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符號複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正在播放符號複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聲寫的 打造超級IP:網路時代分眾社群經營、內容行銷、流量變現的全新商業模式 和羅伯.蘭薩鮑伯.博曼的 宇宙從我心中生起:羅伯.蘭薩的生命宇宙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森永x卡娜赫拉期間限定合作!「PISKE and ... - Pataua Brazil也說明:音樂播放器符號複製. 音樂播放器特殊符號,大家都在找解答。我手机的音乐播放器显示的歌名全是特殊符号?怎么回事? ... 正在播放音乐符号. PNG SVG.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高寶 和地平線文化所出版 。

亞洲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朱庭逸所指導 吳書媛的 張徐展《紙人展》系列作品之藝術精神研究——兼談與尼采存在哲學之關聯 (2019),提出正在播放符號複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張徐展、紙紮、尼采、存在主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顏貽成所指導 鄭崇孝的 嘟嘴男孩-重製計劃 鄭崇孝創作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原創性、卡漫、審美準則、一萬小時定律、重製的重點而找出了 正在播放符號複製的解答。

最後網站懷孕初期肚子脹大、硬硬的. 懷孕初期肚子摸起來 - sklepatriota.pl則補充:音樂播放器符號複製,这是音乐播放器里的,貌似第二个是单曲循环展开. 正在播放歌曲符号复制·求一个像播放音樂播放器特殊符號,大家都在找解答。,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正在播放符號複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打造超級IP:網路時代分眾社群經營、內容行銷、流量變現的全新商業模式

為了解決正在播放符號複製的問題,作者吳聲 這樣論述:

資深網路行銷大老‧中國新網路平台〈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最新力作!   為什麼某些思想幾乎能一夜流行,而另一些卻石沉大海?為什麼有的內容會被瘋傳,而另一些則乏人問津?價值內容如何衡量?這就是內容力很關鍵的定義方向,一切答案盡在超級IP,網路世代的你,不能不知道的新物種、新名詞!   在網路世代,商業即內容,內容皆IP   超級IP的成為娛樂圈、文化界、投資圈、創業界中提及度最高的熱門詞彙,顛覆傳統廣告收益,將點閱率轉化現金,是未來商業的新規則。   本書全面解讀超級IP,簡明創業實戰教程,是企業、品牌、個人IP化生存的案頭聖經!   中國頭牌網紅pappi醬、賣萌顛覆傳統的故宮淘寶、

時尚穿搭界的花錢明燈黎貝卡、全球最潮咖啡藍瓶等跨界衍生商品含金量爆表。超級IP這個快速崛起的新物種,席捲了整個行動網路世代,改變了商業模式。   未來,一切產業都是內容產業,企業都是媒體,產業需有泛娛樂性,公司必須人格化。所有品牌必須轉型為新物種的超級IP,核心內涵如果不是新物種,就將永遠被摒除在現金流之外。IP元年起,新物種重新定義商業價值,打造超級IP,也許是2016年及以後能夠真正去定義品牌、行銷、產品一體化的機會所在。 本書特點   1.大量例舉全球網紅、媒體平台、企業、網路投資案例,分析超級IP成形過程與關鍵,歸納出可複製的成功經驗。   2.以多重角度切入,分析超級IP創造

流量與勢能的方法,強調內容「質」的重要性不同於舊式的「以量取勝」。   3.提出「次文化」與「分眾」在行動網路世代的價值,重新定義傳統商業趨勢,加深用戶的捲入感。   4.「儀式消費」與「內容人格化」是未來商業戰爭換取社交貨幣的必要模式,本書詳細介紹如何轉化內容吸引用戶並且透過關鍵意見領袖達到高度黏著性。   5.透過超級IP的高勢能,掙脫原有的平台束縛,跨平台擴展,將流量變現,綜合出人與消費的新連接,是一場商業獲利的新革命。 聯合推薦   實力派推薦群:   臺灣吧 行銷總監 陳思傑 ── 專文推薦   LIVEhouse & StraaS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程世嘉   泛科學

、娛樂重擊 總編輯 鄭國威   網路趨勢觀察家 Mr.6劉威麟   作者簡介 吳聲   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場景基金管理合夥人,中國電子商務委員會執行秘書長。199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先後在凡客誠品、京東商城、樂蜂網等電子商務企業擔任高管、顧問,作為聯合創始人參與創辦羅輯思維,運用場景思維策劃多起IP商業案例。著有《場景革命:重構人與商業的連接》。   推薦序 超級IP,給所有新世代行銷人的巨大挑戰! 前言 勢能新品類:內容復興、人格化商業的連接貨幣 01 新物種 藍色小瓶子的進化故事 新物種――2016年最具啟發性的商業名詞 從新物種到超級IP 到底什麼是超級IP

02 內容力 不僅僅是輪胎,還有美食和遠方 眾媒時代的內容盛宴 如何從品牌進化到IP 內容力的層層遞進 價值內容與社交貨幣 03 魅力人格體 不一樣的遊戲主播 進擊的魅力人格體 從魅力人格到品牌人格 人格化的全面滲透 螞蟻雄兵的崛起 04 信任代理 買神教主黎貝卡 超級IP的流量轉化邏輯 超級IP的名人背書與模式輸出 如何積累信任資產 05 負成本連接 被撲倒的原力覺醒 負成本連接的彎道超車 不被需要的IP都是偽IP 勢能!勢能!勢能! 06 次文化社群 一雙橫跨大西洋的鞋 次文化的前生今世 品牌的次文化社群生長 超級IP的社群經濟 07 儀式感 一場美國式的狂歡 儀式帶來的捲入

感 物連接人和物的溫度 群募撥動了你的哪根神經 08 IP簇 大牌與明星IP的快閃玩法 IP簇成就超級IP IP簇的箭靶形成及勢能轉化 09 新網紅(上) 作為新物種存在的網紅定義 以一次性消費為代價的舊網紅模式 網紅商業不該是行銷驅動 網紅商業是一種精神表達 新網紅擁有長久的生命力 10 新網紅(下) 網紅為什麼還原到人的尺度 人是價值的載體 11 IP電商 前端流量+後端商業已不合時宜 社群:連接內容和商業的中間環節 為什麼是IP內容,而不是泛內容 IP電商=IP+社群+電商 12 IP化生存 從IP到超級IP 珠寶品牌的殊途同歸 超級IP生態模式 汪峰FIIL耳機為什麼可以挑戰

Beats   推薦序 超級IP,給所有新世代行銷人的巨大挑戰! 臺灣吧 行銷總監  陳思傑   或許在臺灣,大多數人都看過馬來貘幽默而率性的插畫、這群人在YouTube上讓人有強大共鳴的影片、或是丹妮婊姊充滿真性情的網誌,但身為觀眾、甚至是身為行銷從業人員的我們卻鮮少有機會思考過:這些角色跟作品的能量是怎麼形成的?而這些創作者、圖文插畫家、YouTuber、甚至品牌,最終能發展到哪裡呢?依靠著傳統廣告置入的形式,真的是流量變現的唯一途徑嗎?我們一方面興奮著這不可思議的崛起,一方面也懼怕著對於這巨大的成功,我們的瞭解顯得微薄。不少臺灣成功的創作者或其背後的團隊,都已經思考到這些更深層

