidence嗎?將 =strong EVIDENCE輸入語料庫,便可得到clear, convincing, compelling, sol

id等形容詞,都可用來表達「有力的」,讓寫作的用字有更多變化。   4. 歸納正確句型   要表達「深刻的理解」,只知道「理解」是understanding,不確定該用哪個形容詞。輸入ADJ understanding檢索,除了得到deep, full, thorough, profound等形容詞,還可觀察出「A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B」的句型,用以表達「A 對B 有深刻的理解」。 名人推薦   全臺英文系老師一致推薦!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張嘉倩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        王世平   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張善貿   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施以明   真理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陳雅齡   東吳大學英文學系助理教授             歐冠宇   中原大學應用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吳碩禹   世新大學英語學系助理教授             張綺容 專文推薦   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張俊盛   很遺憾的是,大數據語言學習工具的福音,沒有普遍傳播。大家都知道可以用Google搜尋資訊,但只有少數人知道搜尋語言用法,有許多特別設計的免費工具可資利用,效果優於Google。很多教師、學子無緣享受

這些很好用的服務帶來的益處,相當可惜。   我很高興知道廖教授寫了這本新書,推薦20多個全世界頂尖的語言學習網站。我相信本書對於學生、老師、文職、工程師等形形色色的讀者,會有很大的幫助。藉著大數據工具的力量,在課堂之外,沒有老師從旁指導,憑藉工具,就能得「語言之道」,解「語言之惑」。   全球化腳步加快之際,所幸有廖教授介紹的這些工具可運用,隨時都可用以快速解決問題,改進英文寫作,以溝通全世界。廖教授的這本書,相信可有效地推廣「資料密集式語言學習」的觀念與實務。如果說本書可助一臂之力,幫國家提升全球競爭力,也不為過。因此,我很樂意推薦本書,是為序。   國立交通大學英語教學所所長暨語言教

學與研究中心主任 林律君   廖教授在本書中介紹了20個常見也容易操作的語料庫,提供想用英文寫作的讀者「善其事、利其器」的寫作工具。針對其中10個語料庫,提供詳盡的介紹與清楚的檢索步驟,每章節後還設計了綜合練習,並提供參考答案,幫助學習者可以透過實際操作與練習,「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達到自主學習的成效。   在大數據的時代,AI人工智慧浪潮下,所有的學習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達到知其然(工具),並知其所以然(如何、為什麼使用)。用大數據語料庫及有效的檢索方法學英文,方可借力使力,事半功倍。廖教授的這本書正提供了英文寫作者所需要的知識與方法,本人很榮幸能撰文推薦。  

南海爭端中的美國因素研究:2009-2021

為了解決檢索英文的問題,作者孫嘉傑 這樣論述:

南海是全球衝突熱點,也是亞太區域最難以解決的爭端之一,主要是涉及領土主權爭端、能源競爭、海域權利主張重疊、交通航線及地理戰略位置重要性等多項因素,美國雖然不是南海領土主權聲索國家,但卻扮演最主要且關鍵角色。歐巴馬以「亞太再平衡」戰略作為維繫全球領導地位的工具與方法,確認21世紀美國的霸權繫於南海之政策方向,為美國外交戰略之一大轉變,川普執政後,片面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改與各國重新簽訂雙邊貿易協定,以「印太戰略」取代歐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的戰略傾斜加劇了南海聲索國間的劍拔弩張,中國崛起的力量也對美國霸權地位形成挑戰。美國除拉攏南海周邊相關聲索國家共同牽制中國,域外國家的參與也促使中國

加深危機感,使其加速在南海的開發及控制,以及軍事現代化,讓南海的地緣政治難題更加難以解決。當前南海局勢緊張局勢雖因各國忙於對付新冠疫情與專注提振國內經濟而稍有緩和,然而各種挑戰和不確定性仍然存在,中美間可針對彼此的利益契合點加強推進合作,以減少未來兩國在南海可能之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