的問題,並且早已著手開始為更大的可能性佈局。而這一切,都為了這迷人的字眼:超級IP。   現在我們在行銷圈抓幾個人問問大家對IP的想法,或許大家都可以馬上喊出一兩個IP的相關關鍵字,或是腦袋中馬上會浮現幾個大IP。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IP產業的崛起,那成長的速度之驚人,彷彿上一刻才跟你揮手打招呼,下一刻拳頭已經到了你面前。因此,所有人都傾盡全力更靠近IP,想清楚瞭解它是怎麼回事;所有人也都抓破頭想用各種行銷觀點去解釋IP的威力。但真正能像作者吳聲一樣,把IP演化成超級IP的步驟、脈絡拆解地如此詳細、完整的人,我想並不多。   以內容為原點,形成獨具魅力的人格、產生信任、以負成本連結出多型

態、多元化的品牌跨界……這是一趟從IP成長為超級IP的長路,而作者吳聲用精準的定義與解析、不僅來自中國,更是來自世界的豐富案例,把這趟旅程解釋地充滿驚奇與狂氣。IP是怎麼成型的?IP怎麼產生變現能力?超級IP的能量如何移轉到不同平台和通路?為什麼現在的網紅成為了消耗品,而形成超級IP的新網紅卻不會?這些疑惑都能在這本書中得到完整的說明。   「Taiwan Bar臺灣吧」打造了「動畫臺灣史」在YouTube上取得豐碩成果後,我們一樣期待透過知識數位內容的持續累積,打造出具變現能力的IP。然而在臺灣,投入數位內容產品的夥伴並不像歐美、中國來的多,創作知識型數位內容、投入教育領域的當然又更少了,

我們並沒有太多前例可以參考、也沒有太多法則可以依循。臺灣吧在IP的狹路上跌跌撞撞地走著,而這片彷彿沒有邊際的迷霧,在看完了將超級IP成型過程邏輯化、流程化、結構化的「超級IP」後,讓我們在思考臺灣吧接下來如何前進時,真的踏實了不少。   無論你今天身在哪個產業、經營哪種品牌的行銷,你已經無法忽視「超級IP」的存在了。超級IP已經不僅僅是內容產業的信條,不僅僅是個人創作者、網紅的生存原則,而是每個品牌、每家企業都應該理解、甚至開始依循的商業模式。超級IP的華麗登場,已經徹底扭轉傳統企業品牌操作的思維,如果無法順利切換為IP經營的思考模式,或許真的將在不遠的未來被消費者們所拋棄。因為,超級IP將

更有能量、更有魅力、更能取得信任、更能創造了緊密而忠實的次文化社群。就像作者吳聲在最後一章那無比殘酷、現實,但一刀插進我心窩的文字:在這個資訊過剩、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超級IP化,要麼死。 作者序 自勢能新品類:內容復興、人格化商業的連接貨幣 超級IP:新的連接語言   《人類簡史》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智人之所以能擊敗尼安德塔人征服世界,是因為有發展溝通系統與獨特的語言,可以建立人與人的連接,聚集眾人之力。今天,我們進入行動網路時代,連接的重要性依然不言而喻。   行動網路的深刻之處在於,離散、碎片化的資訊在多重網格疊加中,不斷形成多個中心與新連接。可以說,行動網

路網的成功,也恰恰是因為有新的連接語言。從物聯網晶片、無微不至的感測器,到Facebook創辦人佐伯格預測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社交到人機共存,這些新的連接不僅改變我們的世界觀,還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的意義不僅在於打開了新的體驗方式,還建構了新的敘事基礎設施——敘事系統與獨特語言。新的敘事基礎設施,會重構內容生產、分發、創意與設計機制,也會重組既有的內容產業要素。大數據工程師、圖像識別處理、引擎開發、編劇、演員、遊戲架構師、深度學習、美術設計等崗位正被賦予新的工作內容與方式,它們也重混(Remix)了內容

產業的種種。   行動網路建構了這個加速度時代,資訊過剩的情況下注意力必定稀缺,造就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以下簡稱IP)化表達,並使IP成為新的連接符號和話語體系。從影視、遊戲、動漫的泛娛樂表達,進而擴展為新商業模式的進階與組成要素,成為不同行業在網路的連接方法,IP在中國以獨特的速度成長,甚至尚未開始就已氾濫,這是一個充滿曖昧的流行關鍵字。   那麼本書立意的超級IP,是指什麼呢?是自己可以吸引流量的網路應用?還是人格化的內容形象?是狹義上的自媒體大號?還是略廣義上的從美拍、秒拍、微博、微信崛起的各路網紅?是變現能力強的淘寶達人張大奕?還是吸引打賞4能力

突出的遊戲主播小蒼或電競主播Miss?   冒著曇花一現的風險,本書闡述IP基於新連接的充分價值,的確是因為IP連接已成為現今勢能運營的核心。下列例子可以大略說明超級IP的連接能力:香奈兒主動革新走秀形式,是時尚內容的原創力量驅動;回家吃飯和e袋洗讓鄰里的連接感驟增,喚起用戶的是陌生又熟悉的情懷溫度;恒大進入體育產業,它的多元化品牌形象,是體育新聞造就;王健林鬼畜搖滾力壓南韓大叔PSY,王思聰成為中國第一網紅,是跟帖、微博評論和朋友圈使然;羅輯思維成為垂直知識電商,是微信和優酷紅利;李宇春2011年勢能常新,靠的是自我反覆運算與粉絲走心;同樣,2011年的電玩《魔獸世界》也推陳出新,在201

6年用大電影致敬;而迪士尼則源源不斷地設定更新:2015年迪士尼收入約為新台幣1兆6596.5億元,遠超BAT三家收入總和的1兆2000億元。   我們可以發現,超級IP具備獨特的內容能力、自帶話題的勢能價值、持續的人格化演繹、新技術的整合善用和更有效率的流量變現能力等特征。那麼,超級IP具體的商業應用場景是什麼?超級IP何以成為全新的社會連接貨幣?   人格化:超級IP的商業場景   如何讓交易的路徑更短?是用戶更加主動的搜索,還是賣家場景化設計的有的放矢?時裝發佈會為什麼不再是半年磨一劍的發佈、評測與上新,而成為所見即所買的現場立購?產品在朋友圈流轉的效率與天貓、京東的促銷轉化,誰更

代表消費者的碎片化意願?隨機消費的時代,每個觸動感受的內容都意味著一次付費按鈕的觸發。以流量反覆運算為場景,正被人格逆襲、被模特吸引、被設計師打動,恰恰是一次合理且完整的快速下單——內容是購物依據,人格信用是入口,場景是即時性流量。   電子商務蘑菇街、網購平台小紅書等電商主要靠達人買手的點評與推薦來拓展,內容越來越同質化,正面臨新的分岔口。明星製造工廠的錐子臉、淘寶店主與遊戲直播,不代表真正的顏值經濟,這是傳統網紅還不是高階時尚,因為千篇一律難以差異化,不能持續輸出有價值的內容,就不是有價值的流量。蘑菇街與女性時尚消費品牌「美麗說」合併後,困境並未因此化解,是因為達人買手時代的真偽難辨。小

紅書的產品心得分享越細緻、越接近微信長文案,就越能聚合信任的長尾。這已不是簡單跨境電商商業模式可涵蓋的流量紅利。蜜芽寶貝、Need同樣切中口碑與社交驅動的全球好物,背後隱藏著相同的造物邏輯——真實的達人持續生產內容,流量效率來自好口碑,人是管道。   再觀察,有些視頻網站播放量巨大、頁面流覽量居高不下,卻不能轉化為訂閱號的用戶量激增,是運營乏力還是缺少人格化的吸附?   羅輯思維從第一天開始運用粗糙極簡的Canon單眼相機拍攝,對於製片人出身的羅振宇而言堪稱顛覆。然而,更加聚焦魅力人格體本身,讓流量更精準化承接,也讓羅輯思維迅速走紅。相映成趣的是,微信知名公眾號「一條」的原創短視頻播放量巨

大,但媒體廣播式的告知因分散停留在一次到達,商業價值仍有待商討。石榴婆報告、gogoboi、嚴肅八卦同樣用戶量巨大,但卻不是羅振宇那樣自我反覆運算的新物種,估值體系的差異自然在情理之中——新物種天生帶感,自帶勢能,最重要的是以人的連接為中心,而不是簡單的以資訊推送為中心。   迪士尼《Star Wars:原力覺醒》中的BB-8機器人在2015年底之所以風靡一時,不是因為高顏值的中國區形象大使鹿晗代言,不是美國國民的集體性文化記憶,不是《紐約客雜誌》與《帝國雜誌》的報導,也不是Facebook和Twitter的連篇累牘,而是Viner(於Twitter旗下Vine平臺,以拍六秒短片分享於社群上

的的網紅)的BB-8機器人舞蹈和YouTube大號拆機視頻的爆紅。視頻+紅人+有趣+易轉發=口碑——這種新連接有流量紅利,也有人格紅利;新內容有平臺紅利,也有入口紅利。   羅輯思維從優酷+微信訂閱號的配置延展至天貓旗艦店,其間還有大量的新客來自喜馬拉雅音訊。所謂崛起於平臺而不受制於平臺。YouTube的遊戲主播PewDiePie亦是如此,他與《陰屍路》製片人聯合製作的《Scare PewDiePie》正接近一個完整的電視頻道內容,更加以人格為中心,而非初始在YouTube上的遊戲評測內容為核心,使擁有4300萬訂閱者的PewDiePie正在快速成為流量中心和加速平臺。所以,羅輯思維可以孵化

或加速博雅小學堂和papi醬,PewDiePie可以基於YouTube Red9分發新的玩家與紅人——特定平臺成就IP,IP的內容膨脹需求與自擴張屬性卻始終超越單一平臺。   又例如,Adidas的官方帳號不及Adidas Originals的粉絲量多。NMD系列一鞋難求,還要憑身分證登記才能購買。越小眾越能形成優質流量,次文化之所以是主流文化,正是因為毫無摩擦、毫不浪費的精準連接。魔獸電影所帶來的儀式感,並非只是遊戲玩家的回憶情結,更是每個人情感投入的總結和一次時間成本的測算與駐足回眸。什麼是原宿風?據說最好的表達是,不Cosplay會死、龐克最高、我愛蘿莉塔、我們終於放學了——小眾才是大

眾,越小越大,小中見大是社群化生存的重要特徵。   「新物種」——2016年最具啟發性的商業名詞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這個時代「新物種」的第一個商業內涵:新想像——要有更多想像力的邊界拓展。我們能否避免被萬物互聯的浪潮裹挾,取決於我們能否去洞察這個時代的先機。你以為我賣的只是咖啡?其實我賣的是原料和器具所表徵的咖啡體驗服務。你以為我只是一個喝咖啡的店鋪?其實我是一個聯合辦公空間。你以為我的品牌內涵就是咖啡文化?其實我的精神內核是科技美學。 新物種是新消費精神崛起之路的起點,也是全新連接的多樣性造就,最重要的,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它不同於工業時代的商業造物邏輯,以新的方式自我生長,在新的土壤茁

壯成長。新物種的第二個商業內涵是新物理,代表著新的模式架構和連接方式,超前洞察用戶的深層需求,打造專屬訂製的新品類戰略和引爆全方案。基於對連接方式和關鍵節點的重構與輸出,可以創造新產品、新管道、新關系、新魅力人格和新商業模式。這些都可以稱為新物種,它們重新定義了一種新的話語體系,新的時間感和空間感,新的用戶場景流。 從「新物種」到「超級IP」 2015年被稱為IP元年,IP已成為娛樂圈、文化圈、投資圈高度提及的熱門詞,被資本瘋狂追逐。到底什麼是IP?IP原本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即知識產權,指的是透過智力創造性勞動所獲得的成果,並且是由智力勞動者對成果依法享有的專

有權利。目前關於IP的熱議基本存在於影視劇、遊戲、漫畫、圖書等泛娛樂領域,談的是熱門劇集,是小說天價改編權,是影視劇周邊衍生產品的開發。 然而,IP的商業價值絕不僅限於此,之所以首先在泛娛樂領域受到追捧,正是因為泛娛樂離內容很近。但當萬物皆媒的時代來臨,IP不只代表一種新的話語體系與故事敘述方式,更需要從泛娛樂形態快速滲透到新商業生態全維度,成為超級IP。 所以什麼是超級IP?它是萬物互聯時代個人化或個體化的新物種,是由系統方法論構建的有生命週期的內容符號,它可以是具體的人,可以是文學作品,可以是某一個具象的品牌,也可以是我們難以描繪的某一個差異化的、非物質遺產的繼承人。它是故事體系和話語體系

的稀有價值,也代表了商業價值的稀缺性和可交換性。

張徐展《紙人展》系列作品之藝術精神研究——兼談與尼采存在哲學之關聯

為了解決正在播放符號複製的問題,作者吳書媛 這樣論述:

動畫對於張徐展而言,是與這個荒唐又沈悶的社會重新連結的方式之一。個體在面對大環境下的不安無處發洩,便只能逃脫到夢境裡,因此創作對於張徐展而言就是建構一個烏托邦,擅長以魔幻的手法帶領觀眾用不同的角度觀看,創作中處處可見怪誕、詭譎的風格,在如夢如幻的錄像裡做自己的主人,然後對世態的謬態進行揶揄。本研究將以張徐展從2013-2017年開始製作的《紙人展》系列錄像為研究目標。由於《紙人展》系列錄像可說是張徐展創作歷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將他的早期手繪動畫與近期紙偶動畫區分開來。同時,因為他的紙偶錄像裝置在當代錄像藝術中獨樹一格,因此《紙人展》系列裝置錄像不論是對於張徐展本人抑或是在當代錄像藝術都具有

其重要性。筆者認為不論以紙紮作為影像的素材亦或作品核心要傳達的內容皆與生死衰亡以及人生的茫然感有關,這些議題與存在主義所追尋的個人價值是可以連結起來的。筆者以文獻作為基礎,再藉由實際觀展與訪談更了解《紙人展》這個系列錄像,經由符號學解構《紙人展》紙偶錄像的影像內容,接著探討其表現形式,最後以尼采的存在美學切入,對作品進行分析。本文以色彩、時間、音樂、空間等不同面向,分析《紙人展》系列錄像的表現手法,發現張徐展藉由紙偶身上的色彩,轉化糊紙品的形象,並透過大面積的場景顏色與燈光的搭配,塑造出不同的情境;而動態影像的循環播放或是片段性影像的呈現,也強化了錄像物件的美學以及作品與觀者之間的互動;此外,

錄像裡頭的音樂以及作品以不同的敘事手法在空間呈現,也是張徐展錄像創作中,很重要的一環。《紙人展》系列錄像的每件作品,張徐展都為其搭配上各自專屬的曲調,重現出每個空間的家族回憶;並在作品展出時,透過不同的空間投射與媒介之間的轉換,帶給觀者不同的觀看經驗。最後,本文以尼采的藝術審美觀點分析《紙人展》,筆者認為張徐展的紙偶錄像不僅體現了日神阿波羅的造型藝術之美與酒神戴奧尼索斯的肢體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展現了酒神在面對悲劇時死而復生的精神與振作,並帶出光明的面向。

宇宙從我心中生起:羅伯.蘭薩的生命宇宙論

為了解決正在播放符號複製的問題,作者羅伯.蘭薩鮑伯.博曼 這樣論述:

揭開意識之謎,還原生命起點 宇宙的誕生,絕非始於隨機的碰撞與爆炸...... 是生命與意識形塑了宇宙! 超越《時間簡史》、《萬物簡史》,21世紀人類無法迴避的革命性宇宙論   頂尖生物學家、幹細胞研究先驅 ╳ 知名天文學家   用「生命宇宙論」全新詮釋宇宙的基本原理   歷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簡單卻激進的觀點,足以撼動人類知識的根本。   例如,「地球不是平的」就是一項驚人發現,這項發現挑戰了人類對自己的理解,   也挑戰了人類對自己與地球關係的理解,最終還徹底改變了這些觀念。   有「二十一世紀愛因斯坦」美譽的頂尖生物學家、幹細胞先驅羅伯.蘭薩博士,   他與另外一位頂尖天文

學家鮑伯.博曼合作撰寫本書,   透過「生命宇宙論」(Biocentrism),為人類的意識謎團提出一個全新的解答,   並提出許多令人震撼的新觀點,完整解釋宇宙的基本原理。   生命與意識,才是了解宇宙的基礎;   我們感覺到的真實,是與意識有關的過程!   物體是否真實存在?如果沒有看、思、聽等各種各樣的感知,我們還剩下什麼?   少了生物,又怎麼知道任何事物是否真的存在?   「森林中的一棵樹倒下,如果旁邊沒有人看見,它是否發出了聲音?」   事實上,如果沒有觀察者、耳朵和大腦,倒下的樹只會帶來空氣的波動。   你以為「存在」的實相,其實是大腦或心智所創造的,換句話說,是你轉動了宇宙。

  宇宙專為生命量身打造,   是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   既然宇宙可以擁有任何特性,為什麼卻「碰巧」擁有適合生命的特性?   如果宇宙的誕生真的只是隨機的粒子碰撞,隨機的自然過程怎麼可能創造出知覺(意識)?   「生命宇宙論」恰恰解答了這個謎題:是生命與意識形塑了宇宙!   量子理論告訴我們,沒有一顆「次原子粒子」是固定不動的,它們與觀察者息息相關,   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充其量只是一個尚未確定的機率。   如同發明「黑洞」一詞的約翰.惠勒所說,宇宙存在的先決條件是:「觀察者」必須存在。   時間和空間並非真的存在,   宇宙是你的大腦播放出來的!   時間和空間都是

奇特的無形存在,我們無法把它拿起來或放在某處。   時間和空間,都需要生物觀察才得以存在,少了動物的感知,時間和空間根本不存在。   它們是詮釋跟理解的方式,它們是動物心理邏輯的一部分。   大腦就像是DVD播放機裡的電子儀器,是它讓你的宇宙活起來,   時間和空間都是神經元創造出來的主觀感受。   是扮演觀察者的動物創造了現實,而不是現實創造了觀察者。   唯有被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的,意識決定了一切。   「生命宇宙論」推證:死亡是不存在的!   如果現實是我們自己的意識產物,這種意識真的可以被消滅嗎?   如果「我」只是這副軀體,那麼我必然會死。   如果我是我的意識、經驗與感官,那麼我

一定不會死!   這股內在能量不會因為軀體的死亡而消失,因為能量守恆是最正確無誤的科學原理之一,   能量是永垂不朽的,無法製造也無法消滅。   生命宇宙論的七大法則:   ◆生命宇宙論第一法則:我們感知到的真實是一個與意識有關的過程。   ◆生命宇宙論第二法則:外在感知與內在感知密不可分。兩者猶如硬幣的兩面,無法分割。   ◆生命宇宙論第三法則:粒子與物體跟觀察者息息相關。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充其量只是處於一種尚未確定的機率波狀態。   ◆生命宇宙論第四法則:少了意識的存在,「物質」處於尚未確定的機率狀態。意識存在前的任何宇宙只可能處於一種機率狀態。   ◆生命宇宙論第五法則:宇宙結構

唯有透過生命宇宙論才能解釋。宇宙專為生命量身打造,這一點合情合理,因為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宇宙只是自我的全套時空邏輯。   ◆生命宇宙論第六法則:少了動物的感知,時間根本不存在。我們用時間這種過程來感知宇宙內的變化。   ◆生命宇宙論第七法則:空間跟時間一樣,並非物體或東西。空間是動物理解的一種形式,不具有獨立的真實性。我們隨身攜帶空間與時間,就像烏龜揹負著龜殼。因此沒有生命,事件就沒有絕對獨立存在的基礎。 國外好評重磅推薦   ◎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得主|E. Donnall Thomas、NASA天文物理學家|David Thompson、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嗣涔、前中華

生命電磁學會理事長|樓宇偉、東吳大學物理學系名譽教授|陳國鎮、身心靈作家|李欣頻──重磅衝擊推薦   「就像『時間簡史』一樣,這本書令人振奮,也讓生物學更加完整。(……)蘭薩提出生命宇宙論,把答案放在觀察者,而非被觀察者身上。這是一本奠基於科學與哲學的巨著,把生物學納入理論整合的核心。本書能吸引各種不同領域的讀者,因為它用全新的觀點探討人類存在這個亙古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它會激發讀者思考。」──愛德華.唐諾爾.湯馬斯(E. Donnall Thomas),1990年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得主   「若是把蘭薩的論點放在更大的背景來看,它能發揮如哥白尼日心說般的顛覆效應。正如我們都知道是地球繞

行太陽(人類才是發揮作用的因素),蘭薩提出由各種可能的結果所構成的所謂的『現實』,它的意義其實也是人類賦予的。我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理論。」──羅納德.葛林(Ronald Green),達特矛斯學院獲得柯漢夫婦基金贊助的道德學與人類價值觀研究教授、達特矛斯學院道德學研究所所長、知名宗教研究學者   「蘭薩是當代最優秀的學者,這次他再度大放異彩。《宇宙從我心中生起》運用人類數世紀以來的知識,把這些知識與人類聯繫起來,並指出生理上的限制使我們無法理解自身存在和宇宙的真面目。這個全新的理論一定能徹底改革未來數世紀人類的自然定律觀念。」──安東尼.艾塔拉(Anthony Atala),國際知名科學家、

維克弗斯特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的教授兼所長   「是的,我們應該懷疑人類對空間與時間的感知是不是神經生理學的結果。是的,我們應該懷疑為什麼所有的條件剛好適合生命在地球上出現,從古菌演化成真核生物,最後演化成人類……我相信這本書能吸引許多讀者。我喜歡看挑戰我的既有觀念、發人深省的書,而不是只會說教的書。這本書絕對屬於前者。」──史提芬.貝里(R. Stephen Berry),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的詹姆斯法蘭克傑出服務榮譽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會員、美國文理科學院副院長、麥克阿瑟獎的「創意獎」得主   「身為天文物理學家,我關注的是很大、很遠的物體,忽略了意識在宇宙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蘭薩的書為我們敲

響了一記警鐘:就算是在最大的尺度上,我們還是要仰賴心智才能感受真實。」──大衛.湯普森(David Thompson),美國太空總署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天文物理學家   「蘭薩想出一個嶄新的方式,從生物學的觀點深入檢視現實。他的文章質疑科學家是否已經運用所有的工具去研究大自然。科學能否將生物學融入大統一理論?他提出一個新觀念來回答這個問題:生命宇宙論。」──岡特.克萊特許卡(Gunther Kletetschka),美國太空總署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地球物理學家、美國天主教大學的物理學研究教授、開發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主要科學家   「蘭薩從一個嶄新的、博大精深的觀點去檢視感知與意識如何形塑現實和共同經驗。這本書不但能讓讀者深入了解二十世紀的物理學與現代生物學,也提出了更寬廣的見解。」──麥克.萊沙特(Michael Lysaght),布朗大學醫學科學暨工程學教授、布朗生醫工程學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羅伯.蘭薩博士(Robert Lanza, MD)   ◎2014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曾師事心理學家史金納、免疫學家喬納斯.沙克(Jonas Salk)與心臟移植的先驅克里斯蒂安.巴納德(Christiaan Barnard)等科學巨擘。這幾位導師對他的

評價是『天才』、『叛逆的思想家』,甚至將他跟愛因斯坦相提並論。」──《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封面故事   探索科學疆界超過四十年,被視為全球頂尖科學家。目前除了在先進細胞科技公司(Advanced Cell Technology)擔任首席科學主任,也是維克弗斯特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兼任教授。他發表過數百篇論文與發明,出版過二十本科學著作,其中一本是《組織工程原理》(Principles of Tissue Engineering),被視為該領域的重要參考書。另著有《一個

世界: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健康與生存》(One World: The Health & Survival of the Human Species in the 21st Century),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為該書寫了序言;此外還有《幹細胞手冊》(Handbook of Stem Cells)與《幹細胞生物學要點》(Essentials of Stem Cell Biology),兩本書都是幹細胞研究的重要參考書。   蘭薩博士在賓州大學取得學士與醫學博士學位,在學期間曾獲大學獎學金(University Scholar)與富蘭克林獎學金(Benjamin Franklin Scholar)。

他也曾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Fulbright Scholar),並參與全球第一個複製人類胚胎的研究團隊;他也是複製瀕危生物的第一人,證明了核轉移(nuclear transfer)可以逆轉老化;此外,蘭薩博士率先使用一種毋須摧毀人類胚胎也能製造幹細胞的方法。蘭薩博士於二〇〇五年獲得《連線》雜誌頒發的醫學傑出成就獎(Rave Award for Medicine),二〇〇六年獲得麻州高科技委員會(Mass High Tech)頒發的生物學「全能獎」。      蘭薩博士與他的研究曾登上全球媒體,包括各大電視網、CNN、《新聞週刊》、《人物》雜誌,以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

、《洛杉磯時報》與《今日美國》等。蘭薩合作過的當代偉大思想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傑拉爾德.艾德曼(Gerald Edelman)與羅德尼.波特(Rodney Porter)。蘭薩曾在哈佛大學與「現代行為學之父」史金納密切合作,共同發表了許多科學論文。他也曾與發現小兒痲痺疫苗的喬納斯.沙克和心臟移植的先驅克里斯蒂安.巴納德合作。 鮑伯.博曼(Bob Berman)   全球作品流傳最廣的天文學家。他發表的文章數量超過一千,作品曾登上《探索雜誌》與《天文學》,他是這兩本雜誌的每月專欄作家。此外,他是《老農年鑑》(The Old Farmer’s Almanac)的天文學編輯,並曾出版過四本著作。他

除了在瑪麗蒙特學院(Marymount College)擔任兼任教授,每個星期也為東北公共電台(Northeast Public Radio)撰寫和製作一個節目,於電台的《每週特輯》(Weekend Edition)時段播出。 譯者簡介 隋芃   專事翻譯。譯作包括《源場:超自然關鍵報告》(合譯)、《超腦零極限》《死過一次才學會愛》等。 作者序  全新的宇宙論 第一章    大霹靂的前一天發生了什麼事?──意識,宇宙的關鍵構成要素 有些科學家堅信「萬有理論」即將出現,然後人類將會了解一切。但是這一天尚未到來,也永遠不會到來。原因不是我們不夠努力或不夠聰明,而是最基本的

世界觀有瑕疵。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長期忽視宇宙的一項關鍵構成要素,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它。這個構成要素就是「意識」。 ˙宇宙跟你想得不一樣/意識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大霹靂之前有什麼?/大霹靂理論的死胡同/為什麼宇宙恰好適合生物生存? ˙泥坑宇宙/上帝、萬有理論,還是「我不知道」? ˙宇宙的關鍵構成要素,竟然是意識? 第二章       生命宇宙論──少了生物,外在宇宙就不可能存在 當你走進廚房喝水的時候,在你這個觀察者眼中,每一顆次原子粒子都發生波函數塌縮並停在固定的位置上,成為具體的現實。在那之前,它們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科學無法為生命提供完整的解釋/了解生命,絕對無法略過感官認知

與經驗 ˙生命宇宙論:用生命與意識做為了解宇宙的基礎/現行的宇宙論並未納入人類的主觀意識/全新的宇宙觀將由生物學家提出/當代科學的困境:合理化理論的矛盾,不惜將推測硬拗成事實/科學家想解開的疑問,都跟生命和意識有關 ˙現實無法脫離感知而存在/真的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外在世界嗎?/在你走進廚房之前,它們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物體是否真實存在?/現行科學的答案:就算沒有在看,月亮依然存在/生命宇宙論的答案:外在宇宙少了生物就不可能存在 第三章      沒有人,就沒有彩虹──一棵樹倒下的聲音,需要耳朵來聆聽 如果根本沒有人,那就沒有彩虹。眼睛跟大腦的系統(或是代替大腦的相機)也必須在場,才能夠形成彩虹

。無論彩虹看起來有多真實,你的存在跟太陽和雨滴一樣重要。 ˙沒有人類,宇宙依然存在嗎?/空氣振動本身無法獨立製造聲音/聲音經驗除了空氣振動,也需要觀察者、耳朵和大腦/視覺經驗:燭光其實既不明亮,也沒有顏色?/觸覺經驗並非來自與固體接觸,而是感受到電斥力 ˙每個人眼中的彩虹都是獨一無二的 第四章     靈光乍現!──每一種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宇宙 如果上帝真的創造了世界,那麼上帝是誰創造的呢?這個問題讓我苦惱了很久,直到我目睹DNA顯微照片和氣泡室以高能粒子撞擊的方式製造物質跟反物質的軌跡。我的本能與理智都在對我說,如果沒有人看見,這個世界就不存在。 ˙基因的奇蹟:白雞變黑雞 ˙美夢成真:

遇見神經生物學 ˙人類的感知雖然特別,卻不是獨一無二 ˙發現生命難以解釋的祕密 第五章     宇宙在哪裡?──宇宙只存在於你的大腦中 被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少了意識,任何東西都不存在。奶油的視覺畫面,也就是奶油本身,只存在於你的大腦中。那裡就是奶油存在的地方。視覺畫面只有在大腦裡才會受到認知和感知。「感知」或「意識」可視為「經驗的自我」與「遍布宇宙的某種能場」融合而成的產物。 ˙內與外:兩個世界的迷思/「我」的認知完全來自大腦 ˙何謂「自我感」?/思考=我,停止思考=忘我?/停止思考時,意識到哪去了? ˙「外在世界」存在於大腦或心智之中/只要睜開眼睛,就能自動進入大腦的視覺區 ˙跳脫

語言,才能更精準地了解宇宙 ˙自由意志並不存在?!/腦科學實驗否定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只是回頭檢視不斷進行的大腦活動/擺脫「控制」,外在事件其實發生在心智裡 第六章     時間泡泡──意識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生命的歷程絕對不是隨機的,而且最終也不可怕。或許我們可以把這些歷程視為冒險之旅,或者是一段旋律中的插曲,而這段旋律悠長恆久,所以人類的耳朵無法欣賞這首交響樂的完整曲調。 ˙我的姊姊泡泡/小泡泡出生/遲到的父愛 ˙生命並不是偶然與巧合 第七章     明天比昨天先來到──唯有被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的 科學界已承認量子物理學需依賴複雜的數學才能理解。量子物理學為什麼難以透過比喻、想像和語

言來形容呢?神奇的是,如果我們相信現實是生命創造出來的,一切就會變得簡單明瞭。量子糾纏、互補原理、波函數塌縮,都支持生命宇宙論。 ˙量子力學撼動了牛頓的宇宙 ˙量子怪誕性/觀察者的出現/量子不確定性/糾纏粒子會同步回應孿生粒子的行為或狀態/遠距幽靈行為確實存在 ˙局域性被徹底推翻 ˙量子論的三大領域都支持生命宇宙論 ˙雙狹縫實驗/量子波是機率波,不是物質波/怎麼樣都騙不過量子定律/哥本哈根詮釋/多重宇宙詮釋/隱藏變數/大尺度疊加實驗 第八章     顛覆人類宇宙觀的雙狹縫實驗──盯著水壺看,水就燒不開 驚人的「雙狹縫實驗」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也是生命宇宙論的支柱。無論我們如何設計實驗都一樣

,我們的心智與它所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是決定光子或粒子行為的唯一因素。「外在」物體的具體行為取決於觀察者。 ˙量子論被濫用/正確認識量子論實驗 ˙雙狹縫實驗的最新版本/固態粒子也有波的特性/干擾光子的是光子本身的機率波!/只有在被觀察的時候,才會以實體的狀態存在/預測出光子的路線,竟立刻失去波的特性/四分波片不會讓波變成光子/用糾纏粒子做雙狹縫實驗/外在物體的具體行為,取決於觀察者 ˙觀察者決定效應/當你沒有在看月亮時,月亮是否存在? 第九章     金髮姑娘宇宙──宇宙是為人類量身訂做的 看似無聊的宇宙特性只要稍加改變,就能輕鬆創造出一個沒有人會感到無聊的新宇宙,因為人類根本不可能存在於

這個新宇宙裡。如果宇宙在觀察者出現之前都處於不確定狀態,而且這種不確定狀態也包括各種基本常數,那麼它最後選擇的狀態一定會把觀察者納入考量,常數的決定也一定會適合生命。 ˙宇宙是專為人類量身訂做的智慧型設計/科學能否解釋宇宙為什麼剛好適合生命存在? ˙宇宙常數似乎是為了生命與意識精心挑選的/強作用力/電磁力 ˙人類根本不需要宇宙論?/人本原理的「弱版本」/人本原理的「強版本」與「參與式版本」 ˙觀察者是宇宙存在的先決條件/科學無法解釋生命的起源 第十章     時間會膨脹──時間是生命為心理迴路創造的一種實用工具 把存在想像成錄音,把唱針放在不同的音軌上,就能聽見一段不同的歌曲,這就是所謂的

現在。聽過的音樂是過去,還沒聽的音樂是未來。想像每一刻、每一天都自然而然綿延下去,所有的現在(唱片上所有的歌曲)都同時存在,但是我們一次只能體驗一種現在,就像一次只能聆聽一首歌曲。 ˙時間真的存在嗎? ˙時間是一種概念,還是一種現實?/芝諾的飛矢悖論:時間是心智的產物/時間:第四維度/熵是一種運動,而不是時間? ˙時間能夠倒轉嗎?/時間是動物感覺的內在形式,是心智讓世界動起來/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時間旅行是可行的嗎?/光速是這樣發現的:木星衛星有半年轉速較慢?/時間會膨脹,距離會收縮/時間不是恆常不變的 ˙能夠測量時間,能否證明時間真的存在?/真正發生的是運動,不是時間 第十一章    

空間會收縮──空間是將感覺塑造成多維物體的一種軟體 空間不但沒有形體,也不能算是真實的存在。它是一種概念,也就是說,具有獨特的主觀性。它是詮釋與理解的方式,是動物心理邏輯的一部分,是把感覺塑造成多維物體的一種軟體。 ˙空間真的存在嗎?/空間只是一種概念,完全來自動物感知/名色而目盲:空間是辨識符號時的休息空檔 ˙永恆的時空海?/Z點能量 ˙十九世紀的空間探測:以太並不存在/邁克生–莫立實驗/勞倫茲變換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從太空到永恆/光行差效應 第十二章  幕後推手──遇見盧瑞亞博士 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癌症研究中心工作時,在變形的「類癌症」細胞裡加入織網蛋白,它們就會恢復正常的形態。我

把細胞拿給盧瑞亞博士看,他說這是他一整個星期下來看過最令人振奮的事。 ˙直奔哈佛大學毛遂自薦 ˙轉戰麻省理工學院,改變一生 第十三章  心智風車──邏輯跟語言有其局限,無法全面理解宇宙 宇宙是無法預料的無形之物,只能用弦外之音的方式,靠本能去理解。人類的語言和邏輯系統顯然不是針對這個目的而設計,因為它在微觀的量子世界面前毫無招架之力。那根頑強的釘子一直困擾著我們,無奈我們手上只有老虎鉗,所以只能盡量加以善用。 ˙語言和邏輯的限制/自然發生論早就被推翻了/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現:違反邏輯的「疊加」/語言裡充滿大量的矛盾 ˙邏輯跟語言無法理解宇宙整體/宇宙是無法預料的無形之物,只能用弦外之音的

方式,靠本能去理解 第十四章 從天堂墜落──意識真的可以被消滅嗎? 我覺得自己像個全知的大天使,超越了狹隘的時間。我的一隻腳站在被淚水包圍的現在,另一隻腳站在生物學的池塘裡,我轉頭迎向太陽的光芒。我想到每一個人(其實是每一隻動物)都是由多重的物質現實所組成的,這種現實穿過他們自己創造的時間與空間,就像穿門而過的鬼魂一樣。 ˙意外墜地,在生死之間徘徊 ˙瀕死經驗,有如光子同時穿過雙狹縫 第十五章  創造的基石──心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瞬間 閱讀印在書頁上的文字時,你會自動忽略距離眼前的書頁紙;這張紙的畫面就是感知,神經迴路的邏輯早已將它包含在內。與感知相關的現實涵蓋一切,只是語言把外在和內

在切割成兩個地方。神經元與原子是不是在心智的能場裡製造出來的? ˙由觀察者決定的世界奠基於神經元,而非原子/一位憂心的父親/神經迴路的邏輯早已將感知包含在內/所有感覺是如何合而為一的? 第十六章  宇宙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宗教、科學與生命宇宙論的現實 生命宇宙論最大的價值或許是幫助我們選擇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哪些地方,因為在那些領域努力了解宇宙整體可能會徒勞無功。沒有考慮生命或意識的「萬有理論」一定會走入死胡同。完全以時間為基礎的模型,例如把大霹靂設定為宇宙起源的研究,永遠都無法令人完全滿意或得到結論。 ˙「存在」的原因、本質與方式/讓科學與宗教分居 ˙傳統科學的基本宇宙觀/傳統科學的答

案 ˙宗教的宇宙觀/西方宗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西方宗教的答案/東方宗教(佛教與印度教)/東方宗教的答案 ˙生命宇宙論的宇宙觀/生命宇宙論的答案/不考慮生命或意識的「萬有理論」會走入死胡同 第十七章 當科幻小說成真──生命宇宙論早就滲透了我們的生活 一九七〇年代開始出現質疑時間是否成立的電影。改編自卡爾.薩根小說的電影《接觸未來》呈現了令人愉快的時間相對性:在地球上操作實驗的科學家只過了一瞬間,但是茱蒂.佛斯特飾演的時間旅人卻在另一個世界度過了好幾天。此類主題把時間的概念當成一種不可靠的東西,悄悄滲進大眾的思想裡。 ˙從神性宇宙到隨機宇宙/當科幻愈來愈逼近現實 ˙一九五五年以前的

科幻故事,擁抱傳統宇宙論/外星人/機器人/其他主題 ˙一九六〇年以後的科幻故事,拋棄傳統宇宙思維/時間旅行/質疑時間 /以意識為基礎的現實 ˙生命宇宙論早已滲入大眾生活 第十八章 意識之謎──如果沒有人在看,宇宙是否存在? 意識真正的難題在於經驗。我們在思考與感覺的時候,也正在同步飛快地處理資訊。但是還有一個主觀的因素,那就是經驗。經驗必須要有生理基礎,這是廣為接受的觀念,但是我們無法解釋背後的原因與方式:生理上的過程怎麼會形成豐富的內在生活? ˙解答意識,沒有這麼簡單/認知功能容易解決,主觀經驗背後的成因難以處理/神經科學無法完整解釋意識經驗/生理過程如何生出主觀經驗? ˙心智會為每一個

經驗創造時空關係/物體缺乏單元感覺經驗,無法創造時空關係/薛丁格的貓 ˙如果沒有人在觀看,宇宙是否存在?/是你的大腦讓宇宙動起來/所有時間、空間和事件,就在此時此地 第十九章 死亡與永恆──意識不受時空限制,死亡並不存在 生命宇宙論將意識視為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宇宙,因此任何意義上的死亡都不存在。身體會死去,但死亡並不是一場隨機結果的撞球,而是建立在無法與生命分割的基礎上。 ˙生命宇宙論將鬆開死亡的箝制/死亡並不存在/意識是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宇宙 ˙意識結束的機率為零,永恆完全超脫時間/理解的侷限 ˙我是誰?/能量永遠不會消失,人死去也同時活著 第二十章 放眼未來──生命宇宙論的時代將

要到來 量子實驗已經跨入肉眼可見的世界。隨著巨觀領域的實驗增加,受觀察者影響的實驗結果將令人無法「視而不見」。簡言之,量子論本身必須設法解釋這些奇特的實驗結果,而最合乎邏輯的解釋就是生命宇宙論。 ˙逐漸承認仰賴意識的物理實驗/放大規模的疊加實驗/持續研究人工智慧/自由意志實驗 【致謝】 【附錄一】勞倫茲變換式 【附錄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生命宇宙論 作者序 全新的宇宙論   人類對宇宙的整體了解已走入死胡同。從一九三〇年代發現量子物理學以來,量子物理學的「意義」就一直備受爭議。即使到了今日,我們對它的了解依然沒有太多進展。幾十年來一直只聞樓梯響的「萬有理論」(theory of ev

erything)被抽象的弦論(string theory)逼入死角動彈不得,因為弦論至今仍是尚未證明且無法證明的主張。   實際情況更糟。人類一直以為自己對宇宙的構造早已瞭若指掌,直到最近才發現宇宙有百分之九十六的構成物是暗物質(dark matter)與暗能量(dark energy),而人類對此一無所知。儘管需要諸多解釋才能符合觀察結果,我們還是接受了大霹靂理論(the Big Bang)。(我們接受了一九七九年提出的宇宙暴脹理論〔Inflationary theory〕,但是這個理論背後的物理機制仍屬未知。)其實就連大霹靂理論也無法解釋宇宙中最神祕的現象之一:為什麼宇宙的各項條件如此

適合生命存在?   我們所了解的宇宙基本原理正在我們的眼前漸漸瓦解。我們搜集到的數據愈多,就愈需要修改之前的理論或摒棄不成立的研究結果。   本書提出一個全新觀點:目前針對實體世界的理論並不成立,而且永遠無法成立,除非這些理論可以解釋生命(life)與意識(consciousness)。本書提出生命與意識並不是無生命的物理過程發展了數十億年之後,才不小心出現的結果;生命與意識絕對是我們了解宇宙的關鍵。我們稱這種新觀點為「生命宇宙論」(Biocentrism)。   這個觀點認為,生命不是物理定律下偶然出現的副產品,大自然或宇宙史也不是課本裡寫的那樣,像一場枯燥的撞球。   我們要透過一

位生物學家和一位天文學家的眼睛,打開西方科學不知不覺將自己禁錮其中的牢籠。如果二十世紀是物理學的時代,那麼二十一世紀將是生物學的天下。因此在剛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此刻,顛覆宇宙、統整基礎科學似乎正是時候;我們用的不是只存在於想像中的弦論,而是一個充滿諸多驚人的新觀點同時也更簡單的概念,這個概念可能會讓我們眼中的「真實」改頭換貌。   生命宇宙論看似悖離我們目前的認知,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但是幾十年來,我們的身邊早已出現各種蛛絲馬跡。生命宇宙論的推論可能與東方宗教或某些新時代(New Age)的觀念互相呼應。這一點非常有趣,但是請放心,本書與新時代運動毫無關聯。生命宇宙論以主流科學做為立論基礎,也延

續了幾位偉大科學家做過的研究。   生命宇宙論能為物理學和宇宙學的新研究鞏固基礎。本書將詳細說明生命宇宙論的法則,每項法則都奠基於已確立的科學證據,值得我們重新思考現行的實體宇宙理論。 第一章    大霹靂的前一天發生了什麼事?──意識,宇宙的關鍵構成要素 宇宙的古怪程度不但超越我們的想像,甚至超越我們的「想像力」。──約翰.霍爾丹(John Haldane),《可能的世界》(Possible Worlds),一九二七年 宇宙跟你想得不一樣基本上,這世界並不是教科書裡所描繪的模樣。文藝復興之後,幾個世紀以來世人對宇宙結構所抱持的單一心態主宰了科學思維。這種思維帶我們深入了解宇宙的性質,並透

過無數的實際應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但是這種思維正逐漸失效,必須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思維加以取代;新思維反映出至今仍完全被忽視的更深層現實(reality)。 這種新思維並非突然從天而降,反而像是六千五百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改變了生物圈那樣。這是一種深層、漸進,如板塊移動般的緩慢改變,而且這改變的根基深刻到永遠無法逆轉。這種新思維源自理性的憂慮,只要是受過教育的人都能明確感受到。這股憂慮並非奠基於毫無根據的理論,也不是源自目前大家積極追求的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ied Theory)中的矛盾。這個問題深刻到能讓每個人都察覺到我們對宇宙的想像有點奇怪。 意識到底是怎麼出現的?舊有思維

主張宇宙是由無生命的粒子互相碰撞所形成(直到最近這種觀念才有所改變),遵循著起源未知的預設規則。宇宙像一隻會自動上鍊的手錶,在一定程度量子隨機性的情況下,手錶的發條鬆開具有一部分的可預測性。生命經由某種未知的過程出現在地球上,然後遵循相同的物理原則,透過演化慢慢轉變型態。生命包含意識,但是我們對意識不但所知有限,還把它完全丟給生物學家去煩惱。 可是,這種想法大有問題。意識不只跟生物學有關,也跟物理學有關。現代物理學完全無法解釋大腦裡的分子群如何製造出意識。日落之美、墜入愛河的奇蹟、美食佳餚的滋味,都是現代科學無法解開的謎團。科學無法解釋意識是怎麼出現的。我們現在使用的思維無法說明意識,而我們對

這人類存在最基本的現象一無所知。有趣的是,目前的物理學思維甚至沒有把這種情況視為問題。

嘟嘴男孩-重製計劃 鄭崇孝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正在播放符號複製的問題,作者鄭崇孝 這樣論述:

本論文開頭以符號學的概念討論全球化下的當代藝術發展,並透過藝術史文本的閱讀進行研究,現代藝術有所謂的原創性原則,而當代藝術在現代藝術之後打破了這個原則,從形式語言的原創轉變而成的觀念性的原創,於是在創作的實驗中,基於這個觀念性原創的合理性進行圖像資料上的複製與挪用。 在本論文的創作實踐裡分為三階段,第一是創作起始,說明藝術家岳敏君與kaws的作品,並從中研究出圖像中符號在繪畫上的用途,接著透過藝術史的文本閱覽去尋找何種藝術風格適合自身的創作發展,最終從作者的成長背景中探究出對於媒體影像所播放的動畫喜愛,因而以卡漫的方式創造出嘟嘴男孩的自畫像當造型符號,第二是改造西洋美術史,分析西洋美術

史作品的構圖方式跟後印象派的配色,並從中找出屬於自身作品的審美準則,第三是藉由大量創作得出一萬小時定律的訓練法則並且分析過往的創作脈絡,並試圖找出解決繪畫問題的方式,而在創作內容的探究上,改造西洋美術史之後發現敘事性繪畫的極大化發展可以從書籍來當藍本,因此以《第三次工業革命》跟《萬曆十五年》這兩本書為創作內容的實踐,而目前正在進行的中國美術史計畫中以芥子園畫譜的筆法轉換來發展新的脈絡,最後反省嘟嘴男孩五年的創作計畫進而得出重製的創作理念。